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史探蹤

    而關於楊貴妃的死,歷史上也沒有定論,有的學者認為楊貴妃在馬嵬坡懸樑自盡;有的學者認為楊貴妃逃到東瀛;更有的學者認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

    公元756年。安祿山、安思明發動安史之亂不久,潼關失守,叛軍迫近長安,71歲的唐明皇與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宮中近侍和楊國忠等,開啟城北禁苑的延秋門,由幹餘禁衛軍護從倉惶向西南而去,欲逃蜀避難。行至馬嵬驛,禁衛軍停步不發,揚言:把至今日之禍者,罪在楊氏兄妹,不誅楊民,不再前進寸步,唐玄宗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得揮淚下令,將楊氏兄妹處死。貴妃潸清拜別玄宗,自縊身亡。這是歷史記載。

    但是有野史說:其實,禁軍主帥陳玄札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密謀,以宮女代死。事後軍方察驗貴妃屍首者,仍為陳玄禮.因此以假亂真成功,楊貴妃由陳玄禮派出親信護送,飛奔向南而逃途中與逃出的其兄兒媳徐氏,侄孫楊勸相遇,遂一起逃亡。當時不少日本遣唐使、留學生、僧侶和商人亦因安史之亂從長安逃向江南,貴妃數人乃隨日本人同行,輾轉至大的令上海附近揚帆漂泊過海。公元757年(馬嵬坡事變第二年)由日本久律(一說在獲町)登陸,受到了日本李謙女天皇的禮遇。

    平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由暈返回長安,途經貴妃縊死處,百感交集,傷心徘徊不前,密令中宮將貴妃墓遷葬,但中宮在馬嵬坡泥土中卻尋不到她的香骨。一時朝野。上下傳聞四起。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到“天旋地轉回龍取,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士中,不見玉顧空死處。”

    更有《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玄宗曾命人重新秘密安葬貴妃,但卻找不到貴妃的屍骨,在馬嵬坡埋葬貴妃的墳中,僅找到一個香囊。因找不到貴妃屍骨,玄宗思念貴妃更甚,使命方士出海搜尋,至日本山口縣獲町,見到場貴妃,專呈玄宗所贈佛像兩尊。楊貴妃拔下頭上玉警授給方士,以示善禮。雖互通了信,但貴妃卻未歸祖國。玄宗在愁苦憂傷中部鬱死去,終年77歲。貴妃寓居日本終其天年。這一傳聞在白居易(長恨歌》李商隱《馬嵬坡)詩中均有流露。

    現在日本供人們觀賞和憑弔的楊貴妃之幕便位於山口縣大津耶浦谷町久律的二尊廟內,由於墓形為石塔,故名為五輪塔。該院供奉著釋迦牟尼、彌陀二神,就是當年玄宗派方士送到“海外仙山”贈貴妃的佛像。在日本稱謂貴妃的遺蹟、文物尚多。比較出名的京都車站附近的湧泉寺內,供奉著的楊貴妃和觀世音的坐像與真人一樣大小,用上等檀香木雕成。為什麼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婦女對楊貴妃如此尊素呢?據傳她曾協助過當時日本孝謙女天皇,挫敗了一次宮廷改變.所以日本人對楊貴妃懷有特殊的感情。在日本二尊院中儲存著兩本古書。這兩本古書是距今200多年前,二尊院第55代住持、惠學和尚編撰的。一本叫《二尊院由來書》,另一本叫《楊貴妃傳》。此外,二尊院每年10年月份還舉行名為“炎之祭”的祭祀活動,這是為了記念楊貴妃。

    早在華世紀20牛代。中國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在《長報歌的質疑》和《從王漁洋講到楊貴妃的墓》等文中明確指出,楊貴妃當年末維死於馬嵬坡,,是逃出後輾轉寓居日本的。文章發表後,周作人當即表示贊同。日本學者南宮博在長篇歷史小說《楊貴妃》渡邊龍第在《楊貴妃復活秘史》書中都說,楊貴妃當年沒縊死於馬嵬坡,而是逃到了日本。到日本後,一說楊貴妃隱居於民間,一說另嫁了別人。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電視螢幕上向觀眾展示了她的家譜,言之鑿鑿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嫡系後育。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稱自己為楊責妃的後商。

    自古紅顏多薄命,但對於楊貴妃的死,我更相信她的死於日本的說法。

  • 2 # 蘇愚公子

    楊貴妃到底有沒有死,正史和野史有多個不同說法,到底哪一個可信?

