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幼兒園校車王牌司機
-
2 # 明道自清
首先《水滸傳》中人物各個是英雄好漢,從他們的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地方有幾個共同點。以下這十個字,不知道能不能概況這108位好漢的特點和性格。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十德”。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華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 “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 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 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 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 “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絡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 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準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 ”“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併發揚光大。
“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 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 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 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儘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節”節氣、名節、操守、節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在《騰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講氣節、重操守、重名節、軟利慾,歷經千百年的錘鍊和發展。熔鑄成為不圖名利、為政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克己為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支柱和一個人湧葆錚錚鐵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堅強、剛毅。中華傳統文化對“勇”賦予了豐富內涵:“持節不恐謂之勇”,“持義不掩曰勇”,“投身為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懸命為仁曰勇”,“棄命為仁曰勇”,“勝敵壯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說真話,敢於堅持原則,敢於實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這種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剛健精神,是中華民飽經磨難、歷久彌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奮的不竭動力。
“和”和睦、和氣、中和、和平、和諧。求同存異。中華傳統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 “禮用之,和為貴。”(《論語*學而》)提出為政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和”以治國。周幽王大夫史伯針對當時周政權危機,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濟”的理論。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間詁》卷三)“和”被認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 傳統文化還把“中”與“和”並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中和”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強調“和諧”、“允執其中”、“時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十德”可分為兩組:
“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一組;
“五德”——“忠、孝、節、勇、和”為一組。
十個字內涵外延,相對區別,難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內向的,就自身內心修養而言的;又有外向的,從與他人關係、社會關係、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組各字之間,均有次序,相互對應,仁忠、義孝、禮節、智勇、信和,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內涵概括更加完整、豐滿、全面。
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說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迴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所以從道家思想,延伸到道教思想文化上,“德”很重要,以“道”為中心,然後是“德”是“仁”是“義”是“禮”等等。無德,即使再有本事,那也是“無德無能”不思進取的一種表現。《水滸傳》教會我們五千年的傳統德行,想做一個“完美”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修煉出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
3 # 張延4472
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上講:我以為《紅樓夢》達到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巔峰。但在意識形態領域,沒有一部長篇小說可以與《水滸傳》相比擬的。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各種不同型別和不同意識形態追求的反抗者都喜歡《水滸傳》。
《水滸傳》揭示了南宋政治腐敗,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異族統治下的北方人民痛苦更深,故南北民間普遍形成了一種痛恨惡政治惡官的心理,由這種心理上生出崇拜草莽英雄的心理。
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認為,“到了明朝中葉,施耐庵又用《水滸》原百回本做底本……加上高超的新見解。加上四百年來逐漸成熟的文學技術 —— 做成一部純粹反抗政府的書。” 胡適透過多方面的觀察,由此得出結論:“我想《水滸傳》是一部奇書,在中國文學史佔的地位比《左傳》《史記》還要重大得多。”《(水滸傳)考證》,《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三卷。
整部《水滸傳》就是一本讚美草莽英雄和造反者的長篇小說。
張延
-
4 # 創視絕學
一部優秀的歷史鉅著,人物形象刻寫的淋漓盡致,書寫了當時朝廷腐敗,民不聊生,最終逼的一群好漢掘杆而起。但結局悲催,最終失敗告終,主要是起義不徹底,最終被官府剿滅!
-
5 # 靈犀一針
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全書令我印象最深的人之一是武松,他勇敢、剛強、不屈、嫉惡如仇令我欽佩。 一次,他在一家名叫“三碗不過岡”的酒樓喝了很多酒,店小二告訴他城外有一隻大蟲,他不信硬是要闖過去,就這樣一副爛醉如泥的樣子出了城,沒想到在一片樹 林裡遇到了一隻大蟲,當時他酒力已消,掄起哨棒就打,這樣一個壯漢在一番鬥爭後,把大蟲打死了。我佩服武松,佩服他的勇敢。 在為哥哥武大郎報了仇後,被髮配到孟州牢營。在牢營裡施恩的幫助下,他被免了殺威棒,又好吃好喝的。原來,施恩的酒店被惡霸蔣門神所霸佔,想讓他幫自己一 把。武松聽到後十分生氣,於是,在路上飽飲好酒。接著,馬上趕到快活林,痛打了蔣門神,也幫施恩奪回了酒店。我佩服武松,佩服他的嫉惡如仇。
在剿滅江南方臘的戰爭中,為了能夠奪取清溪洞,阻止包道乙再次拿出玄天混元劍作法,於是武松衝向他面前,在搏鬥中,武松犧牲了自己的左臂,使混元劍因為插在了武松的斷臂上,讓包道乙沒有辦法再施妖術了。我佩服武松,也佩服他的剛強。
李逵也是在全書中我印象深刻的人,因為在他身上,永遠體現著性格的徹底自由與無拘無束,他要用他那兩把板斧為天下人打抱不平。 施耐庵將自己對於社會,制度,正義不得伸張的不滿淋漓盡致地揮灑在李逵身上,同時又寄託了作者對反抗和自由的熱切向往。然而,他一生追隨宋江,忠義不二,即使對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滿,最終仍然選擇服從,因為在他心目中宋江永遠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他仍說:“到地府也要做哥哥身邊的小鬼。”
-
6 # 踏歌走馬
很多人看到了滿篇都是忠義,都是熱血,難道只有我自己看到的不一樣嗎?
