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公元755年十二月,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為一身的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叛軍不到兩個月就拿下了河北的大片土地,不久又攻陷了洛陽和潼關。潼關一失,關中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長安周邊的官軍已經被叛軍消滅了大半,擺在大唐皇帝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棄守長安,向西逃亡以暫避叛軍鋒芒。親手締造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不情願的帶著宗室、後宮和近臣在禁軍的保護下逃離了大唐經營了一百多年的京師長安。

    眾人行至馬嵬驛,護衛的禁軍忽然發動兵變,先是殺死了時任丞相的楊國忠,接著又逼李隆基將楊玉環賜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嵬驛之變。

    打眼一看,整個事件的發生視乎很符合邏輯——眾將士不滿楊國忠禍亂朝政,引發安祿山叛亂,將國家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群情激憤,爆發了群體性事件,直接導致楊國忠被殺。然後,又害怕當時深受李隆基寵愛的楊貴妃報復,故而,一致要求皇帝處死楊玉環,以安眾心。但小編認為此事並非如此簡單,馬嵬驛之變的背後還隱藏著幕後黑手。那麼誰是真正的幕後主謀呢?一般認為有兩種說法,陳玄禮說和太子李亨說,但小編都不是很認同。下面小編就對兩種說法逐一進行分析解讀,以鎖定真正的幕後黑手。

    一、陳玄禮說

    陳玄禮時任禁軍龍武大將軍,是禁軍的首領。禁軍發動兵變,陳玄禮必定撇不開關係。史書上說安祿山造反,陳玄禮在長安時就想要殺掉楊國忠,但沒有成功。行至馬嵬驛,他利用士兵的不滿情緒煽動兵變,終於成功除掉了楊國忠。史書似乎想塑造一個甘冒殺頭風險為國除害的陳玄禮。但後人不是傻子,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只要大家往深處想一想在當時那個環境中,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小編認為不是。

    禁軍作為皇家的衛戍部隊,只為保護皇室的安全,日常工作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因此,禁軍將領和士兵的挑選是十分慎重的,對皇帝的忠心肯定要列在第一位。禁軍老大陳玄禮對於唐玄宗李隆基來說,用“親信中的親信”來形容應不為過。逃亡中的皇帝雖然狼狽,但仍然手握大權,如果你不聽使喚,分分鐘就能要了你的小命。試想,一個對皇帝忠心耿耿的將領,怎麼可能會冒著殺頭的風險來忤逆皇帝呢?

    那我們再來看,陳玄禮到底有沒有主動“作案”的動機呢?陳玄禮與楊國忠雖然同殿為官,但二人的業務範圍根本就沒有交叉。雖然楊國忠深得李隆基的信任,主持朝政,但與作為皇帝近臣侍衛身份的陳玄禮相比,其與皇帝的親近程度恐怕還差著幾里地吧。皇帝對自身安危的重視程度肯定要優先於朝政。雖然楊國忠在朝中作威作福,得罪了很多人,但小編據此敢斷定,陳玄禮必定是楊國忠不敢得罪的主兒。而從陳玄禮本身來說,楊國忠權傾朝野,大權獨攬,為皇帝所倚重,即便是再看不慣其為人,也得顧著自己主子的面子吧,從這個角度分析,陳玄禮就算對楊國忠的所作所為有所不滿,但能做的也只有敬而遠之。如此說來,陳楊二人並無明顯過節,那麼陳玄禮也自然沒有傷害楊國忠的動機。因此,史書上說他一開始就想要除掉楊國忠,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綜合以上分析,小編認為馬嵬驛之變,陳玄禮是主謀的說法不成立。陳玄禮只是執行了某人的授意和指示而已。這從馬嵬坡之變發生後,陳玄禮依舊深得李隆基信任,跟隨其入蜀也能得到印證。難道他不怕皇帝對他秋後算賬嗎?而等到長安收復以後,李隆基等人回到了長安,他對陳玄禮依然信任有加。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是十分悲慘的,皇權的轉移讓他徹底淪為孤家寡人,但即便如此,陳玄禮依舊隨侍左右,深得其信任和倚重。

