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子木家

    首先一定要說明宋太祖和明太祖在歷史上到底做過哪些事情。

    個人認為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的上一代名帝,與其偉大功績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主要表現在:

    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一舉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使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呈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透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三:趙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來路不正,從人家孤兒寡母中強奪而來,所以深怕有朝一日,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強化鞏固尚在襁褓中的趙宋王朝,加強王權就成了他的必然選擇,透過採取“收起精兵,稍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定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產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制度為宋朝對外軍事上的軟弱埋下了禍患。

    四: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儘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極具幾盡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進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津津樂道。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建立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儘管宋朝300年的基業中,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並對後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

    在談了宋太祖的文治武功之後,我將著重談談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人格魅力:

    1,仁德之君。趙匡胤為什麼要定國號為“宋”?有人說是因趙匡胤曾出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這是一個原因,但不僅如此。趙匡胤定國號為宋,還含有更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良好願望。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帶是成湯的發源地,成湯是以仁義治天下的,四方諸侯都因成湯仁德歸順商。後來商紂無道,武王滅商,但是聽說紂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備,就讓他在他們祖宗湯的發源地商丘一帶建立宋國。鑑於五代時期禮崩樂壞,動盪不安,趙匡胤以兵變奪政權,特以“宋”為國號,意思就是要在宋國的故地建立一個崇尚仁義的國家,兼取成湯之仁,微子之德。事實上在趙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裡,這位仁德之君,仁治天下,既體現在他作為開國之君所奠定的民為邦本的治國方針上,又充分在他所頒佈的一系列愛民,恤民,惜民的詔令之中。具體事例可以表現出來:(1),歷來開國皇帝打天下無不是建立在大規模的軍事打鬥中,而趙匡胤在篡奪後周政權後,對後周的皇室以及舊臣,並沒有展開血腥的殺戮,基本上都安置的比較好。(2),趙匡胤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對其他政權的兼併,基本上是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例如在攻打南唐的過程中,宋軍對南唐國都是用1年多的時間圍而不打,勸降無效的情況下,才發動總攻,趙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殺害金陵城中百姓,”並要曹彬及其部下將官“焚香為誓”承諾不亂殺無辜後,才下令攻城的,宋軍攻入城中果然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為城中百姓讚歎。

    2,心懷大度。這一點可以表現在對後周舊臣的懷柔政策上,張永德原本是後周皇親,是位權臣,趙匡胤當皇帝后,在張永德面前,從不以皇帝自居,仍然象從前那樣尊稱張永德為駙馬,而不呼喚他大名,加封他為侍中,授武勝節度使。即使對企圖阻擋自己篡位的大將韓通,在其被殺後也追封中書令,下令厚葬,並經常對旁人提起韓通對後周忠心可嘉。早年趙匡胤投奔隨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誨經常欺負他,趙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趙匡胤發跡以後,並沒有報復董遵誨,反而不記前嫌重用了他。

    3,有過必改。人生在世,誰能無過,而知過能改,卻並不容易,更何況是在封建年代的一國之君?趙匡胤聞過必改的例子很多,在此僅舉一例趙匡胤出身行伍,喜歡打獵,一次打獵從馬上摔下來,就惱羞成怒的把馬給殺了,回到宮中十分後悔自己的舉動,認為馬是沒有錯的,錯的是自己,自己貪圖一時快活,不應該殺馬,從此就不再出去打獵。

    4,勇於納諫。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勇於納諫,其實宋太祖在這一點上堪與唐太宗相比。在此,舉一例說明,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某人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趙普又推薦此人,宋太祖還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趙普的奏摺撕碎,趙普不慌不忙把奏摺拼裝好,還是來推薦此人,宋太祖見趙普如此不達目的不罷休,突然感到也許此人確實有才能,馬上採納趙普的建議,後來此人確實德才兼備。想想看,如果宋太祖不是個勇於納諫的人,趙普敢在他面前這麼“放肆”嗎?

