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至簡
-
2 # 夏瞄淺談
說說關於端午節起源的那些小爭議吧,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或者傳統文化,頗具人文色彩。
1.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江浙地區流傳很最廣的是,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則認為端午與夏至節氣有莫大的關係: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
3 # zhangliang6127
關於端午節,應該是除了春節以外,比較富有傳統儀式感的節日。
小的時候端午節被逼著非要吃粽子,掛艾草,帶香草等等。那時候比較喜歡端午的就是可以看塞龍舟。(小時候非常不喜歡粽子的味道)那時候又非常抗拒這些定的死規矩。
然後這些年回想起來以前的端午,更加有趣,也更加令人懷念。
我並不是想念這些富有儀式感的活動,那是想念這種被形式所帶來的快樂時光。那時候可以笑的岔氣,也可以哭的死去活來。那逝去的童年和還未老去的父母。
身為宜昌市秭歸縣人的我,對於家鄉的風俗。端午競渡,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
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那時候特別討厭這一步,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汙濁和病魔。
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現在長大了,端午節跟家人一起過是最舒服的。
-
4 # 小峰東北菜
端午節快到了,提前祝大家節日快樂!
在哈爾濱過端午節最熱鬧的就是防洪紀念塔了,哈爾濱過端午節都是陰曆五月初四晚上。那人真是太多了,人山人海。人多到什麼程度,這麼形容吧,打電話都打不出去,搶訊號搶的太嚴重!那真是人挨人,人擠人啊!
那天晚上公交車只要是到江邊兒的,都是成宿的不收車。
我感覺到那去都是看人去了,人太多了,都是為了踏青。踏青都是在那過一夜。但是一般我去那沒等到凌晨我就回家了。
和朋友們一起去。稍微一不注意就被擠散了。想要找到太不容易了。
特別是領女朋友去,一定要注意。
-
5 # 吃貨白小黑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好多地方又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龍舟節,艾節,重午等。雖然叫法上有差異,但是全國各地的人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為了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大將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有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各個地方大致都差不多,不過還是會有每個地方的特色,在我老家會在這一天早上吃過早飯去拔艾草,然後回來變成辮子曬起來,等到有蚊子的時候熏熏效果不比蚊香差多少,還有股淡淡的艾香味,家裡的長輩還會給小孩子們準備五色線的手鍊,當然小孩們關注的還是那些好吃好玩的東西,想到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香面一個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等等。好多好多的風俗,讓我們瞭解到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端午節有快到來了,各地的人們早就早早地忙碌了起來,到處都是濃濃的節日氣氛,把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
-
6 # 農人家小韋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各種精美包裝的商品粽子大行其道,年輕人也在興高采烈地計劃如何安排3天假期。如何傳承端午節文化習俗,加深端午節文化內涵,學者有看法 。
說到中國傳統的節日,幾乎都與一個“吃”字相關,但都莫如吃粽子最有文化品味,儘管南北方吃的各有風味,核心“味”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因屈原而發明了粽子,粽子裡包著的滿滿都是對民族英雄的敬畏。所以,詩和遠方,慎終思遠,端午節與其他傳統節日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主題,不是團圓、相聚和慶賀,更多的在於紀念和緬懷。今天,屈原不僅是一個具體的英雄,更成為民族英雄的一個符號。所以,端午節我們更當在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上下功夫,過出濃濃的“文化味”。
過出文化味,重在透過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學習緬懷英雄,像屈原那樣憂國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但流放過程中依然不忘憂國憂民,賦《離騷》、寫《天問》、著《九歌》,其不朽詩篇在文學上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其愛國精神更是千古流芳,世代尊崇,值得今人學習。
過出文化味,重在透過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學習敬畏英雄,像屈原那樣追求理想。“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有著屈原一樣的追求真理,不惜流血犧牲的無數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中華民族才有了5000年的輝煌。“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幫,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因此,端午節紀念屈原,我們更當牢記民族歷史,不負英雄曾經的付出。
過出文化味,重在透過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學習爭做英雄,像屈原那樣大義擔當。“路漫漫兮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一生憂國憂民,追尋真理,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新時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我們不但要學習英雄精神,更像英雄那樣,滿懷熱情,勇於擔當,無私奉獻,不
愛國,是人生的永恆主題。在端午節這樣一個有著深刻歷史意義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裡,粽香是“舌尖上”的美味,文化愛國則是節日的“主味道”,我們需要粽香,更需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和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過出文化與愛國情懷,讓這個充滿民族氣節的節日更有時代意義。
