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正在看張涵予演的新版水滸,當看到宋江執意要詔安我就不想看了
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漫潭

    首先可以確定,歷史上梁山泊並沒有108將;宋江起義規模並不大,數得出名字的只有三十幾人。而且,即便宋江不接受招安,最終結局也是失敗。

    根據歷史記載: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根據歷史來看,宋江起義只是小範圍內的農民起義,其規模和影響較同時期的方臘起義都要小很多。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如果不招安,宋江能否打的過朝廷,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宋江無論如何都是打不過朝廷官軍的。

    首先,梁山起義不具備普遍的社會共識,起義本身也不具有正義性。

    根據書中所述,梁山好漢都是哪些人?破落的貴族(柴進為代表)、罪犯(宋江、盧俊義、武松等為代表)、地痞流氓(阮氏三雄、李逵等為代表)、土匪(魯智深、王英等)、戰敗的朝廷官員(呼延灼、關勝等為代表)。大家可以看出,梁山大多數人都不是貧苦百姓出身,他們造反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朝廷苛捐雜稅太多,無法生存;頂多是受到朝廷個別官員欺壓,遭受可不公平待遇,像宋江、武松這樣的殺人犯,更沒有什麼冤枉可言。

    所以本身他們造反的起因就不怎麼名正言順。 他們造反後的鬥爭物件也不都是官府和朝廷,也包括祝家莊這類的地主,根據劇情來看應該也時不時做一些攔路搶劫,綁架勒索的勾當。 綜上,不管是造反起因,還是造反後的表現來看,梁山好漢的起義並不具備正義性,得不到百姓的支援;他們的成員錯綜複雜,沒有共同目標,正如馬雲說的:“任何沒有共同願景的組合,都是烏合之眾”,失敗也就是必然。

    其次,宋江起義的規模和實力,還沒到達跟朝廷對抗的程度。

    歷史記載宋江起義的原因是朝廷將水泊梁山收歸國有,要求周邊漁民繳納賦稅,宋江聯合當地漁民和流民反抗官府。

    之所以說其規模和實際還沒達到與朝廷對抗的程度,也可以從三個層面看出。

    第一,宋江起義只是當地漁民為了反抗納稅而發起的反抗運動,沒有屬於自己的政治追求,遍觀中國歷史,這類的農民起義從來沒有勝利的。

    第二,宋江起義雖然陸續轉戰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但其並不是佔據勢力範圍,逐漸擴張,而是流寇似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第三,宋江起義實際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甚至可能從未引起過中央朝廷的注意,我們都知道宋朝軍隊主要是地方軍隊和禁軍兩部分,真正得戰爭都是由禁軍來打的,地方軍隊戰鬥力不強,主要工作是維穩。而與宋江作戰的一直是地方部隊,其最終也是敗在海州知州張叔夜的手下,要知道知州也僅僅是市長級別的官員。

    而與其同時期的南方方臘起義,建立起了涉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六州五十二縣的農民政權,其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宋江領導的起義。

    綜上,不管是從宋江起義自身初衷來說,還是其最終的規模和實力來說,根本沒有打過朝廷的可能性。

  • 2 # 今古大觀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梁山108將,宋江起義倒是真的。史書記載宋江起義只有36人,起義規模根本無法跟《水滸傳》所描寫得108將相提並論。

    歷史上的宋江,不招安,只有死路一條,北宋名將張叔夜,輕易就把宋江拿下了。

    不過在我們鄆城,卻有“梁山108將,72名在鄆城之說”。此說並未見書籍記載,應該是有人看了水滸傳後順口編的吧。

    在我們鄆城宋江武校,有宋江塑像,水滸好漢城,也建成多年,據說遊客還不少,歷史上有沒有108將,這個還真說不準,想尋根結底,只有來好漢城多轉轉。

  • 3 # 老夫常談

    梁山108將大部分是水滸傳小說虛構,和藝術加工人物,繼有些歷史資料提供,宋江這夥集聚在一起只有30多頭領,人數也不多,是當年規模很小的一支隊伍,實力很小,根本不足予對朝庭有大的威脅,更不可能具備推翻朝庭的條件和力量。就按小說的規模也推翻不了朝庭,首先梁山隊伍的結構成分複雜,不可能行成和組合成和朝庭對抗到底,推翻朝庭的力量,如不走招安道路,肯定會分裂,直至失敗。

