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髯須翁

    《人類簡史》是一部闡述人類從哪裡來這個哲學命題的書。

    以色列歷史學家赫拉利想透過這本書向讀者解釋這個問題:人類是怎樣由普通的動物一步一步走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的。

    一是認知革命

    透過虛構和想象的能力,讓幾萬年前的智人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全新的語言來溝通。

    二是農業革命

    使人類收穫了比原來穩定的多的食物,也將一群人都固定到了同一個地方,隨著定居規模的擴大,資訊量的增加,人們發明了文字。

    文字把人們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傳承下來,這個地方的人一出生就被這些傳承包圍,按照之前人們的習慣去思考,按照傳承的規範去做事,這就是文化。

    幾千年來,透過貿易、戰爭、宗教的力量,文化逐漸被同化成一個整體,也是我們現在大多數國家通用一套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科學體系的原因。

    三是科學革命

    隨著科學革命的深入,主導世界的各種思想慢慢被瓦解,科學瓦解了舊宗教,還賦予了我們新的宗教——科技人文主義和資料主義。

    科技人文主義希望將人類的心智升級,這樣人類才能接觸到目前未知的體驗和意識狀態。

    資料主義認為宇宙是由資料組成,任何現象或者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於資料處理的貢獻,之所以資本主義能贏得冷戰就在於西方的分散式資料處理要比蘇聯的集中式資料處理更好。

    在資料主義看來:只要有更好的演算法和資料,人類這種生物演算法就會被自然淘汰。

  • 2 # 雪落無聲158069209

    《人類簡史》的第一章,我們就學到了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一個重要思維方法。

    瞭解了這個方法,我們的視野一下子就開闊很多。

    這個方法,就是學科貫通。或者說,放棄慣有的文理科分類。

    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過了大約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再進一步構成“分子”。

    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們如何互動,就成了“化學”。

    大約38億年前,在這個叫作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有機體”。

    有機體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

    到了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於“智人”(Homo sapiens)這一物種的生物,開始創造出更復雜的架構,稱為“文化”。

    而這些人類文化繼續發展,就成了“歷史學”。

    這就是作者的思維方式,也應該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

    實際上,歷史學之後還應該有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

    因為歷史的傳統,我們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對社科類的知識很感興趣,比如歷朝歷代的故事;

    因為生活的壓力,又會對那些關於堅持、貢獻而被命運眷顧的雞湯感興趣。

    實際上,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恰恰需要了解我們生存的宇宙、地球和環境,知道萬物的起源。

    從這個角度講,《人類簡史》和《時間簡史》一樣,她並不是史學類著作,不會有故事和來龍去脈,只是告訴我們世界原來是什麼樣子,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這“簡史”兩個字完全可以用另外兩個字替換:邏輯。

    時間簡史是時間的邏輯。

    人類簡史是人類的邏輯。

    未來簡史是未來的邏輯。

    因為遵循一定的邏輯,我們從遠古走到了今天。

  • 3 # 嘉少

    人類簡史可謂是從刷三觀的緯度來解釋人類世界的形成。讀了這本書忍不住要概括一下這本書的大意。

    1、認知革命。人類怎麼就成了萬物的主宰?難道真的是人類學會了用火?其實是我們會講故事,會虛構概念。比如我們虛構出了“文明”“法律”“貨幣”等等。

    這些虛構故事、概念改變了人類的動物性認知,讓我們產生大規模協作。比如,我們即使不認識快遞員,不認識製造手機的零售商,卻可以得到他們的勞動成果。

    我們不僅可以靈活大規模的協作,這些協作還可以根據人類需求改變而改變。我們想要洗衣服更方便,就有人發明製造了洗衣機。我們想要購物更方便就有了電商和快遞服務。

    2、農業革命。人類厭惡了東奔西走採集生活的不安全感,剛好我們採集時不小心撒落在地下的種子生根發芽,於是農業革命來了。

    這場革命從表面上看人類馴化了農作物搞定了一些動物,生活更加富足,人口不斷積累。但實際上人類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了呢?種植讓人類固守土地,個體生活更加辛苦,更加不知足,這簡直可以說是這些需要我們照料的動植物馴化了我們。

