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分光化影飛

    仔細讀了幾遍題目,依然不解……

    魏延得劉備信任和重用,後面一句諸葛亮相反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諸葛亮不得劉備重用和信任?還是魏延不得諸葛亮信任和重用?

    先說前者,諸葛亮不得劉備重用和信任,這個問題明顯不用多問,劉備自從跟了劉備後,就一直是軍師,直至丞相,後劉備死於白帝城後,諸葛亮受其託孤,做了蜀帝劉禪的相父,後更是統領蜀國數十萬大軍北伐曹魏,可以說,蜀國兩朝,除了劉備外,權利最大的就屬諸葛亮了,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多麼受劉備重用和信任!

    再來說說魏延在諸葛亮心中的位置,首先,諸葛亮不信任魏延,包括劉備也不信任,(不知小編如何說劉備信任魏延),這裡的信任不是指某件事情,而是對魏延這個人日後會否叛變的不信任。這一點在關羽戰長沙時就已經提現出來了,當時諸葛亮就看出魏延是個投機小人,但是又看在他有勇有謀的份上,恩威並至,涉服了魏延,當時劉備也是在的,諸葛亮說,只要自己和主公二人健在,魏延必不敢生出二心。

    至於諸葛亮對魏延得重用,在下以為,這一點還是相當重的,因為後面的大小戰役,魏延的出場率還是相當高的,直至北伐結束,諸葛歸天……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個問題說反了,大家其實都被《三國演義》誤導了,都認為諸葛亮處處排擠魏延,甚至在臨死之前還下套殺掉魏延。

    實際上諸葛亮非常信任魏延,對魏延的重用遠超劉備時期,當然,這也和當時蜀漢政權人才凋零不無關係。

    魏延從荊州開始跟隨劉備,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劉備入川的一系列戰役中,劉備得漢中後,封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這麼說吧,當時劉備登基後封的前後左右四將軍(關羽黃忠馬超張飛)位同九卿,要按品級怎麼著也得是個正二品的資格,而魏延鎮遠將軍升為鎮北將軍,雖然地位從四品提高到了二品,但是實際職權還是一個漢中太守。而且劉備登基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封侯了。而魏延一直到劉禪繼位後才封了個都亭侯。

    當時的魏延雖然升遷很快,但是地位上卻還夠不到蜀漢的核心統治集團。

    而諸葛亮時期雖然因為北伐事宜奪了魏延漢中兵團的軍權,但是魏延的地位卻大大提高,由原來的一郡太守變成了一州刺史,雖然諸葛亮有給魏延畫餅充飢,抬位奪權之嫌但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蜀漢本就兵少,北伐如果不拿魏延兵權,力量就無法集中,且當時魏延的漢中是諸葛亮唯一的出蜀通道,只能讓魏延挪挪位置。

    隨後魏延在北伐中大破費瑤和郭淮,諸葛亮立刻升魏延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假節,晉封南鄭侯。

    這幾個敕封任何一個都能讓人眼紅啊,徵西大將軍和徵西將軍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實際地位也差不多。但是在兩漢軍制裡,有個大字,就意味著你比其它三徵更有權力和地位,緊急情況下他們都是你的人。

    前軍師是丞相的屬官,諸葛亮讓魏延當前軍師,說明已經把魏延當自己人了,而且這個軍師可不是現在的參謀,守仁君舉個例子:魏荀攸為軍師,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焉。

    至於假節就更不必說了,假節意味著皇帝把他的權力交到你的手上,持假節,你就能便宜行事,不透過請示就能殺中下級官員,這裡的假節就相當於《神探狄仁傑》裡狄國老的便宜行事之權。每當狄國老說出便宜行事時看看犯事的官員表情有多驚恐,就知道假節的權力有多大了。

    最後介紹南鄭侯,漢代侯爵有關內侯,亭侯,鄉侯,縣侯。

    南鄭侯是正兒八經的縣侯,屬於侯爵裡地位最高的,當時諸葛亮為武鄉侯,也是縣侯(武鄉侯是縣侯,武鄉是這個縣的名字,不是鄉侯。)

