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1、《一七令·茶》唐代: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2、《琴茶》唐代: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 2 # 餘楊

    《早春凝露》

    清明雨露凝新芽,

    半山雲霧初摘下。

    常念春去秋無緒,

    一盞芳幽香無瑕。

    不知茶之古詩,寫首送你,並茶名一個

  • 3 # 美食小明

    1、山泉煎茶有懷 白居易 唐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2、一字至七字詩·茶 元稹 唐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3、《七碗茶歌》 盧仝 唐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4、殘年書事 魏時敏 明

    林泉深處足煙霞,流水寒雲八九家。

    江客帆檣懸網罟,野人籬落帶桑麻。

    案頭墨跡兒臨帖,燈下車聲婦絡紗。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壚敲火試新茶。

    5、汲江煎茶 蘇軾 宋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6、夏晝偶作 柳宗元 唐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7、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皎然 唐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8、嘗茶 劉禹錫 唐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9、茶詩 鄭愚 唐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10、即目 李商隱 唐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鬚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11、煮茶 唐 皮日休

    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

    12、減字木蘭花 辛棄疾 宋

    僧窗夜雨。茶鼎燻爐宜小住。卻恨春風。勾引詩來惱殺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我到亡何。卻聽儂家陌上歌。

  • 4 # 雁影歸零

    1、版納山頭樹,到今千百年,

    蕊香春雨後,渴解晚風前。

    陸羽殘經品,坡公試院煎。

    離鄉真足貴,詩味故山巔。

    (清)許潛

    2、十里鋪產十里香,茶色瑩碧賽旗槍,

    只盼移種遍園野,製出佳茗供市場。

    注:本詩作者不詳

    3、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保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皎然

    4、竹正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與趙莒茶宴》(唐)錢起

    5、世味看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春雨初霽》(宋)陸游

    6、竟陵西塔寺,蹤跡尚空虛。

    不獨支公住,曾經陸羽居。

    草堂荒產蛤,茶井冷生魚。

    一汲清泠水,高風味有餘。

    《西塔寺陸羽茶泉》(唐)裴迪

  • 5 # 世界運河組織WCCO

    1、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譯文: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

    2、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代: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譯文: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裡烹煮。白瓷碗裡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後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

    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甕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瞭解。

    3、品令·茶詞

    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譯文:幾隻鳳凰在鳳餅茶上團團飛舞。只恨有人將茶餅掰開,鳳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將茶餅用潔淨的金渠細心碾成瓊粉玉屑,但見茶末成色純淨,清亮晶瑩。加入好水煎之,湯沸聲如風過鬆林,已經將酒醉之意減了幾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氣持久。飲茶亦能使人醉,但不僅無醉酒之苦,反覺精神爽朗,漸入佳境。就好比獨對孤燈之時,故人從萬里之外趕來相逢。此種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惟有飲者才能體會其中的情味。

    4、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譯文:北苑茶山春風浮動,茶餅形狀萬千,方的如圭器,圓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貴。茶餅被研磨地粉碎,進奉御用,可謂有功社稷,可與凌煙閣中為國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並列。這茶又能戰勝酒醉風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腦,排憂解愁。

    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茶盞繡著金邊,紋色如鷓鴣鳥的羽毛。司馬相如雖有渴疾,一觴一詠,引來群賢賓客。相如起做燈前,酒興文采,風姿挺秀。竭盡胸中萬卷詩篇,文辭充沛,猶如三峽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歸家,文君並沒入寢,兩人相對,坐在小窗前面。

    5、巽上人以竹間自採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代: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呼兒爨金鼎,餘馥延幽遐。滌慮發真照,還源蕩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譯文:芳香的茶樹叢掩隱在青翠的湘妃竹林裡,葉上那滴滴神露凝聚著純潔的光華。更有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採回了這珍奇的細嫩茶芽。晨霧緊貼著石澗奔湍的山泉蒸騰而上,採茶之處離山崖之頂也不過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圓有方,色澤絕非一般,茶葉品質如圭如璧,真是美玉無瑕。我吩咐家人用華貴的茶具去煎這難得的奇茶,淡淡的餘香瀰漫到遠處的人家。這純和的茶香讓我的靈魂得以淨化,並以自然的本真蕩去內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來那甘露一般的齋飯,一下子薰香了毗耶城和整個天下。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誰不驚歎,恐怕更珍貴於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 6 # 古冰

    有暇將飲茶,靜觀日西斜。

    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泡一杯清茶,看著碧綠的茶葉在清澈的杯子裡升騰浮沉,舒解一下情緒,是一種享受。

