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論史君

    唐玄宗天寶末年,大唐王朝的“開元盛世”已走到了盡頭。表面看來,民殷國富,繁榮昌盛,而實際上由於唐玄宗荒淫無度、任用奸臣,這個社會已是危機四伏了。

    唐朝實行節度使制,邊疆上九位節度使和一位經略使所掌管的兵力達到了49萬人,可是朝廷直接指揮的中央禁軍只不過12萬人,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加上內地多年未經戰事,人們的戰爭觀念起來越淡薄,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很多名城要塞設防不力,軍備鬆弛,形同虛設。

    天寶十四年,是唐朝從盛世走向衰落的轉折點,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的野心家安祿山,看到了唐王朝的致命弱點,於是年十一月初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亂。范陽叛亂好似一陣強颱風,將開元盛世的昇平景象一掃而光,代之以煙塵蔽日血光劍影、兵火連天和生靈塗炭。華清宮中的唐玄宗再也無心欣賞霓裳羽衣舞,帶著楊貴妃倉皇逃往蜀中。

    中原地區久無戰事,幾代人連續生活在和平環境中。面對漫山遍野的叛軍,地方官員毫無應變的準備,事到臨頭,或束手待斃,或棄城逃竄,或開門出迎。安祿山版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河北、河南諸郡縣,直逼潼關。叛軍所到之處,燒系搶掠,無惡不作,“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叛軍的暴行引起了人們的切齒痛恨。

    在這危急之際,剛繼位的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率本部東討。郭子儀迅速出兵,先後斬殺安祿山部將周萬頃,擊敗高秀巖,收復雲中、馬邑等郡,大大鼓舞了唐軍計程車氣。郭子儀見叛軍雖然兵臨城下,但後方空虛,決定採用“圍魏救趙”之計,向朝廷上表保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揮師東進,進搗叛軍老巢。

    郭、李兩軍內外夾擊史思明,拔常山郡,破賊於九門,南攻趙郡,擒賊4000,獲兵仗數萬。但叛軍勢大,難以速戰速決,郭子儀遂領兵退駐恆陽,“賊來則守,賊去則追;晝則耀兵,夜襲其營”,使敵疲勞不堪。

    郭子儀見攻擊時機已到,馬上分左右兩翼向叛軍衝殺,叛軍棄甲拋戈,四散潰逃。僅此一役,唐軍大獲全勝,殺死叛軍上萬人,活捉5000人,繳獲戰馬5000匹。在混戰中,史思明被飛箭射中,倉皇出逃。河北一戰,從根本上扭轉了唐王朝的危急局面。郭子儀也因此名聲大振,他統率的朔方軍隊成為朝廷所依靠的主力部隊。

    公元757年9月,郭子儀回師奪回潼關,唐軍士氣大振。正在這時,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乘叛軍內訌之際,率兵馬15萬進軍長安。唐軍分3路,晝夜兼程,浩浩蕩蕩開到了長安西番積寺附近,結陣橫亙30多里。叛軍10萬人在北面,同唐軍南北對壘。叛軍守將李歸仁自恃兵多將廣,首先出城挑戰。

    郭子儀揚鞭策馬,揮舞戰刀,率領大軍猛擊叛軍,同時又以奇兵從敵陣之後夾攻。頃刻間,雙方戰在一起,擂鼓聲、喊殺聲,震天動地,只不過唐軍更勝一籌,叛軍大敗,被殺6萬多,倉皇逃離長安。

    第二天,唐軍入京,百姓老幼百萬,夾道歡呼、有的涕泣而言:“沒想到今天還能看到官軍回來。”長安收復後,唐軍乘勝向洛陽進軍。安慶緒得知丟失長安,大驚,急忙派嚴慶率10萬大軍迎戰。兩軍在新店相遇,叛軍依山傍營,地勢險峻,居高臨下,這對唐軍十分不利。

