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辯論談

    鄭國沒有發展空間

    鄭國跟戰國時期的南韓有些類似,他的北面是強大的晉國,南邊是強大的楚國。晉國不斷消滅雜居的翟人,楚國不斷消滅南方的蠻族。當這些事情都完成之後,晉國勢必向南,而楚國也一定會向北發展,鄭國就是前沿陣地。他經常在晉、楚之間來回擺動。晉國來了,他就投降晉國,楚國就不高興,就要揍他,他就投降楚國。晉國又不高興,又要來揍他,他又投降晉國,楚國又不高興。鄭國在鄭武公之後,出現了繼承人的爭奪戰。鄭國國力大為衰減,鄭文公的時候國家主權就剩一半了,鄭文公死後,鄭國成了一個幾乎沒有主權的國家。就這樣,在兩個大國的夾縫中不斷求生存,終於最後為韓所滅。

    宋國好戰必亡

    宋國被三國聯軍滅掉的時候疆域非常大,因此宋國並不是積弱。宋國與建國時差別不是很大,只是其他國家變強了。宋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緣很好,國與國之間的只有利益,到人與人之間是有感情的。比如晉文公在流亡的時候到宋國,當時已經病重的宋襄公對重耳很好,因此在城濮之戰時,宋國才沒有成炮灰。還有後來楚國攻下宋的彭城,諸侯們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把彭城還給了楚國。宋國滅亡是因為

    宋國滅亡是因為他們的末代君主找死。

    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於齊、魏為敵國。 《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國的末代君主,宋君偃非常殘暴,人謂之“桀宋”。他先後打敗了齊國、楚國、魏國,成為了東方最亮眼的仔,但離他滅亡也不遠了。因為他是除了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因此齊國就糾結了魏國、楚國把宋國給滅了。《宋微子世家》中說“三分其地”。

    魯國中規中矩

    魯國跟鄭國不一樣,他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他的附近有泗上十二諸侯,魯國為首。如果他想,在春秋時期,他可以在泗上稱霸,戰國時,把他們全部吞併。但是他沒有,一直在中規中矩的遵守周代禮制。直到泗上十二諸侯全部被楚國滅掉。

    對此,你怎麼看?

    主要參考資料:《史記》、《左傳》

  • 2 # 大秦鐵鷹劍士

    鄭國、宋國、魯國地處中原,為四戰之國,身邊強國林立,不進則退,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國先後衰弱至亡。中原的晉國、齊國是兩個超級大國,有他們存在,鄭、宋、魯就不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只能被一步一小蠶食。秦國地處西部,一家獨大,東則不能勝晉,則可據餚函天險自守。楚國地處南蠻,雖不是一家獨大,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兼併了不少強國,最終成為一個巨無霸。楚國北上跟齊國或者晉國爭霸,不勝則可退回長江以南,不存在亡國之危。鄭國跟晉國接壤,魯國跟齊國接壤,宋國處在晉、齊之間,地緣關係決定三國無法成長為大國強國。

    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始封時為伯國,後來鄭武公擁立周平王,升為公國,且鄭武公在周王室擔任卿士,權勢極大。鄭國利用王室宗親的身份,攻掠了周邊不少的國家,領土進一步擴大,特別是鄭莊公擊敗王室聯軍後,勢力達到頂峰。鄭莊公之後,鄭國諸子爭權,陷入內亂之中,漸漸衰弱。春秋時期,鄭國時而是晉國的附庸,時而是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新興的南韓攻滅了鄭國。

    宋公國存在的時間為約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是宋國首任國君,也就是說宋國是商朝遺脈。宋國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國經濟發達,宋華人善於經商,在繼承與發展殷商文化,特別是商業文化方面,功不可沒。商丘、陶丘,彭城,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春秋時宋襄公平定齊國內亂,以齊桓公霸業繼承人自居,楚成王亦有稱霸中原之志,於是宋楚爆發了泓水之戰,宋國勢弱還不擊半渡之兵,最終被楚軍重創,宋國淪為二流國家。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在秦國的支援下,實行政治改革,宋國遂強盛起來。宋康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滕國,取其地。宋國受到齊、楚、魏大國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齊國發兵擊滅宋國。

