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一、歸義初成

    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屬於張議潮,也屬於河西唐民的機會終於降臨。

    輝煌了接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在末代贊普朗達瑪的手中轟然崩塌。隨著,吐蕃國內陷入黨派內鬥,地處邊疆的河隴地區,也淪為吐蕃軍閥自相殘殺的戰場。

    自命為大相的隴右軍閥“論恐熱”與鄯州(青海西寧)節度使“尚婢婢”,展開了長達24年的血腥搏殺。

    在這段血火交匯的歲月裡,論恐熱“大掠河西都、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

    慘烈的戰爭不但讓河西唐民墜入地獄,其他族裔也深受其苦,唐軍趁機收復了隴右的三州七關。

    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張議潮趁吐蕃軍閥互相攻殺,勢力衰微之際,聯合安景旻、閻英達供同舉事。

    《資治通鑑》記載:“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

    不過一天時間,便驅逐吐蕃守將,佔領沙州。河西地區最晚陷於吐蕃的沙州,又最早光復。

    舉起“驅蕃歸唐”大旗的張議潮,何以如此順利的便起義成功呢?

    要知道,沙州歷來均為河西重鎮,吐蕃為了得到沙州,甚至不惜圍城十一年之久,可見其志在必得之心。

    沙州歸入吐蕃後,以吐蕃僧相(缽闡布)之尊,也曾數次親赴沙州,督導抄經和吏治推行。甚至有學者考證,沙州之圍期間,吐蕃贊普都曾親自督戰。

    即便此時,吐蕃已是殘陽末日,但沙州守軍也不至如此孱弱不堪。

    這些疑問,恐怕只能從張議潮的家族背景來分析了。

    二、張議潮的家族背景

    張議潮的身世,新、舊唐書皆無記載,兩唐書也沒有為他立傳。

    只有《冊府元龜》中記載“沙州陷蕃後,有張氏世為州將”。這個“世為州將”的張氏是否為張議潮家族,目前尚不得而知。

    既然史書有缺,有關於的張議潮家族情況的描述,只能透過其他資料來進行側面瞭解。

    在《周故南陽郡娘子張氏墓誌銘並序》中記載:“其先著姓張羅之後,因而氏焉。家本長安萬年縣,子孫因官,寓居沙州,遂為敦煌人也。高祖諱謙逸,贈工部尚書。高蹤出俗,勁節冠時,譽滿公卿,笑看寵辱。屬以揭胡屯集,隴右陷腥俗之風;國恥邦危,塵外伴逍遙之客。”

    這段墓誌銘,讀起來有點費勁,我大概解釋一下。

    這方墓誌銘是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女兒的墓誌,其中提到“其家,本是長安萬年縣人,因在沙州為官,成了敦煌人士。”

    “高祖諱謙逸”所指張謙逸,就是張議潮的父親,“工部尚書”是張議潮任歸義軍節度使時,唐朝對其父的贈官,並不代表其父曾在唐朝為官。這是一頂榮銜帽子,專門給死後人戴的。

    張議潮之父張謙逸,一生都生活在吐蕃治下,不但沒有在唐朝為官,反倒是在吐蕃官職赫赫。

    敦煌文書《藥師琉璃光如來贊並序》記載:“則有清河張,敦煌郡大都督賜紫金魚袋並萬戶侯,其公則威光奕奕,……授賜南朝,拜謝重恩;騰星進路,德奉天庭,承恩回還,……則有都督夫人安氏,歲在異初,花姿發豔,似春沼之開蓮;素質凝輝,等秋地之堪同;念金蘭義切,恩結髮情深。”

    其中,清河張氏便指的是張謙逸。

    可見張議潮之父官至大都督之職,相當於唐朝沙州刺史,是當地唐民所能擔任的最高職務。

    其父還曾奉召至拉薩朝見吐蕃贊普,敦煌儲存的一卷藏文文獻中,曾提到張議潮隨其父到過拉薩,後其父因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勞頓死於途中。

    敦煌壁畫中的吐蕃人形象

    按照吐蕃“其設官,父死子代,絕嗣則近親襲焉”的慣例,張議潮回沙州後,很有可能接任了大都督的位置。

    而和他一同舉事的安景旻、閻英達二人,一個是沙州副都督,一個是沙州副千戶長。

    也就是說,沙州起義的領導人,分別是當地非吐蕃的軍、政最高官員(沙州千戶長由吐蕃官員擔任)。

    為什麼說是非吐蕃的最高官員呢?

