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農蝦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學者紛紛對科學技術與人的全面發展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的系統分析。從價值層面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的一個理想目標;從歷史和現實層面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從內容規定層面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應當實現人的需要、能力、社會關係和個性的共同發展。總之,科學技術與人的全面發展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其將會隨著實踐發展日臻趨於豐富和完善。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積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又嚴重地制約著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正反雙重效應:科技進步在極大豐富人類物質世界的同時,又使人類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極大地豐富人類社會關係的同時,又使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冷漠;在極大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的同時,又造成了人在某種程度上的“非個性化”、“工具化”。同時,作為科技發展主體人的發展的不同程度又反過來影響著科技的發展,其中人的全面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將會有利地推動科技的產生和發展,而人的片面發展則會加速科技異化,其嚴重滯緩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歷史程序。新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宏觀領域到微觀領域、再到宇觀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時它給人的全面發展帶來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關鍵字:科學技術 人的全面發展 和諧發展

    第一部分 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的發展,人的最根本的東西就是人本身。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充分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從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絡和社會關係入手來考察人自身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的基本內涵包含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馬克思這裡所講的人的能力,包括人的體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會能力、潛在能力和現實能力等許多型別。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勞動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基本條件”,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全面發展和展示自己才能和力量的機會和場所。技術是在人類勞動生產過程中產生、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活動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活動。物件性的勞動實踐中,其作為人類實踐活動中介手段,能夠鍛鍊和發揮其全部才能,使人類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充分、協調的發展。

    第二,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們的需要是人自身的本性,需要是人類的一切活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人獲取和佔有生存機會的必要條件,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人的需要層次不斷提高和多樣化,從火的使用到電的發展再到電子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的普遍應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生活主體的需要層次,大大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第三,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社會關係的發展程度決定著人的發展程度。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隨著社會關係不斷髮展而發展的,由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由不充分發展向充分發展的歷史過程。可見,只有人的社會關係得到高度的豐富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才有能成為現實。

    第四,人的個性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個性是個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在不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集中表現,是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展示。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出發點和價值歸宿。由於受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人的自由也是具有歷史性的,科學技術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人邁向自由的一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的個性發展過程呈現為三種形態,即由“人的依賴性”階段到“人的獨立性”階段,再到“人的自由個性“階段。

    第二部分 科學技術與人

    首先,人離不開技術,技術離不開人。技術的進步,賦予了人類個體獲得自由的技能和力量,技術的不斷進步,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得到加強,人的自由向度越來越大。而技術則是在人類發明創造並逐漸發展起來的,技術及技術系統產生與發展的全過程都不可能脫離人、脫離人類社會成為一個自生自滅的獨立系統。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自然界沒有製造出任何機器,沒有製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

    其次,技術是“人類意志”的載體。誠然,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於人的思維水平和實踐能力並不高,對科學的認知也並不完全,因此,在很多時候,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偶然性、自發性相對多一些。人類在應用技術方面更多的是依託於經驗。這就使得部分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並非出於人類自身的意願或者載入著“人類意志”,但是即使是將技術簡單地稱作工具、用具、手段等,也是人類依據自身價值選擇以及對自身所處的生存境遇的認知後,對其進行改設的過程的彙總,它在展示人對世界的建構。即使就技術器物本身而言,從其最初的被設計、被選定伊始,就己經蘊涵了人類的意識及價值評判。讓一伊夫戈菲在他的《技術哲學》中提到,“技術並不直接是我們的器官的投射,它是心理現象的間接表達,是某些‘生命形式’的表現,這些首先是以象徵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最初技術必然是一些人體工藝、一些紋身、某些儀式的舞蹈,以象徵或表達宇宙內部秩序的某種意志,„„技術從來不是中性的,而是一種個性的投影”。

