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楊修和孔融有相似的地方。人都有抱負,但是要靠自己的真實能力實現,而不能靠賣弄點小才情,曹操手下賣弄小聰明卻正事不幹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況且這兩個人對曹操來說還真是雞肋,毫無用處,反倒誤事,百無一用,外加目無領導,狂的沒有邊際,但能力卻有限,你可以很有才華,但還要有實施或者說學以致用的本事,靠急智拜不了相,要有相應的謀略或治理能力,天天酸文和耍小聰明對於曹操的統一大業來說,毫無作用,要之何用。

    先說楊修,歷史上的楊修確實是被曹操所殺,但不是因為什麼賣弄,而是因為洩密,影響了曹操對兩個兒子的挑選,打個比方,比如曹植一無是處,但是靠楊修的建議,曹植上位,那麼在楊修的作用下,曹操扶上來一個草包,當代就被滅也不是沒有可能,曹操的本意可不是挑草包,這無論哪個君主都得急眼,不把工作注意力放在發展自我業務能力上,天天揣摩“聖意”見天的研究曹操怎麼想,那還不找機會殺你。當然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楊修應變和對揣摩曹操心思上是有一定水平的,讓曹操有一種被窺探的感覺,曹操愛才,但楊修這種人,他可不缺。

    至於三國演義中的楊修,總覺著自己的智商碾壓高階幹部,是耍了幾次小聰明,讓曹操滿意,但那都是小事,也不是什麼正事,最後,這塊料竟然收拾行李,就這麼急於作死麼,楊修的職位不算太低,在軍士眼裡也是首長級別的,他捲包走,軍心能不受影響麼,謠言四起的話,未戰先敗了。還有就是你扮個小民走就走唄,你還散佈撤軍訊息,朝中忍你無所謂,軍營裡能任你這麼胡來麼。別說不看重你,即便看重只要不是重量級人物也一刀砍翻。

    孔融和楊修一樣,都是作死小能手,多次戲弄領導,拿曹操當傻子耍。

    曹操禁酒那是為了節約糧食用作軍糧這種正道上,你為了口酒就和領導抬槓玩,領導能不恨你麼,喝酒和軍糧哪個重要,這都分不清要你何用。曹操不是一般人,估計也早摸到規律了,凡是孔融反對的我們就要去做,無與倫比的正確。討袁紹、徵烏桓、伐劉表、戰官渡,結果曹操沒聽孔融的建議,都是大獲全勝,估計曹操心裡還得想,幸虧沒聽孔融的,否則這大好的機會就錯過了,領導心裡這麼想你還好得了麼,最關鍵的是,領導覺著你沒用,和楊修一樣,一點正文沒有。領導對孔融這麼多年的屈辱和隱忍總要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所以孔融就死了,死的那麼理所當然。

  • 2 # 今古縱橫

    曹操殺孔融在先,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殺楊修在後,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按時間前後,我們先說孔融為什麼被殺。

    (曹操 畫像)

    孔融為何被殺

    孔融確實是孔子二十世孫,所以,在儒家當道的漢末、三國時代,孔融從其一出生就自帶光環,註定會被統治階層的利用和傳統氏族的擁戴。

    而曹操愛才也是出名的,因此在將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自然也將孔融調配到身邊,有孔家和及簇擁者的支援,各方面對曹操都有利。

    但是,孔融因為打小就出名,再加上一直被簇擁,導致性格傲慢,並認為自己的身份沒人敢碰。這使得孔融什麼都看不慣,什麼都敢批評,尤其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是幾次三番的造輿論持反對意見。

    (孔融 畫像)

    那麼,作為一名實際統治者,曹操本來是想拉攏孔融為自己所用的,但相反,孔融來了即沒有出謀劃策,又沒有能力衝鋒陷陣,還一直說曹操壞話,靠著先天的影響力嚴重影響到了曹操的對朝廷的實際掌控力。那麼,這樣的情況只有殺之了。