    郭子儀見狀,趁叛軍還沒有來得及休息之際,先是派出了2000名英勇善戰的騎士向敵營衝殺,又派了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命回紇軍從叛軍背後登山偷襲。他自己則率主力軍隊從正面追擊,一切佈置妥當後,立即擂鼓出戰。叛軍前後被圍,左右遭打,進退兩難,頓時潰不成軍,橫屍遍地。安慶緒走投無路,只好放棄洛陽。唐軍遂收復兩京。

    郭子儀收復兩京後,功高震主,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相州之戰失利後,郭子儀被解除兵權。叛將史思明聞之大喜,立即帶領大軍向洛陽進犯,再度攻陷了河、洛兩地,直逼京師。與此同時,河中、太原等地也相繼發生叛亂,節度使被殺。

    千鈞一髮之際,被逼無奈的肅宗再度起用郭子儀,封他為汾陽王,出鎮絳州。郭子儀接到命令後,絲毫不計較朝廷之前的猜忌,而是積極備戰,準備平叛。恰在此時,突然傳來肅宗病危的訊息。郭子儀出發前,請求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矣。”肅宗把郭子儀招進臥室,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河東之事,我都委託給你了。”郭子儀聽後,嗚咽流涕。他到了絳州後,立即斬殺了叛亂頭子王元振等數十人,河東諸鎮想要叛亂的人,見於此,都不敢生事了。

    765年正月,朝廷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兵討伐史朝義。郭子儀向回紇借兵10萬,唐軍和回紇軍一起打進了洛陽城,史朝義敗逃莫州,不久,史朝義的部下見大勢已去,紛紛向唐軍投降,史朝義看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便自殺了。

    至此,歷時7年零3個月的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

  • 2 # 風嬙遙度天際

    安史之亂由唐朝中央軍與回紇外援軍聯合平定,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加速了唐朝收復長安和洛陽。安史之亂長達八年的戰爭,終於以唐朝勝利終結。安祿山被親兒子安慶緒所殺,安祿山部下史思明又覬覦王位,殺了安慶緒。史思明重新奪回洛陽城,自稱大燕皇帝。唐朝二次痛失洛陽,不過唐朝再次借回紇兵,收復了洛陽。

      安史之亂本源自安祿山的謀反,唐玄宗重用胡人,引發安史之亂,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也因此事,在唐軍脅迫之下唐玄宗被賜死。安祿山為人狠辣,最後導致被親兒子所殺。唐朝能重新奪回失地,紇兵出了大力。當然叛軍內部的分裂,也是促使唐朝有機可尋,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唐朝江山保不保得住,很難說。

      安史之亂史思明自稱為帝之後,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害,安史之亂,其實叛軍內部的管理很亂,叛軍內部的動亂,給了唐朝正規軍,足夠的契機,最後成功收回失地,史思明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

  • 3 # 李飛熊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平定安史之亂,和當時的財政制度有關。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李唐王朝的統治者過於心急,導致最後雖然平定安史之亂,但並沒有消滅安史之亂的源頭,使得晚唐的藩鎮割據更加嚴重。

    唐王朝為什麼能平定安史之亂

    如果弄不清這個原因,總會感覺雲裡霧裡。最根本的源頭,其實在唐朝的財政制度裡面。在唐朝的時候,地方收入一部分解送中央,一部分保留在地方。這固然容易導致地方割據,但也使得下面的州郡財力豐厚,城池中的糧食、武器等有很多儲備。等到安史之亂爆發,這些仍舊忠於李唐皇室的地方,可以迅速拉起隊伍勤王。

    而李唐皇室也正是大量藉助了其他節度使的力量,透過和安史集團反覆拉鋸,最終才收復失地。後來的宋朝為了避免藩鎮割據,把稅收全部解送中央。但這導致了國都開封一被攻破,各地無力抵抗金軍鋒芒,便迅速瓦解,最終只能偏安江南一隅。假如唐朝也實行像宋朝一樣的財政制度,也未必能平定安史之亂。搞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一下,唐王朝如何平定的安史之亂。

