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免媽淺談育兒日常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父母身上的問題。想想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沒有亂髮脾氣,大吼大叫的時候。父母是怎樣處理不良情緒對孩子有著一定的影響。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 2 # 育兒萬家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父母身上的問題。想想自己在孩子面前有沒有亂髮脾氣,大吼大叫的時候。父母是怎樣處理不良情緒對孩子有著一定的影響。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孩子愛打人,脾氣大,愛哭鬧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制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長不允許,為什麼不允許,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透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兩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經常發脾氣,其原因大多在家長身上。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成了好發脾氣的習慣。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宸宸與笑笑

    3歲孩子愛打人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現象。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衝動,自制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長不允許,為什麼不允許,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透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而10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經常發脾氣,其原因大多在家長身上。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成了好發脾氣的習慣。  脾氣發作不僅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設法制止孩子哭鬧、發脾氣。怎樣制止呢?一定要根據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方能奏效。  一、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髮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二、由於受忽視而亂髮脾氣。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這時,家裡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盪鞦韆遊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三、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援和鼓勵。  四、因為不能延遲滿足而發脾氣。多數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東西根本沒有耐心多等待一會兒,尤其對於就在眼前的誘惑物。曾經有過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幼兒等待1分鐘作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條件,否則,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結果,幼兒的表現依實驗條件不同而變化;糖果不在眼前時,幼兒堅持等待的時間最長;有一種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減半;兩種糖果都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最短。說明幼兒對眼前的誘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較弱。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在平日裡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讓孩子學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媽都會立刻滿足,形成一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感覺。這樣當孩子偶爾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容易大發雷霆。  除了以上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外,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  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當孩子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在成人中間形成幾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勸,有人離孩子而去,還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討好,更不要當著孩子爭論。成人彼此之間一定要溝通好,一旦孩子發作,全家人採取一致的態度。否則他就會更加哭鬧不止。  二、家長切記自已不要經常發脾氣。有一次在商場的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有個媽媽突然抬高聲音說:“上個星期剛買過,又要買。”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的原因是剛買過,不是不給他買。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丟臉的?不買就是不買,給孩子講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點走樣,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孩子向外走,孩子則鬧著往裡拽。媽媽脾氣大發,啪啪打了孩子兩下,孩子哇地哭了起來。於是,這個媽媽不上分說拖著哭著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這麼一個好發脾氣的媽媽,不想讓孩子發脾氣都難。  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不亂髮脾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任性,愛發脾氣是幼兒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教師和父母如果平時對這類兒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糾正,使幼兒無所控制地發展自己的這種行為,成為他們要挾老師和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  歲以後,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成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地做事情,但是由於能力的關係,再加上幼兒這時候思維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點,會出現所謂的“三歲危機。”