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有瑕疵。

    漢滅北韓之戰,雖然有點小挫折,但遠遠稱不上“異常艱難”,更談不上比打匈奴費勁。進攻北韓的部隊只是漢軍的偏師,並非最精銳的主力,戰場指揮員也不是第一流的戰將。更重要的是,沒有明確陸軍與海軍統一指揮的問題,致使陸軍與海軍各自作戰,互相拆臺,延誤戰機。

    下面,我來說說北韓之戰的大略過程。

    第一階段:楊僕輕敵,首戰遇挫。

    北韓之戰的誘因,是大漢使者涉何在出使北韓過程中,擅殺裨王;北韓國王衛右渠發兵遼東,擊殺涉何。小小北韓竟敢太歲頭上動土,漢武帝劉徹大怒,決定東征北韓。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季,劉徹將全國被判死罪的囚犯赦免,編入遠征軍。曾在南越戰場與東越戰場立下戰功的樓船將軍楊僕,擔任遠征軍的海軍統帥,率領龐大的戰船,下轄五萬名士兵,從齊地出發,出渤海,直趨北韓。陸軍統帥由左將軍荀彘擔任,從遼東出發,進逼浿水。

    漢朝的水上力量十分強大,楊僕的海軍進攻北韓,創下中國軍事史上遠距離跨海作戰的先例。樓船將軍楊僕立功心切,帶領七千人的先頭部隊,率先登陸,進逼王險城(平壤),可是他確實低估了北韓的軍事力量。北韓軍隊出城迎戰,楊僕被打得大敗,他的七千名士兵很快就潰散了,逃竄到山林中。楊僕發現自己快成為光桿司令了,也只好逃入山中,躲了十幾天,才慢慢找回失散的部隊。

    陸路的進展也很不順利,左將軍荀彘率由遼東士兵為主力的漢軍先鋒,挺進到浿水以西,與駐守在此的北韓軍隊交戰。但是師出不利,出現不少逃兵,進攻也遭遇挫折。

    第二階段:互不信任,和談告吹

    漢武帝是做兩手準備的,一方面從海、陸兩路壓迫北韓,另一方面也積極謀求外交解決。在楊僕與荀彘先後吃敗仗的情況下,漢朝特使衛山抵達王險城,與北韓國王衛右渠會晤。

    衛右渠深知兩國實力相差懸殊,對抗並非上策。衛山持著皇帝的信印符節前來,他馬上表示願意投降。為了謝罪,衛右渠準備了五千匹上好的馬作為呈獻給皇帝的禮物,同時遣北韓太子入中國朝見漢武帝,並派一萬名官兵隨行。到了浿水東岸時,左將軍荀彘擔心北韓詐降,要求朝方一萬名官兵放下武器渡河,他對北韓太子說:“現在你們已經投降,不宜攜帶武器。”北韓太子心生狐疑,擔心一旦放下武器,衛山與荀彘將利用這個機會屠殺北韓人,便拒絕漢方的要求。

    雙方在是否攜帶武器一事上相持不下,相互間不信任。北韓太子憤而返回王險城,投降一事便這樣不了了之。和局不成,雙方只好繼續兵戎相見,在戰場上一分高下了。

    第三階段:兵圍王險城,兩大將領相互拆臺

    左將軍荀彘在兵力得到補充後,繼續對浿水一線發動進攻,終於憑藉優勢兵力突破北韓軍隊的防線,挺進到首都王險城。此時,樓船將軍楊僕的五萬名海軍士兵也完成登陸,與荀彘兵團合圍王險城。

    漢軍的指揮中樞的缺點暴露出來了。武帝任命荀彘為遠征軍陸軍統帥,楊僕為遠征軍海軍統帥,相互不受對方節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系統,這導致了前線協同進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荀彘從西北方向進攻王險城,楊僕則從南面進攻。楊僕主張與北韓政府和談,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頻繁派出使者進王險城,與衛右渠談判,想搶得首功。荀彘則是主戰派將領,憑藉燕、代的悍兵,對王險城展開一波接一波的猛烈進攻,然而進展遲緩。荀彘屢屢要求楊僕兵團配合攻城,楊僕每次都答應了,但荀彘發起總攻時,他還是按兵不動。

