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知道唐代五姓七家嗎?

    范陽盧氏,就是盧植子孫。

    東漢盧植以儒顯名,更是文武皆能,不僅收了公孫瓚與劉備這樣的學生,子盧毓官至曹魏司空。北魏時期確定范陽盧氏為五大一等姓。唐代中期之後,先後有八位盧氏成員擔任宰相。

    知道唯一的狀元駙馬鄭顥嗎?

    他預備成親的未婚妻就是盧氏女,被宰相白敏中騙回首都後強迫娶萬壽公主,鄭顥因此愧疚一生,43歲就鬱悶而死。

  • 2 # 小鹿學歷史

    盧植是東漢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經學大師,其祖上就人才濟濟,在秦始皇時代就有盧熬、盧生,官居博士。盧植師從儒學大師馬融,是馬融的得意門生,學識過人,文武雙全。盧植在當時的知名度很高,連曹操很敬仰他。

    盧植在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都有較高建樹。

    當時朝廷幾次徵召他入朝做官,他都拒絕了。直到幾年後才接受徵召,當了九江太守,盧植到任後平定了一次叛亂,深感亂世之憂,於是回老家涿縣教書,此時他的學生中就有劉備和公孫瓚。

    後來因朝廷需要,盧植又被調回,先後擔任議郎、侍中、尚書。任職期間,針對當時的腐敗政治,上書陳述“八事”,建議皇帝舉用賢良,防治疾病,減免賦稅、修禮尊堯等,得到人們的普遍讚賞。

    東漢後期,朝廷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導致黃巾起義爆發。盧植受命為北中郎將,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軍,連戰連勝。

    漢靈帝死後,董卓把持朝政,群臣懾於董卓的淫威,唯唯諾諾,不敢反對。惟有盧植正氣凜然,與董卓面對面地抗爭。  

    在文學上,盧植生前曾校定《五經》、補續《漢記》,並著有《尚書章句》、《禮記解詁》等。朝廷將盧植校訂的經書刻成石碑,這些“石經”被奉為經書圭臬。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盧植。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追封盧植為良鄉伯,仍從祀孔廟,配享孔廟是非常高的榮譽,這都體現了盧植非常高的地位。

    范陽盧氏望族,自盧植之後,代代英才輩出。從魏晉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名人就達八百餘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魏晉南北朝至南宋期間,計有盧氏宰相23人。其中盧氏“八相佐唐”更被傳為歷史佳話。

    盧氏詩人著名的有“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盧植十五世孫)、“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盧植十九世孫)、以及盧殷、盧仝、盧真、盧藏用、盧貞等等。

    北宋有宰相盧多遜、駙馬盧恭、學者盧玉溪;元代官居高位的元曲大家盧摯,著《疏齋集》傳世;明代有忠烈千秋的兵部尚書盧象升;清代有兩廣總督盧坤;當代有現代化的先行者盧作孚、科學院士盧嘉錫、盧良恕等,皆為名標青史的中華才俊。

    范陽盧氏的偉人,還有被歐洲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慧能。

    范陽盧氏移居海外的傑出人物有盧植的十九世孫盧穗,他於唐“安史之亂”時期率九子東渡新羅,其後人已在南韓繁衍30萬之眾,湧現了一代賢相盧守慎以及南韓兩任總統盧泰愚、盧武鉉等古今著名人物。

    盧植被尊為范陽盧氏的始祖,2000年5月,在涿州“世界盧氏源流研究會”上,50餘位來自國內14個省(市)的盧氏宗親和30多位來自南韓等海外的盧氏後人進行了莊重的祭祖活動。

  • 3 # 陸凰說電影

    盧植祖籍范陽,祖上人才濟濟,在秦始皇時代就有盧熬、盧生,官居博士。盧植拜師當時的儒學大師馬融,可以說是馬融的得意門生,學識過人,文武雙全,受到人們的追崇。由於他的名聲實在太高,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九州做過太守,尚書等官職。