因此,這時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是很重要的。愛發脾氣,對孩子健康性的形成很不利。家長要想改掉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才好對症下藥。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易引起發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都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儘可能地避免孩子發脾氣。  有時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會兒,或者很渴望家長的表楊,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幹自己的,孩子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孩子放鬆環境,溝通感情,瞭解孩子的願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  如果孩子愛發脾氣是由家長的溺愛和遷就造成的,家長就要注意嚴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應。  孩子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家長一看孩子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應百應,過分遷就。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嘛,哄一鬨就了。可孩子就會認為只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治眼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一個字“打”。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孩子或是表面屈眼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兇,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呢?家長應該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專心於其它事情。或是告訴他,“什麼時候安靜下來,我才跟你講話。”漸漸地孩子會由大哭變小哭,由閉眼哭叫到睜眼看父母的反應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父母身上來,靜靜觀察父母做事情,漸漸忘記了撒潑。當他的情緒穩定以後,家長一定要告訴他那樣做不好,並說明為什麼不好。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發脾氣就能被制止。在處理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這可以說是一場“意志與毅力”的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軟,以後就很難再奏效。  當幼兒心情焦躁,亂髮脾氣時,成人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發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是無效的。當幼兒由於某種要求未能滿足而大發脾氣時,家長不要採取強硬態度,非要把幼兒制服。這樣就如火上加油,幼兒的脾氣會更大。成人應該態度冷靜,方法靈活,有時要適當給孩子留點面子,找個臺階,讓他自己下。  有的孩子在家裡、在父母面前愛發脾氣,而在幼兒園或其他環境則表現得比較好,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暫時離開使之任性發作的環境,到親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時間或到寄宿制幼兒園過一段集體生活。這對矯正孩子愛發脾氣、任性的缺點會有好處。  發脾氣是憤怒的表示。對孩子來說發脾氣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尤其是正處於第一生理反抗期-歲的孩子,最容易用發脾氣來表現自己的獨立願望和反抗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到-1歲就能逐漸較熟練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時發脾氣的次數就慢慢減少。但是如果孩子長時間把發脾氣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比如脾氣經常像火山一樣的爆發,感情失去控制,伴隨大聲喊叫,辱罵,甚至摔砸物品或在地上打滾;個別孩子還會踢人,打人;或伴有嘔吐,遺尿和屏氣發作,這就是病態表現,家長應提高警惕。  實際上,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主要在父母。大多數父母對發脾氣的孩子表現出屈從,孩子抓住父母的這一弱點,把發脾氣作為控制父母的一種手段,無形之中形成了不良習慣。還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而不講究教育方法,結果使孩子性壓抑、扭曲,逐漸形成強烈的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這樣也容易使孩子的脾氣變得暴躁,稍有不順就大發脾氣。另外,長期與愛發脾氣的人一起生活也容易被同化,家長的行為最容易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言行。研究表明,愛發脾氣的孩子很可能患有多動症或抽動症,需要及時就醫。服用中藥並配合飲食、按摩進行治療,對其病情和脾氣的改善能收到顯著效果。  孩子愛發脾氣如果不及時糾正,將影響他對環境適應能力,使孩子難以應付挫折並影響其健全人的形成,這對孩子是十分不利的。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小孩子,一遇不順心的事情就大哭大叫,有的還摔東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任你哄騙或威嚇,一副不達目的不起來的架勢。遇到這種情形,做家長的往往心煩意亂,不知所措。只有感嘆“這孩子脾氣太壞!”於是,為了儘快平息孩子的怒氣,不惜犧牲原則來滿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這樣就會使孩子把發脾氣作為逼迫家長就犯的有力武器。如此下去,孩子的脾氣只能越來越壞。  其實,當每個人受到傷害或攻擊,或者願望不能滿足時,產生憤怒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本能反應。問題在於怎樣處理這種消極情緒。  發脾氣是孩子(也是一些成人)處理問題的方式。顯然,這種方式不是社會生活所讚賞的。  避免孩子亂髮脾氣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做父母的為孩子樹立控制情緒的榜樣。如果父母遇到挫折或不順利的事情,也是怒髮衝冠,摔摔打打,那麼就別指望孩子能控制他的怒氣。  