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問

    多年前,當我還不曾一窺光影奧秘的時候,我在偉大的《教父》前睡著了。奇怪的是,面對刺耳電話聲以及完全不知道故事主線的前四十分鐘,我保持了清醒,並完整看完了這部電影。字幕在麵條的笑容上滾動著,儘管不知道全片講了什麼,我還是激動地告訴朋友:滄桑,太他媽滄桑了。連劇情都沒弄清楚的我之所以會說出這兩個字,是因為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那種情緒,它讓我汗毛直豎,彷彿若干年後的我正在回顧當下生活,唏噓感慨。現在想來,滄桑這個字眼,是大部分人評論《美國往事》很難不使用的一個詞,也是本片在中國影迷裡額外有地位的秘密。

    華人對於電影的評價,大多是將情感思想(尤其是懷古傷今型別)凌於技法之上的——即使是懂得重視欣賞電影語言的觀眾也多如此——這很可能與東方文化的細膩有關,屬於骨子裡的偏好和傾向。就像大家很少鍾情復仇或悲劇主題一樣,西方對「義氣」「時過境遷」這種故事核心比較不感冒,甚至概念模糊。事實上,英文裡是沒有準確表達「滄桑」含義的單詞的(如有誤請指正),而表達相同語境的漢字片語、諺語、詩句則有很多,自古下來,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的偏愛。我們對時間的流逝,更為敏感。因此包括本片在內,諸如《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等豆瓣超高分電影與IMDB等網站形成反差都是情理之中的,不存在過譽與否的問題。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厲害在哪裡,可以讓一個根本沒看懂的毛頭小子也覺得自己霎時滿頭白髮?除了全人類都能聽出好的莫里康內的音樂之外,營造滄海桑田感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後話前置。

    記得在知乎看過一道題是有關最好的文學開場白,前兩名分別是《情人》與《百年孤獨》的hook。這兩句話的共同點是把經歷了歲月的不可逆的結果前置,用冷靜口吻道出,彷彿期間的所有光陰都被壓縮於其中。《美國往事》便是如此,把最壞的結果在開頭緩緩演繹,而三十五年的長度,也只是一個反打鏡頭和一句yesterday。當看了顯然是物是人非的前40分鐘後,我們知道故事是一個向下的基調,於是在情節發展過程中每一處美好和遺憾都容易被觀眾嘆惋,加劇了戲劇衝突帶來的情感體驗。回憶被全人類所珍惜,正在於其無法再現的特性。當德尼羅平靜而深情的目光穿過那面牆時,觀眾很容易把自己蒙了塵的過去與飄著麵粉、夢幻一般的情景相連,好像記憶是可視而鮮活的,好像當年所鍾愛的任何事物,都和Deborah一樣美。

    本片還有個譯名叫《義薄雲天》,可見面條的江湖義氣是被許多人重視的元素。以他為首的猶太黑幫見證並參與了美國發展史,而他卻始終保留著重感情的街頭習性,毫無做大事野心。比起政客,大家當然更喜歡有江湖氣的角色。Noodles入獄期間對Dominic之死的惦懷,以及對Max說的那一句「It’s just the way I see things」,都教人不免動容。可以說,整個故事的衝突,都是建立在Noodles對愛情與友情的珍視之上,擁有並維繫它們,便是他的人物目標。為了給目標設礙,這些東西面條註定要失去,而全片展示的就是失去的過程。包括萊翁在內此電影共有六位編劇,他們聰明地把視角集中在麵條與其情感上,將涉入美國重大事件的團體歷程退居次位,使全片充滿了詩意。

    賽爾喬·萊昂內對原著小說《The Hoods》進行了主觀表示式的改編,麵條和Max曾擁有而又遺失的一切,正是美國在他眼中的樣子:夢幻與現實混合交替,在這個多元的國土上彼此相悖。他曾說,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美國往事,不如被稱為「一種型別電影的往事」。我想他提到的「型別」應該不單指黑幫、歷史背景、愛恨情仇這些題材,還包括了經典剪輯、首位呼應、閃回等技術特徵,代表著美國工業,更代表了萊翁對電影的情懷。

    多年以後的我,已經可以觀察到《教父》在電影技法上的全面與完美,相較下,《美國往事》在技術層面要遜色不少;前者是客觀上的影史前列作品,後者則始終是我個人的最愛。當大特寫給到德尼羅無可挑剔的表情、莫里康內的曲子悠悠響起時,我知道,那些平實的鏡頭凝結了萊昂內電影生涯的執著與感悟,是大師才有的爐火純青。