    華人喜歡喝茶,在微澀裡品味那一絲清香與甘甜,是人生智慧。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無從考證,但華人喝茶歷史漫長卻是事實。不過此前漢字中只有“荼”,直到陸羽在《茶經》中將“荼”字減筆而為“茶”,才有了形神皆備的這個字,“茶”,人在草木中,與古代文人清風明月、寄跡山水的志趣天然相合,茶便成了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飲品。

    他們喝茶品禪,揮墨作詩,留下了諸多茶詩,讀之有味,品這有韻,不覺中心神已浸入那般意境。

    1、唐.陸羽《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竟陵城是茶聖陸羽的故鄉,他不羨美酒、不羨功名富貴,只羨家鄉有一江好水。含蓄,卻又意味深遠。

    2、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大唐三大詩人中,李白憤青,杜甫苦逼,唯有白居易活得通透,琴棋書畫,紅袖添香,這是否與他愛茶有關係呢?

    《兩碗茶》: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真是有茶萬事足啊。

    3、唐.元稹《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元稹的這首茶詩寫得頗為有趣,從一字到七字,將茶之內涵寫盡,既得情趣,又得詩趣,非好茶者不能摹寫。

    4、唐.盧仝《七碗茶歌》 :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原詩太長,此處僅為節錄。盧仝是“初唐四傑”盧照鄰的後人,著有《茶譜》,在茶界的地位與陸羽並譽,有“茶仙”之稱。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

    5、宋.蘇軾《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在人間無所不愛的真人蘇軾豈能不好茶?這首《汲江煎茶》從取水、貯水、煮水、烹茶,逐一寫來,不是茶中君子,安能道得?“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6、宋.杜耒《寒夜》: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有客何需酒?有茶便是仙。相逢一杯茶,足以讓寒冷的夜晚透出溫暖。

    茶,有草有木,人在草木間,可以滌塵,可以澄懷,可以清心,可以濾神。

    春天,于山水之間,採摘一片碧綠,炒制,收藏。冬夜,以清泉沖泡,那一片碧綠在水中翻滾、舒展,彷彿整個春天都復活了。

  • 7 # 七味隨筆

    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中,俗事算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雅事則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無論雅俗,華人的生活都無法缺少茶。

    喝茶除了解渴,在古代更是一件風雅之事。詩與茶是中國文化的一道奇觀。茶給詩人清思助興,詩人也給茶傳神寫照,因此,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茶詩。內容廣泛,極大豐富了中華的茶文化。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詩人最愛茶的香氣,茶的香氣在詩人筆下餘味無窮,讓人飄然若仙。

    古人認為蘭花的香氣具有王者氣質,因此很多詩人也用蘭香來形容茶香。

    王禹偁稱讚茶香為 “香襲芝蘭關竅氣” ;

    范仲淹讚美茶之香為“鬥茶香兮薄蘭芷”;

    唐代詩人李德裕描述茶之香時寫道:

    “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

    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則這樣形容茶香:

    “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北宋文學大家蘇東坡則認為,茶不僅能讓人肌骨生香,它本身就是一個通體生香的美人:

    仙山靈草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東坡先生可謂別出心裁,其香嫋嫋、韻味無窮、空靈別緻,非佳人而無可比擬,貼切之極。

    採茶是一年中最辛勞,但也最欣慰的工作,在漫山遍野的茶香中,採茶不僅是茶農的樂事也是一些文人的雅事,

    對於採茶這一藝術化的勞作場景,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眾多詩詞來歌詠、讚賞。

    唐代溫庭筠在《贈隱者》一詩中描寫採茶時寫到:

    採茶溪樹綠,煮藥石泉清

    不問人間事,忘機過此生

    宋代陸游《初夏喜事》寫到:

    採茶歌裡春光老

    煮繭香中夏景長。

    明代高啟曾經這樣描寫採茶: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唐代杜牧有這樣的採茶詩句:

    “雲暖採茶來嶺北,月明沽酒過溪南”

    唐代皇甫曾寫了一首《陸鴻漸採茶相遇》,詩裡說: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其中的隱逸之趣,給採茶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層美學色彩。

    盧仝痴迷飲茶,並做了備受茶人推崇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此詩把飲茶之妙寫得淋漓盡致,連蘇東坡都說:“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從某種意義上說,茶是中國文人心間的一股清泉。

    白樂天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杜耒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無論是冬雪暖室中溫酒相待,還是寒星冷夜裡煮茶當酒,都為生活暈染了一層雅緻的趣味與浪漫的情調。

    無論是“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或者是鄭板橋“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文人的杯中永遠盪漾著茶之性靈。

    如今,只要有購買能力,茶葉茶具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什麼樣的都可買到。但古人喝茶的那番雅趣,新泉活火、松風竹爐、隔籬相呼、烹雪煮茶的那份詩情話意,卻令人難以追尋了!

