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文化習俗
主 要 節 日
【法定節日】
獨立節1月4日 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聯邦節 2月12日 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農民節 3月2日 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建軍節 3月27日 初為抗日節,55年改為建軍節
工人節 5月1日
烈士節 7月19日 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民族節 12月1日 紀念1920年12月1日仰光大學學生抗英罷課
【民間節日】
潑水節 4月中旬 緬歷1月底2月初,一般持續4天,第5天為緬歷新年首日
浴榕節 4月下旬 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乾旱季節給榕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點燈節 10月 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
返人間 凡間張燈綵迎佛祖歸來。
敬老節 10月 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期後跪請佛祖訓示。後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獻袈裟節 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作家節 12月上旬 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
【緬甸潑水節——潑水嬉戲】
緬甸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四月中旬的潑水節的最後一天,因此,緬甸人的潑水節和新年已合二為一了。潑水節通常歷時三、四天,在節日的第二天,男女老少都有洗頭的習慣,除非當天與生日相剋,才改在第三天。節日期間,無論城鄉,人人都身著盛裝,互相潑水嬉戲,表示滌舊迎新之意。有的人用番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更多的人則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射。小孩用水槍向大人進攻,也不會受責罵。人們被潑得愈多,就愈高興。反之,如果在潑水節期間不曾被他人潑水,新的一年將是不吉利的。每年一次的潑水節,也是青年們在良辰美景中交際的好時機,不少青年人藉此良機結成良緣。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滌舊除汙,迎新接福。
【緬甸的特殊禮節---脫鞋】
上塔脫鞋、進廟脫鞋、進家脫鞋……脫鞋這是一種特殊的佛教思想。生長在緬甸的人從小就接受這種思想,脫鞋是很自然的事。在緬甸,穿皮鞋和其他運動鞋類的人極少。
緬甸人絕大部分的是佛教徒,家家都有神龕,進屋前脫鞋,是公認的習慣。除保持室內衛生之外,也是對佛祖的虔誠崇敬。進寺院,上佛塔,更要脫鞋。到緬甸訪問的外固元首,上大金佛塔,一律要脫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古代,人民見緬王時要脫鞋;外國使臣見緬王時,也要脫鞋,緬甸人將維護 “脫鞋”,等同維護國家主權一樣重要。英國佔領緬甸前,對使臣見緬王要脫鞋非常不滿。1824年,英緬戰爭之後,英國佔領部分緬甸國土,就開始採取不脫鞋的作法。與緬王談判時,也不脫鞋。當時英國想將克倫 (吉仁)邦從緬甸獨立出來,成立另一個國家,於1852年,派使臣與緬王談判。緬王在壓力之下,對克倫人的問題做了不少讓步,但對英華人以後不脫鞋一事,絕不讓步,並停止與英國使團談判。1885年,英國又製造事端,發動第三次侵緬戰爭。同年11月29日,英國軍隊攻入緬王宮,他們這一次不但穿著皮靴衝進緬皇宮,還把緬王和王后擄走,帶到印度去,此後緬甸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佔領了緬甸,仍想改變“脫鞋”的習慣,他們穿鞋上神聖的瑞達貢大金塔,但遭到緬甸公眾的堅決反對。“脫鞋”是緬甸的規矩,不是殖民者說改就改的。因此在英國統治緬甸63年中,一直無法改變這一習慣。
到緬旬旅遊,一定要記住,上佛塔,人寺院,到別人家做客,要脫鞋,否則就是不尊敬他們的習慣,會被視為輕視他們。神聖的地方不但乾淨,甚至是一塵不染,不穿鞋也可以保證腳掌沒有任何傷害。其它地方以及所有公眾場合,則無需脫鞋。
脫鞋,是緬甸一種特殊禮節,也是不可改變的禮節。
【緬甸的出家風俗】
緬甸象的出家人中,什麼身份的人都有。其中有農民、教師、學生,也有經理、職員,還有軍營裡來的現役軍官和士兵,真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所不包。小的連路也沒學會走,要由人抱著;老的則六七十歲了,連走路都困難。當然還是以青少年佔的比例大,象這樣年幼和年老的是甚為罕見的。緬甸新年來臨之際出家的人最多。
緬甸的出家人身份是相當高的,連國家領導人都得給他們頂禮膜拜,更何況一般的軍官。所以當那些士兵剃完光頭後穿上袈裟,轉眼間,他們的上司就給他們磕頭道賀了。身穿軍裝的人給出家人頂禮,對緬甸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事了。
緬甸的出家人中除了本華人,還有外華人。緬甸的“出家”聽起來似乎十分容易。從那些出家者的口中得知,寺院對他們極為優待,並不收他們一分錢。但他們自己願意給的話給多少就是多少,以示供養三寶之意,因為寺院畢竟是靠人供養的。富人若請親戚朋友來寺院共進午餐,以表慶賀,這倒要花不少錢。窮人給不起錢,或者有些人不願意給錢,這也無所謂,只要自己買兩套袈裟,然後請師父給剃一下頭,說一下法,其他什麼都不用給。甚至連給剃頭、說法師父的供養錢都可以免,把袈裟穿上就行了。連吃飯住宿,寺院都給承擔,明知他們是的,寺院也歡歡喜喜地接受,決不嫌貧愛富。
