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光侃歷史
-
2 # 畢大費
趙武靈王被兒子活活餓死的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繼承權的問題沒處理好。
1、立太子不按規定來,留下後遺症。根據先秦的繼承規定,“立長不立幼”,趙武靈王(以下簡稱老趙)的合法繼承人應該是長子公子章(以下簡稱趙老大)。
但老趙更喜歡次子公子何(以下簡稱趙老二),所以將趙老二立為太子。
趙老大當然心有不服,但是他拿他爹木有辦法,人家既是爹,又是王,還是英明神武的王,你能怎麼著?
2、既然做出了決定,又開始糾結等到老趙晚年,為了專心在外面打仗,為趙國開疆闢土,於是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讓趙老二提前即位,自己自稱“主父”,相當於太上皇的意思。
等趙老二走上趙王工作崗位後,老趙看到趙老大在趙老二面前俯首稱臣,又糾結了,心裡想著將趙國一分為二,讓兩個兒子都當王。
3、糾結的後果,引發親兄弟之間血腥衝突。老趙的這些糾結,既滋長了趙老大的慾望,也導致登上王位的趙老二的不滿。
終於,在某天,爆發了老大與老二之間的正面鬥爭衝突。
結果,趙老二幹掉了趙老大。
4、勝利的一方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由於趙老二對老趙的猶猶豫豫很生氣,就下令將老趙關在宮中,門全給堵上。
老趙於是被活活餓死了。
5、從趙武靈王被兒子活活餓死這件事上得到的深刻教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太糾結。
做好的決定,不能變來變去,要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抓好工作落實。
-
3 # 辰州觀海
自古以來,無情自是帝王家。
趙武靈王起初把王位傳給兒子A,後來又打算把趙國分開,成為趙、代兩個部分,讓兒子B做代王。
這引起兒子A的恐慌,因為兒子A不確定,你到底是要把代國給自己的兄弟,還是整個趙國。
於是先下手為強。
自古以來,不管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一切剝削階級的代理人,一切皇帝,都是自利自私的人,沒有例外。
-
4 # 看點兒歷史
這個和基因無關,只不過是因為權力這個東西的誘惑太大罷了。他沒有管理好,他兒子也沒有禁守住誘惑,所以才鬧了一個歷史上的悲劇笑話。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迅速強大起來。可是問題就出在了他腦洞大開的政權構建上,為自己的不幸埋下了伏筆。
他在趙國推行兩個統治者制度,自己做太上皇,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使得趙國出現了兩個權利中心,這個結構是非常危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最後他也死在了自己一手構建的美夢裡。
-
5 # 梅軒說三國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正當國家強盛、政局穩定,事業如日中天時,不知怎麼想的,趙武靈王忽然想退居二線,在東宮大會文武,當眾宣佈將王位傳給太子何。
太子何是趙武靈王的寵妃娃贏又叫孟姚為他生的兒子。
趙武靈王長子名章,最早被立為太子。但公子何出生後,武靈王因為寵愛惠後,就沒有任何理由地廢掉章,另立公子何為太子。
二十五年,惠後卒。
惠後一死,趙武靈王好像受了很大刺激,似乎是為了彌補自己對惠後的愛, 居然在自己身體康健時把王位傳給了太子何。
二十七年,王子何臨朝稱制,是為惠文王。
即使是二十歲繼位的話,趙武靈王也才四十七歲呀?清乾隆皇帝做了六十年的皇帝,都八十多了,不是還不那麼情願把皇位讓給已經五十多歲的太子永琰嗎?
