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洋海軍炮手

    薩爾滸之戰的歷史影響,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薩爾滸之戰戳破了明朝表面的強大。我們可以粗略的瞭解一下大戰前努爾哈齊的實力,理論上,八旗當時有六萬丁,實際當時僅有少數牛錄足額,也就是300丁,絕大部分牛錄都不足的,甚至不足百丁。根據張士樽先生考證,八旗當時只有17、8萬人口,根據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比例,八旗當時不足四萬丁。也就是這三萬多軍人,消滅了明軍將近五萬人,自身損失非常小,即便是稻葉君山的《清朝全史》認為八旗損失2000人左右,那也是非常漂亮的交換比。所以,薩爾滸大戰打的明朝原形畢露,徹底撕掉了明朝強大的外衣。《滿文老檔》當中殲滅劉挺部的插圖

    第二,薩爾滸大戰標誌著後金徹底取得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薩爾滸之戰結束後,後金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就衝入了遼東, 先後佔領了瀋陽、遼陽等大片地區,消滅了大量的明軍,遼東地區徹底易手。當然,這一切都得益於薩爾滸之戰,因為後金經此一戰已經摸清了明軍的實際水平,為此後遼東易手做了鋪墊。同時,後金取得遼東也為後金贏得了一塊比較穩固的基本盤,也就是根據地,大量的遼東漢民也依附於後金,這不僅給後金提供了大量的人口,還同時為後金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遼東漢人系統中的漢軍八旗、漢官還成為皇太極制衡滿洲軍事貴族、完成後金向君主專制王朝轉型的重要政治力量。漢官成為後金完成君主專制改革、推動清朝入關的重要政治力量

    第三、薩爾滸大戰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薩爾滸之戰後,後金取得了優勢,大量的明軍被消滅,大量的盔甲、火器成為後金的戰利品,明朝為了應付同後金的戰爭使得明朝本就不堪的財政更加入不敷出。而明朝為了增加軍費,不僅沒有吃大戶(明朝的皇親國戚、官紳勳貴正經的不納糧不上稅),而是採用刮地皮的方式向老百姓徵稅。蒙古族有一句諺語——瘦羊的肚子裡能刮出多少油水?而明朝搜刮窮鬼的玩法無異於飲鴆止渴,而且由於天災的加持,大量的老百姓破產成為流民、饑民,最終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同時也為李自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當然,這一切都有賴於後金/清朝一步步削弱了明朝的實力,為李自成打進北京、逼死崇禎創造了有力的條件。毫不諱言的說,清朝才是滅亡明朝的正主,李自成不過是摘了一個大桃子。楊東明《饑民圖說》中描繪的饑民全家自盡

    李自成舉義的時候,明軍的屍體都在遼東爛透了。

    總結:用現代的眼光來看,薩爾滸之戰對於後金和明朝來說都是關係到國運的一次大戰,最後的結果是後金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併為明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而隨著1644年大清入關,歷史也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 2 # 一壺濁酒半盞茶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乾隆皇帝評價此戰:“王基定,帝業開”

    首先薩爾滸之戰雙方兵力十分懸殊!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北韓軍隊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47萬。

    由於明朝朝廷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明軍作戰部隊,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

    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楊鎬的作戰方針是: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

    明朝兵力方面:

    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約三萬;

    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兩萬五千人;

    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共約兩萬人;

    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四千;

    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數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約七千人;

    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北韓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號稱四十七萬。

    具體部署是:楊鎬坐鎮瀋陽指揮;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在今遼寧鐵嶺東南),入渾河上游地區,從北面進攻;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的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由西面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北韓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由南面進攻。另外,總兵祁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增援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副總兵竇承武駐前屯監視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紹勳總管運輸糧草輜重。楊鎬本人則坐鎮瀋陽,居中指揮。時楊鎬奏上“擒奴賞格”經兵部尚書黃嘉善復奏,明神宗批准,頒示天下。賞格規定:擒斬努爾哈赤者賞銀10000兩,升都指揮使;擒斬其八大貝勒者賞銀2000兩,升指揮使;李永芳、佟養性等叛將,若能俘獻努爾哈赤,可以免死。又詔令葉赫貝勒金臺石、布揚古若能擒斬努爾哈赤,將給與建州敕書並封龍虎將軍、散階正二品。若擒斬其餘努爾哈赤的十二親屬伯叔弟侄,及其中軍、前鋒、領兵大頭目、親信領兵中外用事小頭目等,一律重賞並且封授世職。