    翻翻資料夾,至今也寫了十幾萬字的觀影筆記,唯獨此片,是我看了多遍仍不敢動筆解析的。太多人傾訴過對它的熱愛,所以多餘的評論在此我就不做了,只能由衷感恩這部電影的存在,慶幸我們可以看到更接近萊昂內創作原貌的版本,並向所有相關人員表示敬意。某天,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在布魯克林大橋下襬出Dominic的姿勢、用山寨機放著Amapola自我陶醉,記得把我憂傷蛋疼的眼神照下,並提醒我從這場光影夢中醒來。

  • 2 # 慢吞吞的瓜牛

    首先第一點,這電影他長啊,這《美國往事》實在是太長了,4個小時的時長,能說明的東西就很多很多了,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感悟。只要有共鳴自然評分高咯。

    其次這的的確確是一步好片子!是一步好片子!是一步好片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說史詩式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麼《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幫小混打拼江湖的奮鬥生涯記錄片。江湖說的是什麼,混合講究的是啥,自然是兄弟間的感情,這道理放之四海都一樣。

    麥克西最終希望死在麵條的手下,以求得心靈最後的救贖,但麵條拒絕了他。麵條一句悲滄的“我們浪費了一生。”,徹底地為這段“美國往事”作了最後的總結。 也為你們他們的江湖,他們的情誼畫上了一個句號。

  • 3 # BOSS經驗說

    蒙太奇的切換非常藝術,以及故事交錯的發展脈絡,戲劇衝突,舒緩的主線和尖銳的支線,讓一個普通的黑幫題材變得不平凡,不是神劇情,但導演的表達力很好,演員的演技也很好。

  • 4 # 弋簡媒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華人對於電影的評價,大多是將情感思想(尤其是懷古傷今型別)凌於技法之上的——即使是懂得重視欣賞電影語言的觀眾也多如此——這很可能與東方文化的細膩有關,屬於骨子裡的偏好和傾向。就像大家很少鍾情復仇或悲劇主題一樣,西方對「義氣」「時過境遷」這種故事核心比較不感冒,甚至概念模糊。事實上,英文裡是沒有準確表達「滄桑」含義的單詞的(如有誤請指正),而表達相同語境的漢字片語、諺語、詩句則有很多,自古下來,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的偏愛。我們對時間的流逝,更為敏感。因此包括本片在內,諸如《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等豆瓣超高分電影與IMDB等網站形成反差都是情理之中的,不存在過譽與否的問題。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厲害在哪裡,可以讓一個根本沒看懂的毛頭小子也覺得自己霎時滿頭白髮?除了全人類都能聽出好的莫里康內的音樂之外,營造滄海桑田感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後話前置。

    記得在知乎看過一道題是有關最好的文學開場白,前兩名分別是《情人》與《百年孤獨》的hook。這兩句話的共同點是把經歷了歲月的不可逆的結果前置,用冷靜口吻道出,彷彿期間的所有光陰都被壓縮於其中。《美國往事》便是如此,把最壞的結果在開頭緩緩演繹,而三十五年的長度,也只是一個反打鏡頭和一句yesterday。當看了顯然是物是人非的前40分鐘後,我們知道故事是一個向下的基調,於是在情節發展過程中每一處美好和遺憾都容易被觀眾嘆惋,加劇了戲劇衝突帶來的情感體驗。回憶被全人類所珍惜,正在於其無法再現的特性。當德尼羅平靜而深情的目光穿過那面牆時,觀眾很容易把自己蒙了塵的過去與飄著麵粉、夢幻一般的情景相連,好像記憶是可視而鮮活的,好像當年所鍾愛的任何事物,都和Deborah一樣美。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今晚電影伴

    如果你看過《美國往事》就會明白,這就是一部給男人看的史詩,它會讓一個男孩變成一個男人……

    歷經三十五年歲月的洗滌,麵條想到的不是Max殘忍謀害兄弟,不是他搶了自己的一生摯愛,不是他使得自己三十五年來一直以為是自己害死了其他弟兄而悔恨自責。而是初次相逢,他坐在高高的馬車上,他在路上,兩個人同樣狡黠的目光相遇;還有那次水中的嬉戲,他以為他沉下水去,他卻悄悄地潛回船的另一邊,剩下他在水裡著急......

