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蘇小奈剪輯
饞死人不償命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烤胡餅到底是啥?還有電視劇裡出現率極高的薄荷葉就是薄荷的葉子這麼簡單嗎?今天,所長就帶你探秘《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大唐”美食。
水盆羊肉
之所以叫“水盆羊肉”不是因為盛放肉湯的碗大,而是因為以前賣這種羊肉湯的店鋪,多用大水盆做盛湯器皿,所以“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而賣水盆羊肉的店,也是在門前設灶臺,明堂售賣。大塊的羊肉架就擱在水盆上,按照顧客要求,現切現調。顧客還可以加錢再加肉。現在為了衛生起見,都搬入屋內,但是隔開的廚房也是玻璃大窗,師傅在裡面打湯、割肉,食客在外面都是看得見的。
“水盆羊肉”和“羊肉泡饃”最大的差別就在“饃”上,簡單地說,“水盆羊肉”配的饃是發麵饃,而“羊肉泡饃”配的饃是半生面的饃。羊肉泡饃在陝西當地一般稱為“煮饃”,吃羊肉泡饃要把餅撕成小塊,放在湯中,再煮,才能吃。配水盆羊肉要用剛出爐的“月牙餅”。剛出爐的月牙餅,外殼酥,裡面軟,中間包熱氣。直接吃、加羊肉、加小菜、加油潑辣子或者泡饃都是極美味的。
陝西東邊的水盆羊肉比較出名,渭南、大荔、澄城、合陽、韓城在每個地區做法也有差異。比如澄城的水盆羊肉講究用小茴香熬頭湯,所以湯色清澈黃亮;韓城喜用花椒入味,故湯色暗紅,麻味較重。但共同的一點是,這邊的水盆羊肉就是湯和肉,出鍋後再撒些蒜苗蔥花香菜,澆上特有的羊油潑成的油潑辣子。
到了咸陽一帶,水盆羊肉配上了當地特有的鍋盔;三原縣用石子饃配羊肉湯。再往西,眉縣、蔡家坡吃水盆羊肉,店家會提供麻花。而到了西安的水盆羊肉為了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則進行了改良,加上了粉絲、黃花之類,油潑辣子也棄用羊油,和尋常口味一樣了。
胡餅
胡餅,是波斯人發明的一種食物,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一種“西餐”主食。經考證,胡餅也就是類似芝麻燒餅形式的食品,有人會說:“不就是平常的燒餅嗎?”雖然燒餅平常,但也大有學問。
古代漢民族,將各種成型的麵食都稱之為“餅”,漢代《釋名》中有記:“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被稱為餅的食品有很多,比如湯餅--面片、蒸餅(炊餅)--饅頭、索餅--饊子,還有我們今天要說的胡餅,也叫燒餅或者爐餅。
這些麵食出現在中國,至少是漢代以後的事兒,根據考古考證,戰國及先秦時代的磨,形式屬於溼磨,磨的時候需要加水,磨出來都是糊糊,而當時如果需要乾粉末,都是用搗的方式獲取,這種方式效率就十分低下了,後來經西域傳入石磨及胡餅等食品的烹飪方法,小麥麵粉的製品才漸漸豐富起來。
到了唐代,胡餅更是成了人們日常的主食,並且吃餅的方法也各種各樣,《唐語林》卷六記中記載了一種叫“古樓子”的食物,就是大個兒胡餅上撒上椒豉,再放上一斤羊肉,入爐烤制的一種吃食。白居易的《寄胡餅與楊萬州》中也有:“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烤羊肉
剛才說了古樓子這種食物,那就不能不談羊肉了。《長安十二時辰》不論小說還是電視劇裡都有吃羊肉的橋段。
其實只要羊肉新鮮,不論是煮是烤,都讓人垂涎欲滴。現實中我就常和馬伯庸等朋友們到一家叫“情憶草原”的飯館去吃羊肉,那家的烤串用的就是新鮮羊肉,不加任何調料,只撒鹽,烤出來的羊肉香味四溢,鮮嫩可口。
當然沒有飯局的時候,我要是饞了,就到樓下超市買兩根羊腿,在家用烤箱烤,只撒點鹽和孜然就好。
火晶柿子
從張小敬點菜就能看出他很會吃,在點了水盆羊肉等候的間隙,嘴還不閒著,又點了倆火晶柿子。用吸管“噗”一插就嘬著吃了。
火晶柿子是臨潼特產,因其顏色紅似火,果皮光如水晶而得名。2009年我曾在西安有幸吃過,果子通紅通紅的,個兒不大,皮兒很薄,不費什麼勁兒勁就能剝下來,咬一口,好甜好甜,比我之前吃過的柿子都要甜!
