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斯圖嘉特
清朝立國後為什麼不發展火器?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快速機動部隊(騎兵)充滿自信
清朝在入主中原前,對自己的軍事力量是充滿自信的。努爾哈赤在對明朝的歷次戰爭中獲勝,主要依靠騎兵部隊的機動能力。這種機動能力可以製造出其不意的效果。明軍防線漫長,而後金軍隊集中優勢兵力打擊一點,往往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另外,努爾哈赤也非常重視兵法。他命人將《三國演義》譯成滿文,分發給高階將領以便於學習。相比之下,明軍雖裝備有火器,但戰法落後使用分散,形不成大規模戰力。沒給後金軍將領留下多少印象。
二、封建帝王的保守思想在作寵
滿清歷代皇帝熟讀經史子集。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認為中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國。統一中原後環視周邊,已經沒有了對手。既然沒有對手發展火器做什麼?沒有需求就沒必要發展。到“洋務運動”時,才意識到火器的重要性。可見封建帝王對事物的認識也是隨著國家戰略態勢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
三、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延續和翻版
中國曆代封建皇帝都不重視科技發展。而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更是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重文輕技,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的始終。如果哪位大臣提議研究火器,一定會被皇帝臣子們認為是另類和怪物。弄不好烏紗帽都得丟。這種氛圍下借個膽子,任誰也不敢提出這樣的怪異的想法。騎射、刀槍才是正統!另外打下江山的都是些騎射將軍。突然弄出火器,就會觸犯這些人的利益,動搖其地位。他們是無論如何不會答應部隊使用火器的。
四、火器的戰法並不成熟
歐洲人使用火器作戰,不單單是遠距離發射這麼簡單。最重要的,他們有成熟的戰法。懂得如何把火器火力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在對付騎兵時既有經驗也有效率。而縱觀明軍對火器的使用和訓練就很差勁了。戰鬥中並未表現出強勁的戰力。反而是後金的騎兵機動部隊佔有巨大優勢。因此並不被看好。另外使用火器也體現不出軍人的勇敢,被認為是奇淫巧技不足掛齒。
綜上所述,是封建體制和戰爭的需求限制了火器的發展。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沒有被華人利用。卻反被外華人用來敲開了中國的國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
3 # 金瑟祺安
明清戰爭後期,清軍的火器,無論是質量、製造水平、數量還是應用技術,都超過明軍
明清戰爭後期,清軍中的火器兵主要是漢軍旗,即所謂的烏真超哈(滿語重灌部隊)
後期清軍攻城掠地,主要依靠火器
所以,題主的問題,基本論據已經不成立
另外,八旗制度,但從軍事效率和組織模式層面來講,都是遠比明朝衛所、營兵和家丁的軍制先進和高效的,根據傳教士的一些寫實記錄,八旗的紀律性更不是明軍能比的。
還有一點漏了的是,滿洲漁獵民族出身的滿洲軍人真正擅長的是步戰肉搏而非我們一直認為的騎射,滿洲軍中戰力最強的公認是索倫營,這些黑龍江土著組成的部隊,穿兩層鎧甲打前鋒的野人,步戰近戰基本是明軍的夢魘。
然後,17世紀的火器,優勢被誇大了
一,火器在那個時代和冷兵器相比優勢有限的很。事實上,早期火槍輸出效能不如弓箭,這點在歐洲三十年戰爭已經被證明了。甚至英國議會到18世紀還討論過是不是應該用燧發槍全面取代傳統英格蘭長弓。甚至拿破崙時代,即使是空心方陣和火炮霰彈已經大行其道的時代,騎兵依然是戰場上不可替代的機動、追擊和決勝的兵種。滑膛槍線陣被胸甲騎兵和槍騎兵衝散的也不是什麼個例。17世紀,和訓練有素的弓箭部隊對射,阻擋騎兵,火繩槍部隊崩潰基本是唯一的結局。所以火繩槍手才需要長矛手掩護,才需要陣型去貫穿戰術邏輯才能發揮效能。那火器的優勢在哪裡?使用簡單。一個操釘耙的農夫,一個禮拜時間就能學會火器使用方式然後拉到戰場上去了,以求在陣亡或者潰逃前能夠打出兩輪子彈,在槍林彈雨中總能矇混到一些命中。而弓箭手需要經年累月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第其次是成本問題,鉛彈的成本遠比箭失低。當然這也是火槍並沒有誕生出完善成熟的戰術理論體系。
二、明軍捨近求遠揚短避長,不發揮火器和工事結合的優勢,偏偏喜歡和清軍打野戰。那個時代,鳥銃、虎蹲炮,屬於前裝火器,射速慢,射程近,精度差,不依託工事,基本上撐死打個兩輪就讓清軍衝入。而事實上明軍依然是一支冷兵器部隊,鳥銃,虎蹲炮這些東西,在明軍那幫丘八眼裡,依然只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輔助玩意兒,真正有戰力的,是自己那群日夜操練武藝弓馬的家丁。
明軍輸給清軍,不是文明輸給了野蠻,而是農民輸給了職業軍人
明軍輸給清軍,不是文明輸給了野蠻,而是農民輸給了職業軍人
明軍輸給清軍,不是文明輸給了野蠻,而是農民輸給了職業軍人
重要事情說三遍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都不願承認呢
然而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先不問是不是然後再問為什麼呢
然而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不願面對這個板上釘釘的事實而且能夠用一大堆漏洞百出的邏輯來拼命反對和否定你的觀點呢?
