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大仙

    秦始皇既然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然證明人們對他的認可。作為第一個皇帝,他率先開創了郡縣制,一直用到現在。而且還統一了度量衡,對後世的發展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但是提起秦始皇,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暴君。他焚書坑儒,強徵勞力,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秦朝二世而亡。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會變得這麼殘暴呢?特別是統一之後,就更加殘暴了。其實,這跟他以前的經歷有很大關係。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邯鄲,他的父親秦莊襄王被呂不韋救了回來,扶持他做了皇帝。秦始皇之前作為人質,過的是什麼日子就別說了,當時隔三差五就要打仗,人質每天都要在擔驚受怕中度過。

    好不容易等到了十歲,秦莊襄王終於把他接回了咸陽。但是嬴政並沒有回家的感覺。因為家裡殘酷的鬥爭並不比在外面做人質要舒服。好不容易做了秦王,還不得不面對三方面的威脅:

    第一,同父異母的弟弟成蛟。第二,丞相呂不韋。呂不韋對嬴政父子本來就有大恩,這時候又權傾朝野,嬴政自然害怕。第三,母親趙姬的情夫嫪毐。

    嫪毐仗著趙姬的關係,為非作歹,還和趙姬有了私生子。嬴政當然不能忍讓,用車裂處死了嫪毐,還摔死了他們的私生子。隨後也賜死了呂不韋,這時候的嬴政剷除了各種阻礙,而且手段都非常狠辣。此時,嬴政由內到外算是脫胎換骨了。

    回顧秦始皇一生,小時候在他國做人質,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回家了還要面對各方面的威脅,當了秦王之後仍然被各方勢力所威脅,自己的母親還如此給自己丟人,要是普通人早就過不下去了吧。不過或許也正是這種經歷,讓秦始皇變得殘暴的同時,也為統一做了很大的貢獻。

  • 2 # 大秦老秦人

    現在很多人只會學習別人寫好的東西,殊不知別人寫好的東西,都帶有自己偏好,帶有自己的認知,具有時代鮮明的特點。所以,沒有分析的讀死書的人大有人在,人要學習,就是分析的自我學習,最後,卻君莫罵秦始皇。

    關於大秦帝國實現統一後,存時較短,原因是複雜的。

           大秦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為何存世較短,成為現代人們疑惑的一段歷史,讓無數熱愛大秦帝國的人們為之心神嚮往而又惋惜,總結了一下,分析如下:

           第一個原因,嶄新祖國大一統理念和諸國並立之間的矛盾尖銳。

           祖國統一對各戰國而言,那個國家願意被滅,而且自己的國家存在了幾百年,現在沒有了,連草根百姓都有仇恨,更何況那些齊、楚、燕、韓、趙、魏國的君王、貴族,他們個個恨不得立刻推翻大秦帝國,這些被滅的諸國貴族巴不得統一的大秦帝國動盪,可伺機重新分裂大秦帝國而去復國。這一勢力在全國都有。這時候還沒有中國要統一的理念,誰分裂誰就是賣國賊,一但有人造反,這個齊國、那個魏國又復活了......

            第二個原因,分封制在社會中根深蒂固,和新的郡縣制之間的矛盾,暗流湧動。被滅的王、及在統一中功績卓著的將軍,都有此野心。中央給郡縣派幹部駐守,削弱了影響了這些人的野心。

             第三個原因,統一後,部分將領傭兵自重,相比國家中央集權沒有統一前,沒有那麼的堅固和忠心。大秦帝國統一後,秦始皇派蒙恬北征匈奴,派屠睢南征百越,屠睢的副將就是趙佗。公元前221年,屠睢奉命率50萬大軍,南征南越、西甌,分五路討伐,在押運軍糧的路上中毒箭病亡,秦始皇派任囂接替。而任囂就對統一國家、開疆拓土不但沒有意識,而且心懷鬼胎。

           可秦始皇在民族融合上,全力支援任囂和趙佗,趙佗到龍川(今龍川縣佗城鎮)上任後,採取“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並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的居民至南越,加強漢越的民族融合,始皇帝全力支援,因為這對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有利的。

