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啊福弄潮兒

    歌曲一:《Hey,Jude》

    披頭士的這首歌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尤其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萬人齊唱《Hey,JUDE》,也流露出大不列顛民族對披頭士這國寶級樂隊的熱愛。

    《Hey jude》是保羅·邁卡西尼(披頭士樂隊成員,貝斯樂手及主唱)為一個五歲孩子寫的歌。這個男孩叫朱利安(Julian),是約翰·列儂(披頭士樂隊成員,節奏吉他手及主唱) 與前妻Cynthia的兒子。

    1986年,約翰·列儂開始和Yoko Ono同居,他與前妻Cynthia的婚姻也到了崩潰的邊緣。作為隊友和朋友的保羅一直非常喜愛列儂的兒子朱利安,他擔心大人的婚變會給小孩子帶來心理上的陰影。他曾說:“我總是為父母離異的孩子感到難過。大人們也許沒什麼,但是孩子……”同時,他也想要安慰一下Cynthia。於是有一天,他去了Cynthia的家裡,還給她帶了一枝紅玫瑰,開玩笑對她說:“Cyn,你說咱倆結婚怎麼樣?”說完兩人同時大笑起來,Cynthia從他的玩笑中感受到了溫暖和關心。

    保羅在車裡為朱利安寫下了這首Hey Jude (Hey, Julian),當時的朱利安並不知道。直到二十年後,朱利安才明白這首歌是寫給自己的。他一直很喜愛爸爸的這個朋友,像一個叔叔一樣的保羅。

    約翰·列儂也非常喜歡這首歌,第一次聽到,他就覺得,噢,這首歌是寫給我的!保羅說“嘿,約翰!,去吧,離開我們和Yoko在一起吧”他似乎又在說“嘿,約翰!不要離開!”

    這首歌的原名是Hey Julian,後來改為Hey Jules, 最終變成Hey Jude,Jude這個名字比前兩者都要響亮,一直傳唱至今。

    歌曲二:《光輝歲月》

    這首歌不用說了,呵呵......樓主超級喜歡,BEYOND樂隊的歌,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一想起那個熟悉的旋律,還有歌詞: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可惜啊,天妒英才,家駒那麼早就離世了。

    《光輝歲月》這首歌是在非洲訪曼德拉回來之後寫下的。

    注意啦,以前聽不懂粵語,好多人都出糗,曾經還有個朋友說那個情歌《光輝歲月》真好聽,當時就被雷到了。千萬別把《光輝歲月》和那些無病呻吟的流行情歌弄一塊兒去了。

    曼德拉,南非黑人領袖,全名: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曼德拉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因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

    1944年曼德拉參加南非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48年當選為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1950年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主席。1952年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德蘭士瓦省主席、全國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組織並領導了“蔑視不公正法令運動”,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為此,南非當局曾兩次發出不准他參加公眾集會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建立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任總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獄,當時他年僅43歲,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動和非法越境罪判處他5年監禁。

    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陰謀顛覆罪而改判為無期徒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在獄中長達27個春秋,他備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

    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宣佈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1991年7月當選為主席。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同年5月,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7年12月,曼德拉辭去非國大主席一職,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6月的總統競選。

    BEYOND是一支關注社會的樂隊。20世紀50年代以來,反種族歧視、爭取民主和平的政治運動在世界蓬勃發展。這些進步性的運動難免會遭到一些小的失敗,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就被關押長達15年只久,經過艱苦的鬥爭在1988年出獄。

    BEYOND樂隊在訪過曼德拉之後,於1988年創作了這首《光輝歲月》,正是歌頌了曼德拉偉大而輝煌的一生,也表達了他們自已對種族歧視的厭恨.

    在歌詞中就有: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膚色鬥爭中,年月把擁有變作失去,疲憊的雙眼帶著希望......