    再次,技術進步依賴社會發展。技術的發展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平行的,互進互促的。因此,技術的優勝劣汰,不是與某些個人的發展需要和價值選擇相對應的,而是與整個社會價值相對應,即與社會的發展相對應的。一方面作為變革自然和調控社會的手段,技術只有成為現實的生產力,才能達成服務於人類的目的。另一方面技術進步還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才能為社會所接受。社會的需要和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著重大技術的革新。比如歷史上由於受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很多作為動力的機械就很難在社會中出現,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近代工業的發展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動力機械才出現在人們的現實中。總之, 技術進步推動了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又反過來推動著社會進步。

    第三部分 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對人的發展的促進作用

    (1)科學技術進步為人不斷深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認識基礎。

    人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類透過科學技術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帶來了人類自身的解放。從原始人與自然最初的統一關係中,人順從、受動於自然,人類利用比較簡單的手工工具依靠自身繁重的體力支出與自然發生作用。伴隨科學認識的不斷進步,人形成了從整體上對自然界總體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從而初步擺脫了自然的神秘主義色彩;利用技術工具對自然的改造也使人獲得了主動性的喜悅成果。

    在實踐中,人與外部世界形成了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人的認識結構透過實踐方式的反覆,在人腦中逐漸內化形成相對穩定的認知方式。這種認識結構不是固定的,而是借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斷髮展,用以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因此,研究自然規律,認識自然規律,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是使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重要前提。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揭示的自然的本質和規律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奠定認識論的基礎和提供著理論的依據。科學技術是進入實踐活動領域為主體所實際掌握、運用的知識和經驗,是實踐主體能力結構中的智力、智慧因素。從而為人對自然進行物質生產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2)科學技術進步為人的生產實踐提供直接有力的動力。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引起生產力的變革。從人類總體歷史來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本質力量在不斷髮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發展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科學觀的核心。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利用自然物件和自然力生產物質資料形成的物質力量。它表示的是人對自然界的關係,人影響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取決於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物質生產是人類實踐最基本的形態,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產方式。人類的生活資料需要靠物質生產實踐創造。人類進行物質生產、再生產的生產資料也需要由物質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科學技術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物質生產的充分發展,使人的物質需求得到不斷滿足,創造了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根據技術的形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依次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等。所謂技術社會形態指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形態。技術社會形態從科學技術側面透視了人的實踐中介與實踐物件的根本性變化及人的生存發展狀況。18世紀的蒸汽技術是在生產實踐經驗基礎上產生的,而19世紀的電力技術則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科學技術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日益顯示出來;這就是說,透過實踐客體的變化發展可以透視主體能力及需要的變化發展,客體不斷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實踐以及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產生的物件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

    (3)科學技術進步使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領域不斷擴大。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的實踐領域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擴充套件。人類對能源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從地球表層擴充套件到海洋、空間和地球深處。在物質生產活動領域中,人們運用科學技術不斷髮現、開發新能源和新資源,特別是擴大著綠色能源、綠色資源和綠色工藝(即清潔生產工藝)的開發前景。科學技術進步豐富了人與自然交往的形式,擴大了人與自然交往的範圍和內容,從而提高了地表自然環境的整體承載能力,為人與自然的協調奠定了物質基礎。技術進步初步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發展對物質資源的極端依賴性。當代科技進步為知識經濟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知識資源。

    (4)科學技術進步促進了人的社會關係的豐富。

    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其進步推動著生產關係和一切社會關係的變革和革命,從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程序。自本世紀中期以來,社會發展的模式從“生產-技術-科學”轉變為了“科學-技術-生產”,科學和技術日益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量,改變了過去那種主要是被動地受生產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決定的狀況。科學技術和生產的一體化無疑使“科學與技術已成為第一位的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透過經濟的發展引起產業結構變革,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加速了勞動的分工,從而引發整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不僅社會的產業結構、勞動的社會分工以及勞動方式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實踐逐漸顯現出新的特點和新的趨勢:勞動過程的綜合化,勞動崗位的流動化,勞動手段的科技化,勞動技術的全面化,勞動者知識基礎的寬泛化和智慧化等。科學技術進步在現代仍然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推動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與變革。

