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敬之

    問題所指,始作俑者並非順治帝,而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以傀儡皇帝的名義,與吳三桂等異姓王的約定。

    清廷給予他們“挈家駐防,其全省巡撫道府州縣各官並印信俱令攜往”(《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四)的福利,以及“統領大軍,相機征剿,投誠者撫之,抗拒者誅之”,當然還有人事任命、賞功罰罪的權力。

    當時的順治帝,只是“拱手以承祀”(《清世祖實錄》卷八十八)的幼主。代行皇權的多爾袞,早在招降吳三桂之初,就承諾對他“封以故土,晉以藩王”(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而在順治五年派遣吳三桂等率兵南下,進攻尚為南明勢力範圍的雲貴兩廣地區時,準其留鎮一方,世襲罔替,並清楚寫著清王朝的殷殷期待:“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尚其欽哉,勿負朕命!”(《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四)

    多爾袞雖然派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吳三桂諸路異姓王大軍南下,並輔以滿洲王公所率大軍進剿,為的就是剿滅南明勢力。為了防範異姓王,清廷給他們的兵力,最多不過兩萬,卻以準其居家駐防,是畫餅式的利益誘惑。

    順治九年,南明大將李定國二斬孔有德和清宗室、敬謹親王尼堪後,順治帝曾一度想放棄南方與李定國分天下講和。然吳三桂等利用南明內訌,奮起反擊,才成功拿下兩廣和雲貴。雖然南明永樂帝並吳三桂絞殺,但是南明殘餘勢力如鄭成功集團,仍在反清,清廷以吳三桂們留鎮,也是為了徹底解決南明問題,卻不意導致了康熙朝的三藩之亂。

  • 2 # 宋安之

    對於異姓王尤其是吳三桂這種實為一方土皇帝的巨大威脅,不論是清軍入關時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還是後來親政的順治帝心裡都是清楚的。

    他們為什麼非要選擇這種冒險方式呢,因為是利大於弊。所以才會這樣做。

    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藩王威脅不是沒有清楚認識,畢竟遠有漢之七王之亂晉之八王之亂,近有前明燕王朱棣篡位的血淋淋教訓。

    但為什麼還要大封吳三桂等四個異姓王呢。 原因很簡單,借力打力。

    清朝能成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它的幸運之處在於身為關外小小割據政權,滿打滿算二十多萬人口就入主了偌大的中原。

    同樣幸運也是表現聰明的一種方法,清朝快速擴張之下,自己入關時僅僅只有二十多萬人,只算八旗精銳的話也就是十萬左右。這點兵力根本不夠看。

    於是清朝選擇借力打力,利用降將來打天下。

    有這樣一句話“明末明軍成為清軍,農民起義軍成為明軍”。就說明了清軍入關以後明朝大部分官兵是紛紛投降,而李自成還有張獻忠的餘部則是加入南明,開始抵抗這些曾經的明軍現在的清軍。

    最後清軍南下擴張的模式就是少數八旗精銳➕大部降軍,以八旗精銳為核心或者說督戰的驅使降清軍隊為其打地盤。

    靠著這種聰明方法清軍是一度勢如破竹,但是問題還是來了。畢竟八旗精銳實在有限。隨著民族隔離政策“剃髮易服”的深化進行,全國各地的反抗是此起彼伏。南明雖然丟失了長江防線還有具有重要意義的南京,但是與這些反抗是遙相呼應,清庭一時之間拿不下南明,甚至有可能被趕回關外。

    這時候清軍南下的模式少數八旗精銳➕大部降軍。已經滿足不了對於長江以南的雲貴和兩廣地區的擴張了。

    表面來看清軍對於南方是鞭長莫及了,採取之前擴張的模式一時半會沒有效果,或者說有效果也很小。深層次來看,南方的南明抵抗勢力代表的是全國各地人民復興華夏衣冠最後的希望,可以說是人心所向,這樣僵持下去清庭是岌岌可危。

    於是大概是多爾袞末期和順治帝親政初期,滿洲統治階層調整了政策,那就是“以漢制漢”。因此選擇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四位異性王來南下消滅南明及其其他抵抗勢力。