    歌曲三:《小薇》

    你也可以說這首歌不是經典,但是當年它觸動了多少人的心是毋庸質疑的。紅遍大江南北。旋律和歌詞看似簡單,但就是這樣樸素無華的音樂,才更能打動人。

    關於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流傳的版本好像還是蠻多的。歌曲的主角小薇確有其人。其中一個故事簡述簡述再簡述出來是這樣的:

    一位大陸老闆在東南亞談生意,一次去飯店用餐叫來服務員準備點菜(具體細節俺也不清楚,大致是的,呵呵......),服務員拿來選單遞給老闆,老闆沒注意到,因為他的目光完全集中在眼前這個可愛的服務員女孩身上了,那一刻,老闆似乎覺得眼前這個女孩註定將佔據他內心所有空間,因為他感覺自己已經愛上了她,彷彿就是上天註定的,一見鍾情。用餐完畢,老闆特地找到經理詢問了女孩的資訊,知道了大家都叫女孩小薇。老闆因為有公務在身,很遺憾的不能逗留太久,就記下了飯店的地址和小薇這個名字。

    也不知是過了多長時間,當老闆已經有時間處理私事時,他便決定去找當初那個讓他一眼傾心的女孩子,可此時,小薇已經不在那個飯店了。情到深處相思苦,當那個叫做小薇的女孩子完全從他的世界消失後,他才知道什麼叫做痛。

    後來老闆想起看到小薇時的點點滴滴,寫下了這首歌《小薇》。

    第二個版本的故事似乎可靠一些,演唱者黃品源在一檔訪談節目裡也提起過,大概是這樣的:

    一位馬來西亞的修車廠老闆喜歡上了一個名叫的女孩,但是他從來沒有對女孩表白過,不知道何種原因,他沒有勇氣公開這份愛。也是很久以後,小薇從他的世界裡消失不見了,永遠的消失不見。他這時才感覺到懊悔,但是一切都已經無可挽回。愛太深,已經不能自拔,修車廠老闆終於決定要去尋找那個女孩子,但是他不得不放棄他修車廠

    的工作,他痛下決心,賣掉了修車廠的一切,並從賣的這些錢中抽出一大部分買了全套的專業音響以及錄音裝置。老闆給他的愛人寫下了《小薇》這首歌,並且自己編曲、自己錄音,製作成CD,用小車拖著音響滿大街放這首歌,希望有那麼一天小薇能夠聽到,並且回到他的身邊。但是一直到最後,女孩都沒能出現過。後來歌曲傳到了一位音樂製作人耳中,這位音樂製作人讓自己團隊對其進行了重新編曲製作,並讓歌手黃品源來演唱。

    歌曲四:《水手》

    身殘志堅的創作型歌手,鄭智化所作。

    這首歌恐怕真的是影響了幾代人,記得我小學就聽過。

    鄭智化,上個世紀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語人文歌手之一,在諸多70和80年代生人中,鄭智化則更多的意味著是一個另類、反叛、孤傲的代名詞。在談及《水手》這首歌的創作時,鄭智化自己是這樣說的:

    “《水手》這首歌我想應該在九二年、九三年影響過很多人。很多人都以為說我是有個什麼偉大的創意或者怎麼樣寫成,沒有。《水手》是我在浴缸裡寫成的。(有些搞笑,呵呵......)大家覺得很好玩,因為我很喜歡泡澡,這麼泡著就有很多幻想。我坐過船,曾經看過,大家應該也看過,海浪都是風很大。我看過一個更恐怖的景象,就是在公海上,那個沒有波浪的海,很可怕,像個鏡子,這樣看,寧靜到可怕。反正那時候我覺得它隱藏著一個更巨大的力量,因為那時候在船上看到很多的水手,他們整個的生命力讓我感動。所以那時候就在浴缸裡想,把這一段串起來,就寫成了《水手》這首歌。”

    連我都沒想到,一曲影響了幾代人的《水手》,竟然是鄭智化在泡澡的時候寫得,想起來的確有些好玩,但這首歌絕對是經典。

    歌曲五《小芳》

    這首歌會讓人想到很悽美的愛情故事,不是嗎?作者李春波,真可謂是觸到了那一代人內心最柔弱的弦......