    因為,安景旻是生活在沙州的粟特人後裔,而閻英達則是當地通頰部落的代言人。

    所以,這次沙州起義從發起者的角度上看,是一次反抗吐蕃的民族大聯盟。

    我們之前引用的敦煌文書《藥師琉璃光如來贊並序》上記載,“張謙逸的夫人為安氏。”

    敦煌安氏本就是粟特人,目前尚不清楚張議潮母親(安氏夫人),是否和安景旻有親戚關係。

    但其實,是否為直系親屬並不重要,只要有族親這層關係也就足夠了。

    幹起兵造反這種買賣的,互相之間有一層真真假假的親族關係,確實能夠更好地獲得信任。

    也就是說,在沙州謀劃起義的首領。

    既是沙州的高層官吏,又有軍方背景,還是反吐蕃的各民族統一戰線。

    憑他們對沙州軍政態勢的熟悉,再以有心圖無備,難怪沙州守軍會如此脆敗了。

    遊走於西域各地的粟特商人

    在唐史中,一直都對張議潮的身份諱莫如深。

    彷彿說出他曾在河西吐蕃政權身居高位之事,會影響其光輝的形象。

    其實,從張議潮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曾為沙州大都督又能如何?並不能抹殺他一心向唐的赤膽忠心。

    張議潮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功是功,過是過,既不能相互掩蓋,也不能互相抵償。

    公元848年,在兩位生死弟兄的協助下,時年已五十歲的張議潮,只用了一天,便完成了克復沙州,驅逐吐蕃的夢想。

    但現實是殘酷的,驅逐了沙州守將,比不代表已經功成名就,一切高枕無憂了。

    已至天命之年的張議潮,才剛剛踏上一條充滿曲折和艱辛的道路。

    三、克復二州東向歸唐

    沙州周圍的吐蕃軍隊,當然不能坐視張議潮變天。就在光復不久,吐蕃將領,便調動軍隊開始圍剿沙州。

    所幸,吐蕃軍隊也不再是那支戰無不勝的鐵軍了。

    經過多年安定的生活,吐蕃軍隊的血勇之氣已暗淡了下來。

    更何況,在遠離本土的河西地區,吐蕃軍隊中充斥著大量,其他族裔的戰士,如回鶻、党項、吐谷渾、粟特。

    當吐蕃如日中天之時,這些其他族裔的戰士,都是軍中忠實的鬥犬。而現在,鬥犬們自己都各懷心腹事,他們的利齒不一定想咬向誰呢?

    洪辯法師塑像

    除此之外,沙州的高僧洪辨法師,雖然身為吐蕃“知釋門都法律兼攝行教授”。

    但他卻“遠懷故國,願被皇風”,在沙州舉事之初,便利用佛教的影響,四處奔走呼號。

    千萬不要小覷洪辯法師,佛教領袖的能量,沙州歷經數代朝代更迭,唯一持續不倒的便是佛教信仰。

    周邊所有種族,幾乎全部信仰佛教。

    這使得,洪辯法師在任何族裔中,都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有了他的支援,張議潮更是如魚得水。

