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可以這麼說!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是以絕對優勢能壓倒李世民的!但他並沒有進一步採取措施去幹掉李世民,他從來沒有殺李世民的想法,他只是想爭權,他希望李世民能自己罷手,安心的去做個王爺!一直打壓他,削弱他的勢力,但李世民不這麼想,所以李世民能成大事,在被逼的沒有退路的情況下,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最終李建成自己把自己送到了李世民的刀下。李建成從最初的壓倒性優勢變成了歷史的犧牲品!可以說輸在了婦人之仁!

  • 2 # 我的乾坤

    玄武門之變前,毫無疑問李建成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李建成位居東宮,是儲君是法定的皇帝接班人,在政治上對李世民有巨大的優勢;

    其次,李建成輔佐父親開基創業建立了卓越的功勳,在朝野有很高的威望,加上李淵的支援,他的太子之位非常穩固;

    再次,李建成也很清楚槍桿子裡出政權,所以東宮宿衛長林軍是一支極具戰鬥力的個人武裝,在兵力上對秦王府親兵具有壓倒性優勢;

    第四,當時的京城控制權在皇帝和太子手中,李建成認為秦王即便有異志也鬧不出動靜花樣來。

    既然李建成對李世民擁有這樣的優勢,因此他只需對李世民保持警惕,然後歲月靜好的等待接班,再名正言順的處理秦王問題即可。他如果也發動一場類似玄武門之變幹掉李世民,卻是得不償失,畫蛇添足,因為:

    1、秦王功蓋天下,無罪而誅(事後儘管可以抹黑強加罪名,但依然難堵天下悠悠之口),必然引起天下震動,畢竟軍中有不少秦王舊部,朝中有不少秦王的同情者;

    2、無論是在尋常百姓家還是帝王家,只要是稍有良知,手足相殘都是任何人不願看到的慘劇;

    3、李建成肯定也想成為一個受世人敬仰有所作為的帝王,因此他怎麼會願意成為臣民心中及後世史家筆下不顧親情,暴虐屠弟的君主呢;

    4、如果李建成擅自作主除掉李世民,令李淵震怒,有可能會被廢掉儲君之位,另立元吉為太子。那麼豈不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因此,李建成絕不是有婦人之仁,而是在具備巨大優勢的情況下,他完全可以後發制人,避免自己處在輿論的不利境地,留下罵名。他只是沒想到自己的親弟弟權慾薰心,如此決絕,如此孤注一擲。

    這也許是兩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佔據優勢的太子認為兩人不過是權力之爭,而處於劣勢的秦王卻認為這是生死之爭,必須拼死一搏,所以就有了毫無退路的玄武門之變。

  • 3 # 無人理解的魚

    每個生在帝王之家的人沒有一個是“笨蛋”,爭權奪利是常態,也是存活的本錢。逃避不了的!猜忌與權謀身不由己,誰又能真正獨善其身,成王敗寇,只差一個導火索和自身底蘊和做的準備。慈不掌兵。這是趨勢也是無奈!

  • 4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任太子,而且,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自始至終,一直受到李淵的支援。但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卻被殺了,一同被殺的還有他的五個未成年的兒子和他的妃子們。那麼,本來穩如泰山的大唐太子何以會落得如此悲慘下場?是否是心慈手軟所致呢?

    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大唐甫一建立就被李淵冊立為皇太子。本來這個太子的位置是穩當的,一但李淵駕崩,李建成穩妥妥大唐第二任皇帝。

    可惜,李建成有一個很聰明又很有能力的弟弟李世民。可是,即便這個弟弟很有才,如果,老皇帝李淵不支援他,太子一位還是和他無緣的。然而,這個弟弟並沒有按常理出牌,他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死了哥哥,逼退了老皇帝,他自己成了皇帝。

    那麼,政變以前的李建成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還是落的個身敗命裂,是無能還是心慈手弱呢?

