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鬥者郭子
-
2 # 農事農忙
海帶栽培方法
一、培育條件區域
良好的海區是培育好種海帶的關鍵。根據多年來養殖海帶的經驗,適宜種海帶培育的海區需具備以下條件:水質比較肥沃,海水中硝酸氮的含量在每立方米20毫克以上,磷5毫克以上,就能夠滿足海帶的營養需要,有利於海帶生長髮育。水流通暢,海水交換及時、徹底,保證海帶經常生活在新鮮而清淨的水域中,使海帶能夠健康順利生長、發育。
海水清澄,透明度穩定,變化幅度小,既能保證海帶充分受光,又不因光線劇變造成白爛或綠爛。浮泥雜藻較少,海水中其他附著生物不多,海帶葉面能經常保持清潔滑潤,這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和發育成熟。
二、培育方法
培育種海帶,雖然從根本上說也是養殖方法,但是,它的要求畢竟是有所不同的。養殖海帶的目的在於奪取高產,提高經濟效益,所以,通常養殖海帶是採用密養的方法,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裝置利用率。
而培育種海帶則完全不同,它只要求獲得優質、足量的發育成熟的單棵海帶,以實現採好孢子,進而培育好幼苗的目的。為了培育出健壯的種海帶,除選擇優良的海區之外,其基本措施是實行短繩稀養的方法,以達到海帶個體充分生長、發育、成熟。
1、選苗和夾苗
要採用頭茬苗,儘量早夾苗,並選用葉片肥寬、舒展、色澤光亮,藻體健嫩柔韌的幼苗。採用生產使用的普通夾苗繩,每根淨長80釐米,每10釐米夾1簇,每簇夾兩棵,全繩共8簇,16棵幼苗。
2、掛養方法
使用普通單筏,其筏長和行距都與生產相同,只是苗繩實行垂養,初掛水層1米(最上1簇苗與水面距離),下拴墜石,每隔50釐米掛1根苗繩,畝放養苗量為4000株。
3、數量的計算
透過多年育苗生產實踐的統計,一般一座年產4億棵夏苗的育苗場,每年需要發育良好的種海帶8000-10000株。而根據培育種海帶的發育成熟率來看,大都達50%以上,一般種海帶的分苗放養量,按實用數量的3倍,即1:3,這樣不但在數量上有保證,而且在質量上也有相當的選擇餘地。
三、培育管理
種海帶分苗放養後,主要的管理工作是調整水層和洗刷。為保障海帶生長和發育,根據自然氣候變化的規律,種海帶的培育水層一般採取深、淺、深的調整步驟,即分苗後,初掛水深1米;至2月底3月初,倒置苗繩1次;3月底至4月初,培育水層逐漸提至50-60釐米,直到5月下旬以前。
為滿足海帶對礦質營養的需要,以培育出優良的種海帶。如培育海區的氮含量不足,還應當及時補充氮肥,可以採用掛袋辦法,也可以採取潑稀肥料水補施,每畝氨肥施用量為150-250公斤。
四、選種和處理選擇和使用
優良的種海帶,這是搞好海帶育苗的前提。無論是進行專門培育的或是採自養殖生產的種海帶,挑選種海帶這項工作是不可缺少和忽視的。挑選種海帶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有相當數量的海帶形成孢子囊群。挑選的時間,一般是在海帶採孢子前的20天左右進行。如果是從養殖的海帶中挑選,還必須在海帶收割之前來完成。
