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儒風

    為什麼在兩百多年前,作為西方強國老大的英國會大張旗鼓、遠涉重洋地來京城為乾隆拜壽?在乾隆皇帝拒絕其全部提議之後,馬戛爾尼使團真就鎩羽而歸了嗎?

    公元1792年9月26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皇家戰艦“獅子號”、“印度斯坦號”等幾艘船隻訪華,這隻龐大的使團共有八百多位成員,帶著500多件禮品來到了中國。他們對外宣稱是來參加乾隆皇帝八十三歲的壽辰典禮。當然,這毫無例外是一個美妙的幌子而已。英使團的“司馬昭之心”18世紀末的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工業技術遙遙領先,商品經濟高速發展,迫切需要開闢新的市場。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然而,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就下令外國商船隻準在廣州一個港口進行貿易,制訂了許多嚴格的措施來限制在廣州做生意的外國商人,並規定外國商人只准透過清政府許可的洋行才能進行貿易,這嚴重製約了英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發展。因此,這才有了前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帶團隆重出訪大清國的一幕。

    這次會見,因為“禮儀之爭”而歷史聞名。幾經周折,馬戛爾尼與清政府雙方達成了“協議”:在清政府禮節性的歡迎宴會上,英國使節行英國式禮節,而在正式舉行的乾隆萬壽典禮時,他們向乾隆皇帝行中國三跪九叩禮,這才勉強讓乾隆皇帝在臣民之前保全了面子。當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提出:英國想在北京開使館、設貨棧,並請求清朝允許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處貿易,予以英國貨物免稅或減稅等七項請求時,乾隆帝全部拒絕。按照慣例,乾隆拒絕英國特使要求的敕書發出後,也就標誌著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敗。那麼,是否兩百多年前的馬戛爾尼使團真就鎩羽而歸,毫無收穫呢?其實不然。首先,清王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於所有臣服的外藩包括外國都是賞賚有加,絕不讓“小字輩”吃虧。在當時高高在上的乾隆帝眼裡,他從未涉足巡幸過的萬里之外的英國不過是個不值一提的“外夷”而已。所以,本著“懷遠柔夷”、“薄來厚往”的基本原則,英王以及使團的主要成員都得到了乾隆皇帝格外厚重的賞賜——絲綢、瓷器、玉器及各類工藝品多達三千多件。此外,最重要的是馬戛爾尼使團此行深入接觸、觀察了中國清朝社會,掌握了這個神秘國度很多第一手的資訊資料,為英國日後的諸多對華行動打下了基礎。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使團呢?它在當時的中國又幹了些什麼呢?馬戛爾尼使團顯然是有備而來,使團中的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該使團的95位隨員,從軍事到各種科技、繪圖人員,甚至連園藝專家也一應俱全。據《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這些隨員都有其指定任務,從很多隨員有關此次訪問的詳細完備的文字著述可見,誠如斯言。譬如,除了特使馬戛爾尼的日記外,副使斯當東有《出使中國記》,隨員安德森有《隨使中國記》,隨員巴勞有《中國旅行記》等。使團成員在細心收集一切資訊的同時,還尋求機會“抄襲”中國重要產業的關鍵原材料。例如,當時從中國購買的最主要的大宗物品,一是茶葉,二是生絲。於是,馬戛爾尼派人想方設法地弄到了一些中國的優質茶樹苗和桑樹苗,寄到了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大力推廣發展,使得印度在茶葉與生絲的產出上逐漸趕上清朝,此是後話。所以,此次英國使團與其說是來朝賀乾隆聖壽的,倒不如說是來刺探大清帝國的神秘底細。正如英國使臣在自己的書裡所陳述的那樣:“對中國做一個全面的調查,以便作為將來應付中國問題的根源,所謂知彼也。”