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中的梅雲

    當然是一種腐敗行為了。而且,只有是政府無能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腐敗行為。比如,歷史上的東漢皇帝漢靈帝,將朝廷的官職明碼標價。賣得便宜了,自己又捶胸頓足的後悔。什麼人那?

    捐官,其實就是買賣官職的遮羞布而已。買官的人,就如同做生意。買了官職後,自然要儘快的利用買到的權力來為自己服務了。說的簡單點。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回投資成本,使自己的投資利益最大化。如此一來,天下會如何?百姓又如何?

  • 2 # 真我85918

    捐官和腐敗行為有直接聯絡,但也不能等同於腐敗吧。

    自秦始就鼓勵士民納粟與以官爵,收入補充財政和軍費。秦以下,這事兒沒停過,比科舉歷史早多了。

    腐不腐敗和當官的人有關係,下三濫就是科舉出身的一樣貪腐,有志報國的人納捐當的官也是為國為民,李衛田文鏡都是捐的,都是模範總督。

    本來政府在制度上是對納捐買官的事兒有挺嚴格的規定約束的,但管這個事兒的人要是一個貪官管就等於沒制度了,凡事管捐官的主,沒一個是捐官出身的。

    不過捐官一般都不給實權,就是給個名譽。後來發展到捐實缺,這就和制度是相違背的了。不知道是皇上家太缺錢了,還是戶部太缺錢了,還是吏部尚書家太缺錢了?

    捐官本來是本好經,就是讓有心為賊的和尚念歪了,讓正經大和尚念還是可以普度眾生的

  • 3 # 看遍山川

    捐官曆史由來已久,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哪個朝代都有捐官捐爵位現象。它寄生在封建官僚運作體系中,是千百年來吏治腐敗的根源之一。

    朝廷有邊患,鬧災荒,平叛亂都要花銀子,財政稅收上不足時,甚至就鼓勵鄉紳富戶,做買賣的商人和地痞也行,捐錢納官或領個虛銜。漢靈帝明碼標價,乾隆爺大開“捐納”,還創造發明“議罪銀”,兩朵惡花“爭奇鬥豔”。捐官的錢收歸國庫還算派上用場,有的乾脆皇帝就中飽私囊,用於享樂。

    捐官現象到了明清愈演愈烈,到了清代似乎變成了常例,清中後期國勢萎靡,內外戰亂不止,國庫空虛,捐官現象更是氾濫成災。

    雍正王朝大名鼎鼎的李衛和田文鏡都不是科舉出身,前者捐員外郎,後者捐監生。連《紅樓夢》裡賈珍的兒媳婦秦可卿死了,賈珍還花了一千二百兩銀子讓兒子捐了個五品龍禁尉,到時牌位上能寫上兒媳是官太太圖個虛名。

    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深刻揭露了滿清吏治的腐敗,尤其是氾濫的捐官現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捐出去是銀子,羊毛出在羊身上,將來壓榨回來的是老百姓的膏血。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捐官算不算腐敗,這應該是人類最難說得清,最難算得清的一道題,其中的複雜程度往往也不是一道題能說的清楚的,但是有一點可以清晰的知道,透過捐官上任的官員不一定能按一比一比例或更高比例將錢貪回來,這種不確定倒是必然的。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為什麼會出現捐官這種現象。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倒是唯一的,那就是國家缺錢了,而且透過其他手段無法籌集到賣官所得的那麼多,捐官自然就出現了。那麼這樣來說,這一現象的出現最初就是施政者的問題造成的,在古代來說,就是皇帝決策出了問題,或因為宮廷花銷,或因為戰爭,或因為天災而儲備不夠等等社會問題,迫使決策者——皇帝採取這樣的方式來補充國用或其私用的不足。當然這些不足中,有些是人為的,有些是人無法控制的,真不好說這個捐官的源頭就一定是一種腐敗。