中國古代皇帝當太上皇的不少,有的是被逼無奈,如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祈鎮;有的是年紀大了,厭煩了,樂得清閒,如宋高宗、清乾隆;有的是大敵當前,趕緊把燙手的山竽扔給太子,自己逃避責任,如宋徽宗。
像趙武靈王這樣,自己身體康健,精力旺盛,國家尚未真正和平穩定,兒子又那麼小,就把王位讓出去,自己去當太上皇帝,而且他還不是去享清閒,而是親自帶兵到一線衝殺,甚至還化妝到秦國親自去刺探情報,目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江山打下來,讓小兒子安安穩穩地繼承享受。
你不能不說,趙武靈王用心良苦,實在是一個好父親。
但就是這樣一個好父親,卻親手把自己和兩個兒子推向了深淵。
為保證惠文王儘快適應國君之位,趙武靈王特意安排正直的肥義為相國兼擔任惠文王的師傅。
趙武靈王退居二線後,自稱主父。
有了這個新的稱號和身份,趙武靈王覺得很好玩兒,覺得自己也很偉大。
他發誓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把惠文王培養成一個像自己一樣偉大的君主。
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太子何後,自己穿上胡服親自率領文武眾將發起伐胡之戰,為兒子開疆拓土。
同時,武靈王還野心勃勃地想從雲中、九原南襲秦國。為刺探情報,他甚至親自化妝成外交使節去秦國會見了秦昭王,一是刺探敵國情報,二是親自看看自己的老對手秦昭王是個什麼樣的君主。
秦昭王覺得這個使者相貌奇偉,肯定不是一般人。武靈王離開王宮後,昭王立刻命人隨後追殺,但武靈王非常警惕,沒等被追上,就早已跑過邊境,脫離了危險。
秦昭公又派人多方偵察,方知這個外交官就是趙武靈王。連昭王帶秦國滿朝文武,都為之大驚。
老天,從來沒聽說過天下竟然有這樣的勇敢無畏的國王!這樣的對手太可怕了!
金庸寫《射鵰英雄傳》,裡面的完顏洪烈,梅軒覺得就有趙武靈王的影子。
貴為一國的王子,為了刺探宋朝的虛實,竟敢孤身潛入中原,幾次身臨險境,幾乎喪了性命。
當然,其氣度的恢弘、其履險的驚險曲折,比趙武靈王遜色多了。
秦昭王很是擔憂,自己恐怕不是趙武靈王的對手。但他沒想到,不用自己動手,那麼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竟然死在了自己的高度信任的王叔公子成手裡。
惠文王二年,趙武靈王巡視北地,召見樓煩王,命其出兵助趙。
惠文王三年,趙武靈王滅中山國,打通了與代地的交通,去除了趙國的心腹大患,剩下的就是積蓄力量征伐秦國了。
但是這時,武靈王又想起了廢太子章,他突然覺得怪對不起大兒子章的,於是他一激動,就把章封到了代,號為安陽君。並安排田不禮作公子章的相國。
嗐,武靈王固然是位偉大的君主,但他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不想讓兩個兒子任何一個受委屈。他要補償他們。他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公平,自己感到非常欣慰。他覺得,這兩個孩子一定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塊兒,為趙國的長治久安,肝膽相照,共同奮鬥。
但是,章這個孩子平素很奢侈驕傲,對父親傳位給弟弟何,心 裡一直不滿。
偏偏主父又選了一個品質不好的田不禮做章的相國,這更助長了章的驕奢。
