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新人小Q
-
2 # 歷史記錄儀
全在這裡了,收藏慢慢看。
一、《史記》的來龍去脈《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宗旨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二、司馬遷的生平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早年受學於大儒董仲舒、孔安國,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其父司馬談立志要寫一部全面系統的史書,無奈生年有限,遺命司馬遷完成。元封三年,遷為太史令,主管文史資料和天文曆法,五年後,著手撰寫《史記》。
然世事難測,天漢二年,漢將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向武帝表示應客觀評價李陵功過,因而身陷囹圄,慘遭宮刑。這不僅是肉體上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馬遷不堪此冤,甚至想離開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書“草創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廢,權衡之後,決心忍辱苟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業,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史記》的寫作,直至臨終才擱筆。
三、《史記》的主要內容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本紀”十二篇,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十篇,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八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方面內容;
“世家”三十篇,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列傳”七十篇,記載不同階層、不同型別的風雲人物的傳記以及某些少數民族的情況。
四、《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五、《史記》中記載的重要人物
《史記》記載的是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間的人物,在以王朝更替為體,按年月記錄帝王政績言行的十二篇《本紀》裡,記載了五帝、夏、殷、周、秦這五個朝代的所有皇帝,以及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在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的《世家》裡,記錄了領導大澤鄉起義的陳勝、越王勾踐等三十個外戚、相國、留候的興亡或者重要事蹟;
《列傳》主要是人臣列傳,分為本國族群及鄰國少數族群,本國族群的人物有著名的人臣如伍子胥、張儀、李斯等;歷代在各個領域影響比較深遠的人物,諸子百家如孔孟、老莊、韓非子,千古將相廉頗、藺相如;儒林列傳則記錄了有名的儒生,刺客列傳記載了荊軻、專諸等有時代意義的著名刺客;少數族群則記錄了匈奴、北韓、南越等少數民族族群的重要人物的著名事蹟。
六、《史記》對後續朝代史書編寫的影響
《史記》的主旨,對後世修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反映一方風土人物的各種形式的地記接踵而出。如《華陽國志》的作者不但據東漢荀悅撰著《漢紀》的“立典五志”指導原則,而且深為先輩的治史態度所感動,注重其實地考察,對材料的網羅搜取極為重視,廣收資料,去偽存真,不妄撰、不虛構。
《史記》中的“表”以記事為主,是歷代的大事記,是“本紀”的補充。司馬遷在《史記》裡透過表格形式,把歷代相傳的世系,列國間交涉糾紛的關係,重要官職的更迭等繁重混淆的事項排列得頭緒分明、清清楚楚。自漢而後,歷代方誌中,運用圖表的記其事者,屢見不鮮。
《史記》是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寫成的。舊方誌的體例,絕大多數都沿襲紀、表、書、傳。用本紀記載大事,用書志體記載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類情況。用表格序列族輩,以續家譜。用列傳體記載人物,並輔以圖譜、匯而成編。
歷代修志者仿效《史記》的體例,是因為司馬遷創造性地從本紀、世家、表、書和列傳五種不同的體例來記載複雜的歷史,看似各有分工,實則又有內在的聯絡。分開來看,每一篇都可以單獨成文;合起來看,可以顯示一定歷史時代的全部社會內容。這種寫史方法,不僅使於考見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及各類典章制度的沿革源流,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併成為歷代封建王朝修“正史”的典範。
七、《史記》的藝術特色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更深層次的探究,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絡,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史記對於人物的刻畫注重語言細節描寫,透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人物特點,例如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就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用有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各具的鮮明個性;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利用個性化語言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深邃意蘊的敘事和生動鮮活的人物的描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史記》形成一種雄深雅健的獨特風格。《史記》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劇人物,使全書具有濃郁的悲劇氣氛,並富有傳奇色彩。
八、《史記》中的警世名言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鑑。
2、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史記·魏世家》
譯文:家境貧寒就會思慕賢惠的妻子,國家動盪就會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宴列傳》
譯文: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燕子和麻雀怎麼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5、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
譯文:到了應該做出決斷的時候,而不能決斷,反過來就要遭受禍害。
6、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文:太陽中午以後就會偏斜,月亮圓滿以後就會虧缺。
7、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大丈夫甘願為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願為愛慕自己的人修飾容貌。
8、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史記·李斯列傳》
譯文:慈愛的母親有敗家的孩子,嚴格的家庭裡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僕。
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史記·李將軍列傳》
譯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出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11、興必慮衰,安心思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譯文:興盛時要考慮到衰敗,平安時要想到時刻都會有危險。
12、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史記·遊俠列傳》
譯文:人說話必須講信用,做事要果斷,已經許下的諾言一定要真心實意地去履行。
13、飛鳥盡,良弓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譯文:飛鳥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來。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不叫罷了,一叫就使人震驚。
1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九、《史記》同外國史書的比較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著從未間斷的歷史記錄的國家,外國的歷史並不像中國一樣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把所有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以歐洲的民族分佈、國家分佈、歷史形成時間、地理生存環境,不可能有像中國這樣的歷史也寫不了像中國這樣的史書。可以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類生存環境就是中國,所以炎黃子孫漢人才有這樣的機會延續5000年不滅!
