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突然去世,年僅四十五歲。那麼慈安太后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關於慈安太后的死一直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是慈禧毒死說和自然發病死亡說。

    根據《崇陵傳信錄》及《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咸豐帝臨終前已察覺到慈禧不是安分守己之人,秘密留給了慈安一份遺詔,令她監督慈禧,倘若慈禧不安分守己,慈安就可以拿出遺詔號令群臣除去慈禧。有一次,慈安把遺詔的事情告訴了慈禧,慈禧很害怕,打定主意要毀掉遺詔。

    此後,慈禧對慈安關懷備至,有一次慈安生病了,慈禧割肉為藥引,慈安十分震驚,大為感動,於是燒掉了遺詔。慈禧暗喜,之後她在給慈安送去的月餅中下了毒藥,毒死了慈安。

    這種頗具戲劇性的說法流傳很廣。若慈安真的有遺詔,慈禧確實有可能剷除慈安以絕患。慈安雖無政治野心,但和恭親王奕訢關係密切。慈禧要獨掌大權,就很可能打擊奕訢,那麼和奕訢關係密切的慈安也就成了慈禧的打擊物件。

    不過毒死說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金梁先生就質疑秘密遺詔的事情怎麼會被別人知道。再者,慈安吃過慈禧送的東西就死了,慈禧豈不是自己暴露自己。

    在清朝官方的記載中,慈安是發病而死。據《清德宗實錄》記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慈安身體略微不適,初十日,病情陡然加重,到了晚上,已經神情渙散,最終死去。

    時任光緒帝老師的翁同龢的日記中也有相類似的記載:早晨時慈安的病情已經“甚重”,至午間已“神識不清”,午後病情再度加重“有遺尿情形”,後六時左右“六脈將脫”,八時離世。可見,慈安病情來勢洶洶,即使有御醫醫治,也回天乏術。

    雖說慈安這次是突然發病,但在此之前她就曾經發病過。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當時慈安28歲,正月十五日,慈安突然昏厥,喪失了言語能力至二月初九日才痊癒。第二次是在六年之後,慈安舊發作,昏厥了一個小時。

    翁同龢通醫道,懷疑慈安得了肝厥——類似於腦血管之類的疾病,病患會突然昏倒,輕者一會就醒來了,重者則再也醒不來。現代學者認為慈安患的是中風或腦溢血,一旦發病,就十分的危險。而在光緒七年三月,慈禧生病了,慈安不得不獨理朝政,這就加重了慈安的壓力,著很可能誘使她發病。清人王無生在《述庵秘錄》中記載慈安在發病前一天“兩頰微赤” ,可能就是慈安血壓升高的表現。

    同樣的,有人認為清朝官方的記載很有可能就是按照慈禧的指示寫的,慈禧可以編造種種謊言掩蓋自己不可見人的陰謀。總之就是誰也不能完全說服對方,慈安太后究竟是怎麼死尚無定論,這些終究還是猜測。

    參考資料:

    金滿樓:《女人當國:慈禧太后與晚清五十年》

    劉東巖、 梁準成:《慈安太后死亡之謎——辨“自然病死說”與“毒死說”之真偽》

  • 2 # 歷史智慧之窗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葬於普祥峪定東陵,經光緒、宣統兩朝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關於她死因的資料,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

    《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痾,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這一記載見於慈安的《遺誥》。但《遺誥》完全是在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所做,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懷疑慈禧有可能為了掩蓋某種陰謀而肆意編造死因。

    二、慈禧逼死或毒死說

    1、慈禧逼死

    《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外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

    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菸壺自盡”。

    2、慈禧毒死

    據《崇陵傳信錄》載:當年咸豐帝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一份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

    但老實的慈安卻將此事告訴慈禧並當著慈禧的面,將此遺詔燒掉。陰險毒辣的慈禧表面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點心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

    歷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她具體怎麼死的,以上只是猜測,而關於慈安太后本人的一生卻帶著傳奇色彩。

    慈安太后,孝貞顯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咸豐朝第一位貴妃,第二任皇后。

    咸豐二年(1852)二月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於文宗六歲。她生前沒有子嗣,但卻依靠丈夫咸豐皇帝的信任和寵愛,由嬪連升四級成為皇后,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堪稱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 3 # 圖文繪歷史

    慈安,晚清一個被世人忽略的角色,當年垂簾聽政的不是慈禧一個人,而是兩個人,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