    農業革命也讓動物們的生活變得悲慘。家禽家畜整體數量在增多,可是壽命卻在縮短。也不能快樂幸福的隨便活動、覓食、和小夥伴玩耍,還要遭受身體上的摧殘。

    3、人類進步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虛構的概念、故事不斷激發人類的想象,造就了文化與秩序,促進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全面發展融合。

    比如經濟上的貨幣秩序。政治上的帝國秩序,還有全球宗教。這裡的宗教不是指單純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或是“佛教”,而是宏觀上人類的信仰。就像21世紀的今天,我們信奉“人本主義”,那“人本主義”就是一種宗教。還比如達爾文的《物種演化論》,信奉的就是“自然法則”。

    人類開啟世界市場,國家獨立性逐漸消亡。我們在全球一體化下也共同面對著世界問題,比如戰爭,饑荒,疾病以及現在的環保。

    4、科學革命。如果說農業革命之後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牛的不行無所不知了,那科學革命就是“無知”的革命。

    事實證明我們在很多重要概念上一無所知。比如,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模仿鳥的翅膀製造飛機,我們不知道可以模仿蝙蝠的超聲波製造雷達。我們更不知道自己可以上天入地,可以發明“移動的盒子”,可以收集全世界的資訊。

    但科技革命不斷向我們證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有還有很多知識要去探究。自從科技革命開始我們就收不住了,新新科技不斷湧現,我們從未發現人類還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5、科技革命能夠成功離不開給予其支援的資金。研究科技的經費並非來自道德、社會福利或單純科學的號召,而是政治、經濟、宗教等的利益。比如,人類能夠研究出蒸汽機推動工業革命解決能源轉換的問題,研究出核彈推動國家軍事,還有登上月球,其中不乏這些意識形態力量的支援。

    6、影響人類程序的“三大革命”是本書的核心。“三大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認知革命後文化演化取代基因演化,我們可以聚集大量人手,迅速根據需求改變協作方式。

    農業革命後人類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植農作物馴化動物等代替了採集生活,出現了政治、經濟、宗教等虛構概念以及強權主義。

    科技革命後,強權政治逐漸被“人本主義”替代,現在又有可能要被“人工智慧”取代;過去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只體現在在政治經濟法律地位等外部世界,現在卻很有可能要產生生物上的不平等。比如,富人有機會改變自己或自己孩子的身體以及大腦,“智人”即將誕生。此外,意識與智慧分離,“人工智慧”與人類“無用階級”誕生。比如,自動駕駛可以規避人類情緒以及不當操作產生的駕駛失誤,減少車禍的產生,很多駕駛員可能會因此失業。

    7、之後就是作者的一些擔心以及自己的解讀,關於人類“幸福感”以及未來世界的可能性。隨著人類能力的日漸強大,我們真的越來越快樂嗎?人類會不會淪為“無用階級”被我們的進化人“智人”所替代呢?

  • 4 # 中州氏王

    個人認為《人類簡史》這本書並不是人類起源的根本依據,也不是萬事萬物形成的概述。至於人類怎麼誕生,相信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人能給出正確的答案。要說身體的產生和構成,可以是分子原子細胞構成,那麼對於人類靈魂的產生呢?人類意識我來源於哪兒呢?無人知曉,這個問題恐怕是人類發展的終極命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隨著科學的發展,量子領域的探索,我相信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會太遙遠。

  • 5 # 歐陽夏花

    《人類簡史》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以下6個問題:

    1、人類從哪來?

    大約15萬年前,智人已經出現在了東非。智人之所以一枝獨秀的存活了下來,原因在於大約7萬年到3萬年前的一場認知革命-智人開始用語言來溝通,從而進化出一種編故事的新功能。

    編故事的功能讓人類開始擁有了想象力,從而開發出更加有更有用的工具,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化。

    2、農業革命是成是敗?