出家後,在寺院得接受教育。寺院讓他們跟常住的師父們一起早早起床、坐禪;給他們上課,傳授佛教知識、修行的行持威儀、日常功課及祈禱祝願等佛事。一般都不讓他們偷懶。早上三點半起床去坐禪,他們也都起來了;晚上十點鐘睡覺,也堅持從晚上七點坐到十點;中午又坐一整中午;吃完午飯只有半小時的時間休息,又從中午十二點坐到下午兩點;兩點到四點是日常課誦;五點又要看長老說法的錄影。時間安排得相當緊,幾乎沒有什麼時間休息,所以很累。而且他們剛從家裡出來,家裡每天吃三頓,到寺院後只能吃兩餐,因為是提倡的。但他們在行持上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及長期出家的僧人之處,持戒還好象更加精嚴呢。緬甸有這樣的說法:“一人出家,全家霑恩”。因此很多人出家後都很努力用功,雖然出家才兩三天,但看他們走路、坐禪,還真像那麼回事,並不易看出他們出家時間的長短。他們走路時輕輕緩行、凝然莊重,坐禪時坐得挺直自然;吃飯時寂靜默然,連咀嚼的聲音都不易聽到,更別說咂嘴咋舌了。更為可貴可敬的是連那些只有七八歲的頑皮淘氣的小沙彌都變得十分乖巧,各吃各的飯,沒有一個人講話。要是在家裡,象他們這樣的小孩,不但會七嘴八舌說個不停,說不定還會爭飯搶菜呢!而在寺院裡,他們都象大師父一樣,嚴肅認真,威儀齊整,只見那一桌子團團圍坐的都是小沙彌(因為他們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飯),既是那麼地可愛,又是那麼地可敬,無論大人小孩、男女尊卑,在無言中令人生起一種崇高聖潔的感覺。
基 本 禮 儀
緬族的服飾與中國雲南的傣族頗為相似,不論男女都下身穿筒裙,也稱“紗籠”。男的筒裙多用方格布,女的多用花布,富裕人家則用綢緞。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穿著講究配套,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內穿襯衫,下穿筒裙,裙頭在腰際結成一個花球。頭戴用一條素色的薄紗或絲巾裹紮好的“崗包”,腳登拖鞋或涼鞋。現在青年人也有穿西服的。女子的上衣為斜襟長袖短衫,內襯一件用抽紗滾邊肩帶縫製的白色胸衣,下穿筒裙,左右裙端扭成帶狀,互相結住。她們在正式社交場合,最隆重的盛裝是穿白色蟬翼紗的上衣和紅色的筒裙,並梳著各式又高又光的髮髻。婦女喜歡戴的首飾有金手鐲、金項鍊等。她們至今用一種用樹枝和樹皮研磨成的香木漿作為護膚化妝品。緬甸的勃當族女子有往脖頸上套銅環的習俗,她們以頸長為美,男子擇偶也以對方是否頸長為重要標準。
儀態禮儀
緬甸人對行止禮儀有很多的具體要求。小輩給長輩送東西,必須用雙手,如要給的東西很小,像遞一支菸、一杯茶時,則可用單手,但另一隻手要搭在送東西那隻手的下部。小輩從長輩面前走過時,要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能跑步,更不能視而不見地走過去。
相見禮儀
緬甸人沒有姓,只有名字,通常要在名字前邊加上一個呼,以表示這個人的身份。男子一般自稱“貌”,意思是“弟”,以示謙遜;對幼輩或少年人也稱“貌”。對年紀較大的男性則稱“吳”,意為“先生”,對平輩或男青年稱“郭”,意為“大哥”。對年輕女性稱“瑪”,意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稱“杜”,意為“姑”,女子都自稱“瑪”。
一個人隨其年歲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稱發生變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齡小的稱其為“哥吞威”;比他年齡大的或長輩稱其為“貌吞威”;成年後的一般稱其為“哥吞威”;年長後或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尊稱其為“吳吞威”。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卑稱或暱稱冠以“米”。如名叫“欽溫”的姑娘,小時有人叫她“瑪欽溫”或“米欽溫”,長大成人結婚後稱“杜欽溫”。凡是軍人,名字都冠以“波”或軍銜,軍官轉業後則冠以“吳”相稱。
緬甸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施合十禮或鞠躬禮。施合十禮時,如戴有帽子,要摘掉帽子。當路遇老人、領導、學者時,要施鞠躬;碰到僧侶,要雙手合十,躬身施禮,直到僧侶透過為止。
緬甸人作介紹時,如果兩個人性別相同、地位相當、年齡相近,先介紹誰均可。在其他情況下,則以先介紹者為尊。通常情況下,男子和女子,先介紹女子;下級和上級,先介紹上級,小輩和長輩,先介紹長輩。
餐飲禮儀
緬甸人以大米為主食,不愛吃豬肉、狗肉和動物內臟,佛家人可食肉但不得殺生。緬甸人的口味偏好酸、辣、甜,中西餐皆食,尤愛中國的川菜。他們習慣一日兩餐,即上午9點與下午5點,中間吃些點心。緬甸人的主食是米飯、麵條。副食有雞、魚、蝦、雞蛋、豬肉以及洋蔥、空心菜等。緬甸人不吃牛肉,不買活雞、活魚吃。吃魚只喜歡吃淡水魚,如她魚、黑魚、鯨魚等。緬甸人每餐必吃的一個菜是炸蝦醬,他們說;“沒有魚蝦醬,就不吃飯。”緬甸的飲食有六大特點:辣味濃、油膩大、炸食多、拌菜多、酸菜多、椰子和棕糖食品多。進餐時不用筷子,大家圍坐在一張矮桌前,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水,進餐者讓手指在清水中洗淨,用方巾擦乾,然後用手指抓取食物。現在有些家庭也使用中式調羹。在用餐過程中有許多講究:入座時,要按男右女左的習俗入座;端飯菜時,不能越過用餐者的頭頂往桌子上放;盛好飯,要等父母或客人先吃才能用餐;進餐中不能說令人作嘔的詞句;如發現飯菜中有頭髮等,不能聲張,悄悄地扔掉就是了。
喜喪禮儀