選擇種海帶的標準,優先挑選已形成較大面積的孢子囊群,特別是選擇那些在生長部和中帶部大片形成孢子囊群的海帶;其次是選擇具有較大面積孢子囊群的海帶,同時要注意從其中挑選葉片肥厚、柔物、平展、中頻寬、色濃、有光澤、柄粗壯等性狀優良的個體;再次是藻體沒有或很少有雜藻等附著物著生,並且沒有腐爛現象的個體。
將已經選中的優良種海帶,單棵取下運到岸邊,組織專人剪去葉片上部和邊緣沒有孢子囊的部分,剪去叢生的假根團保留主根,並洗去葉片上的附著物。然後夾在新苗繩上,再用細繩綁牢,1米苗繩綁15株-20株,重新運回遠離岸邊、水清流暢、附著物少的海區筏上,掛在1米以下的水深暫養,促進孢子囊群充分成熟和剪下傷口的癒合。
在種海帶暫養期間,要加強檢查護理,除保證種海帶的安全外,還要經常洗刷,防止浮泥、雜藻和其他生物的附著,以保護孢子囊及時發育成熟。
五、室內保種渡夏
中國絕大多數海帶育苗場,都採取在海中培育選擇種海帶,直接進行採孢子。但是,福建省的育苗單位和有關研究部門,針對當地育苗時間較長、成本高、幼苗容易發病等情況,改變過去用北方渡夏種海帶,採育早秋苗的基礎上,於七十年代試驗成功用當地渡夏種海帶採孢子育苗的方法,稱為渡夏苗。
它的具體做法:在收割海帶前,約6月初水溫升至20℃以上,從養殖區的海帶中進行種海帶初選,挑選那些葉片肥厚、顏色濃郁、無腐爛、附著物少,且尚未發生孢子囊的個體,另行綁繩,集中掛在水流通暢的,海水清澈、潔淨,比較安全的外海區。暫養約30天后,當海水溫度上升至26℃時,也就是7月上旬,從暫養的海帶中進行復選,挑選其中無病爛、附著物少和未發生孢子囊的個體,剪去邊緣和梢部,保留60-70.釐米,寬20釐米。
然後洗刷乾淨,移入育苗池內,每平方米4.5棵左右,在人工環境下培育渡夏。開始水溫8-10℃,光照3000-4000勒克斯,每天更換三分之一新海水,並採用冷水迴圈保溫流水16小時,再加攪拌。如此培育20天后,可發生孢子囊。40天后孢子囊表皮破裂時,光強降至700-1000勒克斯。水溫每3天提高0.5-19℃,最後達到13℃時即穩定不動。
這樣經過50天培育,到8月下旬孢子囊成熟即可採孢子。這一方法,把採孢子時間推遲近3個月,使育苗時間減少80余天,不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也使幼苗病害大為減輕。目前,福建的育苗場已全部採用這一方法。
總結:優良的種海帶是培育海帶幼苗的先決條件。只有具備了成熟而又充足的種海帶,才能夠適時、保質、保量地搞好採孢子工作。所以許多育苗場都採取專門培育種海帶的做法,或者育苗場自己直接培育,或者委託養殖單位負責培育。種海帶的優點有,掌握了工作的主動權,把海帶育苗生產建立在比較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便於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生產工作,提高計劃性。
透過選留好苗,在優良海區和其他強化措施培育,使培育出的種海帶藁體肥大,發育率高,成熟集中,能提高採孢子質量。有利於選育和採用優良品種,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也有重要作用,栽培號種海帶,是產出優質的海帶幼苗重要的一個步驟,在栽培海帶時,還是需要科學的對待每一個過程。
回覆列表
海帶種植的方法
海帶的種植:海區選擇