    很多學者認為農業革命是一種進步,因為它解決了糧食問題,同時還有聚居成為可能。當人們能夠吃飽同時又不用遷移時,便帶來了人口的迅猛增加。

    但是本書作者認為,農業革命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失誤,因為從此也把人捆綁在了同一個地方,只能依靠某幾種作物存活。

    3、什麼力量讓人類走向統一?貨幣、帝國和宗教讓人類走向統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以物易物已經難以滿足經濟的發展,於是開始出現貨幣。而帝國的擴張導致不同民族的統一。宗教更是不動一兵一卒、不花一分一毛,全憑一張嘴就可以讓人們團結在一起。4、科學革命讓人類世界發生怎樣的改變?大約在公元1500年左右,人類開始越來越相信科學的力量。再加之帝國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的“相信明天會更好”,讓科學得到巨大的推動。5、工業革命的利與弊?

    工業革命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人們不越來越不受自然的控制,而是受到了產業和政府的支配。

    尤其是英國格林尼治時間的統一,人們開始處處按時間辦事,從而摧毀了家庭和社群。

    6、未來會是怎麼樣?

    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和無機生命工程將會取代我們的自然選擇。

    網際網路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所以誰也不知道幾十年之後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麼樣。

    看完《人類簡史》,很是佩服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年紀較輕就寫出如此場面宏觀的人類歷史鉅著。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瞭解人類歷史,更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

  • 6 # 春上楊柳

    《人類簡史》的諸多理論、觀點乃至語言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類發展史,正因如此它才突然讓人眼前一亮:原來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還可以用這樣調侃的方式寫出來!比如說我們的祖先是這樣來的:700萬年前有一隻黑猩猩生了兩個女兒,一個是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個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奶奶。再比如語言的功能,初級功能是八卦,專門講別人的壞話。高階功能就是講故事,故事講得越虛無飄緲、漫無邊際,越有人聽。就是在今天的社會里,語言的這種八卦和講故事的功能不但沒有消失,而且還發揮得更淋漓盡至、無所不用其及。還比如人類的基因DNA記憶。雖然我們身處超大城市,居住高樓大廈,擁有汽車、飛機、計算機、網際網路多媒體,但我們的胃卻沒有進化的那麼快,仍然保留著遠古非洲大草原上飢不擇食的深深記憶,所以今天人們對美味的高脂肪高熱量飲食依然情有獨鍾,所以今天人類的肥胖症像瘟疫一樣迅速蔓延了整個地球……

  • 7 # 大刀要出頭

    【推書】《人類簡史》讀起來簡單,但人類簡史不簡單!

    蕾蒂絲安德詹頭們,大家好!

    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我又來給大家推書了,閒話少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就是《人類簡史》。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人類簡史》到底都說了什麼。

    按照慣例,咱們先祭出豆瓣評分,這本書在豆瓣上有120000多人打分,評分達到9.1分,而且這本書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範圍暢銷,據說很多商界大佬都喜歡這本書。俗話說的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大家都說好,那麼這本書必然值得我們好好讀一讀。

    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長得好看學習又好的同學提問:哎呀,這本書都火了好久了,早就讀過了,你怎麼才推啊?

    這個時候帥氣而又睿智的我可以告訴你:讀過了不要緊,您瞧一瞧,看一看,多讀一遍您讀不了吃虧,也讀不了上當。

    啥是好書啊?同學們,好書的特點就是常讀常新,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新的感悟,這就叫“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叫“溫故而知新”,這就叫“學而時習之”,這就叫“……”,總之讀它就對了!

    咱們結束扯淡,言歸正傳。

    這本書的作者是尤瓦爾·赫拉利,一名以色列學者,出生於1976年,這本書出版於2012年,我掐指一算,也就是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只有36歲,妥妥的青年才俊,看看自己一半是水,一半是麵粉的腦袋,自嘆弗如,我今年已經32歲了,已經是個奔四的男人了,也只有這一頭烏黑而又濃密的秀髮能夠給我安慰了。

    這本書好在哪呢?或者說這本書為啥能夠暢銷呢?經過我的一番深入研讀,我覺得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這本書視角非常宏大,這本書看待人類發展歷程不是從某一個特定角度、特定事件或者特定時間出發,而是綜合考慮不同的視角,包括經濟、政治、生態、文化、歷史、心理等等,並跨越了人類發展的整個歷史長河。由此可見作者絕對是個博學多才的傢伙,而且能夠做到不同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讀完這本書會讓你產生一種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感覺。

