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營天下銷四海
-
2 # 那個誰誰32791995
1.商鞅變法,激勵耕戰,利出一孔,中央集權,嚴刑峻法,社會井然。自己實力強大才是硬道理。
2.變法前的秦國,相對落後,老秦人,人心樸實,商鞅的那一套才能推行下去。嚴刑峻法,在齊國推行試試。踏踏實實的做事業的國民,對比都想著投機倒把的國民,哪個國民的國家更強?
3.外交給力。蠶食緩進,重創急攻,遠交近攻與近交遠攻的靈活運用。
4.天賜地理位置,進可攻,退可守,進退有據,立於不敗之地;勝可佔地,敗不至於一蹶不振。樂毅帥五國破齊,與秦國實力相當的齊國,從此實力大衰。金角銀邊草肚皮。
5.重硬實力,輕軟實力。硬實力,更持久,更長遠。不圖霸主虛名,而取巴蜀,大大的最強了秦的實力。
6.關中地區,沃野千里,根據地穩固而強大。
7.秦國幾代優質國君。
等等……
另外,秦國滅六國也有天意,並非是百分百必然。
我不同意“秦滅六國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說法。
趙國是有機會的。不要說趙國只有軍事強,綜合國力不行,看看橫掃亞歐的蒙古吧,看看滅了明的清吧。綜合國力更強,只是戰略層面勝算更大,絕非穩贏。
齊國也是有機會的。齊國商業、文化及社會,都非常發達。齊國的社會發展程度,比秦國高。這一點優勢未能很好的轉化為戰鬥力。YY一下,如果齊國統一了六國,在商業與農耕、社會開明與專制,這二方面,後來的中國不會拉下那麼多。
前期的魏國也是有機會的。魏文侯雄才大略,而且先發優勢明顯。可惜從魏武侯開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處四戰之地的魏國,機會沒那麼多,錯過就徹底出局了。
楚國當然有機會,這個無須多講。
地處偏遠,弱小的燕國,竟然也是有機會的。五國伐齊,樂毅佔領齊國,只剩下二城。更厲害的是,樂毅不單佔領齊地,而且消化的很好。試想燕國鯨吞消化了齊國,戰國格局將怎樣改變?只是鯨吞這種事,難度太大。樂毅一去,功虧一簣。
真是天時地利人和!時也,運也,命也!
-
3 # 無欲則剛者
戰國時期,透過不斷的諸侯國兼併戰爭,形成了7個實力強大的主要諸侯國(戰國七雄),即秦、楚、燕、韓、趙、魏、齊,此外也有苴國、衛國(衛鞅的母國)、宋國等實力弱的諸侯國。在戰國七雄形成後,諸侯國間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變革浪潮,如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齊威王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而最有成效、最有影響力、最深徹的變法當屬商鞅變法。
雖然各諸侯國都加快變法圖強的程序,一為自保需要,二為試圖逐鹿中原。當時實力較強的為齊、魏、楚、秦,但是魏國繼承國君自魏文侯之後並無優秀卓越者,在經過一系列的中原爭霸戰爭中,並未取得關鍵戰爭的勝利,且空耗國力,尤其是與秦國河西之戰中魏武卒主力的盡失,並因為廟堂內訌而失去了龐涓、龍賈等數名優秀軍事統帥;楚國國力很強盛,地廣物博,人口數量多,軍備充足,有一統天下的實力,但高層卻沒有一統天下的胸襟和魄力,活在祖先往日的榮光裡不能自拔;齊國(其實是兼併了魯國後)疆域擴大,尤其透過短期的變法,工商業很發達,國力亦強大,但是仍以地勢之優勢(東臨大海、西有泰山),喜坐山觀望,好收漁翁之利,而高層缺乏全域性戰略的智慧。
唯獨秦國雖然亦有祖先秦穆公的五霸榮光,但依然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貧弱。其地偏遠,國力薄弱,國民貧苦。但轉到秦孝公一代時,他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氣魄與胸襟招攬天下賢才、英才,來共同治理貧弱的秦國。從而引來了商鞅這隻金鳳凰,正所謂將遇良才,兩人惺惺相惜,正是商鞅的一系列在各個領域完整、系統、徹底的變法,讓秦國十年間一躍成為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最重要的是高層也因此制定了要逐步一統天下的戰略規劃,而非僅僅爭霸中原,並且自秦孝公開始,歷代國君均勵精圖治、放眼天下,透過一系列戰術手段、外交策略積累雄厚國力,到秦始皇嬴政時,已經完全有能力實現統一六國的戰略目標。
所以,我認為秦國能夠統一六國最重要的因素有三點:一是秦孝公當政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二是商鞅變法很徹底、很成功的進行;三是後繼之君始皇帝嬴政雄才大略,文韜武略。其他諸侯國或多或少的都佔有秦國的一些優勢,如地緣、國力、民風、良將帥才、廟堂決策等,但是唯獨商鞅變法是關鍵點,其他的天時地利與變法成果相結合,才造就了強大的秦國。