    原擬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出邊進擊,但因天降大雪,改為同月二十五日。同時,限令明軍四路兵馬於農歷三月初二會攻赫圖阿拉。

    理論上楊鎬的作戰方針: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

    並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明朝廷秉承明神宗旨意就是要徹底殲滅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不可有漏網之魚以防死灰復燃。

    圍殲戰只能四面撒網,但明庭未可預見的是努爾哈赤的八旗竟然戰鬥力這麼強悍,有著絕對人數優勢的明軍竟然還會慘敗 。

    錯真就不在楊鎬,而在那高坐廟堂之上的明神宗的種種干預催促。

    而以其後種種戰績看來,就算薩爾滸之戰不分兵,明軍也肯定不是八旗的對手,只是有可能讓八旗損失大一點而已。

    而當時後金的實力,理論上,八旗當時有六萬丁,實際當時僅有少數牛錄足額,也就是300丁,絕大部分牛錄都不足的,甚至不足百丁。根據張士樽先生考證,八旗當時只有17、8萬人口,根據丁口和人口一比五的比例,八旗當時不足四萬丁。

    努爾哈赤在攻破撫順、清河之後,鑑於同明軍交戰路途遙遠,需要在與明遼東都司交界處設一前進基地,以備牧馬歇兵,於是在吉林崖(今遼寧撫順市東)築城屯兵,加強防禦設施,派兵守衛,以扼制明軍西來之路。

    四路明軍出動之前,作戰企圖即為後金偵知。

    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努爾哈赤不愧一代天驕,霸氣非常)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將近四萬兵力集結于都城附近,準備迎戰。

    也就是這將近四萬八旗,打敗擊潰了明朝實打實的十一萬多軍事力量,殲滅了明軍將近五萬人,自身損失非常小,即便是稻葉君山的《清朝全史》認為八旗損失最多2000人左右,那也是非常漂亮的交換比。

    所以,薩爾滸大戰打的明朝原形畢露,徹底撕掉了明朝強大的外衣。

    此戰過後明清雙方攻防形式徹底易主,明朝再也無力在野戰上對後金構成威脅,只能被動防守,一步步被清朝消耗蠶食。

  • 3 # 海天玄宇

    薩爾滸之戰是明末清初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薩爾滸之戰發生在1619年,此戰之後,努爾哈赤野心膨脹,後金貴族集團不再滿足於隸屬大明帝國的被支配地位,積極攻擊明遼東屬地,為後來滿清入主中原拉開篇章。而反觀明朝因此一戰拉開了一場“蝴蝶效應”,番多拉的匣子一經開啟,明朝最終因此滅亡。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萬事不過人情。人情不過禮尚往來。首先薩爾滸之戰本可避免。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李成梁鎮守遼東的三十年裡,努爾哈赤,不過是他手下的一個異族首領。以至於援朝作戰的時候,努爾哈赤曾欲奮勇出兵。根據史料記載,李成梁很有軍事才能,但也比較貪婪,遼東成為李家的私產。某種意義上,努爾哈赤不過是他培養的一個打手。不過是後來的種種因緣使得李氏家族最終失去了對他的有效控制。 一、徵朝作戰,大批遼東精銳騎兵和國內其他地區的精兵戰死。

    二、李成梁被罷官、起復、去世。

    三、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又得寬甸六堡,勢力大增。

    四、明朝中央妄自尊大,不切實際,錯估形勢。

    五、遼東集團軍兵為了集團私利,沒有傾盡全力,與後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六、後金的間諜工作極其恐怖。在明軍裡,尤其是遼東官兵裡有大量的內奸。(因為曾經是作戰的弟兄)