    其實,都不是。李建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也並非是一個待宰的糕羊。在政變之前,李建成也做了許多事,儘可能地把防患於未然做的更好。

    當李世民隨著戰功的疊加,其奪嫡的野心逐漸顯露出來時,李建成己經敏銳地覺察到了。李建成看著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如雨,戰將如雲,羽翼逐漸豐滿時,立馬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自己不是沒有戰功嗎?抓緊時間立一些不就行了。

    河北劉黑闥叛亂時,李建成上奏李淵請求帶兵平叛,就是措施之一。這一戰,李建成不僅成功平叛立了軍功,而且,也把羅藝納入自己的麾下。

    平叛歸來後,李建成悄悄的私幕了一批軍人,大約二千多人,號稱長林軍,用來防衛東宮。一國太子何須有此不安全的作法呢?實在是,他太忘禪他這個能征善戰的弟弟了,他必須防患於未然。

    另外,李建成也做了一些小動作。他有一匹進貢來的烈馬,野性難訓。一次打獵時,李建成把它給了李世民,其目的就是想把李世民摔死或者摔殘,可惜,李世民的騎術太高了。

    李世民不是謀士多嗎?李建成就上奏李淵把他們調離秦王府,房玄齡,杜如晦就是這時被調離出去的,武將中程知節也被調了出去。尉遲敬德收賣不成,就告其謀反,下到大牢中去。

    這一切都未能湊效後,李建成藉著突厥人來襲,設計了一個更大的計劃。一方面,他上奏李淵,請求讓李元吉帶兵出征,附帶著,要求帶走秦王府所有武將如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等,讓李元吉藉機把他們全部處死。

    另一方面,由李建成出面,在昆明池借給李元吉送行處掉李世民,然後,告所李淵,李世民暴病而亡。

    這個計劃如能成功,就沒什麼玄武門政變了。

    可惜,玄武門政變提前爆發了。原因是太子手下有人叛變了,計劃被李世民提前知道了。

    李建成針對李世民設計了一張又一張大網,可惜的是,要麼沒有擊中要害,要麼是流產失敗。李世民卻是一擊中的。其中原因,無它,技不如人。

  • 5 # 飄雲少年

    李建成的下場悲慘是不是輸在婦人之仁?

    不完全是,仁慈只是他性格的一點,但不可以用婦人之仁去諷刺他的仁慈。

    而且他的失敗是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是要看清楚他的失敗必須要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對唐王朝又有什麼貢獻?為什麼最後會在政治權利博弈中失敗?

    一、身份地位

    他是李淵的嫡長子,在封建社會中嫡長子繼承製是不會被輕易打破的,大唐王朝建立,他被冊封為太子,可以說是無論身份地位名聲都是實至名歸的,李世民即便再厲害也是先天地位輸上一籌。

    二、政治能力

    李淵太原起兵之時,李建成已經而立之年,但是李世民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試問李唐打天下,守天下,治天下到底誰多誰少。

    不可以被影視劇中所塑造的李建成在軍事政治上毫無能力所迷惑,相反李建成是一個很有政治能力的人。

    他之戰功不如李世民,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和他本人身份有關係,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會很放心自己的太子去衝鋒陷陣的。

    即便李建成參戰很少,但他依舊在軍事方面有著剿滅突厥扶持的軍閥劉黑闥,平定山東的功勞。

    三、朝堂勢力-軍中勢力

    內政-李建成因為太子的身份常年在朝堂執政,更加上他無論是身份、地位、名望、能力、性格都是眾望所至,所以朝堂大多官員都是被李建成所壟斷的,此前的李世民根本就無法和李建成的身份抗衡。

    軍事-他雖然不常在戰場衝鋒陷陣,但是仍然有著屬於自己的軍事班底。

    將門世家的薛萬徹,後來為了大唐江山東征西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立下汗馬功勞。

    馮立,在突厥逼近長安之時為了守護大唐江山以多勝少,大戰突厥。

    以及後來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因為李建成手下的馬三寶之死而廢朝。

    政治方面唐朝初年的大唐名相王珪,包括入了凌煙閣的諫臣魏徵。

    四、攪亂池水-打破平衡

    隨著李世民多年東征西討軍功日漸豐厚,軍權也開始日益增多,人性對權勢和慾望的嚮往便開始如野草一樣,燒不盡,春又生。

    外加李淵晚年對皇位的留念,也開始大力提拔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抗衡,天策上將任其開府廣納人才。迫使李建成不得不尋求外援支援,穩固勢力。

    五、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守將常何忽然叛變,李建成毫無準備。

    因為唐朝史書大多對不上號,即便在《舊唐書》沒有記載這關鍵的一環,但是在《常何墓碑》中卻記錄其中的緣由。常何在玄武門之變中被任命為禁軍統領,負責守衛玄武門,雖然表面上他是李建成的人,但是暗中卻多次被李世民拉攏。