    安史集團的內訌

    安史之亂爆發後,迅速橫掃唐王朝,洛陽、長安先後落入安祿山手中。到了後來,安祿山甚至建國燕,改元聖武。而此時的唐玄宗逃到四川,唐肅宗逃到了靈武。如果在以後的過程中,安史集團內部不發生內訌,唐王朝付出的代價還要更大。安祿山稱帝僅一年,便被兒子安慶緒聯合其他將領殺掉。安慶緒懦弱,權力很大部分落入部將手中,且使得唐軍收復失地的難度大為減少。

    後來郭子儀等人圍攻安慶緒,數月沒有攻下。史思明奉安慶緒之命前來救援,打敗了郭子儀等人。但隨後不久,史思明殺掉安慶緒。八個月後,史思明投降唐朝,被封為河北節度使。但這只不過是唐肅宗等人權宜之計,後來圖謀史思明的計謀洩露,史思明再次造反。這次史思明也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亦建國號為燕,改號順天。

    只不過史思明當皇帝的時間更短,僅僅三個月,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不到兩年,史朝義又被部將李懷仙殺掉並投降唐朝。至此,歷時將近八年的安史之亂被平定。在這個過程中,安慶緒殺父安祿山(第一次內訌)、史思明殺安慶緒(第二次內訌)、史朝義殺父史思明(第三次內訌)、李懷仙殺史朝義(第四次內訌),這還是影響比較大的內訌,再加上其他不載於史冊的,無疑會極大地削弱反叛集團的力量,有助於唐王朝平定叛亂。

    李唐王朝的收復措施

    第一,保持皇室團結。馬嵬坡之變後,唐玄宗明知太子李亨有異心,仍舊放他離去。等到李亨到了靈武之後,擅自登基為帝。此後,唐玄宗並沒有宣佈李亨的“不合法性”,反而是派人承認了唐肅宗李亨的正統性。即使後來唐玄宗有想奪回兵權的舉動,但起碼在名義上,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李唐皇室的團結,而沒有像安史集團那樣起內訌。雖然也有皇子李璘陰謀造反,但並沒有造成大的影響。

    再者,唐肅宗在聽取了李泌的建議後,讓長子李豫(唐代宗)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這樣,從唐玄宗到唐肅宗,再到唐代宗,基本保障了皇權的穩定交接,保持了皇室團結,最大程度形成了合力,共同平定安史之亂。

    第二,重用郭子儀等九節度。在安史之亂過程中,許多節度使仍舊向唐王朝表示了效忠,其中尤以九節度實力最大。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其中尤以郭子儀、李光弼威望最高。九節度之師,號稱六十萬,轉戰各地,撲殺亂黨。甚至一度想要直搗敵穴,可惜受阻未能成行。這些節度使沒有一起叛亂,依舊效忠李唐,是唐王朝平叛的最大底氣。

    第三,借兵回紇。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唐王朝從回紇借兵四千。回紇貪圖錢財,但並不貪圖土地。此外,于闐、大食、吐火羅等國,亦幫助唐王朝平定叛亂。唐王朝地方上財政仍雄厚,他們亦對唐王朝效忠。再加上回紇等外力,使得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平定叛亂更容易。

    李唐王朝和安史集團的妥協

    但是唐肅宗為了快速收復兩京,沒有接受李泌直搗敵穴的建議,使得未能掃除叛黨勢力。到了最後,史朝義被李懷仙殺死後,唐王朝也沒有對安史集團的將領進行更換,反而對他們進行加官進爵。比如李懷仙授幽州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使得河北三鎮依舊沒掌握在唐王朝手中,為以後形成了巨大的隱患。這是唐王朝和安史集團殘餘勢力達成妥協,並沒有真正根除安史集團的勢力。

