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垃圾桶邊的喵
-
2 # 馬芷子全腦思維
我很喜歡《詩經》裡的詩,寫得特別美,韻律很好,適合譜曲。
我曾經為裡面的一首《蒹葭》畫過思維導圖,把詩裡的畫面感、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詩經裡的用字很講究,同一個意思,用不同的字表現,體現細微的差別,可見寫作有多麼嚴謹。
-
3 # 77de8
要談《詩經》的寫作水準,就必須瞭解其產生背景、藝術手法及其成就。
一、《詩經》產生的歷史背景《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表現了民歌的特色。《詩經》原名《詩》或《詩三百》,在漢代為儒家經典,被封為“經”,一共有305首有(收錄311首,其中有6篇詩有目卻沒有內容)。《詩經》被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指十五國的民歌,是《詩經》的精華;“雅”為詩中人的雅樂,正聲雅樂分為小雅和大雅。“頌”就是貴族祭祀的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喪頌。其中《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還有幾篇是敘述周室祖先的事蹟和武功的,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也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
二、《詩經》呈現的藝術手法《詩經》的藝術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豳風·七月》即以直接敘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複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衛風·碩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寫形容莊姜的美貌,《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託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徵、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秦風·蒹葭》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
三、《詩經》的藝術成就《詩經》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一是在詩歌創作上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真實地反映了各種矛盾和各階層人們的思想感情,體現了“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原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二是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並常用復沓的手法,一唱三嘆,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形象生動,朗朗上口,便於人們傳詠。三是語言簡練,語句優美而富含寓意。《詩經》以四言句式為主,同時雜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參差錯落,活潑自然,《詩經》的語言準確生動,豐富多彩,疊字、雙聲疊韻的運用極富創造性。這些手法的綜合運用,使《詩經》形成了質樸自然的藝術風格。
總結:《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和成就。學詩必學經,這個經就是《詩經》,其自然、現實、樸美的藝術風格和賦、比、興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對於後代騷體、詩詞具有明顯的影響力,是中華文化殿堂裡的一顆閃耀明珠。
-
4 # 我的小悟
流傳廣域,經典句子還被引用。
還有什麼詩歌被古今追捧
[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關。。。。。。。關關,水鳥在河邊相應和鳴。美麗姑娘,正是所追求的物件。
西施貂蟬歷史美人被這樣形容
沉魚落雁,閉花羞月。發展了詩經詞,延伸出新意象。
一代梟雄曹操為之還建了銅雀臺,以相配心中美人,三國大喬小喬。
今日,時尚秀色可餐女孩,莫不是帥哥心中“美麗的姑娘,正是追求的物件。”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的姑娘,一天不見,像隔了三月不相見!那採蕭的姑娘,一天不見,像隔了三季不相見!
情詩高手徐志摩半生追陸小曼莫不如此心境。其一天不見,可寫數餘篇情詩,全新“詩經”寫詞。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青青是你衣服顏色,悠悠思念是我的心,即使我不去看你,為何不捎個音信?青青是你佩帶顏色,悠悠的是我的思念。即使我不去看你。你為何不來?