    清庭的態度是默許這些人打下的地盤自治,所以吳三桂才想在清朝成為有如明朝世守雲貴的沐家那般。

    清庭這樣做長遠來看,的確有些不划算,比如說後來的三藩之亂。但其實特別划算,因為有著吳三桂等四位漢人異姓王的南下,清庭消滅了南明政權,最後吳三桂更是將南明永曆帝從緬甸抓回絞死於昆明,只剩下臺灣鄭氏孤懸海外不成氣候。徹底絕了漢人大規模的復國行動之心,自己成為了唯一正統。

    所以說來說去呢,無論起用吳三桂等四位異姓王是攝政王多爾袞還是親政後的順治帝想法,總之是划算的很。

  • 3 # 靜夜史

    權宜之計罷了,順治皇帝以及清朝也有苦衷。

    說起吳三桂鎮守雲南,要從明朝滅亡的1644年說起,此時的吳三桂夾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左右為難。在和李自成鬧掰後,吳三桂出於自保,選擇和多爾袞合作。

    當時的吳三桂給多爾袞的信使這麼寫的: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簡單說來,就是崇禎死了,我作為大明的忠臣(自封),想要消滅李自成,但奈何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給多爾袞借兵。當然,也不是白借,事成之後,吳三桂不僅給清軍大量的財寶,還要劃給清朝大片的土地。

    先不說吳三桂自作主戰是否僭越,單單說吳三桂的目的,多爾袞就已經知道吳三桂需要的是什麼了。無非是消滅李自成給家人報仇,至於說什麼光復大明的話,他自己都不信,還指望多爾袞去相信?

    吳三桂,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頭子!

    但是,這對於多爾袞和清朝而言是一個極佳的機會,雖然大家目的不一樣,但是清朝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吳三桂背後來上一腳!

    1644年4月,一片石大戰爆發,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隨後李自成敗退,匆匆逃離北京。

    吳三桂以為自己可以成為北京之主了,但是多爾袞告訴他要除惡務盡,於是吳三桂馬不停蹄,從華北一直追到華南。

    然後,多爾袞將順治接到了北京,清朝成了北京的主人!

    大呼上當的吳三桂此時別提多後悔了,但是事已至此,吳三桂沒有辦法,返回去打清軍肯定打不過,還有可能被農民軍偷襲,而繼續打農民軍還可以有條活路,於是吳三桂更加賣力地打李自成!

    就這樣,吳三桂從甲方成了乙方的員工!

    而此時的清朝,有自己的算盤:

    因為清朝控制的地方,只是北方地區,整個江南和西南,還是南明的地盤,而此時的清軍還沒有力量征服這裡,所以這裡需要吳三桂等漢人鷹犬。

    雖然吳三桂自知打不贏清軍,但是清朝也認為自己不可能輕易消滅吳三桂,因此清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吳三桂和農民起義軍相互殘殺,清朝最後坐收漁翁之利!

    而且,吳三桂作為遼東邊將,將他打發到遠離遼東的西南地區,對於吳三桂是一個削弱。最重要的是,吳三桂遠離清軍統治的北京,對於清朝而言,是非常安全的選擇!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處理清朝和吳三桂最妥善的辦法!

    在順治入主中原的初期,清朝是需要吳三桂的,這時候的吳三桂,距離“三藩之亂”的路還很遠!所以談不上順治留給後人康熙“三藩之亂”的禍根!

    和吳三桂享受相同待遇的,還有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人,他們作為清朝的鷹犬,鎮守南方,有力保證了清朝對中原的統治。

    但是,是軍閥總會膨脹的,紮根雲南後,吳三桂迅速生長,很快就成為清朝的重大威脅。

    而清朝對吳三桂這樣的貳臣,自始至終都不信任,削藩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當吳三桂等的勢力膨脹到嚴重威脅清朝的中央集權時,清朝就必須有所動作了,這就是撤藩,於是“三藩之亂”爆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野望史今

    吳三桂手握數萬精兵,是滿清帶資入股的股東,貿然削藩逼反吳三桂,則天下大亂,反而得不償失。

    吳三桂原為明朝寧遠總兵,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吳三桂投降多爾袞,夥同清軍在山海關大戰中擊敗李自成軍隊。