    而從曹操殺孔融定罪其名為“不孝”來看,這真的是在噁心孔融,作為儒家孔子的世孫,你說他“不孝”,真的是比說他“謀逆”還狠毒,也可見曹操對其是忍無可忍了。而這也就是槐叔經常說的“出身環境”對個人、對歷史的影響,孔融之死就是“性格決定命運”。

    楊修為何被殺

    按照《三國演義》和其他野史的說法,楊修是太聰明,老是先一步想到曹操要做的事情,被殺的原因還有說就是“雞肋”事件。但按照曹操的脾氣性格,這完全不足以要殺了楊修,楊修之死是因為政治因素,那就是楊修是曹植的幕僚。

    楊修一直是曹植的幕僚,曹植雖然文采好,但應該不是當政治家的料。這點隨著這些兒子們逐漸成長,曹操心理很清楚,他從最早看重曹植慢慢轉向曹丕,而其中楊修起了很大的副作用。

    (楊修 畫像)

    但自古爭儲位都是殘酷的,而且一旦分幫結派,幕僚們比這些爭奪者更積極,原因就是自己的主子能當上王位或者皇位,對自己肯定有利,反之是百害。而楊修就是這樣直接參與到了曹家爭儲,並屢屢利用自己的聰明來幫助曹植。但最終被曹操看穿,也間接害了曹植。

    曹操認為楊修在“始終之變”有責任外,另外還真的是認為楊修有才,但是這個才如果不能被已定繼位的曹丕所用,必將是禍。於是,曹操就在自己64歲、感覺不久將離開人世之際,匯攏了一些罪名強加於楊修,還外加了一條楊修是袁紹的外甥的原因,就這樣把楊修給殺了。而楊修死後3個多月,曹操也去世了,安穩過度給了曹丕。所以,楊修被殺完全是參與了爭儲的政治原因。

  • 3 # 盧茂林198

    楊修,字德祖,今陝西華陰人,東漢末年文學家。楊修是袁術的外甥,出身名門士族。曾任曹操主薄,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與曹植是好朋友。

    很多人認為曹操殺楊修、孔融是因為曹操嫉妒他們的才華,是小心眼。其實不是的,必竟曹操也是一代梟雄,叱吒風雲的人物,反而是更愛惜人才,以備已用。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呢?

    楊修自認為很瞭解曹操,實際上只是小聰明而已。楊修第一次出場是看透曹操在門上寫“活”字的含義,實際上是楊修班門弄斧的解釋;還有“一盒酥”的小聰明,這些都是小事。曹操都不予理會。

    重要的是楊修參與了曹操選擇兒子繼位的事。曹操用時政軍務方面考察曹丕和曹植的能力,而楊修暗中幫助曹植被告發,曹操非常憤怒,但苦於沒有合適藉口,只能隱忍。而楊修卻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地雷。終於,楊修自作聰明的把曹操說的“雞肋”說成軍營中口令,讓曹操給他訂了編造謊言、擾亂軍心的罪名,合情合理將楊修處斬。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

    孔融,學文舉,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19世孫。孔融更是名門之後,當時名氣非常大,他也因此出言無忌、目空一切。孔融在建安元年輾轉到曹操手下。曹操很重視孔融,讓他到許昌做將作大臣(現在的部長級),孔融乾的很好,經常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可是後來袁術稱帝,曹操很惱火想滅袁術,一時又滅不了。曹操便遷怒於曾經和袁術聯煙的楊彪,判其大逆不道殺之。孔融趕緊來給曹操講道理,並且賣弄才華,曹操後來再三考慮放了楊彪,認為孔融有道理,但心理很不痛快。

    以後的孔融更是有點得意忘形。常常以諷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調。在權力的統治空間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時時恃才傲放,說話陰陽怪氣,是歷史上不少自命清高之士的嗜好。孔融次次都反對,讓曹操極度惱火,記恨在心。終於,建安十三年,孔融被曹操以大不忠不孝的言論治罪,幹掉了。

    曹操這樣的人,如果能為他的軍國大事出謀劃策,即使有些毛病也無所謂,也可容忍,但你賣弄聰明、耍嘴皮子,又不能與他同心同德。對曹操來說純屬多餘,所以楊修、孔融只能是這樣的下場。

