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事老劉說故事

    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這樣的人,當年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軍嗎?他們在哪裡被坑殺?這些都是一個難以證實的歷史問題,但謎團終歸是謎團,終歸有大白於天下的一天。

    1995年5月12號,山西晉城高平市永錄鄉將軍嶺下永錄村的村民,李珠孩與兒子李有金在自己家的果園裡面平整土地,打算種植一些作物。

    五月的天很藍,太陽很毒辣。在這種天氣下幹活特別累,父子倆都想盡快把活幹完,一鋤頭一鋤頭往下掘。

    突然,李珠孩的一鋤頭下去,竟然挖出一隻骷髏頭!

    實際上,這片地帶是古代長平之戰的舊戰場,這裡的村民在自家田地裡面挖出屍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所以,李珠孩也沒多想,只是往地面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沫,說了聲:“嗨,又挖到古屍骨了!”

    可是,以往挖出的屍骨都是零零碎碎的,不多。這次並不同,越往下挖,看到的屍骨越多,這些屍骨堆積在一起,犬牙交錯,並且夾雜有許多已經腐朽發黑的箭頭,說不盡的詭異、恐怖。

    父子倆錯愕萬分,趕緊上報文物局。

    下午,山西省文物專家來到現場,經過細緻的挖掘和測量,還有地理位置的比對、屍骨的規模,得出結論,這就是2000多年前,戰神白起坑殺趙軍的現場!

    史書記載,戰國末期的秦趙長平之戰,戰神白起一舉戰勝趙國大軍,將四十萬降卒悉數“坑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從史書對這事的言之鑿鑿來看,應該不是虛構,屬歷史真實事件。

    對於“坑殺”的理解,人們都認為是活埋。

    但活埋四十萬人,極不合理。

    想想看,在冷兵器時代,軍人與平民的區別並不大,隨便一根樹枝、一塊石頭,都可以與刀劍周旋和對抗,四十萬人可不是小數目,就算一個個站定給你綁縛,也要綁縛上好久,而他們知悉自己即將被活埋,豈不拼了命地掙扎、反抗?鬧騰起來,你想你還能用都把他們綁縛好,並把他們推入坑裡,用鍁鎬一鍁一鍁往下填土嗎?

    所以,即使秦軍殺四十萬趙國降卒的事不假,但不可能是活埋。

    周作人在《苦竹雜記》中就說“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萬以至四十萬人都推下去,再蓋上土,這也不大像吧。正如《鏡花緣》的林之洋常說的‘坑死俺也’”。

    所以,人們常說的“坑殺”的“坑”,可不是挖坑埋人,而應該是“坑爹”、“坑蒙拐騙”中“設計陷害”的意思。

    而《史記》原文字作“阬”,《辭源》對“阬”的解釋:“坑陷,殺害。”《玉篇》也說:“阬,陷也。”

    由“阬”演化成“坑”,徐鉉專門指出說:“今俗作坑,非是。”

    由此可見,長平之戰是“挾詐而盡阬殺之”,其實是指使用了欺騙、不光彩的軍事手段將降卒殺害。

    就因為用了陰招、損招來騙殺了四十萬人,白起心理壓力巨大,臨死還唸叨著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提到的這個“詐”字,再次印證了“阬”的本議。

    後人之所說白起活埋了長平四十萬趙軍,一方面是描述上省事,二是刺激、恐怖。

    從這次考古結果來看,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的現場,很多屍骨並不完整,絕大部分是殘缺的,頭顱與身體分離,而且四肢不全,很多屍骨上還留下了刀痕,弓箭的箭頭,有的還屍骨負有插在其中的刀。

    由此可見,當年白起坑殺趙軍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先將趙軍降卒驅趕到事先挖掘好的大坑之中,隨後用弓箭,甚至士兵直接衝殺,將趙軍全部殺死,或者砍倒之後,再進行集體埋葬。即活埋四十萬趙軍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 2 # 朝史暮想