    隨後作為滿清的馬前卒東征西討,從北京一直打到雲南,勒死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為滿清統一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在順治帝時期,吳三桂一直在作戰,直到順治16年,才攻入雲南,獲得鎮守之責,掌管雲南軍政。順治18年,吳三桂攻入緬甸,用弓弦勒死永曆帝,此時順治帝已經病故。所以在順治朝期間,吳三桂領兵打仗,為滿清立下大功,並不是滿清的大患,賦予吳三桂鎮守雲南之責也是為了防備永曆政權。

    其實吳三桂並沒有和滿清爭奪天下的想法,他更想效仿明朝的黔國公沐家,永鎮雲南地區,享受榮華富貴,吳三桂的反清,更多的是滿清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心下的迫不得已。

    滿清對吳三桂的制衡,是逐步加碼的。康熙二年,吳三桂的平西將軍令被收回。康熙六年,滿清下令雲貴兩省巡撫歸屬滿清中央管轄,事實上已經是撤掉吳三桂藩王之職。

    康熙十二年,滿清趁著平南王尚可喜要求告老還鄉之時,允許靖南王撤藩,三藩王已去其二,形式逼迫吳三桂上書要求撤藩,實際上是吳三桂以退為進之策,幾乎是明擺的告訴滿清,你不撤藩我不反。

    但是年輕的康熙帝並不沒有看出吳三桂的意圖,允許吳三桂撤藩,並派專人督促撤藩事宜。此時的吳三桂已經無路可走,若撤了藩,吳三桂手上沒軍隊,考慮到滿清的一貫作風,比如鄭芝龍投降後手上沒軍隊,失去利用價值後就被滿清殺掉,吳三桂也很有可能落下這個下場。

    拖延也不行,清初的雲南物資匱乏,吳三桂的軍費都需要中央撥款,滿清既同意撤藩,給吳三桂的撥款就會變少,軍費不足則軍心不穩,吳三桂手上唯一的籌碼就是軍隊,若軍心喪失,吳三桂就成板上之肉任人宰割了。

    康熙12年8月滿清下令撤藩,僅三個月後,吳三桂就殺掉雲南巡撫朱國治,開啟三藩之亂。

    所以 順治帝時期吳三桂鎮守雲南,並不是亂的根源,三藩都不是意圖奪取天下之人,只是吳三桂等人認為自己帶資入股,是股東之一而不是打工仔,想獲得一片自留地永享富貴。

    對於他們來說,滿清和明朝都一樣,誰讓他們榮華富貴,他們就跟誰,誰不讓他們榮華富貴,他們就會反誰。用現在的話來講,吳三桂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三藩之亂的主要原因,是滿清對漢人將領的不信任,以及削藩策略的急功近利。在三藩之亂之前,滿清數次削減吳三桂的權力,但是吳三桂都沒有反跡,滿清就該考慮吳三桂是否有反心。

    吳三桂作為沙場悍將,是不可能把命運交給滿清手裡任由發落的,所以一旦開始削藩,吳三桂必反。 三藩之亂之時,吳三桂已經61歲,在歷史上50歲之前稱帝的很少有成功的,滿清只要坐等吳三桂去世,下手處理二世祖即可,這樣三藩之亂爆發的可能性會很低。

  • 5 # 侃半山153

    三藩之亂是康熙逼出來的,吳三桂殺永曆帝就是為了向滿清表忠心。可康熙不放心,愣是把他們逼反,吳三桂要真想反,又怎麼不選擇康熙幼年之時,此時吳三桂尚處壯年,而土都埋脖子了,這時候反不是腦子有病嗎?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儲存三藩是清初滿清統治者不得已而為之的,畢竟人家怎麼說也算是清朝的股東,清朝能一統天下,還都是靠他們。

    當年滿清入關以後,介於自身八旗兵力不足和中國地域的廣大,加上自己畢竟是關外異族,入主中原漢地,而南明反清勢力仍舊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和影響力。因此,滿清統治者必須採用“以漢制漢”的政策,大力扶植了三藩軍隊,替他們做馬前卒,作為攻擊大順軍殘部和南明勢力的先鋒。