    《小芳》這首歌,寫得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個下鄉插隊到內蒙古的知青,和當地一個女孩子之間的愛情故事。是不是那個女孩子的名字就叫小芳呢?可能性不大。作者李春波好像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過,小芳只是一個塑造的形象,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人物,她善良、美麗,代表了那個年代鄉下姑娘的一個群體。

    當年的下鄉知青,正值年輕氣盛、風華正茂,很多人也都到了結婚成家的年齡。於是在生活中慢慢和當地姑娘產生了感情。他們或許也曾感受到愛情的甜蜜,但現實總不盡人意,知青下鄉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他們要回歸到自己的城市。畢竟哪裡才是他們的未來,誰又願意一輩子守著貧窮落後的鄉村呢?

    於是離別,終將,也只能是著一段段愛情的歸宿......當我們聽著這首歌,已經能夠觸控到那種離別的痛,“在離開村子的那個晚上,我和你來到小河旁,從未流過的淚水,隨著小河淌......”

    李春波在談到《小芳》的創作思路時說:“那一代人沒有權沒有勢,先後經歷了下鄉、下海、下崗。在上山下鄉的特殊生存環境裡,造就了他們獨立的生存意識。知青成為如今社會的中流砥柱,社會文化與思潮影響了那一代人。90年代初,我的知青作品是對文化的回顧。10年的導演經歷沉澱下來之後,我進行反思和總結,我想表現出的是知青特有的氣質。大環境、大背景、小人物、小故事。”

    從歌曲中我們也能察覺到一些淒涼,故事的女主角所忍受的悲痛有誰能懂?

    每個人的心裡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

    歌曲八:《What Are Words》(什麼是諾言)

    一首很好聽的英文歌《What Are Words》(什麼是諾言)。

    這首歌是美國第十季絕種好男人中Chris Medina的單曲專輯,雖然止步24強,但是這首曲子卻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令人感動的不僅是歌曲本身,還有歌詞背後的愛情故事。

    Chris Medina曾經是星巴克的服務員,他向和她相戀8年的女孩求婚並且最後在一起了。但是後來那個美麗的女孩因為車禍事故使腦部受到重創,康復後智力只有2歲,生活完全不能夠自理,但Chris仍然不離不棄。 後來Chris參加了美國偶像,為的就是想賺到更多的錢讓妻子受到更好的治療過上更好的生活,雖然最後還是止步於全國24強,但 What are words 這首歌已經牢牢地印在人們的心裡 。

    歌曲九:《Seasons in the sun》

    故事發生在50年代的美國。主角名字不詳,就以A、B、C代替吧。

    這是一個小鎮,淳樸、簡單。 A和C,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但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兩人。 A是校橄欖球隊的隊長,英俊、瀟灑,是個在學校頗有人氣的男孩。 C,靦腆、巧手,總是獨來獨往,卻偏偏和A是好友。 A和C是鐵哥們,直到B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B,啦啦隊隊長,像是天生為了A而設計的。50年代的美國,啦啦隊隊長和橄欖球隊隊長就好像是現在的校花、校草,他們理所當然的墜入愛河。而C,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樣,對於B始終抱有暗戀之情。然而,B是不會注意到他的,她燦爛、耀眼,是浩瀚天宇中的流星,她註定需要夜空的深邃來陪伴,才能綻放最耀眼的光芒,而不是一顆閃爍的恆星。

    故事繼續著,1956年,A、C和B,畢業了。那個年代,高中畢業便意味著進入社會。而A和B,在眾人的祝福聲中結為連理。

    B經營著一家雜貨店,小鎮中唯一賣東西的點,這是她的嫁妝。A是個壯漢,當起了卡車司機,行走於美國各大洲,為家人奔波。

    C依然暗戀著B,苦苦地,不為任何目的地,始終如一地暗戀著。他成了一個木匠,當然,因為他手巧。 A常不在家,C便擔起了男人的義務。辦貨、修補……一來二去,情愫默默地在兩人中蔓延開來。這注定是個悲劇。看到這裡誰都能猜到,這個悲劇,源於過分的信任妻子、信任好友。

