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雜說

    一、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在與十常侍勢力的鬥爭中採取了錯誤的策略,引地方軍閥董卓入京相助,引狼入室,致使天下大亂,中央朝廷失去了對天下局勢的掌控,名存實亡,董卓進京後廢除皇帝,另立漢獻帝劉協為帝,至此開始了他的傀儡生涯,先後又被李榷、郭泗控制,險些餓死,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這個大環境下諸葛亮沒有機會追隨輔佐漢獻帝,二、諸葛亮坐觀天下十五年就是為了等待屬於自己的主公,天下皆曰: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諸葛亮在臥龍崗上替自己宣傳名聲就是為了能夠名揚天下,讓實力派諸侯請自己輔佐,縱觀當時天下,北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更是有荀彧、程昱、郭嘉等一批謀士,袁紹四世三公,兵精將廣,有許攸、田豐等都謀士,東吳孫權手下有文武皆備的周瑜、魯肅等謀士,劉備手下只有關張趙等武將,但其是皇族後裔,在古代皇族身份可以頂十萬雄兵,劉備此人善於收買人心,賢名遠揚天下,這個諸葛亮肯定早就瞭解過了,再加上劉備三顧茅廬真誠相待,綜合各方面情況諸葛亮才追隨劉備,走下臥龍崗,所以劉備並不是諸葛亮最滿意的主公,而是當時最適合的,追隨劉備匡扶漢室實現一個謀士的政治理想,所以他不會選擇追隨漢獻帝,因為漢獻帝沒有可能幫助他實現政治抱負。

  • 2 # 漢劍唐弓

    其實輔佐劉備和輔佐劉協本質上都是中興漢室之舉,至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輔佐漢獻帝劉協以中興漢室,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門路不通,無操作可能性

    漢獻帝作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戰略下的政治資源,曹操不可能允許漢獻帝周圍有妄圖效忠劉協中興漢室的勢力存在。況且曹操自詡為大漢忠臣,也以中興漢室為己任,效忠自己就是效忠漢室,此舉必然引起名士大儒的不滿與厭惡,他們上天無門報效無路只得以歸隱草莽,縱情山水

    二、士為知己者死

    劉備為了讓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中興漢室,以皇叔身份枉自委屈三顧茅廬,這讓諸葛亮受寵若驚故竭盡所能為之驅馳,這與中興漢室的理想並不違背

    三、天下大勢與劉備自身的優良條件

    兩漢自秦末高祖斬蛇立朝迄今已四百年,當時的人並沒有天眼,“將相本無種”的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在他們心裡“漢”是天下正統,會傳至萬系,董卓曹操之流只是“王莽”罷了,會有新的“劉秀”延續大漢王朝

    劉備自身具有“皇叔”身份,為人主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百折不屈,諸葛亮看中劉備這些品質與背景的同時也評估了劉備利用手中的實力與資源拿下益州佔據西蜀效劉邦例徐圖中原的可能性,所以認定了劉備就是自己實現中興漢室抱負的絕佳平臺

    所以和漢獻帝相比,諸葛亮決定入股“獨角獸”劉備借殼上市,走向人生巔峰

  • 3 # 烏蘭大俠

    為什麼諸葛亮沒有輔佐獻帝中興漢室,而是追隨劉玄德麾下?

    這是個職業生涯的選擇!

    東漢末年,就相當於慘淡蕭條的就業市場,大環境太差了,工作機會稀缺,而且隨時裁員,失業風險巨大!

    諸葛亮是打算殺入職場的學霸,擁有絢麗的求職簡歷:

    1、躬耕於南陽,淡泊明志。心態好、情商高

    2、一介布衣,弱冠年華,求職意願強烈!

    3、飽讀詩書、兵法,經學致用,綜合實力爆表

    4、通天文、曉地理,能掐會算,多智近妖。

    諸葛學霸懷驚世之才,睥睨天下,對職場作出瞭如下盡調報告

    只有四家公司有合適崗位:東漢公司:

    曾經迷之存在,強大到可以屹立於世界幾十強,開創者馬馬虎虎,繼任者到了這一代,少東家未及弱冠之年,且羸弱不堪,全無決策能力,急需招募挽救大廈於將傾者,薪水高,但是不能去,因為公司大股東—董卓有狼子野心、虎視眈眈、公司隨時倒閉破產。

    袁紹公司:

    看起來很美,而且新招募兩名學霸:田豐、許攸,先入為主了。資金雄厚,人強馬壯,但是董事長剛愎自用、殘暴不仁,公司隨時解散!