——這真是再明顯不過的“司馬昭之心”!英使團的商業推銷之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二十一日,大清軍機處發了公函給山東巡撫:“本日徵鹽政奏英咭唎國有探水船一隻,於十六日先抵天津海口,據稱進貢船隻船身過大,吃水三丈餘尺……”,同一件事情,馬戛爾尼在日記中是這樣記載的:“結果探得天津內洋水淺,大船不能進口……”這次行動表面上看來是為所謂的“進貢船”探水,實質上勘測出了京城門戶天津海口的實況,為日後發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以及諸多外國列強由天津海口上岸威嚇、攻打北京提供了最詳實的水情資料。不是清朝官員們沒有察覺英華人勘測中國的海口水情,而是聖壽八十三的乾隆皇帝格外慷慨地下了多道聖旨,命令英國使團經過的所有地方的政府大員要“乘便迎往,親為照料”“妥為料理”,可謂皇恩優渥,於是,英使團成員一路上不僅好吃好喝,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得到了極大的便利。英國作為當時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馬戛爾尼使團此行帶了不少小工藝品,真是“以四兩搏千斤”,獲得了他們所能接觸的清朝官員的一致好評。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特使以洋洋得意的口吻說到:“華人對於我們帶來的禮物,讚不絕口,固不在話下,而對我們應用的普通雜物,也以好奇心對之,他們看了又看,稱譽不置,其中如化妝臺,剃鬚用的鏡子等”——這其中的“他們”是指當時與使團接觸的清朝接待官員。這還沒完,特使又舉了個小例子:“他們對於伯明翰吉爾廠製造的柔軟刀片,尤為愛好……因此我就送給王大人兩把刀片,他大喜過望,稱謝不已,並說這兩把寶刀雖然物小,但感謝之心乃倍於我贈送他別的百倍其值的禮物。”——也許你無法想象到,二百二十多年前,英華人的兩把小剃鬚刀片就折服了大清朝京畿軍事要地的一個副將高官。凡此種種,接觸的清朝官員越多,就越讓英國使團成員們看出了當時中國的真實生產力水,平‘’由“敬”而“慢”,再而“驕”,最後,幾乎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了。所以,馬戛爾尼在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禮上,是毫不心甘情願的,這讓接待的清朝官員煩了好大的神,費了好大的勁。不得不說,馬戛爾尼使團此行也是一場頗有意義的商業推銷之旅。當馬戛爾尼提出在清政府的都城——北京設定常駐機構之前,英華人不可能沒有設想到會被自高自大慣了的天朝皇帝所拒絕,但是,他依然要提出來,無疑也是想借此來引起清朝的注意,為日後的兩國貿易交往打下基礎。中國儒家傳統思想歷來“輕利輕商”,到了號稱鼎盛的乾隆朝,那個自詡為“馬上得天下”的滿清也已經相當程度地被儒家思想所“和光同塵”了。然而,英國的官員們卻與此迥異。馬戛爾尼在與清朝官員的交往與饋贈中,也時刻仔細觀察著中國的官場與中國社會的商業需求,而且,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思都寫進了日記。譬如,馬戛爾尼在贈送通州協副將兩把小刀片博得感激後,他在日記中記載:“因此,我就連帶想起通商的問題了,因此情形看來,英國如果能夠將零星的日用品運來中國販賣,必定為華人所歡迎。”當中國官員士紳稱讚使團成員穿的衣服質料優美時,特使先生又聯想到“英國的布匹絲絨紗羅等物,既為華人所歡迎,則此時正好推廣銷路了”——真是要佩服英國的高階官員如此敬業,每時每刻都想到英國的商業利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英國使團提出要在舟山購買生絲、茶葉以及瓷器等物品的時候,中國的官吏卻沒有一個感興趣的,甚至以言商事為恥。英使團不可抹殺的“貢獻”馬戛爾尼使團此行所掌握的相關資料為英國以後同清朝的接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甚至也為四十多年以後晚清接連發生的歷次外國列強入侵中國提供了重要情報。譬如,隨員巴勞的《中國旅行記》的首頁,就是當時京城的重要軍事門戶通州協的副將王文雄穿著朝服的半身像。而且,在該書中有很多關於清朝官署與中國軍隊的武器、大炮等珍貴圖片,軍事機密大量洩露,當時的軍事官員不僅執迷不悟,反而以此為榮。