李兌是個明白人,對這種局面很是憂心。他找到肥義說,公子章強壯而志驕,黨羽甚多,而且野心很大,恐怕暗中會有不臣之心。主父給他配的這個相國田不禮,也是出名的殘忍驕橫。這兩個湊到一塊兒,必然會陰謀作亂。自古小人野心膨脹時,都不會深思熟慮考慮後果,只要有利可圖就會不顧風險、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地去攫取,互相慫恿鼓動,共同走向深淵。依我看,趙國不久必有大亂。先生您身為相國,任重勢大,如果有禍患,必然成為奸人攻擊的目標,您最好還是早作打算。仁者慈愛萬物,智者防患於未然,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還坐在相國這樣的位置上,那可是十分危險的。我建議您稱病不朝,把位子讓給主父最信任的王叔公子成。總之,現在政治生態非常惡劣,政治局面非常危險,千萬不要成為眾矢之的,作子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肥義說,這怎麼可以呢?主父把輔佐惠文王的重任交給我,當時特意囑咐我說,“一定要時刻牢記你的責任,堅守一心,直到身歿。”我當時對著主父他老人家拜了兩拜,鄭重承諾一定不辜負他的信任和重託。現在如果因為畏懼田不禮的權勢我就抽身自保,那就太對不起主父他老人家了。進受嚴命,退而不全,還有比這更不堪的行為嗎?當臣子的,不敢擔當,不守承諾,罪莫大焉。古人說,受人之託應該做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我既然答應了主父,就要踐行我的諾言,怎麼能只顧自己的身家性命呢?再說,忠貞之臣,只有在急難之時才能顯出英雄本色。我知道您提醒我全都是為我好,但是我還是不能從命。
李兌苦笑道,既是這樣,您就好自為之吧。明年的今天我們恐怕再沒有機會相見了,不是我為你收屍,就是你為我收屍。
說罷涕泣而出。
李兌見肥義不聽自己的忠言,就去找王叔公子成,希望他能早作準備,以防田不禮作亂。
肥義雖然沒有聽李兌的建議明哲保身,但李兌的提醒他還是非常重視的。
肥義找到公子信期,對他說,公子章與田不禮互相勾結,實在令人擔憂。他們表面上仁義忠順,實際上包藏禍心,很可能會幹出不子不臣的事來。我聽說,奸臣在朝,是國家的隱患。他們貪婪殘忍,野心膨脹,在內得到主父的信任,在外驕橫殘暴。如果有一天假借國君之令,做出禍國殃民的事來,就會不可收拾。這幾天我憂心得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您作為國之宗室重臣,有必要做好防備。從今往後,如果有召您入朝的詔令,您一定先不要去,我先替您去打探訊息,沒有危險時您再去不遲。
信期說,好,我知道了,就聽先生您的。
四年,惠文王大會朝臣,安陽君章也來上朝議事。
主父在殿角一側窺視群臣宗室上朝時的舉止態度,發現大兒子安陽君章小兒子惠文王面前恭恭敬北面稱臣,態度非常謙卑,看了之後,心裡很是不忍。
主父突發奇想,欲把趙國一分為二,讓章在代國稱王,他覺得這樣對大兒子才公平。
他這樣打算了,但猶豫未決,決定等合適時機,和小兒子還有文武群臣商量商量 。
但是他做夢也沒想到,他一直眷顧心疼的公子章已經迫不及待,對父親和弟弟搶先下手了。
主父與惠文王巡遊沙丘,公子章即與田不禮糾集黨徒發動叛亂,對外詐稱接到主父的密令,召諸公子、宗室入宮議事,肥義與公子成早就約好了,如果有入宮開會或議事的詔令,公子成先不要去,自己先入朝探聽虛實,結果肥義一入朝,即被當場誅殺。
信期聽說後,急忙點齊人馬與叛軍交戰。
王叔公子成與李兌在自己的封地聽說公子章作亂,也立即率領四方軍隊第一時間入朝平叛,由於準備充分,自己平素威望又高,所以很快殺死田不禮,盡滅其黨羽,迅速穩定了局面。
公子成平定叛亂後,按說應該向在外視察的主父和惠文王彙報情況,但他沒有這樣做,他不想失去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與李兌一商議,即自稱相國,號安平君,封李兌為司寇。
政變未遂的公子章在混亂中單身出逃,跑到了主父的沙丘行宮。
主父一看大兒子如此狼狽可憐,一下子又心軟了,竟忘記了這小子乾的罪不容誅的天大壞事,開啟宮門將其藏在宮中。