    B和C的關係發展迅速,C成了B家裡的常客,尤其在A離開的時候 1959年冬天,美國遭遇了罕見的暴風雪高速封路了,A出車沒多久就決定返回。

    那個時侯,通訊確實不發達,沒有人知道A要回來,尤其是B和C。

    A震驚了,當A推開門他看到的是凌亂的衣物,他看到的是好友和他的妻子在床上世界,在那一瞬間他崩潰了!曾經的幸福美滿,良友、嬌妻,還有可愛的女兒…… 一切的一切,都在這個冬天結束。他瘋了,舉起了手中的槍……

    兩條人命,換來一個死刑......

    A於1960年2月12日被處以電刑。行刑前3天,他得到了一張白紙,用來書寫最後的遺言。

    於是,有了這首《Seasons in the Sun》

    歌曲十《《《《《《《 Beat It 》》》》》》

    這首歌到底有多經典就不用我說了。

    它的創作是因為美國總統里根。

    於是傑克遜就創作了這首歌曲,歌詞是打架的歌詞,但這是一種反襯。因為這首歌,里根總統在白宮授予傑克遜總統勳章開感謝他做出的努力。

    關於這首《Beat It》傑克遜在他的自傳裡(moonwalk)裡是怎樣說的:

    在寫《避開》(Beat It)以前,我就想過我要創作一首能讓我願意到街上去買的搖滾歌曲,但它又要不同於一般的搖滾歌曲,像當時收音機裡常播放的最佳歌曲四十首。

    寫《Beat It》時,我腦海中一直想著學校的孩子們,我一直就喜愛為孩子們創作歌曲,為他們寫歌,瞭解他們的所好,是很有趣的,他們是要求非常高的聽眾,你可不能糊弄他們。到現在,對我來說,他們仍是最重要的聽眾,因為我對他們的反應的確很介意,如果他們喜歡一首歌曲,那麼它一定很棒,用不著再去看什麼評選結果。

    在《Beat It》中,我想告訴大家,如果我陷入了困境我會怎樣去做。這是一個教訓,它告訴我們應該憎惡並放棄暴力,對這點我深信不疑。《Beat It》告訴孩子們要機警,避免麻煩,我的意思不是說別人打了你的右臉,你再把左臉轉過去讓人打,我是說,除非你被逼到牆角別無選擇了最好避免暴力的發生,趕快溜之大吉。如果你打架受傷甚至死了,那你什麼也沒得到,反而什麼都失去了,你是個失敗者,怎麼有臉面對那些愛你的人們呢?這就是《Beat It》的含意,我認為,真正勇敢而又聰明的人是能和平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用的是能和平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用的是智慧,而不是暴力。

    滿意請採納,其實還有很多,如果需要請追問

  • 2 # 後者並非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絃,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

    帕赫貝爾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早年隨施韋默爾學習音樂,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的一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學費,次年轉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學校。1673年至維也納,成為聖斯蒂芬大教堂管風琴師克爾的學生和助手。1677年至愛森納赫,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於1678年在愛爾福特擔任管風琴師,在這裡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們唯一的孩子死於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離開了艾爾特,帕赫貝爾來到伍騰堡宮廷,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赫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裡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帕赫貝爾寫下了感恩讚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約翰帕赫貝爾去世,享年52歲。

    所以帕赫貝爾從未去過英國,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華人,死前不但已經嫁給了帕赫貝爾並且還生了孩子

  • 3 # Lk剪輯

    韓紅《天亮了》

    在生和死的瞬間,父母想到的並不是自己,

    他們用雙手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兒子,這就是父母之愛。

    1999年10月3日的一場災難

    讓當時只有2歲半的潘子灝變成了孤兒。

    看過今年3·15晚會的人們可能都還記得

    晚會最開始的那首歌———《天亮了》,

    這是歌手韓紅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

    可是誰知道這動人的歌聲背後,

    還隱藏著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貴州麻嶺風景區,

    正在執行的纜車突然墜毀,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難。

    而就在悲劇發生時,一對年輕的夫婦,

    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

    結果,兒子得救了,這一對父母卻失去了生命。

    這個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歌手韓紅,

    經過多方聯絡,她領養了這個大難不死的小孩,

    下面我們要講述的就是

    發生在韓紅和這個小孩之間的故事。

    韓紅連續兩次在3·15晚會上演唱了《天亮了》這首歌,

    打動了億萬電視觀眾。而在創作這首歌之前,

    打動韓紅、激發她創作靈感的又是什麼呢?

