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生菌的話

    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的是歷史上秦漢時期的匈奴人,有的人認為其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率領的蒙古鐵騎,其實不然。

    生活在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興起於內蒙古陰山山麓,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已經開始崛起。當時,和匈奴挨著的國家是趙國,也是匈奴最關注的國家,他們經常給趙國帶去快馬彎刀的問候。

    在趙武靈王繼位後,開始了他的改革,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全面遊牧化趙國騎兵,取匈奴人機動性強的優勢,棄匈奴人紀律性差的缺點。

    改革後的趙國,開啟了華夏族對匈奴大勝的一仗。趙國大將李牧,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術,一舉殲滅匈奴10萬人馬。從此以後的10多年間,匈奴甚至不敢接近趙國邊境。這一戰扭轉了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戰爭態勢。

    秦統一全國後,對匈奴發起了兩次大的進攻,大將蒙恬率領大軍兩次進攻匈奴,使其退出河套地區,向北逃去。

    秦朝滅亡後,漢朝建立,由於在這個空檔期,匈奴再次崛起。冒頓單于成了匈奴的首領,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帥。他帶領30餘萬匈奴士兵征服了西域大片區域,控制了Murano、烏孫、等20幾個國家,成為草原上最強大的民族。

    劉邦曾率兵北擊匈奴,被圍在白登山,可見當時匈奴的力量之強大。漢朝和匈奴和親,贏得穩定,不斷積蓄力量,直到漢朝第七位皇帝,漢武帝時期才有足夠的能力北擊匈奴, 任用大將衛青、霍去病等,大規模地向匈奴發起反擊,透過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四大會戰,極大地斬殺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讓匈奴向更北的地方逃去。

    在漢朝的不斷進攻下,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歸附漢朝,北匈奴則繼續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第一站到達了伊犁河谷,被班勇兩次擊敗,第二站來到錫爾河流域,又遭到漢朝的攻擊。繼續向西來到頓河流域,征服阿蘭國,藉此休整和補給,在此地徹底恢復元氣。擊敗了哥特人。從此佔領了南俄羅斯草原,此時的匈奴處於烏爾丁大單于的統治之下。他們一舉奪取多瑙河盆地,騷擾東羅馬帝國。

    在奧克塔爾大單于時期,匈奴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建立了匈奴國。在他弟弟盧加單于的帶領下多次進攻東羅馬和馬其頓,逼迫其向匈奴進貢。

    在盧加死後,他的侄子阿提拉繼位,匈奴迎來了帝國的鼎盛時期。他進攻北歐和東歐,許多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紛紛投降,強迫東羅馬帝國向其進貢更多。

    452年,向西羅馬帝國發起進攻,義大利北部城市幾乎被匈奴摧毀,西羅馬皇帝和教皇趕緊和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隊中爆發瘟疫,阿提拉同意議和,這時匈奴帶著大量的財物揚長而去。

    在453年,阿提拉單于在新婚之夜死在了婚床上,他死後,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隨後被東哥特人和吉皮底人組成的聯軍打敗,從此匈奴在歐洲草原上一蹶不振,逐漸沉寂,被人逐漸遺忘。

    據說現在的匈牙利就是當年匈奴人的後代,匈牙利是是西方國家中唯一一個姓氏在名字前面的國家,這和我們一樣。不過匈奴這個名族雖然漸漸被同化消失了,但是他們的故事將繼續流傳下去。

  • 2 # 我淡如菊

    阿提拉最終之所以放棄征服歐洲,原因無他,因為他死了,據說是因為丁丁被咬掉死的。

    描繪阿提拉之死的油畫

    其實,歐洲人的噩夢並不是從阿提拉開始的。在阿提拉前面幾任可汗時期,歐洲人就已經領教了匈奴的厲害。

    自西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討伐匈奴,經過西漢、東漢對匈奴持續的戰爭,到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匈奴接連大敗,北匈奴政權全面瓦解,北單于率部分族人西遷。漠北地區被西進的鮮卑族佔據,留在草原東部的匈奴歸順了鮮卑,以鮮卑人自稱,成為鮮卑族的一部分。南單于率部南遷,歸降漢朝。