緬甸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婚俗。婦女社會地位較高,她們有自己的經濟收入,婚戀較自由,寡婦可以改嫁,因此有“亞洲第一女權國”之稱。仰光有一尊“月老”菩薩,如果當地青年男女婚姻受阻,只需向“月老”奉獻一個寫著雙方姓名的花環,便韻味著取得了神的保護,可以去履行結婚手續了。在有的地方,父母如干涉子女婚事,子女則可和自己的情侶相約私奔,私奔七天後,即可雙雙回家,父母只好承認。現在一般都要履行法律手續後方可舉行婚禮。婚禮通常在男方家舉行,屆時新郎新娘並坐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臺上,父母立於兩側,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講究點的還要請社會名流來致詞。
緬甸人的喪葬方式有棺葬、土葬、火葬、天葬等,各民族的習俗不完全一樣,其中以緬族人的喪俗較有代表性。緬族人因信奉佛教,所以他們不以死亡為悲哀。人死後,家人要替死者淨身更衣,然後安放在木架或席上,下放一個盛滿清水的新沙鍋。出殯時,先將沙鍋在門口打碎,然後把屍體連同木架或席子一同送往附近的寺廟火化。火化完,有的把骨灰放在寺廟裡,有的則加以埋葬。在此期間,喪家要備煙茶、檳榔招待弔唁者。
在從事商務活動時需注意,人認為在星期二做事必須做兩次才能成功,所以人們不喜歡在星期二談生意。緬甸人還不喜歡在星期天互贈禮物。他們喜愛鮮明的色彩,也喜歡用貓頭鷹作圖案的商品,尤其愛各種金首飾。緬甸人多數信仰佛教,緬甸佛教徒做買賣時有五條戒規:不得出售各種殺生武器;不得出售大象、馬匹、傭人等;不得出售作為食用的雞鳥等;不得出售酒;不得出售毒藥。撣族商人討厭外人在自己家中吹簫笛和口哨,認為那樣會將財運吹跑。
旅遊禮儀
到緬甸旅遊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當地宗教習俗。緬甸是個佛教的國度,生活中的各種禮俗都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在緬甸首都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間樹叢,常可見到各種鳥在追逐嬉戲,原因在於當地人養成了不殺生的習俗,是他們視烏鴉為“神鳥”,對其倍加愛護。他們對牛也敬若神明,在鬧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回避讓路。不論何人,即便是外國遊客,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也都必須脫鞋。
緬甸的禁忌
緬甸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國度,絕大多數人篤信佛教。佛塔和佛寺比比皆是,到處可見。緬甸人一有閒暇,便去拜佛聽經,朝拜佛塔,祈求平安。但無論是進佛寺,見法師,或是進入塔院,有一條嚴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須脫鞋,連襪子也不能穿。因為緬甸人認為鞋是最骯髒最齷齪的物品。他們經常把那些最卑鄙最下賤之人比作是“挨鞋打之物”。在緬甸,如果有人被鞋打了,則認為是最不能令人忍受的恥辱。在緬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聖的地方,僧侶則是佛祖的代表,絕不能穿最骯髒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見僧。否則,會極大地傷害緬甸人的感情。
緬甸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程度很低,牛是廣大農民進行農業耕作的主要依靠。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牛總是和農民們一起在土地上耕耘。,緬甸農民與牛相依為命,把牛視為“忠誠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為如此,很多緬甸人,尤其是緬甸農民忌吃牛肉,認為吃牛肉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背叛行為”。所以,當你宴請緬甸朋友時,千萬要問明客人是否忌吃牛肉,否則會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行為。
緬甸婦女喜歡穿一種緬語稱為“特敏”的簡裙。緬甸人視婦女的筒裙為不潔,嚴禁婦女把簡裙晾曬在超過人頭的高度。緬甸男人十分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鑽過,認為這樣會倒黴一輩子。由此,緬甸禁忌婦女登上佛塔的塔基,禁忌婦女往佛像身上貼金。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一般不喜歡別人摸自己的頭。所以,無論你與緬甸朋友多麼親密,不要去隨意摸他的頭。不然,緬甸人會認為你傷害了他的尊嚴。 宗 教 信 仰佛教是緬甸的國教,緬甸有將近90%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3.7%的人信仰,約 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人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參神拜佛是常事,而且,要求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允許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的舉動,如不能跨坐佛像上拍照等,這些行動會帶來麻煩,甚至被判刑。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人寺廟當一段時間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以至於民風淳樸、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緬甸佛家人絕對不殺生,但可以食肉滋養身體。
按緬甸佛教習慣,男子在成人前,一般從五、六歲起,都要舉行剃度儀式,進寺廟當一次和尚,時間可長可短,一般為一個星期,這樣才算成人,在社會上才會受到尊敬。