    白起一直都有殺俘的習慣。但不得不否認,這招對於削弱敵國的實力,真的是簡單粗暴還非常有效。

    從春秋到戰國,最大的社會變革就是生產力的提高。這點表現在耕牛的使用和鐵質農器的出現。人口開始快速增長。以士大夫為代表的地主階層開始謀求政治權力。

    以上幾點,就是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社會契機。這個時候,一個社會突出矛盾開始體現:耕地資源開始嚴重不足

    為了把內部矛盾轉嫁到外面去,發動侵略戰爭就是必然選擇。搶奪別人的土地,殺死這片土地上的主人,讓本國民眾成為新的主人,繼續發展生產,之後強軍再戰。這就是戰國時期的土地戰爭。

    所以,對於殺傷敵國的有生力量,是一直非常直接有效的削弱敵國的方法,雖然這實在是太血腥了。

  • 3 # 隨意-D

    白起作為秦國的主要將領,為秦國的崛起和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也在很大程度上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做出了不朽的歷史貢獻。具體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這個問題,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我個人傾向於辯證看待這一歷史問題。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的看法,供大家探討。

    1,白起坑殺40萬趙軍,是一種出現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行為。對於秦國而言,是一種足可彪炳秦國曆史的重大貢獻,這一事件導致其他六國幾乎沒有力量能夠和秦國繼續軍事抗衡,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對於整個中國來說,這也有利於早日結束戰國時期紛繁動亂戰的社會現狀,有利於民族和國家的大一統。

    2,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況且當時是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攻伐不斷,早已經不能用正常的、現代的標準或者價值觀去評判當時的歷史事件,因此,白起坑殺40萬趙軍在當時是一種正常的戰爭行為。看待任何歷史問題,必須要充分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不能用未來評判過去,也不能用過去指引未來,必須考慮歷史現狀。

    3,對於趙國而言,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這便是一種極大的犯罪行為。40萬趙軍,他們大多數是青壯年,他們有自己的父母,有自己的家庭,甚至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不幸離世,對於他們背後的數以萬計的趙國家庭絕對是一種人間悲劇。

    4,從倫理道德或者人道方面來看,白起坑殺40萬已經投降的趙軍,不符合一般的倫理和道德觀念。在道德和人倫層面,白起坑殺40萬趙軍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另外,40萬趙軍的被坑殺,有可能導致某一地區出現人口真空甚至人種(種族)滅絕,這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多樣性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5,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白起沒有坑殺40萬趙軍,那麼歷史會如何演進呢?有可能趙國儲存了實力,將來和秦國甚至和其他國家繼續征戰,繼續上演人殺人的戰爭慘劇,六國的戰爭仍舊不斷,國家的統一遙遙無期;也有可能不是白起自己想要坑殺40萬趙軍,而是接到高層的指令,被迫執行,假如他不執行,那麼他的後果誰來承擔,很有可能他會被滿門抄斬,再加上古代的“忠”文化背景,白起有選擇的權利嗎?

    歷史是不能倒流的,歷史的車輪必然是繼續向前的。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必須站在公正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必須站在歷史演變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總而言之,白起坑殺40萬趙軍,是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行為,應該被正確看待。

  • 4 # 六千年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顯然是錯誤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自古以來戰場上屠殺降軍都是一種錯誤。本來投降就是應該換來一線生機的。

    再說白起坑殺趙軍的事情,白起坑殺趙軍是有原因的,這些原因導致他的軍人道德不讓人恭維。

    首先白起殺趙軍的第一錯:本來趙軍已經投降,無論有啥理由,都不應該對投降之人再加戕害,這是很明顯的錯。

    第二錯:雖然在戰爭中,白起為了圍困趙軍付出了三十萬將士的生命,而趙括卻只付出五萬軍士的生命,雖然白起覺得心裡極度不平衡,但是也不能拿降卒的生命出氣不是。如果趙國能有強大的後援,趙括還不一定輸呢。

    第三錯,雖然白起也有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這點能理解,但是沒必要就地坑殺啊,哪怕將這些人派去荒涼之地開荒種地都行,為啥要這樣做呢?難道就是為了洩私憤?

