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含真詩書畫

    謝謝邀請。明朝沒有偉大的詩人。明朝一流的詩人放在唐朝連一個三流的詩人都不如。有一個可靠的指標是後代人記住了前代詩人的多少詩句。我們記得明代詩人的詩句少而又少。只有偉大的時代才產生偉大的詩人。古今中外都是這樣。明朝是一個沒落的時代。不可能產生偉大的詩人。

  • 2 # 老鐵讀詩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唐宋兩朝在詩詞方面,絕對是發展最好,創作水平最高,詩人、詞人層出不窮,名人輩出,流傳最為廣泛的時期。

    人們談到詩詞必然會想到唐宋兩朝代,這是自然的,但說明代詩詞創作不如唐宋兩代,卻也有失偏頗,明代也出現了一批詩人和詞人。作品也一樣深受人民喜歡,只是在數量上和流傳的廣泛度上有比較大的差異罷了,比如明代的小說也開始興起。相對的人民的選擇性可能也多了。

    比較有代表性的楊禛,唐寅,馮夢龍,湯顯祖

    等等。

  • 3 # 陽光燦爛刺眼5588

    邊貢 曹學佺 陳嘉謀 陳子龍 馮夢龍 馮小青 高啟 何景明 呼文如 季貞一 解縉 景翩翩 瞿佑 李夢陽 李攀龍 梁玉姬 林鴻 淩濛初 劉基 明無名氏 戚繼光 齊景雲 沈泓 沈謙 湯顯祖 唐寅 王過仁 王媺 王磐 王世貞 王叔承 吳承恩 吳靜婉 夏完淳 謝榛 徐渭 楊基 楊慎 于謙 袁宏道 張紅橋 張煌言 張家玉 周在

  • 4 # 林歌作品

    【明初詩人“吳中四傑”: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高啟(1336-1373)字季迪,號槎軒,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漢族,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唐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友“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楊基(1326~?) 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於吳中(今江蘇蘇州),明初十才子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後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

    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鵰手”。少時曾著《論鑑》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於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

    張羽(132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元末明初潯陽(今江西九江)人,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傑”,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詩善畫,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隨父宦江浙,後與徐賁約定僑居吳興,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於吳中(今江蘇蘇州)。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師,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嶺南,未半道召還,投龍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被扔到長江裡淹死)。

    張羽好著述,文辭典雅,詩深思冶煉,樸實含華,隸書取法唐人韓擇木。著有《靜居集》四卷。

    徐賁(1335-1380)明初畫家、詩人。字幼文,祖籍巴蜀(今四川),居毗陵(今江蘇常州),後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號北郭生。張士誠抗元,招為僚屬,賁與張羽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吳興)。洪武七年(1374),被薦入朝,洪武九年春,奉使晉、冀,授給事中。歷任御史、刑部主事、廣西參議,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93年)大軍徵洮、岷,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洪武十三年,以“犒師不周”處死。

    【明前期詩人“臺閣體”:楊士奇、楊榮、楊溥】

    臺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臺閣體”詩。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臺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楊”都是當時的臺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臺閣體”之稱。臺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聖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

    【明中葉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詩派”】

    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間李東陽以內閣大臣的身份主持詩壇,追隨者趨之若鶩,形成一個以籍貫命名的“茶陵詩派”。針對臺閣體卑冗委瑣的風氣,提出“軼宋窺唐”,詩學漢唐的復古主張,強調對法度聲調的掌握。因其歷任館閣,四十年不出國門,詩風雍容典雅,平正典麗,仍有臺閣體的餘波。但另一些作品卻擺脫了臺閣風,展示了廣闊的社會視角,表現了作者的個人的真情實感和精神狀態。自然清新、意趣橫生,不刻琢,有濃烈的生活氣息。

    【明中葉詩人“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徐楨卿又與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合稱“吳中四子”)、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主張詩必盛唐】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首見於《明史·李夢陽傳》 。為區別後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