    從爵位上說,魏延已經和諸葛亮平級了。

    可以說魏延在諸葛亮手底下是坐著火箭升官,其地位就是蜀漢軍中一把手。

    但是諸葛亮事無鉅細,什麼事都不肯讓臣下放手去做,而且蜀漢當時朝政基本為諸葛亮所把持,所以魏延雖然是軍中第一人,但是事事還得聽諸葛亮的話。這就給人一種諸葛亮排擠魏延的感覺。

    最後說一下魏延和楊儀的事,首先諸葛亮死時交代楊儀退兵,魏延如果不退兵,那就隨他去,打敗了他自然會回來。其本意是讓魏延知難而退,更希望楊儀能和魏延通力合作。

    而魏延認為諸葛亮一死,他這軍中第一人就該名符其實了,所以壓根不想退兵,而是打算個曹魏接著死磕,諸葛亮也算到了這一步,但是沒想到魏延和楊儀做事如此果決狠辣。魏延為了不讓楊儀退兵,帶著本來該斷後的軍隊繞到楊儀軍前,並且燒掉棧道,迫使楊儀折返,但是魏延手下的將士都知道退兵的命令是諸葛亮下的,魏延這麼做不對,所以紛紛倒戈投向楊儀。而楊儀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得勢後自然不會放棄報復魏延,他急命馬岱追殺魏延,並在回國後滅了魏延三族,蜀漢一代名將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 3 # 蘭臺

    因為劉備用人比諸葛亮靈活多了。

    劉備和曹操一樣,是真正的“唯才是舉”。

    其實“唯才是舉”不是什麼好詞,在三國時期這就代表著沒有底線,沒有原則,只要有本事,就會受到重用。

    然而曹操和劉備不是這樣,他們用人不看誠信,不看出身,只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品德什麼的,我不在乎。

    所以我們看到曹操釋出“唯才是舉令”時說哪些和自己嫂嫂搞婚外情但是有本事的朋友,來投奔我吧,我只關心你有沒有能力,不關心你和你嫂子那點事。

    而在劉備這邊則表現為他重用魏延。

    為什麼說劉備重用魏延是劉備唯才是舉的表現呢?

    因為《三國志》裡有一句話說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什麼是部曲?按照今天曆史學家研究,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部曲”就是半奴隸,他們和主人是有主奴契約和人身依附關係的。

    所以魏延其實就是劉備的家丁、奴才。如果是清宮戲的話,魏延稱呼劉備應該是“奴才魏延拜見主子,主子吉祥”。

    劉備能重用魏延,這在當時確實是需要勇氣的。諸葛亮和劉備在用人上是相反的,這大約和諸葛亮是CEO不是董事長有關,也和諸葛亮出身有關。

    諸葛亮是士族出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清華北大畢業,作為一個清華北大畢業的職業經理人他就愛用高學歷的人,這也是因為作為職業經理人違反規定招一個小學畢業生會惹人閒話。