統一六國的目標部署不是一時一步的,而是循序漸進、一系列的,是許多人、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很顯然除了秦國,其他諸侯國似乎並未充分做好如此完善的準備。
-
4 # 無痕久久
在長期的歷史中,秦國曾經一直做為西戎來看待。只是因為秦穆公擴充領土,吞併了蜀國。奠定春秋西方霸主的地位,使得秦國開始被東方強國所重視。但仍然沒有大的起色。進入戰國,秦國一直作為比較弱小的國家偏安西部。在東方各國實行變法的時候,他仍然固步自封。
如果在商鞅到來之前,我們說秦國統一天下,將被當時的人恥笑。因為當時擁有統一能力的國家是齊國和楚國。但歷史總是在偶然中顯露必然。因為齊國國王的關注物件由強華人士變為了文人。所以齊國的稷下學派更多的是文定天下的儒生。而不是真正的為統一天下而主張戰爭的人。正是齊國的國王的取捨導致了齊國最終的民富國弱,只有虛假的文化繁榮。
楚國一直是一個年輕的擁有朝氣的國家。而且戰略地位和齊國背靠大海的優勢一樣,他的南邊是廣大的百越地區,對楚國構不成威脅。但他耕地面積狹小。農業經濟欠佳。而且軍事上仍然以散兵作戰為主。沒有完整的軍隊配合制度。而國王貪圖享樂。從而失去了統一的機會。更別說燕國面對匈奴自顧不暇,韓趙魏三家,地處中原,四處強國包圍,戰略地位極差。所以秦國成為了能夠同一天的潛力最大的國家。
而秦國後來開始走上了強國之路。首先大量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推廣鐵製農具和牛耕技術,興修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後來的鄭國渠。從而農業經濟發展起來。後來商鞅來了,他推行變法,從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保護封建地主權利,獎勵耕田等都最終使得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先進的農業國家,也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其次,商鞅為秦國建立了一套全民戰爭戰略。實行軍工生產標準化和責任制,嚴格把關。將戰爭作為個人謀生和發財的手段。獎勵軍功,鼓勵依照軍功賞賜田宅和財富。並且推行嚴格的軍事等級制,完全按照軍功授爵。從而提高了大批失去土地的老百姓的戰爭積極性。這條富國強兵戰略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再有商鞅提高了國王的權力,削弱的傳統貴族的權力,加強了對地方和全國的統治。這有利於更加高效的指揮全國資源投入戰爭。 還有就是在強大的國力軍力基礎上實行了很好的外交策略:遠交近攻。瓦解了六國同盟。蠶食周圍國家。使得秦國日益強大。最終軍事進攻相對順利了。一個國家的崛起離不開全民思想文化的統一。秦國採用了發家韓非子的君主專制學說。認為秦王獨攬大權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從而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導向。秦王本人納賢招士。請到了著名的軍事家尉僚子來參謀戰略。從而形成了左右雙拳前後打擊,然後是雙拳合攏,消滅中間的戰略。事實證明,這條軍事戰略是十分高明的。他利用六國的矛盾,有效的瓦解了讓六國再次聯合的勢力。從而最終完成了統一。
秦國的統一事業沒有各國老百姓的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是老百姓忍受了五百多年的戰亂之苦,人民渴望和平,因而支援統一。同時秦國的商鞅變法制定的農業政策。也有利於農民獲得自己的土地。因為只要自己開墾的荒地或因戰亂而無主的土地,就歸自己所有。這種條件,非常誘人。因為瓦解了民心。再加上秦國大量實行間諜戰。挑撥他國國君和前方將領的關係,最終使得六國上層不團結。從而為秦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回顧歷史,我們不可以在認為秦國只是一個野蠻的依靠武力統一全國的幸運兒,而是經過了百年準備的實力派。
秦國的強國之路給於我們的啟示是很多的。而今天中國如何在西方大國中重新崛起,併成為強國甚至霸國。秦國的經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參照!