養殖海區應設在無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汙染的海域。海區底質以平坦的泥沙底、泥底為好,凹凸不平的岩礁海底,可採用下石砣設筏養殖。水深8-30m為宜,其中水深15-25m海區最佳,屬高產區。海流流速在0.17-0.7m/s,以0.41-0.7m/s為宜。透明度變化幅度小於3m為宜。
海帶的種植:方法
1、分苗養殖
在養殖生產上,分苗即將生長在附苗器上的幼苗剔下來,再夾到苗繩上,經過這個過程再進行養成。
分苗前準備工作
苗繩:是海帶的生長基,又要承擔藻體重量,苗繩要求經久耐用,又要求繩細,鬆緊要適中,這樣不至於夾壞其生長部。苗繩的長度因不同海區條件和養成方式來確定。
吊繩:材料同苗繩相同都是聚乙烯繩,吊繩長度視水深和海區透明度而定,北方平養,一般2m左右。
墜石:風浪大的海區,吊繩上需綁墜石,以防苗繩被風浪、水流衝擊漂浮海面,造成強光刺激和纏繞。墜石一般重0.25kg,大的0.5-1.0kg重。
工具:分苗用的工具有夾苗器、運苗筐、掛苗筐等。所有工具必須經過海水浸洗方可用。
分苗操作技術
分苗時間:北方一般在11月上旬開始分苗。
分苗規格:一般幼苗張到10cm就可以分苗,12-15cm最適宜,分苗的大小應根據早晚而有變化,早期分的可略小些,10-12cm中期15cm,晚期20cm以上。分苗的標準是:“早分苗,分好苗,分大苗。”
分苗操作:包括剔、運、夾、掛苗。
①剔苗工作要仔細,一般要勤剔,少剔,提高剔苗質量,也提高苗種利用率。
②運苗工具要用海水浸泡或澆溼,以免磨傷幼苗及日曬;苗不可互相擠壓得厲害,所以應採取少裝勤運的辦法,儘量縮短運輸時間,不要積壓。
④掛苗,要儘量減少陸地上的積壓時間,一般採用平掛方式掛苗初期水深設為1m,過一段時間再提水層。
2、養殖筏養殖
養殖筏型別
基本分為單式筏和雙式筏2種,單式筏是中國主要的養殖筏型,因為每臺都是獨立設筏,更加有抗風浪能力。
養殖筏的設定
要求有合理的佈局,能夠充分利用海區生產力,使海帶有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首先要保障安全,利於管理操作。一般30-40臺筏子劃分一個區,區與區之間“田”字形排列,平養的筏距則以6-8m為宜,考慮筏向時,風和流兩者有一個為主,當前推廣順流養殖,筏向與流向平行,若採用“一條龍”養殖,筏向與流向必須垂直。
單式筏架及結構材料
單式筏有浮綆、橛纜、橛子、浮子、吊繩、苗繩等構成。
浮綆:浮綆一般長約60m,在風浪大的海區則較短些,直徑1.5-2.0cm,所用材料一般是聚乙烯、聚丙烯繩,這些材料經濟耐用,抗腐蝕性和抗拉力強。
橛纜與橛子:橛纜用於固定筏子,長度隨水深而異,一般是水深的2倍,風浪、海流較大的海區為2.5-3倍,所用材料與浮綆材料相同。橛子主要是木橛,不能打橛的海區用下是砣的方法,一般重量1000kg以上,半徑50cm。
浮子:通常是塑膠浮子,其浮力大、自重輕、堅固耐用,最理想的材料。
3、海上養殖
從分苗到海帶厚成期可以收割屬於養成期。在北方地區經歷6-7個月。
(1)養成方式:中國養成方式主要時平養和垂養,也有垂平輪養,“一條龍”養成法,貝藻間養等方式。
(2)密度:不同海區有著不同的適宜養殖密度,養殖密度直接關係到養殖產量。過密過稀,都達不到最佳養成效果。