    白起坑殺趙軍,在中國歷史上讓人覺得太殘忍了,太暴力了,太不應該了。秦國的罪行終於在項羽那裡得到了報應。

  • 5 # 凌煙閣論史

    是對還是錯,要從不同的角度判斷。

    從我們今人角度看,活埋四十萬降兵,簡直慘無人道、毫無人性。

    如果從當時秦國角度看,那這麼做又是對的。因為,如何安頓處理這四十萬降兵,是個極大的問題。

    首先,40萬人的飲食供應無法解決。

    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後,在東面拼命打擊南韓,蠶食其領土。在長平之戰前,秦國軍隊已經大規模地打了3年多的仗。當時秦國的總人口,據現在估算約600萬人,其中15-59的男丁,按照35%估算也不過200萬人。200萬男丁抽出40-60萬人當兵,那從事生產的人不過150萬左右,平均每3人要供養1名士兵。除了出產,再加上運輸工作,其任務之艱難可想而知。

    為了這一戰,秦昭王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運糧隊伍。

    (長平之戰,畫圈位置是河內郡的大約位置)

    如果供養人數再增加40萬,那就等於平均每3個男丁要養活2個人,這就大大超出了秦國的後秦供應系統的能力。即使勉強解決,秦國的生產生活估計要受到很大的影響,難以持久。

    其次,趙國降兵對秦國有極強的敵對情緒,規模龐大的降兵很難管理。

    即使勉強供養這些降兵,那這種敵意是無法消除的。大規模的、充滿敵意的人聚在一起,難以管理。

    第三,秦國要就此根除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震懾東方諸國。

    秦國在崛起之後,目標就是統一天下。而此時戰爭的邏輯也早已從爭霸改成了滅國,因此秦國在戰爭中把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當做一個目標,以降低敵人的戰爭潛力。

    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國的戰鬥力很強,因此也被秦國當做其統一過程中最大的對手。此時,在自己無法供應、內心也不願供應的情況下,不如就此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以徹底解除趙國的武裝。同時,這也將極大地震懾東方諸國的人心,為統一先立威。

    長平之戰前後趙軍共有45萬人被殺,這個軍隊數量佔趙國的人口比例估計比秦國更大,趙國因此元氣大傷,後來基本失去了對秦國的威脅。

    總之,長平之戰後,東方各國基本再無力對抗秦國,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逆轉。長平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的周秦之變的序幕,分封制即將被郡縣制代替。

    對白起而言,他最後被賜死的結局,應了那句話“殺降不祥”。

    (完)

  • 6 # 溯路之行2

    當時白起所率秦國軍隊的實際兵力,也只是與趙國參戰兵力大體相當。據此可知,秦軍的戰場壓力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戰場情況需要主官作出精準的判斷,一個不慎就有徹底翻盤的可能;當其時,由於秦軍是長線作戰,糧草供應已達極限,有人相食之虞;處於此種戰場態勢下,即使是溫文爾雅的儒將也難免會激變成嗜血的虎豹,否則只會剩下一個字。

    現代戰爭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戰爭分為正義和非正義兩類,即使是正義的一方,倘若不能克敵制勝,一切依然免談。戰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止戈為武,這是必須的。

  • 7 # 春秋正義

    對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記載詳實的是《東周國列志》

    乃將降卒分為十營,使十將以統之,配以秦軍二十萬,各賜以牛、酒,聲言:“明日武安君將汰選趙軍,凡上等精銳能戰者,給以器械,帶回秦國,隨徵聽用;其老弱不堪,或力怯者,俱發回趙。” 趙軍大喜。是夜,武安君密傳一令於十將:“起更時分,但是秦兵,都要用白布一片裹首。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 秦兵奉令,一齊發作。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受戮。其逃出營門者,又有蒙驁、王翦等引軍巡邏,獲住便砍。 四十萬軍,一夜俱盡。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 武安君收趙卒頭顱,聚於秦壘之間,謂之頭顱山。

    長平之戰,兩軍對壘四年,後勤補給壓力巨大,適時秦國全國動員,趙國也舉全國之力,但無奈趙地遭災,速戰而速敗,結果原本需補給20萬秦軍的秦國,突然要多補給四十萬,你覺得秦昭襄王會怎麼辦?