-
5 # 歷史鹹談
我們都知道,建立第一個大統一國家的人是秦始皇。但在戰國時期但在戰國時期,當時最有希望完成大一統偉業的諸侯國中,楚國和秦國都有潛力,特別是楚國。無論是國土面積,國家經濟實力,還是文明程度,都遠勝秦國,即使後來秦國相當強大了,楚國仍被抱有很大的希望。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大概就是這種情緒的流露。
但是,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卻是秦始皇。楚國為什麼就不行呢?原因肯定是很多方面的,但是這跟楚國的特權腐敗脫不了干係。
1957年4月在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就是一個證明。透露出楚無擔大任的真相,保護特權,維護貴族利益。直接造成了祖國中央財政流失諸侯國,國力衰退。據專家說,鄂軍起節是鄂君啟的物品。鄂軍啟,字子皙,是楚懷王的兒子。鄂君啟節是以君王的名義鑄造的免稅符節。而能夠得到君王免稅符節的,只可能是極少數的貴族官商。這大概就是中國交通上收過路費的側證。要是再進一步說明,這還是歷史上的特權文物。銘文上說有金節就不徵關稅,沒有金節就要徵稅。牲畜出入的關卡,只給中央政府納稅就行了。據專家分析,可以肯定是楚國的王公貴族,而且和楚懷王關係非常密切。
就這樣楚國的財政被貴族當做私人家產。而且,楚國的國家政權實際上是被幾戶大家族掌控,楚國隨富,但是富的是貴族。老百姓都是貴族的奴隸,沒有自己的財產。每次打仗,勝利了,戰利品也是貴族的;失敗了,責任是奴隸的。這樣的特權,怎麼可能打的過如狼似虎的秦國,這樣的民眾,怎麼打的過一心向上爬的秦國銳士。
-
6 # 風雨中的梅雲
秦國吞併六國,一統天下。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且聽我仔細道來。
首先,我們先來看秦的起源,秦的祖先叫造夫,他是周室王族的司機。準確說,是周王的專職司機。由於他駕車技術熟練,周王坐他的車爽呆了。於是,封他一塊地方,讓他的族人有了繁衍生息的立足之地。我們可以說秦人的祖先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也可以說他宰相家人七品官。總之,造夫一族從此在山西的趙城縣做了縣長。後來,處於周朝西邊的少數民族不斷地跟周朝打仗,而周朝的諸侯小國又都在中原地帶。周朝的首都鎬京以西幾乎沒有任何防禦。處於對周朝的忠心,造夫的孫子(多少代孫子就不清楚了)非子,便提出自己一族去周朝的西邊,一邊為周朝放牧馬匹,一邊為周朝守衛邊疆。於是,周朝就把當時周朝的邊境地區交給了造夫的孫子非子。話是說出去了,可山西的家業該怎麼辦呢?最後,非子決定,弟弟一家留下,守著祖業,哥哥一家闖關西。為了今後子孫能夠相互認識。非子弟弟一族的嬴姓族人,姓嬴氏趙。而跟隨非子闖關西的族人便姓嬴氏秦。(在古代,姓和氏不能統稱,不能混為一談)所以古有秦趙一家之說。
非子率領他的族人到了周朝封給他的地方,現在的天水後,最初由於人少,(當時的人都不多)所以最初的秦並不是國家,而是部落。最多隻是部落式的國家。但這時的秦,是及其脆弱的。因為他們不僅要幫周朝牧馬,還要應付四周虎狼似得少數民族。為了生存。秦的男女一齊上陣,跟少數民族拼個死活。說的簡單點,西周四百年的歷史,對秦族來說,就是幾百年的血淚史。為了周朝共主的安寧,秦族犧牲了不計其數的男女。由於強敵環繞,秦族的家庭都是以類似於蒙古包般的居住條件,一家人一個臥室。不分兄弟和男女。(後來,商鞅打破了這種居住習慣,這也是成語翻箱倒篋的出處)由於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放牧。這也使得秦人對土地的依賴大為減少。那裡水草豐茂就去哪裡?碰到敵人就殺。幾百年間,秦人不斷地向西邊的少數民族地域伸展擴張。最初的部落也因為土地寬闊和人口的增多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家。周朝看他們守衛邊疆和開疆擴土有功,便將秦人從少數民族手裡奪來的土地封給他們,並且賜他們封國。國號便是他們的氏。秦。而這個時候的秦國還屬於小國寡民的那種。絲毫沒有爭雄諸侯的資本和名號。因為他是諸侯裡面最低的那個爵位。