    盧植在家鄉教學期間,收了幾個弟子,目前文字記載只留下3個名字:劉備、公孫瓚、劉德然。

    劉備的事大家都很清楚。他雖是漢室宗親,但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了,早年不得不織蓆賣履度日。後來透過努力,再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身邊漸漸匯聚了一幫天下英才,建立了蜀漢政權。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遼東割據的大軍閥,雖出生於豪強人家,但不是嫡子,不受家族重視,後由於相貌俊俏被本地太守招為上門女婿,拜在盧植門下,並結識了同門劉備。公孫瓚憑藉自己的才能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當時劉虞為幽州牧,公孫瓚掌幽州兵權,2人不和。公孫瓚於是生擒了劉虞,並假借朝廷之手除掉了他。此時公孫瓚為前將軍,改封為易侯,統轄幽、並、青、冀四州。後來由於用人不明,又貪圖享樂,民心漸失。198年,袁紹大軍來攻,公孫瓚聽從關靖之言,不敢領軍出城作戰,指望張燕的黑山軍救援,卻中了袁紹的計,大敗而歸,下令將自己的姐妹妻兒全部絞殺,然後引火自焚。

    劉德然是劉備同宗(堂兄弟),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出現,歷史上也是默默無聞,僅僅在《三國志·先主傳》中作為劉備的同窗被一句帶過。

    公元184年,盧植指揮軍隊鎮壓黃巾軍起義,立下不少功勞。黃巾軍被鎮壓後盧植見天下已亂,為躲避災禍,於是返回家鄉隱居,不問世事。192年盧植病死,時年53歲,那年他的學生公孫瓚大破青州黃巾,威名大振,另一名學生劉備則剛當上平原縣令。207年,曹操率大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特意派人祭掃盧植墓,並褒獎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曹操還徵召了盧植的幼子盧毓為官,盧毓官至司空,歷侍從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當中,北方政權更迭頻繁,但范陽盧氏卻一直屹立不倒,其後的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盧玄累居高官。北魏孝文帝時期,更是將范陽盧氏列為一等高門,出現“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的局面。到了唐朝中期,范陽盧氏更是出現“八相佐唐”的情況。粗略算來,從漢末至唐朝中期,有將近七百年的歷史!

    而如今的南韓有2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都坦白的宣稱,自己的祖先是三國時期的盧植。盧泰愚家譜記載,自己的祖先盧恕是盧植後人。在唐朝中後期,為了躲避戰亂,到了南韓,定居在全羅南道光州。而且受到當時高麗國王的重用,被拜為監門衛大將軍,此後就一直在南韓發展。盧氏也成為南韓的名門望族,而盧武鉉宣稱自己祖籍中國浙江東陽,是東陽盧氏的後人。

    而東陽盧氏也是盧植的後代,後來東遷北韓半島,直到現在。所以說,在三國最牛的還是盧植啊,培養了劉備、公孫瓚等梟雄,子孫還有兩個做了總統。

  • 4 # PennLEU

    盧植為人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張角交戰,後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後,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尚書。又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上谷軍都山,後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去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唐代時配享孔子,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家族。

    子女 盧毓,曹魏名臣,官至司空,封容城侯,諡號“成”。 孫子 盧欽,西晉時官至尚書僕射。 盧珽,曹魏時官至泰山太守。 盧氏,盧毓女,嫁華廙。 曾孫 盧藩,盧毓死後嗣侯。 盧浮,盧欽子。 盧皓,盧珽子,西晉尚書。 盧志,盧珽子,西晉尚書。 玄孫 盧諶,盧志子,晉懷帝被擄後投奔劉琨,後投靠段末波。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盧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 《太平御覽 卷五百八十九·文部五》引《述徵記》:下相城西北漢太尉陳球墓有三碑,近墓一碑記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

  • 5 # 段輝時

    劉備的老師是盧植。

    盧植,字子幹,涿郡涿縣人,與劉備同鄉,是東漢末期儒學大家。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與鄭玄、管寧、華歆是同門師兄弟。

    盧植博古通今,尤其喜歡鑽研儒學經典。學成之後,盧植回家鄉教學,門下弟子眾多。最有名的當屬昭烈皇帝劉備和白馬將軍公孫贊。

    後來,朝廷徵召盧植為博士,盧植開始步入仕途。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兩次平蠻有功,遷為北中郎將。不久,黃巾起義,盧植領軍征剿,連戰連捷,在廣宗大破黃巾天公張角。黃巾之亂平定後,升任尚書。