    李建成與李元吉之所以敢隻身入宮,也是因為相信常何。一度認為自己經過路過的玄武門非常安全,未曾想到喪命再此。

    然李世民拉攏常何的證據在《常何墓碑》中卻有記載。

    “賜金刀子一枚,黃金三十挺...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錫驍勇之夫。

    李世民不但送常何金銀財寶,而且還給常何手下將領送去了很多金子。

    可見常何的叛變早已不是一息之間。

    六、李建成的結局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了永絕後患,處死了李建成和他5個兒子當然也更包括弟弟李元吉的兒子。

    總結:所以李建成有此結局並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很多需要去捕捉的原因。

    且李建成性格手段也不如征戰沙場的弟弟李世民,殺伐果斷,鐵血狠辣。

    對至親之人陷害、下手都可毫不猶豫,更為了權利帝王可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帝王之家根本就無親情。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說隱太子李建成婦人之仁恐怕言過其實了。正所謂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在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建成就充當了掌兵和養財得角色。李世民負責前線作戰,李建成負責後方行政事務及大軍後勤補給。行政事務和後勤補給相對於帶兵打仗恐怕形勢要複雜得多,面對的形形色色的人也要多得多!能夠把這一攤子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條,恐怕婦人之仁是做不到的。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夕,唐王朝內部發生了一起“謀逆”事件——“張亮(不是麻辣燙、也不是爸爸去哪兒)謀反案”,涉案者是李世民的親信張亮,目標直指李世民。這件事背後就有李建成的影子,將這件事捅到李淵面前的不是別人,正是李建成的胞弟兼盟友——巢剌王李元吉。換言之,李建成非但沒有婦人之仁,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夕,他已經準備向李世民下手了!而這件事也成了“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李淵在這件事上傾向支援李元吉的態度直接將李世民逼到了牆角,如果不是張亮硬挺住、咬死了沒有認賬,很可能倒下的就是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了。不久之後,“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在玄武門內誅殺了胞兄李建成和胞弟李元吉……那麼,李建成到底輸在了哪裡呢?

    李建成的危機感沒有李世民強烈

    李建成與李世民不同,他是皇太子、是準皇帝,只要安安穩穩等到父親李淵駕崩,他就是唐王朝名正言順的皇帝。因此,李建成最需要的是穩而不是亂。穩,對李建成有利;亂,反而會讓李世民有機可乘。

    前面說到了,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夕,李淵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明顯轉變,由原先的曖昧轉為了支援李建成。李淵之所以高調處理“張亮謀反案”,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藉此打擊李世民、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為李建成順利接班鋪路。對於彼時的李建成而言,透過合法手段完全可以達到目的,他根本沒有必要發動軍事政變,給他人落下口實,搞不好還會適得其反。

    李世民則完全不同,李淵在“張亮謀反案”上的態度已經將李世民逼到了牆角,李世民的勢力遭到削弱甚至清洗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危機感比李建成要大得多,如果不鋌而走險,那就只有引頸就戮的份兒了。到時候,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世民想翻盤恐怕都沒有機會了。

    父親李淵態度不明朗

    “張亮謀反案”發生之後,李淵雖然態度上有所轉變,給李建成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對於李建成而言,李淵的態度並不明朗,至少他沒有完全倒向李建成。在張亮咬死不認賬的情況下,李淵最終也只能不了了之,他並沒有在這上面繼續作文章,把這件事定成“鐵案”。

    這就讓李建成非常難辦了,李淵的態度說明他已經準備倒向自己、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為自己順利接班鋪路。但是,李淵又沒有藉機無限上綱上線、把禍水直接引向李世民。李建成是等也不行、不等也不行,一旦動手,萬一自己猜錯了父親李淵的心思,得不償失,搞不好會把自己摺進去。不動手吧,萬一被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怎麼辦?換言之,彼時的李建成正處於糾結期,而正是這種糾結讓李世民鑽了空子。如果李淵態度再明朗一些,或者李世民下手再晚一些,鹿死誰手恐怕還真不好說。

    手下人對於奪權並不熱衷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會發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李世民天策府的幕僚、將領們達成了一致,都支援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這些人甚至比李世民還要熱衷於此,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利益使然。對於這些人而言,除非李世民更進一步,否則他們已經沒有太大上升空間了。朝堂之上,舊的關隴世家子弟地位都在他們之上,連隋煬帝的小舅子、陳後主的親弟弟都成了宰相!可自己辛辛苦苦、在戰場上拼死拼活卻只能屈居天策府。

    他們想要有更大的發展只能把李世民推上皇位。可問題是,這個時候李淵的態度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和平上位已經沒有可能了,一旦李世民倒臺,他們不僅無法飛黃騰達,還會跟著李世民一起陪葬。為了自己和家族的未來,只能攛掇李世民鋌而走險、拼死一搏!