隨著周朝的活寶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北邊的少數民族攻進了西安。周朝為了避開鋒芒,決定遷都洛陽。其他的諸侯由於周幽王的戲弄而不來救駕。只有秦人一根筋的沿途護送周朝遷都。正是鑑於秦人的這份天大的功勞。周平王大袖一揮,賜予秦國位列諸侯之林。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隨著平王東遷,周朝也從西周進入了東周時期。這個時候的秦國依然是對西邊和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作戰,並不怎麼參與中原的戰事。相反,他還不時的出手幫助他的兄弟。位於晉國的趙氏一族。歷史上稱為幫助晉國。
坦白說,這個時候的秦國由於長期的對少數民族的作戰而,人口相對要少的多。防禦都不足,那還有精力進攻。但中原地區的其他諸侯卻不會可憐秦國。最先欺負秦國的是地處南方的楚國。還有位於四川的巴蜀兩國。秦人在生死存亡之際,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是非常可怕的。他們一舉打敗了楚國的進攻。奪得了漢中這個制高點。但對楚國的戰爭也使得秦人傷亡巨大。沒辦法,為了守護住華人的江山,秦人也動起了歪腦筋。在西北,他們修築了連綿不絕的城牆,防禦外族的入侵。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大散關。東面,函谷關,防禦東方諸侯國的進攻。東南,武關,防禦楚國的進攻。西南,陽平關,茄萌關等等等等一系列的關口,防禦巴蜀的進攻。直至後來,秦國用司馬錯的計謀,一舉吞併了巴蜀之地。這也使得秦國的版圖一下子擴大了一倍多。而秦國的防線一下子移到了長江三峽。一舉扼住了楚國的咽喉。隨著李冰在四川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使得秦國奪取的巴蜀之地在很短的時間就成了天府之國。再加上後來的鄭國渠。使得秦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從此,秦國西南的危機基本解除。接著,秦國並沒有歇息,滅義渠,逐戎滅狄。一系列的大動作,使得秦國逐漸的擺脫了窘迫之境。隨著商鞅入秦。秦國在商鞅變法的刺激下,人口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國力也迅速的得到了恢復。秦國在很短的時間就變得國富民強。隨著三家分晉。東面秦國的威脅也解除了。隨著魏國的失敗,秦昭襄王登基,秦國戰神白起的出臺。秦國將三晉和楚國蹂躪的體無完膚。昭襄王在位五十多年,把南韓的土地拿去了三分之二,魏國一半,趙國三分之一。當時版圖最大的楚國,也被秦國打成了可憐的老二。
自始自終,秦國一直是武力解決。而秦國的文化嗎?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了。呵呵。所以東南六國也因為秦國文化薄弱的環節而稱秦國為“暴秦”。說的簡單點,秦國能一統天下。他的武力以及他所長期經歷的苦難環境下求生存是分不開的。
接下來再說地理位置。秦國地處周朝的西北邊陲。再加上秦國四周多山,而且很多都是在當時不可逾越的大山。秦國在這些山澗修築了一系列的關口。這些關口絕大部分都是雄關險嗌。只要駐紮極少數的軍隊,就能阻擋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敵人。屬於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東邊的函谷關。函谷關也被稱為開啟關中的鑰匙。在楚漢之爭時期。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先入關中者王,這個關字就是指函谷關。因為函谷關以東,就是一望無際的河南省的沖積平原。無險可守。東南六國數次合縱抗秦,到了函谷關就退了。所以說,秦國攻打六國容易,六國攻打秦國卻不容易。再加上東南六國平時也不閒著,有秦國入侵的時候,便臨時抱佛腳,擰成一股繩。一致抗秦。秦國休養生息的時候,六國卻為了鄰里兼併而打得不可開交。絲毫不懂的與民休養。等他們都打得筋疲力盡了,秦國的一統天下的時機也到來了。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題主只要搞清楚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又是什麼,就能搞清楚為什麼戰國時代沒有霸主了。