端午節承載更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端午前後正值夏季來臨,蚊蟲滋生,疾病容易流行。在古代缺乏醫療設施的情況下,端午習俗中吃粽子、門前插艾、喝雄黃酒等儀式,都是為了祛病、防五毒。五彩縷、香包、五毒兜肚等作為端午特色,既是先輩長期探索自然規律的產物,包含著大量科學的天文、氣象和物候知識。後來,端午的人文色彩也日益濃厚,承載了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憂國憂民的情懷,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
-
7 # 姑姐回孃家
2019年番禺區第十七屆"蓮花杯"、"禺山杯"龍舟賽暨彩龍競豔活動將於6月9日在市橋河開鑼。
據瞭解,本屆龍舟賽競賽專案有"蓮花杯"傳統龍舟600米+500米折回競速賽、"禺山杯"標準龍舟600米+500米折回競速公開賽、彩龍1000米×2折回競豔。本次參加活動的龍舟共102艘,其中參加"蓮花·中國體育彩票杯"傳統龍舟比賽的龍舟16艘、"禺山·中國體育彩票杯"標準龍舟公開賽的龍舟15艘,參加"中國體育彩票杯"彩龍競豔比賽的龍舟71艘,參加活動的運動員達8000多人。
在獎項設定方面,蓮花杯傳統龍舟賽設金盃獎和銀盃獎,各獎前4名,獎盃1座,金盃獎最高獎金68000元、銀盃獎最高獎金18000元;標準龍舟賽同樣設金盃獎和銀盃獎,各獎勵前4名,獎盃1座,金盃獎最高獎金18000元、銀盃獎最高獎金10000元;彩龍競豔設最佳傳統獎、最佳技藝獎、最佳民俗獎等獎,最高獎金10000元。
-
8 # 說七說八的小胖閨女
今年我家鄉的人文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的。
首先是包粽子活動,社群開展的,會包粽子的阿姨們教授包粽子的技術,好多去了的朋友都學會了,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今年舉辦這個活動辦得很好;現代人都是追求“速食”、“快餐”主義,粽子都是買現成的,甚至速凍的,講實話,冷冰冰的,缺乏感情;今年社群組織這樣的活動,就是在找尋集體情懷,另外也是把傳統手藝、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正舉”,很溫暖!
還有就是舉辦了節前的聯歡會,唱歌、跳舞、樂器演奏,豐富了社群居民的文化生活,表演的有些是自發的“腰鼓隊”阿姨們,把她們平時鍛鍊身體的學習又提高了一個臺階,真的做到了“老有所為”,她們是最漂亮的人!
今年的小朋友們也沒有拉下,學習手工做小香包,一個個可愛的小粽子型的、小草莓型的、小香蕉型的香包,掛在身上還可以驅蚊蟲,從小鍛鍊小朋友的動手能力,超讚的!
我們這邊我看到的活動差不多是這些,多多的承接傳統文化的洗禮,讓我們大、中、小朋友都“學在其中,傳在其中,樂在其中”,大大的人文關懷,大大的贊!
-
9 # 老頭哥兒
端午節文味道,包粽子,吃粽子,門上掛艾子,賞蓮荷,觀石榴,競龍舟,憶屈子,民俗佳節了。今年端午節頭一天是節氣(芒種)、端午節的第二天是(入梅)了。
-
10 # 美食達人咻咻咻
端午節,不僅僅是粽子的聚餐,也不單單是龍舟的賽會。
傳統節日,剝去其物質載體後,留下的精神核心,才是一個民族最關鍵的文化基因。
在屈原、伍員、曹娥之前,端午日的特定習俗早已有之,後人不斷豐富端午的文化內涵,將端午與屈原投江、伍員復仇、曹娥殉父等元素結合,並不只是為了增添節日的文化習俗,而是將這個民族特有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透過節日的載體,用粽子、龍舟等形式印刻在群體記憶中。由此,在數千年後,人們還能透過它們追憶起祖先的精神世界,延續種族的文化命脈。
文化既有物質的一面,也有非物質的一面。物質的一面是文象,非物質的一面是文脈。節日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式,除了物質載體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民族審美的典型。今天,我們保護中國傳統節日,其目的是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
端午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中秋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端午節既有一般傳統節日的共同特點,比如: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紀念物件、特定的儀式、社交、生活習俗和娛樂活動。同時,端午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和文化表現形式: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飲雄黃酒等不僅有科學依據,同時,又有悠久的文化淵源。
因此,傳承端午特定的文化形式,弘揚其精神內涵,對於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創新、豐富中國節日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首先,端午體現了華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我們知道,大自然的執行是有節奏的,人類的生活也是有節奏的。只有當自然的節奏與人類的節奏和諧統一,人類的生活才能幸福。《易傳·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華人對待自然的態度是敬畏的、順應的,適應的。老子講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國傳統節日根源於中國古代農耕文化,許多節日都是根據自然時令的變化而定的。因為季節、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不同的時令就有了不同的節日。
從端午節的名稱看,端午節為五月初五,它是一個時間概念。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從一到五就叫端午。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它是根據陰陽二氣的變化,端陽者,陽氣之端點也。這就是說它是陽氣最盛的,陰氣即將回升的時候,這個轉折點就是夏至。
端午又稱中天節,因為午在八卦上為離為火,太陽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達到登峰造極,因此,此節的每個時間層次都是午,即午月午日午時,日在中天,陽氣達到極點。根據中國陰陽變化的學說,如果月、日均為陽性,同性相斥,象徵衝突與不和諧,這就需要用另外一種力量達到陰陽平衡與陰陽和諧。中國傳統節日中重陽和春節都是不吉之日,人們正是透過自己的力量,逢凶化吉,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這個意義上說,端午是崇拜陰性之物以達到陰陽平衡,賽龍舟與水有關,水為陰性即是明證。同時,人們透過祭祀、驅鬼、辟邪、祛惡、清潔身體、祓除穢氣使凶日變成佳節,這體現了華人的生存智慧。
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
其次,端午體現了人們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