            當大秦帝國出現危機時,任囂認為秦始皇統一國家、開疆拓土是無道,在死之前,讓趙佗接任他的位子,並指示趙佗擁兵自稱為王。征服南越的秦軍是秦軍主力,在秦國內,留下的都是拼湊的雜牌軍。屠睢沒有異心,而任囂和趙佗卻有擁兵自王之心,要知道50萬大軍,在秦統一前的戰國,一箇中等國家也沒有50萬的軍隊,只有大國才有這麼多軍隊,在戰國一個國家如擁有50萬軍隊足可稱霸一時。公元前206年,任囂病亡,趙佗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當時南越設有三個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漢朝時,漢派出使者,趙佗向漢稱臣,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還好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在當時,有的將軍、還有百姓沒有國家統一的意識。國家統一的意識是自秦朝統一開始的,是一點一點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來的,不是生來就有的。為國家統一而戰,有的將軍可能還有不同的意見,只是不敢說罷了。一旦遠離朝廷,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就很有可能,更不要提國家危亡之時,他出手相助了。國家任命到地方的官員,這些擁兵自重的重臣都會殺掉朝廷官員,自立為王的,比現代的軍閥更可恨,因他自立為王,拿著朝廷的軍隊為自己建國,分裂祖國。

           第四個原因,統一後,魚龍混雜,圖謀不軌的勢力伺機造反。

           第五個原因,未立太子之患,為篡權奪位埋下隱患,造成大秦幾百年基業及贏氏族人慘遭胡亥手足相殘,造成贏氏忠臣、有才幹的人盡喪於宮廷之爭。太子不立,他人覬覦太子之位,禍害是致命的。

            第六個原因,秦國雖在當時生產力相對較好,但兩千年前生產力還是落後的,要開創如此龐大的國家,並守好她,談何容易,農業水利工程,交通道路建設,邊防長城防禦建設,南邊征服南越工作,理想宏遠,但百姓極力反對,嘴上不說,心裡及其不滿,怨聲載道。在那時,還沒有現在為國奉獻的詞語,人們是從戰國走過來的,就會想過去小國的悠閒自得的日子,在人心上埋下了隱患,成為各種勢力伺機造反者利用物件。

            第七個原因,在統一戰爭的過程中,戰爭中人的死亡,統一的背後留下很多仇恨,仇恨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在漸漸發芽,十幾年後,形成了一股造反勢力。還有些吃著朝廷的俸祿,心裡卻在等待機會造反,為什麼?因為古時民風彪悍,俯首稱臣的又有幾人,認真履職地方官員又有幾人,剛剛實現大一統,新秦人又有幾人愛國。

             現在的,歐洲成立的歐盟沒有幾年,歐盟雖不是國家,但英國脫歐鬧的世界人都知道。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歷代明君和賢臣、大秦銳士、將領及老秦人的拋頭顱灑熱血下,經過幾百年努力,終於實現了歷史上大一統。值得我們為先人們致敬,並懷念他們為祖國和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

    關於秦國的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

    一是實現國家真正統一,並在全華人民心中建立、樹立了大中國大中華統一觀念。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戰國,有自己的朝廷,自己的官員,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度量衡,各自為政,是一個小國,人民的國家意識已經形成了幾百年,大秦帝國的統一,嚴重影響到了各地方小國的朝廷利益,影響了貴族的利益,影響了人民狹隘的愛小國情感,所以小國被滅,當時的人心理充滿了仇恨,所以有人因國亡跳河投江自殺,不足為奇。

    全國統一後,這些六國殘餘勢力、貴族反對的是統一,所以不會因為統一而高興,也不會心甘情願的為統一的大秦帝國去建設,而是一直蠢蠢欲動,伺機造反。

    大秦帝國統一後,秦始皇為了國家統一後不再分裂,派蒙恬北征匈奴,派屠睢南征百越,屠睢的副將就是趙佗。公元前221年,屠睢奉命率50萬大軍,南征南越、西甌,分五路討伐,在押運軍糧的路上中毒箭病亡,秦始皇派任囂接替。而任囂就對統一國家、開疆拓土不但沒有意識,而且心懷鬼胎。

    可秦始皇在民族融合上,全力支援任囂和趙佗,趙佗到龍川(今龍川縣佗城鎮)上任後,採取“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並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的居民至南越,加強漢越的民族融合,始皇帝全力支援,因為這對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有利的。

    當大秦帝國出現危機時,任囂認為秦始皇統一國家、開疆拓土是無道,在死之前,讓趙佗接任他的位子,並指示趙佗擁兵自稱為王。征服南越的秦軍是秦軍主力,在秦國內,留下的都是拼湊的雜牌軍。屠睢沒有異心,而任囂和趙佗卻有擁兵自王之心,要知道50萬大軍,在秦統一前的戰國,一箇中等國家也沒有50萬的軍隊,只有大國才有這麼多軍隊,在戰國一個國家如擁有50萬軍隊足可稱霸一時。公元前206年,任囂病亡,趙佗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當時南越設有三個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漢朝時,漢派出使者,趙佗向漢稱臣,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還好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在當時,有的將軍、還有百姓沒有國家統一的意識。國家統一的意識是自秦朝統一開始的,是一點一點在人們心中建立起來的,不是生來就有的。為國家統一而戰,有的將軍可能還有不同的意見,只是不敢說罷了。一旦遠離朝廷,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就很有可能,更不要提國家危亡之時,他出手相助了。國家任命到地方的官員,這些擁兵自重的重臣都會殺掉朝廷官員,自立為王的,比現代的軍閥更可恨,因他自立為王,拿著朝廷的軍隊為自己建國,分裂祖國。