    楊僕之所以屢屢毀約,是因為北韓國王衛右渠秘密派出使者,詐稱要投降。楊僕自以為勝券在握,坐等衛右渠將王險城拱手相讓,好搶下北韓之戰的首功。

    其實,衛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羈縻楊僕,耍了一個計謀罷了,同時還離間兩位漢軍主將。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強硬的態度,要求衛右渠投降,衛右渠故意說:“我打算向楊僕將軍投降。”

    兩位大將相互拆臺,導致王險城久攻不下。

    第四階段:荀彘總攬兵權,北韓投降

    這件事讓漢武帝很不高興。他派濟南太守公孫遂前往北韓,調查兩位大將失和的原因。臨行前,皇帝密授公孫遂“有便宜得以從事”,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有當機立斷的權力,不必事先請示朝廷。

    公孫遂到了左將軍荀彘軍中,荀彘抱怨說:“王險城這麼久攻不下來,都是因為楊僕每次到了約定總攻日期,總是按兵不動。”荀彘還認為,楊僕私下裡跟衛右渠頻繁往來,而衛右渠又沒有投降的跡象,他懷疑楊僕有叛反的可能,並告誡公孫遂:“現在如果不把楊僕抓起來,恐怕會釀成大害。”

    公孫遂聽了荀彘的話後,覺得有道理,便以符節召樓船將軍楊僕到左將軍營中。楊僕剛入左將軍帳中,立即將逮捕,他的五萬名軍隊也被荀彘所吞併。

    荀彘吞併了楊僕的兵團之後,實力大增,重新發動對王險城的進攻。在十萬漢軍的猛攻之下,王險城的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北韓的宰相路人以及官員韓陶、尼溪相參、王唊等私下商議,王險城已經危在旦夕,國王衛右渠又拒絕投降,這樣只能是死路一條。路人、韓陶、王唊三人逃出王險城,向荀彘投降,而尼溪相參則留了下來。他試圖保全王險城,避免軍民更大的傷亡。

    尼溪相參收買了部分王宮中的近衛軍,又派出刺客潛入宮中,將國王衛右渠刺死,控制王宮,然後開啟城門,向荀彘投降。至此,衛氏北韓滅亡。其土地被併入漢的版圖,分置為四郡: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

    北韓戰爭雖然打得不算艱難,卻暴露出漢軍的許多問題。在這場戰爭中,漢軍缺乏統一的指揮系統,導致海/陸軍統帥前線爭功,相互拆臺,不能協同作戰。海軍統帥楊僕被莫名其妙解職,戰後陸軍統帥荀彘被莫名其妙誅殺。漢武帝派去的使者衛山、公孫遂最終都因為辦事不力被誅殺。這種混亂不清的懲罰機制,讓人直呼看不懂。北韓之戰是漢武帝時代戰爭的轉折點,在此之後,漢軍開始全面走下坡路了。