中國傳統節日實際上代表華人的精神追求、價值追求、道德追求。從中國的節日來看,向來就有緬懷先賢的傳統,透過對於先賢的紀念延續自己的文化傳統,樹立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規範自己的行為方式。而作為節日所紀念的人物大都有善行善德。端午祭祀的人物主要的有屈原、曹娥、伍子胥,白娘子、鍾馗、蠶神、農神等。屈原、伍子胥是直臣,精忠報國;曹娥是孝女、白娘子救許仙,也救百姓:鍾馗是辟邪之神,既可打鬼,又可驅邪;蠶神和農神是百姓的衣食父母。
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另外,端午體現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華人在節日裡的許多活動都表達了對風調雨順、生命健康、社會和諧的強烈願望。《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端午節採棕葉、包棕子體現了人們對植物的崇拜。學者何星亮認為,粽子與春節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和冬至節的餛飩等有異曲同工之處,均為內肉外皮,象徵陽內陰外、陰陽和合包裹之象,它表達古代華人祈求端午之後,陰陽調和,風調雨順的願望。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除了緬懷屈原,還體現了人們對龍圖騰的崇拜。
端午節裡既有關愛生命的主題,也有尚美的願望。比如,插艾蒿表面上看是祈福消災,實有夏至之時驅除蚊蟲毒疫之功效。喝雄黃酒、菖蒲酒具有強身健體之作用,民間諺語就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走”。
賽龍舟作為體育比賽,是力量的較量,也是萬眾一心的標誌,參加比賽的人全神貫注,奮勇向前,觀看比賽吶喊助威,歡呼雀躍;它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娛樂人們的生活。
佩五彩絲、五色縷、五色繒為的是辟邪驅瘟、保佑安康、延年益壽。五彩、五色中都有五,五象徵五方、五行,五行相生相剋,陰陽才能平衡,身體才能健康。
從審美的角度看,五彩絲、五色縷、五色繒,色彩繽紛,具有裝飾點綴作用,它又是美的象徵,深為廣大百姓喜愛。端午節還有回孃家的習俗。許多地方將端午稱為“女兒節”,媳婦回孃家時,要帶酒和肉,感謝父母的養育的之恩,同時,孃家也要回贈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希望女兒家人丁興旺,生活美滿幸福。
總之,端午是中國先民順應自然變化而形成的節日,是中國智慧的結晶。人們在夏季炎熱之時,透過各種手段避暑熱、驅蚊蟲、防瘟疫,這種生活知識和習俗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注入許多人文內涵,並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回覆列表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一首傳統民謠唱出了端午節的獨特韻味。時值盛夏,端午佳節馬上就要來臨了,大家不僅能享受美味的粽子,還能觀賞賽龍舟等傳統文化活動,可以說,端午節的魅力就在於它有豐富文化內涵和趣味習俗,承載人們諸多美好願望,因此氤氳在每一名中華兒女的心間。
端午節要有“家國情懷”的味道。端午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最大文化價值就是蘊含著中國心中濃濃的家國情懷。從歷史來看,端午節是由祭祀屈原而來的。早在2300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發出了那聲著名的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追求,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今天我們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更加需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具體來說,我們就是要把這種家國情懷變成愛家庭、愛家鄉、愛祖國的點點滴滴行為,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絡起來,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在新時代砥礪奮進、建功立業。
端午節要有“文化自信”的味道。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綜合展現,積澱和弘揚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以端午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正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是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載體。以端午賽龍舟來說,這裡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每逢端午,很多地方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祭龍儀式、開展划龍舟比賽,以此祭奠先人、慶祝節日。而賽龍舟所彰顯出的齊心協力、奮勇爭先、拼搏向上的昂揚精神,正是中國端午文化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因此,在粽子與艾葉的誘人香氣中,在和家人團聚的融洽氛圍裡,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理應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骨子裡的自信與驕傲。
端午節要有“親情迴歸”的味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凡傳統節日,就離不開一個“吃”字。利用傳統節日,與父母團聚,與家人一起,把酒敘舊,叨絮家常,這應該是中國普通家庭最為生動的寫照。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節節攀升,吃的好早已經不是問題。其實,餐桌上吃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讓親情迴歸,藉助端午節嘮嘮家常,彼此問候。即或沒有機會回家,也會透過即時便捷的通訊表達一種親情的牽掛。一個人無論走得有多遠,親情始終如影隨形。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裡的親情迴歸這道大餐,依然是亙古不變的主題之一。
一言以蔽之,傳統佳節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符號與載體,是需要我們守護與堅守的根與魂,讓端午節日的韻味灑滿華夏大地,讓傳統節日在為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與精神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也更需要我們一起繼續努力。
(我正在參加認證考核,如果我的回答能讓您感到滿意的話,希望您能將我的回答評為優質回答,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