  • 8 # 文以載道MZS

    茶是古人的一種上佳飲品,但品茶賦詩更成了一種高雅的文化。而茶詩是文人墨客在品茶後對茶的讚譽和有感之言。她也是中國詩歌中的一個分支,雖然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典籍中,茶詩所佔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藝術成就上卻美不勝收,不少篇至今膾炙人口。唐宋時期是茶詩創作的巔峰期,一些名人大咖紛紛亮相,把茶詩文化推上了一個高潮,筆者選幾首經典的茶詩之作與大家共享。

    第一首是唐·皎然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詩人皎然在這首詩裡用飲茶的好處來誚(譏嘲)崔石的飲酒,並列舉了東晉兩個著名的飲酒人物:畢卓、陶潛。皎然講述了他品飲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飲達到滌昏寐,第二飲達到清我神,第三飲達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時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飲酒則是一種自欺。“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該詩首次提出“茶道”兩字。把飲茶上升到“道”的意義上,是這首詩的獨到之處,也開創了中國“茶道”之紀元。

    僧皎然(公元約720-約公元803 ),俗姓謝,字清晝,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詩僧,謝靈運的十世孫。

    皎然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470首詩。多為送別酬答之作。情調閒適,語言簡淡。皎然的詩歌理論著作《詩式》

    第二首是唐白居易的《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未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白居易不僅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是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 文學家。他不僅詩寫得好,而且還是一個品茶行家。原因就是他親自種過茶樹,對茶葉瞭解頗深,也常常得到親友們饋 贈的茶葉。在這首《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寫了他與李六郎中之間的深厚交情,同時,最後兩句“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 是別茶人”說出了他是一個品茶的行家。詩人懂茶,讓茶更有了一種文化的依附,內涵更加豐富。這就是詩對茶的作用。

    第三首是唐朝皮日休的《茶中雜詠·茶人》

    《茶中雜詠·茶人》

    唐·皮日休

    生於顧渚山,老在漫石塢。

    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

    庭從穎子遮,果任獳師虜。

    日晚相笑歸,腰間佩輕簍。

    這首詩說的大致意思為:茶人出生在這顧渚山上,也在這漫石塢中慢慢老去。與茶人們聊天,他們說的都是這個季節的茶葉,茶葉聞起來還是很清新,香氣很重,茶人們的衣服上也散發出陣陣茶香。穎子樹已經把茶人們的庭院遮住,主人不在家,狗在庭院內叫個不停。茶人們要天色很晚的時候才從茶園中歸來,臉上掛滿了微笑,腰間掛著輕輕的茶簍。

    詩人在與茶人的閒聊中體會到了茶人長時間在茶院中勞作的辛苦,茶與人都融合到一起了,才有了看見的和聞到的“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其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讚譽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對於社會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第四首是唐陸龜蒙的茶具十詠·茶灶》

    《茶具十詠·茶灶》

    唐·陸龜蒙

    無突抱輕嵐,有煙映初旭。

    盈鍋玉泉沸,滿甑雲芽熟。

    奇香襲春桂,嫩色凌秋菊。

    煬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為:山中被霧氣環抱著,如煙的霧氣對映著早晨的太陽。鍋中那甘甜清澈的泉水已經沸騰了,整個甑裡的茶芽都已經燻蒸完畢。

    高揚特殊的香氣薰染著美麗的春色,茶葉鮮嫩的顏色已經接近於菊花版的黃色。灶下燒火的人如同我的門徒,每一年都會見到他。

    陸龜蒙與皮日休,都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不僅是詩友,更是茶友,且兩人在茶與詩上的造詣都非常高。兩人在蘇州偶然相識後,每日以詩歌唱和,評茶鑑水,讓人羨慕不已。

    在他們的詩歌唱和中,陸龜蒙的《奉和襲美茶具十詠》和皮日休的《茶中雜詠10首》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幾乎涵蓋了茶葉製造和品飲的全部,他們以詩人的靈感、豐富的詞藻,藝術、系統、形象地描繪了唐代茶事,對茶葉文化和茶葉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懂茶、知茶才能讓茶在詩文裡昇華,筆者介紹的這幾位都是唐朝種茶、懂茶、知茶的高人,有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和文化旗手,所以他們寫出來的茶詩不一般,一直流傳至今讓人們津津樂道……

    2019年8月31日於艾墨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中有哪些未被穢土轉生召喚出來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