    魯侯國,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始封時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里",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儲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克守周禮的魯國在戰國之世越來越弱小,受到齊、楚兩國的強大壓迫。三桓執政後,魯國國勢更弱,最終在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這是對比的問題。

    鄭、宋、魯、衛四國初期版圖大,到了後期也很難說是弱國,但在我們印象中,他們就是渣渣,為什麼?是因為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正是因為晉、楚、齊、秦、吳、越迅速發展以至於到最後碾壓鄭、宋、魯、衛,成為舞臺上的主角,我們才會以為發展比較慢的鄭、宋、魯、衛是弱國,其實在被強國逐步蠶食以前,他們都算比較強的。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鄭、宋、魯、衛都是中型國家,沒有戰國七雄大,也沒有他們強,但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像薛、蔡等國,才是朝不保夕的弱國。

    此外,就是這四國,也是分等級的,宋國明顯較大,魯國還好,鄭國、衛國就要比宋國弱上許多,這跟四國的地緣不同有關。

    宋國:四周都是緩衝區

    能夠影響到宋國的強國主要就是晉、齊、楚三國,宋齊之間隔著魯國等國,宋晉之間隔著衛國、鄭國等國,宋楚之間隔著陳國等國。

    齊國主要擴張範圍是山東,為對付楚國還與宋國聯合,雙方關係一向融洽;晉國的主要擴張範圍是山西和河南,楚國的則是湖北和河南,雙方交匯在了河南,具體來說,集中在了鄭國,所以鄭國成了晉楚爭霸的最大受害者。

    鄭國在宋國西邊,給宋國吸引掉了最大的火力,這些周邊諸侯國也成了宋國與強國的緩衝地帶,為宋國贏得了發展的大好時機,使得宋國擁有中原諸侯除強國外最大的生存空間,國力自然最強。

    因此,強國跟宋國的關係就相對平等一些,齊國與之聯合對付魯國,晉楚齊在爭奪霸主之位的時候,宋國也是其中重要角色,能不能把他拉到自己的戰車上,對爭霸會有很大的影響。

    可有得必有失,周邊諸侯國保護了宋國,也限制了宋國,兼併消化諸侯國不僅在道義上處於劣勢,其成本是遠超征伐消化蠻夷方國的,晉、楚、齊、秦周邊有大量的蠻夷方國,使得他們可以用較小成本完成強國資本的累積,接著轉過頭來經略中原。

    當強國入場,自然不會允許中原出現一個可跟他們匹敵的強國,原本速度就比較慢的宋國,進一步被強國限制擴張,除非碰到強國相互制衡、局勢大亂,否則宋國很難渾水摸魚。

    最好的機會應該是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陷入內亂,宋襄公送立齊孝公,與齊國關係良好,晉國、楚國雖已展露強國風采,畢竟還未真正稱霸,宋襄公就想趁著這檔口,把自己推向霸主之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楚國的一個大巴掌狠狠地拍在了宋襄公臉上,霸主之位就此無緣了,宋國退而求其次,只求保住自己最強中等國家的地位,宋國的主要對手,也從強國變為鄭、魯、衛三國。

    宋國在穩住自己的地位,強國卻在繼續變強,到了戰國時期,鄭國、衛國、魯國都被蠶食得差不多甚至滅亡了,宋國就成了曾經的鄭國,被魏、齊、楚三國輪番教訓,雖然亡國前來了個稱王的高光時刻,但最終還是難逃被吞噬的命運。