  • 4 # 上頭派掌門

    “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有頭領36人,攻陷了十餘個州郡,持續兩年有餘,後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派伏兵包圍,戰敗投降。南宋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為好漢們圖形畫像,實際上除宋江外,其他好漢均不可考。

    投降後的宋江到底有沒有參與平方臘的戰爭,專家們意見不一。梁山好漢的故事從北宋開始流傳,南宋時已經人盡皆知。元代雜劇裡水滸故事很多,36人也擴充到了108人,主要好漢的形象也更加豐滿。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被剿滅,《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們便不可能改朝換代——小說可以跟歷史真實有出入,但不可以胡言亂語。

    徵大遼、吞田虎、滅王慶實屬偽作,徵方臘時十損七八說明梁山的戰鬥力沒有那麼強。如果小說的重點不是放在徵方臘上,而是依照歷史去寫宋江跟朝廷的對戰,那麼戰神就是張叔夜,宋江也就成了方臘之流——事實上還比如方臘,遠不如。

  • 5 # 綠野萍蹤01

    無論新版、舊版電視劇,都是根據《水滸傳》續書《徵四寇》(又名:《徵四寇演義》)的主題來拍攝的,這部反水滸續書強化了招安,醜化了宋江。甚至,篡改了歷史,顛倒了黑白。雖然,《徵四寇》只有四十九回半,卻忽然在“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後半部分反轉,專門與官府作對,不斷攻城掠寨的梁山好漢,變成了攔路搶劫的毛賊。書中寫道:

    原來泊子裡好漢,但閒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途次中若是客商車輛人馬,任從經過;若是上任官員,箱裡搜出金銀來時,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納庫公用,其餘些小,就便分了折莫(不管的意思,此前梁山好漢打破州府,除了劫取軍糧外,都分給百姓)。

    別說看到宋江招安頓生反感,就是這段話就招人討厭。同時,也暴露了續書的醜惡嘴臉——《徵四寇》比《蕩寇志》還壞。既然是反轉,那麼,宋江執意招安之說就不是施耐庵《水滸傳》的本意了。

    但是,宋江與梁山好漢最終還是被朝廷招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施耐庵創作《水滸傳》基本遵循歷史

    四大名著中,只有《紅樓夢》是原創,其他三部都是二次創作。無論是《水滸傳》、《三國演義》還是《西遊記》,其素材來源都是歷史真實,都是基於歷史真實的文學再加工。其中,《水滸傳》的歷史線索僅次於《三國演義》,施耐庵在書中以歷史線索貫穿始終,水泊梁山的故事不過是這條主線上的一個大節點而已。

    這部著作的開篇,就是在講歷史,最終也必將以歷史來收束,是一部北宋王朝的興亡史。而且,宋江是《宋史》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種史料記載,梁山好漢投降了朝廷。但絕對不是如續書《徵四寇》那樣,卑顏奴膝、搖尾乞憐的向朝廷投降,執意招安。

    歷史上的宋江,率領梁山好漢四處出擊,不斷騷擾州府。到達海州(今連雲港)時,遭到張叔夜的伏擊,副將被擒。為了救人,宋江不得已率領全體好漢投降。

    如此義氣,似乎也感動了施耐庵,《水滸傳》通篇“義”字當先。

    宋江被擒之後,張叔夜沒有立即將他們斬首,而是代表朝廷勸降。因為,宋徽宗有詔在先,張叔夜是奉命前來招降宋江,而非剿滅這夥義軍。《宋史·徽宗本紀》有這樣的記載: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之後不久,“大書黃紙飛敕來”,宋徽宗下詔赦免了宋江。這是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的事情。《水滸傳》中,魯智深的禪杖重六十二斤,講的是梁山好漢在宣和元年開始聚義。因為,誤走妖魔的那一年是宋仁宗嘉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六十二年後,就到了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起事的時候了。經過近三年時間的折騰,宋江被張叔夜擒獲,然後招安。

    宣和三年二月接受招安,宋徽宗採納大臣侯蒙的建議(見《侯蒙傳》),派宋江去打方臘。打完方臘後,宋江等人因功得以封賞,“三十六人同拜爵”。打完方臘後,史書上便沒有了宋江的記載。不過,當時有一個歷史上很有名的大臣李若水,卻記載了梁山好漢在大名府的一次經歷。

    宣和四年時,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縣做縣尉,以《捕盜偶成》這首詩,記錄宋江率領本部人馬途徑大名府時,引來圍觀的情景:“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這是怎麼回事呢?