  • 2 # 史說新傳

    費勁不費勁,其實問題出在前線作戰指揮上。並非像打匈奴一樣費勁。先說漢朝和北韓關係演變。漢惠帝元年時(公元前194年),燕國難民衛滿偷襲北韓王險城(今平壤),自立為王,後人稱為衛氏北韓。 本來在漢惠帝時,曾透過遼東太守即約衛滿為漢之外臣,約定衛氏北韓應遵守:“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後期,衛氏北韓趁漢朝無暇顧及,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打壓阻隔吞併周圍小國與漢往來。到公元前161年,也就是漢文帝時期,衛滿之子衛蒙接替其位,在位三十餘年,此時,漢朝正值文景之治,北韓也算安分守己,與漢朝相安無事。公元前129年,衛滿之孫衛右渠成為北韓王,此時,漢朝正是武帝時期,東北亞局勢開始動盪,也是中國武力與文化向外拓展的時代。據《史記.北韓列傳.第五十五》記載,後來因北韓以兵力侵略其旁之真番等小邦,而眾多小邦國打算入漢朝拜見天子,衛氏北韓又加以“阻隔不通”,漢朝天子派使臣往諭,右渠王又不肯奉詔,導致漢武帝決心動用樓船等大軍討伐北韓,漢朝與衛氏北韓關係完全破裂。再說武帝對北韓用兵情況。元封二年秋,漢武帝召集眾臣,決定派海陸軍聯合征討衛氏北韓。漢軍東征的陸軍指揮官為左將軍荀彘,海軍指揮官是樓船將軍楊僕。陸軍遼東出發,跨鴨綠江,直擊浿水;海軍山東出發,橫跨渤海,北韓登陸。此役,海陸兩軍配合並不默契,海軍先抵達北韓,7000士兵在大同江入海口登陸,而陸軍主力部隊數萬人還未渡河。衛右渠發現海軍部隊人少,立即發起突擊,將漢朝海軍樓船部隊打散,楊僕花費十幾天才將散亂士兵集結起來。陸軍數萬人在浿水則遇到北韓頑強抵抗,進展緩慢。這時,漢朝派出了外交官衛山到北韓談判,衛右渠表示順服,雙方達成一致:衛氏北韓遣太子到長安道歉;獻上五千馬匹作為賠禮;為漢朝軍隊供應軍糧。兩軍後來實施停戰。事情並沒有按照約定發展,問題出在北韓太子身上,他本來要去長安道歉,結果到了漢朝邊界,他要帶著一萬多全副武裝的衛兵去,這自然被使臣衛山所拒絕,漢朝完全可以保證其人身安全,沒曾想這太子以此為由拒絕了,不相信漢朝,掉頭回國了。雙方戰事再起。荀彘的陸軍突破北韓防守的浿水,推進至北韓王險城西北,楊僕的海軍也推進至王險城南門,兩軍將北韓王城團團包圍。就在這大好形勢下,漢朝海陸兩軍指揮官在指揮策略上發生分歧,荀彘主張強攻一舉拿下,楊僕主張勸降。而武帝在派出二人時並沒有指定最高指揮官,導致二人意見僵持不下,被北韓所利用。後來,北韓王險城內派出使節,和楊僕去談條件,故意拖延時間,卻遲遲不做決斷。荀彘想去強攻,楊僕也不配合。荀彘要和北韓談判,對方也置之不理,只和楊僕去談判,這讓荀彘起了疑心。武帝覺得這場戰爭拖得太久了,就派了個大臣公孫遂來督戰。荀彘趁機打起了小報告,說楊僕和北韓有來往勾結,會加害他們,公孫遂信以為真,就召楊僕前來,趁機將其拿下,押回了長安。荀彘取得了全部指揮權後,就集中圍攻北韓王城,結果王險城內亂,多位大臣投降漢軍,北韓王衛右渠也被手下政變的大臣殺死。最終,漢軍殺入城內,官民紛紛投降。這樣立國87年的衛氏北韓宣告滅亡。衛氏北韓被滅後,漢武帝將其劃分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號稱"漢四郡"歸漢朝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分設太守及郡縣,郡設都尉縣設縣令。兩級官員及其隨從,均由中央派往。

  • 3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歷史淵源和威脅性不一樣。

    對漢朝而言匈奴是世敵,是威脅漢朝存在的外患,另外還是屈辱的代名詞,所以從劉邦建立漢朝起,到漢武帝前期為止都是隱忍待發,積蓄力量的準備期,之後強大的漢朝在漢武帝的帶領下集全國之力來對抗匈奴,因此對漢朝而言對外作戰的重心是匈奴。

    衛氏北韓對漢朝而言說是番外之臣也不為過,它們的建立者和統治者基本上都來自古中國,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和中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只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一些原因才導致漢武帝決定將其納入中華版圖,對此漢武帝並沒有特別將其放在心上,比如對世敵匈奴,漢武帝派遣的都是國之精銳,而對衛氏北韓漢武帝派遣的居然是囚徒組成的軍隊,就這樣也很輕鬆的將衛氏北韓滅掉,將北韓半島北部納入中華版圖,然後設定漢四郡。