    等到天下統一後,三藩已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又積累了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順治不敢貿然收回他們的兵權,只能加以安撫,繼續然他們鎮守雲貴、廣東和福建,做土皇帝。

    然而,在我看來,清朝繼續讓吳三桂為首的三位漢族藩王鎮守雲貴、廣東和福建,其實不失為一步相當好的棋。因為,清朝可以溫水煮青蛙,一步步削弱三藩的勢力,最終很可能可以兵不血刃的化解三藩的割據。

    大家別忘了,吳三桂他們本來都是北方人,而他們的將士也都是北方人,本來鎮守南方多少都有些水土不服。而且,南方是反清復明最為嚴重的地區,也是三藩為首的清軍殺戮最嚴重的地區,因此當地百姓對清朝的厭惡,反而沒三藩這些漢奸部隊的劇烈。也就是說,三藩是缺乏群眾基礎的!

    所以,即便後來吳三桂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群眾基本上不怎麼響應,畢竟滅亡大明的,就是他們幾個漢奸。

    此外,隨著天下的安定,兵鋒的停歇,三藩計程車兵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鬥力是會日漸衰退的。只要有長足的時間規劃和籌謀,清廷是可以透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閹割三藩的兵力,分化他們的勢力,進而讓他們失去反叛的能力。

    而事實上,三藩之亂最終之所以會爆發,康熙錯誤的削藩之策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的。如果他不急於削藩,而是聽從老臣和孝莊的建議,有計劃穩步推進,天下本可避免這場不必要的兵災!

  • 7 # 靜夜思160519196

    中國的西南地區一直都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頭疼的地方,那裡少數民族眾多,民風彪悍,山窮地險……明朝對西南地區的戰爭從萬曆一直打到國家滅亡都沒有結束。吳三桂對西南用兵,殺的西南土司百年不敢造反,為後來的雍正實施“改土歸流”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

  • 8 # 納蘭談史

    吳三桂是滿清的大功臣,放清軍入山海關,而且還替清廷整死了南明的永曆皇帝。

    自古以來統治者對功臣最接地氣兒的獎勵就是裂土封王。吳三桂當然也不例外呀,更何況順治皇帝時期,清朝剛剛結束戰亂,根基不穩,而且兵馬有限,全國各地還有大大小小的反清勢力在鬧事,這時候擁有兵權的吳三桂就成為了滿清統治階層可利用的一把利刃。

    當時把吳三桂放到雲南也是有清廷特殊考慮的。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雲南相對來講比較偏遠落後,經濟基礎不深,而且少數民族很多,治安也很差,從東北入關的那幫滿人還真不好擺平這群人呢。另一方面就是雲南和寮國、越南這些外國接壤,這些小國家從明朝開始就總是愛越境殺人越貨,當時的統治者為這事沒少鬧心。而吳三桂的本事恰好能震懾的住那些國外勢力,保清朝邊境太平。

    至於後來清朝為何要削藩呢?就是因為吳三桂發育的太好了,甚至都沒想到他會把落後的雲南發展的這麼快還那麼好。再加上吳三桂野心也比較大,不斷的擴充套件軍隊,讓滿清朝廷慌了,再養著就真會威脅到清廷統治了,所以康熙下定決心要削藩。

    還有一點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就是雲南是銅資源的多產地,銅是什麼?是錢啊,銅錢銅錢嘛。之前的明朝倒不是特依賴於雲貴地區的銅資源,而是依賴於進口鄰國,後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導致了銅進口出現了困難,所以國內的銅就非常依賴於雲南的產出,吳三桂佔據雲南控制銅,也可以說對清王朝的貨幣流通是一種巨大的障礙。

  • 9 # 古風散人

    甲申之變後,吳三桂本來要投降李自成集團,卻“忿而中改”,投降了清朝。吳三桂是在清軍與農民軍勢均力敵,而農民軍略佔上風的情況下投降了清朝的。他的降清使歷史的天平一下子偏向了清朝一邊,從而直接加速了清朝奠都北京,統一全國的歷史程序。

    清廷封王吳三桂,首先是酬封,其次是“藩屏”。這一點在順治元年(1644)十月正式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的冊文中談到了:

    朕聞有一代應運之君,必有一代翊運之臣,結以腹心,共襄大業。是以尊賢用能,崇功尚德,乃國家之大典。乘機構會,達變通權,乃明哲之芳蹤。朕登大寶,特仿古制,視諸臣功德差等授以冊印,俾榮及前人,福流後嗣。諮爾平西伯吳三桂,洞識天時,當叔父攝政王統兵西征之際,爾即擒流賊,說士遣官,歸命軍前,迨王師式臨,開關迎人,又隨叔父攝政王破賊兵二十萬,底定中原,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賞,永堅帶礪之盟。特授以冊印,封為平西王,爾其益勵忠勤,屏藩王室,欽哉無斁。

    清軍初入關時,宗室諸王仍是征戰的主力。但從順治七年(1650)後,開國諸王除了敬謹親王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陣亡外,其餘諸王俱已不再從徵。此時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因而統一全國、屏藩皇室的重託,便落到了異姓諸王的肩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順王”與平西王吳三桂的地位不斷上升,為順治帝所倚重,奉命南征。

    上圖吳三桂反清後,發行的昭武通寶

    吳三桂隨後在定陝、定川、定滇戰爭中衝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當時西南戰場失利,朝中甚至有人提出放棄西南七省,與吳三桂協同作戰的都統李國翰也已“決意去蜀”。吳三桂經過艱苦戰鬥平定四川后,訊息傳到京城,舉朝為之歡動,順治帝頒旨表彰,稱其“厥功懋矣,朕甚嘉焉”,“王其鞏固封疆,殫抒籌策,益宏於勘定”,“將功次續於冊內,又於藩俸六千兩外加俸一千兩,以報勤勞”。是年,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得尚公主為額駙。這信賴與垂愛,正是吳三桂多年以來苦心期待的,因而,他更加竭力圖報,效犬馬之勞。定滇之戰中,擊敗農民軍有生力量,佔據了中原腹地的最後一塊抗清基地,於清人又立大功,後又縊死永曆帝。

    為了表彰吳三桂,康熙元年(1662)五月十一日,清廷進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康熙皇帝諭禮部曰:

    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秦蜀,綏輯滇黔,撫順剿逆,茂著勳勞。偽永曆朱由榔以明室遺孽,煽集黨羽,妄稱尊號,竊據一隅,歷年以來,屢煩王師征剿,疆圉弗寧。今王奉命統領滿漢大兵,出邊進討,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內直抵緬甸,擒偽永曆及其眷屬,又降偽鞏昌王白文選並偽官全軍,此皆王殫忠奮力,運籌謀略,排程有方,遂使國威遠播,逆孽蕩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禮,以示眷酬,著進封為親王。

    這可謂清廷對吳三桂歷年征戰的總結,它肯定了在清朝完成一統大業,鞏固國家統一的鬥爭中,吳三桂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吳三桂反清之後,乾隆帝仍然認為:

    “三桂彼時為平西大將軍,且必應殄滅由榔三患二難之議發自三桂,即後之進兵檄緬甸,毆李定國、降白文選,皆出自三桂之籌劃,真功固不可泯也。”

    因而,吳三桂以漢人異姓首封親王,乃清人以其功高眷酬,舍此無以為報。日後三藩由定鼎中原的功臣變成了割據地方的“叛逆”,同中國曆代藩王坐大有著相同的特徵,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又一次上演。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初之所以造成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在南方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最終爆發“三藩之亂”,是由各方面的矛盾,各方面的因素交織糾纏的結果。

    (吳三桂劇照)

    第一,清軍入關的形勢所然。

    可以確定地說,如果當初吳三桂在山海關堅決抵抗,清軍是很難入關的。

    之前清朝和明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清朝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如果明朝不被農民軍搞得左支右絀,疲於奔命,清朝在整體實力上,很難是明朝的對手。如果據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堅決抵抗清軍,清軍要打進關來,其實也不容易。

    但是民族大義在吳三桂那裡沒用,吳三桂只是一個投機的軍閥。清朝也正是利用他這一點,在他的幫助下,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滅亡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挺進關內,入主中原。

    由此可見,順治和多爾袞能夠入關,都是吳三桂倒戈幫助的結果。他們入關後,不可能立刻幹掉吳三桂。一是從情理上,他們沒有這樣做的契機;二是從能力上,他們未必就絕對是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的對手;三是從形勢上,他們也不可能和吳三桂火併,火併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讓李自成和南明漁翁得利。