(3)層調節:養成初期,一類海區可深掛分苗,北方海區初掛與80-120cm;二三類海區可先密掛暫養再分養,也可深掛分苗。養成中期,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調節水層,北方海區水層調節在50-80cm;二是疏散苗繩,當海帶長至100-120cm時,應該疏散,移苗繩,移筏子,疊掛改單掛,垂養改平養。三是倒置,為使海帶輪流受光,應在適當時間即苗繩上部和下部海帶長度接近時並從下層海帶剛出�鍾姓5暮稚綴只粕浠保嫉怪茫怪麼問憂榭齠ā�
(4)切尖:切去海帶葉片1/4以上的尖端,可以提高海帶的質量和產量,還能防止海帶病爛的發生,減輕架子的負荷,提高安全係數。一般早中期分苗的海帶切去葉片全長的40%,晚期苗切去30%為宜。北方一般在3月底,4月初進行。
(5)施肥及日常管理:
施肥:主施氮肥。一是掛袋施肥,二是潑肥,三是浸肥。
為了提高肥效,還應注意:合理安排施肥量,在北方海區,總施肥量在夏苗暫養階段佔15%,分苗後到12月底佔35%,3、4月為35%,後期為15%。
其它日常管理工作如整理筏子、新增浮力更換吊繩都要抓緊時間進行,以確保海上的安全係數。
海帶的養殖方法
一、海帶幼苗的培育
(一)幼苗的選擇和出庫時間,健壯的海帶幼苗應大小均勻,色澤光亮褐色,苗體尖端沒有白爛和其他雜藻附生。確定幼苗的出庫時間主要是當地海區的水溫,水溫穩定在19度以下時才可出庫。寧波市沿海一般在11月中旬海帶苗即可出庫到海區暫養。
(二)運輸:有溼運和浸水運輸二種
1、溼法:適於近距離的車運。方法用事先浸透海水的海草將海帶苗(育苗器)一層層分隔遮蓋好,然後再用蓬布封蓋後再次澆透海水即可起運。溼法運輸簡單方便,但運輸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以上。
2、浸水法:一般適於船運。方法是將出庫的幼畝(育苗器)置放在盛有海水的大箱中。浸水法適於長距離裝運,在裝運過程中要防止容器漏水造成幹露和幼苗間的相互擠壓磨擦。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以上的,中途要澆海水一次,以供給足夠的氧氣和排放二氧化碳。
(三)幼苗培育(暫養)
1、暫養海區要選擇風浪小、流水暢、水色清的海區暫養幼苗。
2、暫養形式:北方海區多采用垂掛法,浙江海區由於水質渾濁多采用梯式硬架平面養殖。
3、促長措施:為了早分苗、分壯苗,促進幼苗的生長是關鍵,主要措施是:
(1)及時拆簾。為充分滿足幼苗對光照和養料的需要,出庫幼苗下海時要及時將育苗器拆開平養。
(2)及時調節水層。幼苗剛出庫下海時要掛得稍深一些,待幼苗適應海區環境後就要逐步提升水層,一次提升幅度不要過大,但提升要及時要勤。
(3)勤洗刷。幼苗下海後要勤洗刷幼苗和育苗器上的浮泥雜藻。勤洗刷不但可促進幼苗的生長,還能防止病害的發生。
二、海帶的養成
(一)養殖海區條件
1、底質:以平坦的泥底或泥砂底為好,便於打樁下橛。如岩礁底質只能下石砣代橛。
2、水深:大幹潮線下3-5米。
3、風浪和水流:風浪較小,潮流暢通的海區為宜。養殖區朝向以南或東南向為好。
4、透明度:海帶靠光照而長,因此,養殖海區以透明度大為宜。渾水區養殖海帶只能採用淺水層平養以增強光照。
5、水質:以肥水區為好。但切忌在被工農業廢水汙染的水域中養殖海帶。