    七、從七大恨提出,能看出就是嚮明朝要兩個字:名和利。

    八、當時生活條件艱苦,氣候惡劣,馬市不開,女真族有強烈的南侵慾望。

    九、明軍內部具體作戰缺乏統一安排和協調。

    十、氣候條件突然惡劣。對非遼東軍隊是巨大挑戰。

    十一、地形條件不適合,非常有利後金騎兵。

    十二、後金將士勇猛異常,生活環境惡劣,造就了後金人的英勇無敵,非農耕民族想象。

    我簡單的羅列些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還有很多沒有指出。在農曆二到三月進攻是沒錯的。這個季節適合進攻。這個季節是春荒,而且無處躲避。虛張聲勢也是對的。但如果這些都被對手洞悉了,那就是找死了。後金已經非常強大。我曾去過大夥房水庫附近考察過。遐想了當時的場景。我有個想法:就是此戰不戰則已,若戰必敗。影響就在開篇說了。因為徵遼而使國內農民連續起義,由於徵遼而使後金越來越敢覬覦明朝江山。如果不徵遼,那麼就是遼東精兵跟後金之間的曾經的兄弟之間的戰爭或者矛盾。正如曹操收拾袁氏兄弟和公孫淵的計謀。可以不戰而勝,嚴防死守。待其自亂。譬如當初李成梁被重新起用,為什麼會給寬甸六堡給後金,就是給狼骨頭而已。狼餓了就得吃飯。尤其是家養的狼。所以在李當政其間,努爾哈赤沒有反明。那為什麼李一死就反了呢?個人認為主要是明關閉了馬市、當初李家給予後金的經濟支援和貿易都中斷了。遼東的主事人換了。而且沒有滿足後金的胃口,努爾哈赤也在幾十年的戰爭中砥礪成型。如果明朝不戰,那麼努爾哈赤不會有更大的野心。從本質上努和李自成沒有區別,都是明的官吏。所以戰爭歷來就是危險的,不要輕易啟動。軍事是政治的外延,政治是經濟的外延。歷史不可回檔,但可以借鑑。遼西走廊,蕩氣迴腸。

    遼人治遼,也是最有效最無奈的舉措。

  • 4 # 論史

    薩爾滸會戰對於明、後金雙方來說都是關鍵性一戰。於努爾哈赤來講,如果不能取得勝利,那就很可能在東北地區無法生存下去,女真民族所面臨的局面將是“成化犁庭”的翻版。於明廷來說,如果不能取得勝利,那就會喪失東北地區的戰略優勢地位。戰爭的最後結果就是明軍西、北、東三路均全軍覆沒,李如柏不戰自逃。至此,明軍由戰略進攻轉向了戰略防守,而後金轉向戰略進攻,攻守之勢至此扭轉。

    我先來說說此戰對明朝的影響。

    首先,明朝損失了大批的“國防精英”,以及大量的軍事物資。

    此戰明軍軍官戰死300餘人,戰死士兵45800多人,馬駝騾30000匹,這是自土木堡之變來從未有過的軍事大失敗。附圖。

    是役也將吏死者三百餘,喪師四萬五千八百,馬駝騾三萬,為數百年未有之失衄。

    而這些在薩爾滸之戰中戰死的將領們全都參加過萬曆三大徵和其他戰事,擁有豐富軍事鬥爭經驗,尤其是劉綎和杜松兩人皆為百戰名將,這些將領一戰而覆滅,這樣的損失是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的。

    其次,伴隨著巨大的軍事損失,明朝朝野震驚,士氣低迷,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發生了極大的恐慌,對於中央朝廷來說,薩爾滸會戰使高層受到了前所未有震撼,所謂“劉、杜為近代名將,一戰盡覆,舉朝震動”。

    在地方上,遼東地區的恐慌程度更甚於中央,軍心民心完全崩潰,如非其後熊廷弼鎮遼勉力收拾,恐怕遼東早就大勢已去,熊廷弼剛剛到達遼東時,在自己的《遼左大勢久去疏》對遼東的惡劣形勢有過記載,請大家一看。附圖。

    今皆聞賊而逃,望賊而逃,先賊而逃。頃聞北關(葉赫部)資訊,而各營逃者日以千百計。如逃止一二營,或數十百人,臣猶得以重法繩之。今五六萬,人人要逃,營營要逃,雖以孫、吳軍令,亦難禁止。