到緬甸人家裡去做客,你會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都供有佛龕。有錢人家供金佛、銀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貧寒的人家供紙佛像。拜佛是緬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場上去買各種鮮花插在佛龕上,然後早拜祈禱。晚上睡前還要進行晚拜。每逢節假日,緬甸人常到寺廟去拜佛聽經,或到遠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幾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捨,施捨已成為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施捨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願。緬甸有句俗話:“心誠的人施捨一個像榕樹籽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那樣大的報答;心不誠的人即使施捨榕樹一樣大的東西,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樣小的功德。”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捨一杯清涼潔淨的水,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緬甸人的施捨和捐獻到處可見。數以萬計的佛塔和數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佈施的;就連市內公共汽車的涼棚、公園裡供遊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來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子。緬甸人一生最大的願望是捐錢修佛塔。他們一生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舉行剃度儀式的前一天下午,要舉行盛大的遊行儀式。人們給將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綬帶,騎上高頭大馬。有人給牽馬,有人撐金傘,隊伍浩浩蕩蕩。一隊打著佛教旗幟身著豔麗民族服裝的姑娘走在隊伍的前面,接著依次是載有吉祥大鼓的車、騎在大象背上頂蓋金傘的三藏經保護神、手持僧用八寶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檳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綴滿準備佈施給僧侶的各種日用品的如意樹等。晚上一般要請來劇團唱戲,通宵達旦。正式舉行剃度的當天上午,要在鼓樂的伴奏下乘專車到大金塔轉一圈,再進寺廟給孩子剃髮,穿袈裟,聽戒規,然後佈施齋飯。第三天,家長們要集合在一起,請法師在臨時搭起的綵棚裡誦經。家長跪坐在地上,手裡拿著小壺或水,一邊聽經一邊把杯裡或壺裡的水一滴滴地倒於盤子裡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給孩子做剃度所積的功德不可自己獨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後,一般在寺廟裡當一週、兩週、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後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
緬甸人歷來十分尊敬僧侶。在古代,佛教大法師就是國王的國師。國王見國師必須赤腳膜拜。召見法師時要主動讓開寶座以示尊敬。人們見到僧侶要停步,雙手合十。躬身施禮。在現代,緬甸人對僧侶的崇敬之情絲毫未減。對僧侶講話要用敬語,出門坐車或乘船,要給僧侶讓坐。若因佛事出門,國家要負責給僧侶買票。求見僧侶要行五體投地禮。哪怕是親生父母見了剛剛入佛門的兒子也要行此大禮。
一些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 美 食 服 飾【服飾】
緬甸女性服裝特色 緬甸女人喜歡上身穿無領長袖偏襟緊身短上衣,下身穿筒裙,肩披大紗巾。
【緬甸人的飲食情況】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拌有薑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哩。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菸鬥。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檯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注重: 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鹹,愛食甜、酸、辣味。
主食: 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副食: 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哩粉等。
製法: 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餚偏愛。
中餐: 喜愛中國的川菜。
菜譜: 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水酒: 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衝成怪味茶飲用)。