但火晶柿子的吃法並不限於直接食用,還有能做成“柿餅”來吃。此柿餅非彼柿餅,我們常說的柿餅,是把柿子壓扁晾乾,而這種柿餅被稱為“黃桂柿子餅”,做法呢有點像糊塌子,把火晶柿子用過籮篩成柿子漿,然後將其和白麵混合揉成麵糰,中間包上餡料(也有不包餡的)揉成小麵糰,下鍋按成小餅餅煎熟後食用。
這種柿餅外層酥脆,中間軟糯,還有柿子的香甜味,趁熱吃一氣能吃好幾個!
薄荷葉
電視劇裡,隨處可見嚼薄荷葉的情節,但在我印象中,這種現象貌似很少見,後來我諮詢了馬伯庸,他跟我說:“那是我瞎編的。”原來,他想寫嚼檳榔,但是一轉念這個東西貌似一直沒有傳入中原,就編了個嚼薄荷葉吧......
現在咱們俗話裡說的薄荷呢,其實是包括留蘭香、美國薄荷、胡椒薄荷等多種薄荷屬植物的統稱,有原產歐亞大陸的,也有產自美洲大陸的。而薄荷葉更多的是用作泡茶、泡酒和做烹飪調料,以前我家種留蘭香的時候,我曾經嚼過新鮮的葉子,但感覺提神醒腦的效果並不明顯。
而唐代人確實有“口香糖”,有直介面含丁香的,也有用丁香等芬芳香料蜜製成小丸兒的。相傳宋之問在宮廷中任文學侍從,他自恃自己長得儀表堂堂,又滿腹經綸,認為可以得到武則天喜愛,但是武則天一直對他避而遠之,後來宋之問為武則天獻詩一首,詢問緣故,武則天向近臣透露宋之問口臭太厲害,想離他遠點兒。後來這事兒傳到了宋之問耳朵裡,他懊悔不已,從此便出門就含著丁香,以解口臭。後人將丁香趣成為“口香糖之祖”了。
-
3 # 村裡妹子
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烤胡餅、薄荷味。《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大唐”美食
水盆羊肉
之所以叫“水盆羊肉”不是因為盛放肉湯的碗大,而是因為以前賣這種羊肉湯的店鋪,多用大水盆做盛湯器皿,所以“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而賣水盆羊肉的店,也是在門前設灶臺,明堂售賣。大塊的羊肉架就擱在水盆上,按照顧客要求,現切現調。顧客還可以加錢再加肉。現在為了衛生起見,都搬入屋內,但是隔開的廚房也是玻璃大窗,師傅在裡面打湯、割肉,食客在外面都是看得見的。
“水盆羊肉”和“羊肉泡饃”最大的差別就在“饃”上,簡單地說,“水盆羊肉”配的饃是發麵饃,而“羊肉泡饃”配的饃是半生面的饃。羊肉泡饃在陝西當地一般稱為“煮饃”,吃羊肉泡饃要把餅撕成小塊,放在湯中,再煮,才能吃。配水盆羊肉要用剛出爐的“月牙餅”。剛出爐的月牙餅,外殼酥,裡面軟,中間包熱氣。直接吃、加羊肉、加小菜、加油潑辣子或者泡饃都是極美味的。
陝西東邊的水盆羊肉比較出名,渭南、大荔、澄城、合陽、韓城在每個地區做法也有差異。比如澄城的水盆羊肉講究用小茴香熬頭湯,所以湯色清澈黃亮;韓城喜用花椒入味,故湯色暗紅,麻味較重。但共同的一點是,這邊的水盆羊肉就是湯和肉,出鍋後再撒些蒜苗蔥花香菜,澆上特有的羊油潑成的油潑辣子。
