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明湖畔的二狗

    人們往往習慣稱孔子為開闢鴻蒙的至聖先師,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名號,往往蓋過了他作為“素王”的政客身份。現代華人心目中的儒者,也更像是教師而非政客,因此需要指明,原教旨主義的儒者,是一群名為復興周禮、實欲有所作為的保守派政客,這從同時代道家、墨家等諸子對儒家的揶揄就能看出來。"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亂。"教師恪守本分、教書育人便可以名揚千古,政客的身前身後評鐫刻在無字碑上,很難達成共識。

    概言之,剝離了大成至聖的教育家光環後,孔子只是一個大器晚成的政治浪人,而非政治家。浪人如飄萍無根基,抓住機遇便要“大展宏圖”,政治家必須世代培植聲望,在名爵與榮譽中積累政治資本。浪人歧視政治家,因而“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政治家輕視政治浪人,車裂的公孫鞅、腰斬的李斯、擇日而亡的郭太尉…都是明證,政治浪人/政治家構成了典型的黑格爾哲學意義內的主奴關係,只不過,孔子及其弟子是有自我意識的奴隸,因而政治生涯註定無法長久,毋寧魯國乃至列國,註定了大志難展。

    孔子無疑是急功近利的,51歲的他,在魯定公九年才被任命為中都宰,然後其升職如同坐上了火箭,定公十年內升小司空、大司寇,已經攝魯國朝政,軍事上他逼迫齊國歸還被掠奪之龜陰等地,內政上令行禁止,士風大振,第二年他就升為魯司寇,魯國隨之大治。然後…得罪了實權派貴族,遠離故土周遊列國。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這數年的善政幻夢,千年來被無數文人墨客讚頌,其實本質上與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稅、朱鎔基抬棺材沒有區別。這就是為什麼孔子在得罪季氏後要倉皇逃離魯國,絕非什麼“道不成,乘桴浮於海”的無奈,而是深知自己全無政治聲望,在改革觸動權貴利益後的理性選擇。

    浪人期望根基而不得,只能四處尋求資源以供生計,教育家兼政治浪人的身份,可以讓孔子在他的“長征”中保持樂觀情緒,用周禮的基本理念構築命運共同體。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成功了嗎?成功了,可惜本人沒見到。

  • 2 # 深深的海洋6207

    褒義詞叫周遊,貶義詞叫流浪,從一個諸侯國到另一個諸侯國,到處宣揚克己復禮的主張。然而社會在發展,周天子已經式微,孔子實際上是逆潮流而動,當然不受各諸侯國的待見,最後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孔子後來名聲大噪,得益於他的主要思想不僅能夠奴役人民,還能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故從董仲舒起,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現在的社會,民智已開,誰想借孔屍還魂,必然會頭破血流!

  • 3 # 玩轉文史

    孔子34歲時到洛陽求學,35歲又去齊國臨淄求職,未成功,回到家鄉魯國教書育人達十五年。五十歲以後孔子才出來當官,不過四年,又遭到排擠。

    孔子真正開始周遊結果,嚴格來說其實應該從55歲開始。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十四年的在外漂泊求官。孔子說過:“父母在,不遠遊”。但同樣也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也就是說,身為士人,要有遠大的天下胸懷。

    ​孔子心中一直有一個偉大的夢想,那就是恢復周公一手所建立的禮樂文明,回到西周的禮樂政治周遊列國。

    ""說到底,孔子周遊列國,最終是為了政治上得到重用。而做官,為的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實現自己恢復周代禮樂文明的夢想和政治理念。孔子大力推廣“仁政”,提倡教育有教無類,這些都成為儒家的重要觀點,甚至對後世影像深遠。

  • 4 # 何以當歌

    中華上下五千年,誕生了無數名留青史的偉大人物,其中名氣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在歷朝歷代都被尊稱為聖人,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孔子的地位始終無法撼動。不過這一切都發生在孔子過世以後,孔子在世之時,其實是一個比較失意的人。他的仕途一直充滿坎坷,他的思想也一直得不到認可。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55歲的時候,被迫離開故土,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路。

    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孔子出遊的代步工具只有兩樣,一個是馬車,一個是自己的雙腳,由於年齡比較大,孔子無法騎馬長途奔波。春秋時期,55歲已經屬於高齡,但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依然選擇去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這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孔子從自己的祖國魯國出發,花費十四年時間,走遍了衛國、宋國、鄭國、周都洛邑、陳國、蔡國等等大小十幾個國家。當時的時間是公元前497年,也就是說,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已經開始遊歷四方了。在我們現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經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那麼,孔子周遊列國,在現代是一個什麼水平呢?