    5,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趙匡胤當了皇帝后深居內宮,幾乎與外部的世界隔絕,為了兼聽則明,他常常微服私訪,深入市井瞭解民情,這樣使得宋太祖能夠及時掌握大量民情民意,從而指定出一系列的良好政策,為宋初強盛局面打下堅實的基礎。“智去清流關”,“先南後北”等一些戰術戰略方針也是他去部下家裡夜訪的時候確定的。

    6,崇尚節儉,杜絕奢侈。一次,宋太祖17歲的的女兒穿了件華麗的衣服,宋太祖對女兒的奢華打扮十分反感,就訓誡她“以後不要穿這種華麗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響,不要引領這股奢華的風氣,”公主聽了以後很慚愧,連忙跪拜致歉。想想看吧,堂堂大宋帝國的公主難道連一件高貴點的衣服都穿不起嗎?不是,因為出身中下階層的趙匡胤瞭解體恤民間的疾苦。

    7,百善孝為先。說到這裡,我們要談談宋朝的“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度。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出名的大孝子,平時對母親是百依百順,其母杜太后是一個母儀天下明理達事的女政治家,這對母子正所謂“母慈,兒孝敬”。因趙匡胤是從後周幼主手中奪的天下,杜太后臨終時候,為防止後周悲劇重演,便與趙匡胤立下誓約“使周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有?汝百年後當傳位於汝弟”,這就是“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就是說杜太后設計的皇位繼承製度是:趙匡胤——趙光義〈趙匡胤二弟〉——趙廷美〈趙匡胤三弟〉——趙德昭〈趙匡胤長子〉……這樣無論誰當皇帝,一般都不會出現幼主臨天下的局面)。後來趙匡胤謹遵母命,真的就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兒子,可見在其心目中母親的命令真的可以超過自己親生兒子本應得到的皇位。可惜的是趙光義是個卑鄙的傢伙,當皇帝后,害死了趙廷美,逼死了趙德昭,打破了杜太后的遺言。直到200年後高宗趙構無後,皇位才又回到趙匡胤的後代手中——這是後話。

    8,廉政建設,打擊腐敗。宋太祖十分痛恨官員的腐敗,宋初透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如監察制度,設立御史臺和查院,可以彈劾任何一級別的官員,(應該相當於今天的香港廉正公署吧),分權制衡(老美就是笨,幾百年後才悟出這個道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人家宋太祖1000多年前就這樣實施了),實行高薪養廉,有效的防止了腐敗問題,並且也調動了官員的工作熱情,根據宋初的民間傳說,當時一些官員看私人信件都不敢用公家的蠟燭,以至有了“滅蠟看家書”的說法,這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宋初的政治是比較清明的。在這裡需要指明的是宋初的政治清明與明初的政治清明是不同的,明初的清明是建立在朱元章的對吏制的血腥高壓統治之上的。

    9,大力發展水運事業。由於以開封為中心的汴河航運系統,事關趙宋王朝的存亡,因而對水利事業很是重視,下令疏通河道,重修運河,不僅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經濟的發展,也有效的調節了水量,使“民無水患”,為開封成為當時國際性大都會,奠定了基礎。

    10,環保主義者。古代帝王大多比較關注軍政大事,很少有人能顧及環境保護的問題,而宋太祖卻是其中極其罕見的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為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水患災害,宋太祖採取切實措施,保護生態平衡,下令官員勸百姓多種樹木,禁止亂砍濫伐,並根據樹木種植的品種很數目,獎勵地方官員和百姓。而且還加強野生動物的保護,禁止捕獵奇珍異獸,將保護野生動物歸入國家永久制度中。寫到這裡,我感慨:看看今天的人類為了一點點私利,把地球糟蹋成什麼樣了?宋太祖在1000多年前就能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實在是個睿智英明的舉措。