    所以,唐王朝利用了對手的內訌,保持了皇室的團結,藉助其他節度使和從少數民族借兵,才平定了安史之亂。即使如此,唐王朝最後依舊選擇妥協,才完成了形式上的再度統一。

    因此,雖然唐王朝名義上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安史之亂的根源卻未能根除。河北三鎮訓練士兵、任命官吏、截留財政,又是另一個安祿山、史思明矣!從這一點上說,唐王朝並沒有平定安史之亂,晚唐的藩鎮割據也愈演愈烈,這不能不說是當時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缺失。

  • 4 # 瘦西湖畔的小夥子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

    平定“安史之亂”的幾起重要事件:

    1、禁衛軍將士發動兵變:唐玄宗將楊國忠、楊玉環正法,以向天下謝罪,太子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初步得人心後,各地紛紛起兵響應滅叛軍,尤以張巡和許遠死守睢陽,阻斷叛軍掠食東南,更使糧食能夠順利轉運、財賦能夠充裕支援北方的唐朝軍隊,奠定了長期對抗叛軍的經濟基礎。

    2、安祿山、史思明內部混亂:首先安祿山為其義子安慶緒所殺,然後史思明又殺安慶緒奪權,結果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又殺害史思明奪位;叛軍集團內部權力爭奪、領袖更換,嚴重削弱了叛軍實力,為平定安史之亂掃除了障礙;

    3、唐朝經濟發達人才輩出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與郭子儀先後出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為臨淮王,"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與叛軍內部爭權奪利的烏合之眾成為明顯的對比;

  • 5 # 風吟者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分界線,其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因此有關這段歷史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關於安史之亂是怎樣結束的或者說唐朝政府是依靠什麼力量、方式平定這場叛亂的問題。

    寶應元年(762),代宗嗣位,隨後任命中使及僕固懷恩往回紇處求取援兵。

    回紇可汗出動了 4 千兵馬,與前幾次出兵的數量約略相等。之後,代宗任命僕固懷恩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統領諸軍行營出征。唐朝軍隊分道進逼洛陽,僕固懷恩與回紇左殺為先鋒,魚朝恩等為後殿自澠池入, 李抱玉自河陽入,李光弼則自陳留入。

    在交戰之初,唐朝軍隊的數量確實與安史叛軍有一定差距。

    我們以為軍隊征戰能否取勝,兵力多寡固然重要,但恐非決定性因素。軍隊戰鬥力等因素應當更為重要。昭覺寺一戰前,雙方的氣勢不相上下。但是,昭覺寺一戰改變了兩軍計程車氣。昭覺寺一戰極大地鼓舞了官軍計程車氣,也重創了叛軍的囂張氣焰。士氣的變化對於軍隊戰鬥力的影響是無形而巨大的。隨著戰爭形勢的進一步發展,唐朝軍隊與安史叛軍在兵力數量、戰鬥力方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叛軍幾屢戰屢敗,士氣、信心、戰鬥力急劇下降,以致有舉數州之地投降唐軍之事。戰爭尾聲階段,唐朝軍隊與安史叛軍間的實力差距是極為明顯的,唐朝軍隊無論是在兵力數量上還是在戰鬥力上皆遠勝安史叛軍。

    我們可對雙方的兵力數量作一比較。唐朝軍隊出征時兵力達10餘萬,經過平亂,當有一定的損失,但是恐怕不會太多,姑不計其損失。李寶臣的恆州軍原有3萬兵馬。恆州兵馬當由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所統領,因李寶臣業已投降、受代。

    相衛的兵馬按《薛嵩神道碑》的記載也有3萬,但是恐有誇大之嫌。因為安史之亂平定後薛嵩訓練所得的兵才3萬,故薛嵩投降時兵力當不足3萬,大約在2萬左右。而相衛的兵馬亦屬唐軍所領,因為薛嵩也已投降、受代。這樣估算起來,唐朝軍隊的數量當在15萬左右。