    大家可以看看出師表裡諸葛亮推薦給劉禪的“人才”,全是他的同學、同鄉、關係戶,沒有一個平民出身的人。

    諸葛亮作為士族看不慣出身半奴隸的魏延的行為舉止,甚至於生活工作習慣都是很正常的。

    不過諸葛亮雖然不信任不賞識魏延,但是在工作上也依然重用魏延,並沒有所謂的“不重用”。

  • 4 # 南浦清江萬里橋

    其實這個問題如果從演義來說,魏延在諸葛亮手上還是受重用的,孔明幾次北伐都是很重用魏延的,魏延做到南鄭侯,這並不是劉備封的,而是後主封的,就演義而言,漢中太守重要,巴郡同樣重要,張飛鎮守巴中,魏延鎮守漢中,而劉備可用的人不多,魏延是劉備發現提拔重用的人才,到了孔明手裡,由於夷陵之戰,蜀漢家底敗完,可用之人就更少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只是在戰術上出奇兵,成功了,在戰略上幫助不大,但如果失敗,蜀漢在戰略上損失極大,是蜀漢不能夠承受的,所以孔明才不採用魏延的計謀。如果孔明要殺魏延,是有多次名正言順的機會的,如鼓搗陳式擅自出兵,攻陳倉不下,在五丈原孔明做法延壽時撲滅燈時,都可以殺他,卻沒有殺,孔明死後留言也是讓他斷後,如果不聽,由他自便,只不過安排馬岱消除隱患,試想,如果魏延服從安排,帶隊回師,不燒燬棧道,幾乎陷蜀漢大軍於死地,馬岱會殺魏延嗎?所以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說,不作就不會死,魏延純屬找死,怨不得諸葛亮。

  • 5 # 皓說史

    魏延不但是劉備時期的重臣,也是劉禪前期蜀漢國防力量的中流砥柱。在劉備時期,魏延就官拜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排位僅僅在關張之後。

    同時魏延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業務水平不在諸葛亮之下。當年魏延曾多次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令我們都充分肯定的北伐計劃,就是從漢中兵分兩路,一路出斜谷,一路出子午谷,直搗長安。

    建興六年,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就沒有利用像趙雲、魏延這樣豐富作戰經驗的老臣,而是不顧大家反對,選用馬謖作為先鋒。

    《三國志》記載∶“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與街亭,為郃所破。”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在軍中扶植自己的親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用馬謖打擊魏延、趙雲這樣的老臣。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曾經說過,要想幹好工作就得用好的幹部。至今隔三國時代一千多年,我們任然膜拜諸葛亮是一個玩好乾部的高手。

    其實“一出祁山”只要打的好,前期就可以北定中原的,但是諸葛亮一心在玩弄權力的情況下,才使三軍無功而返。但是經過短暫的交鋒後,曹魏大概摸清楚蜀軍的底細和作戰目的了。以至於在後來的戰爭中,曹魏對蜀軍採取慎戰的原則。那麼當然諸葛亮在後期的祁山戰鬥中無功而返。

    唉,這隻能怪諸葛亮玩得有點過了。首先馬謖一上來就被曹魏給打垮,出兵不利啊。以至於“一出祁山”的計劃被草草收場。

    那麼接下來,諸葛亮就要面對自己在部隊裡的威信了,先是威信降低到了極點,再是自降為右將軍,同時還不忘了代行丞相事。

    諸葛亮又開始他新的計劃了,在街亭戰役後,馬謖被斬。但是諸葛亮就要馬上去尋找像馬謖這樣能夠對付劉備的舊臣,讓劉備的舊臣能起到制約作用。

    雖然諸葛亮屢次否定魏延的計策,但由於屢出祁山無功而返,諸葛亮在業務上的威信受到了魏延的挑戰,所以就需要有人來制約魏延。

    這讓諸葛亮就想到了楊儀,首先,楊儀一直就有喜歡與同事鬧矛盾的特點。楊儀在劉備時期由於與尚書令劉巴不和,被降為遙署弘農太守。楊儀的行為特點正好符合諸葛亮的心意。

    在三國時期,有個明顯的特點,凡是上一任領導不用的人,下一任一般都會拉過來使用的。

    《三國志》中記載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楊儀在諸葛亮軍中負責日常的行政管理和後勤工作。工作效率高,所以為諸葛亮所重用。

    諸葛亮重用楊儀後,就利用楊儀來給魏延製造麻煩。有趣的是,他們兩一旦在一起就爭論的不可開交,矛盾激化。以至於魏延總是拔刀威脅楊儀,另一邊的楊儀也是霸道不讓。

    一方面,魏延是劉備的舊臣,諸葛亮只好利用我方的幹部進行制約,有利於自己掌控權力。只要是有利於自己掌握權力,就開始肆意調整幹部。採用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