    鄭國:機會不常有

    鄭國最初的疆域其實很小,只在周王畿裡面有一塊土地,西周快要玩完的時候,鄭國第一任君主鄭桓公高瞻遠矚,把國都遷到了東虢國和鄶國之間,躲開了西周滅亡的噩運,當然,鄭桓公本人身為周朝卿士,是跟周幽王戰鬥到最後的,他死於犬戎之手後,留守新鄭國的鄭武公繼位,開始鄭國的奮鬥歷程。

    鄭武公參與了護衛平王東遷的行動,獲得周平王賞賜的大片土地,隨後又滅掉東虢國和鄶國,吞併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開創了鄭國新局面。

    鄭武公之子鄭莊公更是春秋三小霸之首,連周王都敢幹,把周王室的顏面掃得一乾二淨,同時也不忘對外擴張。

    在開國三代人的努力下,鄭國從周王畿內10座城邑的小國蛻變成了大中型諸侯國,對天下事務都能說上幾句。

    鄭國能夠這麼迅速地擴張,還是在成本巨大(中原擴張)的情況下實現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西周滅亡、王室威望下降、強國尚未崛起的契機。鄭國指點江山之時,齊國、楚國在做著同樣的事,秦國還在跟犬戎死磕,晉國在忙著曲沃代翼,大家都沒空,可等到鄭莊公去世後,齊楚國力都起來了,尤其是齊國,對鄭國影響頗大,鄭國也陷入了擴張困難的局面。

    到晉文公時期,周王室內亂,晉文公迅速出兵助周王平叛,獲得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晉國於是從一個偏離中原的諸侯國,迅速進入中原。隨著楚國的北上,晉楚會師河南,開始了晉楚爭霸的百年篇章。

    在晉楚兩國巨無霸面前,鄭國的戰略縱深被迅速推平,成了晉楚兩國邊上的牆頭草,今天挨晉國打,明天挨楚國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弭兵之盟後,鄭國才喘了口氣,在子產治下,國力有所提升,可在晉楚壓制下,註定鄭國無緣強國。

    進入戰國時期後,南韓謀劃了幾十年,費盡心思滅掉了鄭國,這也證明了鄭國雖非強國,卻也不是弱國,想要啃下來,是要費一番力氣的。

    魯國:兩個商人鄰居

    山東號稱齊魯大地,正是因為山東境內有著齊國和魯國這兩個著名諸侯國,魯國除了有齊國這個強國鄰居外,還有個同段位老大鄰居——宋國,偏偏這兩個鄰居都是做生意的好手。

    魯國跟這兩個鄰居比起來,倒像是個城管,因為魯國設立的本意,就是監視齊國和宋國。可城管背後要有中央支撐,隨著西周滅亡,中央垮臺了,魯國就只能靠自己了。

    在周初時,魯國獲得了殷民六族,在商業上也算有所發展,可惜兩個鄰居太強了。

    齊國靠海,自建國起就盡東海之利,賣鹽、賣海鮮,還搞搞手工業,富得流油。宋國本身就是商人的後裔,國境內又有一系列水道,可以順利到達列國,其繁榮程度,甚至讓齊國也為之垂涎。

    我們知道,戰爭打得就是錢,誰有錢,誰就能在長期戰爭中佔據上風,魯國雖然在春秋前中期能跟齊國掰一下手腕,玩幾招以少勝多之類的,但隨著齊國國力不斷攀升,魯國卻在原地踏步,捱打也就成了必然。

    宋國耍陰招的手段也不弱,想收拾魯國有很多方法,在這兩個鄰居的打壓下,魯國簡直看不到光明。

    當然,這樣也有好處,魯國跟在宋國後面,宋國站哪邊魯國就站哪邊,出了問題,首先收拾的也是宋國。到宋國被玩死以後,齊國很快也半死不活(五國攻齊),魯國雖然沒了齊國這個大威脅,又見到了魏國這個陰險的傢伙。