     

    歷史上關於楊貴妃的死有不同說法,陳凱歌的電影《貓妖傳》更是勾起了人們對楊貴妃之死之謎的遐想。

    楊貴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美貌傾國傾城,對於美好事物,人們總會有無限美好的願望。但自古紅顏多薄命,美女們的結局都不是人們所希望的。據《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就是說,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意思,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縊死佛堂。史書是為當權者服務,當權者認為“安史之亂”禍起貴妃,因此在史書裡,楊貴妃的命運註定就是死。這是政治的需要,更是為了警醒後世君王。

    但楊貴妃的真實命運究竟如何,正史和野史都無法真正說清楚。史是為需求而編撰的,希望達到什麼目的就編撰怎樣的劇情。《貓妖傳》裡楊貴妃的結局是對歷史的另一種詮釋,世人對美女的嚮往,以及對破壞美好的“壞人”們的憎恨,壞人必須受到懲罰,這是報應。

    而我則認為,楊貴妃不該命喪馬嵬坡。成為絕世美女是上天的恩賜,“安史之亂”也非貴妃之過。千古年來,多少朝代的滅亡都會被後世史官們歸結到傾國傾城的美女嬪妃身上,認為她們誤國殃民。然她們一介女流之輩,被帝王寵幸又非她們之過,朝代的更迭,最終還是帝王自身的原因。大唐的衰亡,豈是楊貴妃能揹負的。世人對楊貴妃的喜愛多於怨恨,因此對於史官們關於楊貴妃的編撰的歷史,我們選擇不相信。我們更相信,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理性處理,對美好事物的保護。當年在馬嵬坡,禁軍將領陳玄禮等人遷怒於楊氏的亂政,在誅殺了楊國忠等人之後還想殺死楊貴妃,但等眾人見到楊貴妃之時,頓時傻眼了,傳說中的傾國傾城的楊貴妃竟是如此絕豔,如何下得了手?這是暴殄天物,是要遭天譴的。於是,陳玄禮等人找了一個身高體型跟貴妃差不多的宮女代死,並毀其面容。後又安排親信護送貴妃離開。至於楊貴妃之後身處何方,無人知曉。

    所以,關於楊貴妃之死的謎,不要糾結於正史和野史哪個記載的是真實的,聲由心生,你喜歡哪個就相信哪個,歷史本來就無從考證,誰又能說的清楚呢?

  • 3 # 簡慢行讀書匯

    對於歷史人物,往往都有正史和野史的記錄,說法也就不同。楊貴妃就是如此,正史裡她被逼死,李隆基心痛到了極點,但野史卻說高力士幫忙,讓她死裡逃生,躲過一劫,隱姓埋名起來。

    【一】正史記載

    唐朝安史之亂,李隆基離開了京城,往蜀地而逃,在馬嵬坡這個地方,護衛發難,把安史之亂和逃難的困境都歸結於楊氏兄妹,即楊國忠和楊玉環,要求除了兩人大家才繼續守護唐明皇。皇帝也怕別人不維護自己,所以殺了楊國忠,賜死了楊貴妃。儘管李隆基當時費了很多心思才得到楊玉環,但在面臨自己的生死時,仍然選擇了放棄。

    【二】野史傳說

    野史有很多傳說的,版本也是多種多樣。

    有說是入了蜀地,在某個地方隱居了起來,做起了真的道姑,直到仙逝。

    有說是東渡到了日本,在日本安家落戶,至今日本還有貴妃墓貴妃故居等地方可以證明。

    也有說被高力士偷樑換柱,逃到了四川一個小縣城的山裡居住下來,後來她前夫李瑁找到了她,還帶李隆基與她團聚,解了長生殿上的相思之苦。

    不管野史怎麼傳說,那都是民間或者對楊玉環有好感、更或者對兩人愛情歌頌的人們,對他們最美好的祝願而已,加上白居易的《長恨歌》,人們更加願意看到一個好的結局,因而才有了這些楊貴妃不死的傳說。