公子成與李兌聽說公子章被主父藏在了行宮,立即率兵包圍了王宮,不由分說,將公子章搜出,當場誅殺。
殺完公子章,公子成與李兌一商量,我們因為公子章的緣故包圍主父的行宮,逼死了章,退兵後主父恐怕不會饒過我們,我們這些人都會死無葬身之地。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主父一塊兒殺死算了。
於是,兩個人繼續率兵圍困王宮,對裡面的宮人說,想活的就趕快出宮逃命。
宮中的大小官員、宮娥太監一聽,誰也不想陪著主父趙武靈王等死,一聲吶喊,全部跑光了。
主父想跑跑不了,又沒人送飯,躲在宮中幾天後餓得不行,以至於挖老鼠洞找糧食、爬到樹上掏鳥窩充飢,堅持了三個月,終於餓死於沙丘行宮。
公子成確信主父真死了,這才打開宮門,隆重為主父發喪,組織全國軍民揭批公子章的罪行,緬懷主父生前的豐功偉績,號召全國軍民化悲痛為力量,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千萬不能給各國攻擊趙國的可乘之機。同時,向各國派出使者通報情況,大致意思是亂臣賊子公子章已被繩之以法,主父悲傷過度不幸暴病而亡,現在國內政局穩定,趙國願意繼續與各國保持良好的國際關係。
說起來,這次宮廷政變式的內亂,始作俑者全在主父一人。
主父不能說不偉大,不能說不英明,但在處理接班人事情上卻犯糊塗,屢出昏招,屢犯低階的戰略性錯誤。
開始他立了太子章,只是後來娶了孟姚,因為寵愛孟姚就輕率地廢掉章,另立幼子何為太子。這還不夠,繼而又把王位傳給何,自己交出大權甘願東討西殺以一個臣子的角色去輔佐幼主。
這樣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但不合禮法,還使全國上下思想混亂,莫知所從。
後來看到公子章卑微地向弟弟俯首稱臣,他又覺得很對不起大兒子,遂想把趙國一分為二,另立章為代王,讓兩個兒子分庭抗禮,共享共治國家。這種荒唐想法和做法,真是曠古少有。
就這樣,主父從一個偉大、英明的君主,突然英雄氣短變成了一個慈愛、天真,像一個娘們兒一樣的父親,但是事與願違,事情並不按照他的一廂情願的主觀願望發展,而是造成朝中文武無所適從,給公子成和田不禮作亂的理由和機會,最後間接害死了公子章,自己也被餓死在沙丘,成了一個國際笑話。
-
6 # 高會民
趙武靈王趙雍即位於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當時,趙國正處於列強環伺的境地,可謂是"四面楚歌"。趙國西邊是商鞅變法後的強盛秦國,東邊是國力蒸蒸日上的齊國,北邊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山國,以及在大草原上游牧的胡人。這其中,對趙國威脅最大的,還是身強體壯、性情彪悍、善於騎射的胡人。
為了應對胡人,趙武靈王久經思索,生出一計。他總結了趙軍與胡人的歷次作戰,認為趙軍之所以屢屢失利,主要原因就是作戰方式。
當時諸國作戰靠馬車,馬車的數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準。可是馬車機動性太差,如果遇上騎馬賓士、來去如風的胡人,就像是大象遇到老鼠那般無奈,因此趙國往往作戰失敗。
於是,趙武靈王力排眾議,下令趙國軍隊從此廢棄傳統的作戰方式和寬袍大袖的軍服,所有軍人一律改穿窄袖緊身、長褲皮靴的胡人服裝,學習一邊騎馬一邊射箭的新技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為了推動這一改革,趙武靈王甚至以國君的身份帶頭穿胡服。
然而俗話說得好,英雄難過美人關。一天夜裡,趙武靈王正在熟睡。忽然,一陣悠揚的琴聲飄進他耳中。循著琴聲,趙武靈王來到了一位唱著歌的美少女跟前。看著少女嬌美的容顏,聽著優美的歌聲和琴聲,趙武靈王陶醉在夢境裡,久久不願離去。