宋詞更推波助浪。
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思遠人〕晏幾道李清照婉約詞代表人,寫盡柔情斷腸。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詩經》對後世的影響力是廣泛的。唐詩,宋詞,元曲一步步延伸了古老詩歌文字的光輝,激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核心力量最大。
-
5 # 梅里一了
謝邀,《詩經》裡的詩歌,寫作水平應該很高。因為這些詩歌是經過專門人才進行過藝術加工的。說中國是個文明古國,《詩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政府就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民間詩歌的採集,因為″詩言志″,透過詩歌可以瞭解民間的情緒思想。這個採集過程,也是一個整理加工的過程。後來孔子在官府收集的三千多首詩歌的基礎上,選編出三百多首,這就是現在看到的最早詩歌總集《詩經》,這個篩選的過程,保證了所錄詩歌的寫作水平,而且還有一個價值標準,叫做″思無邪″,就是三觀很正。至於很多字不認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年代久遠,文字語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人沒經過專業學習,很難讀懂。二個是那時候,諸侯割據,文字尚未統一,異體字,變體字很多,加上各地方言不同,韻調差異很大,現代人讀起來佶屈聱牙。但這不能否定《詩經》的藝術價值。
-
6 # 健康育兒心理
詩經裡的詩寫作水平很高,每個中國都應該朗誦朗誦。太美了,又接地氣。
一、《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二、《詩經》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是中國文學發達的標誌,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它和《楚辭》被譽為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兩個源頭,《詩經》是以現實主義為代表的,《離騷》則是以浪漫主義為代表的,這兩部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格調,從內容、寫作手法、表現形式等方面給後代詩人以借鑑。
三、《詩經》特別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學看成流連光景,消遣閒情的東西。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都深刻體現了這種精神,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所以說,《詩經》是真正地走群眾路線,堅持了群眾觀點,以黎民百姓的現實生活為創作靈感,可以說是一部史詩級的著作。
《詩經》雖有少數敘事的史詩,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如《衛風·氓》這類是偏於敘述的詩篇,其敘事也是為抒情服務的,而不能簡單地稱為敘事詩。《詩經》 可以說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產生了如此眾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詩篇,是世界各國文學中罕見的。從《詩經》開始,就顯示出中國抒情詩 特別發達的民族文學特色。從此以後,中國詩歌沿著《詩經》開闢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 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
-
7 # 不可說不可道
文學鑑賞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一:語義表達是否明確流暢(文學性),整體結構是否增強審美效果(藝術性),思想方面是否具有自己獨到的創見(思想性)。以上三點不分先後。
詩歌也屬於文學,然而以上關於文學鑑賞的東西並沒有提到,必須要每一行字數一樣還押著韻的。
事實上,詩歌鑑賞也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文學性,二:藝術性,三:思想性。同上。刻意追求每一行字數一樣和平平仄仄仄仄平的極端押韻,導致的唯一結果就是破壞詩歌的文學性藝術性,就是破壞詩歌的整體美感。
這也很好理解,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發展的過程之中,正如古希臘某二筆思想家說倆鐵球球同時掉下去,輕的後落地,重的先落地,這明顯是胡扯,伽裡略推翻了他的理論,以此君後人的身份戰勝並超越了前人的思想,而後牛頓證明重的鐵球先落地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勇於挑戰權威又正面幹翻了伽裡略,時至今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核武器把經典物理挫骨揚灰(也許連灰都不剩),很顯然,他戰勝了牛頓。
科學,就這樣在一代一代人的激烈戰鬥中,不斷批判自身,並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因為學習的目的本就只是為了充實自己,作為挑戰權威的資本,而不是再一次的,重複前人走過的道路。
懂這個道理的很多,所以同理,詩歌也在不斷髮展著。
唐朝經濟繁榮吧?但我說,清朝經濟比唐朝更發達,只不過是唐朝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罷了。
唐朝人詩歌寫得很好吧?但我說,“冷月葬花魂”比“床前明月光”寫得更好,只不過是唐朝詩歌發展速度比較快罷了。
進步,是這世界永恆的主題,而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它永恆的主題是象徵,不是押韻。
這又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我的結論是:現代詩超越了古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脫離無聊的押韻和字數限制等對詩歌象徵性思想的束縛,二:現代人藝術上比古人強得多,也是沒辦法的事,你總不能要求李白老先生理解什麼是人類文化普遍審美共性,什麼是藝術表達效果吧?再說接受的東西也不一樣,他們那個時候可是沒有《相對論》,沒有《超美學》的。
現在的詩人,不為押韻寫詩,不為字數寫詩,他們為藝術寫詩,為情感寫詩,為自己寫詩。
那麼,我也不能光靠說的,讓我們來賞析兩首現代詩吧。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世界
最好吃的
看起來有些搞笑,有些無厘頭,但想理解這首趙麗華的晦澀詩歌,就必須要把自己代入進去,進入詩歌描述的場景之內,體會詩人的創作意圖。
詩人一個人來到美國田納西,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一個認識的人,而她獨自一人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親手做著自己家鄉的餡餅,並得出“我做的餡餅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這一結論,當我讀完這首詩,覺得感觸頗多,寫得真好,細細回想,我只想說:去你的,好個辣子!
