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屋掮客
-
2 # 隔壁修理腳踏車的老王
腓特烈出生於1122年,他的父母是霍亨斯陶芬王朝計程車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與巴伐利亞韋爾夫家族的朱迪絲。1147年,他繼承士瓦本公爵爵位,稱腓特烈三世。他於1152年在德意志國王的競選中勝出,加冕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民國王。1155年(一說1154年),應教宗尤金三世的請求,腓特烈出兵義大利,並在帕維亞接收鐵CROWN,加冕為義大利國王。1155年,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內,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冊封腓特烈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世稱腓特烈一世。1178年,腓特烈在阿爾勒又一次接受加冕,成為勃艮第國王。
為何被稱為巴巴羅薩,他在位期間,“第一帝國”成為歐洲最強帝國,於是他便公然在“羅馬帝國”前面加上兩個字,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的實力達到頂峰。
歷史上十字軍大規模東征先後進行了九次,結果卻仍是功敗垂成。假使腓特烈一世沒有在第三次東征途中倒下,戰鬥繼續進行下去,結果又將是這樣呢?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和希特勒一樣,腓特烈上臺之上就走向了擴張之路,他的矛頭首先指向西里西亞,這是當時中歐最富饒的地方,原本屬於奧地利。此時奧地利女皇特蕾西亞即位,腓特烈便以女子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利為藉口,入侵西里西亞。
原本歐洲各國都鄙視腓特烈,覺得這傢伙就是個軍事白痴。誰想到奧地利很快就被腓特烈打敗被迫割讓西里西亞,普魯士的疆域和人口一下增長了30%。
但如果你認為腓特烈只是一個戰爭狂人,那又錯了,他對經濟文化都頗有心得。他採取一切手段大力發展經濟,把普魯士搞成一塊近代氣息甚濃的綠洲。他還普及義務教育,設立科學獎學金,對各種發明進行獎勵。普魯士人的記載說:“國王的錢櫃好像就擺在市場上和道路旁等著,誰一有什麼發明,就付給報酬。”甚至他還開放言論出版自由,允許柏林的書店裡公開展出醜化他的漫畫,他說:“我和我的人民達成了協議,我幹我想幹的事,而人民則說他們想說的話。”
所以,腓特烈不是秦始皇,他是一個頗有建樹的國王,甚至可以這麼說,普魯士的崛起,他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恩格斯曾言:“腓特烈的軍事組織是當時最好的”。但他並沒有把國家的錢都拿來擴軍,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前提之下,他擴張軍備的錢,據說花的是王室的80%——也就是說,他把其他國王皇帝拿來喝酒吃大餐遊獵賞賜寵妃的錢,全都用在了軍隊之上。
他也不是嗜血狂魔,“如果毫無理由地讓士兵流血,這是非人道的屠殺。”這就是他的名言。據說他曾抓住一個逃兵,逃兵表示自己逃跑,是認為不可能獲勝。而腓特烈的反應,居然是開玩笑說:“好吧,今天讓我們再打一仗,如果我失敗了,明天我們大家一起逃走好了。”隨後就把逃兵送回原來部隊且不加處罰。
(順便說一句,此時的中國,正上演如圖劇情)
1786年,74歲的腓特烈堅持在大雨中檢閱軍隊達6個小時,早已心律衰竭的他因此病故,最後一句話是:“離開這個世界,我毫無遺憾。”
至於希特勒,確實在很多地方試圖模仿這位了不起國王,譬如說在私生活方面他做得還不錯,對於本國經濟民生,也有些功勞。但最終,他未能重來一遍腓特烈的人生。
而”巴巴羅薩“,其實是指更早的一個腓特烈,他是個紅鬍子,12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希特勒崇拜的這個腓特烈,是18世紀的普魯士國王,同名但時代不同。
-
4 # 星空下的凱旋歌
