回覆列表
  • 1 # 小張老師教育日記

    傳統意義上的三觀,即是平時網路上使用的毀三觀,三觀不正的說法的三觀,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由於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著的。

    在三觀的形成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具體可以按照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分類。首先是主觀因素,即與個人有關的因素,如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生活環境等因素;客觀因素,如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資訊化社會時代背景下,人接觸的資訊量和獲取資訊的方式多元化,隨著外來文化的輸入,我們的三觀受到巨大的衝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網際網路時代,誠信危機、法治意識淡薄等。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所以我們一定要弘揚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規劃人生,助力中國夢。

  • 2 # 法哲學的真相

    這個問題,在問社會化。

    人們經常困惑,我們如何成為自己的?

    誰塑造了我們?

    生命中的特別是早期的社會化,對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有重要的作用。

    譬如,在你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技能中,哪些是兩歲前學到的?你是從誰那裡學到的?在什麼環境中學到的?(吃飯,喝水,如廁,穿衣穿鞋,感知冷熱等等)

    社會化,即人們學習與特定文化相適應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的長期過程。

    儘管生物遺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社會學家認為,和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相比,我們使用的語言、信仰的價值以及所遵循的規則與DNA沒什麼關係。

    作為萬物之一,人類並不是一出生就被完全塑造了。(你不是一個以成品出現的。)

    我們在生命之初是依賴於他人而存活的。他人為我們提供我們暫時無法為自己提供的生理需求,對語言來說也是同樣的,他人透過教授我們如何說話、思考、行為和創造來為我們設定未來。

    譬如,母語的發音不同,會決定不同區域人的長相具有相似性。(作為華人,你是怎麼辨識出華人、南韓人和日本人呢?)

    我們必須內化那些前人創造的文化,父母、老師、朋友等都能幫助我們。

    這就是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化。

    那些與世隔絕或者受到嚴重忽視的兒童(有時被叫作野孩子)很難從童年時的社會化缺失中恢復過來。

    >>一、自我與社會化

    關於先天和後天之爭的重點是“我是誰”。這兩個方面都存在一個內隱的假設,即我們會受到自身無法控制的因素的影響。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並不是簡單地受到外部力量的驅動,我們選擇如何思考和行動,但我們是在我們所獲得的文化資源的限制下進行選擇的。

    自我(Self):我們對我們是誰、我們與他人的區別以及我們被獨一無二的社會互動組合所塑造的感知。

    我們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自我。這不是一種穩定的實體,相反,它會隨著我們的生活經歷而發展和變化。

    個體如何透過社會交往形成和調整對自我的感知呢?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的觀點,我們會透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我們將他人對自己語言和行為的反應作為一面鏡子來形成對自我的理解。

    庫利使用鏡中我來描述他的理論,即我們會根據自己覺得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塑造自己。

    如庫利所說,我們對自我的理解包括一種複雜的計算,即不停地進行解讀和反應。

    自我發展的過程有三個步驟:

    首先,我們想象親屬、朋友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如何看待自己;

    其次,我們想象他人如何評價我們,如聰明、有魅力、害羞或者古怪;

    最後,我們根據這些假設定義自我,如“我是聰明的”或“我是美麗的”。

    這一過程不斷髮生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之中。

    根據庫利的理論,我們會成為什麼樣子,並不是基於他人實際上如何看待我們,也不是基於他人如何評價我們,而是基於我們所理解的他人如何評價我們,基於我們所理解的他人對我們的感知。

    自我和他人並不是相互排斥的。 ——查爾斯·庫利

    譬如,你透過哪些線索來判斷初次約會是否順利?在求職面試方面呢?你認為這些線索可能是杜撰的嗎?

    對你的下一次交往有多大的影響呢?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看不清自己呢?

    >>二、社會化的媒介

    我們與之交往的人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我們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方式,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家庭、朋友、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工作場所、宗教以及國家都是社會化的媒介,在自我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家庭

    家庭是社會化媒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兒童的社會化來說。

    2.跨文化的差異

    自我的發展是個體生命早期的重要方面。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會隨著社會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家庭結構也會在社會化的過 程中進行制。在家庭環境中,兒童學到對婚姻和親子關係的期待。

    兒童觀察父母是如何表達情感、理財、爭吵、抱怨對方家人的。他們的學習代表了一種非正式的預期社會化過程,據此,他們會對婚姻和父母應該是什麼樣的形成一種想象的模式。

    所以不要經常當著你的孩子的面和你的配偶吵架。否則,不要怪你的成年孩子恐婚或者不婚。

    3.性別角色

    是指社會對與性別相符的行為、態度等以及活動的期望。例如,我們習慣上認為“堅韌”是一種男性氣質,是男性值得擁有的特質,而女性應該是“溫柔的”。

    作為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媒介,父母在引導兒童形成社會中適宜的性別角色上起到關鍵作用。