    11,歷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在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大多能橫刀立馬徵殺疆場,但是根據歷史文獻,官史,野史記載。真正能在中國武術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只有宋太祖趙匡胤,可謂歷代帝王中的第一武林高手。趙匡胤出身武將世家,其父趙弘殷精於騎射,趙匡胤小的時候就隨父學武,年輕時出來闖蕩江湖,訪名師,拜高人,見識和武藝都有了很大提高,後來投軍郭威帳下,屢建奇功,成為後周第一流的大將。相傳趙匡胤的蓋世武功主要集中在拳術和棍術,其武功已在多年的實戰中發展成自己的獨特體系和套路,其拳術被尊稱“太祖拳”,也稱“趙家拳”。身為武林高手的趙匡胤還擅長棍術,創立了“騰蛇棒”有36路棍法,被成為棒術的開山鼻祖,,人稱宋太祖“一條棒等身齊,打下四百軍州都姓趙”。種種記載都表明,宋太祖趙匡胤是歷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12,準“一夫一妻”制。歷代帝王中,對待女色,有的荒淫無道,有的縱慾過度,有的風流多情……宋太祖是其中難得的幾個懂得修身養性節慾自愛的皇帝,一生中從來沒有沉迷於女色,隻立皇后不封嬪妃,成為和隋文帝和明孝宗類似的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經歷過三次婚姻,第一位夫人是賀氏,可惜早亡,趙匡胤結髮情深,當皇帝后,為紀念相濡以沫的原配夫人,便追封為皇后,溢號:孝惠。第二位皇后是王氏,夫妻恩愛4年,不幸在22歲時病逝,宋太祖傷痛欲絕,封王氏為:孝明,並鰥居4年以示懷念。第三位是宋氏,這是對典型的老夫少妻,但是他們夫妻感情也很好,宋皇后每天把宋太祖照顧的無微不至,太祖退朝必然整衣相迎,深的太祖歡心,(他們的夫妻感情之好,甚至引起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的嫉妒)。後太祖死,宋太宗趙光義逼宋太后遷居洛陽,幾年後憂鬱中病逝,溢號:孝章。

    在這裡我要談談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美麗故事——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傳為一代佳話。

    其實歷史上並不真有其事,不過是百姓的一個美麗杜撰,但是我們就是願意相信。我想說的是,為什麼人們把這個美麗故事杜撰在趙匡胤身上,而不是劉邦,朱溫,朱元璋,洪秀全等這批無賴皇帝身上?也不是西門慶,矮腳虎王英等市井流氓身上,不能不說這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人格品質是有關係的,你想我現在假如說千里送京孃的是劉邦,朱溫,朱元璋,洪秀全,西門慶,矮腳虎王英這幫傢伙,有人相信馬?他們攤上這種事情,恐怕早就把京娘給××了,還送什麼送?

    透過以上對宋太祖趙匡胤的簡單評述,我想大家對宋太祖的功績和個人品德也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宋太祖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個英武皇帝,縱然他也有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人,更何況是1000年前的一個封建帝王,要評價一個人功過得失,要用歷史的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他,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比較客觀。顯然,暇不掩瑜,宋太祖趙匡胤是個睿智英名的好皇帝。

    在張元徽的強攻之下,樊愛能和何徽不領兵迎戰,反而先行敗退,張元徽斬殺後周一名監軍使,一千後周士兵繳械投降,向劉崇大呼萬歲。後周的右翼軍隊由此被沖垮,影響得全軍幾乎動搖。柴榮看形勢萬分危急,親自率侍衛親軍冒著箭石衝鋒督戰。

    後來的北宋太祖趙匡胤當時就在後周軍中,是柴榮的宿衛將,他對大家喊道:“我主處境危急,我們怎麼能不死戰保護呢!”他又對張永德說:“敵人士氣驕橫,但力戰可以破敵!你率領的部隊有很多善於從左側射擊,就請率軍從左翼高處出擊,我率軍從右翼進擊。國家的安危就在此一舉啦!”張永德聽從了趙匡胤的計劃,他們於是各率軍兩千強攻北漢軍隊。趙匡胤和柴榮一樣身先士卒,飛馬衝進敵陣,士卒見主將英勇,無不以一當百,拼死與敵決戰,北漢兵無法抵擋後周軍隊將士如此猛烈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大將對士兵說:“讓陛下和敵人交戰,還要我們幹什麼!”於是上馬拉弓射敵,接連射死數十人,士氣更加振奮。在他們的帶領下,眾將紛紛領兵殺入敵陣,後周將士在柴榮的鼓舞下,萬眾一心將後漢軍隊殺得大敗。