    二、太子李亨說

    我們先來看看李亨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李亨其實並不是李隆基屬意的太子人選。李隆基在以謀反罪處死了前太子李瑛後,太子之位就出現了空缺。當時的丞相李林甫竭力要力推李隆基寵妃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也就是楊玉環的前夫)上位,但因為得到群臣的一直反對而沒有得逞。而最終以忠孝聞名的李亨因為兄弟排行靠前的原因,既幸運又意外的當選新任太子。

    李亨為人性格懦弱,堂堂東宮太子在朝堂上竟被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欺負的抬不起頭來。為了明哲保身,他被迫兩次休妻(包括自己的原配妻子韋氏和繼室杜氏),藉以與陷入政爭的妻黨撇清關係。既然楊國忠欺負過太子李亨,如此說來,李亨有除掉楊國忠的動機。但動機歸動機,有沒有膽識就不一定了。

    在滿朝文武大臣的眼裡,楊國忠是李隆基的寵臣,平日裡深得皇帝信任。他李亨雖是太子,但如果膽敢動當朝宰相,就形同謀逆,借他八個虎膽他也未必敢這樣做。遠的不說,他的三位兄長(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僅僅因為帶了兵器入宮,便被李隆基以謀反罪論處。殷鑑不遠,李亨就算要有所動作,似乎也得事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當時的東宮名為儲君,實則不過是皇帝擺在明處的花瓶而已。他的皇帝父親既不會讓他過多的參與朝政,更不會讓他去觸碰軍隊。他原本透過聯姻慢慢積攢起來的黨羽幾乎已經被李林甫和楊國忠拔得乾乾淨淨了,鬼知道這裡面有沒有李隆基的授意。

    拜託!大家好好想想李亨是怎樣當上皇帝的。當初馬嵬驛一別,李亨是奉李隆基的命令北上靈武的。皇帝是讓他去組織軍隊平叛,可他倒好,扯起大旗自己當了皇帝,還擅自把自己的皇帝父親封為太上皇。這裡面自有他自己的意思,畢竟現在李隆基跑蜀地去了,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管不了他了,但小編認為這裡面更多的應是他手下人的攛掇,畢竟以李亨的懦弱,小編認為他是不敢這樣做的。也就是說他這個皇帝一開始做的並不是那麼名正言順。而為了增加自己皇位來源的合法性,李亨等人自然會以讓史官把自己描述為為國除奸的功臣。這也就解釋了史書上記載李亨參與此事的由來。

    三、真正的幕後主謀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時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著走,禁軍譁變殺楊國忠,他被迫對既成事實予以追認,把楊國忠的黨羽都處死了,又迫於壓力把同出楊氏一族的楊玉環賜死。一切看起來都很符合邏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基於以上對陳玄禮和太子李亨作案動機和可能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出以下情況:李隆基授意陳玄禮(太子李亨一開始是否參與其中並無肯定答案)除掉楊國忠。陳玄禮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夥,為自己撐腰。太子與楊國忠本就勢不兩立,自然會努力促成此事。於是楊國忠被人斬殺於馬嵬驛的西門附近。至於楊玉環的死,小編認為她只是個政治犧牲品。雖然楊玉環備受皇帝寵幸,但與江山和皇權相比,一個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麼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殘忍。李隆基為了守住手中的權力,先殺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廢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還曾親手除掉了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對他來說,只要威脅到自己的江山和權力,殺你沒商量。

    可能有人會問,楊國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嗎?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實,這可能就是深奧的帝王術,表面上對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丟車保帥的關鍵時刻,該做的犧牲在所難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祿山起兵謀反的口實(大家不要忘了,安祿山起兵時的口號就是“清君側,以討伐楊國忠”),還可以消除漸成尾大不掉的楊家勢力,倒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計策。