    其他成人,哥哥姐姐、大眾媒介以及宗教和教育機構也對兒童形成社會化的女性氣質或男性氣質有一定的影響。

    4.學校

    在學校中,我們遠離了家庭的庇護,學習成 為更大的社會群體的一員。學校教會我們廣闊社會中的一些理所當然的知識。

    學校將社會的價值觀和習俗教給孩子,因為這種共享文化提供了使我們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黏合劑。如果我們不將知識和技能代代相傳,社會將會解體。

    學校除了帶來社會秩序外,也向作為個體的我們敞開了大門。我們接觸到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它們使我們對未來做出新選擇,包括使我們“向前”的職業訓練,也使我們接觸新的文化、觀念、實踐和可能發生的事物。

    儘管學校提供了社會秩序以及個人機會,但 也透過使學生社會化強化了既有的不平等。

    5.同輩群體

    家庭和學校塑造了我們,但是如果你問一個13歲孩子誰在她的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答案可能是“朋友”。隨著兒童逐漸長大,家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逐漸減少。

    同輩群體承擔了重要他人的角色。在同輩群體中,年輕人和那些與自身年紀相仿、社會地位相似的人聯絡緊密。

    6.大眾傳媒和技術

    在過去的大約80年中,媒介方面的新事物——收音機、電影、唱片、電視以及網際網路等,逐漸成為社會化的重要媒介。

    我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與技術交往,這必然影響到我們彼此之間的交往。

    新技術改變了我們與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交往方式。透過郵件、手機、簡訊以及即時資訊,我們可以和家人、朋友保持親密的即時性聯絡,不論他們遠在千里之外還是近在眼前。

    擴充套件了我們的世界,使我們有能力建立和延伸與認識的或不認識的“朋友”之間的關係網路。

    但是新技術也導致了交往範圍的窄化,因為我們主要和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交往。

    社會科學家雪莉·圖克爾認為,這些技術將我們與和我們有親密關係的人分離開來,而這種親密關係的培育需要我們有共同相處的時間。

    7.工作場所

    學習在一份職業中做出恰當的行為,是人類社會化的一個基本方面。我們將一生只從事一份工作,不管是出於主動選擇還是迫不得已,我們都需要接受正在進行的職業社會化。

    >>三、生命歷程中的社會化

    脫離父母/監護人獲得經濟獨立;和父母分開居住;全職工作;完成正規教育;獲得養家的能力;結婚;做父母。

    (一)生命歷程

    這些特殊的儀式標誌著生命歷程中各階段的發展,它們表明了社會化過程會延續整個生命週期。

    其實,一些研究者已經集中關注作為終生過程的社會化。社會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運用生命歷程方法來觀察影響人們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的社會事實,包括性別和收入。

    他們意識到,生理上的變化能塑造人類的行為,但不能預測人類的行為。

    從孩童時期向成年期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識別象徵著從一個人生階段轉向另一個階段的特定標識。這些人生轉折點在不同的社會之間甚或在一個社會的代際之間都是不同的。

    譬如,對於60後70後80後90後95後00後來說,你上大學的決定,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融入社會和為社會做貢獻的願望?對資源的獲取是怎樣影響你上大學的決定的?哪些特定個人影響了你的決定,他們是如何影響你的?

    答案絕不相同。

    (二)生命歷程中的角色轉變

    我們已經瞭解,我們所經歷的一個關鍵轉折階段是跨入成年人的世界,或是搬出父母家,或是開始工作,或者結婚。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開始進入中年轉折階段,這大約開始於40歲。人們通常都會經歷一個自我評價的緊張時期,這通常被稱為中年危機。在這個時候,他們會意識到還沒完成人生的基本目標和抱負,也會感覺以後基本上沒有時間去完成了,期望和結果之間的衝突產生了壓力。與這些和個人職業或者伴侶有關的壓力相伴而生的是,需要同時照顧兩代人的日益增長的責任感。

    >>四、關於老齡化的觀點

    老齡化已經成為貫穿整個生命週期的社會化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特定問題已經成為專業研究領域的焦點,這一領域被稱為老年學—關於老齡化和老年人問題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它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現在,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家開始意識到老年人的困境。

    你認為人在多大年齡時算是變“老”了?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對什麼是“老”的看法?