    當然,孔子周遊列國,並不是單純的遊山玩水,他更重要的目的,是講學和傳播思想。今天只從旅遊的角度,說一說孔子這十四年間的活動範圍。在這十幾個國家中,除了洛邑之外,相信很多人,都無法在地圖上準確的指出他們的位置,為了更直觀的展現孔子的足跡,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這些國家如今的地理位置。

    首先孔子的祖國魯國位於今天的魯西南,豫東,皖北一帶,包含了濟寧、菏澤、臨沂等地區。

    衛國位於今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帶,國都濮陽。

    宋國位於今河南省東南部,國都商丘睢陽。

    鄭國位於今河南省中心地帶,國都新鄭,今鄭州市。

    陳國位於今豫東、皖西北一帶,國都株野,今商丘市柘城縣。

    蔡國位於今河南省南部,國都上蔡,今駐馬店市上蔡縣。

    由此看來,孔子的足跡,就變成了從曲阜出發,先後到達了河南濮陽、洛陽、鄭州、商丘和駐馬店等等市縣。當然有些地區,孔子不是去了一次,而是多次往返,如果把孔子的足跡,用線路在地圖上標出,我們可以形象的看到一個省的輪廓,那就是河南省。可見,孔子周遊列國,基本上就是從山東出發,然後在河南轉了一圈。用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並非想象中的出國遊,而是河南省內遊。那麼,孔子為何偏偏要去河南呢?

    那是由於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河南古稱中原,在孔子眼裡,這裡就是天下的中心,再加上,河南一帶多為小國,沒有秦晉等霸權大國,更適合推廣孔子“仁”的思想。不過很遺憾,孔子雖然受到了各國君主的禮遇,但他的思想卻並沒得到認可。當時天下分裂,戰亂不斷,提倡富國強兵的法家學說,顯然更符合君主們的需求。而儒家學說,直到兩百年後的漢朝時期,才逐漸有了市場。

  • 5 # 黃葉的世界

    【漫漫求職路:年老的孔子找工作13年記】

    春秋時人平均壽命只有25歲,孔子56歲開始去外國找工作,年紀算很老了,當年沒人才市場,唯有一家一家去找。

    一、被魯國開除

    公元前496年,孔子升官做魯國國相。之後短短三個月內,因“五惡”殺名士少正卯;因君權被私門侵蝕,推行“張公室、抑私門”政策,直接挑起與強權私門的鬥爭。當時的魯國有三大強權私門:季氏、孟氏和叔孫氏,其中尤以季氏最強。

    彼時正值齊魯相爭,四年前齊國就認為:“魯用孔丘,其勢危齊。”正苦思對策以搞死孔子。孔子挑起的這場內鬥,正好給齊機會,齊國沒錯過,迅速策劃實施了除掉孔子以削弱魯國的陰謀:用重金美女收買季氏,離間魯國君臣。

    最終,齊國陰謀得逞一半。季氏設計使孔子被罷官並趕出國門,但沒有殺他,至此,他剛當了三個月的國相,屁股都沒坐熱。孔子留得一命,被迫流亡國外,時年已高達56歲。

    二、求職經歷

    公元前496年的一個上午,天氣陰沉。曲阜(今山東曲阜)西城門外。心情低落的孔子在弟子的陪同下,回頭凝望了一下無情趕走他的故國都城,轉身踏上了前路迷茫的求職之路。

    第1站,衛國,(公元前496-495年)。

    孔子第一站去衛國都城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那時的路不好走,就算有馬車坐,比走路也好不到哪去;又因正逢春秋亂世,正是一路風餐露宿、險象叢生。好在孔門弟子能騎善射,武功不凡,在他們的陪護下,卻是有驚無險。那真個是一路辛勞不容細講,以後來往其它列國,路上情形與此大同小異,將不再贅述。