因為很簡單,明朝是漢人的朝代,清朝是少數民族的朝代
所以,最後得出個結論
永遠不要試圖和民族主義講道理,因為民族主義永遠是感性的、片面的、偏執的,民族就足以覆蓋一切,而非理論。就這麼簡單,回答完畢
-
4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先看看題目的圖片,這張反應清軍火器陣法“九進十連環陣”的大閱圖的一部分。根據大閱圖推測,清軍在綿延兩公里的戰線上佈置了近5000名火槍兵和100多門大炮,並在陣中配屬長矛手和刀盾手負責保護火槍手並同敵人近身肉搏。同時,在兩翼還佈置了大量的騎兵用來迂迴、追擊。
當然,清軍主要是八旗主要使用九進十連環陣,畢竟八旗是野戰機動的主力。不過,綠營也演練九進十連環陣,同時各地的綠營還根據本地的地理特點開創了不少陣法,並多次得到了朝廷表揚。比如說廣西的桂林陣法以及楊芳鎮壓白蓮教叛亂時創立的陣法,都得到過朝廷的表揚。
而且,清朝是對火器最為重視的王朝,不僅軍隊全火器化,全面淘汰了佛郎機、三眼銃這種玩具並以火繩槍、紅衣大炮(加農炮)以及臼炮、野戰炮取代,還透過澳門從歐洲進口西洋火器,先進的火器在中國從不缺席。英華人在鴉片戰爭中就發現了被評論佈置在炮臺上的重型加農炮。與此同時,本著良民自保的原則,清朝也允許民間大量持有火器,基本上每個成年男子都能打一杆火繩槍,只要在槍上刻上名字並在官府登記即可。當然,不光是良民,根據紀曉嵐的記載,他家的家丁出門都扛著火槍。
即便是近代,清軍拿的武器仍然是西洋火器,而不是什麼大刀長矛。除了騎兵還保留馬刀、長矛等裝備,步兵早已實現全火器化。以乾隆年間的遠征軍為例,每百人75杆火槍,一門火炮,剩下的20個人為騎兵。也就是說,評論每百人就有75名火槍步兵,20名騎兵以及5名炮手(一門新鑄威遠炮)。
總結——所謂清朝不重視不發展火器,是非常愚蠢的謊言。只有多讀書,才會獲取知識。
-
5 # 奧思智略
清立國可追溯到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號大金。20年後的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大金為大清。
在此前與明軍作戰的過程中,清軍吃虧大多是在攻城戰中,尤其是袁崇煥經常堅守不出,在城樓上用紅夷大炮回擊清軍八旗軍的進攻。努爾哈赤就曾因此受傷。但說努爾哈赤是被火炮轟死的有點言過其實,努爾哈赤受傷後一年多才過世,期間還帶兵出征過,可見炮傷並非主要致命原因。
而在野戰中,由於八旗鐵騎的高速移動性,明軍的火銃和火炮基本起不到什麼作用。這也是明軍願意龜縮在城內的原因,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火器的威力。
清軍在吃過火器的虧之後,也奮起直追,組建自己的神機營和火炮營。初期主要是購買、繳獲和仿製。後來直接把歐洲來明朝販賣火炮的一干人員截來,再加上一些不堪明官員盤剝的工匠投誠,清軍的技術實力和生產能力大大提升。
至清軍入關時,其火器無論是威力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明軍。清軍一路南下,很多城池都是用紅衣大炮硬生生轟開的。
而在康雍乾三代的南征北戰中,火器在各次作戰中更是大顯威力。一直到清完全統一天下,火器才銷聲匿跡。
所以,清初期還是非常重視火器的製造和使用的。
-
6 # 上將噯福斯
這是一個偽命題!