    西逃的北匈奴第一站來到了烏孫國故地(伊犁河流域上游一帶),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24年、126年漢西域長史班勇兩次擊敗北匈奴,137年漢將斐岑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伏爾加河以東、裡海以北。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中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阿蘭國的位置大體在俄羅斯頓河流域,在高加索山以北,黑海以東。350年,匈奴騎兵與阿蘭國的馬拉戰車大戰,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大部分阿蘭人加入了匈奴聯盟(這部分阿蘭人就是奧塞梯人的祖先),少部分逃入深山(後與汪達爾人去了北非)。經過1.2萬公里的長途跋涉後,匈奴人終於來到歐洲的東境。從此,歐洲人的噩夢開始了。

    匈奴對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的入侵

    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其族人一部分向匈奴人投降,一部分不願屈服的人則倉皇向西逃竄投奔西哥特人(居住在今天的羅馬尼亞),將壓力和恐懼帶給了兄弟民族。

    自覺大禍臨頭的西哥特人將全民族的安全寄託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在匈奴騎兵來到德涅斯特河東岸之時,在西岸佈置防線企圖阻止匈奴人渡河。結果,能征善戰的匈奴巧妙地繞道而行,趁著月夜在德涅斯特河上游偷渡成功,奔襲了西哥特人的後路。本已成為驚弓之鳥的西哥特軍隊,竟不戰而潰,連同家屬在內數十萬人潮水般地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

    匈奴帝國四處攻略

    在打敗哥特人,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開始急劇增加。同時,匈奴騎兵仍然不停歇,一部分渡過多瑙河,與哥特人一起騷擾羅馬帝國;一股騎兵向南攻克了亞美尼亞;一股騎兵進攻美索不達米亞,396年打到波斯和敘利亞。一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已基本建立起來,單于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並且在為之後更大的入侵積蓄力量。

    後世復原的匈奴騎兵

    哥特人是匈奴西侵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在其身後,還有法蘭克、汪達爾、盎格魯-撒克遜等日耳曼人部落。這些羅馬人眼中的蠻族,彪悍尚武,信奉“向鄰人掠奪財富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戰爭成為民族生活正常職業”的野蠻人,眼下卻遇到比自己更為兇猛的匈奴人,受到可怕的衝擊,紛紛喪魂落魄,四處奔逃,這是名副其實的民族大遷徙。受到匈奴人驅趕的“蠻族”最後走投無路,被“擠進”了多瑙河與萊茵河彼岸的羅馬帝國,西方歷史上的一個嶄新時代就這樣到來了。

    公元395年,最後一位被稱為“大帝”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去世,東西羅馬皇位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統治,而此時的匈奴正處於烏爾丁大單于的統治。400年,匈奴人的遊騎已經出現在色雷斯和馬其頓地區,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Alaric)深知自己不是匈奴人的對手,第二年西哥特人就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為了保衛義大利,西羅馬不得不火急調回邊境駐軍。萊茵河上的堡壘被放棄了,甚至守衛不列顛島上 “哈德良長城”的軍團也被召回。匈奴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這一事件的連鎖反應就是逼迫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只得向西羅馬腹地進軍,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了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永恆之城陷落了,西羅馬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匈奴對東羅馬帝國的蹂躪

    當被匈奴人驅趕進入西羅馬的蠻族在羅馬帝國內攻城略地之時,匈奴人把目光瞄向了東羅馬帝國。公元408年,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準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襲擊,烏爾丁大單于就這樣戰死在沙場。烏爾丁(Uldin)曾經這樣向族人宣佈:“凡是太陽能照到的地方,我都將對其加以征服。”這成了其後匈奴人的國策。

    烏爾丁死後,匈奴帝國的繼任者俄塔、蒙杜克、盧加(阿提拉的舅父),在繼承王位的同時都繼承了這一政策。盧加大單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來確保邊境的安寧。在東方被漢人打得落荒而逃的匈奴人的榮耀終於在西方找了回來。

    434年,盧加單于去世,阿提拉和布萊達共同繼承王位。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445年,阿提拉刺殺了兄弟布萊達單于(跟他的老祖宗冒頓單于學的吧),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于。由此,匈奴帝國進入它的鼎盛時期,整個歐洲在匈奴的鐵蹄下瑟瑟發抖。