謝邀,神聖羅馬帝國凱撒(皇帝)弗里德里希.馮.霍亨施陶芬,也就是弗里德里希(也叫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注意,巴巴羅薩為其稱號而非本名,這是許多人常常犯的錯誤,巴巴羅薩是義大利語的音譯,意為(紅鬍子),弗里德里希皇帝六次入侵義大利,屠殺無數義大利人,這個稱號也不是因為他長著紅鬍子,而是說明他的鬍子上沾滿了倫巴第(義大利主體民族)的血,弗里德里希皇帝一貫奉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大政策(神聖政策)即同教會明爭暗鬥,以控制教會來證明自己至尊的統治地位,(義大利政策)持續的佔領並控制義大利,在義大利高度集權,因為義大利為古羅馬帝國最初的法理,也是神權最強大,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弗里德里希皇帝親率大軍贏得前四次鎮壓戰爭的勝利,五六次征伐雖然失敗,但也維持了總體的優勢,皇帝晚年參與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十萬大軍佈滿田野,軍勢壯如林!希臘皇帝(為了自己利益出賣同教兄弟的屑,就罵他希臘皇帝)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埃及蘇丹薩拉丁勾結,以亂七八糟的原因阻礙和襲擊神聖羅馬帝國的大軍,許多時候拒絕履行為十字軍開放市場與提供補給的義務,弗里德里希皇帝再次展現自己的鐵腕,在希臘國境內長驅直入,多次擊敗希臘軍隊,逼得希臘皇帝與其和解,皇帝率領的10萬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也擊潰了一支30萬人規模的埃及野戰部隊
但是,天妒英才,皇帝因意外死在行軍途中,有人說皇帝疾病突發墜河身亡,有人說皇帝被意外溺亡,有人也說這是一場謀殺,總之,弗里德里希皇帝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君主,他嚴於律己,善於治軍,以福音書中的教條規範軍隊,士兵之間如果內訌便會被砍掉手臂,聽過各種嚴格的懲罰來提升軍隊的素質,皇帝也善於治國理政,在其統治期間,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多數時期歌舞昇平,集權較強,國力達到高點
皇帝的叔父,上一任神羅皇帝康拉德三世,被教皇絕罰與去除頭銜,只能被稱為德意志國王,同時為了贏得教廷的好感,康拉德國王被迫再次參與東征,完全被諸侯和教廷支配,康拉德國王參與東征前立好遺囑,如果自己回不來,就要立侄子弗里德里希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里德里希曾參與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儘管弗里德里希想再次隨叔父出征,但被叔父拒絕
叔父再次出征時那孤獨又憔悴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弗里德里希尚不成熟的腦海裡,並將影響這個年輕人的一生
這樣強力和善戰的君主,與自己的理念又如此契合,希特勒沒有不崇拜的道理
-
5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1945年4月,當希特勒眼看著他的納粹千年帝國和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他一定會想到1761年底普魯士的局面。
當時,他的偶像腓特烈大帝面臨著看上去一樣的絕境,獨自一人面對全歐洲的敵人。
|伊麗莎白一世·彼得羅芙娜(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圖源於網路
在絕境中,腓特烈大帝懷裡時刻揣著毒藥,聲稱如果局勢還不好轉自己就自殺,但後來,腓特烈終於等到了那個奇蹟,俄國的伊麗莎白女沙皇突然死了,普魯士和腓特烈轉危為安。
這一次,希特勒覺得自己也能等到那個命中註定的時刻。4月12日晚上,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給希特勒打電話,“我的元首,我向您祝賀,羅斯福死了!命運已經擊倒了您的大敵......”