春秋時期,這個時候雖然各個諸侯狗之間戰爭不斷,但是還是以周天子為號令,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的公侯伯爵等等都還是要周天子冊封的,這個時候各個國家之間打張也不是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就是單純的把你打服了就走了承認你不如他就可以了,所以這個時候沒有滅國的戰爭。這個時候都忙著爭霸,而且這個時候打張也是沒有什麼詭計的,打仗都是雙方擺好了陣勢才開打的,宋公之仁應該都知道,宋襄公和楚國打仗,本來有機會乘其不備,一舉拿下楚軍,但是宋襄公硬是等到楚軍擺好了陣勢才出擊,結果就敗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可以看到沒有什麼大的軍事家,軍事家只有在戰國之後才有的。
因為到了戰國這個時候就不一樣了,各個國家之間都是要滅人家的國家,搶奪被人的土地人口來壯大自己,最後實現大一統。和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之間都不再是爭霸了,也不再承認周天子了,大家都稱王了,周天子這個時候冊不冊封都不重要了。慢慢的周王朝的分封制也就不被人認可了,大家也不需要一個天下共主了。所以到了戰國時代就沒有什麼霸主可言了,因為這個時候都在想著自己怎麼一統天下。
再說為什麼是秦國一統天下,而不是其他的國家呢?秦國從一個馬伕最後到一統天下也是經過了幾百年的奮鬥,秦國從一個五十里地發展到戰國後期已經是天下第一大國了。秦國由於地理位置不是很好,自己不光是要防備中原各國的吞併,還要和西邊那麼多的蠻夷小國大,也是慢慢的把秦國打成了一個虎狼之國。而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本來經過了內亂,春秋末期秦國各個公子之間爭權奪位,加上這個時候魏國強大起來,差點就把秦國滅了,但是後來來了一個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開始變革,秦國從此就走上了變法圖強的步伐中,後來奪巴蜀,弱韓魏,再到秦昭襄王的又來了一個白起,其實到這個時候也就徹底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秦昭襄王時代把楚國打的是被迫東遷了,還把東方第一大國齊國也搞趴下了,韓魏已經是三流國家了,最後在長平一戰把趙國打趴下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和秦國對抗了。到了嬴政時期,最後也就完成了統一大業。
-
8 # 天外村藥房
戰國時期最終秦國能統一,具有一定必然性(然而並不是鐵板釘釘)。整體來說,秦國以下方面促成了其統一。
首先,秦國位於西陲,與少數民族接壤,民風彪悍,能打出來的才能活下來。而關東六國則過於“文明”。楚國在春秋之前也是“蠻夷”,但在楚莊王變法之後傾向於華夏,爭鬥力削弱了。
其次,秦國地理位置好。關中之地本是西周崛起的根據地,在西周末年被犬戎佔領,秦國都回來後成為秦國的根據地。關中沃野千里,函谷關一守,東邊死活打不進來。這就意味著秦國可以關起門來發展,也可以開門出去佔便宜,有贏不輸。
第三,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當時戰國多數都進行了變法,唯有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把整個秦國完全變成了一臺軍國主義的耕戰機器,按戰場砍下的人頭來記功,同時對人才則破格錄用,一切按功勞統計,避免了權貴政治。這一方面是秦國危機感最強,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秦孝公、秦惠文王的雄才偉略。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卻保留了商鞅的法規,避免了人亡政息的後果。秦國士兵玩命打仗,農民玩命生產,文武官員玩命立功,六國當然不是對手了。