十、《史記》的歷史評價
《史記》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史聖”。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唐代大文豪韓愈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
明代錢謙益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他認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清代史學家、思想家章學誠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
近代學者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他認為: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史記》敘事,能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
3 # 江河七號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本紀”十二篇,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十篇,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八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方面內容;
“世家”三十篇,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列傳”七十篇,記載不同階層、不同型別的風雲人物的傳記以及某些少數民族的情況。
-
4 # 祥耘
【《史記》又名《太史記》《太史公》《太史公記》】
《史記》之作者《史記》之作者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他描述的是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至漢武帝之初四年間計三千多年之歷史。
《史記》是司馬遷之撰稿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歷經十四年後才完成大作。
《史記》之內容慨況《史記》通篇包括十二本紀:記述了歷代帝王之政績;三十四家:記述了諸侯國與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二列傳:記述了其重要人物之言行事蹟,主要敘述人臣,在這其中末篇為自序章節;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述各種典章制度記杞、音律、樂曲、天文、曆法、財用、水利、封禪等。
《史記》通篇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多文字,這還比《呂氏春秋》多了近二十八萬八千五百餘字。其規模巨大,體糸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極其的深遠,中國曆代正史均採用這種範本記錄歷史。
《史記》受到眾多名家追捧《史記》這一中國文學歷史上之浩大工程,受到了後世們及近現代著名文化學者之熱烈追捧,魯迅先生就說道:《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崇高之文學價值。劉向等著名文化人士也認為《史記》:“善序事理,實而不華,辨而有理,質而珍品。”
-
5 # 歷史風物誌
《史記》最早叫《太史公書》、《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所以稱為太史公。
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本紀記載的是關於帝王的生平事蹟,包含三皇本紀、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孝文字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表記錄的是各類紀年表、世系表,主要有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諸侯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建元以來君候年表、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書記載的漢朝時期的各類當代的、古代的書籍,主要包含禮書,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禮論》及《議兵》來代替正文。樂書,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記》《樂記》來代替正文。律書,一說已佚,張晏謂篇名“兵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世家、列傳記載是漢朝當代的世家、人物傳記。
-
6 # 樂樂啃瓜子
《史記》是一部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
“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
-
7 # 一老沈一
哈哈,如果我說《史記》的主要內容是講愛情,題主你信麼?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要想知道《史記》到底講什麼,就不如找來看一看。
不是很難的事吧?