    1793年9月4日(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前往承德萬樹園接見馬戛爾尼。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繪的水彩畫。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英國大使的日記中還有一個隨員畫家亞歷山大細心製作了中國兵站的圖形。對於這一切,清朝的官員們竟然也很麻木。作為英國使團二把手的斯當東把來接應使團的所謂清軍精銳視為“既笨重又有女氣,沒有一點兒軍人氣概”的烏合之眾,與強悍的使用著“歐洲新式火器”的英國軍隊一比較,他一眼就看出了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且,富有軍事經驗的斯當東也判斷出當時英國野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沉重笨拙”發彈只約兩磅至四磅的中國大炮,他斷定英國野炮突破素稱堅固的中國萬里長城毫不費力!對於中國社會、清朝軍隊的瞭解漸次深入以後,使團頭領馬戛爾尼甚至露骨地對其隨員說:“只要我們(英國)派兩三艘小戰艦,不消兩個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國沿海的海軍全部摧毀。”由此,就不難看出,公元1792年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不僅僅帶著商業目的。實際上,歷史後來也充分證明了他們當時“蒐集”的很多情報,無論主觀還是客觀上,都確實為中國近代史上英國等列強軍隊兩次鴉片戰爭獲勝做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而這一切,恐怕是號稱睿智神武的乾隆皇帝做夢也沒想到的——他的好大喜功與毫不設防貽患甚大——他老人家只是在馬戛爾尼使團人員的臉上看出了“驕矜”之氣,而一時的不痛快罷了,沒想到那竟是號為中朝上國的清朝後來一切奇恥大辱的肇始。所以,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考量,馬戛爾尼使團並沒有辱沒當時英帝國賦予他們的使命,雖然一時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商業專案,但是,他切實深入地瞭解了中國市場的需求,獲得了許多可貴的商業情報,看到了無限的商機,看出了大清國的脆弱與軟肋,甚至顢頇愚昧,堅定了一個號稱文明的先進國家侵略落後而龐大的國度的野心。作為英國18世紀著名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外交家的馬戛爾尼,帶領他的使團成功完成了一個貪婪帝國所交付的使命——這一切,為日後兩國之間的關係命運埋下了伏筆。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三國演義說的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誰是青山?文末有答案!

    天行有常,不為桀亡,不為堯存。哪有什麼成敗?

    天性有常,這四個字最是唯物主義,樸素的唯物主義。

    我們假設乾隆是堯吧!

    堯面臨堯的歷史現實,他能幹的是什麼?

    不顧一切的擋住大水唄!

    詩與遠方固然美好,眼前的苟且才是重中之重!

    尤其作為政治家,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是最好的辦法,他也沒有其他辦法。

    你看得見百年之後又能怎麼樣,也就是做個預言家而已。

    人民群眾要的是現在的“幸福生活”。

    難不成我們知道一百年後種地的全是機器人了,現在就不再種地不成?

    具體到乾隆,有清以來,文字獄屢興,朝野上下,奴才遍地,知識分子們躲進了書齋研究孔孟去了。

    全國上下沒有人認為英吉利那個夷商是一個問題。

    黃河是問題,準噶爾是問題,西藏是問題,新疆也有問題,貴州苗民需要安撫,雲南邊民需要進入農耕生活,全國水利需要修了再修,臺灣需要內地糧秣賑災,江南地主很不老實,總是挾民逃稅,等等......很多問題。

    地緣政治嘛!萬里重洋之外,當時的認知水平,還真的看不著,顧不上。

    但是,乾隆也一直在解決問題呀!並且解決的不錯,積累了國力,鞏固了國土。

    不然40年後,滾滾長江,歷史大勢來臨了,鴉片戰爭開打了,怕中華大地真的撐不住呢!

    起碼,藉著乾隆積累的國力老本,敗是敗了,沒有一敗而散呀!

    說,雖敗猶榮肯定是王八蛋話。說,還敗的起,能撐得住,努力留住了青山,天還是中華文明的天,不算是王八蛋話吧?我是葭明通,葭明通不是清粉,實事求是,最是科學。

  • 3 # 歷史的迴圈

    過去的歷史甚至影視劇中,說的都是清朝的昌盛,,滿清的是"康乾盛世",也就是把康熙和乾隆排在一起了,但研究很多資料後發現,乾隆與他的爺爺相比基本差不多。

    滿清的基礎所決定

    康熙是滿清人認為的一代聖君,一生都光輝顯著,沒有什麼大過。可以說是清朝盛世奠基人,至少國力是日漸上升的。而乾隆的命運則有點像唐玄宗,在他們統治的時期國家達到了所謂全盛的頂峰,也在他們統治的朝代,國家開始衰亡,乾隆的確做了一些事,也不失為明主。可是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他們畢竟是滿清,而滿清是由於遊牧打獵民族取得政權的,是有奴隸社會而來,建立大清後,他們還是奴隸社會的思想,有所前進,步伐很小,而農耕文化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文化,而世界的發展他們卻視而不見。

    乾隆的幾大錯誤

    一,大興文字獄

    文字獄是對漢文化的摧殘,清朝哪個皇帝都搞文字獄,可是乾隆是最盛行的.只要有一點點瓜葛,就會被大罰特罰,殺人抓人關人,決不手軟。但乾隆大興文字獄,還是禁錮了文人的思想,阻滯了文化發展.對中國文化的摧殘,加上處罰嚴厲,思維敏感,造成冤假錯案.那時民心勢必有些不安穩,對漢人奴化的統治摧殘,也是滿清無奈滅亡的開始。