  • 4 # 種花家社會人

    我覺得殺楊修和孔融雖然有個人因素在,但是更多的是政治因素。

    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十九世孫,他基本算儒生的首領,帶頭人。但是孔融的思想言論與曹操的許多政令相牴觸,曹操的主張屢遭孔融反對。公元200年,曹操想討伐袁紹,孔融堅決反對。公元207年,曹操出兵討烏桓,孔融反對,並嘲諷說,此乃小患,何須興師北伐,勞民傷財。

    尤其使曹操反感的是,他上奏《宜準古王畿之制》,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當時操場“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政治的基本方針。孔融的奏章直逼曹操的要害,曹操對這個政敵再也無法容忍,將其殺害。曹操心裡難免會想是不是儒生都是這個想法,殺孔融有殺雞儆猴的意思。

    楊修字德祖,太尉楊彪之子,這楊家是四世三公。所以在當時是名門望族。要知道曹操一輩子都在和這些望族作鬥爭,他唯才是舉的方針就是和這些望族對著幹。加上楊修對曹植的影響太深了,如果楊修幫助曹植登上皇位,曹操做的努力就白費了。就算沒幫助曹植登上大位,萬一攛掇曹植學袁紹那幾個傻兒子一樣自家內鬥怎麼辦,動搖自己的基業啊。那些名門望族為了自己的利息絕對乾的出來。所以曹操死前把楊修殺了,就是為後來的政局著想。

    畢竟曹操也不是小心眼的人,就算禰衡怎麼侮辱他,他也沒親自動手,因為無傷大雅,挺多自己面子不好看,把他送到劉表那裡去了。孔融和楊修不一樣,他們不是一個人,代表的是一個勢力,一個團體,所以曹操為了政治因素,把他們殺了。

  • 5 # 蕭武

    孔融和楊修算是世交了。孔融第一次出仕,就是受當時的司徒楊賜的徵辟,楊賜是楊彪的父親,也就是楊修的爺爺。

    孔融生於公元153年,比曹操還大兩歲,比劉備大十歲。所以劉備在平原相任上,孔融在北海相任上受到黃巾軍進攻,向劉備求援,劉備感到很榮幸,因為當時孔融早已經名滿天下了。楊修生於公元175年,實際上和孫策同歲,比司馬懿、諸葛亮的年齡都大,比孔融小了22歲。雖然孔融比楊彪小九歲,但從資格來說,孔融和楊彪算是一輩人。

    從出生年齡就可以看出來,到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孔融已經33歲了。而他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才13歲,成長和人格定型的時代,正是宦官和士大夫的鬥爭比較激烈的時期,孔融自然是站在士大夫一邊的,以黨錮之禍中的李膺等人為人生偶像,一方面時積累學問,博求聲譽,另一方面則是以道德操守知名當時。

    從孔融早年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中就不難看出,忠於朝廷、忠於漢室,必然是他早年學習和遊歷過程中就已經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是不能違背的。所以,無論是在面對輔政大臣何進的時候,還是面對已經當政的董卓的時候,或者是面對實際上已經變成漢獻帝的朝廷的庇護者的曹操的時候,孔融都表現得有些迂腐,而這種迂腐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姿態,也是一種鬥爭方式。

    楊修的情況則不同,出身於東漢中後期著名的弘農楊氏,楊震、楊賜、楊彪都曾擔任過三公這樣的高階職務,是一等一計程車族出身。到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拉開序幕的時候,楊修才只有九歲。漢獻帝被董卓脅迫著遷往長安的時候,楊彪也跟著一起扈從。後來漢獻帝從長安逃出來,被曹操迎奉到許都,楊彪都始終不離不棄的隨行。

    到漢獻帝終於在許都安頓下來的時候,楊修20歲了。也就是說,楊修20歲之前,基本上都是跟隨父親,跟著漢獻帝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所以,楊修對漢室並沒有楊彪和孔融那樣深厚的感情。從一開始出仕,楊修就在曹操的司空府中工作,始終是曹操的下屬。不像楊彪和孔融那樣,曹操曾經仰視過他們。