    第三,在戰爭過後,明朝由於遼東局勢完全惡化,遼東一帶的城市完全暴露在了後金的攻擊範圍之內,明朝為了盡力保住遼東,只能將賦稅增加,而這些負擔將全部轉嫁到民眾頭上。

    在薩爾滸之戰前的萬曆四十六年八月為了應付遼事加天下田賦三釐五毫,共計派額231萬兩,等到遼東戰事結束後,就停止攤派,“軍務竣時,即行停止”。附圖。

    沒想到薩爾滸之戰全軍覆沒,遼東局勢更為惡化於是又於萬曆四十七年十二月再加三釐五毫,再多徵200萬兩。附圖。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再加二釐,共加賦稅520萬兩。附圖。

    而且這三次加派成為以後額定田賦,人民負擔極其沉重,這當然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激化。毫無疑問,愈演愈烈的遼東態勢成為了明朝的財政無底洞,逼得明朝勒索百姓,籌集軍需,農民漸漸不能生存,只能起義反抗苛政。所以,從一定程度上看,遼事敗壞導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一大原因,而遼事敗壞就是起於薩爾滸之戰。

    第四、從長遠來看,遼東戰端一開,明廷不僅抽調各鎮援兵趕赴遼東救援,其軍餉供應更是以遼東為優先,嚴重擠佔了西北各邊鎮的軍餉,如崇禎元年戶部侍郎王家禎奏報各邊都有不同程度欠餉狀況,而西北邊鎮尤其嚴重,“至如寧夏欠十之四,甘肅欠十之六,山西欠十之七”,而且這還是保守估計,“恐亦未必與闕目符也”。

    西北邊軍因為長期欠餉,加上西北大旱,吃不飽飯。後果是什麼,就是從賊。事實上在崇禎二年,西北邊軍已經開始不是自身為盜賊,就是與起義軍合流,如崇禎二年正月,“固原逃兵掠涇陽、富平,執遊擊李英”,在十月,又有延綏鎮逃兵“亡命山谷,與群盜合”,起義軍原本戰鬥素質並不高,自從有西北邊軍的加盟後戰鬥力穩步攀升,剿之愈難。

    我再說後金方面,在這場關於後金生死存亡的戰役中,努爾哈赤是全面獲勝的一方,努爾哈赤統帥八旗軍,五天七捷,完全殲滅了明軍三路主力,其本人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才能,八旗軍也表現出非常強悍的戰鬥力。

    此戰獲勝對後金有如下影響:

    首先,使後金在民心士氣上高漲,打出了軍事自信,這從戰後努爾哈赤的言辭中就有所表現。

    三路兵已破,帝笑謂諸王曰:“大明皇帝以二十萬兵,聲言四十七萬,分四路來戰,若為我分兵破敵,必謂吾兵眾。若為我往來剿殺,必為我兵強。究言之,聞於四方,無有不稱善者也。”

    其次,此戰獲勝後,努爾哈赤趁無力明軍組織力量反擊,在經過短暫休整之後,迅速發動攻勢,擴張其在東北的勢力。

    其實,在薩爾滸會戰結束後,努爾哈赤面對的也有兩個選擇。第一,繼續南下與明軍死磕。第二,稱薩爾滸會戰明軍元氣大傷,短時間難以恢復的時機,迅速掃除身旁威脅,然後再全力對付明朝。努爾哈赤選擇了後者。

    那麼努爾哈赤所要對付的威脅分別是哪些?除去明朝,還有三個威脅,分別是內喀爾喀五部蒙古首領宰賽、海西女真葉赫部、以及東邊的北韓國。在薩爾滸會戰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和明朝鉗制著建州女真的擴張,是努爾哈赤據有全遼的絆腳石。在熊廷弼寫的《酌東西情勢疏》充分描繪了,努爾哈赤的心態。附圖。

    吾欲合西虜,而北關(葉赫)為之中梗,不噬而磕之,西虜未可合也。吾欲病北關,而遼無事,遼無事,則為北關援,而且議吾後,北關未可圖也。

    而內喀爾喀蒙古屬於見利而動,時與努爾哈赤聯合,時與葉赫聯合,時與明朝聯合,對努爾哈赤來說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事實上明朝對內喀爾喀蒙古和葉赫對建州女真的牽制作用非常看重,請大家看看《建州考》怎麼說。

    若宰賽與北交好,而天兵從南搗其穴,即奴後山可奪矣,奴恐南北起,不得不退地見餌,而豈其恭順之本懷哉!