    李隆基從來都是玩弄權術的好手,為了自己的利益,他會不惜犧牲掉一切他認為可以捨棄的東西。此時的楊國忠對他來說就是一根雞肋而已,或許他還惦念著楊玉環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只是,此事過於殘忍,有失君王顏面,李隆基覺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陳玄禮如此如此,於是就有了馬嵬坡之變。

  • 2 # 理工男讀歷史

    我的回答是,主謀者太子李亨的目的達到了,一切都按計劃進行,非常完美。李亨不但脫離李隆基掌握,有了領導平叛的大義名分,還殺了對李隆基影響最大的楊國忠一黨,李隆基也是威信全失。在此基礎上,李亨才有膽量自立為帝,事到臨頭須放膽,這是李亨一輩子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

    李亨必須要採取措施改變當時的局面。

    《舊唐書》記載,在安祿山起兵造反初期,李隆基就曾經準備讓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並“監撫軍國事”。但當時“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表面上是楊國忠、楊玉環阻止了李隆基,實際上是李隆基根本就不想放權。

    楊國忠和李亨矛盾很深,幾年前天寶五載李林甫發動了一場對李亨的凌厲攻勢,楊國忠當時是李林甫一黨,在外圍搖旗吶喊。李亨險而又險的逃過一劫,但多年經營的勢力被掃蕩一空,連自己的太子妃都被迫放棄了。

    本來舊恨就無法化解,又添了這次阻止自己監國為帥的新仇,一旦李亨跟隨李隆基、楊國忠到了蜀中,蜀中可是楊國忠成長和戰鬥過的大本營,李亨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李亨對於改變當時的局面有十分的迫切性。

    李隆基秘密外逃,使李亨有了改變局面的大好機會。

    當時李隆基逃離長安帶的人並不多,除了自己的兒子、孫子、公主之外,大臣就是宰相楊國忠、韋見素等少數幾人,護衛隊伍領頭的是跟隨李隆基幾十年的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頭一天,李隆基還下詔說要親征,但這天凌晨就偷偷的逃離了長安。

    也就是說,李隆基出逃的決定是保密的,出行的眾人最多提前一天得知此事。也許李亨之前做過一些預案,但都是以長安為背景的,這次出逃打亂了他的計劃,一切都是靠隨機應變。而這次李隆基瞞著天下人出逃,反而給了李亨更好的機會,只要說服護衛首領陳玄禮,楊國忠就死定了,這是當時李亨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機會。

    陳玄禮對楊國忠也是非常反感,在長安就想殺楊國忠,一直沒找到機會,這次機會來了。陳玄禮對李隆基忠誠一生,並非太子李亨一系。李亨是個朝不保夕的太子,皇帝親信結交太子是大忌,陳玄禮一直把握的很好。

    這是馬嵬驛兵變殺掉楊國忠計劃的可行性。

    行動很完美,主謀者目的全部達到

    陳玄禮和李亨在兵變之前是否有過溝通不確定,我個人傾向於二人經過了一次協商,定下目標就是殺掉楊國忠一黨。但陳玄禮必定提出條件要保證李隆基生命安全,李亨則用父子親情做保證,雙方取得了一致。

    這個過程中,李亨身邊的宦官李輔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堅定了李亨的決心,甚至有些決定是李輔國出的主意,包括和陳玄禮聯絡可能都是李輔國負責的,這從李輔國在李亨當皇帝期間的跋扈模樣就能看出來。

    後面的事情就是操作層面上的事情了,陳玄禮讓手下親信組織人發動兵變,趁亂殺了楊國忠一家。對於楊玉環大家實際上是無所謂的,但斬草要除根,楊玉環也就順帶被殺了。之後陳玄禮認為所有目的都達到了,就找李隆基請罪,李隆基也很“大度”的接受,強調自己以前被矇蔽了,準備到蜀中就處理楊國忠,“今神明啟卿,諧朕夙志”,今天被“神明”點化做了這個事情是符合自己想法的。

    這句話實際上是有所指的,李隆基知道陳玄禮不是能做出兵變事情的人,必定後面有人,甚至是誰他都能猜得到,但沒必要挑明,用“神明”二字替代。

    (馬嵬驛)