    曹操公司:

    看起來最強大,董事長雄才大略,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雅量高致,旗下學霸成群:荀彧、程昱、郭嘉,皆為一時之選,競爭太激烈,才華極易被埋沒。關鍵是董事長曹操有隨時幹掉老東家—東漢公司的悖逆之心,口碑太差!

    三家公司都不合適,難道剛畢業就失業不成?

    突然發現一個小廣告:

    本公司準備創業,董事長是根紅苗正的東漢公司子弟,兩名合夥人身經百戰,本公司萬事不背、前途渺茫、缺金少糧,沒有章程、沒有戰略、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執照,啥都沒有,就三人,但是就想創業!遠景目標是:中興東漢公司,如若未遂,直接接盤!

    諸葛大喜,創業型公司最適合不過,沒有先入為主的競爭對手,因為啥都沒有,所以,由我來總體規劃,如果創業成功,立即上市,鯨吞天下股份,成就一番霸業,一介布衣據此揚名於世!

    遂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職場傳奇………

    事實證明,諸葛的選擇是正確的:

    1、董事長寬厚仁德,深得民心

    2、董事長是演技派,苦笑之間拿捏的恰到好處

    3、合夥人雖然有點彪,但死心塌地,誓死追隨

    4、創業空間巨大,首選荊州、宜州開拓疆土

    5、沒有競爭對手,後來出現了一個勢均力敵的,而且很醜,結果被終結了

    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直到有一天:山西合夥人情商低了,激怒競爭對手,直接掛掉;河北合夥人喝大了,緊隨其後;董事長親自上陣,夷陵慘敗,命喪九泉。創業團隊徹底覆滅,董事長臨終前將皇二代託付給諸葛,怎奈敗家二代在慫的道路上高歌狂奔,公司最終資產殆盡。諸葛老淚縱橫,遙想當年初入公司,何等英姿勃發,時至今日:時也、命也、夫復何言?來世繼續找工作!

    未完待續…………

  • 4 # 油茶歷史絲語

    絲語觀點:首先要說明的是即使當時孔明想要扶持漢獻帝中興漢室已經沒有可能。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已經成了曹操的傀儡皇帝,充其量不過曹操手上的一顆棋子和一道道假“聖旨”而已,沒有扶持的價值和意義。

    2)、曹操乃一代奸雄,疑心重,一生殺人無數,如許攸、華佗、楊修、蔡冒、張允等等,大多數都是因為曹操疑心起,一念之間被殺身亡,曹操雖多有後悔,甚至垂淚,也不過貓哭耗子而已,要孔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曹奸手上,肯定不會。

    其次,儘管孔明在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走出隆中為其謀,後來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1)、如果孔明當初知道劉備在後來會因“婦人之仁”一次次“取荊州而謀天下”的絕佳機會,絲語認為孔明至少會思量再三,才走出隆中。

    2)如果孔明當初知道劉備的兒子會是如此扶不起,而且親小人、信讒言的阿斗,何許也會另謀良策,免得後來一世英名差點被阿斗毀!

    或許,註定不能選擇扶持漢獻帝中興漢室,選擇劉備即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仍然無法全部得償心願,這就是孔明的宿命。

  • 5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答起來很複雜,畢竟距離現在年代久遠了,大概發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估計當時諸葛亮應該考慮到漢獻帝,漢獻帝還是皇帝,名義上一把手嗎,只是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沒寫關於漢獻帝方面情況或者認為寫了也沒什麼意義,所以就沒有寫。

    也可能諸葛亮在謀劃輔佐漢獻帝中興漢室方面沒什麼好辦法。漢獻帝被曹操控制,是傀儡情況,劉備、諸葛亮應該非常瞭解的。官渡之戰前董承、劉備、吳子蘭等人曾秘謀推翻曹操,還政於漢獻帝,興復漢室,但失敗了,僅劉備在外得以身免,其餘人都被曹操處死了,包括漢獻帝妃子董貴人。劉備在曹操和漢獻帝身邊呆過,知道名義上東漢中央政府被曹操勢力牢牢控制著,在漢獻帝那裡沒什麼興復漢室的好辦法。

    按照三顧茅廬情況,46歲劉備,拜訪26歲諸葛亮,諸葛亮應為劉備事業著想來提出的策略。也有可能存在不謀劃輔佐漢獻帝中興漢室情況,因為他們知道曹操控制著漢獻帝,在漢獻帝那裡實現不了中興漢室的任務,事實也是那樣,漢獻帝周邊都是曹操的人,漢獻帝伏壽皇后找自己父親伏完想奪回皇權也沒有成功,公元214年伏皇后連同自已所生兩個皇子都被曹操殺害,可見希望漢獻帝興復漢室是行不通的,只有從外部打敗曹操才能興復漢室。諸葛亮曾寫過: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