    我是草香讀書,握一縷清香,淡一世繁華。喜歡讀書和寫文字,感恩茫茫人海你能看過來。

  • 4 # 一隻鹿耳朵兒

    楊貴妃迭聞凶耗,心似刀割,已灑了無數淚痕;及高力士傳旨賜死,突然倒地,險些兒暈將過去,好容易按定了神,才嗚咽道:“全傢俱覆,留我何為?但亦容我辭別皇上。”力士乃引貴妃至玄宗前,玄宗不忍相看,掩面流涕。貴妃帶哭帶語道:“願大家保重!妾誠負國恩,死無所恨,惟乞容禮佛而死。”玄宗勉強答道:“願妃子善地受生。”說到“生”字,已是不能成語。力士即牽貴妃至佛堂,貴妃向佛再拜道:“佛爺佛爺!我楊玉環在宮時,哪裡防到有這個結局?想是造孽深重,因遭此譴,今日死了,還仗佛力,超度陰魂。”說至此,伏地大慟,披髮委地。力士聞外面譁聲未息,恐生不測,忙將貴妃牽至梨樹下,解了羅巾,繫住樹枝。貴妃自知無救,北向拜道:“妾與聖上永訣了。

  • 5 # 葉飄刀

    死了

    楊貴妃,到底有沒有死,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關鍵就要弄清楚,楊貴妃為什麼會死?

    馬嵬坡兵變,逼得唐玄宗不得不讓楊貴妃上吊自殺。這也就是楊貴妃死的具體經過。

    那麼楊貴妃到底有沒有死呢?或者說楊貴妃到底有沒有可能逃過一劫呢?

    楊貴妃要想不死,這裡就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必須得到唐玄宗的暗中幫助和默許。沒有唐玄宗的暗中幫助和默許,楊貴妃必死無疑。就算有人願意為楊貴妃替死,唐玄宗身邊的人,也不會認不出來。

    那麼事情的關鍵就來了,唐玄宗可不可能暗中放楊貴妃一馬?

    答案是否定的,唐玄宗不可能放過楊貴妃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很好,這個是不假,但因為二者感情很好,唐玄宗就會放過楊貴妃,若真是如此,楊貴妃也不會被逼死了。

    有人也許會說,唐玄宗採取李代桃僵的辦法,讓人為楊貴妃替死。這個說法好像說得通,但唐玄宗為什麼要楊貴妃死呢,為的是得到軍心。而此時如果暗中放過了楊貴妃,讓楊貴妃跑了,結果會如何,這無疑給唐玄宗本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破綻,如果楊貴妃被其他人抓住了,那麼軍心可能瞬間崩潰,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要知道作為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那並非普通人物,這麼容易隱藏的,即便不說她的美貌,從來都是錦衣玉食的她,沒有一群僕人手下,恐怕如何活下去都是問題,何況天下還這麼兵荒馬亂。

    唐玄宗放心讓這個致命弱點,自己在外邊跑,讓一個隨時可能致命的破綻完全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算唐玄宗要救下楊貴妃,唯一的可能就是楊貴妃化妝成宮女,一直還跟在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局面才能在他的掌控之下,才不會偏離軌跡。

    但不論是傳說的說法,還是從歷史上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都可以看出,這種唯一的可能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排除以上一切之後,真正符合事實和邏輯的說法,就是楊貴妃真正的死了。