整首詩就寫了四個字:孤獨,思鄉,她用非常非常難以理解的晦澀語言,包裹著自己那實在談不上什麼深度的思想感情,當時讀完給人感覺會很震撼,讀後回想起來:哎,她剛才那首詩寫了啥?
呵呵,寫詩不是為了讓別人看不懂才寫的,寫的東西所有人都讀不懂只能說明該作者寫作水平低下(我就是不喜歡尤利西斯),脫離生活指的是在思想上具有超前性,不是胡扯八扯的裝逼。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好是好,象徵也使用得當,美感方面無可挑剔,問題在於,沒有深刻思想的支撐啊。
我前面在新時代詩歌鑑賞裡說過,一是文學性,二是藝術性,三是象徵性,並沒有思想性,因為詩歌這種體裁,本就不適合表達思想。
表達思想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讀懂,愛因斯坦不是為了讓我們看不明白才寫相對論的,而詩歌創作的鑑賞標準之三,說白了,就是讓別人讀不懂的程度。
因為沒有思想,所以需要象徵,所以需要隱藏。
而這世上,思想可以不需要藝術,但藝術絕對不能脫離思想,不然,你將步入莫言的後塵(好吧,有些不對,莫言的層次還沒有達到藝術的最低水平)。
思想脫離了藝術,依然是思想,只不過是變成乾巴巴的論文,更加難以理解。
比如,看蘇菲的世界就比看生存空虛說容易理解,因為蘇菲的世界寫的是思考過程,生存空虛說寫的是證明過程,藝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思想,理解哲學。
藝術脫離思想,不再是藝術,變成膚淺庸俗的娛樂。
比如,王爾德的小說,讀起來感人吧?真的寫得好嗎?為什麼我感覺王爾德還沒有他的小跟班毛姆出名呢?(雖然他不是娛樂,他的藝術很純粹,但是有些淺了)
這個世界現在本來就不是藝術家的時代,這個時代屬於哲學和量子物理。
綜上所述,詩歌具有自己獨特的美感,可惜很不幸,它不適合與思想結合,它的發展早就陷入停滯,只是在某些技巧方面越來越前進,一點點脫離真正藝術的軌跡,最後,它將被時代拋棄。
《詩經》是中國五千年文化長河中偉大的作品。《詩經》韻律和諧,優美質樸,內容豐富多采,對於當時社會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譬如社會的不合理,民間普遍的疾苦,人民對於虐政的諷刺等等。其中婚戀詩佔有一定的比例。朱熹在《詩集傳》中寫道:“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在《詩經》中佔了1/3。”
古人為什麼把愛情、婚姻當作頭等大事呢?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每一個家庭都倚靠夫妻來戰勝災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頭等大事,妻子的內在素質決定了家庭的未來。
早期的《詩經》中描寫初戀的愛情詩,其風格簡明而樸素,大都描寫男女從愛慕一直到幽會以及互贈信物的故事。這時的感情是純潔的,充滿幻想的,甚至是無拘無束的,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制度的自由以及人們樸素的愛情觀。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芒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詩經》的第一篇《周南·關睢》,它描繪的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在河邊採擇藥菜,引起了一個男子的深深愛慕。作者採用了比興的手法:在清淺的河上,看到水鳥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鳥興起求淑女的願望。所謂比興,並非詩人直接採取的親耳所聞,親眼所見。乃是採取詩意化的情景,作為思鄉感情的媒界,由此產生聯想,與主題合拍,使之典型化。詩中設想男子找到了夢寐以求的理想物件,用琴瑟和她聯絡感情,用鐘鼓使她快樂。體現了淳樸而又高尚的情操。
另外一首《邶風·靜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陳其事”的寫法,描寫一對青年約期幽會的生動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寫了靜女與情人相見並送情人以信物的愛情詩。第一章寫小夥子赴約等待對方時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寫情人相見後饋贈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寫靜女贈送嫩草和男青年內心的喜悅。《靜女》詩雖短,但格調明朗歡快,靜女的頑皮、活潑,男青年的忠厚淳樸,他對靜女所持的熾熱情感,在這首優美的詩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還有一首《秦風·蒹葭》也是一首男慕於女的情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日希。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這首詩與上兩首在內容上有所不同。前兩首詩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熱情奔放的。而在這首卻給我們呈現出一對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悵距離”,營造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卻又心往馳之的精神境界,令詩意境明麗清幽,具有朦朧美,瀰漫著淡淡的悵惘。可設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條清澈的河流。另一邊,一名男子“溯洄從之”,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去追尋,期待可以到達其身邊。可是道路太長,三面環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談心。