    但毫無疑問,孔融和楊修身上都有明顯的當時那種名士範兒,好清談,以名節自尚,名氣很大,但是實際工作能力並不算特別出色。最重要的是,兩個人都喜歡抖機靈,耍點小聰明。比如孔融在曹操消滅袁譚之後,把甄氏許給曹丕,孔融故意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讓曹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實際上是諷刺曹操。楊修也一樣,門裡加活字,一人一口酥的典故,都是在說這一點。

    而且,孔融和楊修兩個人都被曹操所殺,很多人也認為他們都是死於自己的小聰明。其實完全不是,雖然兩個人都是被曹操所殺,但是理由並不相同。孔融被殺的原因是,在曹操已經明顯凌駕於漢室朝廷之上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忠於漢室,反對曹操篡權。他那些嘲諷、譏刺曹操的段子,實際上都是他維護漢室、打擊曹操的鬥爭方式。

    楊修被殺則是另外的原因,而且楊修很顯然並不像孔融那樣忠於漢室,也不反對曹操篡權篡位。楊修被殺是因為他參與了曹丕和曹植的儲位之爭,在曹操還沒確定以誰為嗣的時候,楊修就已經選邊站隊,站到了曹植一邊。而在曹操確定繼承人之後,為了避免日後曹植再和曹丕爭鬥。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兒子,曹操不能殺自己的兒子,就只能剪其羽翼,讓他失去和曹丕爭鬥的勢力。而曹植最為倚重的謀士是楊修,所以曹操殺了楊修。一定程度上,這算是曹操為了保全曹植,也是為了給曹丕日後掌權掃除障礙。畢竟楊修出身名門,又是袁術的外甥,又聰明能幹。

    不過,曹操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的大概是他已經剪除了這麼多智謀之士,最後卻出來了司馬懿,照著他篡奪漢室的瓢繼續畫葫蘆,篡奪了曹氏的江山。他是怎麼剪除漢室餘孽的,司馬懿就怎麼剪除曹魏餘孽,他是怎麼轉移漢室皇權的,司馬懿就怎麼轉移曹魏皇權。而孔融和楊修的精神後裔們,實際上也就是竹林七賢的嵇康等人,但他們為了避禍,只能狂放不羈,沉迷於玄談和五石散。

  • 6 # 泊圖泊途

    楊修之死實在是他咎由自取,他冒犯曹操不是一次兩次了,《三國演義》及影視作品曹操殺楊修是以為他散佈不良言論,在曹操對陣劉備於漢中時,沒有作為,之前夏侯淵還死於黃忠之手,正愁沒地方撒氣。

    此時楊修自作聰明的解釋了一下曹操“雞肋”的意思,吃了沒味道,扔了怪可惜,看來曹操要撤軍。他叫將軍們收稅行囊,準備撤軍,胡亂的瞭解“上”意也是作死行為。曹操知道了大怒,以其擾亂軍心把他砍了。

    (新《三國》中的楊修,他就是因為散佈“謠言”,霍亂軍心被殺)

    歷史上他的死除了他什麼一人一口酥的吃了曹操的點心,還有曹操門上寫活字,更是因為他參與了太子之爭。這個就是一場賭博,賭好了終生富貴,賭不好,腦袋搬家。

    孔融的死,最大的契機就是他散佈了“不忠不孝”的言論,稱孩子的出生是父母的情慾所致,他們對孩子沒有什麼恩情。

    曹操為什麼想殺這個孔子的後代呢?首先曹操就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人,更恨那些所謂的“權威人士”,此類人犯法,更是大型伺候,前有棒打權臣太監的叔叔,後有殺桀驁不馴的孔融。