    (5)科學技術進步促進了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進步。

    科學技術進步使人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社會空間,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制度的更替,而且也推動人類的生活模式變革。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那樣,科學技術的進步引起社會關係上的改變。他曾寫道: “近年來,任何一種機械發明都不象‘珍妮’紡紗機和精梳紡紗機的創造, 在生產方式上, 並且歸根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 引起那樣大的改變”,“‘機械發明’。它引起‘生產方式上的改變’,並且由此引起生產關係上的改變,因而引起社會關係上的改變,並且歸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變”農業文明時代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發展到工業文明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開放性和生活節奏的快速多變為顯著特點。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化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科學技術引起人類社會生活極其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二、科學技術對人的發展的負面作用

    現代科技負面作用表現在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人類自身、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三個方面。

    (1)現代科技對人類自身的負面影響。

    在談到現代科技對人類生理方面的負面影響時,首先要談一下現代生物和醫學科技對人類生理健康的不良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物科技是一門改造生物的科學技術,而人本身也是生物科技的重要研究物件;醫學則是一門對人類進行“修補”的科學技術。生物和醫學科技的發展無疑為人類的健康生存和成長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如果我們不能對生物和醫學科技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控制,其發展和應用也會對人類自身,特別是對人的生理健康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轉基因食物可以使食物的過敏性透過轉基因操作從一種植物轉移到另一種植物。而且,由於許多被轉入食用作用的基因,源於以前從未被作為人類食物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因此,轉基因食物對人體安全的負面影響在短期內是難以預測和確定的。另外,轉基因作物中的突變基因可能會進入到生物有機體中,而把轉基因動物的器官移植給人類,可能使某些未知病毒打破物種界限侵入人類基因組,導致難以預料和難以對付的致死性病毒流行病的發生。

    (2)現代科技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科技發展對倫理觀念和規範的衝擊。現代科技的突破性進展及其廣泛應用,在改變物質世界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思想、道德動機和道德行為,這是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倫理觀念和規範形成衝擊的現實依據。當然,與

    科學技術作用的兩重性相一致,科技發展對社會倫理觀念和規範的影響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應:一是挑戰那些與時代發展已不適應的落後觀念和規範,促成對它們的調整和變革;二是衝擊那些仍然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仍在發揮重要的社會協調及約束作用的觀念和規範,導致對它們的淡化和削弱。顯然,前者屬於這種影響的正面效應,後者則屬於負面效應。

    現代科技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之二是高科技犯罪。目前,透過網際網路有意傳播電腦病毒、散佈虛假資訊和侵犯智慧財產權等行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駭客行為也嚴重危害公眾及社會安全。另外,金融領域的盜竊和貪汙、經濟領域的詐騙、竊取政治、軍事、商業秘密等,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是一種“智慧犯罪”,犯罪人往往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程度的計算機系統等專業知識,作案手法往往比較隱蔽。因此,與其他犯罪手段相比,其危害程度更大,會對社會造成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難以估量的損失,甚至會使人生活在高科技犯罪的恐怖中。

    (3)現代科技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科技發展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由於自然資源在一定時空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滿足人類當前和將來的需要,所以,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問題就應運而生。但是,不少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會隨著人類開採和使用量增長而趨於耗竭,就是森林、空氣、水、生物等絕大多數可再生資源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會引起森林劇減、水土流失、空氣和水質汙染、物種滅絕等嚴重後果,從而大大降低能被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其次是損害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食物、材料、藥物和環境等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然而,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和威脅,這其中的原因,既有毀林開荒、圍湖造田、濫捕野生動物、過度放牧和城市化等“傳統”因素,還有與現代科技發展和應用密切相關的新因素,這其中就包括現代農業技術、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

    最後是引發和加劇災害性的全球環境變化。全球環境變化,是指包括氣候在內的、地表和地表以上的各種環境的變化。引起全球環境變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和非自然因素兩大方面。在生產規模不大,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的年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只是區域性的、輕微的,全球環境變化主要由自然因素所左右;當人類步入大規模工業時代,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人類影響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人類已經和正在對地球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和過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全球環境變化的主導因素逐漸從自然方面轉向非自然的,也即人為的方面。更突出的是,這類由人為因素,特別是科技發展和應用所引發或加劇的全球環境變化,對人類和整個地球生態體統而言,基本上都是災害性的,它們已經成為全球生態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部分 實現科技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