  • 6 # 臨石觀海

    諸葛亮在隆中時,為何不謀劃輔佐漢獻帝中興漢室?這個問題問的很有創意,從諸葛亮的一生來看,確實是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鞠躬精粹,死而後已,那為什麼他不直接去輔佐漢獻帝呢,個人認為以當時的形勢,他只能選擇劉備而曲線救國。諸葛亮在隆中時表面上躬耕南陽,與世無爭,實際上他一直潛心研究時政,天下大勢都在其掌握之中,而另一面他廣交名士,自比管仲樂毅,一直在為自己出山造勢。那麼他為什麼不輔佐漢獻帝而是選擇輔佐劉備呢。

    其一:當時曹操已經勢大,漢獻帝已經完全淪為傀儡,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證明當時諸葛亮已經知道曹操已經無人能限制了,這個時候去輔佐漢獻帝那就是飛蛾撲火。

    其二:而劉備漢室宗親,禮賢下士,且也有匡復漢室之志,簡直就是為諸葛亮量身定做的主公,再加上當時劉備周圍沒有人才可用,正捉襟見肘,諸葛亮的加盟無異雪中送炭,自己必然受到重用,可以實施心中抱負,所以諸葛亮選擇了曲線救國,投向了劉備。

    總結:諸葛亮這一生都是為復興漢室在努力,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三顧茅廬,白帝託孤等經典故事也譜寫了一段讓人感動的君臣之誼。

  • 7 # 今古講堂

    我提出這個問題,本來自己不想回答。但想不到有這麼多人來回答,而且回答的內容和我的看法並不一致。所以我只好也湊湊熱鬧,來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一 、諸葛亮:“其實我有一顆騷動的心”。

    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曾經這樣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說:在亂世之中,我本來只想能保住一條命,就阿彌陀佛了,沒有奢望能夠建功立業。

    那麼他真的不想建功立業嗎?在我看來,他不是不想,而是沒辦法想。他很清楚的知道:由於生逢亂世,他這麼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20多歲的年輕人,又沒有什麼後臺背景,如果想建立一番事業,那真的是太難太難了,所以他對此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但他又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天下的大勢。他身在南陽耕讀,卻時刻心繫天下。像他這麼一個滿腹才華和抱負的人,怎麼可能甘願一輩子在田間耕作?

    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他的先祖諸葛豐,曾經擔任過西漢元帝的司隸校尉,專門負責監察京師和地方官員,權勢極大,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諸葛亮8歲時,其父母已經雙亡,他與弟弟諸葛均一起投奔了叔父諸葛玄。後來,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想不到東漢朝廷又派朱皓擔任了這個職務。等於是袁術的任命書變成了一紙空文,在這麼一種情況下,諸葛玄只好去投奔了荊州劉表。

    諸葛亮就是出生於這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其從小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眼界與一般人家的子弟不一樣。但由於其家道衰落,加之天下動亂,他已經失去了進一步向上晉升的空間,在荊州期間,他雖然也經常會見一些當地的社會名流。但是始終無法真正躋身於上流社會。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說的: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好為《梁父吟》”,而《梁父吟》是什麼呢?這是一首樂府古辭,諸葛亮曾為之填詞。所詠的內容為齊景公的國相晏嬰,設計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諸葛亮填了這首詞之後,不是偶爾的看看,而是“好為”,閒來無事就經常歌詠。

    諸葛亮又“自比於管仲、樂毅”,把自己比成是春秋時齊國名相管仲與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這兩個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管樂”。

    也就是說,在當時天下諸侯紛爭的這麼一種局面下,諸葛亮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晏嬰、管仲、樂毅這樣的人物。其理想抱負不可謂不大。

    諸葛亮作為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整天把自己和古代的名將名相相提並論,有沒有人認可他呢?可惜沒有幾個。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等少數幾個比較瞭解他的人,相信他有這個能力。

    換句話說,諸葛亮實際上處於一種心比天高,但懷才不遇的狀態。

    作為一個正常的,要求進步的年輕人,總是會有理想抱負的,諸葛亮身處陋室,心懷天下。很想有一番作為。根本就不是他後來所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