    李亨這個過程從頭到尾都沒露面,李隆基也不想見自己的兒子,就命李亨在後面“宣諭百姓”。結果就有一群老百姓哭著說“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戮力一心,為國討賊,請從太子收復長安。”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這麼有覺悟的一群老百姓。

    李隆基“此天啟也。”“乃令高力士與壽王瑁送太子內人及服御等物,留後軍廄馬從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且西戎北狄,吾嘗厚之,今國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

    整個過程,父子倆都沒照面,由高力士傳的口信。李隆基一點兒也不傻,知道這個事情的主謀就是自己的兒子太子李亨。

    李亨當時想的只是逃離李隆基掌握,在馬嵬驛可絕對沒有讓李隆基讓位給自己的想法,至於之後自立為帝也是在周邊人攛掇下才“勉為其難”的接受。所以,馬嵬驛兵變,主謀者李亨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清誰是主謀,主謀發動兵變的目的是什麼?

    馬嵬驛兵變的始作俑者就是太子李亨。本來其太子位置來之不易,又自成為太子之日起,一直受到父皇李隆基的猜忌,並受到李林甫、楊國忠的打壓。他個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興了,也如前太子李瑛那樣被玄宗賜死。 作為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李亨能力突出。曾多次率軍討伐過契丹、奚族等外族部落,並和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地方節度使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但是唐玄宗自己是在做太子時發動了唐隆政變才登上皇位的,他生怕太子的權力過大也會鼓搗出什麼政變。所以就縱容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對李亨進行攻訐。從而導致李亨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一度連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李亨被迫離了兩次婚,結了三次婚就是證明。

    安史之亂時,李林甫已經離世,他就要抓住這個時機,除掉楊國忠,這是目的之一。安史之亂前,太子李亨與楊國忠一直處於明爭暗鬥狀態,渡過了幾年風平浪靜而險象環生的時光。這次,安史之亂爆發後,李亨審時度勢,認為是反擊楊國忠的絕佳時機。他在這次隨父親逃亡途中,在沒有到馬嵬驛前,同自己的親信有過密商。 謀定而後動,派心腹宦官李輔國去拉攏禁軍首領陳玄禮(左龍武大將軍),密謀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對付楊國忠。玄宗避亂出逃,跟隨的隊伍只有3000餘人,負責殿後的太子李亨的人馬就佔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銳部隊——飛龍禁軍。武裝力量在手,這給李亨發動政變提供了條件。

    六月十四日,逃亡隊伍到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約23裡處)。將士們因飢疲勞頓,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蠱惑的)。隊伍出現騷動,暗中操縱與策劃兵變的太子李亨瞄準了這個時機。 士兵譁變後,楊國忠被早已佈置周密的禁軍追到馬嵬驛的西門內亂刀砍死,然後他們的割下了楊國忠的首級。他的兒子楊暄及南韓夫人也死於亂軍之中。按說目的已經達到了,應該息事寧人了!但是,政變的將士們又包圍馬嵬驛站,要求唐玄宗逼死楊貴妃。

    注意:太子李亨並沒阻止。顯而易見,李亨另有目的,就是逼玄宗退位,自己在馬嵬驛登基。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身為禁軍首領的陳玄禮,在處死楊氏一眾後,卻帶頭向玄宗表示了忠誠。儘管在滅楊一事上陳玄禮與太子意見高度一致,但在對待玄宗的態度上二人大相徑庭。本來,李亨苦心孤詣,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宰相楊國忠,矛頭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說穿了,他是想在爭取陳玄禮支援的情況下,透過誅殺楊氏宗族人,向老爸示威。如果老爸知難而退位,他的根本目的就達到了,楊玉環也不用香消玉殞了。

    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楊玉環顯得微不足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捨棄美人,保住皇位。又由於陳玄禮等人還繼續效忠於他老爸,李亨終於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太子李亨的目的終沒能達成。此時,李亨清楚地知道誅滅楊氏後父親是不會放過自己的,他也不敢隨父親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揚鑣。 史載李隆基與太子李亨的這次分道揚鑣,是太子李亨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挽留導致的。試想:戰亂年代,哪有吃飽了撐著的百姓來管皇家分兵的事呢?況且,任何強留太子的作法都是起義的表現,這要被殺頭、族滅的啊。