    李建成東宮下屬的處境則完全不同,他們是有期待的。只要李建成能夠順利接班,他們位極人臣指日可待,他們和李建成一樣,要的是穩而不是亂。更何況,彼時的李淵已經開始對李世民下手了,東宮的下屬大多傾向於讓李建成先觀望一段時間,待李淵態度明朗之後再進行下一步行動。因此,魏徵一度提出讓李建成先下手為強誅殺李世民時,東宮的很多下屬表示了反對,李建成也最終否決了魏徵的建議。並不是說李建成認為魏徵說得不對,也不是李建成不虛心納諫,而是彼時的形勢讓李建成非常糾結,他需要時間來作出進一步觀察和判斷。

    歷史天平的傾斜往往就在一瞬之間,恰恰是李建成的這段糾結期給了李世民機會。最終,“玄武門之變”就在這個當口發生了……不僅李建成沒有想到會來得這麼快,連李淵也沒有料到李世民會來這麼一手!

    當尉遲敬德全副武裝來到李淵身邊“護駕”時,李淵還在和一群老臣“看風景”呢……“玄武門之變”之所以成功正應了電影裡的一句臺詞:“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事情來得太快,李建成沒有想到、李淵也沒有想到。等到尉遲敬德來“護駕”,一切已成定局,李淵就算想調兵勤王,也為時晚矣,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否則,自己能不能善終恐怕都是個未知之數……一切與李建成是否婦人之仁無關。

  • 7 # 蘇愚公子

    李建成下場悲慘是不是輸在婦人之仁

     

    不少史書認為,李建成“玄武門”被李世民拿下項上人頭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我以為,非也。生在帝王之家的李建成,飽讀詩書,對王子爭奪帝位的歷史應該是瞭然於胸,也是做好各種準備的。只是李建成輸給李世民,應該是輸在輕敵和應變上,他一直在算計和等待李世民犯錯。等來的卻是李世民的那個彌天大錯,直接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全家老小送上西天,將自己送上帝位。

    首先,李建成是太子,是皇位理所當然的繼承者,因此他自以為只要自己不犯錯,高祖李淵仙逝後,就可以坐上帝位。因此在戰略上他是不屑與秦王李世民爭的,只要好好做好太子,不犯錯就能接班。《資治通鑑》記載: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當為兄手刃之!”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宇文寶於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耳,於我何有!”意思就是:當初,齊王李元吉勸說太子李建成除去秦王李世民,他說:“我自當替哥哥親手將他殺掉!”李世民隨從高祖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將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室裡面,準備刺殺李世民,李建成生性頗為仁愛寬厚,連忙制止了他。元吉惱怒地說:“我這是為哥哥著想,對我有什麼好處!”就證實他不屑除掉李世民,當然,這裡不排除李建成擔心李元吉利用自己,擔心出現螳螂捕蟬黃卻在後的後果。但他至少沒有想自己親手除掉李世民,說明他輕敵。

    其次,都怪太祖李淵太偏心,導致李世民心態失衡,心生殺機。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都說了,高祖之所以擁有天下,完全是由於李世民的功勞。按理李淵應該把帝位傳給李世民,事實上李淵也曾允諾李世民將帝位傳給他。當然,李世民確實也有這個實力,手下文臣武將一大把。但是李淵在帝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並且伴隨著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一幫後宮嬪妃在高祖李淵耳畔不停說李世民的各種不是,讓李淵對李世民漸漸不滿。最終導致李世民寧願揹負後世手足相殘的罵名也要首先發難,與玄武門手刃自己的同胞兄弟,從而逼迫太祖李淵傳位與自己。

    歷史總是血腥的,帝位下多少冤魂。李建成的悲慘下場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婦人之仁,而是自己的輕敵,對李淵的過度依賴,對自己實力的不自量力。勝利永遠屬於有實力並有準備的人,而李世民就是那樣的人,那樣的帝王。