    這個讓梨的人確實有文人的風骨,可是他不應該在曹操面前甩墨水,他不止一次的譏諷曹操,比如嘲笑他擄掠袁紹族的女性這件事。孔融自以高位自居,看得出對曹操行為很不齒。

    這樣的道德模範自然不是曹操喜歡的人物,因此,認為他有誹謗朝廷,還不知禮法,將他殺死。殺了他也儆了像孔融一樣的人。

  • 7 # 紅色星河

    孔融人品高潔,捨生取義,忠於漢室,並不忠於曹操,不能為曹操所用,嚴重阻礙了曹操稱公稱王的計劃,所以被曹操殺害。

    孔融一代大儒,建安七子之一,名滿天下,是當世的人生偶像,在士人中影響巨大,其一言一行,都對時局構成影響,而且孔融警惕性特別強,鄙視曹操的人品,很早就看出了曹操企圖代漢的政治野心。

    雖然孔融沒有與曹操對抗的強大實力,但是孔融不畏強權,在曹營變著法子譏諷、嘲弄曹操,甚至違背曹操的意願,公然營救擁漢派漢末重臣楊彪。這些都讓曹操對其恨之入骨,一直想除之而後快 ,但鑑於孔融的巨大影響力 ,一直沒敢動手。

    不過,當孔融於公元208年提出“距都城千里之內不得封侯”的建議時,曹操著急了,這建議將嚴重破壞他稱公稱王的計劃。於是,曹操挑撥一些親信誣陷、攻擊孔融,製造藉口,急不可耐地幹掉了孔融,算是除掉了一個“眼中釘”。

    孔融的一對小兒女也一併遇害,可見曹操對孔融仇恨之深。當然,曹操孤注一擲地除掉孔融,後來曹魏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價。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尋亦收至。】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句成語,就出自孔融子女被曹操殺害這件事。

    至於楊修,則是與忠於漢室無關。楊修自小隨父親楊彪,跟著漢獻帝顛仆流離,受盡了苦頭,對漢室並無多少好感。楊修長大後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因而並不反對曹操代漢的企圖。

    但是楊修陷入了曹丕與曹植繼承權之爭。當時曹操準備選擇自己的接班人,司馬懿支援曹丕,楊修則支援曹植。鑑於曹丕政治能力遠超過曹植,最終曹操選定曹丕做自己的接班人。

    由於楊修過於聰明,能力太強,曹操擔心自己去世後,即使曹丕成功地繼承了自己的位子,曹植在楊修的輔佐下依然會與曹丕鬥爭不已,不管誰勝誰敗,必然是生死之搏,而這不是曹操所希望的。所以曹操就要提前剪除曹植的黨羽,以使曹植早早放棄與曹丕的爭鬥。如此,楊修必然首當其衝,於是楊修之死就成了必然。

    但歷史給曹操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在“雞肋事件”中找藉口殺掉了輔佐曹植的楊修,而留下了輔佐曹丕的司馬懿。恰恰是這個司馬懿,最終於公元249年透過流血的高平陵事變掌控了曹魏帝國,使得曹魏政權名存實亡,最終三國歸晉。

    曹操兇殘猜疑,奸詐狡猾,一生算計別人,並盡力一一剷除威脅曹家的聰明人,但最終被一個善於隱忍的人算計了。顯然,曹操還是有些眼拙啊。

    若是曹操不殺掉機警無比的楊修,司馬懿還能有機會發動高平陵事變麼?

  • 8 # 橘子陳皮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曹操是個真正的梟雄,果斷,狠厲,有野心,有能力。這樣一個梟雄做事必不會想也不想就做了,自然他殺的那個人在曹操看來就有必殺的理由。那他殺了楊修和孔融也自然就有他自己的理由了。當然了,如今我們想明明白白的知道曹操當時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了,我們只能根據一些性格啊,事件什麼的大致的揣摩一下曹操的想法了。

    先說楊修吧,楊修是個聰明人,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曹丕和曹植在爭繼承人的時候,楊修有些偏向於曹植,給曹植出謀劃策通過了曹操的很多考驗,當曹操卻慢慢的發現了端倪,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就對楊修有了意見,畢竟古代的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在立儲之事上面做文章,而曹操雖然名義上不是皇帝,但權利上卻一點也不於皇帝。