    放掉,則四年的苦戰一照盡失;

    收留,且不說後勤能否承擔的起,就是忠誠度都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所以毫無疑問,為了滅六國,最大限度地消滅有生力量,殺降在軍事上是正確的。

    但是在政治上卻為自己最終被賜死埋下了導火索。

    秦國東出,所向披靡,白起為秦國攻城掠地70餘座,也屢屢有殺降的先例,如公園前274年圍魏打韓、趙聯軍,溺斃趙卒二萬人。但此時趙國仍是秦國最強大的敵人,白起的殺降沒有產生太多負面效果。

    但到了長平戰後,秦趙決戰已決出勝負,兔死狗亨,秦國內部開始對白起功高蓋主產生恐懼。秦相範睢收受韓、趙賄賂,加上他對白起的嫉妒,便開始處處與白起作對。後來邯鄲之戰,白起託病不出,秦軍失利,昭襄王一怒之下遷怒於武安君白起,命其自盡。

    可以說倘若白起放趙軍四十萬回國,養寇自重,則秦國還得仰仗白起對趙作戰。可惜白起一心為了秦國強大,不惜背上“人屠殺“的罵名,也要做軍事上最正確的決定——殺降。

    由此可見,白起對得起他千古名將的稱號,在沒有人權法的古代,違背道德人性殺降,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從人道主義來說,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秦國是有利的,必要的。

    首先,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擊殺紙上談兵的趙括,俘虜了四十萬大軍。由於數量太過龐大,秦國怎麼安置他們,他們怎麼吃飯,等於秦國除了要負擔本身六十萬大軍的後勤,又增加了四十多萬人。大戰過後,秦國同樣元氣大傷,面對這四十萬大軍無能為力,而這樣更容易引起兵變,反倒擾亂秦國內部穩定。我們可以想想如果四十萬大軍在秦國內部鬧叛變,其危害絕對十分強大,要平息這樣的叛亂,必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對秦國的實力損失。

    其次,在戰國時代,大國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人的競爭,就是要消耗敵國的有生力量。比如,白起在秦國與韓魏聯軍的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與趙國賈偃交戰,將2萬趙軍俘虜投入黃河。進攻南韓,斬首5萬,可見,白起坑殺四十萬大軍,除了糧食不夠,後勤壓力大等客觀因素之外,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是秦國等各國的共識的既定目標,即使沒有這些客觀因素,白起也要坑殺這四十萬大軍。如果把這四十萬大軍放回去,趙國仍然會有一支規模大,戰鬥力大的四十萬大軍,他的勢力不會消耗多少。

    最後,就是戰略威懾和恐嚇,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後,白起把老弱病殘二百四十多人,放回趙國,就是要透過他們散播恐怖氣氛,從心理上打擊趙國上下,瓦解趙國的抵抗意志。如果不是秦昭王命令白起撤軍,白起很有可能一舉滅亡趙國。

  • 9 # 帕里斯國際

    按照當時戰國時代群雄爭霸的局勢和環境,我認為白起的做法沒有錯。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和趙國都是舉國之力,糧草和補給都已經相對來說達到了極限值。40萬投降的趙國士兵,就是40萬張嘴,按照古時候後期補給的比率,通常200萬石的糧食,在運輸途中幾乎就要消耗掉將近1/2,因為運送糧草,還要有足夠計程車兵進行護送。所以這40萬降卒就是定時炸彈,他們如果投降吃不飽飯,依然會動亂甚至造反。到時候整個秦營都會亂做一團,40萬有經驗計程車兵如果放他們回趙國無異於否決了長平戰爭的結果,若干年後依然需要不斷的征伐,鏇入不斷征伐的戰爭泥潭。戰國時期群雄本質上已經擺脫了春秋時期以道義討伐,而是變得功利性。坑殺40萬降卒可以有效的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對今後的統一六國,天下一統,讓百姓免受戰爭之苦是好事

  • 10 # 掩飾2013

    白起坑殺士兵遭到後世很多人的責罵。而後是很多將領殺的人並不比白起少,這是因為許多將領殺平民的數量遠遠大於殺士兵的數量,甚至經常砍平民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溼疹高發季,家長應如何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