    劉崇這時才知道柴榮親征,就在陣前,就嘉獎張元徽,讓他進兵,張元徽出戰時戰馬倒地,將他摔到馬下,被後周兵所殺。張元徽本是北漢的一員虎將,他一死,後漢軍計程車氣立即喪盡。而南風這時颳得更猛了,後周兵奮勇爭先,北漢軍紛紛敗退,劉崇親自舉起紅旗收兵也無法將潰退的將士遏止。楊袞畏懼後周軍的強大實力,也不敢救劉崇,而且還在怨恨劉崇剛才說的大話,於是也率軍隊退走了。

    樊愛能和何徽這兩個貪生怕死的將領,率領數千騎兵向南撤退,竟敢拉弓持刀搶掠自己軍隊的輜重部隊,役夫們嚇得逃走了很多。柴榮派近臣和親軍將領追上勸阻,都不肯聽命回來,有的使者還被士兵殺死,四處揚言:“契丹大軍以到,官軍大敗,其他部隊都已經投降了。”援軍在劉詞的率領下趕到了,路上遇到樊愛能,樊愛能竟勸他別去,劉詞不相信他的話,繼續北上。

    劉崇戰敗後,仍有萬餘部隊,隔著山澗列陣和後周軍對抗,在黃昏的時候,劉詞的援兵到達,會師後,後周軍士氣更旺,又一同出擊,北漢軍隊又被殺得大敗,王延嗣也被殺死。後周軍猛追到了高平城,北漢軍的屍體滿山谷都是,丟棄的輜重、器械和雜畜不計其數。

    柴榮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但這一戰也暴露了後周軍隊中的致命弱點,戰鬥結束後,柴榮嚴厲整頓了後周軍隊,先獎賞立功的將士,然後將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險些導致全軍敗北的將校七十多人全部斬首,此外被斬殺的還有潰退軍中軍使以上和監押使臣,從此,不用心作戰的將士無不畏懼,軍紀得到初步整頓。後來,柴榮又從根本上改革了後周軍隊,下令各地節度使將戰鬥力最強計程車兵輸送到京城,柴榮建立了精銳的禁軍,在此後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禁軍在戰鬥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論及明太祖,他的偉大不僅是因為他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重新建立了漢族的統治,還在於其從文化的角度進行了大量“恢復中華”的工作。朱元璋禁止用蒙古名字、留蒙古髮式、著蒙古衣冠、蒙古語和那些蒙古化漢族的書寫方式,把恢復中華文明的漢唐衣冠、束髮、以及唐宋散文體作為國家正式公文的樣式用法律的形式確立起來,重新確立漢族的民族意識。並且透過向全國城鄉普及儒家倫理道德加強了華人的文明認同,明太祖的這種透過政府行為復興中華文明的方式是意義深遠的,其重要性怎樣估計也不過分。從這一點來說,明太祖其實最大的功績遠不是一次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將中華文明從死亡的邊緣拯救出來,朱元璋作為個人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可能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治家。但現在的歷史上對朱元璋的這些非常重要的措施往往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

  • 2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應該是劉宋。

    趙匡胤雖然奪取江山的手段實在太難看了,但是本人的功績確實無可置疑的,首先他平定了南唐,蜀國,統一了除燕雲十六州和後漢,西域的所有版圖,結束了唐末武人亂政,互相攻伐不休的亂局。

    不過由於英年早逝,所以功績倒不是很大,畢竟北周柴榮留給趙匡胤的遺產很多,顯得他的能力有限!

    劉宋就不一樣了,他出身寒微,全靠自己一步步往上爬才能有這樣的成就!而且司馬氏的東晉雖然腐朽不堪,但是畢竟當家做主的是各地的豪門士族!這些人的危害從左右漢末格局,使的魏代漢,晉代魏中原王朝兩度禪讓,再加上五胡亂華可以看到士族的危害。

    劉裕打擊士族,輕徭薄賦,並且北伐成功,收復故都,功在社稷,名垂千古!