    二,乾隆暮年有些用兵窮兵黜武,

    有問題不管是什麼問題,小題大做.如大小金川之戰,實在是大炮打蚊子.浪費國庫銀兩,而且晚年的乾隆驕傲自滿,自高自大。加上各種原因,國庫日益空虛,社會矛盾激化,一些邪教蠢蠢欲動,而這些,都留給他的子孫處理了。

    三,不懂科學、不愛科學

    這是乾隆與康熙最大的不同,康熙一生好學,不論國學西學都有掌握,康熙時有不少西方的洋人來到北京,傳播西學,康熙也十分重用他們,讓他們教自己天文,地理,物理等多種知識,並且親身實踐.讓洋人造觀天台觀測天象他很喜歡各種儀器,沒事就自己擺弄,測算.而且教皇子天文,地理,物理,醫學,測量學等等.他對西方傳教士沒有偏見.所以康熙是一個熱愛科學的皇帝,把科學當成自己的個人愛好,而乾隆對科學一竅不通,雖然有很多康熙時的傳教士留了下來,但只能給乾隆皇帝蓋西洋樓等等了.這也一定意義上耽擱了中國科學發展。

    四,閉關鎖國,自大自滿

    乾隆最大的失誤,就是在乾隆時,英國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華盛頓創立了美利堅合眾國,法國大革命.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國力在飛速發展超越中國.文明新因素已經成為主導.而乾隆看不到這些,依然閉關鎖國斷絕外交.英國使節來華請求通商,乾隆皇帝還傲慢的說"天朝統馭萬國""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加緊閉關.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晚清悲歌的前奏. 。

    乾隆皇帝弘曆,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久的皇帝,長達64年。與他的父親雍正皇帝胤禛相比,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與他的兒子嘉慶皇帝顒琰相比,他有的確是個十足的帝王。乾隆時代,中國走向世界,和西方文明交流的機會失去。中國成為落後的國家,後面的發展,中國成為了一個落後捱打的國家。

  • 4 # 折緣

    乾隆執政的60年,其中治亂成敗的分水嶺大致上在乾隆三十八年左右。

    這一年,大小金川之亂基本平定,乾隆的武功達到歷史最高點;這一年一代貪官就任管庫大臣,管理布庫,這是和珅仕途上十分重要的一份工作,在這份工作中,他學會了如何理財,正是因為他理財有方,從而得到了乾隆的賞識,由此開啟了一個貪官橫行的時代。

    也是在這一年前後,各地的貪腐大案頻頻發生,帝國的蛀蟲們肆意侵蝕著國家的元氣,在沒有大的戰事的情況下,乾隆走向了浮誇風的不歸路,好大喜功,窮奢極欲。

    此後的22年時光裡,乾隆醉心於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正所謂上有好焉、下必甚焉,正是因為乾隆奢靡的各種嗜好,使得和珅這型別能夠斂財的官員大行其道,而以和珅為首,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到武官的龐大貪汙集團,他們為了斂財無所不用其極,使得帝國從頂點迅速衰落,只用了22年的時間,就造成了川陝甘三省交界處逾百萬的白蓮教起義,歷史9年之久,動員十餘省綠營,耗費2億白銀,戰死數百將官,才得以平息。

    而這二十二年裡的種種情狀,都造成了40餘年後的鴉片戰爭,國家無軍隊可用,吏治崩壞到沒有辦法整合資源,才在鴉片戰爭中毫無抵抗之力而一潰千里,國家糜爛致此,與乾隆後半生的執政是分不開的。

    而鴉片戰爭的爆發,與發生於1792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給老爺子祝壽分不開。

    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在避暑山莊接見了首次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一行,這是中英透過外交途徑的首次接觸,是一次極其重要的外交活動,如果談得好,對大清王朝將士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機。可惜,這次西方的一個海洋強國,與東方的一個農業大國的談判歸於失敗,它的失敗,最終也成為了40年後的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英國使團訪問清朝時,正值乾隆統治的後期,雖然吏治趨於崩壞的境地,但超過1380餘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趨於3億人口,6億畝的耕地面積,使得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

    而這一時期的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上升階段,迫切需要開闢新的更大的市場,因此,英國利用為乾隆皇帝祝壽的機會派出使團,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馬戛爾尼雖然沒有完成談判使命,但這一次接觸,卻取得了細查“康乾盛世”脈象的成功。他們來時從天津到北京又到承德,歸國時乾隆照準英國使團取道中國南海出境,走大運河橫穿中國大陸。