    所以,這次分兵,百姓挽留是太子要脫離皇帝父親控制而故意製造的藉口。 公元756年7月9日,太子趕到朔方軍大本營的甘肅靈武,7月12日登基繼位。他是在沒經唐玄宗同意的情況下的登基的,實為篡位!接著又遙祝唐玄宗為太上皇。這樣,唐玄宗沒有了權力,也就無法為馬嵬驛兵變的事,對太子一黨進行秋後算帳了。 顯而易見:當初太子北上靈武有做賊心虛的意思。 他發動馬嵬驛兵變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

  • 4 # 謀士說

    天寶十四年(775年),安祿山叛亂,次年7月,唐玄宗李隆基逃亡成都,在行至馬嵬驛時,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人發動兵變,處死了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貴妃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

    在馬嵬驛兵變之前,楊國忠獨攬朝政,其妹妹楊玉環倍受李隆基寵信,楊氏兄妹的勢力實在太大,就連太子李亨也倍感壓力。楊玉環雖然長期沒有子嗣,萬一某一天為李隆基生個一男半女,太子李亨的地位肯定不保。畢竟,唐玄宗因為寵信武惠妃已經廢掉了一個太子,照這樣下去也不差李亨這一個。在這次兵變當中,陳玄禮等人的目的是處死唐朝最有權勢的兩個人楊國忠和楊玉環,最終逼迫唐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

    其實,馬嵬驛兵變最大的主謀是太子李亨,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只是太子李亨的代理人。如果,沒有太子李亨的支援,陳玄禮有一百個膽,也不敢發動兵變。所以,趁安祿山造反的機會,太子李亨在馬嵬驛這個地方謀劃了一場兵變,除掉唐玄宗身邊最有權勢的宰相楊國忠,然後逼迫唐玄宗寵信的女人楊玉環自盡,這樣太子李亨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繼承皇位。所以,他們的目的都達到了。

    太子在馬嵬驛策劃兵變,有兩個目的,第一:唐玄宗寵信楊貴妃,其哥哥楊國忠專權誤國,敗壞朝綱,朝廷很多人對楊氏兄妹不滿,早就想除掉他們。太子李亨本來就像除掉二人,就順水推舟,拉攏禁軍大將陳玄禮等人,一起謀劃了一場兵變,以籠絡人心。第二:李亨雖然貴為太子,但是面對權傾天下的楊國忠也非常忌憚。尤其是楊玉環,獲得唐玄宗的寵信。如果,有一天楊玉環有了孩子,李亨地位不保。由於夜長夢多,趁機謀劃了一場兵變,最終逼迫唐玄宗讓位。

  • 5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搞清楚一個事情,那就是馬嵬驛之變的主謀到底是誰。是羽林軍士兵?或是他人?據《舊唐書》附《王毛仲傳》記載:“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驛斬之,其為豫謀可知”。《楊貴妃傳》記載道:“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建寧王傳》中也稱馬嵬之圍,東宮皆與其謀可知。太子李亨素與楊國忠不和,唐玄宗西逃時,曾打算禪位於太子,楊國忠與楊貴妃從中阻止,唐玄宗只好收回成命,導致太子未能提前登基。由此可見,馬嵬驛之變的主謀應該是太子李亨。當然,李亨此舉確實是順應人意,不然的話,也無法鼓躁羽林軍士兵們集體參與到兵變中。

    唐玄宗逃離長安的時間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帶領楊貴妃姐妹、皇子、公主、皇孫,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及親近宦官、宮人、自長安西行。六月十四日,到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二十五里),羽林軍將士在太子李亨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鼓躁下,恨楊國忠敗壞國事,將楊國忠及南韓、秦國夫人殺死;楊國忠的妻子裴柔與幼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亡命到陳倉縣,亦被當地官吏處死。羽林軍將士又要求唐玄宗將楊貴妃“割恩正法”,玄宗無奈,只好命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死。