果品: 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因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永珍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等。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鹹但較不辛辣。
緬甸的文化習俗
主 要 節 日
【法定節日】
獨立節1月4日 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聯邦節 2月12日 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農民節 3月2日 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建軍節 3月27日 初為抗日節,55年改為建軍節
工人節 5月1日
烈士節 7月19日 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民族節 12月1日 紀念1920年12月1日仰光大學學生抗英罷課
【民間節日】
潑水節 4月中旬 緬歷1月底2月初,一般持續4天,第5天為緬歷新年首日
浴榕節 4月下旬 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乾旱季節給榕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點燈節 10月 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
返人間 凡間張燈綵迎佛祖歸來。
敬老節 10月 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期後跪請佛祖訓示。後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獻袈裟節 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作家節 12月上旬 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
【緬甸潑水節——潑水嬉戲】
緬甸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四月中旬的潑水節的最後一天,因此,緬甸人的潑水節和新年已合二為一了。潑水節通常歷時三、四天,在節日的第二天,男女老少都有洗頭的習慣,除非當天與生日相剋,才改在第三天。節日期間,無論城鄉,人人都身著盛裝,互相潑水嬉戲,表示滌舊迎新之意。有的人用番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更多的人則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射。小孩用水槍向大人進攻,也不會受責罵。人們被潑得愈多,就愈高興。反之,如果在潑水節期間不曾被他人潑水,新的一年將是不吉利的。每年一次的潑水節,也是青年們在良辰美景中交際的好時機,不少青年人藉此良機結成良緣。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滌舊除汙,迎新接福。
【緬甸的特殊禮節---脫鞋】
上塔脫鞋、進廟脫鞋、進家脫鞋……脫鞋這是一種特殊的佛教思想。生長在緬甸的人從小就接受這種思想,脫鞋是很自然的事。在緬甸,穿皮鞋和其他運動鞋類的人極少。
緬甸人絕大部分的是佛教徒,家家都有神龕,進屋前脫鞋,是公認的習慣。除保持室內衛生之外,也是對佛祖的虔誠崇敬。進寺院,上佛塔,更要脫鞋。到緬甸訪問的外固元首,上大金佛塔,一律要脫鞋,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古代,人民見緬王時要脫鞋;外國使臣見緬王時,也要脫鞋,緬甸人將維護 “脫鞋”,等同維護國家主權一樣重要。英國佔領緬甸前,對使臣見緬王要脫鞋非常不滿。1824年,英緬戰爭之後,英國佔領部分緬甸國土,就開始採取不脫鞋的作法。與緬王談判時,也不脫鞋。當時英國想將克倫 (吉仁)邦從緬甸獨立出來,成立另一個國家,於1852年,派使臣與緬王談判。緬王在壓力之下,對克倫人的問題做了不少讓步,但對英華人以後不脫鞋一事,絕不讓步,並停止與英國使團談判。1885年,英國又製造事端,發動第三次侵緬戰爭。同年11月29日,英國軍隊攻入緬王宮,他們這一次不但穿著皮靴衝進緬皇宮,還把緬王和王后擄走,帶到印度去,此後緬甸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佔領了緬甸,仍想改變“脫鞋”的習慣,他們穿鞋上神聖的瑞達貢大金塔,但遭到緬甸公眾的堅決反對。“脫鞋”是緬甸的規矩,不是殖民者說改就改的。因此在英國統治緬甸63年中,一直無法改變這一習慣。
到緬旬旅遊,一定要記住,上佛塔,人寺院,到別人家做客,要脫鞋,否則就是不尊敬他們的習慣,會被視為輕視他們。神聖的地方不但乾淨,甚至是一塵不染,不穿鞋也可以保證腳掌沒有任何傷害。其它地方以及所有公眾場合,則無需脫鞋。
脫鞋,是緬甸一種特殊禮節,也是不可改變的禮節。
【緬甸的出家風俗】
緬甸象的出家人中,什麼身份的人都有。其中有農民、教師、學生,也有經理、職員,還有軍營裡來的現役軍官和士兵,真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所不包。小的連路也沒學會走,要由人抱著;老的則六七十歲了,連走路都困難。當然還是以青少年佔的比例大,象這樣年幼和年老的是甚為罕見的。緬甸新年來臨之際出家的人最多。
緬甸的出家人身份是相當高的,連國家領導人都得給他們頂禮膜拜,更何況一般的軍官。所以當那些士兵剃完光頭後穿上袈裟,轉眼間,他們的上司就給他們磕頭道賀了。身穿軍裝的人給出家人頂禮,對緬甸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的事了。