    古往今來,那麼多王侯將相,從來沒有誰承認過自己早就想飛黃騰達。所以諸葛亮說的這個話,當不了真。

    二、諸葛亮當時處於晉身無門的窘境。

    黃巾農民起義失敗後,天下大亂,各式各樣的武裝紛紛割據一方,形成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軍閥混戰局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擊敗了袁紹,加快了統一北方的程序。劉表佔據荊州,孫權佔據江東,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

    漢獻帝名為皇帝,實為傀儡。曹操大權獨攬,手下網羅了一大批文臣武將。謀士有如荀彧、郭嘉、 賈詡、程昱 、荀攸等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諸葛亮作為一個後生晚輩,如果去投奔曹操,沒有讓他表演的平臺。

    而那個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從隋唐時期才開始有。提拔幹部主要依靠的是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也就是所謂的“察舉制”與“徵辟制”。由州推舉的人才稱之為秀才,由郡推舉的人才稱之為孝廉。稱之為“舉孝廉”。

    而諸葛亮,恰恰沒有哪一級組織推薦他去當官。諸葛亮作為社會底層的群眾,非常缺乏上升的渠道和空間。

    如果他直接想去投奔漢獻帝,估計漢獻帝的面他都見不到。就算他能見到,漢獻帝自顧不暇,根本就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對他這麼一個毛頭小夥子委以重任。

    至於孫權那裡,與諸葛亮相隔太遠了,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要說曹操和孫權,就是近在眼前的荊州劉表,雖說和諸葛亮還多少有點親戚關係,也從來沒有把諸葛亮當成一個人物看待。所以諸葛亮只能老老實實的待在隆中“躬耕”。

    曹操、孫權、劉表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已有了自己穩固的地盤,手下的管理層也都已配備齊全。也就是說,重要的崗位都已經有人佔了,正常情況下,除非有了空缺,下面的人才能提拔得上來。

    三、劉備和諸葛亮形成一種共贏的關係。

    劉備胸懷大志,他的理想是以“帝室之胄”的身份,以“恢復漢室”為名,效仿漢光武帝劉秀一統天下。但是他起兵之後一直不太順利。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官渡之戰後,又被曹操擊敗。無奈之下,劉備只得投靠了劉表。以起兵到現在,他都沒有能夠擁有一塊自己穩定的地盤。

    劉備之敗,倒不是因為他手下沒有得力的將領,關羽、張飛這樣的大將,就是到了曹操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非常缺乏像張良這樣能夠運籌帷幄的謀士。打仗這種事情,光有領兵的將領不行,必須要有參謀部、智囊團。而缺乏謀士一直是個非常困擾劉備的問題,他一直沒有能夠找到自己可以依賴的高階參謀。

    那麼劉備又是怎麼會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的?這主要歸功於司馬德操和徐庶的推薦。據東晉的《襄陽記》記載: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又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我倒不認為劉備如《三國演義》中所講的那樣,到諸葛亮門上,去了兩次都吃了閉門羹,第三次去的時候,諸葛亮雖然在家,還擺譜假裝睡覺,讓劉備在門口等了很長時間才跟他說上話。劉備肯定是第一次就見到了諸葛亮,兩個人交談以後相談甚歡,這才會有以後的第二次、第三次登門拜訪。

    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年齡大概二十六七歲,而劉備比他年長了20歲。不要說劉備將來還會是他的領導。以諸葛亮之為人,即使對待一個比自己年長20歲的長者,也不可能如此無禮。如果他這麼不懂禮貌,那他就不是諸葛亮了,劉備也就不可能看中他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己說的非常清楚:

    諸葛亮在劉備那裡一下子得到了賞識和重用。根據諸葛亮的分析:曹操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無法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地形險要,老百姓擁護,又能夠任用賢臣,只能和他結為盟友,不能與之為敵。只有荊州和益州,其統治者比較無能,可以圖之,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將來等到曹操和孫權自己內部亂了,就可以趁機出兵統一天下了。

    他的這個想法,腦洞非常大。劉備非常欣賞他描繪的這麼一個藍圖。不過在當時,這還只是一個憧憬,實現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後來的實踐也證明,諸葛亮確實是敢想敢做。不過他想和孫權結盟,這一點其實非常困難。因為孫權也早就對荊州有所圖,劉備想得荊州,就必然會與孫權產生矛盾。巨大的利益衝突,使他們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盟友。而且,三國鼎立之後,諸葛亮所設想的“天下有變”,也並沒有能夠實現。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一

    劉備太缺少像孔明這樣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人才了,諸葛亮的到來,填補了他的人才空白點。從此劉備集團的管理層成員基本定型。