到了咸陽一帶,水盆羊肉配上了當地特有的鍋盔;三原縣用石子饃配羊肉湯。再往西,眉縣、蔡家坡吃水盆羊肉,店家會提供麻花。而到了西安的水盆羊肉為了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則進行了改良,加上了粉絲、黃花之類,油潑辣子也棄用羊油,和尋常口味一樣了。
胡餅
胡餅,是波斯人發明的一種食物,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一種“西餐”主食。經考證,胡餅也就是類似芝麻燒餅形式的食品,有人會說:“不就是平常的燒餅嗎?”雖然燒餅平常,但也大有學問。
古代漢民族,將各種成型的麵食都稱之為“餅”,漢代《釋名》中有記:“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被稱為餅的食品有很多,比如湯餅--面片、蒸餅(炊餅)--饅頭、索餅--饊子,還有我們今天要說的胡餅,也叫燒餅或者爐餅。
這些麵食出現在中國,至少是漢代以後的事兒,根據考古考證,戰國及先秦時代的磨,形式屬於溼磨,磨的時候需要加水,磨出來都是糊糊,而當時如果需要乾粉末,都是用搗的方式獲取,這種方式效率就十分低下了,後來經西域傳入石磨及胡餅等食品的烹飪方法,小麥麵粉的製品才漸漸豐富起來。
到了唐代,胡餅更是成了人們日常的主食,並且吃餅的方法也各種各樣,《唐語林》卷六記中記載了一種叫“古樓子”的食物,就是大個兒胡餅上撒上椒豉,再放上一斤羊肉,入爐烤制的一種吃食。白居易的《寄胡餅與楊萬州》中也有:“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烤羊肉
剛才說了古樓子這種食物,那就不能不談羊肉了。《長安十二時辰》不論小說還是電視劇裡都有吃羊肉的橋段。
其實只要羊肉新鮮,不論是煮是烤,都讓人垂涎欲滴。現實中我就常和馬伯庸等朋友們到一家叫“情憶草原”的飯館去吃羊肉,那家的烤串用的就是新鮮羊肉,不加任何調料,只撒鹽,烤出來的羊肉香味四溢,鮮嫩可口。
當然沒有飯局的時候,我要是饞了,就到樓下超市買兩根羊腿,在家用烤箱烤,只撒點鹽和孜然就好。
火晶柿子
從張小敬點菜就能看出他很會吃,在點了水盆羊肉等候的間隙,嘴還不閒著,又點了倆火晶柿子。用吸管“噗”一插就嘬著吃了。
火晶柿子是臨潼特產,因其顏色紅似火,果皮光如水晶而得名。2009年我曾在西安有幸吃過,果子通紅通紅的,個兒不大,皮兒很薄,不費什麼勁兒勁就能剝下來,咬一口,好甜好甜,比我之前吃過的柿子都要甜!
但火晶柿子的吃法並不限於直接食用,還有能做成“柿餅”來吃。此柿餅非彼柿餅,我們常說的柿餅,是把柿子壓扁晾乾,而這種柿餅被稱為“黃桂柿子餅”,做法呢有點像糊塌子,把火晶柿子用過籮篩成柿子漿,然後將其和白麵混合揉成麵糰,中間包上餡料(也有不包餡的)揉成小麵糰,下鍋按成小餅餅煎熟後食用。
這種柿餅外層酥脆,中間軟糯,還有柿子的香甜味,趁熱吃一氣能吃好幾個!
薄荷葉
電視劇裡,隨處可見嚼薄荷葉的情節,但在我印象中,這種現象貌似很少見,後來我諮詢了馬伯庸,他跟我說:“那是我瞎編的。”原來,他想寫嚼檳榔,但是一轉念這個東西貌似一直沒有傳入中原,就編了個嚼薄荷葉吧......