    那麼再來看買官的人。按照一般思路,這些出錢買官的人買官做什麼?必定是用手中得到的權利再帶利潤的賺回來,如果真是這樣發展的話,那麼捐官就成了一種必然導致腐敗的原因,無他。可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當然不是!無論官是不是買來的,以權謀私,貪腐行為一樣存在,換句話說,造成貪腐的原因是權力不受監督的私用,而這種私用的成本過低造成的,你買不買官,只要權力在手,你都可能腐敗。

    我們換個場景來說,皇帝查處了一批貪官要處理,這時候你站出來說你的官是買的,理應貪,不應該被罰,你覺得皇帝會聽你的嗎?所以造成腐敗的根源並不在你的官是不是買的,你買不買官,你去貪腐,你都可能受到懲治。所以對於買官者來說,買官能不能造成腐敗要看腐敗的成本,也就是得看整個國家腐敗的程度,這絕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

    這些因素之外,人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你們不要以為這是一個願打願挨的簡單生意,人與人之間的交換往往十分複雜,因為這裡面有人性的存在,包括皇帝在內,也是人性的問題。

    舉例來說,皇帝因為自己的問題,造成國家缺錢,要透過賣官把錢找補回來,可是又怕買官者貪腐把國家搞壞,好!我先賣給你們,過一陣,國庫充實了,我在找個理由把你們這些買官的全殺了!皇權至高無上,你們一圈富人能怎麼辦?揭竿起義?即便你們看穿了這是一個陰謀,我就一句話就扛過去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或者君為臣綱,天下只有不對的兒子,沒有不對的老爹,你能怎麼樣?所以統治者一個私念多麼可怕,這還是腐敗那麼簡單的事嗎?

    整體來說,捐官這事就是一個極度社會化的行為,裡面摻和著人為的,人不能為的,成本高的,成本低的,當然還有人性的卑劣玩陰謀的,不可列舉,不是腐敗二字能涵蓋的。

  • 5 # 揮弓探賾

    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之制度,形成於西漢,到了清朝此風最盛,成了一個與科舉互補的重要制度,作為清政府一項重要財源來組織經營。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為了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朝廷捐資納粟,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

    當時捐納者,主要獲得的是虛職,封典以及貢生、監生等頭銜;花錢買官者,不能在關係朝廷禮儀的清流衙門中任職,不能再獲得可以賣官的權力,不準擔任教職,只准授予簡缺而不得選責任重大的繁缺。

    東漢末年,朝權基本上握在宦官手中,賣官鬻爵,加重賦稅,人民不堪重負,貪汙成了合法行為。公一千萬,卿五百萬,花這麼多錢買官的人,一上任就跟紅眼兒狼似的使勁往懷裡扒拉,得先把本撈回來啊。捐官氾濫的結果,是官員腐敗,賄賂公行,貪汙成風,黨錮之禍,官逼民反。所謂三年清政府十萬雪花銀,買一個知縣需要四千六百兩的銀子,但其俸祿只有六十兩,只能無心做事,選擇收受賄賂,來剝削民脂民膏。但大多數的捐官者,此舉只是體現一種榮譽地位的象徵,並且基本貫穿了整個清代,沒成氾濫之勢。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胡林翼,他花了一萬兩的銀子捐官,秀才便當以天下為己任,後來擊敗了太平軍驍將石達開,曾國藩誇他的才能勝我之十倍。參考資料:《清史稿》《官場現形記》《風流儒將胡林翼》

  • 6 # 青言論史

    有關捐官,可能很多人覺著聽得不太熟悉,換個解釋大概就熟了——“賣官鬻爵”。嚴格意義上來說,捐官不算腐敗,但是它的結果幾乎必然導致腐敗。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政府不大可能同意捐官,因為這樣子就等於把“有能力的人才能做官”的原則改成了“有錢的人才能做官”。但是很多情況下,國家又不得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原因很簡單,政府財政沒錢。

    就拿漢朝為例,漢武帝打匈奴需要調動全國的資源和財力,在徵稅已經幾乎耗竭的時候,他就只能透過賣官職和爵位來獲取經濟支援;東漢末年,漢靈帝更是明碼標價,按俸祿賣官,一石一萬錢,三公一個億,曹操他爸曹嵩就是花了一億錢捐了個太尉的。