    《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了一個“招安巨寇”楊志的佂遼、抗金的事蹟,結合李若水的詩,可以判斷,宋江打完方臘後,隨童貫大軍北上,去攻打遼國。之後,又投入到抗金戰鬥之中。

    歷史的順序就是這樣的。然而,續書《徵四寇》罔顧歷史,把佂遼寫在最前面,打方臘卻成了全書的終結。這樣的版本問題,是因為續書是幾個人在不同時期寫的,容與堂本有招安、打方臘的故事,後來的人則把徵田虎、王慶與佂遼的故事插了進去。但是,打完方臘,梁山好漢死傷殆盡,沒辦法,便把佂遼裝訂在了最前面。

    那麼,為什麼說施耐庵忠於歷史,宋江及梁山的結局就一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呢?

    宋江直接冒犯了宋徽宗

    稍微回看一下施耐庵的前七十回原著,就會發現,宋江確實有招安的強烈願望,梁山好漢全體都遵從這個目標。但是,宋江所採取的策略,絕不是如續書《徵四寇》所寫的那樣置梁山好漢意願於不顧,固執己見而卑躬屈膝。宋江是在做大梁山的基礎上,尋求一條“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路。這條路符合梁山所有人的意願,比如被《徵四寇》寫成頭一個跳出來反對招安的武松。

    武松是最早提出招安的梁山好漢,宋江當時很認可武二郎的想法,勸誡他“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

    宋江招安的目的,是要去邊境抗敵,立下戰功博得個好功名而名傳青史。這就是施耐庵所說的“替天行道”,宋江招安的目的是為了“保境安民(也寫成輔國安民)”。《徵四寇》卻歪曲了這個主題,把“替天行道”改成了“替天子行道”,宋江成了向宋徽宗“搖尾乞憐(金聖嘆語)”的醜陋的投降派。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不斷壯大實力,不斷與官府作戰,而且,戰火越燒越升級。第一仗打的是與官府有關聯的祝家莊。接下來,打了朝廷權臣高俅叔伯兄弟高廉把守的高唐州,抗擊了朝廷官軍呼延灼。青州慕容知府是皇親國戚,宋江照打不誤。打西嶽華州,則是直接冒犯了宋徽宗,借皇帝的金鈴吊掛,斬殺了朝廷命官賀太守。

    按照施耐庵在《水滸傳》開頭亮明的觀點,趙匡胤是“替天行道”的第一人,“替天行道”的結果是幹掉了五代所有的皇帝,結束了戰亂而實現了天下太平。順著這一邏輯,宋江的“替天行道”必然也是取宋徽宗而代之。所以,寫著寫著,宋江的部隊便打到了宋徽宗的臥榻之側。

    難道,《水滸傳》不反皇帝嗎?

    但是,宋江為何還一直掛念著招安呢?這便是題主所問的問題,梁山真的有108人嗎?既然有如此大的勢力,宋江為何還要執意招安呢?這個問題留待下文再講,暫且按下不表。

    《水滸傳》隱藏重大伏筆

    上文講到,宋江最後被招安是因為戰敗,也是因為義氣。前七十回書中,盧俊義這個人物,就是隱寫了這樣的結局。此人是以挑戰的方式,遭到了梁山泊的活捉。而且,是在船上被生擒。按照施耐庵所宗藍本《大宋宣和遺事》,以及歷史人物藍本《宋江三十六人贊》的寫法,梁山第二號人物並非盧俊義,而是吳加亮(吳用)。《水滸傳》卻把盧俊義寫成二把手,這就變成了宋江的副將了。施耐庵這是為後來的故事伏線,盧俊義被擒,宋江便率全夥投降。

    這個細節,《宋史張叔夜傳》是這樣記載的:“……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金聖嘆先生非常反感續書寫的宋江招安,非常贊同正史記載的宋江投降。因而,其貫華堂本《水滸傳》便斬掉了續書,在七十回結尾處,改寫了盧俊義的惡夢,讓宋江等108人全部被斬首。

    其實,宋江等人並未被斬首,後面還應當有故事。這個故事就是上文所講到的,宋江等參與了抗金戰鬥。雖然可以質疑《三朝北盟會編》所講到“招安巨寇”楊志,並不一定就是梁山泊的青面獸。但是,施耐庵在前七十回的伏筆,非常有可能以楊志抗金的事蹟為藍本線索,寫梁山抗金的故事。這條重大的伏筆至少有兩處。