    其次是作者很多觀點和見解非常獨特,讓人耳目一新。這一點我覺得也正是得益於作者宏大的歷史視角,讓你領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的魅力,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最後一點,就是這本書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本書沒有任何枯燥理論資料,不但適合於專家學者,同樣適合於咱們這些普通人。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讀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們自己,有時你會覺得人類這幫傢伙簡直不是人,有時你又會覺得人類這幫傢伙怎麼這麼聰明。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後面提到的內容,在這裡我們先明確一個生物學上的知識點:智人只是人類的一種,今天的我們都屬於“智人”這個人種,不過最早人類可不止智人這一種,我們還有很多親戚,包括尼安德特人、梭羅人、魯道夫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匠人、能人等等。

    小明同學請你把嘴閉上,超人不是我們的親戚!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是狗這個物種,假設我們是二哈的話,那麼還有金毛、柯基、鬥牛犬、泰迪、藏獒等等品種。只不過現在只有智人這一種人種存活,我們其他的親戚全部都滅絕了,當然如果你讀了這本書就會發現,真正的罪魁禍首可能正是我們這幫智人。

    那麼這本書到底講了些啥?

    一句話概括就是講智人是怎麼從猴子走到今天的。

    講到人類的演化,肯定會有長得好看學習又好的同學說:達爾文老爺子在《演化論》裡面已經說過了,基因突變,適應環境的活下來,不適應環境的就嗝屁兒了,而智人學會使用工具、學會使用火,智人不但適應環境,更能改造環境,然後慢慢就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這位同學說的沒錯,請坐!但是帥氣而又睿智的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達爾文老爺子只是從生物演化的角度告訴了我們答案,當你的視角放得宏大一些,你就會發現這個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

    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發展過程經歷了三個重要的“基因突變”,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一)認知革命

    什麼是認知革命呢?簡單的說就是認知革命以前智人和其他物種,比如大猩猩、老虎、螞蟻、蛆也沒什麼區別,都是靠著本能生存,餓了吃,吃飽了睡,睡醒了再吃,然後“春暖花開,狗熊撒歡,又到了一個交配的季節”。

    但是認知革命發生後,智人有了新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語言。 這個時候就會有長得漂亮學習又好的同學提問:那麼認知革命是怎麼發生的呢? 尤瓦爾·赫拉利:不好意思同學,俺也不知道,也許就是某次意外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我們大腦的連線方式吧。 我們目前不知道為什麼智人產生了認知革命,而不是其他人種,或者其他動物。我們也不知道認知革命是怎樣產生的,沒準就像基督教說的那樣,是上帝在某一刻把靈魂注入到了智人的大腦裡。當然,你也完全可以這樣理解:也許我們走了狗屎運,或者天上掉餡餅砸到了我們的臉上。 總之,認知革命發生後,智人的語言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不再只會大喊“啊,獅子!”,我們可以表達諸如“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說四舅被五舅騙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碗裡九舅給十舅的野豬肉”這樣的話,也就是說智人的語言傳遞的資訊變得更加豐富而複雜。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是語言讓智人能夠“八卦”,透過智人與智人之間互相“八卦”,增加了智人之間的親密度,擴大了合作規模。生物學家發現在黑猩猩的族群裡,兩隻黑猩猩如果需要建立合作,必須互相認識,互相梳理毛髮,才能知道對方是否值得信任。而在智人部落裡,兩個完全陌生的智人,可以透過“八卦”打聽對方資訊,確定對方是否可靠。由此可見,今天的人們特別喜歡八卦明星的花邊新聞和小道訊息,似乎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就有如此愛好。

    認知革命同時讓智人可以想象不存在的東西,並透過語言來描述它。就像我們都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只要我們認同這一屬性,便可以團結在一起,智人也是如此,因此便有了部落,有了共同的圖騰和神靈,讓智人的合作規模一下子便可以達到上百人。

    智人發明了很多這種想象的現實,並因此發展出很多行為模式,這正是所謂“文化”的主要成分。像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法律、公司等等都是我們虛構的現實,然而我們卻得益於這些虛構的現實來規範我們的行為,以便讓我們更好的合作。

    智人發生了認知革命之後,等於開啟了一條“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就相當於坐上了高鐵,而不再是停留在完全靠碰運氣的“基因演化”這條慢速道路上,就相當於坐著牛車,因此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智人的合作能力一日千里,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很快就把其他所有人類和物種遠遠甩在身後。 請全體起立!下面我們一起合唱《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預備唱!

