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智慧之窗
-
2 # 菊子菌
自嘉慶開始,財務管理制度和軍事制度各種規矩都不作數了,於是大清國運一路下滑,皇帝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最讓嘉慶感到無奈的是,內部經常發生洩密事件,皇上要處理誰、提拔誰,還沒發文,當事人就知道了。調查結果更令他震驚:訊息是從軍機處洩漏出去的!
軍機處是政府最高辦事機構,處理的都是國家大事,保密紀律自然少不了,怎麼會出這種事呢?原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軍機處儼然成了通訊社,各種國家機密源源不斷外流,國家權力中心一點嚴肅性都沒有。嘉慶本人對此有詳細敘述:許多人沒事就往軍機處跑,人來人往,大都是外單位的。如果問他來軍機處做什麼,回答有兩種,一是來彙報工作的,二是來找領導簽字的。實際上都是來打探訊息,甚至做交易的。而嘉慶的爺爺雍正,當年的做法則完全不同。對軍機處,他一開始就明確要求:一、大家必須在凌晨五點之前到崗,並且保證今日事今日畢,不得拖拉;二、改變慣例,減少遞送公文的層級,做到直接送達,因此創造了日行800裡的紀錄,保證了政令暢通;三、嚴格保密紀律和廉潔制度,絕不允許跑風漏氣和以權謀私。
-
3 # 朗照千江月
軍機處的功能在嘉慶一超被削弱,主要原因就是嘉慶對和珅的打壓。
我們知道,和珅在乾隆時期的權力是非常大的,這時候的軍機處也完全由和珅掌控著。當時的和珅,不但是御前大臣,而且還是軍機大臣,和珅這種權力過大的行為,讓之前的機構平衡被打破了。和珅當軍機大臣期間,下過一條命令:“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樣看的話,無論是制度設計上還是機構設定上,軍機處的地位是大大提高了的,此時的軍機處不但掌握了資訊的渠道,而且皇帝在某種程度上都被軍機大臣操控了。
嘉慶是不願意這種事情發生的,於是嘉慶在絆倒和珅後,便對軍機處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和珅制定的“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一條,立即被嘉慶皇帝廢除了。
除此之外,嘉慶還多次挫壓朝臣崇拜軍機大臣的風氣,之後的嘉慶更是對軍機處有一連串的打壓。其實,嘉慶打壓軍機處,其本質目的就是打壓和珅集團,對祖宗設立的軍機處,其功能嘉慶皇帝是表示贊同的。其實,也不是提問者朋友說的那樣軍機處完全變成了通訊社,在某種程度上,軍機處甚至被嘉慶皇帝提到“平章軍國重事”的核心地位。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嘉慶對軍機處還進行了革新,嘉慶讓軍機處這一機構在多重製度約束下,在不傷害皇權和政體的同時,讓軍機處成為了清帝國一個有力的機構。
-
4 # 大江小魚兒
雍正7年(1729年),因對西北用兵,而內閣在太和門外,雍正帝擔心洩露機密,在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在內閣中選擇口風嚴的人處理緊急軍務,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10年(1732年),改為“辦理軍機處”,設立的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兼職,因此那時候是一個臨時機構。乾隆帝時期,正式設立軍機處,自此就成了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延續到了清末。
由於軍機處處理的都是國家大事,因此保密非常重要。這一點在雍正剛設立軍機處時特別突出。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負責起草重要檔案,他知道的機密最多,但他口風甚嚴,沒有人敢和他聊天套取機密。乾隆時期,和珅擔任軍機大臣,他規定“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樣一來,軍機處權力更大,不但參與決策,還掌控了資訊渠道。