    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計程車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他們都懷著強烈的改造文風的歷史使命,卻走上了一條以復古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壇之後,其復古主張立迅速風行天下,成為文學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場文學復古運動。這在明代文學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他們一些具體的文學見解不盡相同,創作上各呈特色。李夢陽在復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範",句模字擬,逼肖前人;詩重氣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何景明思想較靈活,主張對古人作品要"領會神情"、"不仿形跡",以達到"達岸舍筏"的目的;詩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禎卿詩論頗多精闢、獨到之處,在追隨李、何後其詩歌風格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雜劇,詩多率直。邊貢、王廷相短詩清新、明快,但總體成就較遜色。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都有現實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復古,文學的創造性顯得不足,有的甚至淪為"高處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給文壇帶來新的流弊。

    【明中後期詩人“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

    後七子,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中國明代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餘日德、張佳胤 [1-2] 。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

    名稱首見於《明史·文苑·李攀龍傳》 。因在前七子之後,受李夢陽、何景明等人的影響,繼續提倡復古,相互呼應,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他們是後七子。故稱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們在李夢陽、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後,繼續提倡復古,彼此標榜,聲勢更為浩大,世稱後七子。

    後七子的文學主張基本上與前七子相同,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形成情況大致如下:約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進士出身任職於京師的李攀龍、王世貞相結交討論文學,決定重揭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學復古的“旗鼓”。後二年,徐中行、梁有譽、宗臣中進士,與李、王結成詩社,遂有“五子”之稱。後又增謝榛、吳國倫。後謝榛與李交惡,被黜,餘日德、張佳胤加入。

    明後期詩人“唐宋派”: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

    晚明:復社諸才子

    明代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徐渭也都是名詩人

  • 5 # 老街味道

    問題:眾人談到詩詞都指唐宋兩朝,名人輩出,明朝有哪些偉大詩人?

    前言

    詩必唐,詞有宋,詩在唐朝達到了一個頂峰,詞在宋朝也達到了一個頂峰。經過幾代人的繼承與發展,詩詞在唐宋體制完備,而且留下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後人已經沒有了進一步開拓的空間,但並不是後人就寫不出優秀的詩篇了。

    下面,一起看一看明朝比較有名的幾位詩人和他們的作品。

    一、高啟

    說道明朝早期的詩人,不得不提到高啟(1336-1373)這個名字。

    高啟字季迪,號槎軒,元末明初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 他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時人把他們比作"初唐四傑"。

    明初,吳下多詩人,啟與楊基、張羽、徐賁稱四傑,以配唐王、楊、盧、駱雲。《堯山堂外紀》

    高季迪《賦得寒山寺送別》雲:"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船裡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漁村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須記姑蘇城外酒,烏啼時候與君違。

    可惜高啟年僅39歲,因文章獲罪被腰斬。

    二、“前七子”之:何景明、李夢陽

    “前七子”之一,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 明弘治十五年何景明20歲進士及第,他即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

    何景明 與 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倡導了明代文學的復古改革運動,其主要主張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號稱不讀唐以後書。

    景明志操耿介,尚節義、鄙榮利、與李夢陽並有國士風。《明史》

    《長安驛》(明·何景明)

    暮雨蕭蕭雲黯然,數家山下起炊煙。窗聞早雁秋多思,門對寒流夜不眠。遠使正持三楚節,舊遊曾扣九江船。驛程南去無窮路,來往風塵閱歲年。

    何景明早前推崇學杜,後來又認為老杜的詩沒有韻味,反不如初唐四傑的好。於是和李夢陽的詩歌創作主張發生分歧,兩人從此反目。

    李夢陽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為己任。

    《出使雲中作》(明·李夢陽) 黃河水繞漢邊牆,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壕追Mustang,將軍韜箭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日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三、後七子之李攀龍、王世貞

    上週去濟南出差,特意去了趵突泉公園,公園內參觀了李攀龍的紀念堂。

    李攀龍是山東歷城(濟南)人,字於鱗,號滄溟。 與謝榛、吳維嶽、梁有譽、王世貞稱“五子”,加上吳國倫、徐中行被稱為稱“後七子”, 其持論詩不讀盛唐以後人集,文不讀西漢以後人作。

    寄許殿卿(明·李攀龍)   漠漠雨如沙,翩翩燕子斜。官貧輕逆旅,鄉遠重攜家。昨夜懷人去,春風撫歲華。獨行臨御水,問使到梅花。

    王世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號鳳洲,是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曾 因得罪張居正被罷歸故里,張居正死後,王世貞東山再起。 李攀龍故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

    李時珍《本草綱目》成書後無人肯出版。後來找到王世貞幫助寫了序言。 王世貞被李時珍所感動,還作詩一首以贈 :