    果不其然,周邊的吐蕃軍隊一調動,張議潮馬上就得到了情報。

    張議潮的部隊,雖然在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但他卻沒有采取收縮防守的方式。

    他心裡很清楚,兵法有云:“守城必有援軍”。

    沙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孤城,不會有任何人前來援助。

    現在,其他各族都抱著觀望的心態,如果戰事綿延不絕,難保到時不會發生各族一起上前,在沙州身上撕咬一塊肉的事情。

    只有奮起孤軍速戰速決,讓其他各族認識到,吐蕃已是外強中乾,不足為懼。

    只有這種死中求活的戰法,才能救沙州百姓於水火之中。

    而他則盡起城中之兵,親自領軍出城與吐蕃決戰。

    吐蕃將領萬萬沒有料到,張議潮會主動出擊,措手不及下,被沙州騎兵衝得七零八落。

    張議潮見狀,讓軍隊高呼驅逐吐蕃的口號,各部族士兵見蕃軍勢敗,有的四散奔逃,有的乾脆就直接臨陣倒戈,對周圍的吐蕃士兵白刃相向。

    吐蕃將領見勢不妙,領著殘兵向瓜州逃竄,張議潮窮追不捨,趁勢奪了瓜州城(酒泉瓜州縣)。

    初步穩定了沙、瓜二州的控制權後,張議潮的目光望向了遙遠的東方——大唐。

    但這條東歸大唐的道路,卻是險境重重。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想要與關中聯絡,必須跨越尚在吐蕃手中的肅(酒泉)、甘(張掖)、涼(武威)三州。

    但寄希望於,透過歸唐振奮民眾心態的張議潮已迫不及待。

    敦煌藏文文獻記載:“敦煌、晉昌,收復已訖,時當大中二載,沙州既破吐蕃。遂善押衙、高進達等馳表函入長安城,以獻天子”。

    為增加成功的機率,張議潮派出了十隊使節。他們身上秘藏上奏蠟丸,化妝為各色人等,取不同的道路向東進發。

    其中,還包括一支由洪辯弟子率領的隊伍。他們假借東向取經,希望藉助信仰的力量,在險阻未知的道路上,獲得些許方便。

  • 2 # 一汀一世界

    在敦煌觀看了《又見敦煌》一個熱血男兒的名字在演出中出現,回來後迫不及待的翻開這段歷史:這就是“晚唐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對付叛軍,唐王朝將西方原本用來對抗外敵的邊境駐軍係數皆調往內地,造成造邊防空虛。而且面臨嚴重內亂的唐王朝根本無暇也無力顧及西方領土。吐蕃立即以重兵趁機大舉進攻安西地區。面對強敵,當地唐朝軍民進行了頑強抵抗,給吐蕃王朝造成嚴重損失。但終究寡不敵眾,安西四鎮、隴右以及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戰略咽喉河西走廊最終被吐蕃王朝佔領。

    從此,河西走廊的漢唐朝遺民遭受了吐蕃殘暴統治。此時,在唐朝官方對河西地區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甘、涼十一州”。

    吐蕃侵佔唐朝西部領土後,對當地唐朝遺民進行了極端殘暴的統制。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勞役自不必說,燒殺劫掠已經是很平常的行為。吐蕃大到貴族將領,小到士兵,動輒對當地民眾刀槍相向。而且,吐蕃是典型的奴隸制。搶掠人口為奴隸對於吐蕃來說是家常便飯。於是,整家甚至是整村的河西地區唐朝遺民經常被吐蕃軍隊集體抓去,變為奴隸。搶掠過程中,反抗的輕壯年男子一律被集體屠殺。女性中,年輕漂亮的多數被吐蕃軍官霸佔姦汙。剩下的有的成為軍妓,大部分則和兒童一起被販賣到吐蕃國內各地甚至被販賣到中亞和印度。那些沒有被搶掠的,則有可能隨時淪為農奴。農奴比奴隸的地位稍高些,但一樣飽受蹂躪。當地吐蕃駐軍對唐朝遺民經常沒有任何理由的就地毒打甚至殺死。在吐蕃殘暴統治下,自西漢起本來十分發達的河西地區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摧殘,迅從封建制經濟速淪落到極端落後原始的奴隸制。當地唐朝遺民在吐蕃統治者殘酷壓榨下民不聊生。而此時經過安史之亂的致命打擊,唐朝已經無力驅逐入侵者收復河西。因此,從河西被佔領第一天起,河西人民自發的不斷髮起反抗吐蕃佔領的起義。起義沉重打擊了吐蕃統治,但也遭到血腥鎮壓。但當地的反抗從未中斷過。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改變河西命運的人凳上歷史舞臺。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被後世讚譽為“西域雄獅”的晚唐名將--張議潮!