  • 6 # 雪中行1987

    天寶十四年(755年)11月安祿山兵起范陽,12月攻陷東都洛陽,756年5月,唐玄宗西逃,因匆忙只帶走了楊貴妃,楊國忠,太子李亨韋見素,高力士等人。深得唐玄宗喜愛的楊貴妃和其兄楊國忠曾得罪過太子,路上楊氏兄妹絲毫沒有沒有察覺到太子李亨已經收買了護駕的禁軍大將陳玄禮及統帥的禁軍。在馬嵬坡,太子李亨和陳玄禮指著正在和吐蕃使者爭吵的楊國忠說,楊國忠和吐蕃使者正在商量要劫持皇上進行謀反,於是命弓箭手亂箭齊發射死了楊國忠。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的很詳細: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人視之。殺死楊貴妃後,為使亂軍心安,命陳玄禮等人驗屍,陳玄禮絕不會被一個假冒的宮女糊弄過去的,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絕不會給楊貴妃復仇的機會。所以楊貴妃必死無疑。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平定安史之亂,玄宗還朝“……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香囊猶在。”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屍以紫茵”的記載下相吻合,也否定了楊貴妃的“空死處”的謠傳。一代名妃香消玉殞,讓人們感到惋惜。後人們更願意相信楊貴妃沒有死而是一個宮女代替她死了,楊貴妃乘船到了日本,而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 7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楊貴妃到底死還是沒死,從唐朝開始到現在史學界和民間一直是爭論不休。而且,都有證據支援。那麼,楊貴妃究竟是死了,還是沒死呢。

    一,正史的說法。

    <<舊唐書,楊貴妃傳>>,<<資治通鑑,唐紀>>都記載:禁軍殺了楊國忠後,為絕後患,請求再殺了楊貴妃。唐玄宗無奈之下,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

    不過關於楊貴妃死的方式,卻有多種。一,死於馬嵬坡佛堂,這是官方說法。二,死於亂軍之中。不過,這種說法的理論依據是唐詩的描述。如杜甫的詩,血汙遊魂歸不的。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三,吞金而死。但是,依據仍然是詩歌。

    不論,楊貴妃有多少種死法,總之,她是死了。

    二,民間傳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馬嵬坡前被縊死的是楊貴妃的替身,只是一個宮女。實際的楊貴妃只是被貶為庶人,流落民間。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出家當了道士。

    這兩種說法的依據是,<<舊唐書>>記載,楊貴妃被縊死於馬嵬坡,因事起倉促,唐玄宗一行又是在逃亡之中,她的屍體只是用紫褥包裹,葬於道旁。然而,安史之亂後,己是太上皇的唐玄宗命人從新厚葬楊貴妃,結果,啟開墳墓後,卻沒有發現屍體,只餘一個香囊。

    三,楊貴妃逃往國外。

    這種說法,最是離奇,卻又有理有據。

    馬嵬坡之變時,唐玄宗的兩個忠實的部下高力士,陳玄禮不忍殺死楊貴妃,用一個宮女代替楊貴妃而死。然後,陳玄禮派親信護送楊貴妃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楊貴妃在日本頤養天年,直到逝世。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派人在日本的久津找到楊貴妃後,贈給她二尊佛像,楊貴妃還贈玉簪。這二尊佛像至今還供奉在日本久津的二尊院內。這裡的日本人至今還留下一個風俗,懷孕的婦女喜歡到貴妃墓朝拜,說這樣做可以得到漂亮的孩子。

    這些傳說,很美好。和官方記載相去甚遠,但又絕非空穴來風,生編硬造。在沒有新的證據來佐證它們的真假時,當作一個美好的傳說來聽一下,也未償不可。

  • 8 # 香茗史館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在唐玄宗年間乃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然而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她又成為了“罪魁禍首”,隨唐玄宗出逃四川途中,在馬嵬坡遭遇兵變,唐玄宗最終無奈“處死”楊貴妃。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因“安史之亂”成為眾矢之的

    楊玉環生於官宦世家,其先是被壽王李瑁看重,被冊為壽王妃。後來,唐玄宗在武惠妃去世之後鬱鬱寡歡,在有心人的進言下便從兒子手中將楊玉環奪走,冊封為貴妃。

    唐玄宗絕對算的上是位風流天子,後宮女子多達四萬,正所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楊貴妃入宮後迅速獨寵後宮,當真是“萬千寵愛於一身”。由於楊貴妃的受寵,其家族也迅速雞犬升天,其大姐、三姐、八姐先後被封為南韓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就連曾為市井無賴的楊國忠也得以位列宰輔,更是一度身兼支部郎中等十餘職,大權在握。