    人性的光輝在此閃爍。被殺的是兄弟,但是殺他們的又何嘗不是兄弟,麵條走後門出去,留下一片繁華在身後,此時又有一群年輕人開車走過,留下一地喧譁 ......這真是耐人尋味

  • 6 # 以肉克剛

    《美國往事》是一部少數的,時間越久,人們對它愛得越深的電影。我也許應該感到驕傲的是,我是這部電影最早的觀眾之一。而在第一時刻,它感動了我,它抓住了我,它震撼了我。這是我記得我最早從影的時候,當我還年輕的時候看過的,深深地打動了我的一部電影,也是少數會在影院的黑暗當中,令我這樣的一個並不經常流淚的人熱淚盈眶的一部電影。當我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我將之稱為「美國夢的正反面」。它是美國夢的正反面,或者說是美國夢的兩種版本,而這樣的正反面的或者兩個版本的主題在這個影片當中水乳交融地組織在一個關於男性情誼的故事當中。這是一個兄弟情的故事,它同時是一個關於叛賣和欺騙的故事,一個關於男權或者父權社會當中的真相:爭奪、侵害和掠奪,以及它必然包含的欺騙和背叛的故事。一部電影,一部小說或者一部藝術文學作品,它迷住我們的時候,從來不是以它們的主題迷住我們,從來不是以它們的意義迷住我們,而一定是以它的迷人的、富於直感的、建築在特定的藝術媒介和藝術媒介所決定的語言特質之上的一種表述。這不光是兩個男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美國的故事,這是美國夢的正反面。當 Noodles 推開門,少年 Max 的扮演者赫然地出現在門前,在燈光下,那麼到這個時候,所有的秘密已經昭然若揭。當 Max 和 Noodles 第一次見面時,Max 是坐在舉家遷徙的貨車之上,所以他天然地獲得了一個高位置,獲得了一個俯瞰的視點鏡頭。那個時刻已經告訴我們,這個孩子,他的位置將遠遠高於曾經作為街頭小霸王的 Noodles ,他將俯瞰他,他將掌控他。當我們被 Noodles 和 Max 的兄弟情誼所震撼的時候,我們忘記了,此前 Noodles 是來尋找 Deborah 的,而這一場鬥毆的是由 Max 所主導和發起的。它的結果是 Deborah 緊緊地關閉了房門,而這個門將不再對 Noodles 開啟。如果 Max 此前還只是一個極端精明的少年的話,那麼在 Noodles 入獄的這個時刻他已經明白了,作為一個街頭的稱霸者,可能等待他的只能是怎樣的命運。