    這時候,可沒有老大來擋刀了,魯國自己就是最強的小弟,站錯隊是要被搞死的,只有一個魏國還好,可很快楚國也來了,魯國在雙方之間搖擺,最終被楚國所滅。

    結語:實力才是一切

    宋、鄭、魯三國並不可憐,他們在被強國欺侮的同時,他們也在欺侮弱國,也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作為小魚的他們還有迴旋的餘地,作為蝦米的弱國可就只能等死了。

  • 4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鄭國、宋國、魯國作為周朝的近親和商朝最後的屬國,在春秋初期 和周天子血緣近、爵位高、地盤大那是必須的,所以魯國一直是老牌諸侯國,鄭國在莊公時期小霸,而宋國在春秋中期的宋襄公也幾乎成為霸主。但他們情況不同,衰落的原因也有差距,接下來我就說一下具體原因。

    鄭國

    開國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友。到平王東遷後立國於新鄭(今鄭州),春秋初期,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伺機兼併周邊小國,挑戰王室權威,甚至的周天子交換人質,史稱周鄭換質。也因此莊公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一。

    但是鄭莊公自小不為母寵,養成了他極端的性格,對子孫溺愛,造成其死後,兒子爭權。而看上面地圖也可以看出,鄭國其實是四戰之地,地緣也限制了他進一步發展,加上晉齊楚等大國的崛起,以至於春秋中後期鄭國迅衰落,淪落到晉來從晉、楚來從楚的命運。

    宋國

    宋國也是作為老牌諸侯國,爵位最高,但實力一直不強,在周朝建國初期,爆發的三監之亂就是在宋地,之後被周公派兵平定;到齊國桓公死後,宋襄公想代為霸主,被楚成王大敗於泓水,宋國實力進一步削弱。但在戰國中期,宋國雄起了一回,別看其處於四戰之地,宋王偃 西敗魏、南侵楚、東伐齊,幾乎打敗了當時東方所有大國,以至於他膨脹的無以復加,但他窮兵黷武的背景下,註定會盛極而衰,人稱桀宋,之後的悲劇也就理所當然了,三個大國開始達成默契,攻滅宋國,平分宋地

    魯國

    之後就是魯國。我們今天常稱山東為齊魯之地,是因為從周朝初期,齊國和魯國就分別被封于山東,但是齊國經過數代明君的治理,到桓公之後 徹底稱霸於諸侯,與魯國差距一日千里。恰好兩國相隔較近,以至於魯國常被齊國壓著打,怎麼發展實力?何況魯國周禮 最嚴重,一直比較保守,還經歷過三桓之亂。而能堅持到戰國末期,完全是各個大國利益平衡,加上不如宋國富裕的結果,最終在楚國 考烈王時期為楚國所滅。

    三個國家都是春秋初期的大國,也算強盛一時,但是逐漸衰落,是因為三國都處於四戰之地,韓魏這樣的大國尚且不能發展起來,何況他們?再加上各國的國情,都能堅持到戰國已經非常不錯了。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說起春秋這段歷史時,我們常常忽略一個事實:從平王東遷到桓公始霸,足足有100年的歷史!

    因此,鄭國、宋國所謂地處四戰之地、處於晉楚爭霸之間兩頭受氣,把握不了自己命運,都只是他們在競爭中勢弱以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鄭、宋、魯衰弱的原因,還是要到那“缺失的一百年”中去尋找。

    傳統看法經不起推敲

    對於中原地區各中等諸侯的衰落,歷來有兩種看法:

    1、文化因素。

    由於這些地區處於文化相對發達的地區,受到周禮等舊觀念束縛較多,固步自封,難以適應爭霸要求。

    這種看法,與事實南轅北轍。

    文化發達,就一定要固步自封嗎?

    恰恰相反,在歷史變革的潮流中,走在最前列的,正是這些文化發達的諸侯。

    以鄭國為例。鄭武公時期,就開始擅自用兵,吞併小諸侯;鄭莊公更是與公開周天子開戰,開啟小霸之業,哪裡看得出受到“周禮束縛”呢?