嘉慶年間,意識到軍機處權力過大,他廢除了和珅的這一規定,但軍機處依然權力很大。更為嚴重的是軍機處儼然成了一個通訊社。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軍機處經常洩露訊息,比如皇帝要處理哪位、提拔哪位,文還沒發,當事人就知道了。許多人有事沒事就往軍機處跑,名義上是來彙報工作或者找領導簽字,實際上是來打探訊息。
道光帝意識到了這一點,規定發往軍機處的奏摺必須先經過皇帝之手後,才能讓軍機大臣閱覽。辛酉政變後,奕訢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軍機處權力進一步提升。但隨著慈禧太后與奕訢權力生的矛盾,軍機處的權力被削弱。中法戰爭失利後,奕訢等軍機大臣被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清洗出去,史稱“甲申易樞”,慈禧太后權力進一步擴大,軍機處成了她的一個統治工具。宣統三年(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和軍機處被裁撤。這樣,實行了182年的軍機處就不復存在了。
-
5 # 小丞相說史
喜歡就關注[小丞相123]吧(๑><๑)
軍機處原本是雍正年間因為西北準噶爾戰事臨時而設,最初只是為了便於皇帝瞭解、排程、指揮戰事而設,後於乾隆二年正式成為一種常設機關。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想先做一個簡單解釋,軍機處不僅僅是最高機密機關,也是清朝皇帝治理國家、駕馭群臣的權力中樞。而在嘉慶朝軍機處職能確實有所變化,但是並沒有成為一個簡單的通訊社。而嘉慶朝為什麼會有所變化,我想從兩個方面回答:
1.從軍機處設立的目的來看,軍機處是集中皇帝權力的載體。雍正初年設立只是為了準噶爾部打仗,能夠及時處理軍務而設立的,可以說,此時的軍機處確實名副其實,只是一個“辦理軍機事務處”。
但是乾隆登基後,發現了軍機處一大用處,為什麼呢?原本乾隆剛登基時,可能覺得西北戰事結束了,就把軍機處給撤掉了。撤掉軍機處就等於又要回到原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
在內閣制度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下,皇帝的權力就沒那麼大了,乾隆的祖父康熙就為了躲開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南書房,很多決策就在南書房辦掉了。於是,乾隆二年,出於施政需要,又復設軍機處,而且人員增加、業務增加,逐漸演變為最高權力樞紐。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權力樞紐是為了皇帝集權,為了落實皇帝旨意快速、高效而設。
2.乾隆後期和嘉慶初期軍機處出現了權力過於集中的新情況。這個新情況就是出現了軍機大臣權力過於集中,導致皇帝資訊掌握不通,皇權旁落。
大家都知道,和珅深得乾隆寵信,從他官職就可以看到,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御前大臣、議政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理藩院尚書、兵部尚書、四庫全書正Quattroporte、文華殿大學士兼管吏部、戶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管太醫院、御藥房,可謂是權侵朝野。
但是,權力過於集中就導致他容易專權。他也確實這麼做了,乾隆後期被盛世迷惑了雙眼,再加上年紀大了老眼昏花、腦袋糊塗,和珅把他伺候的好好的讓他更飄飄欲仙,這就更給和珅一個專權的有利空間。
在這種環境下,和珅提高了軍機處的權力,要求“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等於把軍機處當做是自己的領地,什麼要奏報皇帝由和珅說了算。這給新君嘉慶很強烈的危機感,因此,嘉慶一掌權就在抓和珅的同時,順便把軍機處的“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的權力給剝奪了,要求事無鉅細都得奏報。
3.嘉慶處理和珅、削弱軍機處職能也是為了強化皇權,防止類似和珅的情況再次出現,減小軍機處的權威,把軍機處重歸本來就屬於皇帝的領導下。在他取消軍機處“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的權力外,還批評否決了官員提議在奏摺抬頭寫軍機處的建議,壓住了朝中對軍機處過於尊崇的現象。