    另外題主所言漢滅北韓比打匈奴還費勁,這個真不知道題主是從哪裡看到的,一個是舉全國之力還輸輸贏贏,另外一個只派遣了一些不是正規軍的軍隊就將衛氏北韓滅掉,難和易還有疑問麼?說白了漢朝真的沒將衛氏北韓放在眼裡而已,匈奴威脅影響著漢朝的生死存亡,漢朝嚴陣以待,衛氏北韓只是漢朝閒來無事隨手收拾的存在。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不知道題主是如何得出漢滅北韓比打匈奴還費勁這一結論的:匈奴是漢王朝的老冤家老對手,說雙方是世仇也毫不為過。當漢高祖劉邦還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時匈奴人就趁虛而入佔據了河套平原,劉邦坐穩皇位之後曾試圖北伐匈奴,然而卻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被匈奴大軍圍困了七天七夜,最終不得不以屈辱的條件向匈奴人求和。白登之圍作為漢匈之間第一次大規模交鋒就此在漢王朝心目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而在劉邦死後匈奴單于冒頓又致書調戲寡居的呂后則使漢朝倍感屈辱。白登之圍和匈奴致書事件作為漢初的兩大國恥使漢朝君臣揹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以致於漢朝歷經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連續四代君主七十餘年一直被匈奴壓制,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後才展開對匈奴的戰略反攻。事實上即使是在漢武帝展開對匈奴的戰略反攻後打得也並不輕鬆:漢武帝在位時期持續四十餘年的對匈作戰極大消耗了漢朝的國力——戰爭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以致於在此之前一直在持續增長的漢朝人口由3600萬下降到3200萬,如果算上本該增長而未增長的數字,那麼漢武帝伐匈奴導致帝華人口減少了近似千萬,同時曠日持久的戰爭也使漢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更為關鍵的是即使在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後終漢武帝之世也未能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否則就不會存在後來的蘇武、陳湯、班超等人的事蹟了。漢武帝並沒終結漢匈戰爭,事實上從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起漢匈戰爭前後持續長達130餘年。由此可見漢匈戰爭打得不可謂不艱苦,那麼當時北韓戰場的戰況又如何呢?在分析當時北韓戰場的具體戰況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漢朝與北韓爆發戰爭的緣由。

    話說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將北韓之地封給了商紂王的叔父箕子。需要注意的是:當時所謂的北韓之地大體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遼河流域一帶,和今天的北韓其實並沒多少關係。戰國中期以前箕子北韓的統治中心一直在中國境內的遼河流域。直到燕昭王徵山戎、伐北韓,遼河流域被燕國佔據,箕子北韓被迫將其統治中心遷往北韓半島。秦末漢初劉邦在滅秦滅項的過程中曾冊封過不少異姓王,可劉邦坐穩江山後就大力削弱異姓王勢力,燕王盧綰見朝廷執意削藩,於是索性起兵造反。盧綰兵敗後其部下一個名叫衛滿的軍官逃到北韓半島滅掉箕子北韓,開創衛氏族北韓。衛滿死後王位傳給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衛滿的孫子名叫衛右渠。被衛滿滅掉的箕子北韓的後裔逃到半島南部建立辰國。衛右渠時代辰國和北韓半島上另一個小國真番同時上書漢朝表示希望遣使前去中國朝見。衛右渠擔心這兩個國家投靠中國後會打擊自己,所以極力阻撓。漢武帝此時雖集中精力打擊北方的匈奴,但對這種外邦慕名來朝之事是不會加以拒絕的,而衛右渠的阻撓行為就令漢武帝異常不滿。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遣的使節涉何抵達北韓首都王險城,與衛右渠就辰國、真番遣使朝見一事進行談判。衛右渠心想:要是我同意讓真番、辰國這些小國朝見中國皇帝,那我這個北韓半島的霸主還當得成嗎?所以衛右渠對中國使者採取強硬的態度,堅決拒絕漢使者的要求。儘管談判破裂,作為中國藩屬的衛右渠還是派出一位裨王護送中國使團到達漢、朝邊境清川江。就在這個時候涉何突然發難——擊殺護送的北韓裨王。自從張騫立功於絕域以來,大凡出使外國的中國使者,都渴望能立功於異域,博取功名。涉何遠涉萬里出使北韓,結果卻兩手空空,無功而返,心情很是鬱悶,所以心裡想道:不如擊殺北韓裨王,也好回朝領賞。涉何殺死北韓裨王后帶著首級返回長安,向武帝劉徹回稟。當然涉何編了一套故事,吹噓自己殺死北韓的大將。劉徹聽了很高興,認為涉何是個果斷勇敢可用之才,便拜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遼東與北韓接壤,涉何無故殺死護送漢使團的裨王,令衛右渠大為震怒,便發兵攻打遼東。涉何打仗卻是外行,面對北韓的軍隊抵擋不住,最後被北韓軍斬殺。

