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未語先笑870

    一、原始社會

    氏族公有,集體耕種,平均分配。

    二、奴隸社會(夏商—春秋末年)

    井田制,千耦齊耘。

    商鞅變法,承認私人佔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推動地主經濟的發展

    三、封建社會

    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

    四、近代以來

    (一)清末民初(1840—1924)

    封建土地所有制佔主體(截止1952)。

    (二)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

    耕者有其田(口號)

    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三)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

    1931土地革命,農民土地所有制。

    (四)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1)進行根據地建設—大生產運動(抗戰時期中共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以自給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軍墾屯田。

    (2)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五)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1946年《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變減租減息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

    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耕者有其田

    四、新中國成立後

    (一)1950土改

    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按勞分配。

    (二)1953-1956 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農民土地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

    (三)1958後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規模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

    (四)改革開放以來

    1978 家庭聯產承包制(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

    大規模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古代土地制變遷軌跡沿著土地國家所有制為主的公有制向土地私有為主的私有制變遷。

    地主對土地的不斷兼併, 使得國家所有土地和自耕農土地日益萎縮, 直至產生嚴重的社會危機, 社會腐敗不堪、稅負繁重、農民受到壓迫和剝削以至於難以維持生計, 因而激起社會動盪、農民起義, 推翻封建統治, 原地主土地所有制被推翻, 土地制度再次回到原點。

    然後, 新一輪的地主所有制又開始對土地不斷兼併, 直到農民不堪重負、再次舉義推翻當朝統治。這是秦漢以來不斷迴圈上演的土地制度變遷軌跡。土地制度變遷與朝代跌宕起伏緊密相連。

    歷史不可改寫, 但歷史留下的經驗深值反思。新時期土地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 現行土地制度的優勢被弱化, 回顧、總結中國土地制度變遷史, 以期啟發未來土地改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人學習認真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