    楊國忠、楊貴妃被殺,楊氏一族幾乎滅門,太子李亨也於兵變結束二十八日後,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繼位稱帝。由此可見,馬嵬驛兵變的目的是達到了。

  • 6 # 春秋風雲錄

    馬嵬驛兵變都是安祿山惹的禍,祿兒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信任和寵愛,逐步取得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只懼宰相李林莆,李死後,楊國忠做了宰相,野心家安祿山不服楊國忠,打的旗號是清君側(楊國忠),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起兵,等於打了楊貴妃的臉。

    安史亂軍攻陷長安的天險潼關,李隆基逃往四川,途經馬嵬驛,禁軍首領陳玄禮發動兵變,殺死了楊國忠一家老小,威逼著楊貴妃上吊自殺,楊貴妃魂斷馬嵬驛。其實主謀策劃者是太子李亨,李隆基已經失去了安祿山的軍事依託,又失去了楊氏一家,趁火打劫坐收漁翁之利,李隆基一行去了四川,李亨後來在甘肅登基。

  • 7 # 小楊品史

    馬嵬坡兵變的背後主謀究竟是誰?歷來有爭議,但禁軍首領陳玄禮和太子李亨肯定逃不脫關係,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削弱逃避責任的李隆基權威,殺掉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兄妹以尉天下。事後來看,他們的目的都達到了。

    01:削弱李隆基的權威

    安祿山叛亂後,大唐皇帝李隆基先是瞎指揮,在條件不具備時硬是讓哥舒翰出擊,結果丟失了潼關,之後更是乾脆偷偷溜出長安城,棄大唐江山於不顧,不管是百姓還是群臣均對他失望至極。

    逃亡時的舉動將李隆基的不負責任展示的淋漓盡致,害怕叛軍追擊,事先採取了隱瞞措施,導致第二天大臣上朝時,宮內人員驚慌失措地往外逃,一時間群龍無首,長安城亂作一團,紛紛棄城外出。

    李隆基不僅將朝內大臣放棄了,連一些王子王孫公主都放棄了,史書記載只帶走楊貴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孫都棄而不顧,只管自己逃難。

    逃亡路上的景象慘不忍睹,沿途的地方官老爺也都紛紛逃亡,連最基本的吃飯、住宿都成了問題,隨從怨言紛紛。

    越往前走,士兵越心涼,對未來越茫然,對皇帝李隆基的不滿情緒直線上升。這時候稍一煽動,兵變就發生了。

    02:殺掉楊國忠兄妹

    士兵們看到坐著高頭大馬、耀武揚威的楊國忠時,一直壓抑著的情緒終於爆發了,我們不說之前楊貴妃兄妹的是是非非,簡單從逃亡路上的幾件小事,就可看出楊國忠真不是個東西。

    大隊人馬剛剛逃出宮外,楊國忠建議將宮殿燒了,免得留給叛軍。還是李隆基良心發現,說倘若叛軍在城裡搶不到財貨,必然會向百姓徵發,讓他們搶了也好,這樣百姓日系就能好過一點兒。

    逃亡人馬過了一座橋後,楊國忠下令將橋毀了,阻止叛軍跟上,玄宗一看後面還有不少百姓尾隨而來,不忍心,下令趕快把火滅了,給百姓一條生路。

    聯想到平日楊氏兄妹的奢侈胡為,憤怒計程車兵找到了突破口,先將他宰了。之後一不做二不休,強迫李隆基賜死楊玉環。

    馬嵬坡兵變後,李隆基將幕後主兇鎖定在李亨身上,李亨害怕,就沒有南下成都,而是選擇了北上靈武,不久後乾脆直接稱帝了,率領軍隊抗擊叛軍。

    李亨當上了皇帝,楊玉環兄妹被處死,馬嵬坡兵變的目的達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趙飛燕姐妹,為何落得雙雙自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