    他們一路的所見所聞,摸清了中國的國情、民情和軍事的虛實,已經從許多“細節”裡看破了當時“中國熱”的虛幻,發現了大清帝國的外強中乾。

    馬戛爾尼甚至把大清帝國比喻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他昂視就放出預言:“大清帝國遲早要崩潰”,而“英國會從這一變化中講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英國副使斯當東在其編輯的題為《《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的書裡寫到,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是“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中國不是富裕的過渡,而是一片貧瘠的土地,不是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馬戛爾尼回國後回國後,根據他縱穿中國,對社會各階層的所見所聞,在提交給政府的報告書中作出了結論:

    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科學極度落後,人們普遍貧窮,軍隊不像軍隊,腐敗處處可見。他指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極為短淺,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同時語言“韃靼王朝將繼續壓制人民,兵將發生變亂”。

    1840年4月7日,大英帝國下議院就是否應該對中國進行一次戰爭進行辯論。一個高貴的爵士議員起身發言,他就是48年前覲見國乾隆的小斯當東,原本是給馬戛爾尼提起茨騎士斗篷下襬的 見習侍童,現已成為了一位資深的遠東中國問題專家。他在議會上發表了一篇宏論,他的主戰論點博得了大量的掌聲,最終使得英國政府絕對了對中國的惡戰爭。

    可以這樣說,發生在1793年的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開啟了對清王朝的“破冰之旅”,也為48年之後的鴉片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 5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到訪中國清王朝乾隆皇帝,這件事其實在當時只是一件小事。

    英國使臣馬戛爾尼

    如果不是1840年以後的一系列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把中國打疼了,那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依然只是一件小事。

    所以說馬戛爾尼到訪中國和四十年後的鴉片戰爭有聯絡,但是聯絡不大。畢竟中國當了這麼久的天朝上國,就想憑藉一次拜訪性質的外交就想扭轉一個國家的命運,這根本就不可能。

    乾隆皇帝的確和英國使臣馬戛爾尼鬧得不愉快,這是很正常的事。那時候整個清王朝都對英國不瞭解,一直以為英國是一個想到天朝上國來朝貢的撮爾小國,根本就沒放在心上。

    英國與清王朝的文化、語言、風俗、思想、習慣都不同,兩個國家合作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沒有長時間的磨合根本不可能展開貿易。

    而英國根本不會因為一次小挫折就停止征服世界的腳步,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註定的。

    其實中國真正失去的不是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使華到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段40年的時間。

    中國真正失去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這20年的時間。

    打了打敗仗居然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道光皇帝犯的錯遠遠大於比乾隆皇帝犯的錯。

    乾隆時代的人們是真的睡著了。

    而道光時代的人們卻是在裝睡。

    而裝睡的道光皇帝把一切問題都推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孫子。

    而且道光皇帝不僅腦袋不靈光,就連眼睛也是瞎的,有六皇子奕訢不好選,選了一個又短命又沒才能得咸豐皇帝。

    清王朝衰亡的鍋不應該乾隆皇帝背,而是這位道光皇帝背。

  • 6 # 有得觀史

    乾隆時期馬戛爾尼訪華,直接導致40年後的鴉片戰爭。

    馬戛爾尼訪華得出兩條結論:

    第一條,中國外表強大,其實很貧窮,百姓生活水平很低,日子過得很苦。大清的武器裝備很落後,武備很鬆弛。大清由能力強得君主執政還好,若換一個能力弱的君主執政,很容易被打敗。

    第二條,大清的君主,高傲自大,固步自封,自認為是天朝上國,以當時最先進的鍥約思維無法解決問題,要想扣開中國的大門,光談判不行,必須訴諸武力。

    小斯當東是中國通,他13歲那年隨馬戛爾尼訪華,學了幾句漢語,因為那時他還是個孩子,乾隆覺得好玩,親切的接見了他,還送他一個荷包作紀念。從此他對中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苦讀中文,而且在中國工作長達18年之久。

    小斯當東演講後,議員投票,結果271主戰,262票反戰,以9票的微弱優勢透過決議,也就是說再多5票反戰,鴉片戰爭不會爆發。

    正是由於馬戛爾尼訪華,使英國對大清帝國有了清楚的認識,知道不打解決不了貿易問題,知道只要打就基本可以取勝,有了這些認知,才有了鴉片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方法才是防治葉蟎、紅蜘蛛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