  • 7 # 大隋影視

    以我粗陋的觀影量和品味《美國往事》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的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意味深長的人物設定,讓它在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出歷久彌香的光彩,那是一種淡黃色的光暈,柔軟而鮮亮。 一、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 有人說過,《美國往事》裡有全部的人生,這是最簡潔也最準確的影評。人生的美好不在於美好本身,而是在美好與醜惡的混雜中,人們經歷過,體會過。 惡在每個人的心裡與身邊。麵條(Noodles)在搶劫鑽石時對卡蘿(Carol)惡毒的強暴,找不到任何為他開脫的理由,在那一刻邪惡佔據了麵條的靈魂。邁克斯陰毒地害死自己的兄弟獨吞財產,只是人性骯髒的明證。 善亦如此。當面條懷裡的多米尼克(Dominic)說出“我滑倒了”後死去,年少的麵條不顧警察的到來刺死兇手,這是兄弟情義的指引,也是他善良本性的必然。卡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蕩婦,卻對邁克斯付出了至情。 複雜的人原本就沒有本性上的好壞,如果強要區分,只能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亦或命運。邁克斯最後的懺悔不能抹煞他窮兇極惡的一生;多米尼克喪失了幼小的生命,卻成就了電影中最光輝的人性。在影片的結尾,想以告密的方式去拯救兄弟的麵條獨自躺在鴉片店裡開懷而笑,善與惡終於在人生的較量中相逢一笑,惡永遠需要救贖,這救贖就是善。 二、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 在我看來,還沒有一個導演敢像塞爾吉奧·萊昂內(Sergio Leone)一般將電影如此徹底的詩化,它超越了導演自身的“賞金三部曲”等“通心粉”西部片代表作,也有別於以《教父》和西科塞斯電影為代表的黑幫片的黃金套路。 影像的美輪美奐也映照了生活之美。當面條透過牆壁的磚縫看到黛博拉(Deborah)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時,影片的光影柔和中泛出光亮,一個少年的靈魂的覺醒由此完成。而當單純的派希(Patsy)拿著奶油蛋糕等待佩姬(Paggy),在性的萌動和美食的誘惑間,我們看到了一口口吃掉蛋糕的派希的純真和我們自己的童年往事。 就連醜也在鏡頭與光影的流連中被導演賦予了寬容的色彩。當黛博拉拒絕了麵條的求愛後,木訥的麵條用最粗俗的方式毀滅了自己生命的夢想,汽車後座那場氣氛逼仄的強暴與其說是對黛博拉的報復,不如說是麵條的自暴自棄。 萊昂內的御用配樂大師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為影片注入了奇異曼妙的音樂。排簫、口琴、小號的運用令人驚豔,配合舒緩簡約的旋律,讓觀者沉醉在20世紀初始、30、60三個年代的美國紐約街頭的懷舊氛圍中,用平緩的、剋制的方式來張揚人性的律動與生命的浮沉,抒情意味緩緩流蕩。 三、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 《美國往事》的出色也表現在敘述方式的靈動上,插敘的詩化運用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在麵條與一干兄弟的成長曆程中,少年的稚澀、中年的淪喪、晚年的木然渾然疊交在一起,生命的夢想與變異、失落與迴歸便在這交錯中展現在觀者的面前,讓我們在時光穿梭中照見自己、恍如隔世。 就像讓麵條與邁克斯相識、相離的那隻懷錶,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在時間的輪迴裡——現在是24時的幾時?——物是人非。又如開篇長達幾分鐘的電話鈴聲,它也穿越了時空,連線到兄弟們被害的現場、麵條身心俱疲的煙館、少年時的兄弟相惜、老年時的欲說還休,最後,才落到麵條善意地出賣訊息給警察局長的電話上。 鏡頭的變幻也是一種意味的表達。當小兄弟們沉鹽走私的試驗成功時,水面上一片素淨中帶出一種朦朧的色彩,這種技巧很高的光影運用暗示了主人公們看似光明實則黑暗的未來。而當面條虔誠地在豪華酒店中約會黛博拉時,黛博拉選定的桌位的窗外正是冷色調的大海,也許在那一刻,等待麵條的就註定是冷酷和無奈。 四、意味深長的人物設定 兄弟反目的故事並不新鮮,黑幫題材更是有《教父》珠玉在前,但《美國往事》的六兄弟中,麵條與邁克斯的隱隱對立,派希與斜眼(Cockeye)的重情重義,還有肥摩(Fat Moe)與多米尼克的單純赤誠,還是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戲劇張力。加上黛博拉、卡蘿、佩姬三位各具性格特點的女人,這幕關乎人生與成長的電影才變得完整而可信。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在這部影片中的表現到達了他的職業生涯的頂峰,這麼說不是否認他在《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好傢伙》《獵鹿人》《盜火線》等電影中的偉大表演,而是在1983這個年份裡,德尼羅的狀態應該是他從影生涯中真正的高峰。這一年的德尼羅正好40歲,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這是一個峰值。他擁有最好的經驗、感受和狀態,遇到一部《美國往事》這樣的傑作,是一件相互成全的好事。他把麵條中年的木訥與淪喪、老年的悲憫與堅持詮釋得讓人信服,很難想像換成別人還會不會讓我們為這個十足的混蛋傷感唏噓。 邁克斯謀害兄弟的陰鷙與內心所受的煎熬都在詹姆斯·伍茲(James Woods)那張刀刻般的臉上浮現出來。同樣,黛博拉的虛榮與脆弱、肥摩的怯懦與忠誠、卡蘿的放蕩與真摯,都在演員們靈魂附體般的表演下生動異常。 不能忘懷的,當然是多米尼克那張宛如天使的面容和過目難忘的街頭蹦跳,還有小派希一口一口吃下的奶油蛋糕。 就像我們都無法看透複雜的人生一樣,《美國往事》裡也有太多的細節和感受只能是說的越多,遺漏的就更多。對這部影片的評論已經太多了——原本就是一幕關乎人的一生的故事,有誰能說盡一生呢——每一個人只是表達了摻雜著個人經歷的感受與情緒。 與其說麵條最終的命運是對人生夢想的破滅,不如說他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它超越了善惡的道德說教,走向了飽含深情的起點,在那一刻毀滅就是重生,沉默是最好的呼喊。