    公元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河西淪喪後的沙州(注:即今敦煌)。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其實就是當地實力派豪強。但顯赫的家族地位並沒有為張氏家族帶來平安。有後世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吐蕃政權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為維護統治要去聯合、籠絡當地漢族豪強大戶,更沒有打算讓他們參與政治。因此當地大地主同樣要忍受吐蕃貴族的欺詐和蹂躪。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迴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他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公元848年,張議潮與好友安景旻、閻英達聯合當地其他豪強,揭竿而起。河西人民反

    抗吐蕃殘暴統治,迴歸祖國的大起義終於爆發了!戰鬥打響後,吐蕃當地駐軍立即出兵鎮壓。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在當地人民的全力配合下,張議潮和麾下將士採取佯裝敗退,途中設伏截擊的戰術。戰鬥中,作為主帥的張議潮披掛盔甲,騎乘戰馬,恢復大刀始終衝在最前線。在主帥無畏精神和對吐蕃殘暴統治巨大憤恨的雙重鼓舞下,義軍將士無不奮勇爭先,拼死殺敵。進攻的吐蕃軍大敗,被殺、擒數千餘人幾乎全軍覆沒,殘餘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復!隨後,張議潮趁勝進擊,一舉收復瓜州(注:即今甘肅省安西縣)。收復瓜州後,張議潮立即派遣使節前往故國唐朝。以明確自己起義是為迴歸祖國。公元850年,以敦煌高僧悟真為首的河西使團歷盡磨難,衝破吐蕃重重阻隔,終於到達故國首都長安,向唐朝皇帝呈遞河西義軍首領張議潮的表章以及河西民眾懇求母國出兵協助起義軍的萬民折。唐朝政府立即派遣軍隊進入河西地區,協助起義軍。

    公元851年,張議潮率義軍對吐蕃在河西地區駐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各地民眾聞風紛紛起義。義軍勢如破竹,連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注:分別是今新疆哈密、吐魯番;甘肅臨夏張掖、酒泉、蘭州;青海樂都、化隆、岷縣)。徹底摧毀當地吐蕃經營近百年的侵略構架。至此,已經淪落吐蕃統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基本光復!

    張議潮用他的一生,實現了他那“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宿緣。在唐朝已經日薄西山,內憂外患的紛亂年代,作為西北普通百姓的張議潮。在沒有任何外力支援的形勢下,依靠河西人民的支援。擊敗當時東亞最強悍的吐蕃王朝這一強敵,使得已經淪喪胡塵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地區和西域與祖國恢復統一,創造了晚唐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成為晚唐一代名將。蕭蕭西風,瀚海長空。天驕展翼,敦煌歸宗!”

  • 3 # 史海勾沉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起兵僅一日就佔領了沙州,隨後又奪取了瓜州,並經過艱苦的鬥爭,孤懸塞外70年的敦煌回到了大唐的懷抱,張議潮能取的成功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01:河西舊民,水深火熱

    安史之亂造成唐朝國力下降,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吐蕃趁機佔領了河西,切斷了河西與唐帝國的聯絡。河西百姓慘遭吐蕃七十餘年的蹂躪,年輕力壯的,淪為奴隸;年老體弱的,慘遭虐殺;可以說,河西百姓過的豬狗不如。開成年間(公元836年—840年)有唐朝使者出使西域,在經過河西的時候,看到河西百姓鄉音未改,衣服如舊,幾十年過去了,河西百姓仍然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唐子民。

    02:吐蕃動亂

    會昌年間(公元841年—846年),吐蕃發生饑荒,餓殍遍野。吐蕃上層不僅不救濟災民,反而在爭權奪勢,尚婢婢和論恐熱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廝殺。吐蕃的奴隸社會政體,造成了封建中央集權完全沒有集中,權利空虛分散,整個國家的權利掌握在許多人手中。所以尚婢婢和論恐熱的權利之爭,使更多的吐蕃勢力捲入進來,吐蕃勢力進一步衰弱。

    趁此機會,唐帝國於大中(公元847年—859年)初年,唐皇朝乘機收復了陷於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極大的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統治的信心。