    關羽和張飛無可奈何,只能接受這個現實。

  • 8 # 狼的影子716

    他倒是想謀劃來著,可是沒人鳥他,別看羅貫中把他吹的通天徹地只之能,神鬼莫測之機 ,天上有,地下無的,實際上他就是一個破落戶,一個離鄉背井跟著叔叔到荊州“乞食”蹭飯的癟三,雖然跟劉表攀上了親戚,但是人家連一個做官的基本資格~孝廉都沒有給他,人家曹操,荀彧,郭嘉,賈詡,龐統等人早就“舉孝廉”出仕了,只有這個諸葛亮,還拿著他那個剽竊來的《隆中對》到處賣弄,先是獻給劉表,可是人家不感興趣,好不容易碰上一個劉備,趕緊把那個破《隆中對》加上一句“其主不能守”的話,原封不動的去獻給劉備做敲門磚,對於他的這一套,劉備也不感興趣,他說的這些基本上都是些吃飽了不餓的廢話,當時的天下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大大小小的軍閥集團已經只剩下孫權,劉表,劉璋和涼州的馬超,韓遂,孫權的勢力僅次於曹操,劉備根本就奈何不了,馬超遠在千里之外的涼州(今天的甘寧青諸省),劉備也是鞭長莫及,剩下能打主意的就只有劉表和劉璋了,這些傻子都能看明白的事兒,劉備根本就不需要諸葛亮來教,《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橋段,劉備跟劉表對飲之時說了一句酒話,“備若有根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這句話說明劉備對於自己面臨的問題非常清楚,他最大的短板就是苦於沒有一塊根據地,只要他有了穩定的地盤,他可以依賴當地計程車族,可以從從容容的發展經濟,徵收賦稅,擴充軍隊,天下那些大大小小的軍閥還真沒有幾個是他的對手,事實上,劉備征戰一生,除了曹操以外,還真沒有幾個人是他的對手,在徐州的時候他活捉過曹操派來的劉岱,當時他就調侃劉岱說:曹操親自來我沒有把握勝他,你這樣的貨色來一百個都沒用。而事實上,曹操手下這些將領們劉備也確實不怕,他在徐州打敗過劉岱,在新野打敗過夏侯惇,在漢中斬殺了夏侯淵,在赤壁跟周瑜一起挫敗了曹操,甚至連曹操親征漢中也沒有打敗劉備。說明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不是亂說的。

    雖然劉備對諸葛亮的紙上談兵沒有什麼興趣,但是他發現這個急功近利的二逼書生有一個很大的優勢~諸葛亮的姻親圈子很牛逼,荊州最著名計程車族豪強蔡氏,蒯氏,龐氏,黃氏都跟他有姻親關係,連劉表都是諸葛亮岳父的連襟,劉備要想在荊州立足,就必須得到荊州士族的支援,而這個諸葛亮則正好可以充當一個紐帶,這也是諸葛亮唯一的長處,而且這個長處也只有劉備才需要,人家劉表根本就不鳥他那一套,所以,諸葛亮不管怎麼裝逼,不管他如何“高臥隆中”“吟風弄月”,他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投靠劉備,因為劉表看不上他,他在荊州怎麼混也不可能超越蔡瑁,蒯越,韓嵩,傅巽,龐氏等士族集團,孫權就更不行了,老孫家的政權是依靠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建立起來的,如果不是這四大家族的人或者是跟四大家族有姻親關係的人,在江東根本就不可能出人頭地,除了這兩個地方,諸葛亮也實戰找不到一個可以容納他的地方了,曹操那裡就更不用想了,曹操集團已經非常成熟了,曹氏,夏侯氏和穎川士族已經充斥了曹魏集團的每一個角落,諸葛亮要是投靠曹操,人家還不見得要他,即使是接納了他,也只能從底層的小吏開始做起,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平頭百姓(白身),人家誰認識他呢?即使是他真有什麼“通天徹地之能,神鬼莫測之機”,也得有人識貨才行啊,曹操下荊州之後,那些投靠曹操的荊州地區的名門望族,名宿大儒們,沒有一個混出點模樣來,更何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諸葛亮呢?諾大的一個荊州,除了崔州平和徐庶之外,誰也不認可他(時人莫之許也),要不是徐庶大力推薦,連近在咫尺的劉備都不可能知道他,更不用說千里迢迢之外的漢獻帝了,他想去輔佐人家都找不到門朝哪兒開,人家也沒有人知道這個,終日“抱膝長坐,吟風弄月,每自比管嶽”的二逼青年是哪個精神病醫院跑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花最旺臉型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