  • 3 # 嘿嘿嘿小鼬

    一提到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趙匡胤960年建立,歷經十八帝,享國319年的宋朝,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在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南方也曾經出現過一個很有實力的王朝,它的國號也是“宋”。這就是由被稱為“南朝第一帝”之稱的劉裕建立的宋王朝,為了與大家所熟知的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區別開來,我們通常稱它為“劉宋”。

    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一下“劉宋”。“劉宋”420年建立,479年被滅享國六十年,它是魏晉南北朝中第一個由寒門庶族建立的朝代,也是南朝四朝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強盛時,據關守河,北部防線到達潼關、黃河一帶,其統治地區北部與北魏劃黃河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橫山、林邑一帶。

    介紹完了“劉宋”的一個簡要概況,現在在來說說他的建立者,宋武帝劉裕。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363年4月出生,422年6月去世。他的一生可謂是逆襲的一生,從一個家境平寒的小青年,最終成為了一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帝王。劉裕小時候家境貧寒,親生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可以說劉裕是靠吃百家飯長大成人的。長大後的劉裕,身高七尺六寸,為了補貼家用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但是他為人豪爽,人長得也瀟灑帥氣。火來劉裕選擇了一條改變他一生的道路,就是從軍。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孫恩在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或因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擔任參軍。在平定幾年時間裡,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 。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後來劉裕選擇了匡扶當時的東晉朝廷,先後擊敗了把持朝政的桓玄,消滅了山東一帶的南燕,減輕了東晉北部邊境的壓力。後來又進行了攻伐譙蜀的戰爭,最終使得巴蜀地區再次歸入到南方的版圖之中。繼而消滅了割據一方的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等功績。這些巨大的功勞,使劉裕在東晉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受九錫殊禮。元熙元年(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宋國又加十郡增益,使宋國包括了二十郡。同年末,劉裕又獲加皇帝規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禮。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東晉滅亡。他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當上皇帝之後的劉裕,吸取了歷代王朝的經驗教訓,削弱藩鎮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為防止權臣亂政,他特下詔:凡日後大臣外出征討,一律配以朝廷軍隊,軍還交回朝廷。下令嚴禁世族隱匿戶囗,減少官府收入。他還下令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規定政府所需物資,不準像過去那樣濫行徵發,而是派有關官員以錢購買。適當降低農民租稅,廢除苛繁法令,讓百姓在寬鬆的環境中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魏晉以來,皇室、官府崇尚奢華。由於出身孤寒,劉裕知道稼穡艱辛,因而平時清簡寡慾,生活節儉,不喜奢侈。除此之外,劉裕本人由於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特別重視教育,他曾經下詔:“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矇啟滯,鹹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於近代,莫不敦崇學藝,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給。遂令學校荒廢,講誦蔑聞,軍旅日陳,俎豆藏器,訓誘之風,將墜於地。後生大懼於牆面,故老竊嘆於子衿。此《國風》所以永思, 《小雅》所以懷古。今王略遠屆,華域載清,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胄子,陶獎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主者考詳舊典,以時施行”(《宋書·武帝本紀》)。這寫措施為後面社會風氣的一定改善打下了基礎。同時他在對待軍隊的問題上,治軍嚴明賞罰分明,同時又較能體恤部眾。他主張擇才用將,不重資名,只要才堪重用,即使資淺名輕,亦委以重任;不求全責備,對犯有過失者,避短用長。他的一系列做法為後來的”元嘉之治”打下了基礎。

    不得不承認生逢一個亂世,劉裕作為那個時代最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他當時的所作所為都極大的順應了人民的需求,自然也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劉宋當時的各方面的社會矛盾也得到了十分有效的緩解,讓南方的百姓的到了,休養生息。

    從個人的功績上來說劉裕的一生是一個傳奇,作為一個帝王來說也是合格的。但是他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功績誰更大一些,我覺得這並不好對比,兩個人看似都是生逢亂世,又都作為了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似乎有些相似之處,但細看之下兩人卻是有大不同,難來分高下。因為兩人生活的年代相隔畢竟五百多年,五百多年的時間正可謂滄海桑田,無論從社會的發展程度,人民群眾對於物質的需要以及思想情況等多個維度來說,已經出現了十分巨大的變化。小編覺得只要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符合他們那個時代的需求,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就不失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沒有必要非要來一場關公戰秦瓊的對決,非要分出一個高下,大家說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車剛三年就要大修,為什麼感覺有些人的車即使5年都沒有出過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