    盧植還同蔡邕、馬日磾等校勘了許多儒學經典,參與並續寫《漢紀》。

    董卓亂政,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盧植上書爭諫,董卓不納,欲殺盧植,蔡邕力勸,方免。後,盧植以年老體弱為由,辭官返鄉。初平三年,病逝。

    盧植著有《尚書章句》和《三禮解詁》等書,是東漢末期儒學泰斗。

    在東漢末期劇烈的社會動盪中,盧植作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學問膽識,功勳業績與品德風範,有著廣泛的影響,為世所公認的楷模。曹操說他‘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

    盧植之子戶毓,曹魏名臣,官至司空。孫,盧珽,曹魏泰山太守。孫,盧欽,西晉時尚書僕射。其後裔還有盧志、盧湛、盧邈、盧玄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有18人被載入史冊。初唐四傑之戶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都是其後人。

  • 6 # 五色土聊歷史

    在三國中,有沒有人品和才能兼備,文韜和武略並存的人,我左思右想還真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不但劉備敬仰他,而且曹操也非常仰慕他,他就是劉備的老師盧植。盧植文武兼俱、德被四方,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才略與遠見並存,忠心與擔當並重。

    盧植(139-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 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盧植身長八尺,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而不侷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公孫瓚及劉德然。

    此後,州郡屢次徵辟盧植,他都不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光和七年(184年)二月, 冀州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天下八州響應,朝野震動。劉宏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率領北軍五校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劉宏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劉宏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 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後,上書給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任尚書。

    轉眼五年過去了,在中平六年(189年),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何進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意圖剷除宦官,甚至徵召幷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後患,竭力勸阻,而何進不聽。

    同年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由此可見,盧植是一腔浩然正氣,滿腹錦繡韜略,人品如皓月之潔,料事如神仙之識。其洞悉人性,入木三分本事可謂一絕,劉備也把盧植的這一特點學精學透了,而且學以致用併發揚光大了。

    曹操對這位完人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

  • 7 # 媤念成癮

    在古代啊,厲害的是家族,而不是個人。我們比較清楚的就有,唐朝時期的,“五姓七望”這都是當時的頂級家族,李世民就是“李氏家族”出身,所以說在古代成也家族,敗也家族。這也是為什麼要廣開科舉,吸引人才入仕。因為當時的朝廷大部分都是家族中人來擔任,這就是“官官相護”的由來,隋煬帝楊廣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在古代他就是暴君,他真的是暴君嗎不見得,只是他深深的觸碰到了家族的根本,隋朝的滅亡完全是家族在背後的推波助瀾所造成的,再加上他三徵高居麗,沒有足夠的兵馬來鎮壓,導致的滅亡,而不是所謂的演義所說的,好色只能代表他的個人生活問題,只不過被無限放大了而已。

    再說說三國時期,在漢朝時期,想要出人頭地,你必須要文武皆會,還要有好的背景,有人為你舉孝廉才可以,而不是你有才華就可以的,也不是三國時期,有才華就被重用,像郭嘉那樣的,有點難。只能說他命好趕上了老曹才會千古留名,如果在和平時期,漢朝統治時期,他做不到像現在這樣的名聲。因為他沒有大的背景。

    門生的由來,是大家族幫助你舉了孝廉,供你讀書,然後入官,這樣才能平步青雲,但同時你的身上就會打上某某某家族的標籤,這就是門生的由來。因為當時的書籍基本都在大家族手中所掌控,想讀書只能找他們。這就是為什麼在當時袁紹的“袁氏家族”能夠成為門生遍佈全國,號召力極其強大的家族了。

    劉備的老師盧植的家族沒有袁氏的強,但是亦不弱,所以劉備才能在前期雖然艱難但是能夠起來,不然你一介白身,去拜訪別人,看門的都不會讓他進去,這就是老師的重要性了。沒有一個好的老師很艱難。就好比我們的諸葛丞相,要是沒有他的老師給的評語誰認識他,