第四,秦國從秦孝公開始,接連幾任君主,長壽的水平都不差,如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在商鞅制度下,秦國文武官員也是優勝劣汰,彼此弦崩的很緊。相比之下,六國雖然也有明君賢臣,但中途總有些昏君賊臣來打岔,而且長期來看昏君賊臣佔據主導。
最後,必須說說秦始皇本人,雖然奮六世之餘烈,但本人水平才略還是相當驚人的。少主繼位能翻雲覆雨幹掉嫪毐、趙太后和呂不韋,此後任用賢能,把優勢一舉變成統一之大勢,對中國之統一立下大功勞。
回覆列表
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戰國霸主,從而建立了一個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為什麼會這樣,秦國憑什麼有那麼大的能力?綜合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地理優勢。秦國崛起於西部邊陲,擁有強大騎兵的秦人,對於周圍的遊牧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能毫無顧忌的展開對東方六國的征戰。
第二,危機意思。猶豫秦國以遊牧起家,又處於中原文明的外緣,從建立起就被東方六國看不起,即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在秦獻公時期,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國家處於亡國的邊緣。此時,長期的征戰,秦國國力過度衰落,秦孝公時期面對六國分秦的屈辱,從此,在秦國國君奠定了很強的危機意思,從而決定了必須變法。
第三,商鞅變法。變法圖強是戰國時期每個國家君主的意識,秦國也不例外。秦孝公招賢令,迎來了衛國商鞅。秦國此時,無論各個方面皆處於主體國家的下層,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猶豫秦國長期的貧弱,加上國君的強大支援,秦國變法得到了徹底的執行,秦國從此變得富強,變法的觀念深入人心。由於變法的實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得到了廣大親人的極大支援,最重要的一點是,秦人有了一個整體的國家概念。加上,變法為秦國帶來了繁榮的商業利益,大量的各種人才,加上耕戰得爵,使得秦國擁有統一六國的基本資本。
第四,統一六國的戰略奠定。秦孝公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打敗了長期霸主地位的魏國,收復了原秦國的河西地區和函谷關,使秦國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統一六國的概念並不是秦國獨有,其他戰國國家也有,比如齊國。戰略高度決定其收穫大小,強大的魏國也只是在苦苦維持其霸主地位。統一六國的戰略也為秦國的外交方式——遠交進攻。
第五,武器革新。秦國擁有合理制度化的兵器製造和創新技術,想想弓弩齊放,萬箭齊發的狀態就不寒而慄。
還有一點就是,秦國長期對六國征戰的征戰的勝利,對東方六國的信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都在儘量透過割地賠款的方式避免與秦國的直接對抗,以維持其在國內的統治,使得秦華人統一六國的決心和整體實力逐步增強。
長期的分裂,必然會迎來統一的大勢,秦國就是抓住了這個趨勢。思想決定高度,實力決定起點。
匯四海之眾,練自身一技,展志宏圖,營銷天下-______-給你提供實用的營銷工具,營銷策劃,企業管理,培訓課件,流程表單,行業分析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