    這兩人都是咸豐皇帝的妃子,但在當時,兩人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別,慈安當正宮皇后時,慈禧僅是個貴人,無奈慈安無子嗣。

    (圖為慈安太后。)

    咸豐崩了,慈禧母憑子貴,迅速上位,但無論怎樣,慈安都穩壓慈禧一頭,從封號就能看出來,古代後宮以東為尊,西次之,慈安為東太后,慈禧為西太后。

    辛酉政變由於有了慈安的絕對支援,慈禧的奪權行動才順利進行,如果慈安站在八大臣這邊,這段歷史可以改寫。

    (東暖閣,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

    所以垂簾聽政的不止慈禧,而是慈安和慈禧兩人,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朝政大事放手讓慈禧定奪,儘管慈安名份高於慈禧,但不影響慈禧掌權,兩人愉快的相處了20年。

    直到1881年3月10日,45歲的慈安忽然死在了鍾粹宮,《德宗實錄》記載,9號慈安還好好的,跟大臣見了面,10號早上起來就不行了,晚上就死了,如此之急,難以接受。

    於是有人覺得,是不是謀害,慈安死最大受益者肯定是慈禧,當年太監安德海之死,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慈安和慈禧早有摩擦,是否為慈禧下毒呢?

    (圖為同治皇后阿魯特氏。)

    那慈安死時,慈禧在幹什麼,慈禧病了,早在年初就病了,重病臥床,久治不愈,但朝政不能耽擱,所以慈安才出馬見大臣,處理軍國大事。

    這兩女人,摩擦肯定有,但鬥爭肯定沒有,兩人已和平相處20年了,因矛盾什麼的,關係惡化的記載也沒有,再者,慈安的死讓慈禧少了個政治同盟,也是有弊的。

    (慈禧墓與慈安墓緊挨一起,統稱為定東陵,圖為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

    你要說慈禧為個死了十幾年的太監報仇去殺太后,這可能麼?阿魯特氏皇后跟著同治也死了好幾年了,現在是光緒當政,也沒必要殺慈安。

    其實《德宗實錄》和《翁同龢日記》都有詳細記錄慈安去世經過,綜合這兩本記載,就是突發性腦血管疾病,事後慈禧也積極安排後事,並沒推諉嫌疑,所以慈安是自己死亡。

  • 4 # 歷史茶坊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是咸豐第二任皇后,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16歲入宮封為貞嬪,6個月內連升四級,被冊立為皇后,是清朝晉升速度最快的皇后。要知道,慈禧用了5年時間從貴人連升三級到貴妃便已令人瞠目結舌,相比較而言,慈安的晉升速度簡直可以令人驚掉下巴。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唯一的皇子,年僅6歲的載淳繼承帝位,年號棋祥,由肅順,載坦,端華等顧命八大臣佐理政務。尊嫡母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10月,兩宮太后聯合在京留守的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解除了顧命八大臣的職務,改年號同治,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兩宮太后以姐妹相稱,雖然慈禧比慈安要大2歲,但由於位份尊貴,只能低頭服小,稱慈安為姐姐。據史料記載,慈安對權力並不熱衷,但德行卓著,有母儀天下的風範,因居住在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又稱東太后;慈禧頗具才能,權利慾極強,理政能力遠勝慈安,因居住在西六宮之一的儲秀宮,又稱西太后。1881年4月8日,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當時慈禧因身患血崩之症,不能視事,朝政要務俱由慈安太后一人獨斷。前一天慈安還正常參加朝會,第二天上朝時,軍機大臣們被總管太監告知東太后駕崩,頓時都感到驚詫不已,慈安太后的死因愈發撲朔迷離。

    據《崇陵傳信錄》記載,慈安太后手中有一份咸豐帝交給她的遺詔,內容是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著爾出示此詔,命廷臣除之”。慈安太后宅心仁厚,眼見20年間慈禧與自己同心同德,匡扶社稷,於是把這份遺詔拿出來,當著慈禧的面一把燒掉。慈禧卻猶如偷情時被捉姦在床般難堪,派心腹太監李蓮英在點心裡摻入毒藥,送給慈安太后食用,以致突然暴崩。慈安地位尊貴,處處壓在慈禧頭上,令爭強好勝的慈禧心有不甘。1869年,慈安默許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私自出京的大太監安德海,令慈禧耿耿於懷。如果慈安死了,慈禧大權獨攬,再也沒有人能夠制衡她的至高權力,對於權力慾極強的慈禧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這是對慈禧殺人動機的解釋。