《史記》,顧名思義,是記載歷史的。
不過,原來叫《太史公書》,隋朝以後才改叫《史記》。
《太史公書》,就是太史公寫的書。
這個太史公的真實姓名,叫司馬遷,他爸爸叫司馬談。
據司馬遷自己說,他的先祖是重黎氏,在顓頊手下當記錄歷史的史官,而且世代都幹這個。西周初年,家族裡有人擔任了司馬一職,天子賜姓司馬,一直傳到他這輩。
司馬遷的爸爸,是漢武帝朝中的太史令,仍然是管理圖書檔案,“職在記言”,就是候於皇帝身邊,隨時記錄武帝的一言一行。
後來,司馬遷的父親年老病危,他就襲承了太史令這個職務。太史公的稱謂,就是這麼來的。
司馬遷從小有很好的家學傳承,又拜董仲舒、孔安國等大學問家為師,還周遊天下實地考察,並且廣讀由他保管的皇家圖書。用“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形容司馬遷不為過。
司馬遷不僅學問好,人品也好。“伴君如伴虎”,皇帝老兒不是好說話的。偏偏司馬遷要為一個打了敗仗的將軍李陵說幾句公道話,於是,漢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馬遷下蠶室、施腐刑——就是扔到遍佈毒蟲的牢裡,還閹割了。
司馬遷雖然沒死,但也受了奇恥大辱。他幾度想了此一生,但想到他爹遺命他寫一部史書,最終活了下來,用十幾年時間,完成了這部著作。這在公元前100年前後。
這是最初的《太史公書》。
這部著作,共130篇,526500字。
全書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記述了從黃帝開始到漢代,3000餘年的主要歷史事件。涉及重要歷史人物數千個。
書中,対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天文、地理、水利、文化、物產、風俗,等等,皆有精彩敘述。
總體來說,五帝及夏商述說簡略,西周以後逐漸愈加詳細。這與司馬遷所能蒐集到史料有根本關係。秦皇焚書,無論如何造成了古籍文獻不可估量的損失。
司馬遷所依據的文獻,有《六經》;還有《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的著作。
《史記》一書,明確引用先秦古籍一百多種,其中《六經》及記傳說解書二十餘種,諸子百家書五十餘種,歷史地理書二十餘種,文學藝術書十餘種。
司馬遷寫《太史公書》,秉承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宗旨。他在《報任安書》裡,講述了自己受腐刑後奮發寫書的心情——“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漢代的班固,在《漢書》裡寫了《司馬遷傳》。他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司馬遷寫《太史公書》,不是奉旨而作,也不為了出名及掙稿費。此書完成後,他就收藏於家中,說要傳給後世能夠讀懂這部書的人。後由他的外孫楊惲口述給他人,才流傳開來。
大概是收了漢王室的指使,不斷有人刪改這部書,書中的《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傳》、以及漢武帝天漢以後的史實,共十餘篇皆佚失。後由漢代博士褚少孫補寫。
前面說到了,《隋書.經籍志》開列“史部”,將《太史公書》列為首部,並改名為《史記》。
現在我們讀到的《史記》,是在毛主席和周總理指示下,由顧頡剛於1957年點校的版本。
又回到開頭說過的話,“要知道《史記》說什麼,就應該自己讀一讀”。
這事不難,書也不貴,而且有文白對照本,還帶註解。
《史記》很值得讀。魯迅稱這部書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千萬別信個別人說的什麼“《史記》騙了我們兩千年”等等。字兒還認不了多少呢,人家司馬遷騙你幹嘛!
-
8 # 櫻桃的筆記
《史記》其實就是從堯舜禹開始寫到司馬遷生活時代的一部史書,但是五帝、夏商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史料匱乏,記錄的沒有很豐富,而西漢因為還在經歷中,也是就寫了部分。主要記錄在周和秦,而以春秋戰國這一時期的記錄最為詳細。
《史記》的大線以帝王本紀和表為主線,其餘相關的人物、事件再單獨寫成,但也兼顧內部的關聯。
《史記》援引自不少史書,經過司馬遷的推敲和考證,幾乎可以看作正史,也有不少奇說和矛盾的地方。至今仍然在史學界沒有明確的結論
-
9 # 貓員外
史記的內容主要分幾大部分。
第一,人物傳記
史記透過人物傳記的方式記錄歷史,叫紀傳體。其中分為:本紀,記載皇帝這個級別的人物。世家,記載諸侯王這個級別。列傳,記載名人和其他。
第二,表。
這塊記載了歷代各國的主要統治者的家譜。以及重要王侯將相的家譜。
第三,書
記載歷代制度,天文,經濟,地理,政策,等。
史記自黃帝開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計3000多年曆史。
班固認為,史記是殘缺的,少了十篇,這個說法被大家普遍認可。目前流傳至今的史記有一百三十篇,但是有少數篇目並不是司馬遷所寫,而是被漢元帝時博士褚少孫補過,現在的今本史記,可以看到“褚先生曰”,就是他。
-
10 # 人慾即天理順勢而為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回覆列表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紀傳體通史,所謂紀傳體通史就是以時間順序記載各個年代發生的重要重大事件的一部史書。《史記》是由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書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司馬遷在著作《史記》時,為了寫作的真實性特意考察和反覆研究才創作出了這部史無前例的一部史書。為了把書詳細的介紹他又把書列出五部分來依次表達書的內容,這五部分分別是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另外“表”採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列人物和事件。“書”專門記載典章制度,每一篇“書”,猶如一部專史。“世家”主要用來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曆史。
一、本紀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二、表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三、書“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四、世家“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五、列傳“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所以說這麼一部史書不僅是一部談歷史,還涉及到了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甚至是人性,它也見證了歷史的程序和發展。由此可見此書給後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