從而產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圖。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戀者幻覺中,好象披上了一層鏡花水月的輕紗,又彷彿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對這樣一幅圖,你別無他想,只為詩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執著堅貞的愛情觀所感動,發出由衷的讚賞之情,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從之”。於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覺點睛入神之筆,可以說,此篇最得風人深致。結構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寫道:“其實首章巳成絕唱,古人作詩多一意化為三疊,所謂一唱三從,佳者多有餘音。”
當然,古代的婚戀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產生的流弊就是大量棄婦詩的出現。如《鄴風·柏舟》,《鄴風·日月》,《鄴風·穀風》,《衛風·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華》等篇都是《詩經》中的棄婦詩。我們來看一下《氓》這首詩: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危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吁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這是一篇充滿悲憤控訴的棄婦自白的敘事詩。詩的層次,全按事態發展的經過安排:始而定約,繼而成婚,繼而任勞,繼而遭辱,既而見棄,繼而歸家,乃至兄弟取笑,終乃自悼。她憤怒地指責丈夫“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又告誡其他女子不要輕信男子,吁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同時,從中感覺到女子強烈而複雜的性格變化:從一開始“既見覆關,載笑載言”一直到後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溫柔可愛到痛苦傷心到失望絕別……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劇。在遠古時代,就有這種薄情負義的事,深刻地說明了婦女地位從古到今都是屬於從屬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現實面前,終於清醒地認識到氓的用情不專,因此她並沒有一味沉溺於痛苦的深淵裡,而是振作起來,憑自已的勇氣生活下來。體現了她剛強堅韌的性格。由此來看,《氓》又展現了女性精神發展可喜的一面,具典型意義。
總而言之,《詩經》中的愛情詩為我們記錄下了中國古代人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戀生活,也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風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這種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的詩意美感,比起我們現代婚戀作品充斥著低俗的肉慾,總不免讓人產生無盡的追戀和精神的歸依感。在當今日趨庸常的生活裡保持一顆不死的詩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覆列表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是中國文學發達的標誌,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極高的地位。它和《楚辭》被譽為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兩個源頭,《詩經》是以現實主義為代表的,《離騷》則是以浪漫主義為代表的,這兩部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格調,從內容、寫作手法、表現形式等方面給後代詩人以借鑑。《詩經》特別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現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學看成流連光景,消遣閒情的東西。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謠都深刻體現了這種精神,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所以說,《詩經》是真正地走群眾路線,堅持了群眾觀點,以黎民百姓的現實生活為創作靈感,可以說是一部史詩級的著作。
《詩經》雖有少數敘事的史詩,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如《衛風·氓》這類是偏於敘述的詩篇,其敘事也是為抒情服務的,而不能簡單地稱為敘事詩。《詩經》 可以說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產生了如此眾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詩篇,是世界各國文學中罕見的。從《詩經》開始,就顯示出中國抒情詩 特別發達的民族文學特色。從此以後,中國詩歌沿著《詩經》開闢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 生態度,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後世詩人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