    所以,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經過短暫休整,迅速出擊,於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和七月迅速攻佔開原和鐵嶺,切斷明軍與葉赫部的聯絡,迅速吞併葉赫部。

    而降服宰賽可以說是意外之喜,在後金軍攻佔鐵嶺以後,宰賽率兵萬餘人前來搶掠,殺死後金養馬十餘人,努爾哈赤突然率部進攻,俘獲了宰賽和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妹夫等150餘人。

    將宰賽俘獲以後,利用其政治影響,以其作為人質,逼得內喀爾喀五部蒙古屈服,將內喀爾喀蒙古綁上了自己的戰車,與五衛王進行會盟,表示一起“徵仇國大明”。

    至於北韓,在薩爾滸之戰中早已被嚇破了膽,努爾哈赤一封國書過去,北韓表示“吾爾國各守邊疆,復乎前好,乃為善也”,雖然北韓在以後的態度有過反覆,但是再也不敢主動出兵後金。

    第三、努爾哈赤在吞併葉赫,降服內喀爾喀蒙古後不僅有效切斷了明軍的外援,而且使自己的騎兵實力有了質的飛躍,葉赫本來就是以騎兵強而著稱,所謂“北關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騎,北畏奴步”之稱。

    而內喀爾喀蒙古所能調動的騎兵高達15000餘人。雖然外降服這兩部落之前,女真騎兵已經足夠強悍。但是,降服後後金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優質騎兵,在以後的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就是薩爾滸之戰對明朝和女真的影響。

    自此戰之後女真至滿族越戰越強,明廷在遼東之影響越來越弱,加之朝內政局腐敗、是非不明、黨爭不斷,嚴重影響了前線的戰局,遂再敗於瀋陽、遼陽,又敗於廣寧,遼事愈不可為矣!

    參考文獻:《熊廷弼集》《流寇志》《明通鑑》《國榷》《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建州考》《山中聞見錄》《剿奴議撮》《遼夷略》

  • 5 # 辰州觀海

    【1】

    清朝的前身,是後金王朝。

    明朝初年,大明帝國就對東北地區,進行著羈縻統治,當然,在明朝二百餘年間,東北地區的原住民,日子也不大好過,比如著名的成化犁庭,就是明朝對當地百姓壓迫、奴役、屠殺的鐵證。

    而風水輪流轉,轉眼到了萬曆帝時期,東北地區原住民的首領努爾哈赤,宣佈脫離明朝,建立後金汗國。

    這引起了明朝朝廷的憤怒,於是,明朝發兵十餘萬,浩浩蕩蕩走出山海關,殺向後金汗國,試圖一舉滅亡後金汗國。

    此時後金汗國的兵力,只有明朝征伐軍的一半,如果硬碰硬,後金汗國肯定不是明軍對手。

    【2】

    或許是明朝氣數已盡,或許是後金大汗努爾哈赤真的是軍事天才,這場大戰,以後金軍殲滅明朝精銳五萬,明軍統帥倉皇出逃而告終。

    這一戰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是明朝邊患的一個分水嶺。

    在薩爾滸之戰之前,明朝主要的邊患,是北方的蒙古——從北元時代開始,到明末,蒙古人對明朝的騷擾始終沒消停,甚至結合後來的歷史可以看到,如果明朝統治延續到17世紀中期,那麼,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很可能再度上演包圍北京、攻打京師的場景。

    而薩爾滸之戰,則意味著,此時大明的主要邊患,不再是蒙古,而是新興的後金。

    而對於後金來說,薩爾滸之戰,雖然後金贏了,但是,後金指望吞併明朝,無疑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經此一戰,雖然明朝暫時無力主動攻打後金,但是自保的實力,還是綽綽有餘——這一點從後來皇太極多次入侵明朝,但是並沒有有效佔領明朝土地可以看出來。

    但是,倘若薩爾滸一戰,後金敗了,那麼,歷史上,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則會被視為一起很普通的叛亂,並且是成功被平定的那種。

    【3】

    也因為薩爾滸之戰,讓後金成功在東北站住了腳跟,所以,這一戰,被視為後金乃至清朝的立國之戰,是實至名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有企業投資民辦非養老有成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