(二)養殖筏的設定
1、筏式種類:北方清水區採用單式筏,這種浮筏抗風浪能力強,管理操作方便。浙江渾水區多采用方架式養殖,這種筏式雖受風浪阻力較大,但能淺水平養增強光照。在風浪較大的渾水區宜採用軟聯合,以防倒架。
2、設筏要求:
(1)方向:養殖筏的方向設定不但和筏身的安全相關,而且關係到海帶的受光狀況和海帶的相互間纏繞問題。養殖筏的設定要儘可能做到橫流或順流。如在流向不規則的海區設筏,則要按主流軸的方向設筏。
(2)浮綆長度:浮綆長度要根據養殖區的風流大小,潮流緩急和綆繩的質量來定,一般以40-60米範圍內為宜。成手浮綆長度一般為30-40米。
(3)樁綆的長度:一般以大潮汛期高潮位水深的2倍,樁綆與海底呈30度角。如浪大流急海區則應加長到2.5-3倍高潮水深度。
(4)樁頭:泥砂質底可採用竹樁或樹樁,樁長2.5-3米,在樁的頂端部綁倒刺樁以增強抗拉力。總之,養殖筏的設定要做到生產安全,採光合理和操作方便。
(三)養成方式
海帶養成方式有垂養和平養兩種,北方海區多采用垂養式,浙江渾水區多采用平養式。本文以平養式來敘述。
1、分苗:把經過暫養後附著在育苗器上的密集小苗剔下來,分散夾到養成的苗繩上稱分苗。分苗能改善海帶的生長環境,促進海帶的快速生長。
(1)分苗規格和時間、出庫幼苗經20天左右下海暫養後一般體長達到8-10釐米以上時即可開始分苗。分苗早雖有利於海帶的生長,但過早分苗由於幼苗規格小,柄部太短,夾苗操作不方便,不但脫苗率高,而且容易夾在幼苗的生長部而影響分苗後海帶的生長。一般分苗規格以10-12釐米為宜。我市海帶分苗一般在12月中旬開始,要求在1月底前結束。
(2)夾苗方式:有單夾和簇夾兩種。單夾操作方便,即在苗繩上每相隔3-4釐米夾1棵海帶苗;簇夾以2-3棵苗為一簇、每隔5-6釐米夾一簇,簇夾雖有利於海帶生長部間相互遮蔭促長,但操作不易,脫苗率高。生產上多采用單夾。
(3)提高分苗質量措施:提高分苗質量措施:提高分苗質量的關鍵是不損傷小苗,減少苗子露空時間,當天剔下的苗子要當天夾,當天掛下海,海帶假根要夾在苗繩中心部位,防止苗脫落和夾住生長部;苗在採掛運輸過程中,要避免日曬,堅持溼潤。
2、養成期的管理工作。
(1)調節水層:光照強弱直接影響海帶的生長和病害發生,因此,隨時調節養殖水層是整個養成期的中心工作。一般剛夾苗分養的海帶應掛得深一些,隨著小苗的復原和生長養殖水層要逐步往上提;凹凸期海帶對光照要求比薄嫩期低,養殖水層應深一些;厚成期海帶光照要求最強,養殖水層應淺一些;持續陰雨天養殖水層應淺一些,但港灣區養殖海帶應適當掛得深一些,以免由於淡水大量注入,比重驟降而引起海帶泡爛病的發生。
(2)安全檢查:安全檢查是養成期另一日常管理工作,要經常檢查浮綆、樁綆是否有磨損,養殖架是否牢固、海帶是否有纏繞等。
(四)病害防治
1、點狀白爛病。主要發生在凹凸期和薄嫩期海帶。
(1)症狀:先從葉片中部葉緣或梢部出現一些不規則的小白點,逐漸增加擴大使葉片腐爛成白色的圓孔,嚴重時會使整個葉片爛掉。
(2)病因:主要是光照突然增強使海帶葉片上區域性活力弱的細胞適應不了而出現區域性壞死。點狀白爛病多發生在淺水緩流養殖區。
(3)防治措施:從調節光照入手,在連續晴天溫度上升時,適當降低養殖水層,同時,改善養殖環境,保證海流暢通。
2、綠爛病。整個養殖期都會發生,但主要發生在暫養期的幼苗和剛分苗放養的海帶。