    第一處就是楊志在汴京賣刀之前,哀嘆自己時運不濟的內心獨白:“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這處伏筆便有可能是照應“招安巨寇”抗金,並以此寫梁山好漢抗金故事的線索。史料中,楊志抗金的頂頭上司便是种師中,是《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相公。這兩條線索連起來,也就可以推斷出魯智深、史進這兩人也有可能與楊志一樣,在邊境上一刀一槍的搏殺了。當然,還有武松。再大膽的推測一下,神秘失蹤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也會出現在《水滸傳》被斬掉的故事中。

    另外一條大伏筆則是宋江夜奪曾頭市。曾頭市就是金華人經營的集市,晁蓋攻打時,曾頭市只是民間運作,他們的主管叫做“曾長者”。後來,這個集市變成了金國官辦,“曾長者”搖身一變,成了“曾長官”。這個集市與北宋有相互救援的密切關係,隱含著北宋與金國聯盟攻遼的歷史。宋江打曾頭市與晁蓋不一樣,打的就是金國。這場戰鬥,完全就是梁山好漢日後抗金的預演或者是前哨戰,更是為《水滸傳》後面的故事伏筆。

    梁山真的有108將嗎

    《水滸傳》梁山人物的原型,主要來自《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畫贊》。而這兩個資料,都只有三十六人。施耐庵的三十六天罡,主要來自於這兩個典籍,在創作時進行了再加工和微調整。

    上述兩個典籍中,三十六人有名有姓,也有綽號,施耐庵則按北斗七星群中的天罡星宿,分別對應這三十六人。同時,對原來的名單進行了微調。《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沒有豹子頭林沖,於是,便把《大宋宣和遺事》中的病尉遲孫立下放到七十二地煞之中。《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的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兄弟二人,取代《大宋宣和遺事》中的摸著雲杜千、鐵天王晁蓋,完成了梁山三十六天罡的聚義。

    三十六天罡星的再創作完成後,施耐庵便按照北斗七星群天罡地煞聯合降妖除魔的108數,虛構了七十條好漢。而晁蓋則從最終的大名單中剔除。

    以此觀之,《水滸傳》並非完全的二次創作,大部分人物都是施耐庵的原創。那麼,施耐庵為何要增加七十個人物,把原來的三十六人擴充為一百單八將呢?這是因為,北斗七星群的星宿統歸道家紫薇大帝所管,而《水滸傳》中就寫到,宋江等人有機會透過“替天行道”斬斷魔心而“重登紫府”。

    很明顯,人物是為故事服務的,施耐庵的故事主題就是“替天行道”。

    題主的問題隱含著假如梁山真的有一百單八將,便有足夠的實力造反而取代北宋王朝。其實,這也是施耐庵之所願。所以,上文所講的宋江敢招惹皇帝老子,擺明了要與皇帝老兒作對。此外,施耐庵在“楔子: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充分表達了對皇帝的蔑視和抨擊。這一點,綠野老道在相關文章中已有解讀,此處略去。

    但是,歷史的真實不允許施耐庵如此著文。上文已經講得很明白了,施耐庵創作《水滸傳》是依據了歷史真實,不是“神劇”。

    因而,在“九天玄女廟”的故事中,施耐庵無奈做了兩難的表白。宋江梁山聚義是有的,“替天行道”就是要幹掉宋徽宗。但是,歷史不能篡改,宋江還是因為戰敗投降而後招安。九天玄女既要宋江做主,又要宋江為臣,在這個故事中,施耐庵非常的矛盾。

    但是,施耐庵畢竟是講故事的大師,他把梁山聚義寫得轟轟烈烈,鋒芒直抵北宋王朝。但是,宋江卻是以不斷壯大梁山實力,聚齊一百單八將來震動宋徽宗,爭取梁山好漢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權利與機會。

    因此,不管108將是否都是真實的存在,宋江都是要招安的,這與實力強不強大,打不得得贏朝廷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樣的結局是施耐庵兩難創作的結果,無關宋江及梁山的實力。

  • 6 # 使用者王者孝

    《水滸傳》是藝術作品,史實中的梁山好漢沒有“一百零八人”,只有三十六人。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史書記載非常簡略,對於宋江的起義,今天只知道一個非常簡單的輪廓。史料記載: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微宗(趙佶)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一1125年)。宋江三十六人是起義於黃河以北,曾來往活動於今天的河北、山東、江蘇一帶地方,幾萬官軍也低擋不住他們。至於後來的結局,則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或涗是被擒,或說是受招安,或說是受招安以後還參與鎮壓當時浙江的方臘農民起義軍。不管是那一種結局,總而言之是失敗了。