不久之後的一次宮廷宴會上,趙武靈王把那個令他難以忘懷的夢境講給了大臣們聽。一個叫吳廣的大臣聽了以後,立即在散席後邀請趙武靈王到自己家做客。趙武靈王看見吳廣的女兒吳娃跟夢中的少女長得一模一樣,大喜過望,當即納吳娃為妃。
然而在這之前,趙武靈王已經迎娶了南韓國君的女兒為王后,並且兩人還育有一子趙章。趙武靈王得到吳娃以後,又與她生了第二個兒子趙何。趙何九歲時,吳娃去世。禁不住吳娃臨死前的苦苦哀求,趙武靈王做出了繼推行胡服騎射之後,人生的第二個重大決定:廢趙章的太子之位,立趙何為太子。
在東周,嫡長子繼承製越來越成為主要繼承製度。可是趙武靈王卻反其道而行之,廢嫡長子,立幼子為太子。這就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並且趙武靈王的任性沒有到此為止。在更立太子之後,年過不惑的趙武靈王作出了另一個令朝野震驚的重大決定——提前退位,讓年少的趙何早早繼承王位。他要求大臣們從此不要再稱自己為國君,而要叫自己"主父"。就這樣,還未成年的趙何登上了王位,是為趙惠文王。而趙武靈王,退位之後便不再過問趙國內政。
趙惠文王在此事中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軟弱表現深深地刺痛了趙武靈王的心。他開始反思自己廢長立幼的決定到底做的對不對,思考趙章會不會比趙何更適合做國君。
其實早在禪讓大典上,趙武靈王就開始後悔了。他見叔叔趙成身穿寬袍大袖上朝,違反他制定的"文武上朝一律須著胡服"的朝規,心中甚是不悅,認為這是趙成對自己的輕慢,而這正是自己讓位所造成的。他又見原來跪拜在自己面前的大臣現在卻跪在了兒子面前,心裡的失落感更無以復加。他還想起年長的大兒子日復一日的跪拜在昏庸的小兒子面前,心中更覺愧對長子,覺得自己應該對自己的大兒子做出一些補償。
於是,趙武靈王作出了一生中最後一次任性的決定——要求趙惠文王將代國分封給趙章,並由趙章及其子孫世襲統治。趙武靈王的如意算盤是"一國兩王,相互制約,皆聽命於主父,孤依然可以收回大權,總攬大局,好與列國爭雄"。
這等於從郡縣制倒退回分封制,將趙國一分為二,因而遭到了包括肥義在內的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在這樣的爭吵中,趙武靈王一病不起。為了儘快痊癒,他遵從御醫的建議,去了沙丘的行宮療養。
趙武靈王離開後,趙章聽從親信田不禮的教唆,竟假傳趙武靈王旨意,叫趙惠文王去趙章府上當面進行談判,意圖趁機刺殺趙惠文王。沒想到最終卻誤殺了替主前來談判的肥義。
計劃敗露的趙章馬上帶領親兵和家丁們發動武裝叛亂。趙惠文王派出大將廉頗迎戰趙章,結果可想而知,烏合之眾一觸即潰,叛亂被迅速粉碎。趙章帶著少數幾個殘兵敗將,向著沙丘——趙武靈王所在的地方拼命奔逃,結果被追兵斬殺。
為了防止那個任性的"主父"秋後算賬,李兌帶領大軍直接殺到沙丘的行宮。到了行宮,李兌命人向宮裡喊話:"宮裡的人,晚出來都得死!"沙丘宮裡的妃子、宮女、侍衛們,都乖乖地聽從命令走了出來。很快,偌大的沙丘宮,就只剩下趙武靈王一個人。
為了不擔罵名,李兌圍而不殺,讓趙武靈王只能龜縮在無法補充糧食、飲水的行宮裡。三個月後,李兌終於命令士兵開啟宮門。進宮一看,毫無意外,他們看到了趙武靈王油盡燈枯的屍體。此時,就連樹上的鳥蛋和幼鳥,都已被吃得乾乾淨淨。
一代改革雄主、"黃帝以後第一偉人"的一生,就這樣因為在立儲問題上的任性決斷,最終斷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孔子教育世人“忠臣不弒其君”“孝子不違其父”……如何看待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會被他的親兒子餓死沙丘宮?他兒子不忠不孝的作為是不是受他的遺傳?是不是趙氏家族帶有唯利是圖的遺傳基因的問題?