    盧植的後代,有這麼大的家族培養,同時培養一大堆人,怎麼也能出現那麼幾個有才華的人,再加上家族的扶持,當上大官再來反哺家族,這就是所謂的“千年的家族,流水的王朝”了。所以每一代都會出現家族的頂梁支柱,所以家族代代昌盛,盧植的家族到了隋唐時期那就是所謂的五姓七望當中的,“范陽盧氏”家族。可以這麼說在沒有活字印刷術之前,就是家族的統治時代。

  • 8 # 密探零零發

    他是劉備和公孫瓚的老師,文武雙全,差一點就剿滅張角。他不畏強權,在朝堂上,獨自一人反對董卓廢除少帝劉辯,差一點就丟了自己的老命。後來,他又擔任了袁紹的軍師,如果他不早逝,官渡之戰鹿死誰手就不一定了。他的弟子劉備建立蜀漢,當了皇帝。而他的後代也是人才濟濟,進士、尚書無數,更是出了兩位南韓總統。但他卻是東漢末年一個被忽略的英雄,關於他的事蹟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來了解這位東漢末年牛人的傳奇經歷。

    他就是東漢末年的名臣盧植,祖上是姜子牙,其先祖被分封於盧邑,其後裔以盧為姓。盧植出身於河北的名門望族,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又有才華和大志,典型的高富帥。早年,他拜東漢大儒馬融,鑽研儒學經典,跟隨馬融學習多年,終成一代大儒。在盧植學成之後,回老家涿縣教學,劉備和公孫瓚等人拜與其門下。

    後來,他被朝廷被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盧植可不是百無一用的書生,他文武雙全,兩次被任命為九江太守,平定了當地的蠻族叛亂。同時,他又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續寫史書。但漢靈帝劉宏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又拜盧植為侍中、尚書。公元184年,張角發動了黃巾起義,盧植被任命為北中郎將,前往冀州平定叛亂。

    盧植這一次又發揮了自己天才般的軍事指揮才能,大敗張角,張角退守廣宗縣城,閉門不戰。盧植率軍包圍縣城,剿滅張角指日可待,但恰逢此時,漢靈帝派宦官來視察工作,因盧植沒有行賄,而惹惱了宦官。這個宦官回京後,向漢靈帝進讒言,盧植被誣陷入獄。後來,在皇甫嵩等人的力救下,才復任尚書。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何進剷除宦官失敗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想要廢除少帝劉辯,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好在在蔡邕等人的營救下,才保住了老命。隨後,盧植邑年老身體不適為由,告老還鄉,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191年,在袁紹取得冀州後,任命盧植為軍師。192年,盧植就因病去世,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雖然他的走了,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首先,如果他不早逝,官渡之戰鹿死誰手就不一定了。其次,他的弟子劉備,雖然誰漢朝中山靖王之後,但中山靖王有120多兒子,他的名頭一點都值錢。劉備一個布衣之所以在亂世中嶄露頭角,完全得益於他的老師盧植的名頭,否則誰會叼他呢?這才有了劉備後來三分天下, 建立蜀漢政權。

    盧植死後,他的後代更是人才輩出,進士、尚書無數,更是出了兩位南韓總統。據南韓《盧氏三陵壇志》記載,在唐末大亂,范陽盧氏的成員、翰林學士盧穗為躲避戰亂,率家族成員東渡北韓半島定居繁衍,遂成為在朝韓兩國盧姓人士的始祖。在南韓盧氏經過千年繁衍生息,出現了總統盧泰愚和盧武鉉兩位南韓總統,他們多次宣告自己是范陽盧氏的後代,更是前往中國祭祖。

  • 9 # 文史磚家

    漢末三國是個超級大亂世,但同時卻也是個英雄豪傑輩出的時代,大量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扎堆”出場,在短短數十年時間裡,演繹出一段段佳話。劉備的授業恩師、漢末三國唯一的完人盧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盧植字子幹,涿郡涿縣人,年輕時便以性格剛毅、品德高尚、志存高遠而著稱,在目睹東漢末年的種種亂象後,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據史書記載,盧植不僅德行、操守俱佳,而且還是個偉岸挺拔的男子漢,身高八尺二寸,說話時聲音響若洪鐘,非常有氣勢,常被時人誇讚為奇男子。