    如果宋江不被招安,能不能打敗朝迋,真實的歷史是失敗了,歷史沒有假設,也不會再重演。然而歷史總是以它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歷史的將來。前頭的歷史為未來的歷準備了寶貴的經驗和英雄的榜樣。

    無論是真實的梁山好漢,還是《水滸傳》中旳梁山好漢,如果不被招安都不會徹底打敗封建王朝及封建社會制度。當歷史的程序還沒有出現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關係、新的階級、新的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的條件下,農民起義容易被從舊王朝分裂出來的集團糾所利用,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最大成果,剝削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給予農民一定有限的讓步。

    如果打敗或推翻了封建王朝,最終起義軍在勝利後形利益集團,成為新的地主階級,和被推翻的舊王朝一樣壓迫和剝削曾支援他們的廣大貧苦農民。

    封建的“忠君”思想,是《水滸傳》之中以及現實農民中普遍存在的的思想。忠君思想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為剝削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宣揚“君王”受命於天,宣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宣揚“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些思想對人民的毒害極深。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思想所以能夠長久和普遍流傳,還因為農民生產規模的狹小和分散,限制了他們的思想和眼界,因此,他們對社會和歷史的瞭解,就常常帶有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以克服的片面性,在政治上就難免要被剝削階級思想家的欺騙。

    毛澤東指出;“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入永遠的窮苦。"毛澤東的話,深刻指出了農民的個體分散的小生產經濟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絡。在沒有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新的意識形態之前,這種君主專制制度和忠君思想總是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傳統的“義氣”流行在人們行為中。梁山泊的好漢,不可能擺脫“忠”、“義”思想的束縛。因此,他們的結局歸於失敗。

  • 7 # 湘派大叔

    梁山108將在歷史中只是偏安一偶的起義軍,朝廷謂之盜賊。在歷史上對宋朝影響並不大,因為沒有發展壯大,所以有很大的侷限性,不可能打得過朝廷。

    當時宋朝大患是外族入侵,所以社會矛盾轉化成了民族矛盾,全國一至對外的熱情高漲,這從崖山之戰,十萬軍民跳崖盡忠可見。

    梁山108將說到底只是佔山為王,所聚在一起的凝聚力是江湖義氣,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綱領,不像李成成和洪秀全,至少政治綱領明,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說到底梁山好漢聚在一起只是小義,組成人員大多都是打家劫舍或犯朝廷律法的人。只有私怨,沒有民族大義,所以不被廣大百姓識可。很多投奔梁山的都是迫不得已,宋江如是、武松如是、盧俊義等等都是如此。

    梁山108將被傳唱至今只因《水滸傳》,所以後來人都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來認可,甚至怒其不爭,為什麼就投降了了?毛主席也曾批評過。

  • 8 # 貓爺歷史觀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並非如《水滸傳》寫的那樣,也許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那樣。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宋徽宗年間的一次民變,後來被朝廷鎮壓。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後來就成了《水滸傳》的素材。水滸故事來自宋徽宗年間的那次宋江起義,是這次民變的藝術化處理。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並沒有《水滸傳》中108將那麼大的排場,當時只是聚集了36人在梁山泊起義。並且後來宋徽宗想招安宋江,但並沒有成功。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波及到的範圍,主要是今天魯西南和魯中南一帶。並不是如《水滸傳》中那樣,後來直接發展到了南方。而且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持續時間也只有一年多,後來宋江戰敗被俘。

    如果宋江不被招安,最後能否打敗朝廷。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建立在《水滸傳》之上的。因為歷史上的宋江雖然受到了朝廷的招安,但他並沒有接受。

    下面我們就站在《水滸傳》的角度,去分析一下宋江若不被招安最後能否打敗宋朝。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個個都有拿手的本領。單是手下這些將領,宋江就已經在人數上贏了宋朝。

    再者,宋江等聚集在梁山,打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當時的宋朝政府上下清一色的腐敗無能,宋江的這個口號無疑是很得民心的,並且真的招來了許多義士。

    梁山眾人,和宋朝的眾人不一樣。宋朝的官員以及軍隊想的最多的是享受,而梁山眾人想的最多的則是讓勞苦大眾得幸福。因此無論是男兒的血型還是民心,梁山都處在有利地位。因而我覺得,如果宋江不被招安,最後應該能打敗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股民K線要怎麼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