上述動作做完以後,嘉慶成功把軍機處角色扳回到本身該有的位置,回到乾隆前期的狀態。但是嘉慶還是很重視軍機處的作用的,他說軍機處是“平章軍國重事”之處,繼續發揮軍機處的中樞協調作用。
事實上,軍機處在清朝中前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到了鴉片戰爭後,國門被開啟才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個人淺見。
-
6 # 我們的歷史故事
跟明朝不同,清朝設定內閣的同時,又設立了軍機處,專門為皇帝辦事。跟內閣六部不同,軍機處是一個高度機密的機構。它由雍正皇帝設立,專門負責傳遞皇帝的命令,監督和辦理一些高度機密的文書,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皇帝更好的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在和珅擔任軍機大臣,把持朝政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
朝廷大臣的奏摺,不是直接送給皇帝,而是送到軍機處,交給和珅處理。這就等於在皇帝身邊,立起一個可以威脅到自己的機構。而且,在乾隆後期,軍機處的保密性也大大降低。軍機處的外面,常常有人在這裡探聽訊息,瞭解中樞機構下一步的動作。這樣一來,軍機處原本的作用,就小了很多。
嘉慶瞭解這些情況,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當然,嘉慶不會直接撤銷軍機處。因為這不利於自己掌權。而且,乾隆當年也撤銷過。可沒過兩年,又恢復了軍機處。嘉慶的做法,只是要讓軍機處更符合自己的想法。
對於軍機處隱隱上漲的權勢,嘉慶選擇了重點打壓。在扳倒和珅後不久,嘉慶就下了一道旨意,內容大致是:以後想要奏事的大臣,直接跟皇帝說,不能跟軍機大臣說。只要你們先說,皇帝就會接見大家。這道旨意下了不久,又對大臣發出警告:要是不遵從的話,就會重罰。對於那些敢於以身試法的人,嘉慶也毫不手軟。這樣一來,可以給後來者一個警告。
而對於軍機處的保密性,嘉慶皇帝除了立下規矩,還派出御史監督。後來擔心御史不可靠,又讓軍機大臣跟御史互相監督。嘉慶之所以注重軍機處的保密工作,也是為了把它更好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嘉慶也非常看重軍機處的工作質量和人員組成的素質。軍機處除了有軍機大臣外,還有一批軍機章京。這些軍機章京,一開始是由軍機大臣舉薦的,由皇帝親自考核。被舉薦的這些人,大多是軍機大臣的下屬。到了後來,嘉慶皇帝開始設立考試。只有考試合格的人,才能被舉薦。這樣一來,就可以控制住軍機處辦事人員的素質了。
其實,對於嘉慶來說,他做了那麼多。除了改變乾隆後期朝廷怠政的風氣,更是防止將來再出現一個和珅。這才是嘉慶整頓軍機處的深層因素。
-
7 # 白五爺帶你看電影
雍正年間,對軍機處,雍正帝一開始就明確要求:一、大家必須在凌晨五點之前到崗,並且保證今日事今日畢,不得拖拉;二、改變慣例,減少遞送公文的層級,做到直接送達,因此創造了日行800裡的紀錄,保證了政令暢通;三、嚴格保密紀律和廉潔制度,絕不允許跑風漏氣和以權謀私。
四川布政使程如絲犯罪當誅,在死刑判決書送達成都的前一週,他就知道了結果,以自殺逃避了法律制裁。雍正抓住這個案例,嚴肅處理了洩密者,完善了制度,為軍機處工作人員畫了一道醒目的紅線。
最早在軍機處工作的張廷玉深受皇帝信任,幾乎所有重要檔案都是他起草的,是知道秘密最多的人。但他一臉嚴肅,一個銅板不收,晝夜埋頭幹活,沒有任何人敢到軍機處找他聊天。和珅那樣的軍機大臣,在雍正時期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
但是在乾隆年間,從越南平叛回來的孫士毅給乾隆帝上供的一個鼻菸壺。鼻菸壺在Sunny下玲瓏剔透、精美異常,竟然是由一顆特大珍珠雕製成的。和珅愛不釋手,表示想要。孫士毅趕緊解釋,這是獻給皇上的,而且稟報過了。和珅拍拍孫士毅的肩膀,此事就此打住。
幾天後,和珅來找孫士毅,說他有個鼻菸壺,並拿出來給他看。孫士毅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這正是自己送給皇上的那個!