現在咱們俗話裡說的薄荷呢,其實是包括留蘭香、美國薄荷、胡椒薄荷等多種薄荷屬植物的統稱,有原產歐亞大陸的,也有產自美洲大陸的。而薄荷葉更多的是用作泡茶、泡酒和做烹飪調料,以前我家種留蘭香的時候,我曾經嚼過新鮮的葉子,但感覺提神醒腦的效果並不明顯。
而唐代人確實有“口香糖”,有直介面含丁香的,也有用丁香等芬芳香料蜜製成小丸兒的。相傳宋之問在宮廷中任文學侍從,他自恃自己長得儀表堂堂,又滿腹經綸,認為可以得到武則天喜愛,但是武則天一直對他避而遠之,後來宋之問為武則天獻詩一首,詢問緣故,武則天向近臣透露宋之問口臭太厲害,想離他遠點兒。後來這事兒傳到了宋之問耳朵裡,他懊悔不已,從此便出門就含著丁香,以解口臭。後人將丁香趣成為“口香糖之祖”了。
-
4 # 老席說食席俠客
《長安十二時辰》火了的不光是劇情,服飾,故事,更像是《舌尖上的長安》。火了一大堆西安美食,水盆羊肉,月牙餅,面片湯,烤羊肉,燉羊肉,,,,。我最有感覺的兩個:一是水盆羊肉,二是面片湯。
古代的耕牛是受法律保護的,死了宰殺都是要官府監管的,戰馬更是戰爭物質不能隨便宰殺,民間能食用的大型動物以豬肉,羊肉為主,西北高寒,羊肉的食用就成為了主力。水盆羊肉發於渭南,因用水盆寬湯煮羊肉吃,而得名“水盆羊肉”。真正的水盆羊肉都是專業煮羊肉的店出售,現在的水盆羊肉在羊湯館,泡饃館也都可以吃到。按你需要的量切煮好的羊肉,用漏勺浸到翻滾的羊湯裡燙熱,放進碗裡,加入香菜,蔥花,衝去滾燙的羊湯,配上一兩個月牙餅(白吉饃,鍋盔,也可以)撕碎了泡在湯裡,加一勺辣子油,一碗下去,渾身冒汗,一天身體都是熱的。
面片湯,也叫揪片湯,山西有叫揪疙瘩的,也是古老的長安美食。羊肉,或者羊排,燉熟了切成塊,加入配菜,做成寬湯哨子,白麵和好了,杆成長條,用手揪成大片,丟到湯鍋裡煮熟,香菜,蔥花,食鹽,辣子油,一拌。熱氣騰騰,多壯的漢子,一碗也把你撐飽!
這個片子拍的不錯,演員演的也好,每次看到他們大口大口,我都有衝出去,烤肉,燉肉,羊湯,小酒兒的衝動!值得一看!
-
5 # 蔥油餅不帶蔥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炸裂螢幕,吸睛無數。相較緊張紮實的敘事,精良細膩的細節呈現也是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導演在第一集中,用數個長鏡頭,展現了長安的全貌。盛世繁華是多方面,唐式餐飲與芸芸眾生息息相關,別具一格,風格獨特。
第二集,不良帥張小敬在路邊攤大吃“水盆羊肉”。這碗羊肉湯是由商周時期的“羊臐(xūn)”演變而來。臐的本義就是羊肉羹。水盆羊肉以羊腩肉為主料,是陝西地區漢族的傳統小吃、《山家清供》透露了熬煮羊肉湯的秘訣,“羊作臠,置砂鍋內,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數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爛。”水盆羊肉的關鍵在於文火慢燉。
武則天喜歡清爽精緻的“冷修羊”,將煮爛的羊肉切片,澆上調料,冷凍後便可取食。女皇食用後讚歎:“珍郎殺身以奉國。”珍郎說的就是羊。在民間,羊肉的加工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比如南方的“徧地錦裝鱉”。廚師在烹飪甲魚時,放入羊肉和當地水產,輔以肥羊肉和鴨蛋黃。甲魚熬好之後,金湯白肉,湯醇味美,饞煞眾人。
唐人除了喜食羊肉,還鍾情於羊奶。用羊奶製作的酪、酥、醍醐和乳腐,同樣吸引了吃貨的注意力。羊奶發酵後,成了酪,熬煉羊酪得到的浮皮,稱酥,酥皮滲出的油脂就是醍醐。將羊奶煮熟成漿,晾涼凝結,就成了乳腐,與現在的奶豆腐十分類似。
張小敬連吃了兩碗水盆羊肉。水盆羊肉的正宗吃法是一碗羊肉湯配兩個胡餅,一個泡饃,另一個做成肉夾饃,用大蒜和或糖蒜相佐,輔以羊肉辣子,肥而不膩,口味獨到。胡餅在劇中數次出現,打上了濃重的唐式烙印。民間多以胡桃為餡,餅面撒上芝麻。經過高溫烘烤後,焦香誘人,鬆脆可口,保質期長,實為居家旅行飽腹神器。
胡餅傳入中原後,進行改良,分為有餡和沒餡兩種。根據食客的需要,豐儉隨意。沒餡的類似於饢,有餡的,與燒餅相近,餡料或葷或素,或鹹或甜。《唐語林》載,“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樣的羊肉餡餅,不是普通人家能夠消費的。