    03:閃擊吐蕃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首領張議潮聯合聯合安景旻(沙州副都督)、閻英達(沙州副千戶長)二人,趁著吐蕃動亂,決定起兵反吐蕃。發動起義後,僅一日就光復沙洲。隨後,張議潮在洪辯法師的配合下,又擊潰了前來圍剿的吐蕃軍隊,並趁勢奪了瓜州城。張議潮在奪取沙、瓜兩洲後,透過廢除吐蕃稅賦制度、重新分配田地、團結少數民族等措施,贏得了百姓們的支援,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這為日後的“沙洲歸義軍”打下了基礎。

    結語:

    張議潮能夠成功,在於他能夠客觀地分析局勢,並抓住機毫不猶豫的發動了起義,打擊了吐蕃勢力,最終使河西重回大唐懷抱。

  • 4 # 史侃

    吐蕃統治河西時,張議潮就有武力推翻吐蕃歸唐統治的想法。到了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他看到吐蕃統治的削弱和河西人民反抗情緒的高漲,於是就募兵集眾,發動起義。 《通鑑》中說: “義潮, 沙州人也, 時吐蕃大亂,義潮陰結豪傑,謀自拔歸唐;一旦,帥眾被甲噪於州門,唐人皆應之,吐蕃守將驚走,義潮遂攝州事,奉表來降。”可見,張議潮這次起義是在沙州廣大的漢族人民的響應下,很快地就佔領了沙州的。當時,河西其他州縣仍在吐蕃統治之下,為了及時地向唐王朝告捷,他便發遣了十隊的使者,攜帶了十份同樣的表文,分十路去長安。到大中四年,表文才送到唐王朝的中央。至大中五年(851年),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新疆哈密)、西州(新疆吐魯蕃)、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的地區,並且還派遣了他的哥哥張議潭為使者,帶了十一州的地圖去長安覲見,唐政權就以張議潮為節度使,名其軍為“歸義軍”,管理這十一州的行政和軍務。到了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 三月,張議潮又率蕃漢兵七千克復涼州。至是,陷沒百餘年的河隴,悉數收復。

  • 5 # 刪繁就簡347

    唐朝安史之亂後,在758年--781年間,吐蕃乘大唐國邊防兵力空虛之際入侵中原,將西域河西、隴右諸州都先後攻佔,使唐朝失去西域河西、隴右諸州一百多年。

    生活在淪陷區的民族英雄張議潮在848年率領沙州各族人民起義,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隨後僅用了3年時間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又在861年收復陷於吐蕃的最後一州涼州,驅逐了盤踞河西地區的吐蕃,開拓疆土四千餘里。張議潮能夠在13年獲得這麼的成功是因為:

    1

    張議潮小就立志要驅逐侵略者,回到祖國的懷抱,因此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並且苦心專研深得其精髓,他用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他們,暗中結交豪傑之士,蓄積力量,為起義做了大量的、長期的準備工作,計劃周密嚴謹。

    2

    吐蕃首領842年死了,由於他沒有子嗣,立琳妃兄的兒子乞離胡,華人認為不應當立乞離胡,大多叛變而去,國內大亂。別將尚恐熱也叛變了,自己尊為宰相,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交兵,連年征戰不分勝負。848年,張議潮等待機會出現了。張議潮乘機率眾身披鎧甲在州門起亊,平定了沙州。

    3

    唐朝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看到吐蕃國內災荒連年,兵防極度空虛,在847年,大唐軍隊在鹽州大敗尚恐熱所率吐蕃軍;848年又破吐蕃,克清水”,並一舉收復了原州、石門等六關和威州、扶州。唐王朝的軍事行動也給張議潮這些準備起義的河西地區人民壯了膽。

    張議潮的沙洲起義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有顆赤子之心,他僅憑一己之力開拓疆土四千餘里。

  • 6 # 風光藝境

    吐蕃王室爭奪贊普大位,分裂為兩大政治勢力,引起鎮邊大將間謀位、護主之內戰,河隴地區陷入兵連禍結的戰亂中,張議潮乘勢而起,於沙州起義反蕃,三年光景便迅速收復河隴十一州。可以說,是吐蕃內亂,為張議潮異軍突起建功立業提供了良機。