    匈奴鐵蹄下的歐洲

    “上帝之鞭”----阿提拉

    此時的阿提拉已成為一個權力的怪物,歐亞大陸的每個角落都遍佈著他的追隨者和黨羽。同時,帝國境內還有無數附庸,譬如生活在黑海北部草原的阿蘭人、易北河以東的東哥特人和吉匹特人,他們都曾被匈奴征服,又在敬畏之心下走到了一起——是阿提拉本人讓他們團結一致,令這個帝國簡單但高效地運轉著。對於他的族人來說,獨掌大權的阿提拉是一位父親式的國王,他似乎天生要和子民打成一片。“當客人們用金質或銀質的高腳杯暢飲時,阿提拉卻用木質酒杯;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平易近人且富有節制,和貴族們表現出若遠若近的距離。”同時,阿提拉又是一個普通人,這至少反映在他對女人的態度上:他征討四方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用來自世界各地的異性豐富他的後宮,作為結果,他的兒子們“多得可以自行組成一個民族”。

    阿提拉首先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人、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格蘭。在那裡,他們又逼迫先前在此的凱爾特人遷往蘇格蘭和愛爾蘭。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於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騎兵長趨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乞降。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同時又被贈予了多瑙河以南面積可觀的領土。這次戰爭使東羅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匈奴人所經之地“殺戮無數,血流成河。他們搶劫教堂和修院,遍殺修士與修女。”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起裡海,北到北海,西到波羅的海和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東西羅馬均被迫向其納貢,以求免遭蹂躪。

    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焚掠巴爾幹不過是一個前奏,而徹底佔領高盧則是他第一個目標。所謂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三世紀始就己處於羅馬帝國治下。後者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公元前51年被愷撒大帝征服。在阿提拉的計劃中,完成了對高盧的征服之後,下一個目標將是羅馬城。也就是說,他的最後目標是要把整個西羅馬帝國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隨後的幾年裡,阿提拉作了充分的準備。接著,一次醜聞又讓他找到了入侵的理由。

    449年,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莉婭與她的宮廷侍衛的私情被發現,受到其母干涉。那位不幸的情人被處死了,而霍諾莉婭被送到君士坦丁堡囚禁起來。此女不知是出於惡做劇還是報復心理,情急之中派人給西哥特王西奧多里克送了一封信,稱若能解救則將許配自身為妻。同時她也給阿提拉送了一枚戒指和一個口信,表達同樣的意思。西奧多里克以此為由,一路連下七十餘城,直殺入東羅馬,大肆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被賄以重金後始退。西奧多里克根本沒有理會婚約之事,因為他也非常懼怕阿提拉,不願意與他爭風吃醋。至於阿提拉,他要求把包括高盧在內的一半西羅馬割讓給他作為嫁妝,遭到拒絕後,451年,匈奴大軍出動。當他越過萊茵河時,宣稱這不過是以武力來尋求應得的權利。他要履行婚約,迎娶霍諾莉婭。

    451年2月,匈奴大軍在阿提拉的指揮下抵達了萊茵河,步兵和騎兵在接下來幾天渡過了它,掃蕩了毫無防備的高盧地區。在蘭斯,城內的大主教唱著聖歌試圖擁抱敵人,但結果卻是被敵人砍為兩段。包括萊姆斯、美因茨、斯特拉斯堡、魯昂、科隆、沃姆斯和特里爾在內的一系列歐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搶劫和焚燬,居民幾乎全被屠殺,屍臭在數年後仍清晰可聞。

    在掃清了萊茵河流域的通路之後,阿提拉率領他的匈奴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殺向高盧的心臟,包圍了奧爾良。

    吉娜維芙,巴黎的主保聖人,據說是她的虔誠讓阿提拉撤軍。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巴黎當時只是一座小城市,並不值得匈奴大軍洗劫。

    匈奴人強勁而迅猛的軍事行動不僅使西羅馬危在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脅著各新建之日爾曼國家的安全。面對共同的敵人,被稱為“最後一個羅馬人”的羅馬的最高指揮官埃提烏斯將這些對匈奴人有仇恨的各方勢力迅速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有效的軍事聯盟,組織了一隻同樣強大的聯軍來迎擊阿提拉。聯軍主要由羅馬高盧人組成,包括有西哥特人、阿蘭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