(1)症狀:先從葉片梢部邊緣變綠、變軟,或出現綠色斑點,逐步蔓延至整個葉片併發生腐爛。
(2)病因:主要是海帶放養密度過高,或長期陰雨多霧、或水層掛得過深,光照不足引起。
(3)防治措施:調節養殖水層、擴大苗繩間距、或切尖間收以增加光照,提高藻體生活力。
3、白爛病。主要發生在養殖中後期,以厚成期海帶為多。
(1)症狀:開始時藻體尖梢部出現由褐變黃,並由尖梢部向葉片基部、由葉緣向中部蔓延,最後整個藻體發白腐爛脫落。
(2)病因:由於光照過強和長期缺肥所致。
(3)防治措施:應以防為生,注意養殖海區的合理佈局,保持水流暢通和適時調節光照。對已發生白爛病的海帶要採取間收疏養,追施肥料和切尖洗刷等措施。
4、泡爛病。主要發生在漂浮幹露的海帶遭雨淋後,或雨季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港灣區海帶。
(1)症狀:葉片上出現許多水泡,繼後變綠腐爛,形成孔洞。
(2)病因:由於淡水注入,藻體因滲透壓急劇變化出現水泡,招致細菌感染而發綠腐爛。
(3)防治措施:不要讓海帶漂浮露空遭雨淋,在大雨期要降低養殖水層。
三、收割和加工
(一)收割時間。海帶收割時間要恰當,過早收割海帶薄嫩水分大、鮮幹比高,產量低,質量差;過遲收割又會造成海帶在海中大量腐爛和遭颱風襲擊,特別在我市港灣養殖區水溫回升快,黴雨季節明顯,不利於海帶的養殖和加工。我市養殖海帶鮮幹比達到8:1即可開始收割,一般8月初即應開始。
(二)收割方式。一種是整批一次性收割,就是哪一片先養先熟先收;另一種是間收,就是每一養殖架中先收割一部分苗繩。間收雖費時費工,但有利於提高海帶的產量和質量。
(三)加工。有淡乾和鹹幹兩種加工方法。
1、淡幹加工法:將收上來的鮮海帶直接在Sunny下攤曬或掛曬。淡幹加工的海帶質量好,省工省鹽,但受氣候制約大。淡幹加工一般要經2次日曬,第一次曝曬4-6小時,待鮮海帶呈基本乾燥狀,含水量降到25%左右時即收齊堆放在倉庫裡,經1-2天藻體內部返水後,再在日光下曬1-2小時,或在陰冷處風乾數小時,待藻體含水量在15%左右時即可切根分級打包入庫保藏待售。
2、鹽幹加工法:鹹幹加工不受天氣制約,可按計劃組織收到,但其成品受鹽漬後營養成份損失大,質量不如淡幹品,且費鹽費工。加工鹹幹海帶一般用鹽標準是鮮海帶量的10-15%,加工時要一層海帶撒一層鹽,鹽醃3-4天即可出曬。乾燥後切根分級入庫待售。
海帶種苗培育的方法
根據採苗和培育時間的不同,海帶種苗有夏苗、秋苗、早秋苗 和兩年苗。中國海帶養殖所使用的種苗幾乎全部都是夏苗。夏苗是利用度夏前成熟的種海帶進行採孢子,並在室內人工創造的低溫條 件下培育而成。夏苗是中國當前海帶養殖生產的主要苗源。秋苗是 利用秋季成熟的海帶進行採孢子而培育成的海帶苗,秋苗的培育是在自然海區中進行的。
早秋苗是用北方秋季成熟的種海帶,或用南
方室內培育度夏的種海帶,在室內採孢子,再採用類似夏苗的方法 進行培育而成的海帶種苗。在中國人工養殖的條件下,秋天育出的 海帶孢子體到了翌年秋天,藻體普遍產生孢子囊,放散遊孢子後即死亡,海帶的全部生命時間只有一年。與此區別的是,在日本原產 地和中國北方自然繁殖的海帶,翌年秋天並不死亡,而是從生長部 重新長出新的葉片,並繼續生長,在生產上稱此為兩年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