    北韓軍隊公然越境進犯遼東並擊殺漢帝國的遼東東部都尉自然引起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勃然大怒,於是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季漢武帝劉徹將全國被判處死罪的囚犯赦免,編入遠征軍。曾在南越戰場與東越戰場立下戰功的樓船將軍楊僕被委任為遠征軍的海軍司令,率領龐大的戰船,下轄五萬名士兵,從封國齊國出發,出渤海,直趨北韓。陸軍司令由左將軍荀彘擔任,從遼東出發,直逼清川江。立功心切的楊僕帶領七千人的先頭艦隊率先抵達北韓首都王險城(平壤)。北韓國王衛右渠已經做好迎戰的準備,據偵察兵發回的報告,漢軍在王險城登陸計程車兵不過六七千人,衛右渠聽了大喜:先把這七千人的漢軍吃掉。數萬名北韓兵向楊僕的灘頭陣地發起了強攻,這些齊國來計程車兵,看來作戰經驗比較不足,抵擋不住北韓軍隊的一波接一波的攻擊,便逃竄到山裡。楊僕制止不住,一轉眼的功夫楊僕發現自己快成為光桿司令了,於是也逃進山裡,在山裡頭躲了十幾天,等到北韓軍隊退走之後才慢慢找回他失散的部分部隊。看來出師不利,有點過於輕敵了,楊僕頗為狼狽。海軍出師不利,陸軍呢?也很不順利:陸軍司令、左將軍荀彘率由遼東士兵為主力的漢軍先鋒,向漢、朝邊境挺進,後續部隊是由強悍的燕國、代國計程車兵組成,尚未到達前線。北韓國王衛右渠在清川江佈置要塞,加派軍隊固守,加強防禦工事。荀彘的先鋒部隊抵達清川江後,與北韓軍隊激戰,戰鬥陷入膠著狀態,荀彘一時無法突破朝軍的防線。遼東士兵的戰鬥力差,北韓軍隊一反攻,不少人轉頭便逃,荀彘氣死了,以軍法論罪,處死了不少逃兵。

    北韓太子一怒之下決定不渡過清川江,返回首都王險城。這意味著漢、朝之間的談判破裂了。和談未果,戰爭繼續進行:悍勇無比的燕國與代國兵團陸續抵達北韓戰場。荀彘的大軍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對清川江再度發動強攻,終於突破北韓的清川江防線,北韓軍隊退守王險城。荀彘兵臨王險城下。此時樓船將軍楊僕的主力艦隊也在北韓登陸,楊僕率領大軍也打到王險城。荀彘從西北方向進攻,楊僕從南面進攻。鮮朝軍隊的戰鬥力頗強,拼死抵抗,衛右渠堅守王險城,王險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城中糧食充足。荀彘、楊僕圍城數個月,仍然無法攻破王險城。此時漢軍的指揮中樞的缺點暴露出來了。當時武帝劉徹任命荀彘為遠征軍陸軍總司令,楊僕為遠征軍海軍總司令,相互不受對方節制,沒有一個明確的統帥,這導致了前線上協同進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楊僕對攻堅戰態度消極,主張與北韓和談,逼迫衛右渠投降。所以楊僕時不時派出使者進王險城,與衛右渠見面,要求衛右渠投降。荀彘則是個主戰派將領,他憑藉燕、代的悍兵,對王險城展開一波接一波的猛烈進攻。但南線的楊僕卻總是按兵不動,荀彘很惱火,便派人前往楊僕軍中,要求與楊僕約定總攻日期,在南、北兩面同時發起。楊僕每次都答應了,但荀彘發起總攻時,楊僕還是按兵不動。楊僕之所以屢屢毀約,是因為北韓國王衛右渠秘密派出使者,與楊僕談判投降的條件,並聲稱準備向楊僕投降。楊僕自以為勝券在握,等待衛右渠將王險城拱手相讓,好搶下北韓之戰的首功。其實衛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羈縻楊僕,耍了一個計謀罷了。