    一般情況下,捐官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一旦開了這個壞頭,就像開啟潘多拉的盒子一樣覆水難收。因為捐官要花的錢和官員的那點俸祿是絕對匹配不了的,在排除了那些純粹一心為國解難、或者就是想花點錢過個官癮再炫富的以外,絕大多數人捐官的目的都很簡單——我當上官能賺的錢比我花出去的還要多。

    那麼這個邏輯再推演下去就非常簡單了,這些捐官出來的官員會大把大把的撈錢,直到自己盈利為止;而被他剝削的富人們也會反擊,具體方式可能就包括也去捐官,也去過癮。如此的惡性迴圈,國家就沒有不完蛋的道理。漢靈帝、晉武帝都捐官,而東漢和西晉也就在他們身後迅速瓦解了。

  • 7 # 釣魚倌

    一個人花錢為做官,那麼他花錢買官圖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貪腐!

    古代的捐官制度是統治階級為了解決困難的財政,最主要的是因戰爭而致國庫空虛的軍費,所以推出“納捐”制,早期是用爵位等虛銜換取軍隊消耗巨大的軍糧供應,但紛雜的戰事和龐大的後勤壓力使得統治階級出賣更具吸引力的官職來換取真金白銀以解決財政的虧空。

    捐官制在各個朝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到了清朝中後期尤為猖獗,已經在社會和官場上形成了嚴重的惡性迴圈,一方面是朝廷靠賣官鬻爵來聚斂財富,另一方面是買官者做官後大肆的搜刮民脂民膏,造成政治腐敗、社會敗壞,民眾苦不堪言。

    賣官鬻爵者只顧斂財,買官晉爵者則只管貪腐,在這樣的權錢交易之下,國家制度能有章法嗎;社會形態能不混亂嗎;黎民百姓豈能安生!

    這就是古代的“捐官”,這是由上至下的腐敗!

  • 8 # 一點點歷史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捐官簡單來說就是花錢買官,在封建社會有錢不僅能買官,爵位,甚至學歷都可以購買,不但不違法,而且國家還會鼓勵你,原因很簡答,國家缺錢,透過賣官可以很好的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捐官只是清代才有的特殊制度,實際上早在秦漢時期,捐官這種方式都是入仕的重要方式,捐官的主要是兩種人,富商和官二代。

    在重農輕商的中國封建社會,商人雖然有錢,但是社會地位很低,一些人經商發家之後還是被人看不起,於是花錢買個身份,無論辦事還是日常生活還是生意中都有很大幫助。

    官二代,這些人因為家庭的關係,不弄個功名實在沒臉在社會上混,所以他們也是捐官的主力軍。

    瞭解了捐官這種形式,我們就明白了,在政府看來“賣官鬻爵”這種行為並不算是腐敗,因為這是得到國家認可的官方行為,清朝捐官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一些名臣也是透過這種途經入仕,比如雍正時期的重臣李衛就在康熙年間花錢捐了個員外郎的職位。

    但是這種做法確實非常容易滋生腐敗,尤其是到了晚晴,由於財政赤字嚴重,所以捐官現象非常普遍,小到國子監的監生,大到各地道臺,都可以花錢買,而且都有明碼標價,很多人花了大錢買了功名,第一步就是撈回更多的錢,以至於橫徵暴斂遭殃的都是百姓。

  • 9 # 夏有涼風61

    謝邀,古代捐官算不算腐敗行為?這個問題不是說古代捐官是腐敗行為,而是捐任的官大部分都會有腐敗行為。古代政府為了彌補財政的困難或皇帝為了不讓士族壟斷官制,就以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來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從西漢開始形成了制度,之後的唐宋明清都有捐官制,和科舉選拔官員制互補,當然買來的官可能沒有科考來的硬氣,也就良莠不齊了。

    古代有錢人買個官,不但是光宗耀祖的事,而且捐個官基本就是為了在官的招牌下撈錢,收刮民脂民膏,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總之能把捐的那筆錢物先撈回來,兼大賺特賺,所以古代捐官也算利益最大化的投資。不是有那麼一句,“一年清官,倆年半清官,三年貪”,當然這是會幹的,頭一年賺個清官的好名聲,為之後的貪汙遮風擋險。古代捐的官造成腐敗,其原因主要是對古代買官的人無任何限制,什麼地主商賈,流氓盜寇,有這些身份的人買官來做,不腐敗都難。