    第二,順治和多爾袞需要吳三桂幫助收拾南方各種反清勢力。

    清軍雖然入關,但當時他們只不過控制了中原地區。就是中原地區,他們也沒有完全控制。因此,他們急需吳三桂。

    一是清軍的力量有限。之所以說清軍力量有限,首先是人數不多。因為滿人基數小,清軍總人數也比較少,最多十萬人。這十萬人無法鋪撒到廣闊的戰場上。其次清軍的指揮權並不統一。清軍是八旗軍,皇室及貴族控制著八旗,而當時又是多爾袞攝政。多爾袞最多對他控制的正白旗、鑲白旗有絕對的控制能力,其他旗他並不一定指揮得動。這樣一來,人數就更有限。

    (李自成畫像)

    二是利用吳三桂等人剿滅各個割據勢力,可以借力打力。

    吳三桂等人更加熟悉南方各地的情況,對各個割據勢力的情況也非常瞭解,讓他們來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就算吳三桂等人打不贏,但可以實現兩敗俱傷,也借各個割據勢力的手,消滅掉吳三桂。清朝覺得這完全是一舉多得。

    第三,清政府放鬆了對吳三桂的警惕。

    之所以放鬆了對吳三桂的警惕,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吳三桂做了許多事,表達了對清朝的忠臣。吳三桂在清軍入關以後,就公開與南明小朝廷劃清界限,並且公開稱崇禎是舊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接著他開始了對農民軍殘酷鎮壓,甚至多次屠城,讓清軍對他有文化上的認同。後來,當他鎮壓南明永曆政權,抓到朱由榔及太子後,不但把他們絞死,而且還要把他們劈成兩段毀屍。還是身邊的清將阻止,他才沒這麼幹。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向清軍表達忠誠的表現,這也讓清政府放鬆了對他的警惕,不但派他平定西北,又派他平定西南,讓他的勢力遍佈各地。

    二是順治帝的不作為。多爾袞猝死後,順治帝親政。順治帝先是為培植自己的勢力,非常信任漢人大臣,對洪承疇和吳三桂都非常相信。但是後來,當他在無力推動朝廷的時候,又有些灰心喪氣,迷戀佛教,更加不理朝政,因此也更加放鬆對吳三桂的約束。

    (順治帝劇照)

    三是清政府覺得對吳三桂的優寵和聯姻可以打消他的反叛之心。清朝對吳三桂封賞得非常厲害,不但封為平西王,還給他很大的權力。同時,又把長公主建寧公主嫁給吳三桂長子吳應熊,並讓吳應熊住在京城,並作為質子。清政府以為這樣就可以確保吳三桂不造反。

    但是,在權力慾望的控制下,吳三桂就算大兒子可能被殺死,就算自己已經60多歲,時日不多,他依然最終還是造反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1 # 歷史神秘人

    順治對待吳三桂要比兒子康熙高明的多,順治當然想一勞永逸幹掉吳三桂,只是當時的境況不允許他採用殺戮的辦法!

    順治當然想幹掉吳三桂啦,歷代的皇帝哪能允許地方出現軍閥割據呢,只要出現一個那就要滅掉,只是當時的情況採用殺戮顯然不是最佳的選擇!滿清能入關那是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讓清兵進來的,順治也只是佔據了中原地區一小塊地方罷了,各地的反清勢力和南明可沒有平定呢,臺灣那邊也是,這時就需要吳三桂等三個藩王出力了,“以漢打漢”是滿清掃平天下最省力的辦法,當然裡面也含有讓吳三桂和各地反清勢力拼殺兩敗俱傷時,這時候滿清就可以撿個便宜把吳三桂給幹掉了!沒想到吳三桂也不笨,等平定了各地的反清勢力時,吳三桂三個藩王的實力反而沒有損失,卻是越打越猛了,這個時候想殺吳三桂顯然不可取了!因為一旦卸磨殺驢,吳三桂一定會反,其他兩個藩王也會反,吳三桂都反了,那各地好不容易鎮壓下來的反清勢力又會復燃,這時就需要滿清單個面對群毆的局面了,你順治有把握嗎?你滿清才多少人啊,面對群毆,可能的結果就是滿清被趕回老家黑龍江去,那多虧啊,萬一被打敗完蛋了,那更虧本了,順治再傻也不會冒險去幹掉吳三桂逼迫吳三桂造反,畢竟當時的情景只能選擇安撫吳三桂!