    兩地相距有四五百公里,路上走走停停,一個月上下才抵達朝歌。

    13年間,孔子共到過衛國5次,這是首次。這次待遇還算好,衛靈公按孔子之前在魯國的報酬給他“奉粟六萬”,孔子喜出望外,一路的心累身苦當即被拋到九霄雲外。不過,這種不愁吃穿的生活很快完結。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不比常人,對他來說吃飯是小事,他的目的是要找官做,以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所以他一直找衛靈公談,想說服他給個官做。這樣一來,衛國的當權大官就慌了,他們知道孔子有本事,如果被任用,他們的位子就危險了。於是他們不停地在衛靈公前說孔子壞話,還派人跟蹤監視。

    孔子見情形不對,感到在這找份工作比較難,就離開衛國前往陳國去了。

    這次在衛國呆了10個月。

    第2站,陳國,(公元前495年)。

    前往陳國途中,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到了一個叫匡(在現在河南長垣縣境)的小城。匡城主與衛靈公有仇,見到從衛城方向來的人就緊張,何況他們呼拉拉幾十號揹負短弓長劍的人!緊張戒備之時,孔子一個學生顏刻大聲說,他以前曾與陽虎攻打過這裡。匡城的警戒部隊一聽,這還了得,立即把他們團團包圍在城門外,準備殺個片甲不留。因為陽虎此前帶兵攻進匡城燒殺劫掠過,匡城人對他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吞活剝他,加上孔子又長得象陽虎,這不正好送上門的肥肉!孔子百般解釋也沒用。匡城調集了更多的兵馬過來,孔子也感到這回是凶多吉少了,對弟子顏淵說道: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文王死後,天下的文化全集中在我身上了,如果老天想讓文化滅絕,我死後,後人就沒有文化了。話意可理解為:他還來不及將文化傳給後人,如果就這麼死在匡城,後世子孫就成了沒文化的野蠻人了!

    這口氣,也只有孔子敢這麼說,我們這些後人知道孔子的霸氣了吧!就算你要黑他,也是用他傳下來的去黑!不服你只能做啞巴。因那時沒書,用竹子寫字,一天也寫不了幾個字,直到十幾二十年後,才由他本人及弟子編寫了《論語》《春秋》《詩經》《解易》等竹書留傳後世,而且同時代也沒幾本書,所以他說的可不是大話!

    這次被圍了五天,天不亡孔子,匡城人放過了他。但不允許他過城去陳國,只好返回衛國,路上共耗時一個多月。

    第3站,衛國,(公元前495年)。

    第二次到衛國,孔子迎來了一場豔遇,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孔子拋妻離子流落異國他鄉,心有寂寞在所難免。他曾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所以,有點豔遇也不奇怪!

    話說衛靈公有個美妾叫南子,上次已相互認識,很喜歡孔子,但沒有深交。知道孔子再次來衛國,心動之餘採取了行動,一天趁衛靈公不在,召孔子進見,司馬遷描述兩人相見場景“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想想都是一場使人迷醉的相會!衛都城也就當今一個小縣城大小,這事不久傳到衛靈公耳裡,衛靈公心想:好你個孔子,你寂寞跟我說啊,給你送幾個過去不就行了,為什麼偏要挑逗我的美妾,這不是要我難堪嗎?但沒證據不好明說,於是安排了一次羞辱孔子的出行:靈公與南子同車,宦者雍渠參乘,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這是表示孔子的地位比宦者還低,明著在全城人面前羞辱他!這就是“招搖過市”的來歷。

    既然公開翻臉了,不說安排工作做,說不定還有更難堪的等著孔子。孔子趕緊收拾行裝匆忙往曹國而去。

    這次僅呆了短短一個月。

    第4站,曹國,(公元前495年)。

    路過,末作留停,直穿曹國進入宋國。

    第5站,宋國,(公元前495年)。

    孔子這次在國外,都是一邊找工作一邊給學生上課,多數是在野外沒有教室的地方。

    進入宋國後,一天在路上見有一棵老樹,樹蔭延展茂密,樹下平坦陰涼,正適合講課。於是一行人停下坐好,孔子開始給跟隨的弟子講課。課沒講完,聽說孔子到宋國的宋國司馬(掌一國兵權的最高首長)桓魋就帶兵趕到,準備殺了孔子。