緬甸的出家人中除了本華人,還有外華人。緬甸的“出家”聽起來似乎十分容易。從那些出家者的口中得知,寺院對他們極為優待,並不收他們一分錢。但他們自己願意給的話給多少就是多少,以示供養三寶之意,因為寺院畢竟是靠人供養的。富人若請親戚朋友來寺院共進午餐,以表慶賀,這倒要花不少錢。窮人給不起錢,或者有些人不願意給錢,這也無所謂,只要自己買兩套袈裟,然後請師父給剃一下頭,說一下法,其他什麼都不用給。甚至連給剃頭、說法師父的供養錢都可以免,把袈裟穿上就行了。連吃飯住宿,寺院都給承擔,明知他們是的,寺院也歡歡喜喜地接受,決不嫌貧愛富。
出家後,在寺院得接受教育。寺院讓他們跟常住的師父們一起早早起床、坐禪;給他們上課,傳授佛教知識、修行的行持威儀、日常功課及祈禱祝願等佛事。一般都不讓他們偷懶。早上三點半起床去坐禪,他們也都起來了;晚上十點鐘睡覺,也堅持從晚上七點坐到十點;中午又坐一整中午;吃完午飯只有半小時的時間休息,又從中午十二點坐到下午兩點;兩點到四點是日常課誦;五點又要看長老說法的錄影。時間安排得相當緊,幾乎沒有什麼時間休息,所以很累。而且他們剛從家裡出來,家裡每天吃三頓,到寺院後只能吃兩餐,因為是提倡的。但他們在行持上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及長期出家的僧人之處,持戒還好象更加精嚴呢。緬甸有這樣的說法:“一人出家,全家霑恩”。因此很多人出家後都很努力用功,雖然出家才兩三天,但看他們走路、坐禪,還真像那麼回事,並不易看出他們出家時間的長短。他們走路時輕輕緩行、凝然莊重,坐禪時坐得挺直自然;吃飯時寂靜默然,連咀嚼的聲音都不易聽到,更別說咂嘴咋舌了。更為可貴可敬的是連那些只有七八歲的頑皮淘氣的小沙彌都變得十分乖巧,各吃各的飯,沒有一個人講話。要是在家裡,象他們這樣的小孩,不但會七嘴八舌說個不停,說不定還會爭飯搶菜呢!而在寺院裡,他們都象大師父一樣,嚴肅認真,威儀齊整,只見那一桌子團團圍坐的都是小沙彌(因為他們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飯),既是那麼地可愛,又是那麼地可敬,無論大人小孩、男女尊卑,在無言中令人生起一種崇高聖潔的感覺。
基 本 禮 儀
緬族的服飾與中國雲南的傣族頗為相似,不論男女都下身穿筒裙,也稱“紗籠”。男的筒裙多用方格布,女的多用花布,富裕人家則用綢緞。男子在正式社交場合穿著講究配套,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內穿襯衫,下穿筒裙,裙頭在腰際結成一個花球。頭戴用一條素色的薄紗或絲巾裹紮好的“崗包”,腳登拖鞋或涼鞋。現在青年人也有穿西服的。女子的上衣為斜襟長袖短衫,內襯一件用抽紗滾邊肩帶縫製的白色胸衣,下穿筒裙,左右裙端扭成帶狀,互相結住。她們在正式社交場合,最隆重的盛裝是穿白色蟬翼紗的上衣和紅色的筒裙,並梳著各式又高又光的髮髻。婦女喜歡戴的首飾有金手鐲、金項鍊等。她們至今用一種用樹枝和樹皮研磨成的香木漿作為護膚化妝品。緬甸的勃當族女子有往脖頸上套銅環的習俗,她們以頸長為美,男子擇偶也以對方是否頸長為重要標準。
儀態禮儀
緬甸人對行止禮儀有很多的具體要求。小輩給長輩送東西,必須用雙手,如要給的東西很小,像遞一支菸、一杯茶時,則可用單手,但另一隻手要搭在送東西那隻手的下部。小輩從長輩面前走過時,要躬身低首輕輕走過,不能跑步,更不能視而不見地走過去。
相見禮儀
緬甸人沒有姓,只有名字,通常要在名字前邊加上一個呼,以表示這個人的身份。男子一般自稱“貌”,意思是“弟”,以示謙遜;對幼輩或少年人也稱“貌”。對年紀較大的男性則稱“吳”,意為“先生”,對平輩或男青年稱“郭”,意為“大哥”。對年輕女性稱“瑪”,意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稱“杜”,意為“姑”,女子都自稱“瑪”。
一個人隨其年歲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稱發生變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齡小的稱其為“哥吞威”;比他年齡大的或長輩稱其為“貌吞威”;成年後的一般稱其為“哥吞威”;年長後或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尊稱其為“吳吞威”。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卑稱或暱稱冠以“米”。如名叫“欽溫”的姑娘,小時有人叫她“瑪欽溫”或“米欽溫”,長大成人結婚後稱“杜欽溫”。凡是軍人,名字都冠以“波”或軍銜,軍官轉業後則冠以“吳”相稱。
緬甸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施合十禮或鞠躬禮。施合十禮時,如戴有帽子,要摘掉帽子。當路遇老人、領導、學者時,要施鞠躬;碰到僧侶,要雙手合十,躬身施禮,直到僧侶透過為止。
緬甸人作介紹時,如果兩個人性別相同、地位相當、年齡相近,先介紹誰均可。在其他情況下,則以先介紹者為尊。通常情況下,男子和女子,先介紹女子;下級和上級,先介紹上級,小輩和長輩,先介紹長輩。
餐飲禮儀
緬甸人以大米為主食,不愛吃豬肉、狗肉和動物內臟,佛家人可食肉但不得殺生。緬甸人的口味偏好酸、辣、甜,中西餐皆食,尤愛中國的川菜。他們習慣一日兩餐,即上午9點與下午5點,中間吃些點心。緬甸人的主食是米飯、麵條。副食有雞、魚、蝦、雞蛋、豬肉以及洋蔥、空心菜等。緬甸人不吃牛肉,不買活雞、活魚吃。吃魚只喜歡吃淡水魚,如她魚、黑魚、鯨魚等。緬甸人每餐必吃的一個菜是炸蝦醬,他們說;“沒有魚蝦醬,就不吃飯。”緬甸的飲食有六大特點:辣味濃、油膩大、炸食多、拌菜多、酸菜多、椰子和棕糖食品多。進餐時不用筷子,大家圍坐在一張矮桌前,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水,進餐者讓手指在清水中洗淨,用方巾擦乾,然後用手指抓取食物。現在有些家庭也使用中式調羹。在用餐過程中有許多講究:入座時,要按男右女左的習俗入座;端飯菜時,不能越過用餐者的頭頂往桌子上放;盛好飯,要等父母或客人先吃才能用餐;進餐中不能說令人作嘔的詞句;如發現飯菜中有頭髮等,不能聲張,悄悄地扔掉就是了。
喜喪禮儀