    李叟維肖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玄晏先生序。華陽真隱臨欲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舄,羊角橫摶上九天。

    很多年以前去濟寧時,見過運河邊的太白樓,王世貞曾經寫過一首《登太白樓》:

    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白雲海色曙,明月天門秋。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

    濟寧在魯西南,離海邊幾百公里,當然望不到大海,讀到“白雲海色曙”可知,古人寫海未必在海邊。

    注:這個王世貞和清朝的王士禎可不是一個人,不要搞混了。

    四、于謙

    這個于謙當然不是德雲社給郭德綱捧哏的“三大愛好”之人。于謙最有的詩當然是《詠石灰》了: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五、戚繼光

    抗倭名將戚繼光應該如雷貫耳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是那種讀一遍就忘不掉的佳句.

    戚繼光 《韜鈐深處》: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牙籤:即書籤,代指書籍.。

    六、師徒抗清英雄:陳子龍、夏完淳

    陳子龍(1608—1647) 字臥子,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 明亡後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

    詩風或悲壯蒼涼, 被公認為“明詩殿軍”。 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秋日雜感(明·陳子龍)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著漁舟。《點絳唇 春日風雨有感》(明·陳子龍)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夢裡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

    讀陳子龍詩詞,可信李清照所言:詞別是一家。同一個人,詩風、詞風宛若兩人。

    夏完淳是陳子龍的學生,其父夏允彝弘光元年在江南領兵抗清,戰敗自殺殉國殉,夏完淳和陳子龍繼續抗清,老師後來兵敗投水而死。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夏完淳泅水脫險。但是不久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

    夏完淳這首《別雲間》好像入選了學生課本: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結束語

    除了陳子龍的詞以外,明詞還有不少佳作,篇幅有限,就錄入最有名的楊慎這首《臨江仙》吧:

  • 6 # 書煮一鍋香

    說在前面

    提起明代文學,我們能想到的首先是“四大名著”:《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其中前三部都是明代產生的,只有《紅樓夢》是清代的。其實明代還有一部小說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金瓶梅》。我們還能想到湯顯祖的《牡丹亭》,想到“三言”,想到“二拍”。但讓我們說說明代的詩人,可能半天都想不起一個來。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是明代的詩人創作成就不高,質量不行;第二個原因是明代的詩人都是以群體出現的,個人獨秀的幾乎沒有;第三個原因是小說戲曲創作太過輝煌,詩歌相較之下就黯然失色了。

    題主問:明代有哪些偉大詩人?小鍋只能說:有詩人,但沒有偉大的詩人。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呢?這跟明代實行的科舉制度有莫大的關係。科舉讓我們中華民族變成一個重視讀書的民族,但讀什麼書,與科舉的內容密切相關。明代科舉受程朱理學影響重大,科舉取士重經術,輕詞賦,大興八股文,詩文地位急劇下降。這就造成許多讀書人不願寫詩的事實,況且還有一些人因寫詩遭到排擠打擊,寫詩就更難了。下面我就把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簡單介紹一下。

    “吳中四傑”之高啟

    明初搞一個“吳中四傑”出來就是為了比擬“初唐四傑”,但這成就就懸殊了。明初眾詩人中,高啟是最有成就的詩人。《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大全集》提要中說他“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

    高啟,字季迪,號青丘子,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際,有反映戰亂生活的詩歌,如《吳越紀遊》之《過奉口戰場》:

    路回荒山開,如出古塞門。驚沙四邊起,寒日慘欲昏。上有飢鳶聲,下有枯蓬根。白骨橫馬前,貴賤寧復論。不知將軍誰,此地昔戰奔。我欲問路人,前行盡空村。登高望廢壘,鬼結愁雲屯。當時十萬師,覆沒能幾存。應有獨老翁,來此哭子孫。年來未休兵,強弱事併吞。功名竟誰成,殺人遍乾坤。愧無拯亂術,佇立空傷魂。

    有表達自己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詩歌,如《青丘子歌》。還有登覽懷古的詩歌,《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是他的代表作: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茶陵派之李東陽

    李東陽是臺閣重臣,在當時文壇有很高的聲望,提倡詩學漢唐,是個復古派。其實明代很多的文學流派都掛著復古的旗子,做創新的事情,這個茶陵派也是一樣。看一首表現他個人生活情況和精神狀態的詩《除夕》:

    獨吟孤坐總傷神,誰伴長安守歲人?卦數已周無那老,年華初轉又逢春。思親淚盡空雙眼,哭女聲高徹四鄰。還向燈前添舊草,擬從新歲乞閒身。前七子之李夢陽

    前七子以李夢陽為核心,也主張復古,有大量的擬古之作,沒啥新意,質量不高。這裡錄一首感時紀事的作品《自從行》:

    自從天傾西北頭,天下之水皆東流。苦言世事無顛倒,竊鉤者誅竊國侯。君不見奸雄惡少椎肥牛,董生著書番見收。鴻鵠不如黃雀啅,盜蹠之徒笑孔丘。我今何言君且休!後七子之王世貞

    後七子也是個復古派,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王世貞是名聲最大,影響最深的一位詩人。他創作數量巨多,詩文集合起來接近四百卷。這裡錄一首他的五言古體《傷盧柟》:

    北風摧松柏,下與飛藿會。詞人厄陽九,盧生亦長逝。桐棺不斂脛,寄殯空山寺。螻蟻與烏鳶,耽耽出其計。酒家惜餘負,里社忻安食。孤女空抱影,寡妾將收淚。著書盈萬言,一往恐失墜。唯昔黎陽獄,弱羽困毛鷙。幸脫雉經辰,未滿鬼薪歲。途窮百態攻,變觸新語至。詞場四五俠,往往走餘銳。大賦少見賞,小文僅易醉。醉後罵坐歸,還為室人詈。我昔報生札,高材虛見忌。自取造化餘,何關世途事。嗚呼盧生晚,竟無戢身地。哭罷重吞聲,皇天有新意。公安派之袁宏道

    公安派是晚明一個具有相當影響的文學派別,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是首要人物,主張“性靈說”,反對擬古,與之前的文學流派不一樣。簡單錄一首袁宏道的《初至紹興》:

    聞說山陰縣,今來始一過。船方革履小,士比鯽魚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羅。家家開老酒,只少唱吳歌。明末陳子龍、夏完淳

    陳子龍也主張復古,創作以詩見長。《秋日雜感》十首是其代表作,錄一首如下: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 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著漁舟?

    夏完淳是陳子龍的徒弟,在詩歌創作方面,為人所稱道。錄一首他被清兵逮捕,訣別家鄉時寫的《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總結

    明代有許多人企圖在詩歌創作上重回唐宋高峰,所以出現了許多復古派,但最終的實踐與自己的理論差了十萬八千里。復古的陷入擬古的泥潭出不來,不復古的如公安派最後又走在了膚淺豔俗的道路上,反正沒一樣能成功的,所以明代也就沒有偉大的詩人,不過到出現了一批思想家。

  • 7 # 文字的二三事

    明代的詩人有于謙,楊慎,唐寅,夏完淳,李夢陽等。

    于謙的代表作有: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幽深的山裡經過了無數次的捶開啟鑿,被熊熊的烈火焚燒只是看作很平常的事情。即使粉身碎骨也渾然不怕,要在人間留下清白的身影。

    《除夜太原寒甚》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寄語遠方的人,輕微的寒冷何用愁。春風很快吹來,就在房屋東頭。

    楊慎的代表作有:

    《出郊》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高田如層層向上的樓梯,平田如星星點點的棋局。白鷺忽然飛來,打破了水稻秧苗綠意盎然的靜謐。

    唐寅的代表作有:

    《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頭上的紅冠不用裁剪,全身點綴著雪白的絨毛到處徘徊。平常不敢輕易言語,一旦鳴叫眾多人家的門戶全被開啟。

    夏完淳的代表作有:

    《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三年來身為異鄉的旅客寄居在他鄉,今天又被囚俘。面對大好山河,我淚流不止,是誰說的天高地寬!已經知道黃泉路在向我逼近,想和故鄉告別卻難如登天。堅毅的魂魄歸來之日,請朝空中的魂幡看。

    李夢陽的代表作有:

    《汴京元夕》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中原地區的青年換上新妝,鄭女燕姬的技藝壓倒全場。一起合唱周憲王的《春樂府》,金梁橋上皎潔的月光如潔白的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冷中級證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