之後,孫士毅悄悄查閱了皇上的賞賜登記簿,發現近期並無任何賞賜記錄。時間久了,孫士毅懂了,和珅在宮裡隨意出入,內務府庫的東西也是看上了就拿。
其實,不只是財物管理制度,就是軍事制度照樣是一紙空文。乾隆的一個養子領兵鎮壓苗民起義時,居然把軍事指揮權交給副手,自己整天待在司令部裡喝酒行令,欣賞歌舞表演。
自嘉慶開始,軍機處各種規矩都不作數了,於是大清國運一路下滑,皇帝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最讓嘉慶感到無奈的是,內部經常發生洩密事件,皇上要處理誰、提拔誰,還沒發文,當事人就知道了。調查結果更令他震驚:訊息是從軍機處洩漏出去的!
原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軍機處儼然成了通訊社,各種國家機密源源不斷外流,國家權力中心一點嚴肅性都沒有。嘉慶本人對此有詳細敘述:許多人沒事就往軍機處跑,人來人往,大都是外單位的。如果問他來軍機處做什麼,回答有兩種,一是來彙報工作的,二是來找領導簽字的。實際上都是來打探訊息,甚至做交易的。
乾隆皇帝熱衷當好好先生,帶頭把規矩當擺設,官員肯定會為所欲為,最後到嘉慶手裡,軍機處直接變成了通訊社。
-
8 # 程式設計師講歷史
對於嘉慶來說,遇到一個活得長的父親,恐怕不是一件好事。乾隆雖然退位,卻仍將大權抓在手中。為了彌補自己身體衰老的劣勢,乾隆又找來和珅幫忙。作為臣子,乾隆對和珅的滿意的。和珅不僅能幹,而且聽話,又會討自己歡心。乾隆沒有理由拒絕他。可嘉慶卻鬱悶透了。作為皇帝,自己不僅掌權不多,卻得不時討好和珅。
但嘉慶也不敢怎麼著。畢竟乾隆如果不開心,自己的皇位也可能隨時被撤下。嘉慶只能忍著。他一直忍了四年。等到乾隆一駕崩,他就假借讓和珅處理喪事的名義,將他跟外界隔離,並對他實施抓捕。不過,對於嘉慶來說,處理和珅,僅僅是開頭。真正讓嘉慶感到頭疼的,還是和珅背後的軍機處。
跟明朝不同,清朝設定內閣的同時,又設立了軍機處,專門為皇帝辦事。跟內閣六部不同,軍機處是一個高度機密的機構。它由雍正皇帝設立,專門負責傳遞皇帝的命令,監督和辦理一些高度機密的文書,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皇帝更好的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在和珅擔任軍機大臣,把持朝政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
朝廷大臣的奏摺,不是直接送給皇帝,而是送到軍機處,交給和珅處理。這就等於在皇帝身邊,立起一個可以威脅到自己的機構。而且,在乾隆後期,軍機處的保密性也大大降低。軍機處的外面,常常有人在這裡探聽訊息,瞭解中樞機構下一步的動作。這樣一來,軍機處原本的作用,就小了很多。
嘉慶瞭解這些情況,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當然,嘉慶不會直接撤銷軍機處。因為這不利於自己掌權。而且,乾隆當年也撤銷過。可沒過兩年,又恢復了軍機處。嘉慶的做法,只是要讓軍機處更符合自己的想法
對於軍機處隱隱上漲的權勢,嘉慶選擇了重點打壓。在扳倒和珅後不久,嘉慶就下了一道旨意,內容大致是:以後想要奏事的大臣,直接跟皇帝說,不能跟軍機大臣說。只要你們先說,皇帝就會接見大家。這道旨意下了不久,又對大臣發出警告:要是不遵從的話,就會重罰。對於那些敢於以身試法的人,嘉慶也毫不手軟。這樣一來,可以給後來者一個警告。
而對於軍機處的保密性,嘉慶皇帝除了立下規矩,還派出御史監督。後來擔心御史不可靠,又讓軍機大臣跟御史互相監督。嘉慶之所以注重軍機處的保密工作,也是為了把它更好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嘉慶也非常看重軍機處的工作質量和人員組成的素質。軍機處除了有軍機大臣外,還有一批軍機章京。這些軍機章京,一開始是由軍機大臣舉薦的,由皇帝親自考核。被舉薦的這些人,大多是軍機大臣的下屬。到了後來,嘉慶皇帝開始設立考試。只有考試合格的人,才能被舉薦。這樣一來,就可以控制住軍機處辦事人員的素質了。