    起初,你風華正茂,然後步入中年時期,慢慢走向老年,而後你活出精彩。——戴安娜·庫珀(Diana Cooper)

    在電影《遺願清單》中,摩根·弗里曼和傑克·尼科爾森扮演了兩個被診斷出處於癌症晚期而且活不到一年的角色。他們對去世之前想幹的所有事情列出了一個清單,清單上的事是他們以前從來不敢做的,例如環遊世界、高空跳傘等,也包括修復破裂的人際關係。

    死亡意味著無法復原的根本性幻滅,所以我們經常發現人們更傾向於否認死亡。

    按彼得·伯格(Peter Berger)的話來說:“死亡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因為它威脅到關於社會秩序的基本假定。”

    儘管我們依然會對這個話題感到不舒服,但是《遺願清單》描繪了一種我們更容易接納的“善終”(good death)。

    最後,總結

    在回憶我們的人生時,我們會回過頭去看所有將我們塑造成現在這樣的人。這樣的關係在形成整體自我概念和自我滿意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是相互依賴的。儘管他人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有好有壞,但是沒有他們的存在,我們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

    提示:電影中的社會學

    《成長教育》(An Education)

    一個英國的中產階級女學生和 她的家庭被一個圓滑的成年男子誘惑的故事。

    《惡霸魯尼》(Buly)

    關於同輩群體恐嚇帶來慘痛代價 的真實故事。

    《地下孩童》 (Children Underground)

    記錄了生活在羅馬尼亞地鐵系統的 孩子的生活狀況。

    《半個尼爾森》(Half Nelson)

    講述了美國布魯克林地區一位掙扎在 課堂內外的年輕老師的故事。

    《訓練日》(Training Day)

    記錄了洛杉磯警察局的一個菜鳥緝毒警員生活的一天。

    《老爺車》(Gran Torino)

    一個獨居的老兵對抗附近的街頭暴力的故事。

    《飛屋環遊記》(Up)

    一個古怪老人和一個小男孩的一段不同尋常的冒險之旅。

    《哈諾德與莫德》(Harold and Maude)

    關於一對不同尋常的夫婦的故事。

    《瘋狂的心》(Crazy Heart)

    一個窮困漆倒的鄉村音樂歌手,開始經歷從來沒遇到過的事情。

    《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

    兩個老人透過一步步實現遺願清單上的願望來直面死亡。

  • 3 # NoSelf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心體會下。如果是前者,如果是靠社會鑄就的話,我想知道你在社會上透過哪種方式來鑄就你的三觀?我們看到的是媒體。媒體,我們看到很多是亂象。以前媒體是國家控制的,他沒有辦法讓老百姓發聲,現在自媒體讓老百姓發聲了。我看到的是很多人出於利益考慮在抄襲。有幾個在幫助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其一,他們沒有這樣的水準,其二,他們沒有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很多人都是在商業的推動下面去賺取利益,因為只有商業背後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在商業的推動下面譁眾取寵的多。這樣的指引下,讓人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真理其實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面,這句話其實是正確的。如果說三觀靠社會鑄就的話,那所有人都會有正確的三觀,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至少絕大多數人都應該有正確的三觀。那是不是這樣?我們看到的人是不是這樣,是不是都是有正確的價值觀?對於身邊的每個人,我們都可以去判斷哪些是正能量的人,哪些是負能量的人,哪些是非常懶惰的,哪些是一直在向家人和社會索取的,哪些是逃避責任的,哪些一直在唯利是圖,哪些一直在努力的去承擔責任,為社會做貢獻的?而真正做到承擔責任和為社會做貢獻,以身作則去教育孩子的人少之又少,而這些才是正確的三觀。

    我們的三觀,需要我們自己去積累、反省、迭代,透過思考去修改。三觀,這樣才能夠達到正確的。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是正確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人生閱歷和思考以後發現又錯了,所以,三觀來源於自身的思考和經歷以及外界吸取正能量的內容。更別說那些不會思考的人了。而中國的教育讓人缺失了思考,統一的標準答案如何讓孩子們在這個教育體系裡面能夠自我去思考、自我去反思,每個人只能照搬答案。美國的教育體系是不一樣的,我最近在研究美國的教材,他們教你的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教孩子們迭代思考的過程。迭代思考,不只應用於學術、教育、科學,對待人生也是一樣的。

    我們所說的三觀也是一樣,三觀的體驗也是來源於不斷地去思考,在人生的閱歷中,透過思考去推演,而去認定正確的三觀。我向大家推薦的就是李開復和喬布斯等。他們的這些書籍和言論,才是正確的三觀,特別是李開復。在向死而生、死過一次以後他開始更加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三觀。李開復已經很傑出和優秀了,但他的三觀也在不斷修正中,這種人鳳毛麟角,社會如何能帶動這種三觀。

    三觀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指引,在我們整個人生當中,指引著我們的一切選擇。所以,必須是我們認同的,透過思考和知識以及閱歷的積累,融入到自己靈魂的東西,而不是別人和社會強加給你的。社會很複雜,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目的,你去靠社會指引,只會失去自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悟和認同的“三觀”,你永遠做不到自己,只會隨波逐流。