  • 8 # 老火四十

    《美國往事》它有著一個極為複雜的劇情,而導演更是用一種有過之而不及的敘事方式演繹出了它的情節,它講述了一個豐富得令人歎為觀止的故事,故事是那麼的美麗,美得令人窒息;故事又是那麼醜陋,以至於使人憤世嫉俗。

    我們來回顧一下《美國往事》的劇情梗概

    1933年某天,紐約警察局接到告密電話去圍捕一夥倒賣私酒的黑社會人物,槍戰中擊斃了麥克斯等三人,只有一個叫“麵條”的人逃脫,他就是告密者。35年後,隱姓埋名的“麵條”忽然知道當年的麥克斯並沒有死,正是他買通警察,借警察之手除去同夥,獨吞四人財產,然後偽裝死去,實則利用鉅款爬到了參議員的地位。如今他的非法活動敗露,自知難免一死,才向“麵條”懺悔。面對這個毀了自己一生的“兄弟”,“麵條”百感交集,邁著沉重的腳步離去,麥克斯自盡。如今他的非法活動敗露,自知難免一死,才向“麵條”懺悔。面對這個毀了自己一生的“兄弟”,“麵條”百感交集,邁著沉重的腳步離去,麥克斯自盡。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幻想、責任、衝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 光和的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的麵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動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三小時四十五分鐘的夢。人生如夢,這也許是惟一的感受。

  • 9 # 嫂子很不錯

    多年前,當我還不曾一窺光影奧秘的時候,我在偉大的《教父》前睡著了。奇怪的是,面對刺耳電話聲以及完全不知道故事主線的前四十分鐘,我保持了清醒,並完整看完了這部電影。字幕在麵條的笑容上滾動著,儘管不知道全片講了什麼,我還是激動地告訴朋友:滄桑,太他媽滄桑了。連劇情都沒弄清楚的我之所以會說出這兩個字,是因為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了那種情緒,它讓我汗毛直豎,彷彿若干年後的我正在回顧當下生活,唏噓感慨。現在想來,滄桑這個字眼,是大部分人評論《美國往事》很難不使用的一個詞,也是本片在中國影迷裡額外有地位的秘密。

    華人對於電影的評價,大多是將情感思想(尤其是懷古傷今型別)凌於技法之上的——即使是懂得重視欣賞電影語言的觀眾也多如此——這很可能與東方文化的細膩有關,屬於骨子裡的偏好和傾向。就像大家很少鍾情復仇或悲劇主題一樣,西方對「義氣」「時過境遷」這種故事核心比較不感冒,甚至概念模糊。事實上,英文裡是沒有準確表達「滄桑」含義的單詞的(如有誤請指正),而表達相同語境的漢字片語、諺語、詩句則有很多,自古下來,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的偏愛。我們對時間的流逝,更為敏感。因此包括本片在內,諸如《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等豆瓣超高分電影與IMDB等網站形成反差都是情理之中的,不存在過譽與否的問題。

    本片還有個譯名叫《義薄雲天》,可見面條的江湖義氣是被許多人重視的元素。以他為首的猶太黑幫見證並參與了美國發展史,而他卻始終保留著重感情的街頭習性,毫無做大事野心。比起政客,大家當然更喜歡有江湖氣的角色。Noodles入獄期間對Dominic之死的惦懷,以及對Max說的那一句「It’s just the way I see things」,都教人不免動容。可以說,整個故事的衝突,都是建立在Noodles對愛情與友情的珍視之上,擁有並維繫它們,便是他的人物目標。為了給目標設礙,這些東西面條註定要失去,而全片展示的就是失去的過程。包括萊翁在內此電影共有六位編劇,他們聰明地把視角集中在麵條與其情感上,將涉入美國重大事件的團體歷程退居次位,使全片充滿了詩意。

  • 10 # 雪後咖啡

    很多朋友在看了這部電影后,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那部同類型題材的“史詩級”電影《教父》。《教父》被讚譽為“男人的聖經”,電影裡的“教父”形象也被眾多影迷奉為“心中永遠的神”。

    相比較來說,《美國往事》雖然沒有《教父》那麼宏大的場面,但氣勢一點也不輸給《教父》。而且,《美國往事》的表現手法更富有詩意,對人性的探究更為深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K47的射程是400米.那假如我站在401米,我能接子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