唐朝宰相韋巨源創立了“燒尾宴”,其中有一道名為“巨勝奴”的點心。芝麻源自西域,叫做胡麻。《神農本草經》記載:“胡麻一名巨勝。”唐初醫書《本草拾遺》另載:“(麥奴)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說明奴是並不重要的小東西。韋巨源為討口彩,取名為“巨勝奴”。這道撒著黑芝麻的小點心。看似高大上,不過是一個胡餅而已。
《朝野僉載》中的一個故事,從側面反映了胡餅的美味。官員張衡因“路傍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遭到御史彈劾,導致原本要升三品的張衡被叫停,流放外地,從此仕途斷絕。這位兄臺在升職和流放之間,只差了一個胡餅。趁熱吃餅,事小,有失體面,事大,大唐美食就是這麼任性。
張小敬在吃水盆羊肉的間隙,還吃了兩個火晶柿子。他熟練地把一根吸管插入柿子,吸取汁液,再剝開果皮,舔食果肉,看得吃貨食指大動,欲罷不能。火晶柿子因果色似火,故此得名。柿子皮薄如紙,無絲無核、豐腴多汁,甜美爽口,是西安臨潼地方特產。
西漢才子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有云“枇杷橪柿,楟柰厚朴,軟棗楊梅,櫻桃蒲絛。”說明柿子的種植有二千多年曆史了。唐朝詩人劉禹錫寫有《詠柿子》傳世,“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採摘翻,自保天年。”清末,慈禧太后“西狩長安”,地方官員將火晶柿子作為貢品進獻。
第六集中,蘇記車行的夥計在交貨前聊天,說晚上要喝三勒漿。其實三勒漿是種藥酒,具有抗疲勞、耐缺氧、調節免疫的作用。三勒漿的名字的由來,與它的原料有關。據《唐國史補》記錄:“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庵摩勒、訶黎勒、毗梨勒。”
唐朝時,三勒漿受到了皇家的關注。元代文獻《秋澗先生大全文集》中:“唐代宗大曆間幸太學,以三勒漿賜諸生。”唐末,三勒漿的配方一度失傳。直到元代御醫許國禎根據史料,復原了三勒漿,進獻給忽必烈。元朝覆滅後,三勒漿隨之煙消雲散。直到1981年,中醫學家凌一揆三度還原配方,使三勒漿重現天下。
蘇記車行的車把式為了討好龍波,掏出一包江淮出產的上好薄荷葉。其實,唐人嚼薄荷葉,是原著馬親王杜撰的。真正的唐式口香糖,應該是“口檀”,這在第一集中也有體現。口檀的原料是丁香。這種原產南亞的香料,香味濃郁,入口發甜,屬於進口高檔口香糖。
丁香分為公母兩種,公丁香由花蕾乾燥而成,名叫“丁子香”,母丁香是其果實製成,形如雞舌,又名“雞舌香”。在等量情況下,公丁香的香味更持久。三國時期,曹操曾送給諸葛亮五斤雞舌香,以示拉攏。說明古代雞舌香是高檔禮品。
唐朝詩人宋之問曾向武則天獻媚,後者因為嫌棄對方口臭,內心是拒絕的。宋之問得知真相後,每天口含雞舌香。訊息傳開之後,長安的達官顯貴爭相搶購雞舌香,致其身價倍增,供不應求。一時間,“口含雞舌”成為在朝為官的代名詞。
何執正與張小敬密談時,親自為他煎了一碗茶。唐朝盛行煎茶,陸羽所著《茶經》有具體的步驟。煮茶法首先炙烤茶餅,冷卻後研末,取山泉水加熱,魚目沸加鹽,湧泉沸投末,環攪不止,奔濤沸浮茶溢位,加二沸水,止沸育華。分茶最適宜的是頭三杯,而且喝茶還要趁熱,喝完要及時潔器。如此一番手腳,就為了喝杯茶。在唐朝喝茶,需要好茶好水,更需要耐心。
《長安十二時辰》擷取唐朝美食的一個片斷,吃貨們大飽眼福。民以食為天,不止關乎數量,還要在乎質量。在數千年的美食史上,唐朝美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面臨“今天吃什麼”的靈魂拷問,大唐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6 # 怡小糖呀
《長安十二時辰》美味有哪些?好吃到哭!唐朝還是冰淇淋開山鼻祖
《長安十二時辰》自從播出之後,口碑炸裂,堪稱是“排除了電影水平的電視劇”,構圖精妙,用色講究,就連裡面的各種細節都讓人毫無挑剔。
除了引人入勝的大唐景觀和故事情節,還有裡面的美食特寫,隔著螢幕都能流出口水,讓人忍不住感嘆,這是什麼神仙美食啊!許多觀眾調侃道:“雷佳音拍完這部電影大概會胖個十幾斤吧!”