  • 4 # 90後創業人

    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首先,分析三觀是什麼,用通俗的話來說人生觀就是你想怎麼過這個人生,怎麼樣會有意義;價值觀,就是你個人認為什麼是最值得付出和珍惜的;世界觀,就是你對周圍環境包括宇宙、社會、國家、種族等發生的事是什麼樣看待的。其次,三觀的形成,會受世界的變化時代的變化以及個人成長環境所影響,但是很多事物又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同時人的意志又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自我塑造個人的思想和創造事物,其一,客觀存在的三觀例如:世界的物質化的,你是華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國家法律社會道德標準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參照系;其二,個人會形成各種的三觀,比如香港之前被英國殖民統治導致有部分人認為自己不是華人,又有些人在外國受外國教育影響認為父母不用自己贍養自己開心最重要,又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利益可以替代國家利益再有些人玩直播赤裸裸的色情等等,這種就是毀三觀,沒有正確的三觀,他們的三觀受當時和當下的社會環境影響;最後,總結就是社會機制會影響三觀,個人也會受社會機制影響塑造自己的三觀,但是無論怎樣的三觀,都有一個標準,自我塑造的三觀只要脫離社會人道、脫離國家民族、脫離社會道德標準它就不是正確的三觀。這個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 5 # 質躍

    這就好比問,你說那棵樹是社會機制影響鑄就的還是它自己長就的?

    絕對的說,人本身就是自然的產物,人的觀念便是客觀環境決定的,三觀都是意識對物質的反映而已。但是,在人類社會中,這樣說顯然無所適從大而無當,因為人類社會本身卻又是人類能動性的創造的產物,否則人又何必人呢,與自然的動物該一般無二。好比,當我說這觀點的同時,就是意識的產物,就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的表達,否則我的這些行為又算什麼呢,所以,

    相對的說,兩方面都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客觀物質環境影響的同時,三觀本都是意識的範疇,又同時是受自我主觀能動性塑造的。

    客觀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嚴格說,社會環境也是自然環境的產物,但此處分開來是為了突出人作為社會的人是與別的任何物有本質的區別的社會性,什麼樣的社會機制造就什麼樣機制的社會客觀環境,它當然影響鑄就著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的三觀了;另外,內因為主外因為輔。人也有自我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人一別於別的任何動物的本質性所在,人可以透過自我的意識不斷的認識世界同時也就在反影響世界,如果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人可以不斷塑造自我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也是受自我調節塑造的了。

    所謂的世界觀也就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它是客觀環境決定的,正確的世界認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錯誤的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世界觀會影響個人的人生觀,會形成自己對自我人生社會人生的一種看法觀點,那麼價值觀就更多是個人自我樹立起來的,是自我對一件事物價值判斷的內在取捨標尺,可見世界觀處在首要位置,也就是對世界真實的認識這是促進自我三觀形成的先決條件,否則可能就是歪曲的,正確的三觀促進人類社會和人類生產的發展,錯誤的就阻礙。我們說觀念決定行為行動,行動又養成習慣塑造性格,反過來又影響環境,所以三觀與環境社會機制相輔相成,相互影響。

    好了,僅供參考。

  • 6 # 韓魏玲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既靠社會機制影響,又靠人的自我調節塑造。人的生長過程首先父母和家人是第一任老師,接著學校直接書本教育和家庭成員的傳帶,走向社會帶著理論知識直接接受社會的經驗教育,理論到實踐有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一直到老這整個過程都在不斷調控和改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至始自終離不開書本報紙媒體和社會的影響鑄就和自生自我調節塑造。為了新時代即一個良好的社會的形成,大家應該認真學習,看正確媒體宣傳,看經典文學,看英雄成長的事蹟,這樣改造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為我們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努力。

  • 7 # 行217444702

    每個人的工作過程,或生活過程,與國家是分開的還是相連的,父母養育子女,子女長大了自己要成立一個家,那是需要。子女長大了,留在父母身邊,不成家,那這個家庭不就絕戶了嗎?息息相生,息息相迴圈何來,父母抵抗風雨為子女建房,添衣,買被,屯糧,其意微甜,分字何意?國家衛國,守門,抵抗屠殺,其意何為?只不過是你拿一張名片而已,那麼簡單,

  • 8 # 胡1921793

    價值觀人生觀很簡單用最高點中央當前政策最低自巳身邊所發生民生出最關心大事即不能違背中央政策發表自己看法星光大道主持畢同志看法說錯了下崗了嗎這就是我價值觀人生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不經商量就把無兒無女的大伯接回家養老,我該怎麼面對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