看上去,納粹德國將要像那個時候的普魯士一樣,迎來命運的轉機。
01
戰場上牛逼的腓特烈
腓特烈大帝被希特勒當成偶像,不是沒有原因的。
普魯士是統一德國的核心。很多人在課本上知道,1870年,強大的普魯士擊敗了法國,統一了德意志。但在這一個榮耀時刻之前,普魯士經歷了漫長的奮鬥歷程。
這個小國家最早位於德意志世界的邊陲,在德意志地區可以說是人微言輕。
|腓特烈二世(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 圖源於網路
18世紀中葉,憑藉著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中的表現,普魯士異軍突起,成為了德意志當中強大的邦國。再往後,雖然歷經拿破崙戰爭的摧殘,但普魯士的基底還在,這才有了普法戰爭和俾斯麥的偉業。
可以說,如果沒有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普魯士不會強大,我們知道的德國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當然,整個世界的歷史也會非常不同。
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中領導普魯士的,就是腓特烈大帝。
當然,在歷史關鍵時刻的領導人,有的人“順應歷史的程序”,自然地獲得榮耀,還有的人呢,靠著自我的奮鬥,改變了自己和國家的命運。
腓特烈大帝顯然屬於後者。
|腓特烈身先士卒率領部隊參加七年戰爭中的佐恩多夫戰役 圖源於網路
這麼多年普魯士的歷次戰爭,腓特烈多次親歷親為,在前線親自指揮作戰,並憑藉著自己超一流的指揮天賦讓普魯士屢屢在險境中獲勝。
他指揮的很多會戰,比如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霍亨弗裡堡戰役,七年戰爭中的羅斯巴赫戰役和洛伊滕戰役,都已經成了後世軍事指揮官必修的經典課程。
腓特烈在戰爭中發明並應用了斜線戰術,並且將“戰役學”從戰爭中突出出來,成為了戰役這個層級上的一代宗師。
有這麼一位天神下凡級別的統帥指揮,普魯士軍隊即使在多線作戰,人數劣勢,倉促迎敵的情況下,也能在許多戰役中獲勝。
當然,腓特烈的普魯士軍隊在戰場上有如此逆天的表現,光靠統帥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腓特烈在那個年代可以百戰百勝的底氣,絕大部分靠的是普魯士的百鍊精兵。
|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年8月14日—1740年5月31日)圖源於網路
腓特烈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一輩子吃糠咽菜,給普魯士攢下了八萬精銳的步兵,並制定了異常嚴格的訓練方式。
這樣訓練出來計程車兵們,首先注重的是紀律和服從,接著就是過硬的本領。那會兒各國的步兵主力進行的還都是“排隊槍斃”式的戰線推進對決,士兵們手中的武器還是滑膛槍。
這種槍械準頭差,射速慢,一般情況下,一名士兵一分鐘可以射擊兩次就已經很快了,但普魯士的步兵在異常嚴格的訓練下,一分鐘可以用滑膛槍射擊五次,因此,普魯士的步兵被稱為行走的炮兵。
|霍恩弗裡德伯格戰役,普魯士步兵的進攻 圖源於網路
在別的國家,步兵遇到騎兵都是很沒辦法的,但在普魯士這裡,步兵可以在同騎兵的對決中不落下風,這樣的步兵部隊數次充當腓特烈扭轉戰局的制勝法寶。
在他指揮的第一次大會戰,也就是莫爾維茨會戰中,眼看著奧地利騎兵砍瓜切菜一般把普魯士騎兵打敗了,年輕的腓特烈甚至一度嚇得想要逃離戰場,是普魯士的步兵們,如怒濤中的礁石一樣用滑膛槍射出密集的彈幕,硬生生擋住了奧地利騎兵的衝擊。
如果不是他們訓練有素的紀律和戰術,腓特烈第一次上戰場就要完蛋,也就沒有之後“軍神”的神話了。
|1741年莫爾維茲戰役中的普魯士步兵 圖源於網路
而普魯士軍隊的鐵血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之後的德華人。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諢名自不必說,兩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有太多的敘述,直到現在,德國國家足球隊不也被叫做“鐵血戰車”麼(雖然這個戰車在莫斯科翻車了)?
說起來,這個“鐵血”稱號的最早鼻祖可以說是腓特烈麾下那群戰無不勝的步兵。
一個不世出的將領帶著一支無敵之師東征西討,這樣的場面怎麼不讓後世的德華人心血沸騰呢?也難怪波西米亞下士希特勒將腓特烈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了。
02
戰略和外交上懵逼的腓特烈
包括希特勒在內,很多人一說到腓特烈,總是習慣突出他被神化的一面,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他不那麼光彩的一面。
如果腓特烈真的是一個完人,用兵如神,普魯士怎麼會淪落到幾乎跟全歐洲為敵的地步呢?造成危機的恰恰就是腓特烈大帝的短板——戰略和外交。
說起來,腓特烈二世從骨子裡就有一股被迫害妄想的勁頭,這大概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候被老爹狠狠責罰過,也可能因為普魯士跟奧地利本來挺好,自己還差點跟奧地利女王特蕾莎成為夫妻,後來自己突然跟奧地利翻臉,這事兒乾的太損。
|瑪麗亞·特雷莎(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圖源於網路
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之後,普魯士從奧地利那裡奪下了西里西亞,但腓特烈天天在想著奧地利萬一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打他怎麼辦。在他的幻想中,一個反對普魯士的陰謀在全歐洲呼之欲出,一個反對普魯士的同盟在全歐洲就要成型。
自己能做的,要麼去拆散這個反對普魯士的同盟,要麼,就是先下手為強,徹底制服奧地利。
腓特烈為了拆散反普魯士的同盟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時,他還想辦法在俄國煽動宮廷政變。
那會兒的俄國雖然是奧地利盟友,但其實對普魯士一時沒啥敵意,而腓特烈想做的卻是要廢掉親奧地利的伊麗莎白一世女沙皇,扶植另外的人上去。
|1748-1766歐洲局勢 圖源於網路
此舉失敗之後,俄國和普魯士的關係一落千丈,這也導致了七年戰爭時期俄國軍隊對普魯士的窮追不捨。
說起來,腓特烈這麼做實屬不智,歷史上的宮廷政變,失敗的極多,成功的極少,腓特烈寄希望於這種不靠譜的事兒,還不如畫個圈圈詛咒伊麗莎白女沙皇來的省事。
再者,宮廷政變算是一國內政,如果被查到有外國干預,這個外國干預者還怎麼混?