今天小糖先來給大家細數一下在這部劇裡面的美食,感受一下什麼叫“舌尖上的盛唐”!
水盆羊肉
渭南等地的特色小吃,每一碗標準的水盆羊肉要有不少於一兩二偏瘦的羊腿肉兩片,肋排肉偏肥一片半,盛湯的碗要用沸水保溫,以供隨時取用,粉絲綿軟,羊肉噴香,肉爛湯鮮。
火晶柿子
在長安特產裡,火晶柿子作為臨潼特產,顏色紅透似火,果子個頭不大,批兒薄汁多,甜得似蜜,但甜而不齁,想起火晶柿子,只能用垂涎三尺這個詞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熟透的火晶柿子,薄薄的一層皮兒,一戳就破,張小敬用麥稈吸管,看動圖,你就能想象出那薄皮兒蘊藏著的軟如蛋黃鮮紅鮮紅的肉汁,吞到肚裡,只有鮮甜滋味和滿足的味蕾。
劇中出現的當然不止這兩種,還有胡餅、面片湯、茶湯等,各種特色美食,從另一個方面展現了盛唐的繁華。
這裡要提一下茶湯,唐朝,茶葉並不是主要用來當做飲料喝的,茶湯通常用以泡飯,想必味道應該不錯吧!(小糖突然有一種想回家一試的衝動!)
冬天飯後甜點可以使火晶柿子,夏天飯後甜點是什麼?小糖翻閱大量資料,古人的飯後甜點多種多樣,這裡小糖要說一下,唐朝就存在的“冰淇淋”。
很久之前,古人就可以在夏天吃到涼意十足的冰了,但是隻有少數貴族人家才會有機會享受到,到了後來製冰方法被人們掌握,宋朝冰飲類就盛行了!在唐朝,上層貴族喜歡在夏天吃一種叫“酥山”的冷飲,絕對是隻有貴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高調、奢華、有內涵的酥山,是一種用冰、奶油和酥油做成山巒的造型,再把它放到冰塊當中進行冷凍。
我想大概類似於這種吧!
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的樣子,但是,除了口味講究,他們對造型也十分講究,除了普通的白色酥山,後來還有“貴妃紅”、“眉黛青”染出來的彩色酥山,造型上有各種花果裝飾,即使放在今天,也絕對是大家爭搶的網紅甜品啊!
所以,這樣算來,唐朝算是製作冰淇淋的開山鼻祖了,據說後來馬可波羅來中國遊歷,才把製作冰淇淋的秘方傳到西方。
在古代,酥山是貴族享受的一款奢侈品,而今天,只要去店裡花個幾塊錢就能輕而易舉吃到各種美味的冰淇淋,想想做個現代人還真是幸福啊!
回覆列表
自從拍了《繡春刀》後,雷大頭成功把一部偵查武俠電影導向成了一部美食電影。
而《長安十二時辰》中,雷佳音也延續做為一個吃貨的優良傳統:美食。
舌尖上的《長安》胡餅:作為最先出場的大唐美食,胡餅有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大街上叫賣的胡餅攤子、元載家的那半塊胡餅,都在強調胡餅的受歡迎程度。水盆羊肉:這是不良帥張小敬出場後吃的第一頓美食,臨了還要了一份打包,意義自然非凡。火晶柿子:吃法講究,先嘬汁水再吃果肉,看著張小敬那兩個火晶柿子,口水直流三千尺啊!葡萄酒:主食和飯後果都有了,哪能有餚無酒呢?可惜的是,焦遂的那瓶葡萄酒被曹破延給用來祭死去的狼衛兄弟了。在此說一句,焦遂:唐代平民,和李白、賀知章等七人為酒友,號稱“飲中八仙”。最後再來一片薄荷葉,去除口中異味之餘,提神醒腦,得勁。不過在小說中,張小敬卻沒有時間享受這麼多美食,一天的時間裡,他只吃過幾個麥油子和一支烤得恰到好處的羊腿,現在劇情不斷更新,或許在後面我們就可以看到:張小敬手拿羊腿,一邊大口吃肉,一邊解救長安危機的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