    然而,隨著唐玄宗的耽於享樂,導致朝政逐漸荒廢,再加上各地節度使的逐漸做大,最終大禍釀成。天寶十四年(755年),身兼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兵鋒直指長安。

    眼看京師不保,唐玄宗只得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等人逃出長安,逃往四川避難。然而,當逃難的隊伍行進到馬嵬驛時,筋疲力盡、飢餓無比的將士們怨言四起,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楊國忠才是導致這次叛亂的罪魁禍首,於是便決定趁機殺死楊國忠,而太子李亨也在策劃兵變,兩人一拍即合。

    於是,喊著“楊國忠與胡虜謀反”的禁軍將士們,將楊國忠亂刀砍死,戶部侍郎楊暄、南韓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等人也被一同殺死,楊國忠妻子和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也在陳倉被殺。

    唐玄宗眼看發生兵變,只得承認楊國忠等人亂朝當誅,並言稱楊貴妃無罪,打算赦免。然而,陳玄禮和禁軍將士卻認為楊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唐玄宗雖然不忍,為了自保也只能聽從高力士的諫言,最終賜死楊貴妃。

    史料的奇怪記載,引發了一場千年疑案

    對於楊貴妃,唐玄宗自然是戀戀不捨的,如果不是為了自保,唐玄宗是絕不可能將其賜死的。不過,唐玄宗雖然不願處死楊貴妃,但在禁軍將士的無數雙眼睛注視下,想要“放水”又談何容易。那麼,楊貴妃逃出生天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舊唐書·楊貴妃傳》有載“逐縊死(楊貴妃)於佛室”,《新唐書》也記載著“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的更是詳細,言稱唐玄宗命太監高力士將楊貴妃帶至佛堂縊死,唐代李肇的《唐國史補》則記載說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死於佛堂梨樹下。而陳鴻的《長恨歌傳》、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和《楊太真外傳》 等同樣記載了楊貴妃之死。雖說各種記載在死因和死亡地點上有所差異,但卻均認定楊貴妃已經死在了馬嵬驛。

    按理來說,史料之中可信度最高的,無疑便是正史。可在楊貴妃是否被處死這件事上,偏偏是正史的記載出了問題。《舊唐書》和《新唐書》雖然均記載了楊貴妃被賜死之事,但隨後的記載卻極為奇怪,導致整件事情變得撲朔迷離,就此引發了這場千年懸案。

    按照《舊唐書》所載,在叛軍被擊退,唐玄宗李隆基重返長安後,曾派人將楊貴妃蓋章,結果負責改葬之人卻回報說,楊貴妃的遺體不見了,只帶回了其生前佩戴的香囊,《舊唐書》有載“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新唐書》則只記載了“香囊猶在”。

    從唐玄宗逃往蜀地再返回長安,前後也就一年多的時間,屍體顯然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腐爛到屍骨無存的境地。那麼,楊貴妃的遺體到底去了哪裡?於是,一種大膽的猜測便出現了,有說法認為唐玄宗極有可能來了個“偷樑換柱”,最終悄悄放走了楊貴妃。

    楊貴妃若是沒死,那麼到底逃往了何處呢?

    如果說楊貴妃果然未死,那麼她又是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逃過一劫的呢?群情洶洶的禁軍將士,必然要檢視楊貴妃的“屍體”,唐玄宗又是如何瞞天過海的呢?