    科學技術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服務既是其初衷,也是其最終目的。然而,科學技術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由於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的侷限,加之科學技術本身所附有的風險性,致使科學技術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給人的全面發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視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理性地反思科學技術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探索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和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措施來積極地促進科技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

    一、全面關注人的發展的新向度

    人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地追求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和諧,追求物質生活豐富、道德品質高尚和和精神生活充實,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的漫長曆史過程。隨著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的提高,人的發展和需求的範圍和層次將會不斷延伸和拓展,呈現出多領域、多層次的需求,不但提出了更高層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會在思考和逐漸解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形而下問題的同時,開始思考和追問形而上的問題,諸如人生的意義、價值、幸福、社會的公平和公正等,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從被奴役、被束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找到人類安身立命和靈魂安歇的長駐精神家園。因而,我們要注重人的發展需求的各個方面,而不能只注重人的發展需求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如若這樣只會導致人的片面發展。要促進科學技術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我們就必須全面地認識人的發展的多個向度,關注人的各個層次需要的發展,徹底地改變傳統單純地追求物質經濟效益的功利主義的科技觀,要重新樹立一種以人為本的科學技術觀,以更好地實現科學技術造福於人類的目的。

    二、弘揚科學精神,樹立人文意識,實現科學理性與人文理性的融合

    回首過去,我們發現科學技術確實為我們提供了幾百年前人們難以想象的變革世界、開拓世界的嶄新手段和無窮力量,給人類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豐富社會財富,然而,它也使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科學技術在提升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本領,確認人的本質力量的同時,也異化了人類精神、情感和行為。就像一代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所論述的那樣,人們在工具理性的刺激下,一味地追求物慾世界的滿足,而忽視了人的真正的內在生活世界,棄人類的情感、意志、價值等方面而不顧,結果留給人類的只得是一個冷冰冰的“科學世界”。而要改變這一切僅靠科技理性人類將是無法到達幸福的彼岸的。正如湯因比所說的:“科學所造成的各種惡果,不能用科學本身來根治”,並且他本人深信“要將人類從以貪慾為動機,

    由技術所造成的種種惡果中拯救出來,需要一切宗教、哲學的信徒們進行的合作”。可見,要徹底根治現代社會的弊端,唯有依靠來自人的內心世界的精神革命,即“要從一個人的意識深處,加以要求,對人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造,”但是,要改變這一現狀,離開科技理性也同樣是不可取的。正如方舟子所言“沒有人文的科學是跛腳的,沒有科學的人文是盲目的”。唯有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謂的“融合”,決不是相互取代、替代,也不是用一種理性去消解另一種理性或去統一另一種理性,而是強調兩者要互補、互通,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三、促進科技創新的生態化轉向,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傳統的科技創新是一種經濟效益至上的科技創新觀,一切科技創新成果的發明和應用都是以新技術物質形態的轉化和利用率為標準。誠然,這種以工業經濟為背景的科技創新觀確實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由於缺乏對環境、社會以及人的發展等方面代價的意識,沒有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和社會以及人自身可修復、可承載的範圍內,結果引發了一系列嚴重危及自然、社會乃至人類自身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也使經濟失去了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此外,對工具理性的追捧也導致了人的畸形發展,使人一味地沉浸在工業革命的欣喜中而忘卻了對人類本真意義的追求,單向度地發展。而要扭轉這一嚴峻的社會現實,我們就必須理性地重新審視傳統科技創新活動,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全面引入生態化的思想和觀念,實現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雙贏,最終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科技創新的生態化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觀對其特定的科技創新理論發揮著無形的導向作用;其次、積極地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化環境;最後、完善科技創新生態化的相關法律制度,以此來減少或消除科技創新的阻礙因素。

  • 2 # 條條雨絲

    簡單道理就是,實在沒處打工的,只好無奈啃啃地皮。因果有的家庭有老有小,出不去啊!談不上愛不愛種地!無奈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歌如果官宣領證了,微博等各大網站會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