    另一方面,魏延與諸葛亮在祁山戰爭中總是有不同的計劃。這讓諸葛亮惱火啊,雖然他們兩的戰術各有優缺點,但是綜合起來,的確是魏延的計劃要得勝一籌。

  • 6 # 小鴻哥

    諸葛亮同樣賞識和信任。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和說書影響。認為諸葛亮打壓魏延,臨終留下遺計殺魏延。魏延是荊州義陽縣人,是地方豪強擁有私人武裝。三國志: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魏延投劉備時間不詳應該是公元210年以前。在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劉備奪蜀之戰時。魏延立有戰功,劉備升他為牙門將。公元217年—219年爭奪漢中之戰魏延也有參與,應該表現不錯。

    公元219年六月劉備奪得漢中,並自稱漢中王。漢中這個蜀之門戶,必須留一將軍鎮守。當時眾人認為會是張飛,張飛也認為是自己。但劉備選擇魏延,並升為漢中太守。當時蜀漢上下的反應:一軍盡驚。應該是魏延威望資歷戰功遠不如張飛。而且牙門將是非常小的官。劉備宴請群臣時特意問魏延:現在對你委以重任,你作何打算?魏延回:若曹操帶領天下兵馬前來,請讓我為大王您擋住他。如果是其他將領帶領十萬人馬前來,請讓我為大王您把他們吃掉。劉備聞言叫好,眾人也都覺得他出言豪壯。

    可以說劉備對魏延的賞識和信任。但並不是說諸葛亮就不賞識魏廷和信任。劉備死後,諸葛亮當政也是非常重用魏延。在諸葛亮當政的十二年間魏延官位如火箭般上升。

    劉備時期:牙門將—漢中太守—鎮北將軍

    諸葛亮時期:都亭侯—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到公元231年魏延的官職是:使持節(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可以自己做主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前軍師(丞相府參謀)徵西大將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領涼州刺史(相當於一省省長)南鄭侯(縣侯,就是一個縣的稅收歸他所有)公元231年以前魏延的官職地位僅次於兩位輔臣諸葛亮和李嚴。公元231年以後僅次於諸葛亮。這難道不是諸葛亮賞識信任嗎?不賞信任會如此升官?

    很多人講諸葛亮不賞識信任魏延,是因為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這是不對的,不能因為統帥沒有采用部下的建議就是不信任。三國志沒有記錄有子午谷奇謀,這是魏略所說。魏略還後面記錄諸葛亮臨終讓魏延接替自己為統帥。同一本書前面大家拿來大說特說,後面就視而不見。

    魏延曾跟蜀漢三號人物車騎將軍劉琰鬧矛盾,諸葛亮也只是斥責劉琰並趕回成都。三國志: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於是亮遣琰還成都,官位如故。難道不是諸葛亮偏向魏延。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讓魏延為前鋒。三國志: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難道不是信任嗎?

    還有人講是諸葛亮對魏延的不信任導致魏延的死,那是他自己性格導致。據三國志: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就是說他性格很高傲,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只有當時的長史楊儀對他不讓步。兩人的矛盾非常激烈。三國志:有如水火。兩人只要坐在一起就會吵架,吵著吵著魏延會拿刀對楊儀比劃。三國志: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當時費禕就出來做和事佬。世人都同情魏延,誰又為楊儀說過一句話?他們的事令諸葛亮很頭疼偏向誰都不好。三國志: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就是說楊儀有才幹,魏延有勇。世人都知道魏延是勇將,深受劉備賞識。楊儀同樣是受到劉備的賞識。三國志: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