    而安史叛軍的實力呢?僕固瑒是以萬餘兵追逐史朝義的,田承嗣勸史朝義往北求救於李懷仙的5萬兵,而田承嗣的兵力亦當少於1萬,因其認為僕固瑒強於己。依此來看,唐朝軍隊的兵力是安史叛軍的近乎3倍之多,且戰鬥力遠勝之,以此之師何得不能剷除河北餘孽!通常認為唐朝僅倚任朔方軍平定叛亂,因此才會有朝廷實力不足以平定叛亂之說。事實上,此次參與討伐叛亂的軍隊不止朔方軍,還包括河東軍、澤潞軍、李光弼的軍隊及神策軍等等。

    朝廷為了壓制朔方軍功,命九節度直取相州;命河東的李光弼等一同由洛陽進兵直取相州,而不命其由井陘直搗河北,以成夾擊之勢,遂致相州之敗,此次征討則採取夾擊之策略。

    代宗在大戰史朝義軍隊之前曾向諸將詢問了征討史朝義的策略。當時長孫全緒認為由李抱玉搗河北、光弼自陳留入,斷其手足,然後讓大軍橫行其中,賊可敗也。大軍的行軍路線與之略似,足以證明確實是實行了這一戰略。

    唐朝軍隊能平定叛亂也與實行正確的軍事作戰策略有關。

  • 6 # 旅程2249528050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逃成都,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開始平叛復都。

    肅宗由其當太子時一個老朋友李泌為其謀劃,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五萬軍隊為平叛資本,開始平叛之程。

    李泌擬訂的收復計劃為:先不打長安,而由郭子儀、李光弼分兩路進軍河北,先攻打安祿山老巢范陽,使其進退兩難,首尾難顧,然後圍滅。

    第二年春,叛軍內訌。安祿山子安慶緒殺父取代做了"大燕皇帝"。安慶緒昏庸,時本是平叛大好時機,但肅宗急於回都長安,讓郭子儀直攻長安。一敗後,郭從回紇借兵4000,再次進攻,始收長安。隨後郭又收復洛陽,安慶逃回河北,叛軍大將史思明投唐。

    唐肅宗剩勝追擊,以太監魚朝恩做監察官,調九個節度使60萬大軍圍剿安慶緒。

    唐軍攻鄴城,史思明又反唐,從范陽趕來救授援,唐軍敗。

    時肅宗信魚讒言,撒郭子儀以李光弼代之。

    時叛軍又內訌。史安不和,分兵各立。史以計殺安慶緒,自立"大燕皇帝",向洛陽進攻。

    李光弼堅璧清野退棄洛陽,史思明佔洛陽與唐對峙。

    李光弼以計消耗史思明,數戰消耗叛軍。但因肅宗盲目詔令出軍,敗而被撒。

    762年,肅宗去世,長子李豫即位為唐代宗。時叛軍史思明子史朝義又殺父即位。

    代宗即位後,調集兵馬並借回紇兵,討伐史朝義。唐先於懷州大敗叛軍,又一鼓作氣,收復洛陽。史朝義逃跑,後自殺。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經唐肅宗,代宗兩代皇帝始將平定。但此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此後,唐再未安寧興盛,直至朝亡。

  • 7 # 遊學行者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初,李光弼在河東地區阻擋了安祿山的“突飛猛進”,打了很多大仗硬仗,最大的一點在於李光弼在正面戰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且在前期保住了潼關天險和長安的安全。

    唐代宗即位後,一方面調集兵馬,又借了些回紇兵,便開始討伐史朝義。唐軍唐軍幾次進攻都沒有成功。在這關鍵時刻,鎮西節度使馬璘一馬當先,獨自衝入敵陣。他右衝左突,猶如猛虎下山,把敵陣衝開了一個缺口。大隊唐軍跟著殺了過去,把叛軍殺得七零八落,被殺和自相踐踏而死的叛軍就有6萬多人,被俘2萬人。