    當然這些都是野史傳聞,正史上記載慈安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這類病症發作迅速,足以致命,如心肌梗塞,冠心病等。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太后分別於26歲和33歲時出現過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闕症狀,這說明慈安早已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只因前兩次搶救及時才沒有釀成大禍。慈安死後,慈禧立刻召軍機大臣,近支王公入宮,先是讓王公大臣瞻仰遺容,隨後議定恭理喪儀大臣名單,按照太后禮制辦理後事。慈禧抱疾視事,處置合宜,辦理後事,絲毫沒有怠慢。

    退一步來說,如果慈禧真的要殺慈安,完全不用等到20年後才動手,慈安無論什麼時候死,都將由她一人獨攬大權。說到安德海被殺之事,從丁寶楨的結局就可以看出慈禧並未表露出怨恨,反而晉升其為四川總督,死後追贈太子太保,定美諡“文誠”。綜上所述,慈禧用點心毒殺慈安的野史傳聞是不可信的,慈安是死於心血管類疾病的突然發作而不治身亡的。

  • 5 # 遺產君

    咸豐皇帝駕崩後,同治帝繼位,並尊慈安和慈禧為太后,但是為了能夠區分開來,尊慈安為了母后皇太后,慈禧為了聖母皇太后,由於慈安一直居住在東面的鐘粹宮,慈禧居住在西面的長春宮,所以世人又稱她們為東太后和西太后。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表面上雖然以姐妹相稱,甚至在清朝歷史上出現了兩天後共同垂簾聽政的政治格局,但是一個後宮畢竟不可能容得下兩個權力與地位相當的人,猶如一山不容二虎,一個籠子裡放不下兩個叫雞公。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正值盛年,身體健康的慈安太后突然在宮中暴斃,一時之間,在朝廷內外引起了一陣騷動,大家對此事議論紛紛,總覺得慈安太后的死太過蹊蹺,畢竟在她死後,慈禧可以一個人大權獨攬、為所欲為了,多數人認為是慈禧密謀害死了慈安太后,那麼到底是不是慈禧害死的慈安的呢?關於慈安的死說法種種,歸納起來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正常死亡,慈安在初九這一天,身體就有點不舒服,到了初十,病情突然加重,很快就去世了,清廷發出的哀告宣佈慈安是正常死亡的,可信度高不高就不得而知,反正史學家金梁和徐徹是相信的。

    第二種說法慈安是被人害死的,去世就是指的慈禧害死了慈安,這種說法又有兩種,其一是毒餅,慈安死之前,慈禧派人給慈安送去了一些點心,結果慈安太后腹痛難忍,不久病死。

    其二是錯藥毒死的,慈禧看到慈安患病,特命太醫故意給慈安不對症的藥,因錯藥害死了慈安,這也是一種民間的傳說。

    第三種是慈安吞物自殺,《清稗類鈔》中說慈禧汙衊慈安賄賣官爵,干預朝政,語言嚴厲刺激,慈安感到很委屈,不能容忍,但自己又語言木訥,不會申辯,又說服憤怒,於是就吞鼻菸壺自殺。雖說慈安太后死得蹊蹺,但人們還是認為是慈禧毒死慈安的,那麼慈禧為什麼要毒死慈安呢?大概又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因為咸豐密詔一事,據史書記載,咸豐皇帝在臨死前給慈安留有密詔,命慈安在慈禧不安分守己時,用密詔處死慈禧,慈安曾拿出密詔給慈禧看,並大度地親手燒掉了,但慈禧總覺得自己被戴上了緊箍咒,慈安就像個婆婆一樣,老是那密詔來壓制自己,心裡特煩,由於慈安沒有了尚方寶劍,慈禧就害死了慈安。