    所以,大秦帝國統一的國內形勢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統一條件最複雜、最艱難、最困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極不利於統一的,因為你要統一的是一個個成立了幾百年的國家。

    秦朝統一後,雖只有十幾年時間,但成就是輝煌的,秦朝時間短的原因是複雜的,在秦朝的時候,沒有現代先進的生產力,沒有現代諸多的詞彙,比如那時還沒有為國奉獻這個詞,所以要把國家統一這麼大,並守好是特別不容易的。因為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所以建設國家更是不易。所以秦始皇經常親自巡視邊疆,車馬勞頓,日理萬機,最終秦始皇積勞成疾,享年只有50歲。我們乘坐現在交通工具出差或旅遊都覺辛苦,更何況乘坐硬輪子的馬車走在崎嶇不平、坑坑窪窪的野路上,秦始皇完全可以選擇呆在咸陽宮中,之所以要在國境線上巡視,就是為了國家統一,不再分裂,人民再遭分裂戰爭之苦。所以他勤勉治國,為國家統一大有作為。

    秦朝的建立,是在秦國幾百年君、臣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秦孝公等歷代明君、商君、無數將軍、大秦勇士和秦華人民的幾百年努力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終於實現了大一統帝國,結束了戰國並雄的局面,結束了人們愛各自小國的思想,在全華人民心中首次建立了大一統思想。自始,全華人民開始有了大一統思想,這個大一統思想在中華民族及人民的心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形成了一種統一祖國的思想,全華人民並以此為正義正確的思想,並紮根在每一個華人心中,平日不起眼,當祖國危難時,全華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為祖國奮鬥,為祖國犧牲,在祖國大一統的方面,是從千古一帝秦始皇開始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大一統思想,依法治國思想,統一的文字的思想,書同文,車同軌使人們在生活習慣中認識到中華大地上的人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大且強,才不易被欺,國家才有了戰略縱深,不至於滅國滅種。並結合儒家思想不斷完善,勤勞致富,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早日實現。

    二是嶄新國家體制的建立。

    春秋戰國時期,周室的分封制國家體制諸多弊端暴露出來,諸國相互征伐,周室軟弱無力管理,給各地人民帶來災難,利於分裂而不利於國家統一和政令暢通。

    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是一種制度創新,首先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消除了諸侯國生存的可能,國家體制上消除了大中華分裂的可能,更不會從國家體制上造成全國各地人民產生狹隘的愛地方小國意識,在國家意識上,讓全華人民認識到只有一個國家意識,這個國就是大中華,愛國就愛大一統帝國,沒有其他,在全華人民心中建立起大中華不能分裂。如果分封制,還繼續分封齊、楚、燕、韓、趙、魏諸國,不就又回到戰國,不就又回到群雄逐鹿了嗎,各地人民的國家意識又要分裂了嗎。所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利於祖國統一,兩千多年來,至今,都是祖國統一的好體制,省相當於郡,縣和秦時的縣一樣。

    國家意識一旦形成,誰想搞破壞,分裂祖國,都沒有那麼容易。誰想消滅這個國也沒有那麼容易。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於世界,都是一樣的。大秦帝國一統天下,不容易,了不起,結束了戰國幾百年征伐,統一了祖國,統一了各地人民的國家意識,建立了大一統意識。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單位,小人總是不幹活反而在後面清閒的汙衊誹謗實實在在幹活的人實幹的人。偉大的秦始皇也難逃這些汙衊和誹謗,懷念大秦帝國和我敬仰的秦始皇。

  • 3 # 說史散人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飽受爭議的帝王,他殘暴,他睿智,他雄才大略。可是在始皇帝的晚期,他執拗的性格將王朝拉入了滅亡的深淵,在他死後五百多年的秦社稷被一把大火毀於一旦,令人非常痛惜。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秦始皇更被儒生打上了壞蛋的標籤,殘暴無道成為秦朝的符號。可是事實真是如此的嗎?秦朝雖然是一個短暫的王朝,但它開創了許多先例,中國的大一統正是由其開創的,中國才能在幾千年的時光變遷中維持基本版圖。