類似這樣的事情腓特烈是沒少幹,但他在歷史上屢次試圖先發制人,這問題就嚴重得多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時,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就是這麼打起來的,再後來,七年戰爭的爆發,直接原因也是普魯士一定要打破那個幻想中的“反普魯士聯盟”的結果。
|伊麗莎白一世女沙皇與瑪麗亞·特雷莎女王 圖源於網路
普魯士這麼一發難,奧地利那邊的特蕾莎女王和弗朗茨皇帝就順理成章地將腓特烈宣佈為全歐洲和基督教的公敵,人人得而誅之。
腓特烈自己說,他在同三條裙子作戰(奧地利女王,俄國女沙皇和法國國王的情婦),他自己也可以憑藉在戰役級別的表現屢屢獲勝,可是,一個小小的普魯士面對幾個大國壓迫時,這種不利的戰略態勢不是靠著幾場戰役勝利就能改變的。
要不是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突然去世,要不是伊麗莎白的繼任者是腓特烈的粉絲,那麼腓特烈就死定了。
這麼看來,腓特烈的戰略素養是不及格的。他這樣的不及格,說到底就是不顧規則,信用破產的後果。
後世許多腓特烈的崇拜者其實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點。
而對後世的德國來說,兩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們都被迫同幾乎全世界作戰,而無論威廉二世還是希特勒,既沒有腓特烈的軍事才能,也沒有腓特烈的好運氣,所以,他們的敗亡不管再怎麼被渲染,都和腓特烈的事業相差甚遠。
03
“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之辯
腓特烈的人格無疑是複雜的,在他青年時,曾經寫過反對馬基雅維利的文章,也被看作是一個重理想,輕實用的青年才俊。
到了後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撕毀同奧地利的合約,同時自己也大言不慚地說:自己要的就是實惠,自己年輕時寫那樣的文章,不過是少不更事,沽名釣譽罷了。
但其實,腓特烈這種“要實惠”的態度,嚴格說來就是急功近利,而不是實用主義。很多人容易把這兩個詞搞混,腓特烈不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老年瑪麗亞·特雷莎女王 圖源於網路
在腓特烈那個年代,所謂的“實用主義”最好的案例來自於他的對手,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
所謂的實用,最起碼的原則就是“接受事實,實事求是”。女王知道西里西亞是奧地利的領土,面對背信棄義的腓特烈和奪去西里西亞的普魯士也很憤怒,但當自己面對許多敵人的時候,她知道接受現實,哪怕在一條戰線上同最噁心的敵人停戰,也要爭取機會應付更迫在眉睫的威脅。
女王知道巴伐利亞就是奧地利王位爭端的始作俑者,但當巴伐利亞的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去世之後,她知道此時要給全德意志諸侯做出榜樣,並沒有嚴懲巴伐利亞,反而寬大為懷,讓別的德意志諸侯對奧地利不再心存芥蒂。
說實話,奧地利軍隊論戰鬥力遠不是普魯士的對手,但奧地利女王的實用主義態度可以讓她一步步地扭轉不利局勢,直到在七年戰爭時期聯合全歐洲的力量圍剿腓特烈。
|七年戰爭(1756-1763)歐洲戰場 圖源於網路
而腓特烈自己的外交戰略,則是“急功近利”的一個很好範本。
他很多次都是出於“被迫害妄想”出兵奧地利,而且從流傳下來的許多書信中,他為了贏得戰爭,或者議和,很多時候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他甚至想著憑藉自己跟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關係,在七年戰爭中爭取同法國議和。