緬甸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婚俗。婦女社會地位較高,她們有自己的經濟收入,婚戀較自由,寡婦可以改嫁,因此有“亞洲第一女權國”之稱。仰光有一尊“月老”菩薩,如果當地青年男女婚姻受阻,只需向“月老”奉獻一個寫著雙方姓名的花環,便韻味著取得了神的保護,可以去履行結婚手續了。在有的地方,父母如干涉子女婚事,子女則可和自己的情侶相約私奔,私奔七天後,即可雙雙回家,父母只好承認。現在一般都要履行法律手續後方可舉行婚禮。婚禮通常在男方家舉行,屆時新郎新娘並坐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木臺上,父母立於兩側,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講究點的還要請社會名流來致詞。
緬甸人的喪葬方式有棺葬、土葬、火葬、天葬等,各民族的習俗不完全一樣,其中以緬族人的喪俗較有代表性。緬族人因信奉佛教,所以他們不以死亡為悲哀。人死後,家人要替死者淨身更衣,然後安放在木架或席上,下放一個盛滿清水的新沙鍋。出殯時,先將沙鍋在門口打碎,然後把屍體連同木架或席子一同送往附近的寺廟火化。火化完,有的把骨灰放在寺廟裡,有的則加以埋葬。在此期間,喪家要備煙茶、檳榔招待弔唁者。
在從事商務活動時需注意,人認為在星期二做事必須做兩次才能成功,所以人們不喜歡在星期二談生意。緬甸人還不喜歡在星期天互贈禮物。他們喜愛鮮明的色彩,也喜歡用貓頭鷹作圖案的商品,尤其愛各種金首飾。緬甸人多數信仰佛教,緬甸佛教徒做買賣時有五條戒規:不得出售各種殺生武器;不得出售大象、馬匹、傭人等;不得出售作為食用的雞鳥等;不得出售酒;不得出售毒藥。撣族商人討厭外人在自己家中吹簫笛和口哨,認為那樣會將財運吹跑。
旅遊禮儀
到緬甸旅遊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當地宗教習俗。緬甸是個佛教的國度,生活中的各種禮俗都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在緬甸首都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間樹叢,常可見到各種鳥在追逐嬉戲,原因在於當地人養成了不殺生的習俗,是他們視烏鴉為“神鳥”,對其倍加愛護。他們對牛也敬若神明,在鬧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回避讓路。不論何人,即便是外國遊客,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也都必須脫鞋。
緬甸的禁忌
緬甸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國度,絕大多數人篤信佛教。佛塔和佛寺比比皆是,到處可見。緬甸人一有閒暇,便去拜佛聽經,朝拜佛塔,祈求平安。但無論是進佛寺,見法師,或是進入塔院,有一條嚴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須脫鞋,連襪子也不能穿。因為緬甸人認為鞋是最骯髒最齷齪的物品。他們經常把那些最卑鄙最下賤之人比作是“挨鞋打之物”。在緬甸,如果有人被鞋打了,則認為是最不能令人忍受的恥辱。在緬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聖的地方,僧侶則是佛祖的代表,絕不能穿最骯髒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見僧。否則,會極大地傷害緬甸人的感情。
緬甸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程度很低,牛是廣大農民進行農業耕作的主要依靠。無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牛總是和農民們一起在土地上耕耘。,緬甸農民與牛相依為命,把牛視為“忠誠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為如此,很多緬甸人,尤其是緬甸農民忌吃牛肉,認為吃牛肉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背叛行為”。所以,當你宴請緬甸朋友時,千萬要問明客人是否忌吃牛肉,否則會是一種十分不禮貌的行為。
緬甸婦女喜歡穿一種緬語稱為“特敏”的簡裙。緬甸人視婦女的筒裙為不潔,嚴禁婦女把簡裙晾曬在超過人頭的高度。緬甸男人十分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鑽過,認為這樣會倒黴一輩子。由此,緬甸禁忌婦女登上佛塔的塔基,禁忌婦女往佛像身上貼金。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一般不喜歡別人摸自己的頭。所以,無論你與緬甸朋友多麼親密,不要去隨意摸他的頭。不然,緬甸人會認為你傷害了他的尊嚴。 宗 教 信 仰佛教是緬甸的國教,緬甸有將近90%的人信仰佛教,大約5%的人信仰,3.7%的人信仰,約 0.5%的人信仰印度教,1.21%的人信仰泛靈論。
緬甸的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佛教不但是緬甸人的宗教信仰,而且是他們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經文,尤其是《吉祥經》,是緬甸人民的生活哲學,深深地印人人們的心靈中。緬甸人日常生活中參神拜佛是常事,而且,要求信眾一路赤腳走去,不允許穿鞋或襪子。不能對寺廟、佛像、和尚有任何輕率的舉動,如不能跨坐佛像上拍照等,這些行動會帶來麻煩,甚至被判刑。不能穿過短、過透的衣服。在緬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都須人寺廟當一段時間的和尚,過靜修生活後才能還俗結婚。緬甸人對和尚十分尊敬和崇拜,只要有和尚來化緣,他們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財物送給和尚。緬甸人虔心向佛,以至於民風淳樸、和善,社會犯罪率比較低。緬甸佛家人絕對不殺生,但可以食肉滋養身體。
按緬甸佛教習慣,男子在成人前,一般從五、六歲起,都要舉行剃度儀式,進寺廟當一次和尚,時間可長可短,一般為一個星期,這樣才算成人,在社會上才會受到尊敬。