  • 10 # 潘不安講究史

    我們首先要了解捐官制度的起源,史料記載,捐官制度最早起源於秦朝。史料記載“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眾所周知,商鞅變法後秦國實行二十級軍功制度,不同爵位之間所享受的待遇天差地別。

    但畢竟不能全部老百姓都去打仗沒人從事生產,尤其等統一六國之後,戰事減少,軍功晉升的機會也減少了怎麼辦。所以最早商鞅變法時就有規定百姓可以透過繳納粟米來獲得爵位,實際上是一種鼓勵生產的行為。所獲得的爵位也僅是社會地位的提升,沒有參與管理的實際權利。

    這些如果用古代的說法,其實就是捐官行為的雛形“鬻爵”,運用合理對社會不會有太多負面影響,還能為國家創收。但是到漢武帝之後,具有實際權利的官位進入買賣之後,危害開始逐漸出現。

    漢武帝時,因為對匈奴的全面戰爭,國庫逐漸入不敷出,早期漢武帝還只是和秦一樣出售無實權的爵位。但之後依然不能滿足開支,於是採納桑弘羊建議,開始放開捐官制度,出售實權官位,並將實權官位對老百姓也開放。一年間,便重新堆滿了國庫。

    但漢武帝賣官,還是有一定剋制的,一些重要崗位並不會出售。但是到了東漢末年,靈帝劉宏卻是個商業“天才”,他對關內侯以下所有官位和爵位都明碼標價,官員升官也要繳納費用,如果多人求一個官職,還會進行拍賣,價高者得,而所得錢財全部進了劉宏一人的腰包。

    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花了一萬萬錢買了一個太尉的官職,而崔烈則賄賂靈帝的保姆,只花了標價的一般,買了一個司徒的官職。

    此後,歷代帝王看到了捐官制度對錢袋子的好處,紛紛沿用,只是看到漢靈帝的下場後,普遍比較剋制,對於實權官職控制非常嚴格。

    到了北宋時期,老趙家最是睿智,你們這些前輩賣賣小官有什麼意思,能有幾個錢,要賣就賣大的。於是老趙家一出手就是相當於國家副部級的員外郎!但是呢,你如果天真的去上班,那是門也沒有,很多正牌進士可還在排著隊等空缺呢,也就是個虛名而已。

    所以我們看古裝劇,富戶地主人家常常被人叫做員外,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而如果真要實權官職,北宋控制極其嚴格,能夠買到的最多隻是六品通判。還是現在辦公室裡那種幹活你來,黑鍋你背,好處沒有,升官不可能的那種。

    而隨著元之後,中國重新進入“家天下”,售賣實權官職愈演愈烈,到了清朝更是猖獗到失控,甚至成為與科舉並列甚至超過的獲官升官渠道。

    大多數實權官職都可以透過捐官獲得,而且可以正常升官,因此幾乎達到了全民捐官的地步,地方父母官的數量超過了科舉出身的官員。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如果大家有印象,就會發現包龍星的這個官職,就是透過捐官得來的。另外之前非常熱的電視劇《李衛當官》,在歷史上李衛其實是出身富戶,他的官職就是透過捐官得到的。

    如此,捐官對於大家來說,變得如同生意一般,清朝買一個知縣是4600兩,但俸祿卻只有60兩,如果不貪,無論如何是收不回成本的,故在清朝出現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從這裡來看,清朝不滅亡真的是沒有天理了。

    從整個捐官的歷史來看,作為一種制度,如果透過授予名譽虛銜,鼓勵生產,回收民間財富用於國家,並不算完全是一種腐敗的制度,有他存在的一定價值。

    但是如果如同劉宏,或滿清這種,公器私用,售賣實權官職,用普通百姓的利益交換個人或某些人的利益,不僅是腐敗,甚至比單純的腐敗危害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型別的乳腺癌容易骨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