清朝不但十分重視火器,大規模裝備火器。
看這張圖,全是火槍手。
在清軍的隊伍中,早已開始冷熱兵器混用,鴉片戰爭前有些部隊的火器裝備率甚至超過40%,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大刀長矛弓箭。
清軍火器裝備非常早。清軍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充分認識到火器的巨大威力,因而極力用繳獲的武器裝備和發展自己的火器部隊。又招攬漢人工匠和葡萄牙軍人研究火器技術。金天聰五年(1631年),清軍又開始自己製造火器。從而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火器部隊,這就是著名的烏真超哈(重步兵),這支部隊在後來滅亡明朝的戰爭中一路摧城拔寨,發揮了重大作用。
清軍火器質量好。明軍裝備的大量火器,卻往往不能殺傷敵人,一戰而潰。根本原因就是火器粗製濫造,質量不過關。而清軍大量裝備紅衣大炮和鳥銃,火器質量已經超過了明軍。在大淩河之戰中,清軍就是用紅衣大炮,轟開了明軍的車營,才打了勝仗。雙方火炮對轟,一勝一敗,足以說明問題。
清軍火器戰術先進。明軍的戰術主要是憑堅城用大炮,固守城池。野戰則用車營,以大小佛朗機為主要武器殺傷敵人,殺傷力和射程都及紅衣大炮。
清軍充分騎兵優勢,實現騎兵、炮兵和重步兵協同作戰。以射程遠、威力大的紅衣大炮轟擊射程近、威力小的佛朗機,以騎兵掩護炮兵、衝擊敵軍,以重步兵攻堅。多兵種協同配合,在當時來說,戰術理念十分先進。
清軍火器的特點。清軍在長期戰爭中,認識到火炮的巨大威力。十分重視火炮的發展,而不重視火槍。這一點倒是與明軍很像。
在對餓薩爾滸之戰中,俄軍裝備了燧發槍,清軍只有火繩槍,最後清軍以火炮取勝。在對準格爾的戰爭中,清軍也是火槍落後,而以火炮取勝。這更加堅定了清朝統治者的火炮情節。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清朝皇帝對裝備燧發槍這樣的先進武器不感興趣。因為他覺得沒用啊。老子直接拿大炮轟,還要什麼槍啊。
另一個後果就是,清朝在槍械的發展上走了一條奇葩的道路,槍的威力越做越大。最後發明出抬槍這樣的奇葩。這根本不是槍,他就是炮!八路軍武器少,直接拿過來當炮用。
清朝建國後火器的發展。我們前面說過,清朝統治者是十分重視火器的。清朝建國之後,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一直沒有放鬆火器的研發裝備工作。
這是乾隆御用鳥槍
康熙年間,三藩之亂,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
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炮近千尊。
清軍火槍手
乾隆二十一年(1756)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記載各種火炮85種,同年頒行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制式武器。
只是後來承平日久,軍備廢弛,清朝的火器也就落後於世界了。
-
7 # 天秀阿門
那時候的火統有什麼用還不如我一個騎兵團一個衝鋒三兩下就完了吃苦頭主要是護甲鐵甲實在是太爛了我要是當時的和申我就花重金打造三個旗重甲騎兵來回幾個衝鋒什麼火槍隊都要死光光
-
8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個問題本身的確有點片面,大清國立國以後不是沒有發展火器,甚至還設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隊,只不過在各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忽略了火器升級和戰法戰術,發展力度不大,沒能與時代接軌。清朝政府軍對抗洋人絕不是單純用的大刀長矛,甚至和農民軍太平天國交戰也廣泛運用了火槍和火炮。大家對清朝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感覺,可能是義和團對抗洋槍隊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客觀的講,清朝的火器的確明顯落後於世界潮流。究其原因:
第一:科研環境所致。在閉關鎖國的國策和八股取士的人才培養機制下,不單是軍事裝備研發方面,整個中國的科學技術也開始逐漸落後於西方。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科技迅速崛起,力學,數學,化學等近代自然學科學科開始蓬勃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火器的研製。而中國卻一味的追求人民的順服,用僵化的八股取士來選撥人才,那些對自然科學有幫助的領域往往被視為“奇淫技巧”,只有熟練工匠,沒有研發型的科學人才,科研人才也不被主流社會所尊重。
第二: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長時間遮蔽了外來威脅。加之周邊的屬國,諸如北韓、越南、緬甸等等,都是更貧弱的國家,不值一提;《尼布楚條約》穩住了沙俄,而且,當時沙俄的擴張方向是西方的出海口(波羅的海和黑海);清朝幾次發生的邊疆部落叛亂也都是技術落後的少數民族隊伍,手頭的火器應對這些叛亂已經綽綽有餘;另外就是白蓮教這類的漢族民間武裝,打打殺殺都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所以,大清國的戰爭危機感不是很強,缺乏發展火器發展動力。
第三:清朝是中國中央集權的頂峰,“朕即朝廷”,事無鉅細都要親力親為,控制的極其細微。清朝的皇帝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還是天天有管不完的事兒。因為,滿族人口本來就少,一旦控制的不夠到位,漢人伺機造反,大清江山將難以儲存。
如果大力發展火器,那麼,大清身為遊牧民族的彪悍體格和矯健的身手,在火器面前的優勢一下子就不明顯了,努爾哈赤就是紅夷大炮炸死的,或許滿人還是有一定的陰影。
而且,如果用刀槍騎馬打仗,需要在專業的指導下從小訓練,一般的漢人往往不具備這個條件;然而運用火器,幾周的時間就能掌握,如果火器在漢人中間廣泛流傳,滿族的騎射和近距離砍殺優勢將不復存在。清軍線式戰術訓練
出於維穩需要,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前,只有八旗軍隊才可以使用先進的火器,而漢人軍隊基本接觸不到火器。
所以,清朝軍隊裝備可不單純是大刀長矛,只是在眼界與私心的影響下,忽視了火器的研製與更新,同時忽視了火器戰術的運用,沒有研究出歐洲那種完備的戰法、戰術,沒能與世界接軌。
-
9 # 香菸飄渺35
用進廢退!後來丈打的少了,對武器進步的需求自然降低了!清末時,面對洋洋炮,清只好引進了!現在西歐那邊也差不多,軍費投入少,對新武器研發熱情不高。過去歐洲那邊可不是這樣,二戰前,你追我趕搞軍事!
-
10 # 帥帥de阿喆
因為要防漢啊,如果允許發展火器,那麼製造火器的材料就必然會在市場上流通,那麼就會有反清人士夠得此物,造火器打擊清軍。所以乾脆禁止火器研發,只在政府內弄個工部,把以前的老槍老炮修修補補即可。
回覆列表
其實原因很簡單,維穩。
在和明朝的交火中,滿清也明白火器的厲害。他們鑄造了大炮,也使用了一部分步兵火器。
但打垮吳三桂以後,基本不存在有威脅的敵人。
在雅克薩的交火中,滿清兵被俄國鬼子的火繩槍和燧發槍打的一塌糊塗,傷亡是對方几倍。
即便如此,滿清也不願意大舉研發火器,原因只有一個,維穩。
因為,步兵火器,是滿清最害怕的東西。
火炮雖厲害,在民間不可能鑄造,不怕老百姓用火炮造反,但步兵火器不同。
滿清戰勝垂死的大明,主要依靠整體戰術,尤其是滿清鐵騎的騎射和衝擊。
這玩意不能速成,即便是滿洲韃子也要練習10年以上才能熟練掌握騎射技術。
漢族老百姓都是小民,平時求生活,哪裡有這麼長時間練習這玩意?
換句話說,無論漢族老百姓怎麼練,肯定都幹不過弓馬定天下的滿清兵。
就冷兵器弓箭方面,滿清可以輕鬆掌控天下。
可惜,一旦國內流行火器,就會完全不同。
火繩槍很容易訓練,普通老百姓隨便練上1到2個月,也能熟練放槍。火繩槍的威力不小,射程比弓箭遠,如果保持較大數量,就是滿清弓馬的剋星。
如果任由民間發展火器,以漢人的聰明程度,用不了多久就會全國都是火槍,到時候滿清還怎麼鎮壓?本來自己就沒多少人?
這其實和火槍出現後,歐洲騎士階層瓦解一個道理。
一旦民間大量出現先進火器,滿清就沒有軍力上的優勢,控制不住喊人老百姓,自然要對付你。
清朝《大清律》中,明確規定,民間私藏火器是重罪。
發現藏1件杖責80,以此類推。要知道,80下基本就能把人打死。
私造火器,杖責100,流放3000裡外。
到了鴉片戰爭期間,滿清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和弓箭。
甚至和太平軍的對戰中,傻鳥清軍還是用弓箭和土造火器,而漢人為主的太平軍則開始使用從洋人那裡購買的先進火器,殺得清軍屁滾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