    衛右渠打探到漢軍的兩位將軍互相猜忌,就故意離間兩人。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強硬的態度要求衛右渠投降,衛右渠故意說:“我打算向楊僕將軍投降。”荀彘一聽氣死了。人一旦到了猜忌的地步,什麼樣的想法都冒出來了。荀彘細細一琢磨,這北韓國王對楊僕十分的友善,但卻不投降,這葫蘆裡賣的倒底是什麼藥?荀彘又聯想到,楊僕曾經被衛右渠擊敗,還逃到山裡躲了十幾天,莫非……楊僕與衛右渠有勾結?楊僕想叛變?荀彘越想越起疑心,對自己的判斷相當的佩服,楊僕如是不是想叛變,怎麼打起仗來那麼消極?每次約好發動攻擊的日期到了,他總是按兵不動?荀彘只差一件事沒做——就是逮捕楊僕。因為他知道自己沒那個許可權。兩位陣前大將互相不服的事報到劉徹那兒,劉徹心裡不高興了,於是打算派個人調查一下。濟南太守公孫遂接受了這項使命,臨行前武帝劉徹密授他:“有便宜得以從事”——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有當機立斷的權力,不必事先請示朝廷。公孫遂到了左將軍荀彘軍中,荀彘抱怨說:“王險城這麼久攻不下來,都是因為楊僕每次到了約定總攻日期,總是按兵不動。”荀彘遲疑了一下,接著說:“根據我的判斷啊,楊僕有可能叛變,現在如果不搞定他,恐怕將是心腹之患,否則樓船兵團將與北韓軍隊一起消滅我們了。”公孫遂點點頭,楊僕的所作所為,確實有不少疑點,荀彘說法不無道理。公孫遂就說:“這樣吧,我派人持符節,前往樓船兵團大營,召楊僕前來參加軍事會議,等他來了,咱們就將他綁了,你看怎麼樣?”荀彘聽了大喜,連說:“好計謀。”楊僕一腳剛進左將軍荀彘的帳營,就被埋伏的甲士一擁而上,用繩子綁得結結實實的。楊僕大罵道:“奶奶的,你們竟然敢把老子綁起來,造反啊?”荀彘冷笑道:“我看要造反的人是你。”手一揮,讓甲士們把楊僕帶下去。

    公孫遂自作主張將楊僕的樓船兵團交給荀彘,荀彘於是成為遠征軍的惟一統帥。荀彘在合併了楊僕的兵團之後,實力大增,重新開始對王險城進行強攻,攻擊的猛烈程度遠遠超過以前。王險城的防禦頻頻告急。衛右渠堅決不投降。但是王險城已經危在旦夕,北韓的宰相路人、韓陶、尼溪相參(尼溪估計是個小王的封地,尼溪的宰相參,有名無姓)、王唊等,揹著衛右渠商議:“我們本來準備向樓船將軍楊僕投降,但樓船將軍被逮捕了,現在漢軍左將軍荀彘吞併了楊僕的軍隊,這戰打得更猛烈,王險城恐怕是守不住了,而大王又不肯投降,看來我們得為自己找個退路才行啊。”路人、韓陶、王唊逃出王險城,向荀彘的漢軍投降,但在逃亡途中北韓宰相路人死於路上,估計是捱了一記冷箭。尼溪相參沒有跟著逃,他潛伏在王險城內。此時衛右渠仍然幻想可以堅守,但政要們紛紛逃出城,向荀彘的漢軍投降,同時堅固的王險城業已被漢軍開啟幾個缺口,陷落只是早晚的事情了。尼溪相參決心要挽救王險城的命運。於是前線吃緊,衛右渠將自己的親兵也調到前線,王宮的守衛薄弱,尼溪相參收買了部分王宮中的近衛軍,又派出刺客潛入宮中,將國王衛右渠刺死,控制王宮,然後正式向漢軍投降。衛滿北韓滅亡後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合稱漢四郡,統治北韓半島漢江以北地區。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北韓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北韓咸興),後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治夫餘、高句麗等族。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併為魏晉所承繼。

    縱觀漢滅北韓的全過程:漢軍先是海陸兩路大軍受挫於北韓都城之下,繼而試圖採取和談的方式解決北韓問題,然而由於雙方的互不信任狀態導致和談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當戰爭重新爆發後漢軍又一度陷入膠著狀態,甚至在此過程中漢軍前線的海軍主將和陸軍主將還出現了相互猜疑的現象。整個漢滅北韓的全過程的確稱得上是跌宕起伏,然而在此期間儘管有曲折,可畢竟從公元前109年漢朝出兵到公元前107年衛氏北韓滅亡總共歷時不滿兩年,無論從持續時間或是從戰爭規模來看都無法與漢匈戰場相提並論。終漢武帝之世也未能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衛氏北韓滅亡後漢王朝在當地設定樂浪、玄菟、真番、臨屯進行有效管轄,甚至即使漢朝滅亡之後魏晉也得以繼承漢四郡故地。無論如何我也看不出漢滅北韓的行動比打匈奴費勁在哪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飛韓世忠等地方大帥不聽號令,南宋趙構如何培養自己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