    第二,因為東陵致祭一事,據說在光緒六年到東陵祭奠咸豐皇帝,慈安認為她是正宮皇太后,在祭奠典禮時,她的位置應排在慈禧之前,而慈禧則堅決不允,兩人在陵寢之地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後來還是照慈禧的意思辦了,兩人並列,不分先後,但是慈禧認為這是慈安在有意羞辱自己,因此對慈安非常不滿,而動了殺機。第三,因為金姓伶人一事,據說有個姓金的京劇戲子,得到了慈禧的專寵,隨意出入宮禁,有一次慈安前往慈禧的住處,探視慈禧的病情,偶見慈禧同金某躺在床上,慈安對慈禧痛加斥責,慈禧當時認了錯,並把金某逐出宮且處死,慈安本想那密詔一事來震懾慈禧,誰知道慈禧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她先下手為強,就害死了慈安。總而言之,慈安太后死了,慈禧是最大的受益者,慈安是她政治路上的絆腳石,她必須要想方設法把她除掉,只有除掉慈安,她才能坐上她夢寐以求的屬於她一個人的寶座,權力是不能分享的,自古以來,每個人都如此。
  • 6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寫過一篇《慈禧太后奪權軼聞:清文宗咸豐密諭》,僅作參考而已。

    關於慈禧太后,可以評說的事情太多。作為歷史人物,功罪自有論斷。

    評說慈禧太后的目的,不是為了謾罵,不是為了洩憤,不是為了引發不必要的仇恨,不是為了聳動普通人的耳目……歷史已經成為陳跡,一切都已經過去。

    讀歷史、學歷史,研究歷史,不是為了引起任何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不論你對清廷懷了怎樣複雜的情感,清朝的歷史,它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人可以否定,沒有人可以抹殺。既然清史是國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我們還是要平心靜氣地去細讀、去明習、去深究。

    如果,我們對於清朝的歷史、甚是是中國的一切歷史,都不能認真學習和研究,不能嚴肅嚴謹對待,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不能鑑古而察今,不能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規劃和展望未來,那麼,歷史迴圈論可能就成為歷史的真實。

    很多人一看到慈禧太后這幾個字,不看相關內容,便開始謾罵、詛咒……

    想想都有些可笑。

    反過來假設,要不是因為滿清出了一個慈禧太后,按照一些人的結論,滿清大概就不會傾覆滅亡。如果滿清沒有傾覆滅亡,很多人不是還要活在所謂“萬惡的封建社會”?很多人的生活,還不是要繼續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民族優先論者,很多人還不是要處在異族的統治之下?對於大家而言,還不是要在帝制的陰影裡繼續掙扎?

    可惜,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因為以前寫相關話題時,碰到一些反應激烈的人,今天,要繼續寫同類的話題,所以,先講講道理!

    關於慈禧太后奪權一事,記得最早在電影裡看過。那時候,也沒有在意,以為是為了劇情、為了刻意醜化,才製造出來的情節。

    後來讀清人筆記,發現,關於慈禧太后奪權一事,清人的筆記中也有記述。那麼,今天就跟大家說一說。

    本文出自清代梁溪坐觀老人的筆記《清代野記》捲上《文宗密諭》一節。

    清文宗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併進逼京城。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市)。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七月十七日清晨,病逝,享年31歲。

    病逝之前,咸豐帝對朝廷的事情,已經做了安排,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盡心輔弼現皇太子——皇長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由此,也就有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據說,朝廷大事之外,咸豐帝對後宮的事宜也做了處置。

    病重臨終之前,咸豐帝密授給慈安太后一份硃諭【清制,凡有異常重大處分,於內外奏章或特降聖旨,由皇帝以硃筆批示、書寫,以示鄭重,稱硃批諭旨,簡稱硃諭。】

    硃諭之中,明確寫到,大體是說:如果有人憑藉著自己的兒子是皇帝,就驕縱放肆,違制越度,有不法的行為,你可以按照祖宗的家法,對其進行處置。

    當然,咸豐帝非常明白,皇后(慈安)雖然是六宮之首,但是,皇后沒有育成皇子,一旦自己駕崩,新皇帝的母親懿貴妃(慈禧)肯定會在地位上威脅到皇后;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權力的通性。另外,皇太子年幼,自己駕崩之後,朝廷外面雖已安排了顧命大臣,但是,宮廷內部卻有些複雜:一邊是年幼的新皇帝,一邊是內宮權力之首的皇太后(自己的皇后),一邊是地位低於皇太后的新皇帝生身之母(自己的懿貴妃)。基於對慈安的信任、對慈禧的嫌猜,咸豐帝以正式檔案——硃諭的方式,對後宮做了萬全的安排。

    雖然,清文宗咸豐只活了31歲,但是,從他對後事的安排、從他對死後朝廷和後宮的佈局看,他在政治上的歷練還是可圈可點的。

    計劃安排是一回事,執行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清文宗咸豐帝駕崩之後,慈安太后曾經把咸豐帝的硃諭出示給慈禧太后。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要警示:我這裡可有先皇的遺旨,你可要小心著點!