    魏楊的矛盾連遠在萬里之外的孫權都知道了。費禕董恢使吳,孫權宴請。孫權喝醉後講:魏、楊兩個小人,雖然有一點本事。現在重用了他們,權勢不小。一旦諸葛亮不在了,他們肯定作亂。你們難道不知防範嗎?費禕一下不知怎麼回答,董恢教他回答:魏、楊兩人不過是私人恩怨,沒有黥布韓信那樣的心思。現在正是掃滅魏賊收復中原的時候,正是用人才的時候。如果捨棄不用,只是為防後患。就像不能因為怕風浪而把船毀。孫權聽了大笑。諸葛亮聽到董恢的回答,立馬升官。襄陽記: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還未滿三日,闢為丞相府屬,遷巴郡太守。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想法正如董恢所說,北伐正是用人之際。何況諸葛亮覺得自己還鎮得住兩人。沒有想到的是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前線。

    諸葛亮臨終前交待退軍,魏延為主姜維為副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不管他了,並沒有下令不聽就殺了他。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對蜀漢是忠心的,是堅定的抗魏份子。魏延得知諸葛亮去世後講:吾當率諸軍擊賊。可見他的堅定,所以諸葛亮料他不會輕易退軍。當聽到諸葛亮命令他負責斷後,楊儀統領大軍退軍講: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何況斷後是重中之重。你不是為楊儀斷後,是為蜀漢大軍斷後。把個人恩怨凌架在國家利益之上。楊儀等人於按諸葛亮遺命退軍。

    然後魏延就開始了作死過程:搶先南下,燒絕閣道。(你搶先南下不要緊,為啥要燒掉閣道?這是要置蜀漢大軍於死地嗎?司馬懿可是在後面追擊蜀漢軍)——然後魏延楊儀互相交對方謀反。群臣都保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魏延率部攻擊楊儀。——王平率軍來到魏延軍責魏延: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知道沒理一方是魏延,都不願意跟著魏延打楊儀。魏延只得跟兒子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率軍追擊斬殺。在這個過程中楊儀是沒有責任的,楊儀只是按諸葛亮遺命退軍。魏延不聽軍令,超先南下。燒閣道,率部攻擊楊儀。雖然當時大臣保楊儀,其實大家心裡明白這是因為兩人矛盾造成的。魏延這次不作死,聽命斷後回到蜀漢。至少也是軍中一號人物,蜀漢二號人物。蔣琬文,魏延武。將來北伐時也許會讓魏延統大軍。蔣琬在諸葛亮時期就是負責足兵足食的。三國志:亮數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而蔣琬也是支援北伐的。蔣琬曾有兩次計劃:1順漢水東進收復漢中東部的上庸房陵(公元220年孟達投魏,導致蜀漢丟了半個漢中)2蠶食雍涼。

    楊儀和魏延都想接諸葛亮的班,一個接政治一個接軍事。論才能他們也夠資格,他們自己也是這樣想的。三國志: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就是說當年諸將都認為魏延會接替諸葛亮成為統帥,魏延自己也是這樣想的。楊儀也是這樣想和在這樣認為的。楊儀在蜀漢排第七位,但前面幾位皆是武將。所以55楊儀是文臣中僅次諸葛亮的。楊儀認為自己安全把蜀漢大軍帶回,又討滅魏延。三國志: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噹噹代亮秉政。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選擇魏延和楊儀。因此兩人雖然有才能,但性格不好。魏延:性矜高,平日諸將素不同。蜀漢名將關羽張飛都因性格而死。關羽看不起士大夫,對士兵很好。結果荊州文武降吳。張飛敬君子而對手下不好。結果讓部下殺了。楊儀:性狷狹。諸葛亮私底下跟阿斗講了楊儀性格不好,不能為相。三國志: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

    有句話講: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明顯魏延楊儀不適合。公元234年阿斗任蔣琬為:尚書令,假節,領益州刺史,行都護(統內外軍事)。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形象非常之高,以至於現在你按真實的歷史去評價三國中的人物,大多人都不會相信,比如魏延,如果我說諸葛亮一直賞識和信任魏延,很多人會說:怎麼可能?諸葛亮不是說了魏延腦後有反骨啊!