    (二)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很容易理解,智人馴服了農作物之後,智人便開始由狩獵採集社會進入到農業社會。很多人都認為農業社會比狩獵採集社會更發達,智人的生活也更加幸福。見解獨到的尤瓦爾·赫拉利說:錯,大錯特錯。他認為農業革命是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局。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者認為農民遠比狩獵採集者更辛苦,更不幸福,因為農民每天要工作很長時間照顧農作物,而且還要擔心天氣,要麼擔心不下雨,要麼擔心雨下得太多,吃的食物種類也越來越單一,主要就是穀物,不但營養失衡,而且很多新的疾病也隨之出現,還要擔心臨近的敵人來搶奪糧食和地盤等等;而狩獵採集者每天只要工作幾小時就可以收穫足夠的食物,飲食更加豐富,獵到動物就吃肉,沒肉吃就採果子,沒果子就挖野菜,很少有營養不良,也不用擔心別人搶地盤,隨身帶著自己的全部傢伙什隨時可以跑路。

    下面有請文藝課代表小花為大家帶來一首《原始社會好》:“原始社會好,原始社會好,原始社會男女光著屁股跑,男的追女的跑,追上按到地上搞一搞,搞得女的哇哇叫,掀起了原始社會的性高潮啊性高潮~”

    “咳咳……安靜!安靜!” 這個時候肯定就會有長得漂亮學習又好的同學問:既然農業革命讓智人生活更加悲慘,那麼為什麼智人還要進入農業社會呢? 博學而又多才的尤瓦爾·赫拉利先生說:因為智人被“綁架”了。

    是的,尤瓦爾·赫拉利說:人們都認為智人馴服了動植物,包括農作物和牲畜,恰恰相反,其實是我們被動植物奴役了。《自私的基因》一書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認為: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基因會不擇手段的實現複製自己繁衍下去的目的,很多生物的行為都源於基因自私的本質。根據這一觀點,表面上看是智人馴服了小麥,而實際上小麥成功的操縱了智人,使其基因在短短1000年間就遍佈世界各地,成為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範圍最廣的植物。

    當然尤瓦爾·赫拉利先生的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咱們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農業社會中智人安定下來,糧食增加,人口也迅速增長,逐漸形成村落、城鎮,進而形成王國。智人依靠虛構的故事,如國家、法律、宗教等等概念進一步擴大了合作的規模,規範了合作的秩序,而這些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就是“文化”。今天的商業所注重的營銷,本質上就是講故事,只要有足夠的消費者相信,那麼商業就會大獲成功。難怪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

    (三)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發生在大約500年前,作者認為科學革命帶了最大的改變就是人類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有不斷探索的動力。科學革命爆發的原因就是它帶了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以至於早期的帝國願意與科學聯姻,透過探索新的大陸,透過殖民,掠奪資源,反過來再資助科學探索,這個過程雖然充滿剝削、壓迫與血腥,但是也讓全世界都認識到了科學技術的威力。

    今天我們可以探索宇宙誕生的秘密,也可以到原子內部一窺究竟,我們可以透過基因技術改造生物,還可以在網路世界暢通無阻,甚至透過科學技術讓世界實現了和平,如核威懾。最近500年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成果,遠遠超過了人類過去幾百萬年所取得的成果,就像《三體》中描述的那樣,我們正經歷著“技術爆炸”的時代。 智人的未來在哪裡?我們將會被科學技術反噬,還是科學技術讓我們封神,誰也不知道。不過如果感興趣,倒是不妨再去讀一讀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四)小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離擁核越來越近,美將如何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