    韓紅動情地說:

    “我就覺得是他爸爸和媽媽。因為我從小沒爸爸,

    我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然後母親又不在身邊,

    所以父母的這種愛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但是有哪個孩子不願意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呢?

    我就覺得在纜車下滑即將墜地的那一瞬間,

    子灝的爸爸潘天奇和他的媽媽賀燕雯

    兩個人把孩子舉起來了,

    我心裡覺得這是一個用偉大兩個字

    都無法去恰當體現的一個壯舉。

    這個壯舉也許是出於父親、母親的一種本能,

    也許是出於他們對孩子的一種愛,也許很多,

    總之我看到這的時候,我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感受恐懼

    如何將心中的震撼化為實實在在的作品,

    是韓紅面對的難題,為了完成歌曲的創作,

    韓紅只好去體驗坐纜車的感受。

    她到成都青城山坐了一趟纜車,

    自己親身感受了那種上上下下、在在正常運轉的纜車上,

    韓紅體驗到了恐懼與無助,

    而發生事故的貴州麻嶺風景區,

    纜車竟然是違章設計施工的,

    甚至只能載客十多名的纜車擠進了36人,

    當纜車幾乎是垂直上升時,悲劇就更加難以避免了。

    潘子灝的生還,是他父母的雙手托起的一個奇蹟。

    當韓紅見到當時只有2歲半的潘子灝時,

    一段新的故事開始了。

    她說:“我一進門就看見了他,他就在一個角落裡面。

    我一叫他,他居然自己走過來抱著我,

    於是我們倆在一起哭了好一陣,

    就是讓我自己盡情地去哭,

    好像孩子跟我有很多話要說,然後我們兩個人一直在哭,

    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好像我對他也有很多話要說。

    這個情景當時被家人拍錄下來了,

    但是今天我也不想給電視觀眾看,

    因為我覺得那是屬於我心裡、

    深藏在我心裡最深最深的一種最真誠的東西。”

    未婚女的母愛

    儘管韓紅願意為潘子灝付出一個未婚女性所能給予的母愛,

    但是,留在潘子灝幼小的心靈中的創傷並沒有癒合。

    好像是一個百貨大樓的遊樂場去玩,

    在小木船上,韓紅髮現每當她搖木船超過三下時,

    然後小子灝就要下來,說那是纜車,他害怕。

    可見這一件事情對一個幼小的心靈會有多麼大的壓力。

    韓紅說她一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

    就特別恨那些對生命完全沒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再過幾天,就是潘子灝的四歲生日,

    得知小子灝扁桃體又發炎了,

    韓紅趕緊往廣西南寧掛長途電話,在電話中,

    韓紅不停地問小子灝打針痛不痛,

    小子灝告訴韓紅自己雖然感覺痛,但卻沒有哭。

    在電話中,小子灝叫韓紅媽媽,這令她非常高興。

    韓紅說他叫她的時候,她心裡無比的喜悅。

    她是否會有相同的感受時,韓紅坦言她已經想好了,

    不會要孩子,因為她覺得一個就夠了。

    在生和死的瞬間,父母想到的並不是自己,

    他們用雙手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兒子,這就是父母之愛。

    現在,潘子灝生活在韓紅的關愛之中,

    但是,留在他心靈的創傷卻並沒有癒合。

    我們沒有去打擾他,

    因為我們希望他能儘早地忘掉這個噩夢,

    擁有一個充滿Sunny的童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曼底登陸時德國的空軍和裝甲部隊到底去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