    對於慈安太后手中握著的這道先皇遺旨,慈禧太后心中還是很害怕的,她也感到了危險和恐懼。因為這,所以,在慈安太后面前,慈禧太后總是揣摩她的心思,想辦法曲意逢迎。

    慈禧太后對慈安太后的照顧與順承,幾乎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她這樣做,也不是隻在一朝一夕之間,而是持續了很多年。

    這樣看來,一則,慈禧太后很有心機,很會琢磨人的心思;二則,在處於相對弱勢時,她對權力有危懼,對制度有遵從;三則,她有耐心,可以在相對弱勢時,耐心行事、耐心等待。

    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種種順從的表現、種種未曾逾越的舉動,而且,還是長時間地不露痕跡,這一切,讓慈安太后大大放心、大大安心。慈安太后以為,慈禧太后是沒有什麼非分之心的。

    有一次,慈安太后生了一點小病,幾天都沒有好起來。太醫診斷之後,進呈的藥方,吃了之後也不怎麼見效。因為是小病,慈安太后後來也就不服藥了,誰知,她的病竟然就好起來了。

    這個時候,慈安太后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左臂上纏著紗布,她很是驚異,問慈禧太后是怎麼回事。

    慈禧太后回答說:

    “前天的參湯,是用我左臂上的一片肉與人參一起煎熬而成的,我也是看太后生病,心中著急,聊盡心意罷了!”

    那時候的人,也是奇怪。

    如果是在今天,有人說,自己割了身上的一片肉給別人燉了藥湯喝,我想,喝了藥湯的人,得知此事後,大多數情況下,他不嘔吐半天才怪呢!

    中國歷史中,關於割肉療疾的記載太多,大多都是為了宣揚孝道。孝道是需要提倡的,愚昧無知的割肉是需要批判和杜絕的。孝道中的割肉,是出於親情。慈禧太后的割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權力的諂媚和表忠。很多人都在笑話慈禧太后,可是,他們卻從來不笑話自己對權力吮癰舐痔的醜惡嘴臉、卑鄙行徑。

    慈安太后聽說慈禧太后為自己的小病而割臂和藥之後,很是感動,也非常傷懷,她哭著對慈禧太后說:

    “我真的沒有想到,你竟然是這麼好的人。我不知道,先皇為什麼還要懷疑你、防範你呢?”

    慈安太后這一感動,她馬上命人取來咸豐帝臨終前遺留的硃諭,當著慈禧太后的面,讓人燒掉了。

    慈安太后焚燒咸豐帝硃諭的想法,大概也就是你對我真心,我也要對你誠意吧。

    不想,硃諭焚燒之後,情勢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自此以後,慈禧太后逐漸變了另外一個人:她開始行為放肆,她開始語言不遜,她開始事事專權。遇到重大事項,慈禧太后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必須和慈安太后商量一番,她都是自己一個人就決定了。

    看到慈禧太后的變化,慈安太后追悔莫及。可是,再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清德宗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筆記作者誤作光緒二年)春夏之間,京城之中忽然盛傳,說是慈禧太后生了大病。傳聞出來之後,沒有過幾天,就說是慈安太后死了,而慈禧太后的病也痊癒了。

    之後,就有人傳說,道是慈安生病之後,慈禧太后命令太醫院用不對症的藥方治療慈安太后,最後,把慈安太后治死了。

    慈安太后的喪葬儀式也非常簡單草率。二十七天之後,一律除去孝服。

    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太后竟然沒有服喪守孝。另外,大臣進入內廷面聖奏事者,也穿著常服。

    筆記作者驚歎,說是:國母之喪,這樣辦理,是自古以來少見的事情。這個時候,筆記的作者正在京師,他在光侍御(不詳)家中做主事,所以,這些情況他都知道。

    文末,需要指出的是:

    從咸豐帝公元1861年死,到慈安太后公元1881年亡,首尾共計21年,其間,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共處了21年。這21年之中,兩宮皇太后之間,是如何地合作與鬥爭,是如何地支撐滿清的江山社稷,都不是簡單的一兩件小事就可以講清楚、說明白的。21年,不是個短時間。就年齡來說,慈安太后還比慈禧太后小了兩歲。如果說,慈禧太后是個狠角色,那麼,慈安太后也絕對不是平庸之輩。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逃出滎陽就直接去奪了韓信兵權,韓信為啥不去滎陽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