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065713149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華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華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華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

    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孟子的故事;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 2 # 獨釣寒江雪W

    1.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即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5.聰明來自勤奮即孔子少年的故事: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 3 # 赫團長丨社群創客匯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華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華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華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3.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

    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4.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5.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 4 # 返濮歸甄

    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錯了,柳下恥怒斥孔老二。。

    油印書,:孔老二你是老幾?有人說你是老二,我看你是老一!克己復禮搞復辟,你是老一

    。。。。。。

  • 5 # 貓愛吃剁椒魚頭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孔子的故事:

    孔子貧且賤,這可以說是孔子的出身和人生起點。

    孔子17歲的時候,魯大夫孟釐子臨終前和兒子說,“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

    孟釐子說孔子是達者,這似乎說出了孔子的命運。

    孔子30歲的時候,齊景公和晏嬰來到魯國,齊景公問孔子秦穆公為什麼稱霸,孔子回答說,他能推舉五羖大夫百里奚執掌國政。看得出,齊景公有稱霸的想法。

    孔子35歲的時候,來到齊國,齊景公問政孔子,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然而,晏嬰勸阻說:“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晏嬰的潛臺詞,也就是告訴齊景公,孔子主張的那一套施行起來太難,這輩子都看不到效果。於是,齊景公不用孔子。

    孔子50歲的時候,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到56歲行攝相事,這可以說是孔子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發達,也是孔子仕途頂點最風光、最得意的時候。然而,齊大夫黎鉏一獻計,齊魯會盟,孔子佔了上風,齊國以歸還侵佔魯國的土地來道歉。黎鉏二獻計,季桓子收齊女樂文馬,於是,孔子離開魯國。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生五次到衛國。第一次,衛靈公依照魯祿奉粟六萬對待孔子。第二次,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衛靈公和夫人同車,孔子次乘,招搖過市。第三次,衛靈公郊迎孔子,卻不聽從孔子伐蒲。第四次,衛靈公和孔子談話的時候,抬頭看雁。於是,衛靈公到死不用孔子。第五次,孔子弟子多仕於衛,孔子和子路說正名,衛出公不用孔子。

    季桓子臨終前,喟嘆說:“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他對兒子說:“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

    季康子欲召孔子,然而,公之魚勸阻說:“昔吾先君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侯笑。”於是,季康子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不用孔子。

    孔子63歲的時候,楚昭王將以書社七百里封孔子,然而,令尹子西勸阻說:“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子西的潛臺詞,就是告訴楚昭王,孔子太強,弟子中人才太多,也會像週一樣統治天下。於是,楚昭王不用孔子。

    冉求克齊,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魯哀公、季康子問政孔子,“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最後,孔子周遊列國,終不被用!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遷》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斷機勸學》

    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貪玩心理。

    最初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

    孟母知道後問孟子:“你學到什麼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學。”

    孟母非常生氣,拿起刀來,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

    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

    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只做一些蠅營狗苟的事,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 6 # 煮酒論英雄668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

    1、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2、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捨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 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遷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華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 7 # 解秘歷史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華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華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華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

    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孟子的故事;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秦始皇為什麼不用人殉葬來體現他的功績,而是用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