    關於楊貴妃到底是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逃過一劫的,目前主要有兩種猜測:一是“暗度陳倉”,即負責處死楊貴妃的人並未將其徹底縊死,而是透過精準的控制,亦或是用藥物等手段,使其暫時昏厥休克或進入假死狀態。二是“金蟬脫殼”,即被縊殺者並不是楊貴妃本人,而是一個身材、容貌相似的宮女,被殺死後再換上楊貴妃的服飾。

    楊玉環畢竟是貴妃,士兵們頂多觀看一下“屍體”,很難上前細心檢視,因而以上兩種方法極有可能瞞天過海。不過,由於沒有史料支撐,這個說法也只存在於猜測之中,無法得到證實。

    那麼,楊貴妃逃出生天後,又逃去了哪裡呢?此事同樣有兩種說法,一是就此隱居,一些學者認為,楊貴妃畢竟有做過道士的經歷,那麼逃出生天後的她極有可能就此隱居在了道觀之中,而唐玄宗雖然對其極為思念,但為了不使楊貴妃再死一次,也只好放棄了尋找的念頭;亦或是事起倉促,唐玄宗並不知道楊貴妃去了哪裡隱居,故而並未找到。二是東渡日本,這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不僅有個別日本人表示自己就是楊貴妃的後代,而且日本歷史學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和《文化譯叢》第5期《中國傳來的故事》中均對此有所描寫,且言之鑿鑿的說楊貴妃逃到了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綜上所述,關於楊貴妃之死至今仍然撲朔迷離,雖然關於其逃出生天多有傳聞,且均有相關記載予以支撐,但卻始終沒有確鑿的證據。因此,此事仍然是個謎團。

  • 9 # 榆木齋

    楊貴妃去日本的說法純屬捕風捉影,無風起浪。

    枯木

    首先當時長安一帶叛軍集結,唐玄宗倉皇西竄,行至馬嵬驛,將士既疲且餓,午飯無著落,吐蕃使者群找楊國忠,進而促使禁軍喧譁,發生兵變。其實主要原因是當時安祿山反叛,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要除掉楊國忠。禁軍平素見到楊家煊赫,自然心有不平。沒有飯食,兵士心變,以至於楊國忠在亂中被殺,可以肯定禁軍將領陳玄禮是主導者。

    其次,楊國忠被殺,其子楊暄及南韓夫人也同時被殺,但御史大夫魏方進則於楊國忠被殺後出而呵責兵士時被殺;之後,又有韋見素出,被叛兵打傷頭部。在以上的事件之後,皇帝聞訊,讓高力士問明情由,陳玄禮要求並殺楊貴妃,李隆基不應,往復幾次,不得已而下令賜死。

    作為禁軍將領,既然已殺楊家一家,陳玄禮是堅決要求對楊家斬草除根滅除後患的,否則可能平叛後自己被報復屍骨無存,自然不可能發生什麼美色吸引之類的荒誕理由。況且陳玄禮和禁軍人等,對楊貴妃面貌非常熟悉,豈能發生用仕女替代之事?有如此想法之人簡直荒謬。

    從唐玄宗所有作品來看,楊貴妃被賜死是鐵一般的事實,諸多詩詞可以作證,這裡就不贅述。

    再退一步說,即便是楊貴妃沒死,平叛後即便是唐玄宗父子不合,可是依然可以把楊貴妃接回宮內,不可能讓楊貴妃逃到萬里之遙的日本,豈不是荒誕無稽?

    就按照那些荒誕說法,楊貴妃被陳玄禮派兵護送,南下再東渡日本,這是多麼大的毅力和難以完成的任務?南下後為何不去江南一帶?那不更近?偏偏要去到不毛之地的島國?有此想法之人讓人懷疑腦子是否進水?包括俞平伯在內,即便是對紅學有貢獻,然而他的質疑純屬年輕時突發奇想,不能當真。

    日本對楊貴妃非常推崇,原因是隋唐時期派遣的遣唐使,傾慕大中國文化,於是把中國所有的優秀圖書資料科學藝術等先進文化,統統搬回國內,日本文化從此才開始繁榮,可以說唐代就是日本的文化之宗,因此對唐代的一切都會非常推崇。至於楊貴妃,是因為後來的許多詩篇詠歎,傳到日本後,廣為傳頌,於是變成了日本人的偶像。本來就是一個崇拜的昇華,附會杜撰自然會產生,所以不值一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扶持印度就是鬧著玩?普京支援印度入常到底在打著什麼樣的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