    再就是楊修仗著自己聰明,屢次揣摩曹操的心思,著名的有“闊”字謎事件,“一合酥”事件以及“雞肋”事件,這些事情都讓曹操慢慢對楊修起了殺心。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楊修自身的身上,楊修是曹操的主簿,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秘書,作為一個秘書重要的是能夠聽老闆的話,幫老闆做事,而楊修卻憑藉著對曹操的瞭解,試著去看透曹操,一個老闆怎麼可能允許自己被員工看透呢,更何況曹操又是一個如此多疑的人,這麼看來,犯了這麼多禁忌的楊修曹操自然不能留著他了。

    再就是孔融,說起孔融,最先想起來的應該就是孔融讓梨了吧,殺孔融,曹操用的是不孝的罪名,當然了,這肯定只是個藉口。我想真正的理由或許和孔融的性格有關,孔融是個正兒八經的儒學家,也可以說他是個腐儒,剛正不阿,或許在太平盛世再遇上一個明君他能有一番經天緯地的作為。

    但他卻生在了亂世,在當時的亂世,每個人想的是統一的事,而想要統一自然就需要整個集團的團結一心,而孔融的性格讓他經常和曹操唱反調,再加上孔融作為一個有名的儒士在天下影響力巨大,曹操更是多疑,自然不會放過他了。

    這麼看來,曹操殺楊修和孔融都是為了自己的集團利益。作為一個亂世中的集團領袖,他的做法無可厚非,如果曹操做不到這麼狠厲,或許三分天下就沒有他曹操的事了吧。

  • 9 # 夏有涼風61

    曹操為何要殺死楊修和孔融?其實楊修和孔融都是死在自己的嘴上,有到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禰衡、許攸、楊修、孔融。前兩位就不說了,咱就簡單說說問題裡頭的楊修和孔融。楊修之所以招來殺身之禍是因他洩露了曹操的秘密,什麼秘密了?就是曹操夢中殺人是為了在睡覺時防刺客,所以為了讓人相信還親手殺了一個侍者,意思就是在曹睡覺的時候最好不要近他的床,結果被楊修看透了,說不是曹在夢中,是世人在夢中,意思就是曹夢中殺人是騙人的,從此曹就不喜楊修,因曹不喜楊修間接的也或多或少牽連了曹植。還有就是軍令“雞肋”楊修動搖軍心,楊修確實有才,但愛在人前賣弄,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咱在說孔融,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如孔融的朋友禰衡是怎麼死的,大家都知道,孔融也不例外,孔融死就死在,三番幾次挖苦諷刺曹操,老和曹操唱對臺戲,孔融就是自己在找死,怨不得別人。

  • 10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楊修的事大家都知道,我就說說孔融吧。一開始呢,曹操需要孔融這個大名士,來為他點綴門楣,在得大名士之心即意味得天下人之心的風尚中,孔融的點綴可為他增加難以估量的政治號召。善於用人的曹操,對孔融的到來,除了歡迎,還給予了包容,包容他的投漢態度,包容他的書生意氣,包容他的名士脾氣。總的來說,在孔融入許後初時若干年頭,與曹操的關係處在尚可以的程度上。

    他在政治實務上毫無建樹,然當名士領袖,在曹操的承認下,當得非常的出色。他“性寬容少忌,好士,喜誘益後進。⋯⋯融聞人善,若出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在名士中享有巨大的威望。 孔融作為名士領袖,與政治領袖曹操的關係,其突出的表現為:調節曹操和名士的矛盾,庇佑名士的安全,使曹操保持好士的令譽。

    這在楊彪一事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以與袁述聯姻為由,將他打入囹圄,準備問以大逆之罪。孔融聞訊,忙挺身而出,面諫曹操道:“今天下纓"縉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這段諫言,是設身處地從曹操的利益出發,以提醒曹操注意與名士的關係,不要做出驚駭天下視聽的糊塗之舉。

    可是後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曹操的飲酒令也不聽,而且孔融始終投漢不投曹,所以曹操把他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腦設了開機密碼之後桌面的東西都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