    原來當時的宋景公要給孔子工作做,並在都城做好了迎接孔子的準備。桓魋聽說後極力反對,怕孔子師徒來後取代他們的權勢,但宋景公不為所動,執意相迎。這下桓魋急了,私自派兵出城去尋孔子,所以就出現了上文一幕。

    桓魋見孔子弟子刀劍嚴陣以待,一時不敢痛下殺手,就叫士兵將大樹拔斷砍去,威脅孔子,叫他馬上離開宋國,否則格殺勿論。

    孔子心想,桓魋當時在宋國勢大,好漢不吃眼前虧,工作不要了,先留命將來再說。於是離宋往鄭國去了。

    第6站,鄭國,(公元前495年)。

    往鄭國途中,孔子一路心情低落,心想已出來兩年了,這世道為什麼工作那麼難找?到了鄭國境內,恍恍惚惚間競然與他的弟子走失了。

    孔門弟子慌忙四處打聽尋找,其中子貢問的一個路人說:“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急往郭東門察看,果然是走失了的孔子,只見孔子全身雨溼,刁然而立,身影孤單,子貢不禁淚目。這就是“喪家之犬”的由來,可見孔子當年找工作的艱難,聽來就使人心酸!

    鄭國沒有收留孔子的意思,孔子心情更不好,不想久留,就往陳國去了。

    第7站,陳國,(公元前495-493年)。

    轉了個大彎,繞過了匡地,這回孔子才真正到了陳國。

    兩年多來,吃盡了苦頭也沒找到工作。孔子心想,既然大官的工作不好找,人總得要吃飯啊!看來有小職員的工作也要將就將就了。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孔子在陳國做了什麼官,只說“主入司城貞子家”。不過這次他吸取了此前教訓,先是做了一些小官,以圖陳國國君瞭解他後大用,所以一呆就三年之久。結局還是很失落,沒有受到陳湣公重用。

    這次在這裡,他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治國安邦之策:“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方職,使無忘服。”後來從秦始皇開始的中國曆代君王的治術都大致遵循了這一古訓。

    陳是楚吳交爭之地,很不安定,孔子有個說法叫“亂邦不居”,加上住了這許久也不被重用,所以就離開陳國再去衛國。

    這次在陳國居時較長,達三年之久,也是出走五年多來第一次找到了工作。

    第8站,衛國,(公元前493年)。

    這次去衛國途中,經過匡城旁的衛國蒲城時,剛好遇上蒲城叛變衛國,搞獨立。遂圍捕孔子,但礙於孔子眾弟子武力高強,拼死搏鬥殺死多眾,叛軍懼怕後與孔子和談,說只要孔子發誓不去衛國就放人。孔子見對方勢眾,只能發誓,之後叛軍放了他們出了東門。出門不久,孔子見離叛軍已遠,就命大家急奔衛國。子貢不解地問:“誓言也能違背?”孔子說:“被威脅說的誓言可不遵守”。這個與現在的法律精神一致,屈打成招的不得作為證據。呵呵,看來孔子不象他的學生死腦筋,很靈活的!

    這是孔子第三次到衛國,距上次近四年了。衛靈公老了,也不計較孔子南子豔遇之事了。但還是一如既往不用孔子,只是時不時找孔子談天說地打發時間。

    孔子退而嘆道:如果用我,一年內政通,三年可稱霸。無奈失意,空負通天才華不得施展之情溢於言表!

    第9站,晉國,(公元前493年)。

    以上這些小國都不給孔子工作做,孔子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就想到野蠻不文明之邦去找事做,之前他是很反感這些國家的。正好晉國中牟宰佛肸叛晉,想請他去一起打天下。但被學生子路阻止,沒去成。他生氣地對子路說:

    “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可知他當時找工作的急迫心態,懷才不遇的糟糕心情。

    第10站,趙國,(公元前493年)。

    去不成晉國,孔子改去趙國,剛走到黃河,就聽說趙簡子殺了兩個助他立國的功臣,就不想去了,說了兩句話。

    一句“美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抒發了他對自已波拆命運“時命不濟”的無奈悲嗚!

    一句“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道盡了當時兵荒馬亂、世道蒼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景象!

    無奈之下,只能回返衛國。

    第11站,衛國,(公元前493年)。

    這是第4次到衛國,這次衛靈公問了孔子打戰用兵的問題,孔子說他沒學過。這也許就是孔子難找工作的要害吧!戰亂時,誰又會給不懂打戰的人高位呢?只能說他是生不逢時了!