回覆列表
趙武靈王趙雍在歷史上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他被譽為是唯一一個可以阻擋秦國一統天下的人,而這麼一個能人卻被自己的兒子囚禁,最後餓死沙丘宮。
才能不看年齡公元前326年,趙雍的父親趙肅侯去世,傳位給年僅十五歲的趙雍。昔日敵人魏,楚,齊,燕,秦派萬人前來弔唁,想趁國君年幼無知,伺機圖趙。而年少的趙武王在大臣的幫助下,決定全國戒嚴,大不了魚死網破,拿趙國的命運做賭注,抵禦外敵。
他聯絡了宋國和南韓與趙國形成三足鼎立的結構,包圍五國,又買通越國,挑起對楚國的戰爭,五國處於劣勢。他又讓五國的人馬禁止進入趙國境內,弔唁品可以進。而後,五國取消了圖謀趙國的念頭。年僅十五歲的少年就有如此大的謀略,度過了亡國之災。
插手秦國公元前308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贏蕩舉鼎而死,而秦惠文王后要立公子壯為王,而宣太后要立公子芾為王,二人展開較量。趙武王審時度勢,派使者告訴秦宣太后立燕國質子公子稷為秦王,並分析利弊。
而他也插手燕國,讓燕王迎立贏稷為秦王。宣太后也知道利弊,於是立自己的兒子贏稷為秦王,也就是秦昭王。由於他年幼,所以宣太后代理兒子在大臣的幫助下掌管大事。
胡服騎射趙武王利用天下大亂的契機,沒有別的國家打擾趙國,所以在趙國完善胡服騎射制度。趙國也是與遊牧民族的國家接壤的,所以根據以前的經驗,著力於完善胡服騎射制度。使用騎兵,並且要穿利於打仗的胡服。
因為胡人是遊牧民族,比較崇尚自由,所以用胡人的騎兵不容易被管束,所以他要訓練自己的騎兵。
出身胡人的肥義,樓環等人,充分分析趙國的實力情況,致力於建設一支有趙國特色的專業化騎兵。並且他說服了趙國的貴族宗室大臣,使遊牧文化在趙國佔領了一席之地。對他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
功高蓋子公元前299年,趙武王傳位於太子何,為趙惠文王,而自己則退位讓賢,是為主父,也就是太上皇。這樣父子二人對誰也不放心了。
他退位了也不俺的,攻中山,滅樓煩。贏稷即位以後,他迫使宣太后讓樓緩為相。在樓緩去秦國的時候,混入隨從中,觀察秦宣太后和秦王的一舉一動。之後,他被識破,在秦軍追之前就返回了趙國。
沙丘宮變太上皇涉政過多必然會導致想要復辟。此時的趙惠文王經過幾年的歷練和學習,對政務什麼的都很瞭解了。而趙雍則在公子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幫公子章奪位,其實背後則是他想重新當皇帝。
而後,趙武靈王以選墓地為由,讓趙王和公子章隨行,公子章和他的謀士田不禮想發動政變,殺死趙王,控制趙雍,讓趙雍立他為王。而趙王早就有所察覺。而後,肥義去了他們居住的宮殿,公子章殺死了肥義。後趙王得知,派人殺了公子章和田不禮,並軟禁了趙武靈王,對他斷糧斷水三個月。
然後,得知他死了以後才打開宮門,厚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