其實,對於嘉慶來說,他做了那麼多。除了改變乾隆後期朝廷怠政的風氣,更是防止將來再出現一個和珅。這才是嘉慶整頓軍機處的深層因素。
-
9 # 青山先生
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清廷對西北準噶爾用兵,為方便皇帝隨時召見大臣研究軍政大事並能保守軍事機密,在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同時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和珅擔任軍機處領班時期,軍機處尾大不掉。和珅掌權後,身兼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打破了制衡的框架,要求“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如此以來,在制度設計上,就令軍機處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僅參與決策,還實際掌控了資訊渠道,皇帝被操縱的風險大大增加。
嘉慶帝在翦除和珅後,立即廢除此條。此外,嘉慶帝還多次刻意地挫壓朝臣中尊崇軍機處的風氣,並否決了一位官員提出的在奏摺內將軍機處抬寫以示尊重的建議。嘉慶帝對於軍機處的一連串打壓,主要是基於對和珅專權的撥亂反正,他本人對於軍機處的作用並不否定。在嘉慶時期,軍機處被提高到了“平章軍國重事”的宰輔地位。並且在制度的多方約束下,軍機處的確在成為一隻有力的臂膀的同時,並不傷及政權肌體。
-
10 # 漩渦鳴人yy
軍機處呢是雍正開始設立,開始的時候呢是西北地區戰亂頻發,所以設立一個臨時的會議廳,用來處理西北的戰亂,但是這個會議廳了,有需要嚴密的保護,保證它的保密性,所以雍正找了一些口風比較嚴謹的大臣,一方面商量這個事情該如何處理,另一個方面由這些大車起草文章,然後將命令頒發給西北地區。
但是說實話,軍機處的設立也可以看做是皇權集中的一部分,為什麼?你說朝中的大臣有幾個懂軍事的?就算是懂,他也不敢亂說!萬一說錯了話,萬一讓皇帝覺得你和前線的軍事將領產生什麼聯絡你,這是要被殺頭的!所以對於軍機處的描述,一般來講就是跪著寫聖旨。
你不要以為到軍機處,就是過去和皇帝商量,西北戰事究竟如何處理的,一切決定權在皇帝,那皇帝是這間房間裡面的老大,他說什麼就得做什麼,所以在軍機處裡面的大臣基本上就是跪在地上,皇帝在上面怎麼說他就怎麼寫!
所以這一下子軍機處不僅成為整個朝堂之上的訊息的集散地,而且還成為處理所有國家大事的重要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這個時候乾隆已經老眼昏花了,誰都明白這個奏章究竟是誰在那裡處理。
這件事情自然引起了嘉慶的不滿意,嘉慶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大的皇帝,他不希望自己手裡面的權利分割給其他人,這樣的話太危險了,所以在乾隆死了以後,嘉慶立刻除掉了和珅除掉和珅的同時,還把軍機處總覽所有奏章的權利給抹消掉了!除此以外,還對軍機處進行了改革,讓軍機處的權力大大下降。
總之,嘉慶所做的無非就是兩點,一,軍機處不再是朝廷唯一一個處理政務的地點,二,皇帝重新掌管軍機處。
所以這又回到了雍正那個時候,一個小房間裡面,皇帝坐在那裡,跟你說,這個東西究竟是給誰去處理,你大臣也不敢處理,這些事情,全部都得交給皇帝去處理!在這之後的道光年間,更有甚者奏摺先給皇帝,皇帝看過以後才能交給軍機處去看!