    842年(一說846年),吐蕃末代贊普(君長)達磨因毀佛驅僧而被僧人刺殺。其王后領著抱養的兒子永丹(乞離胡)、王妃抱著達磨遺腹子歐松,分別在不同的貴族集團支援下,展開贊普寶座之爭,吐蕃王室分裂就此為兩大政治勢力。王室分裂,勢必引起文臣武將的政治站隊,形成各為其主的敵對勢力,同時也會促使野心家蠢蠢欲動。吐蕃內部戰亂是不可避免的了。

    吐蕃駐洛門川(今甘肅武山縣)討擊使論恐熱懷有貳心,企圖利用吐蕃王室分裂內爭之機而亂中奪權,遂以永丹“無大唐冊命,何為贊普”為號召,自稱“國相”,率領三萬騎兵西征。論恐熱擊敗永丹迎戰軍隊,實力大增,兵力猛增至十餘萬。

    論恐熱乘勝西進,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尚婢婢。吐蕃鄯州(今青海樂都縣)節度使尚婢婢屬吐蕃大姓沒盧氏家族,世為吐蕃重臣,他是永丹的擁護者,憤恨論恐熱陰謀自立為贊普的逆行,於是起兵討伐這個野心家。雙方就此發生了戰事,在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混戰了二十餘年,給河隴漢藏民眾帶來了極大災難,最後是兩敗俱傷,吐蕃也隨之瓦解了。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張議(義)潮名垂青史的歷史機遇光臨了。張議潮為唐沙州(今甘肅敦煌市西)人,安史之亂後,河西、隴右諸州為吐蕃所侵佔,漢人張議潮一家便成了淪陷區的百姓,忍受吐蕃的統治。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張議潮趁河隴軍閥混戰之機,於沙州聚眾起兵,驅逐吐蕃鎮將,一舉佔領沙州、晉昌(即瓜州,今甘肅瓜州縣)。起兵成功,佔州據地,然張議潮並沒有據沙州而割據自立,而是心向故國,遣使前往長安向唐廷告捷。張議潮趁勢繼續擴大戰果,連下數州,只三年光景便佔據沙、瓜、伊(今新疆哈密市)、西(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南)、甘(今甘肅張掖市)、肅(今甘肅酒泉市)、蘭(今甘肅蘭州市)、河(今甘肅臨夏市)、岷(今甘肅岷縣)、廓(今青海貴德縣東)、鄯十一州。

    851年初,唐廷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十月,張議潮派遣兄長張議澤(潭)東赴長安朝覲,向唐廷獻上所取十一州之地的地圖、戶籍。至此,吐蕃佔據長達百餘年的河西隴右地區,重新回到大唐懷抱。十一月,唐宣宗在沙州設定歸義軍,任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兼十一州觀察使。唐王朝由於藩鎮割據、宦官擅政而帝室式微,已無暇無力西顧,故張議潮的歸義軍屬於西北地區半獨立政權。

    861年(一說為863年),張議潮率領漢蕃兵七千擊逐吐蕃,攻取了涼州。867年,張議潮奏報朝廷,收復西州、輪臺、清鎮等城。從此吐蕃勢力完全被逐出河西、隴右地區。

    867年,張議潮入朝,由其侄子張淮深知軍事,代守歸義軍。唐懿宗拜張議潮為右神武統軍,留其居於京師,賜其田宅;872年,收復河隴之地的大功臣張議潮於京師辭世,享年七十四歲。

  • 7 # 老伊先生談史

    民族意識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經濟和社會。歸義軍得以成功歸附唐朝,也是順應了歷史潮流!