我看到的更多是背信棄義,小人得志,看到了很多黑暗。
例子很多,比如擷取生辰綱,那可不是劫富濟貧,完全是幾個人想發一筆橫財,只說是不義之財,不義之財也不是晁蓋幾個人的啊,那是無數百姓的,劫富濟貧就是個幌子。
截取了十萬貫金銀珠寶,那就是十萬兩銀子,加上個白勝,也不過就他們八個人,八個人等於一人分一萬多兩,他們劫富是劫富了,但是可沒有濟貧,和那些貪官汙吏也沒啥區別。
再說盧俊義,生活的好好的,硬是被吳用宋江給害的家破人亡,最終被逼上梁山,就這種人品,這種道德,也配叫好漢???
還有宋江,李逵對他可謂是忠心耿耿,結果,他被朝廷害死的時候,還不忘騙李逵也喝下毒酒,這是擔心自己死後沒有打手嗎?就是這樣對自己兄弟的嗎?
在梁山上的各種勾心鬥角,只是沒有寫的那麼明白,看看宋江和晁蓋共事的時候,不也是爭權奪利嗎?
一百零八位好漢,我看真正的好漢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都是雞鳴狗盜之輩,像那開酒館下蒙汗藥的算好人?做人肉包子算好人?打家劫舍的也算好人?
像那個矮腳虎王英,說難聽點,那就是一個色鬼,還不如西門慶,還不如高俅,就是一個人渣。
水滸傳裡最讓我討厭的就是吳用,這人壞透了,誰都沒他壞,打心眼裡厭惡他。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謝就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知人知面不知心,畫龍畫虎難畫骨。
-
7 # 春日之虎
拜讀《水滸傳》,我最大的體驗就是長嘆一聲,嘆什麼呢,嘆“梁山108將,逼山樑上去造反,宋江一心要招安,終究跳不出宋王朝這個如來佛的手掌心”。
《水滸傳》的前半部,描寫的就是逼上梁山,就是官逼民反。當時的宋王朝,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惡霸橫行,民不聊生,這才使得眾好漢聚義梁山,帶領民眾起義造反。
招安後,宋江及起義部隊,實質已成為宋王朝的鷹犬,殘酷地鎮壓了方臘等農民起義,梁山108將,死的死傷的傷,就連宋江也被毒殺,成了封建王朝的替罪羊。
宋江雖然將“忠、義”常掛在嘴上,但他的“義”是迷或弟兄的“義”,是虛情假義,為了能達到自己做高官的目的,不惜把弟兄們的性命做了墊腳石;他講的“忠”對於宋王朝而言,才是真正的“忠”,不過這個“忠”,其本質也是為滿足自己的私慾罷了。
梁山好漢是真好漢,他們敢於造反,以求人間正義,只可惜在宋江堅持“招安”的路線下,放棄了初心,終歸成了封建王朝的維護者,終究未逃脫出宋王朝這個“如來佛”的手掌心。
梁山起義的本質變化,就在於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那一刻,那一刻已徹底改變了梁山108將起義的初心。
梁山好漢皆似武松,能打下景陽崗猛虎,卻打不下宋庭這隻惡虎,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光明思想地昭示吧。
(圖片來自於網路)
-
8 # 大志讀書
金聖嘆說:“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深受大家喜歡。讀罷水滸傳最大的感想是:各色人物描寫細緻,一百零八人,一百零八種性格。喜歡林沖、武松、魯智深的英雄,討厭宋江的小人行徑、虛假嘴臉。讀罷為書中的兄弟情義、替天行道所感動,也為其最後的結局感到悲哀。有的人死了,但還活著,比如“情義英雄”武二郎、“花和尚”魯智深,有的人死了,便是死了,世人自有評說,比如宋江。
最喜歡《水滸傳》中的英雄情節,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兄弟情同手足,遇不平事拔刀相助。看魯智深拳打鄭關西,精彩!痛快!英雄行徑!文中描述甚為精彩,摘錄如下:
“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裡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
書中最同情林沖,妻子為人所逼自殺,自己被逼上梁山。梁山眾兄弟抓到了仇人高俅,卻被宋江為了招安大計偷偷放走了。可憐的林沖,怎一個氣憤了得,他咬著牙、攥著拳眼睜睜看著仇人遠去,心裡滴著血,苦啊!從那時起,林沖病了,整個梁山都病了,再無替天行道,只剩投靠朝廷,俠義已死,只剩苟且。
-
9 # 槽流萬事屋
水滸才是世界第一黑幫小說。
正所謂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為什麼又有少不看水滸這一說法?