    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法國香檳地區展開決戰,這就是西方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之一沙隆平原之戰。由於不共戴天的民族都匯聚於此,因此戰鬥的慘烈程度從開始便已註定了。據說第一天雙方戰死者即達16萬人,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沙隆平原戰役沒有以任一方的勝利告終。在付出高昂的傷亡後,各自掩埋了死者後悄然後撤。

    但在戰略上,阿提拉不得不直面他的失敗:他並沒有如願征服高盧。為了洗去這段恥辱,第二年他決定突襲義大利。被稱做“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開始了對西羅馬的懲罰。

    452年,阿提拉率匈奴大軍繞過阿爾卑斯山,從東面進入北義大利,位於亞德里亞海岸的阿奎利亞城(Aquileia)幾乎被從地面上剷除了,人們不顧一切逃向沿海地區。當倖存者站在礁湖中間,不禁發出感嘆:“Veni Etiam”(我終於到了)。後來,這個避難所幾經變遷,成為中世紀的財富之都威尼斯(Venezia)。

    阿奎利亞古城遺址,倖存者後代後來建立了威尼斯。

    在羅馬帝國的宮廷,壞訊息接踵而來:帕維亞被佔領,維琴察被破壞,維羅納、曼圖亞和米蘭遭洗劫,匈奴人幾乎徹底焚燬了整個北義大利。阿提拉顯然享受著眼前的景象,也許在一座城市的廣場上,他還效仿了將頭顱堆成小山的亞洲祖先(好像這是學的霍去病,可是霍去病是將匈奴人的人頭堆成了小山)。

    在當時整個西方世界看來,羅馬城就要成為阿提拉的囊中之物了,然而緊接著發生的事極富傳奇色彩。由於瓦倫丁三世早已遷住拉文那,此時的羅馬城實際上由教皇管轄。就在阿提拉逼近羅馬城時,教皇利奧一世捨身出城,在北義大利的米西諾河和波河的匯流處面見了阿提拉。

    拉斐爾作品《教皇利奧和阿提拉的會面》,畫面中:聖彼得和聖保羅在利奧一世頭頂顯聖,讓阿提拉頗為驚駭。

    他身著華麗的教皇服飾,以其滔滔雄辯居然把阿提拉說服同意退出義大利。不僅如此,後面的傳說更是邪乎,居然聖保羅和聖彼德同時在阿提拉麵前顯聖,並下神示說如若不理會利奧的要求則立即賜死。這個傳說在西方中世紀史上非常著名,至今在羅馬梵蒂岡的一座教堂內還有一副以此主題的油畫。

    其實,真實的情況是,阿提拉的軍隊給養短缺,整個義大利在450-451年期間又經歷了一場饑荒,而且匈奴軍中突發瘟疫。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霍諾里婭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公元453年,阿提拉退兵回到匈牙利之後,忘記了霍諾里婭公主,又娶了一個年輕漂亮的日爾曼少女伊爾迪科,婚禮是在多瑙河彼岸的木結構的皇宮裡舉行,匈奴全軍舉行了盛大的歡宴,當晚阿提拉醉熏熏地帶著新娘入了洞房。次日清晨,人們卻發現他在酩酊大醉中死去,而那位可憐的新娘卻哆嗦著倦縮在床角。

    描繪阿提拉之死的版畫

    事後,各種傳說都有。有的說他是因醉酒血管爆裂,被自己的鼻血嗆死;也有的說新娘是羅馬皇帝派來的刺客,用匕首在床上刺死了他;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新娘實際是遭屠殺的勃艮第人的後代,因此在新婚之夜,她立刻對族人的苦難展開了報復,一口咬掉了阿提拉的丁丁......