    這麼一問,孔子知道自己在衛國永遠不可能找到工作了,更離開再次去陳國。離開不久,衛靈公就死了。

    第12站,陳國,(公元前493-490年)。

    這是第二次到陳國,在這裡又居三年,還是不得重用。期間,趕他出國的季恆子死,隨後,孔子學生冉求被魯國召回,也把孔子的心帶回了遙遠的故鄉。不覺間在外奔波了六七年,工作沒著落,一事無成,遊子已身疲心累,開始想回家了。

    冉求走後第二年,孔子去了蔡國。

    這次在陳國又住了三年,前後共六年,是他此次外國求職期間停留時間最長的國家,此後再未到過。

    第13站,蔡國,(公元前490年)

    到蔡國也沒找到工作,這年秋天,用計聯合季氏趕他出國的齊景公死。第二年,他離開蔡國去葉國。

    第14站,葉國,(公元前489年)。

    葉國屬楚地,楚附屬國。此國雖小,國君葉公還算勤奮有為,政序井然,人民安樂。見孔子那麼老,又不知孔子人怎樣,沒有任用他。

    孔子聽說後大為不滿,自我評價自己說:“我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勵志之語,流傳後世。

    後來他的弟子又說葉公整天叫人畫龍雕龍,不務政事,這就是“葉公好龍”的來由,事實卻並非如此。

    不久,離開葉國返回蔡國。

    第15站,蔡國,(公元前489-487年)。

    這是第二次到蔡國,期間,被循世的道家學者笑話他追名逐利,孔子駁辯稱,人不可能離開社會去生存,如今天下無道,所以要有人出面去改變它。這就是道儒兩家對待現實社會態度的根本區別。

    這次在蔡國呆了三年,無所事事之時,楚國派使者請他去做官,孔子應約而去。陳、蔡兩國聽說後,怕對兩國不利,共同派人把他圍了起來,不給他去,還把他們的糧草搶走。這些個小國自己不用孔子,又怕孔子到大國做官對其不利,真是悲哀!後來,楚昭王派兵解圍,孔子一行才得脫困。

    第16站,楚國(公元前486年)。

    在楚國,還是如他國一樣,原來的重臣都說孔子壞話,楚王猶豫之下沒有用孔子。

    孔子無語了,靜靜地聽著楚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歌聲悲催,心也更涼,罷了罷了,不找工作了。

    心灰意冷的孔子,默默地離開楚國,這年,他已63歲了。

    第17站,衛國(公元前486-484年)。

    離開楚國去哪裡呢?孔子四顧茫然,過往這些年的磨難,使此時的他雄心不再。想想還是到衛國吧,那裡離家近,一旦魯國解除禁令,回去也快。

    這是他第五次到衛國,也是最後一次。

    居兩年多,魯國解除了禁令,孔子終於得歸故里。

    至此,孔子的求職歷程劃上了句號。自五十五六歲離家到六十八九歲回家,歷時十三四年。

    回國後也沒再被任用,於是潛心治學,不再關心政事。治學所得,碩果累累,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寫《十翼》解《易》。其門人整理他的教學談話編為《論語》留傳後世。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年七十三。

    三、啟示

    自公元前496年開始至公元前484年結束,孔子找工作共歷時13年,計17站8國,其中5次到衛2次到陳2次到蔡。在衛國前後約3年多,陳國前後6年多,蔡國前後3年,其餘1年在餘下六國度過。可憐他老人家,一份如意的工作都沒找到,悲乎!

    每一次回顧孔子的列國之行,都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他的艱辛他的智慧他的追求他的堅韌不拔,無不深深感染著後人。

    孔子孜孜不倦,夢想用他的理論改變春秋時代分崩離析、動盪不安、四分五裂的社會,但終其一生也未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目標。為什麼?這有他理論的缺陷、他個人的缺陷和當時政治大環境的原因,從來沒有一種理論是能“包治百病”的!

    他的理論探索成果,他實現政治抱負的強大意志,從精神和政治文化層面上給了後世巨大影響,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影響了整個世界!

    主要參考書目:《史記》,《中國哲學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洲女生如何穿出法式少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