主要是水滸這本作品並非簡簡單單喝酒吃肉,兄弟義氣,替天行道那麼簡單。
水滸裡面的深度,說出來簡直是細思極恐。
你要問全世界最好的黑幫作品是啥?可能很多人立馬想到了教父,但在水滸傳面前,教父只能算小兒科。教父只是一本發生在西西里的故事,然而水滸裡面的事情,全世界各個角落,時刻都在上演。
為啥說水滸是黑幫小說?
水滸世界裡只有一種顏色,那就是黑色。不僅江湖是黑的,尋常巷陌,清修之所,就連廟堂之上也全是黑的。黑道是黑的,白道比黑道更黑。那是血乾涸的顏色。水滸的每個字都帶著血的沉重,它撕下了現實最後一塊遮羞布,把一副地獄圖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有人覺得水滸裡面的好漢都是行俠仗義。其實,那些數得上名號的英雄,沒有幾個做過跟俠義相關的事情。
01
首先說說我們的打虎英雄武松,武松是一個快意恩仇的好漢,但真算不上什麼豪俠。武松打虎是為了自保,殺西門慶完全是為了替自己的哥哥報仇,至於醉打蔣門神,那就是收了地方黑社會施恩的恩惠,幫助他搶酒吧地盤。
至於後來的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哪一件不是因為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衝突引發的殺人命案,壓根與行俠仗義說不到一塊去。武松唯一一次見義勇為,就是在蜈蚣嶺殺了強搶名女的飛天蜈蚣,算是真正不基於個人利益的一次為名除害。
02
要說武松還不夠黑,那咱們再說說書中一位經典代表人物,黑旋風李逵。
李逵這個人估計連好漢都算不上,說白了就是一潑皮無賴。李逵這人剛見到宋江的時候,直接敲詐對方要銀子,這不就是敲竹槓的古惑仔嗎。
再到後來,李逵去酒店吃酒,酒家因為沒有及時上酒上菜,這貨就開始撒潑砸店,放在現在不就是那種吃霸王餐的二流子?
而且李逵這人壓根就是一個冷血殺人機器,為了賺朱仝上山,他連小孩子都不放過,直接一斧子下去,劈成肉泥。至於攻打祝家莊,那更是殺人上了癮,將扈三娘全家都殺得乾乾淨淨,這簡直就是一個嗜血魔鬼才能幹出來的事。
03
其實不光是武松,李逵,咱們整天一副好人姿態,為兄弟謀出路的及時雨黑三郎哥哥,當時為了賺霹靂火秦明入夥,那也是黑心的一批。他直接叫人假扮秦明殺了一街的無辜百姓,害得秦明一家老小全都領便當,然後強行將花榮妹妹送給秦明來收買對方。
黑三可是受過教育的讀書人啊,下起黑手來,比那心胸狹窄的王倫狠多了。
04
水滸裡面一直有一大疑點,便是原本梁山扛把子晁蓋之死。
水滸裡面108將之間的派系鬥爭也是十分陰暗的。咱們黑三郎透過建功立業,拉攏人心,已經穩當形成了梁山第一大派系。那曾經的扛把子晁蓋呢,權力不斷被宋江架空,就連曾經一起出來創業的狗頭軍師也被黑三郎挖了過去。
老大晁蓋發現事情的嚴重後,也是想著重新立威的。結果呢,向來戰無不勝的梁山兄弟,在這位扛把子的帶領下迎來了慘敗,晁蓋也領了便當。
晁蓋的臨終遺言也是有問題的,以黑三郎的威信,這不明擺著是梁山下一任扛把子接班人。可晁蓋卻說誰抓到了兇手替他報仇,誰才能當扛把子,這不明擺著這兩位兄弟已經是表面兄弟了,他們之間有隔閡。
說來也怪了,晁蓋壓根沒說兇手是史文恭,單憑一個寫了史文恭名字的毒箭,黑三郎直接將晁蓋的遺言修改了,誰抓了史文恭誰就是下一任扛把子。
這一切自然是在算計之中。梁山那麼多能人異士,還有好幾個能召喚天兵天將行雲布雨的法師,搞定一個史文恭,竟然還要請外援。
對的,於是就有被安排的盧俊義。這盧俊義本一方土財主,守法公民,結果被狗頭軍師坑得頭頂綠帽,身陷監牢。這哪裡是替天行道,這簡直就是拉人下水。
總而言之,水滸裡面許多情節都暗藏玄機,人物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就連所謂的替天行道價值觀,也與他們的實際行為相悖。這部作品需要好好品讀,如果你還是浮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表層,那你還是太年輕。
回覆列表
感受一:潘金蓮可惜了
感受二:清風寨寨主老婆可惜了
感受三:石秀那個誰誰誰的老婆可惜了
最終感受:我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