    歐洲自此得到了拯救,歐洲歷史就此改寫。

    阿提拉被裝在金、銀、鐵三層的棺材裡,從各國擄掠來的戰利品都扔進他的墳墓裡去;破土挖墳的俘虜和知情者都全部被殘暴地殺死,匈奴騎兵再騎馬踏過,第二年青草長出來。因此,阿提拉的墓地在何處成為千古之謎。這一點跟成吉思汗的下葬一模一樣。

    由於阿提拉沒有立下遺囑,這位卓然超群的匈奴王的突然死亡所造成的巨大的權力真空,令他的幾個兒子和黨羽捲入了內訌和權力爭奪,大打出手。趁此機會,被征服的各部落起兵造反,阿提拉的兒子們無法對付這種局面,一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匈奴帝國就這麼迅速的瓦解。從此以後,匈奴人定居在多瑙河下游和俄羅斯南部地區。他們後來信仰了基督教,學會了農業,漸漸融合於其他民族。

  • 3 # 漩渦鳴人yy

    對於匈奴人來講,其實在漢武帝將他們驅逐出了中國北方的草原之後,一部分像西方千禧的匈奴人,他們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

    不信的便是匈奴人被驅趕出了世代居住的草原,失去了草原霸主的地位,幸運的是這一批人的後代在另外一寸土地上面第一造出了一個無法逾越的神話,這個神話的終點和最高的頂點便是上帝之鞭阿提拉。

    上帝之鞭阿提拉,是西方人為了美化匈奴人的進攻而選擇的這樣一套說辭,其實對於西方的教廷來講,他們欺騙自己手底下老百姓的方式跟一般的神棍也沒什麼區別,不然的話文藝復興時代也不會有那麼多思想家,直接就罵教皇,是有兩隻腳的禽獸等等之類的言語。

    你說作為一個教廷方面的信徒,一天到晚的給叫停上香上錢,但是最後卻迎來了匈奴人的進攻,這一點其他的人著實不能理解,所以叫停為了美化這一次進攻,就說這次進攻是上帝派過來懲罰你們的,這也算得上是一個自圓其說吧,但是我們迴歸到本次問題的重點,這個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會放棄對歐洲的最後一次進攻呢?

    其實對於阿提拉來講,他的上位之路稍微有一些麻煩,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接下來的統治,可是在進攻歐洲的時候,阿提拉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什麼問題,民族主義。

    對於歐洲的人來講,匈奴人就是過來侵略的,他們是外來民族,所以歐洲本土的一些蠻族集結成為了一股不小的勢力,一直在抵抗匈奴人的一種入侵,阿提拉曾經想要滅掉高盧人,想要全取高爐之地,但是後來卻發現這個地方由於長期遭到匈奴人的蹂躪,歐洲的人已經集結起了一股不小的聯盟,抵抗匈奴人。

    民族主義永遠都是一個繞不去的坎兒,大家身為不同的種族就極有可能為了不同的種族而戰,為了自己種族的利益可以不惜付出生命。在這種情況之下,歐洲的各大滿足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橫也是死,豎也是死站出來直接和當時的上帝之鞭阿提拉拼了個你死我活,阿提拉也表示自己的匈奴還沒有辦法一口氣吞併掉對方。

    所以阿提拉選擇去攻打義大利……其實這件事情東羅馬或者說整個羅馬帝國都是挺無辜的,羅馬帝國風雨飄搖之際,也正是匈奴人給了最後一邊子,然後羅馬帝國被分裂成為了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大帝國。

    總之吃飯喝水坑義大利,這成為了匈奴人的一個時尚,在無法快速拿下西歐方面的各大蠻族的時候,義大利就成了匈奴人的洩憤的口子。當然對於匈奴人來講,之前的慘敗歷歷在目,軍隊內部需要休整,匈奴人這一次去義大利純粹是為了洩憤,並沒有更多的需求,所以在打到羅馬城下的時候,匈奴人就選擇見好就收了,他們畢竟需要時間去彌補上一次的戰爭創傷,畢竟上一次的戰爭創傷太大了,對於匈奴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講,其損失仍然還是短時間之內沒有辦法修復的。

    阿提拉直接選擇退兵,他也許在等待在蟄伏,就像曹操在赤壁之戰結束以後退冰一樣,他在等一個十年,然後率領大軍一蹴而就,但是上天再也沒有給他任何機會,一個新婚之夜,阿提拉直接就命歸黃泉,有人說這個新娘是派來的刺客,也有人說這個新娘是一個種族主義,但是更多的人偏向於的是阿提拉本身的身體原因。

    在這之後,匈奴人由於急速擴張帶來的許多原因,開始爆發出來一個強大的帝國轟然坍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傾家蕩產救助流浪貓狗的人是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