    張儀潮起義不是孤立的,他是吐蕃奴隸平民大起義的一部分,吐蕃大起義是唐末吐蕃奴隸平民反抗奴隸主的鬥爭。張議潮父子在吐蕃統治期間也算是當地的世家大族,他們先後擔任了敦煌都督,張議潮年輕時還去過吐蕃國都拉薩述職,他本人應該會藏語和藏文。不過當時唐人整體情況依舊屬於底層,有少部分唐人被吐蕃化為嗢末人,但多數人保留了作為唐人的認同。

    張儀潮一半的歸義軍戰士是非漢人,包括了吐蕃軍隊殘部,他們由自願的倒戈者和戰俘所組成。對於這些人,張議潮保留了吐蕃人和吐谷渾人的部落組織,以及部落使、部落副使等官職。他們在內部繼續使用吐蕃文釋出政令。甚至張儀潮本人也用藏文與唐王朝發公文聯絡。

    會昌二年(842),唐武宗和朗達瑪一東一西先後開始在中華大地上進行了滅佛運動,但朗達瑪被僧人刺殺,貴族大臣分別挾持其2子,進行了二十年的伍約之戰,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吐蕃老百姓和軍士進入了連想當奴隸都不得的時代。

    吐蕃佔領敦煌後,改變了唐朝行政建制,代之以吐蕃的軍民部落制度。現存敦煌文書中出現的上部落、下部落、行人部落等,就是體現。原有的豪族被迫轉入宗教勢力,以求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等到吐蕃贊普達磨繼位後,開始大肆滅佛,這下連當和尚都保不住既得利益了,社會向奴隸時代倒退,這不造反還等啥?所以,當時不只張議潮這個出生在吐蕃國的漢人要反吐蕃,西北的各族人都想反吐蕃。比如,涼州西界遊弈防採都知兵馬使康通訊,是粟特人,照樣聚集在大唐的旗幟下。

    與此同時,整個河西隴右青海的吐蕃邊將也捲入了朗達瑪引起的這場混戰,其中論恐熱和尚婢婢的爭鬥比西藏本土還要殘酷,論恐熱到處縱兵燒殺姦淫,無惡不作,讓甘青地區的老百姓極為痛恨。為了削弱論恐熱的勢力,尚婢婢公開發布檄文,告訴河湟地區的唐朝遺民,吐蕃正處於無主的內亂狀態,最好趁機迴歸大唐,不要成為論恐熱的獵物。

    吐蕃駐軍隨即瓦解,隨軍奴隸便趁機在河隴地區發動了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張儀潮作為敦煌豪族,便聯合慄特人、藏傳佛教僧人、溫末人、回鶻以及吐蕃叛軍,發動了敦煌起義,並投奔了唐朝。

    其實當時投奔唐朝的,也不止張儀潮的歸義軍。在張儀潮起義的同一年,吐蕃秦州、原州、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守將,也以吐蕃大陸戰亂不已為由,投奔了唐朝。

    盛極一時的吐蕃,就此徹底瓦解。

    “渾末”起義軍南以及向西北移居河西,主要是涼州一帶(今武威)。其中在涼州一帶的溫末集團(混雜很多吐蕃化的漢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漸聯合成為一個勢力很強的地方政權,後又收羅了吐蕃王室後代,形成青唐地區的角嘶羅政權,並與張儀潮歸義軍不斷纏鬥,後來還延續到宋朝時期,周旋在宋朝西夏之間。

    南下的“渾末”起義軍則一路推潑助瀾,引起西藏各地的人民大起義,一直席捲到拉薩,將歷代贊普的墓地全給掘了,推動一波波的農奴起義,席捲整個衛藏以及拉達克等地,吐蕃政權徹底滅亡。

    河西隴右青海的吐蕃軍早在吐蕃王朝滅亡前就瓦解了,尚婢婢本人戰敗後不知所蹤,論恐熱本人被痛恨他的本族人用酷刑折磨後,首級被送往長安獻給唐懿宗,角嘶羅政權則在北宋年間歸順了中原王朝。

    而張議朝創立的歸義軍,在851年得以成功保持了半獨立狀態,向唐朝歸附,後來在唐亡後對外作戰失敗,接著發生內亂,雖然名號未變,但後來先被慄特人出身的曹氏家族控制,後又被甘州回鶻控制,並於1036年被西夏攻滅。此後,慄特、西夏、吐蕃、遼國等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和歸義軍相愛相殺二百年的回鶻卻延續了下來,他們以另一種身份存在,那就是甘肅裕固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給袁崇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