其次,不要過多的限制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怕這怕那,給孩子提出了過多的規定、要求,這就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尤其是 歲以後的孩子,逐漸發展著獨立意識,環境中過多的約束會造成情緒上的對抗,動輒發脾氣。  另外,要注意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孩子飢餓或疲乏時也容易發脾氣。要保證他們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按時進餐。還有,父母應多與孩子接觸。如果父母能夠有較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對他的活動表示興趣,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這樣有助於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機會。  可是,面對一個大發脾氣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不去注意孩子。當孩子在你面前發脾氣時,家長不妨走開一會;或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只當他不在面前,使孩子自覺放棄想要達到目的的手段。  幫助孩子表達憤怒的情緒。可以詢問孩子生氣的原因,幫助他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可以瞭解孩子的真實心理,又可以進行勸解工作。有時可以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來發洩怒氣。比如,到室外去跑步,在紙上畫畫塗塗。捶打枕頭、沙袋之類柔軟的物品。  採取保護措施。如果孩子有摔砸物品的行為,要及時移開易碎、易損壞的東西,避免造成傷害和損失。同時,要防止有的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控制而發生自傷行為,家長要密切注意,及時保護。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認真分析原因,針對孩子的種種表現,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  【理解、尊重孩子】 孩子兩三歲後,就開始和父母頂嘴、說反話,喜歡說“不”,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的必然階段。他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了自主願望,喜歡做的事情,不希望別人來干涉。此時若不瞭解原因就對孩子訓斥、懲罰,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變得更愛發脾氣。  正確的作法: 關注他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他的好奇心、合理行為和要求予以滿足;對其它不合理的要求,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交流,問明原因,然後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  【不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愛發脾氣在一定條件下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家長沒有原則的遷就孩子,誤將民主等同於無條件的容忍孩子,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導致孩子形成驕橫的性。  正確的作法: 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堅決執行;對無理要求,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用“冷處理”來明確表示您的態度,終止他的無理取鬧。  【進行耐心細緻的正面教育】 孩子易模仿,是非判斷能力差,家長髮脾氣的行為很容易被效仿;家長用訓斥、打罵等方法壓制孩子的正當需要或對待孩子的缺點,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執拗來對抗家長,透過發脾氣來發洩不滿。  正確的作法: 以表揚鼓勵為主,心平氣和的說明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幫助孩子分清是非;針對孩子的性特點,用孩子感興趣事物來吸引他,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是您過去放縱所致,沒有及時克服。百依百順或武力解決只會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比較妥善的辦法是當孩子發脾氣時,爺爺奶奶和父母親要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予遷就,而要乾脆地拒絕他,甚至不要理他,連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來。幾次以後,孩子也就不會再用發脾氣來實現自己不合理的願望了。使他不抱任何幻想。例如孩子在幼兒園門口無緣無故地哭鬧著不肯回去,家長就要“硬著,心腸”送他進園,不要沒完沒了地好言相勸,甚至幾步一回頭,放不下心。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讓他:先轉變態度,再滿足他的願望。另外,在孩子發脾氣時,一方面要冷處理,不要被他牽著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觀察他的動態,轉移他的目標,不妨對他說,“你嗓子也啞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臉上這麼髒,先去洗洗乾淨”,以讓他逐步冷靜下來,當你看到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緒露頭時,絕對不能對他說:“看,你又發脾氣了。”這樣,等於從方面提醒他:你現在可以哭鬧了。  有心的家長還可以採取主動,注意“防患於未然”,儘量避免一些促使孩子發脾氣的客觀因素產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講清道理,儘可能不要出現“短兵相接”的局面。  一般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獨立的願望,並萌生自我意識。他們不願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對父母的包辦或擺佈產生反感。當大人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就會把內心的不滿毫無保留地發洩出來。另外,孩子只不過剛剛具備了一些初步的簡單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大世界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還不能理解,他們要獨立,卻又做不好,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因為達不到目的而發脾氣。  孩子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有些事情他們還說不清,因而在大人堅持要他做不願做的事,或大人堅持不能允諾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就會用發脾氣來宣洩其壓抑的情緒。  人小脾氣大的孩子,除了脾氣倔之外,還有點“小聰明”。他們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規律:只要先撒嬌,再磨纏,最後向大人發一通脾氣鬧一番,什麼目的都能達到。  孩子發脾氣、耍賴,原是作為要挾大人的手段,並不希望太過火。可是,脾氣一發,過分的興奮就像決堤的洪水,奔騰呼嘯,理智喪失,任憑情緒左右,只顧撒野,一點餘地不留。