    既然殺不掉那就採取軟刀子的辦法一步步消耗掉吳三桂!首先就是安撫吳三桂,封他為平西王,鎮守雲南,給了極大的權力,雲南官員任命和稅收你吳三桂說了算,同時還把建寧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其他兩個藩王也是基本同樣的待遇,藩王可以說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了,順治給了這麼多權力,難道不虧本嗎,難道不想殺吳三桂嗎?當然不是啦,在你沒有絕對實力幹掉對方又不想自己受傷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對方警惕,慢慢耗死對方!吳三桂鎮守雲南才多大一塊地方啊,滿清佔據的地方比三個藩王加起來還要多,我土地比你多,人口比你多,稅收比你多,只要發展一段時間,滿清的實力絕對會和藩王拉開巨大的差距,到時就能一次性剷除三個藩王了,何況順治比吳三桂等人都年輕,難道還等不起嗎?這招是高明的,當一個梟雄慢慢老去,被溫柔鄉抹去了血性和勇氣時,那戰鬥力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後來沒想到順治比吳三桂等人先死了,剷除三藩就留給康熙了,後來康熙真的削藩,雖說急躁了些,但最後能打敗三藩還是憑藉總體實力,而這是有順治順治前期疲軟三藩的功勞的!

  • 12 # 善良之子86

    順治本來就是個軟弱的人,幹正事不行,談戀愛一把好手……你還指望他解決三藩問題?做夢去吧……也幸虧董鄂妃不是吳三桂的女兒,否則他可能會把吳三桂請到紫禁城裡去,當第二個王莽。

    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看見另一個答案說順治覺得三藩尾大不掉,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又看到什麼如果三藩一起,可以把八旗趕跑……看到這裡就笑了。真能趕跑?還有後來的事麼?天地會又不是從康熙就開始鬧的,順治作為清朝第二名皇帝,位置還未穩,如果真如答主所說,漢人一起反抗,就可以把清軍趕跑,那……

    就說一句,知道什麼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麼?知道清軍入關為了鎮壓漢人,瓦解漢人反抗意志有多簡單粗暴麼?

    都知道蒙古人殺人不過車輪高野蠻,清軍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那個答主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順治最主要的問題是皇位來得太容易,如不是孝莊捨身,他當不了這個皇帝,多爾袞絕對不是什麼攝政王……所以這個思路就來了,順治本身就不是一個雄才偉略的人,他跟李煜有點像,不像帝王像小男人,李煜有才情,順治就是妥妥的戀愛腦了……

    其實孝莊也知道她這個兒,難成大器,所以順治一意孤行出家後,孝莊果斷宣佈順治駕崩了,此後對其不聞不問,專心撫養康熙。

    就問一句,順治面臨的三藩局面,能有康熙後來面臨的難麼?所以只要有心,再難的局面也有破解之法,實際上當時順治如果想滅吳三桂,非常的容易,別忘了,那時候的八旗戰力,幾乎已經讓整個中原嚇破膽了……

    後期八旗由於長年養尊處優,已經把他們祖上那種剽悍消磨殆盡……

    康熙滅三藩的時候,周培公缺兵員,孝莊大手一揮,號令八旗把自家家奴拿出來,湊了一隻八旗子弟兵出來,結果如何?

    所以說,評事情要客觀,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找那麼多理由,清朝初期的八旗,戰鬥力是很爆棚的,加之血腥野蠻的手段,慢慢的就削弱了漢人的抵抗意志。吳三桂不算什麼,雲南當時算蠻荒之地,經濟並不發達,說實話,清庭壓根兒沒把那邊太當回事……如果換做皇太極疑心吳三桂的話,根本不需要打,吳三桂自己都會跑回去領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運會最終名單公佈,魯能成入選大戶而恆大隻有3位,你是怎麼樣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