    漢承秦制,因此漢朝才能變成歷史上的那個強漢,才能讓漢成為一個民族的名稱。秦法不是不行,只是需要一些更改,漢朝統治者正是修改了一些秦法的弊處,才讓秦制再次發揮了生機。歷史上有許多早期英明,晚年昏聵的君王,比如漢武帝和唐玄宗,但他們都比不上秦始皇的歷史貢獻。

  • 4 # 減水書生

    秦始皇走向殘暴,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始皇帝遭遇到了執政挫折,一個是秦法秦制的屬性使然。

    1.秦始皇做過努力,即融合關中秦法和六國文治

    秦人統一,首先是武力上的征服,也就是看誰兵多、看誰劍利、看誰馬快。但武力征服裡面,卻有制度優勢,那就是秦法秦制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上,要碾壓六國之制。

    但是,秦人的文治風華,卻遠不及關東六國。所謂文治風華,換成一個現代詞語更清楚,那就是精神文明,就是文化。很簡單的一個例子,諸子百家,有哪一家有哪一子是從秦戰國走出來的,即便是法家也是生於關東、長於關中。

    所以,公元前221年,秦帝國統一伊始,始皇帝便招諸子百家入咸陽,主要是齊魯儒生,拜博士官。別小瞧這個博士,他不是以後朝代的國子監和太學裡的老師,他們是能夠參與朝政的,也就是進入到大秦帝國的朝堂決策。

    面對山東六國,特別是楚地叛亂,始皇帝並沒有實施嚴刑峻法,加之以集體屠戮,而是給了一個比較寬鬆的緩衝期。

    但始皇帝的努力止於泰山封禪,原因就是這些博士們極不配合,而且以儒家為代表的一夥高階知識分子,非要興復周之分封。國家領袖始皇帝不買賬,政府領袖丞相李斯更不買賬。千萬別小瞧丞相李斯,秦漢時期的丞相絕對能夠做到權大欺君,即便是始皇帝這樣的雄主,丞相李斯也能說一不二,這是制度設計使然。

    所以,始皇帝在融合關中秦制和六國文治的過程中,逐漸走向了以法治國和以吏為師的情景。就是不管不顧,罷黜百家、獨尊法術。

    2.秦時暴政是制度與形勢相激使然

    確實有很多人在為始皇帝和秦帝國的暴政翻案,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翻案就認為秦朝暴政是沒有的事。

    秦朝之時,人口應該在兩千萬左右。但數年之內,北卻匈奴30萬,南伐百越50萬,修秦始皇陵70萬,還有長城、馳道、直道、疏浚黃河等大工程,至於具體可能有多少人,就當真無法統計了。但能夠得出的結論是秦時徭役極為沉重,因為國家要辦很多大事。

    始皇帝沒有給百姓修養生息的時間,沒有讓國家得享統一的紅利。這其中有原因:

    一個原因就是始皇帝需要對外戰爭的武功來論證自身合法性,統一就是牛、法治就是好,當知識分子不會配合了,那就用執政績效來證明。

    另一個原因就是秦法秦制打造了一個組織動員能力超強的軍事帝國,而且本性不改、慣性不變,直到拖垮帝國為止。

    3.秦法秦制首先是為戰爭服務的,不是為皇帝也不是為統一

    始皇帝嗜權、秦制集權,但這都不是秦法秦制的本性。要探討本性得溯源它的“初心”,也就是秦法秦制是怎麼來的,其萌芽、生長和成熟的環境淵源是什麼。

    這就太簡單了,來自於戰國,而戰國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就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且死纏爛打的兼併戰爭。

    秦法秦制,首先是為戰爭服務的。

    它的組織動員能力極為彪悍。遠的例子是長平之戰。表面上說是趙括紙上談兵、白起戰神無二,秦軍活埋了趙軍四十萬,所以秦勝而趙敗。但本質上來說,秦戰國是用自己彪悍的戰爭組織能力把趙國給拖垮的。長平之戰發展到最後階段,秦昭襄王親自赴河內,把一個郡15歲以上的壯丁都給組織了起來。幹什麼?運糧食、做運輸隊。這種組織能力,就是打死趙國,它都玩不了。

    至於秦朝立國,這種彪悍的組織能力仍舊在持續,南邊打百越、北邊打匈奴,還有掃蕩六國殘餘勢力,同時還得修長城、修直道、修馳道,國家行政體系不僅要重新建立而且要創新發展。秦帝國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到底幹了多少大事?