過後,雖然願望達到了,但對自己發脾氣時的那種諸如以頭撞牆、摔壞心愛的玩具的行為卻也感到後悔,甚至內疚。同時,嚐到了對自己行為的無可奈何的滋味,也體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他們會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對大發脾氣的兒童,家長應堅持兩個原則:。  一是絕對不要斥責或體罰孩子。  二是緊緊拖住孩子,不要讓孩子撒野毀物和自毀。  第一個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斥責等於火上加油,適得其反。特別是家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樣子,等於是孩子發脾氣的“榜樣”。須知,柔能克剛,而剛卻克不了了柔。  第二個原則的著眼點,在於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願望,幫助孩子控制難以自制的情緒,讓他一動不動地呆上分鐘,爆發的情緒就會平息下來。  待孩子發過脾氣過後,應同孩子談心,教育孩子認識發脾氣的危害,學會以理智駕馭感情。平時,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主動地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能滿足,怎麼撒野也不行,讓孩子明白:凡事必須講道理,無理寸步難行。  末了,心理醫師還諄諄告誡諮詢者:對人小脾氣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徑必須一致,切忌南轅北轍;教育務必堅持,堅持一段時間,情況就會好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從1歲起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獨立意志了,他們會頂嘴、逆反、跺腳、大叫、哭嚎、毀壞東西、打人、咬人等等。一般來說,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有約0%的孩子一週至少發兩次脾氣,有11%的孩子一天至少要發一次脾氣。  造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是由於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得當。例如,家庭中不同成員的教育態度不一致,父母要嚴加管教,祖父母卻要溺愛放縱,就是爸爸媽媽兩個人的意思也會不同,結果孩子的壞脾氣就有了可乘之機;還有的家長對孩子沒有耐心,動輒對孩子大喊大叫,亂髮脾氣,孩子也漸漸模仿了這樣的行為,難怪有的孩子委屈地問:"為什麼只許大人發脾氣?"另一方面,有些孩子愛發脾氣是由於某些心理原因,剖腹產的孩子由於觸覺學習不足,更容易情緒不穩定;感覺系統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孩子,會對外界的資訊過分敏感或遲鈍,他們的情緒反應十分不穩定,這些都需要在心理的指導下透過心理訓練或心理治療來矯治。  也會有另外一種情形,有些孩子小時候沒什麼脾氣,挺聽話的,甚至挺"面",尤其是在家長比較嚴厲的家庭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是參加一段感覺統合訓練後,長脾氣了,變得急躁,愛頂嘴,這是正常的反應。因為孩子性退縮、過於順從也是不正常的,孩子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家長也要培養孩子情緒的獨立性,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出氣筒。同時,透過科學教育和足夠時間的訓練,培養孩子形成表達自己意志的正確方式。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有由於自身的軀體不適而出現的發脾氣,有為了達到目的或吸引別人注意而產生的,而更多往往是與家長的過度關注和家庭中不一致的管教有關。  分析原因不同對待。  對於孩子的發脾氣,家長首先要排除軀體不適的原因。如孩子發脾氣時,伴有發熱、嘔吐、尖叫,精神萎靡,則要及時請醫生協助處理。對孩子的發脾氣,在排除軀體不適的原因後,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對於小於歲的嬰幼兒,由於孩子對父母、家人還是很依賴,對是非、行為的正確與否未有分辨力,自控力與理解力還很差,因此處理時要以溫和的方法,以分散力為主,把孩子抱離發脾氣的環境,或用其它物品轉移他的視網;對於學齡前(—、歲)的孩子,處理時除了要分散其注意力,可採取一些小懲罰,如隔離,隔離的時候首先要保證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不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可把他放在牆角、床上,甚至家長可以抱著他,但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語言或眼神的交流,包括批評、責備、安慰等,每次隔離的時間大約是—分鐘,太長會給孩子造成反作用,太短起不到效果;對於學齡的孩子(大於歲),在他們發脾氣時主要是採用隔離的方法,在隔離前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這樣不對,然後隔離,每次隔離時間為1歲1分鐘,隔離後同樣用簡短的語言告訴他為什麼不對。還可以用獎勵的方法,即當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發脾氣,則給予紅花、星星、貼紙等,每週一次小總結,可用一定數目的紅花、星星或貼紙來換取一些他喜歡的東西。這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逐漸消退、消失。  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在消除孩子發脾氣行為的同時,也要逐步教會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一些方法。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透過遊戲掌握社會技能、學會溝通,同樣遊戲也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如體育運動、角色遊戲等,都可以幫助孩子疏導不良的情緒。  對孩子發脾氣,平時要以預防為主。預防主要是改善家庭教育的環境,首先,在日常對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家長們要有統一的意見和標準,使孩子從小形成對與錯的觀念。其次是避免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在生活中要教會孩子對別人的尊重、謙讓,對孩子的要求可採取部分滿足和有條件滿足,避免孩子因要求不能滿足而發脾氣。最後,還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不同的年齡,承擔不同的工作,從自己做自己的事,到幫忙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小主人意識。  改掉孩子發脾氣的壞毛病並不難,只要家長有堅定而一致的教育態度,你會發現,你孩子的脾氣會變得越來越好。  發脾氣屬於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兩歲到四歲的孩子和青少年發脾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即使是最溫順的孩子有時也會發脾氣,但是孩子經常發脾氣,則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不利於孩子健康性的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夜晚寧靜而淒涼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