    唐軍收復了洛陽,史朝義領著幾百個殘兵敗將逃跑了。不久,走投無路的史朝義就自殺了。

    鬧騰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得到平定。可是,安祿山、史思明帶頭搞起來的分裂、割據勢力,卻一直在往後的100多年裡興風作浪,使唐王朝再也擺脫不了它的擾亂和破壞。

  • 8 # 活力門

    安史之亂,是整個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從那之後,唐朝盛世不復存在!但後來各位君王還想恢復盛唐時的榮景!多數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能是沒有得到一位有能力與才華的明君吧!說起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整個平判說來話長!著重說一個典故!《張巡死守睢陽之戰》是我個認為整個平定安史之亂的關鍵!如不是張巡的死守!整個長安將被馬上攻破!哪裡還有後來的唐肅宗李亨!當時鎮守睢陽的就是張巡,而守城計程車兵只有三千人。用三千人對抗十三萬人,無疑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但是時勢造英雄,在此危難之時,張巡成為了大唐的英雄。在張巡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兩年的艱苦奮戰,張巡與佔有優勢的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餘戰,不但牽制了大量叛軍,還殲其12萬餘人。但是,這時候的睢陽卻陷入了斷糧的絕境。有人表示反對,認為張巡這樣做是挾持百姓,認為張巡有他的無奈,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沒有更好的選擇。張巡和叛軍死戰的結果是我們選擇所看到的那樣,阻止了叛軍的前進。這場睢陽城死守一年最終城破,張巡和其部下三十六人為叛軍所殺。但是拖住了十幾萬叛軍,緩解了河北河南地區中央軍的軍事壓力,為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反攻創造良好的軍事環境,能夠順利地收復失地,在睢陽城陷落的前一個月,長安收復,在睢陽城陷落的後十天,洛陽收復,之後睢陽收復自此,叛軍的優勢盡失,再也無力南下,,江淮地區的百姓也不至於受戰火之苦,叛軍被平定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一切都歸功於睢陽的堅守。平定安史之亂!張巡是關鍵人物!

  • 9 # 南政昔風
    ▲安祿山

    安史之亂是因安祿山、史思明二人的姓名而得名的。

    ▲楊國忠

    由於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合,故此安祿山以楊國忠為藉口,在775年挑旗造反於范陽。安祿山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抓住唐朝眾多名將,先後佔據長安城、洛陽城並在攻下洛陽城後自立國號大燕,自詡為大燕國的皇帝,十分的囂張。

    ▲楊貴妃

    皇帝被追的幾乎妻離子散國破家亡,楊貴妃也死於此劫,唐肅宗誕生。之後不久,安祿山的內部發生兵變,安祿山也落了個被兒子打死的下場。唐朝軍隊趁安祿山在內亂之時群龍無首,直接收復了失地,奪回了先前的故土長安。

    ▲史思明

    史思明在這時也見勢不妙投靠大唐朝,於是被封為范陽節度使。史思明鷹視狼顧的勢態早已被大唐朝察覺,大唐朝十分後怕,準備收拾掉這個逆賊。但這時為時已晚,唐朝的密謀已經洩露,史思明氣的哇哇暴叫,迅速謀反,在一次的奪取了主動權,建立了大燕帝國。

    ▲捲土重來的唐兵

    誰知道同樣的歷史又從演了,一樣的開端一樣的頂峰一樣的結局,史思明在不久後也被兒子打死,連帶著他的大將史朝義也被兒子揍死。最終大唐朝重新崛起,收復了失地,到763年,安史之亂正式結束。

    ▲安史之亂示意圖

    安史之亂雖結束了,但也撼動了大唐朝極其穩固的地位,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謂是:

    夜嘆星辰白日少,風煙爍火故廊橋!

    若有先輩前人換,金詩朽句縱末宵!

    怨怨恩恩何時了,出師未勝舊王逃!

    一曲悲樂山河斷,中唐反叛撼百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6個月後再補鐵晚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