當然也有人會說了如果皇帝不去看那又如何,那重要的訊息就不往軍機處發了,軍機處也變成了一個四面漏風之地,訊息並不重要,你隨便出去說,也不會擔當什麼樣的風險,所以軍機處反而成了別人打探訊息的一個重要地方。
總體而言,軍機處一開始的時候跪著寫聖旨,後來在乾隆年間站直了腰桿子,成為了全國最有權力的地方,但是到了嘉慶,又開始沒落下去,一直往後就漸漸的成為了一個訊息的傳遞所。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無論王朝更迭,對於外戚和勳貴當權都是皇帝和大臣們最為忌憚的,而軍機處這樣的重地更是如此。雍正與乾隆都是強勢之人,勢必不會容許自己的兄弟過多的參與國家大事,所以軍機大臣也向來不允許親貴王公充當,但是這個情況到了嘉慶四年的時候卻破例了。
當時的太上皇乾隆剛剛晏駕歸天,而作為軍機大臣的和珅又被嘉慶皇帝收拾了,俗話說拔出蘿蔔帶起泥,和珅的離去,也自然是讓軍機處內他的黨羽受到了清洗,所以在這一年皇帝讓成親王永瑆進入軍機處任職,從正月一直到十月二十二日(《竹葉亭雜記》·卷一),雖然只是暫時的,卻無疑開了先例。此後同光兩朝的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以及慶親王奕劻都成了軍機處的一把手,而這些人的重用不僅打壓了漢人大臣,同時也極大地造成了滿族親貴剛愎自用的情況出現。
其實不論滿漢之別,親貴或是大臣,在軍機處工作無外乎要做到的初衷,就是保密二字。在早期,軍機處內所有人員嚴禁與外部機構私下接觸,狹義的理解就是不可與外省官員來往,不能私相授受,而廣義的理解就是除了軍機處內部人員之外,包括六部九卿都不可往來。但是由於軍機處的重要性,無論外界官員的大小,都想從這兒得到一星半點的訊息,好為自己謀利。 所以就出現了各地來軍機處進行公務往來的人員,都會在事情辦完後,以各種藉口留在軍機處,甚至“擁擠窗外探聽”,如此一來那還得了,所以從嘉慶五年十一月十八開始,每天增派一名御史在軍機處值班,專門查處這些窺伺機密的官員,但是這麼好的政策在嘉慶二十五年的時候卻突然撤銷了,於是早先的陋習又出現了。
而除了這些來自外部的探聽,軍機處內部的職務在光緒年間也大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趨勢,在清代繼昌所著《行素齋雜記》中專門有論述這種情況的段落,由於繼昌做過軍機章京,所以對這些門道與掌故更是清楚,從乾隆以後“父子先後入直···兄弟併入”的情況越發的糜爛。在軍機處剛設立的時候,命令軍機章京這一職位“大臣子弟迴避”,可還是到了嘉慶二十五年,不但允許大臣子弟進入軍機處,還發明瞭“保送”的方法。 同治年間,刑部侍郎薩隆阿在兼任軍機章京的時候,將軍機處內收繳的太平天國金印偷出融化,在事情被偵破之後,按律當斬的薩隆阿最後的處置卻是不了了之。而造成結果模糊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薩隆阿的父親穆彰阿是當時權傾朝野的軍機大臣,而薩隆阿也是因此從一開始就順理成章的被“保送”進了軍機處,不但大樹底下好乘涼,同時也再次證明了好出身帶來好命運。
而除了這種關係戶的進入之外,滿漢軍機大臣之間又互有爭鬥。年深日久,弊端重重卻又積重難返,就是這樣的軍機處,在晚清險惡的國際局勢下,不思進取反而更多的謀求私利。終於在輿論和立憲的呼聲中,軍機處在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被下令裁撤。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可是新內閣也只是名字新,實質上還是以原先軍機處的人員構架為主,是換湯不換藥,而軍機處這副熬了182年的陳藥,即使換了新的名頭也救不了日暮西山的大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