  • 8 # 奇葩歷史大觀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位太子,同時也是第一位“廢太子”。

    似乎他處心積慮就是要謀害李世民,但是現在,也有很多人為李建成翻案,他們認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唐太宗即位的時候就將李建成醜化了。

    李建成,是唐高祖裡面的長子,而高祖在太原起兵之後,就寫信給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兄弟讓他們一起響應。

    李建成曾帶領部隊經略西河數郡,並跟隨大軍平定長安。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冬,李淵所立的傀儡皇帝隋恭帝楊侑冊封李建成為唐國世子,當時他也是非常的威風的,曾經率領10萬軍隊攻打洛陽。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登基,建立唐朝,封李建成為皇太子。李建成東征西討,對付了一些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但當時李世民功業日盛,李淵私下裡許諾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於是他坐不住了,準備除掉李世民。

    由此可見,即使李建成真的是“奸王”,也是李淵害的他。自古以來,只要皇帝自己動了心思,那麼皇太子就很容易作亂,畢竟他要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建成、李元吉恣意妄為,貪贓枉法,甚至和後宮的嬪妃勾結,淫亂宮廷,並且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將去招兵買馬,準備造反。

    後來李建成又與李元吉合謀下毒,晚上請李世民喝酒,沒喝幾口就心中暴痛,吐血數升,顯然是被李建成給下了毒。

    以上史料,有可能是李世民自己篡改的,而醜化李建成。但是李淵在兩個兒子之間舉棋不定,這點是肯定的,正因為李淵的搖擺不定,最終讓李世民狠心發動玄武門之變,幹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最終當上皇帝。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個人認為,李建成是死在自己的婦人之仁上。

    本來李建成在繼承權上得天獨厚,他是太子,在長安是文官之首。但他缺乏李世民的果敢堅決,從來沒有徹底消除來自李世民對自己的威脅。他天真地認為,有老爸李淵在,李世民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造反的,正是一次又一次地心存僥倖,才導致了李世民軍事 政變的成功。他的二弟李世民對皇位窺覦已久,且李世民是殺伐果斷的人。李世民縱橫馳騁於沙場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謀略絕不在李建成之下。當初勸李淵起兵的就是李世民,在李世民的眼裡,自己蹶功至偉 ,太子之位應該是他的。只是由於立嫡立長的宗法原理存在,才讓身為嫡長子的李建成才撿了大便宜。

    如果李建成沒有很大的過錯,李淵是不會廢掉李建成太子之位。按照這樣推理,大唐第二位皇帝非大哥李建成莫屬了,根本沒有自己什麼事。李世民不甘心,他開始招賢納士,讓天下英才歸屬自己。玄武門之變前期,秦王府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了,李世民早做好了謀反的準備。縱使李建成有所覺察,仍不能當即立斷,採取有力措施。李建成在唐朝建立之前也出生入死、南征北戰過,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只是在唐朝建立以後,李建成便在長安當起了太子。而二弟李世民依然在外領兵打仗,秦王的功績越來越多,威名越來越響,聲望遠遠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早先,李建成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妥。

    魏徵見微知著,感覺李世民會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曾經建議李建成提前動手滅了李世民。如果李建成聽從魏徵的話提前動手殺了李世民,大唐王朝肯定會按嫡長子接班制往下延續,歷史上的李世民就不是現在的形象了。就是因為李建成存有婦人之仁,從善良的願望出發,認為自己是大哥,怎麼可以殺同父同母的兄弟呢。為此還把當時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魏徵罵了個狗血淋頭。當秦王勢利越來越大時,對政治非常敏感的魏徵迫不得已,第二次提議李建成殺了李世民。這時李建成才醍醐灌頂,意識到了李世民不是吃素的主。但他並沒有處心積慮地殺掉李世民,而是想方設法地把他身邊的重要武將和謀士調離京城,以此來孤立李世民。這樣的手段,在風口浪尖上已經太柔和了,簡直是隔靴搔癢。

    李建成太小看李世民了,經過苦心孤詣的佈局和充分準備,李世民乾脆利索地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毫無顧慮地幹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終成為大唐第二任皇帝。

    李建成心存婦人之仁,終至自己身敗名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寧娶富家奴,不娶窮家女。”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