    任何其中一件事,都足以讓以後歷朝窮盡整個執政生命都無法完成。而秦始皇和秦帝國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秦法秦制的野蠻彪悍。隋朝打高麗、修運河,然後就被推翻了。這麼一比較就清楚了,秦朝的執政效率已經高得逆天。

    但是,這麼高的執政效率、這種彪悍的執政模式,國家受不了、百姓受不了。而始皇帝和李斯又沒能及時剎車減速,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天下重歸大亂。

  • 5 # 子不是魚

    秦始皇帝作為千古一帝,其遠見和謀略是非常高遠的。

    中央集權制度的好處,是因為中國資源因地域分配不均,加上資源缺乏,這種制度的存在,可以運用政府的行政命令,集中資源來發展建設。其次,是擅長於內治,政令的傳達,和執行都非常的高效,執行效果強。

    說他是殘暴的帝王,是因為他運用商鞅制定的法律。對人民採取高壓的統治,人們長期處於嚴酷的法律之下,加上災荒,自然災害,讓人們產生反抗的情緒。修築阿房宮,直道,皇陵,當時全華人口2000萬,徵用70萬人去搞建設,全國就是一個大工地,好大喜功,民力被他榨盡了。所以,人們說他殘暴。

    秦始皇帝急於統一後,實行政治法律改革,而不考慮到當時的國情,是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這兩天瀏覽了一下 先秦及秦漢史 秦始皇的帝國為何瓦解 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他急於在統一天下後 實施政治法律制度等改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其他國家習慣用傳統的諸侯制度 一時無法適應新制度 ,有人就上疏反對 。秦始皇覺得這麼好的制度 所有臣子百姓為何不接受 他是真的用心良苦 在創造一個偉大的帝國

    於是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 該從學術思想上控制這些文人 便開始焚書 這些文人依舊堅決反對 就將這些人抓起來埋了 又將老百姓大量徵集起來 建設他的防衛堡壘長城 及他夢想中的新皇宮阿房宮 於是人民從上到下 從臣子到百姓無一不苦 終究起來反抗 。

    歷代政治法律改革失敗而激發矛盾的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想法太超前,沒有選擇逐步的推行,人們一時難以適應。

    例如新朝,王莽之改革,恢復西周井田制度。直接廢除五珠錢,進行幣制改革,等等,嚴重損害了士家大族的利益。後來劉秀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下登上帝位。

    王安石推行的新政,史稱「慶曆新政],當時宋朝的三大問題,是[冗兵、冗官、冗費】,王安石採取強政府主義,激發了政府與士大夫階層的對立,這是他改革失敗的原因。當時的社會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加上皇帝寬容雅量,對大臣的不同意見都可以聽的下去。

    到了宋神宗時期,變得專制獨裁,這就讓士族與皇帝就有一種對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採用強硬的手段進行變法,由於士大夫守舊,所以強烈的反對意識。王安石,沒有搞清楚,這天下,是士大夫和皇帝共治的,如果不能解決政府與官僚之間的矛盾衝突,改革怎麼能夠成功?

  • 6 # 平面視界

    秦始皇內心的理想天下在政策施行過程中,挫折不斷,他試過讓步一些,然而依然不討好天下人,為了實現內心的抱負,他不再屈服,嚴法對待反對施政的六國舊民,充軍、勞役等沉重摺磨終於使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國家,爆發了不可逆轉的農民起義,六國舊貴族趁機做大自己的勢力,聯合推翻了大秦王朝。總結起來,當天下初定的時候,必須要籠絡民心,修養生息,施恩惠於天下,王朝才能穩固。

  • 7 # 阿慶還是阿慶

    秦始皇從明君走向暴君?這個不知道從何說起了。

    有的人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多行的是暴政,但是認真看看秦國律法,你會發現,其實在他統一前後其實沒有多大區別。反而是在秦國完成統一後,反而吸收了不少六國的做法。比如有一年秦始皇還為全華人都發放糧食和酒,搞了個全國大過年。

    但是統一之前的秦始皇就能說是明君麼?似乎也不能這麼說吧?

    要不然也不會有六國畏懼秦國如虎狼了。所以燕太子派了荊軻前去刺殺秦始皇。所以秦始皇起初也很贊同把六華人驅逐出秦國的政策。

    秦始皇的偉大,在於第一次完成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但是這些跟他聰明君變成暴君沒有什麼明確的聯絡,在我看來,不如說他始終帶有秦華人骨子裡的狂野特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歲小孩上牙全壞了,長出來又壞了,怎麼辦那?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