到緬甸人家裡去做客,你會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都供有佛龕。有錢人家供金佛、銀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貧寒的人家供紙佛像。拜佛是緬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場上去買各種鮮花插在佛龕上,然後早拜祈禱。晚上睡前還要進行晚拜。每逢節假日,緬甸人常到寺廟去拜佛聽經,或到遠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幾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捨,施捨已成為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施捨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願。緬甸有句俗話:“心誠的人施捨一個像榕樹籽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那樣大的報答;心不誠的人即使施捨榕樹一樣大的東西,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樣小的功德。”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捨一杯清涼潔淨的水,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緬甸人的施捨和捐獻到處可見。數以萬計的佛塔和數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佈施的;就連市內公共汽車的涼棚、公園裡供遊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來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子。緬甸人一生最大的願望是捐錢修佛塔。他們一生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舉行剃度儀式的前一天下午,要舉行盛大的遊行儀式。人們給將要剃度的孩子戴上王冠,穿上王服,肩披彩色綬帶,騎上高頭大馬。有人給牽馬,有人撐金傘,隊伍浩浩蕩蕩。一隊打著佛教旗幟身著豔麗民族服裝的姑娘走在隊伍的前面,接著依次是載有吉祥大鼓的車、騎在大象背上頂蓋金傘的三藏經保護神、手持僧用八寶器的剃度小孩子的父母、手捧檳榔盒和花盒的姑娘、綴滿準備佈施給僧侶的各種日用品的如意樹等。晚上一般要請來劇團唱戲,通宵達旦。正式舉行剃度的當天上午,要在鼓樂的伴奏下乘專車到大金塔轉一圈,再進寺廟給孩子剃髮,穿袈裟,聽戒規,然後佈施齋飯。第三天,家長們要集合在一起,請法師在臨時搭起的綵棚裡誦經。家長跪坐在地上,手裡拿著小壺或水,一邊聽經一邊把杯裡或壺裡的水一滴滴地倒於盤子裡或地上,叫作“分福”。意思是給孩子做剃度所積的功德不可自己獨享,要大家分享。孩子剃度以後,一般在寺廟裡當一週、兩週、一個月或幾個月小沙彌後可以還俗,有的從此皈依佛門,成為佛家弟子。
緬甸人歷來十分尊敬僧侶。在古代,佛教大法師就是國王的國師。國王見國師必須赤腳膜拜。召見法師時要主動讓開寶座以示尊敬。人們見到僧侶要停步,雙手合十。躬身施禮。在現代,緬甸人對僧侶的崇敬之情絲毫未減。對僧侶講話要用敬語,出門坐車或乘船,要給僧侶讓坐。若因佛事出門,國家要負責給僧侶買票。求見僧侶要行五體投地禮。哪怕是親生父母見了剛剛入佛門的兒子也要行此大禮。
一些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 美 食 服 飾【服飾】
緬甸女性服裝特色 緬甸女人喜歡上身穿無領長袖偏襟緊身短上衣,下身穿筒裙,肩披大紗巾。
【緬甸人的飲食情況】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拌有薑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哩。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菸鬥。酒列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檯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緬甸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注重: 講究菜餚要豐盛,注重菜品要質精量小。
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鹹,愛食甜、酸、辣味。
主食: 以米飯為主,對水餃、蒸餃、餡餅、烤餅、燒麥等也很感興趣。
副食: 喜歡吃雞、魚、蝦、鴨、雞蛋及各種蔬菜;調味愛用蕃茄醬、蝦醬油、辣椒油、辣椒醬和咖哩粉等。
製法: 對烤、炸、爆、煎、燒、醬、拌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餚偏愛。
中餐: 喜愛中國的川菜。
菜譜: 很欣賞大拼盤、素雞、吉利魚條、姜芽鴨片、煎釀明蝦、炸脆皮雞、棒棒雞、奶油菜花、炸板蝦等風味菜餚。
水酒: 愛喝啤酒、汽水、桔子水等;飯後有喝咖啡或熱茶的習慣,不過他們愛喝的是怪味茶(即有茶葉拌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末、炒熟的辣椒籽等,攪拌後衝成怪味茶飲用)。
果品: 愛吃香蕉、椰子、芒果、木瓜、柑桔、菠蘿等水果;乾果喜歡核桃仁等。
因境內種族的多元,仰光市的餐飲也呈現包羅永珍的特色,尤其以撣族、緬族、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地食物的精髓包括以咖哩烹調的魚、肉和蔬菜以及葫蘆湯等。緬甸料理的特色為比較油和鹹但較不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