    盧植為人慷慨,不喜歡吟詩作賦,但卻對研究經學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為此拜當時的大儒馬融為師,並與大名士華歆、鄭玄、管寧等人成為同學。在刻苦鑽研儒家經典的同時,盧植還拜大儒陳球(後來官至太尉)為師,跟著他學習刑名法律,也是頗有所成。在兩位名師的悉心教導下,盧植的學業突飛猛進,逐漸成長為一名兼通經學、律令的大才子。

    盧植學有大成後,便在老師的推薦下步入仕途,歷任九江太守、議郎、北中郎將、尚書等職務,並以文官之身走上戰場,曾經兩平蠻亂、大破黃巾軍,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僅如此,盧植的學術成就也是斐然可觀,曾與大儒蔡邕、馬日磾、楊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並參與續寫《漢記》,深受時人的讚許。

    盧植在卸任九江太守後,一度回到家鄉講學,並收過很多門徒,其中有兩位學生最終的成就、名聲最高,即公孫瓚與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見《三國志·卷三十二》)。公孫瓚號稱“白馬將軍”,在漢末割據幽州、遼西一帶,並長期與袁紹鏖戰,官至前將軍,封薊侯。至於劉備的成就,在此無需贅言。

    盧植作風正派、生性耿直,從不肯向權貴低頭,雖然屢遭排擠,但名望卻由此得到不斷地提升。盧植不屈服於權貴,敢向邪惡勢力發起“進攻”的事例有很多,其中讓他揚名立萬、成為天下人楷模的一則,無疑是他在朝堂上怒罵國賊董卓。

    且說涼州大軍閥董卓利用大將軍何進遇害、袁紹兄弟與宦官互相混戰的機會,率軍入洛並專制朝廷。董卓為顯示權威,便在朝堂上提出廢黜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的事宜,大臣們個個噤若寒蟬,都不敢出言反對。此時,唯有尚書盧植挺身抗議,並怒斥董卓篡權蠹國、塗炭蒼生,氣得後者七竅生煙。董卓立時就想殺掉盧植,虧得蔡邕、彭伯等人勸阻才作罷,僅將其免職而已。

    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群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罷會,將誅植。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獨上書請之。邕時見親於卓,故往請植事。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見《後漢書·卷六十四》。

    盧植被免官後,因痛感國賊當道、百官無所作為,便懷著深深的失望與遺憾迴歸鄉里,併發誓不再出仕。然而等到袁紹奪取冀州,並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邀請盧植出山時,後者出於強烈的責任感,便違背自己的誓言,做了袁紹的軍師。盧植在袁軍效力僅一年時間,便於初平三年(192年)去世,享年53歲。

    縱觀盧植的一生,無論是做官還是從事學術研究,都是秉持直道而行,在當時政局混亂、人心不古的社會環境下,實在是難能可貴。正因如此,時人對盧植無比敬仰,紛紛評價他是“唯一的完人”,其中便包括魏武帝曹操。在北伐烏桓途徑涿縣時,曹操曾下通告稱讚盧植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可見對其景仰之深。

    盧植屬於范陽盧氏,後世子孫中歷任顯官者極多,而魏晉之後的范陽盧氏成員,大多自稱是他的後代。據南韓《盧氏三陵壇志》記載,為逃避唐朝末年的大動亂,范陽盧氏的成員盧穗(官至翰林學士、上護軍),率家族東渡朝半島定居,並在當地繁衍、生息,而盧穗由此成為在北韓、南韓盧姓人士的始祖。

    盧穗的後裔子孫分佈於光州、交河、安隸、平壤等地,在北韓半島的總人數達30萬人,其中在南韓約有20萬人。盧姓人士在南韓的知名人士很多,其中成就最高者,當屬兩位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其中,盧泰愚屬於交河盧氏(中韓建交後曾來華祭祖),盧武鉉屬於光州盧氏,追根溯源都是范陽盧氏之後,也即盧植的子孫。盧植若泉下有知,應該會為子孫在異國取得如此成就而大感欣慰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左撇子真的壽命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