在他寫給妹妹的信中,他說,“我看出所有的人只不過是命運之神撥弄的玩偶,他讓一群被輕視的生物,繼續在這裡繁衍,他讓強盜戴上王冠,卻讓哲人鎖上鐐銬,他眼看我們的善行和惡行,戰爭的恐怖和瘟疫橫掃世界,而依然無動於衷,親愛的妹妹,我唯一的庇護所就是死神的環抱。”
實際上,急功近利思想的發端並非現實,而是一種基於浪漫的妄想,不幸的是,很多急功近利的想法,打著“實用主義”的旗號在大行其道,這樣的急功近利,除了讓人失敗,也讓“實用主義”受到了莫大的玷汙。
|納粹宣傳明信片從左至右分別是腓特烈大帝、俾斯麥、興登堡和希特勒 圖源於網路
當然,作為腓特烈的崇拜者,希特勒是無法分清“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的。
從二戰之前到戰爭結束,他的太多想法都是基於狂想,他曾經幻想著靠著一次突襲征服蘇聯,說“只要我們在破門上踢一腳,整座破房子就會倒下來”。他也曾經幻想著在阿登森林靠著一次突襲扭轉戰局,眼睜睜地看著“吾之賤敵絕望而去。”
當然,希特勒的這些幻想都落空了。
當時間走到1945年4月,被困在柏林地堡中的希特勒幻想著羅斯福死了西方和蘇聯就很快地翻臉,幻想著施泰納或者溫克會率軍趕到柏林一舉扭轉戰局。
在做這些幻想時,希特勒也不忘盯著牆上的腓特烈大帝畫像。
尾聲
對於腓特烈來說,很難說他的一生是失敗的,他的成功靠的是軍事天才,強大的軍隊,再加上一點點運氣,還有自己可靠的盟友。
事實上,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法國是他堅定的盟友,而七年戰爭的很多時候,是大英帝國在供養他的普魯士軍隊。當時,腓特烈在一些大國看來還有利用價值,要沒有這些盟友的幫助,普魯士早就不知道死過多少次了。
儘管如此,普魯士獲勝的代價還是巨大的。
|腓特烈大帝視察波美拉尼亞的馬鈴薯收成 圖源於網路
此時此刻,普魯士境內幾成一片焦土,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有些地方,僅剩老弱婦孺在耕地。而腓特烈二世又活了二十多年,最終在孤苦中去世。
而對於50多年後德意志第三帝國而言,希特勒的情況要比他的偶像腓特烈糟糕的多。
這位波西米亞下士的軍事天才和運氣遠不及腓特烈,而且,到了1943年之後,已經不再有任何大國認為納粹德國有利用的價值了,1944年底,納粹在歐洲唯一的盟友,只剩下一個匈牙利。
到了1945年4月,匈牙利也丟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和帝國首都柏林也即將陷落。
|電影《帝國的毀滅》中,地堡中懸掛著的腓特烈大帝的油畫 圖源於網路
希特勒躲在地堡裡訓斥著他的將軍們,地堡之外,柏林和德國的大城市早就被炸成了一片瓦礫堆,軍工生產早就停滯,沒有水,沒有電,在現代戰爭中,德華人民忍受著非人的折磨,而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德國,則是徹底輸掉了這場戰爭。
所以,希特勒到死也沒能等到腓特烈那樣“扭轉乾坤”的奇蹟。
1945年4月30日下午三點半,希特勒在柏林地堡裡開槍自殺,當他的警衛隨從們推開門看到他的屍體時,他們看到希特勒自殺的房間裡掛著一幅畫,那是希特勒最鍾愛的腓特烈大帝的肖像。
回覆列表
巴巴羅薩不是人名,是外號,而且是義大利語的外號。但腓特烈大帝是普魯士人,為什麼會有一個義大利語的外號?
這是因為腓特烈為了當上神羅的皇帝,一生對義大利發動了六次入侵。他在義大利橫徵暴斂,惡行罄竹難書,由於他留著一下巴紅色的絡腮鬍,義大利人便認為他的鬍子是被義大利人的血染紅的,給了他一個綽號“紅鬍子”,而紅鬍子在義大利語中就讀作“巴巴羅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