    魏延是義陽人,今河南桐柏人,蜀漢內部到後期有不少河南桐柏人,如晚期的輔國大將軍董厥,尚書令樊建等 ,都是魏延的同鄉,而魏延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劉備的私兵,可能是投靠劉備的賓客或門生,當初劉備鎮守的河南新野就是與河南桐柏交界的,而這一批來自河南桐柏的蜀漢內部人士,很有可能是在劉備鎮守新野期間投靠劉備的,當然也包括魏延。

    魏延算是劉備的親信,這是劉備提拔魏延的首要條件,作為鎮守一方的大將,信任遠比能力重要,當然魏延的能力也不差,雖然在早期魏延的身份較低,但顯然在平定荊南四郡、拿下益州、爭奪漢中的戰爭中,有理由相信魏延表現不凡。

    劉備稱漢中王,魏延由一個牙門被劉備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稱帝,魏延升任鎮北將軍,從雜號將軍升為重號將軍,鎮守治中,一時位高權重。

    毫無疑問,魏延是個有能力的人,對劉備提拔的回報也非常豐厚,漢中在魏延鎮守的15年間,無一差錯。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魏延被任命為丞相司馬,丞相司馬是丞相府掌管軍事的高官,有兵權,因為諸葛亮是以丞相府開府治事的,處理政務和軍事,都是在丞相府辦公,並且同時諸葛亮準備北伐,將魏延納入諸葛亮丞相府的官員,顯然更有利於交流和提拔。

    在諸葛亮歷次北伐中,魏延都是諸葛亮北伐的主力軍,要麼是前鋒,要麼是獨自領一支軍隊作戰,230年,曹真伐蜀,魏延獨領一支偏師進入羌中,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魏軍,魏延因功受封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予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因功,加官晉爵,這難道不是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嗎?

    不僅如此,諸葛亮私下裡對魏延很是偏袒,魏延與劉琰爭執時,諸葛亮責備劉琰,你知道劉琰是什麼人吧?劉琰是劉備任豫州牧時,就開始跟隨劉備,劉琰比糜竺、孫乾等人跟隨劉備還要早,算是蜀漢的元老級人物了吧,官至車騎將軍,官位僅次於輔政大臣李嚴,而高於鎮北將軍魏延,雖然劉琰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是諸葛亮仍然偏袒魏延而責備劉琰。

    諸葛亮因私偏袒魏延,這難道不是諸葛亮對魏延的喜歡嗎?

    諸葛亮唯一拒絕魏延的就是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風險極大,而且得不償失,諸葛亮身為統帥,不可能置蜀軍於危險之境,這不是謀略之爭,而是風險之爭。

    魏延在諸葛亮時代,已經步步高昇,官職爵位也是水漲船高,這難道不是諸葛亮的重視嗎?如果不重視的話,何必用魏延呢,冷落到一邊不就行了。

    魏延之死,與自已的性格有關,與楊儀的公報私仇有關,但唯獨與諸葛亮無關。

    魏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另一個翻版的關羽,性格高傲,善待士卒而看不起士大夫,不善於與人相處,又都是英勇善戰,戰功赫赫,獨自鎮守一方的大將。

    諸葛亮臨死前的命令是:安排蜀漢全軍由楊儀帶領退回成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軍令,就由他去吧。諸葛亮很清楚魏延的性格,對於這麼一個難得又非常難以相處的人才,諸葛亮在世時,尚能壓制魏延,諸葛亮去世,魏延首先就不聽軍令了,擅自率軍第一個後退,把楊儀甩在身後,並且燒燬棧道。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魏延公然抗命顯然是不對,但也罪不致死,而對於魏延的不聽軍令,諸葛亮的遺命不是殺,而是隨他去吧,說明諸葛亮仍想偏袒魏延,之後的事態發展超出了諸葛亮的想像,王平遣散了魏延的軍隊,而楊儀派馬岱殺了魏延,並滅魏延三族,楊儀的作法顯然太過份,一代名將魏延就這樣不明不白的冤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期反應大,怎麼才能不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