    到了春秋後期,子產新政,更是開啟了春秋後期戰國初年列國變法的先河,這哪裡叫“固步自封”呢?

    宋殤公,更是公開宣稱自己不做周王官職,不向天子納貢!這是哪門子“束手束腳”?

    即使是公認“供奉周禮”的魯國,他也推出“初畝稅”,是最早進行土地改革的諸侯國。

    2、地處四戰之地。

    這個好理解。地處中心,易守難攻,隨時遭遇群毆。

    這個看法,雖有道路,卻有失片面。

    地處四戰之地,就一定會陷入弱小嗎?曹操、朱溫怕是要笑了。

    誠然,兵要地理,在歷史程序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可是,如果唯地理論,就陷入片面了。

    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抉擇:話語權,成為比領地更划算的追求

    還有一種看法:秦、晉、楚,地處邊緣,可以向周邊擴張,這是他們迅速走向強大的主要原因。而鄭、宋,地處中原,周邊國家實力都不弱,因此沒有發展空間。

    有道理,卻片面。

    春秋初年,楚國“土不過同”,不過百里之地。後來被他滅掉的庸國、鄧國,都比他強。

    從進入春秋之世,到前666年楚成王開始伐鄭,逐鹿中原,歷史已走過將近110年。

    秦國,更是從一紙空頭支票起步,開始去“欺負”周天子畏懼的西戎。

    自秦國受封岐西之地到穆公“獨霸西戎”,歷時120年,經數代努力,數位國君戰死沙場。

    歷史書中,秦楚晉滅掉“蕞爾小國”,就是幾個字。可是,對當時的他們來說,需要付出的是幾代人,近百年的努力。

    鄭、宋等國,滅起小國,甚至姬姓小國來,並不手軟。這說明,什麼周禮、什麼地位尊貴,並沒有束縛他們的手腳。

    像東虢這樣的姬性諸侯,鄭國可沒少滅。

    可是,很快,他們就陷入了瓶頸。這個瓶頸,並非完全來自客觀形勢,更重要的,在於他們追求的東西“高階”了。

    對他們來說,攻打其他中等諸侯,試圖開疆拓土,不划算!

    鄭莊公時期,經過苦心的外交經營,聯各國伐宋,與宋國交手,宋國擁立的公子表示“當世為陪臣,不敢貳心”後,鄭國停止了戰爭。

    這次“假命伐宋”,鄭莊公未動兵馬,既收服宿敵宋國,並連帶著收服了追隨宋國的小弟,是他小霸之路上的一個經典之作。

    顯然,比起費時費力的攻城戰來,這種方式,對鄭莊公來說更划算!

    鄭莊公之後,宋國又幹預鄭國君主人選,引發了鄭國長期內亂!

    當然,對宋公來說,這種干預君王人選,加強對他國控制的手段,也比辛辛苦苦的作戰要划算得多!

    接下來是魯國。

    魯莊公時期,他曾兩次擊敗齊國(其中一次,就是著名的“一鼓作氣”長勺之戰),擊敗宋國、戎狄。

    可是,這些勝利,並沒有開疆拓土。反倒是在會盟中,勇士曹沫劫持剛即位的齊桓公,要回了一些土地!(奇葩的是,儘管魯國幹出了會盟現場劫持別國國君的事情,魯莊公依然因“邦交道義”而聞名天下,看來,短期內,掌握話語權、輿論權,確實可以名利雙收)

    對他們來說,外交、政治影響力,是最划算的追求!

    今天,隨著中國的崛起,我們感受到,一些西方國家站在“人權”等制高點,對我們發動媒體、輿論戰,試圖削弱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由於西方國家掌握話語權,他們的挑撥、詆譭,確實在一段時間內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看到這些新聞,怎麼能不生氣呢?

    可是,長期來說,一個國家的地位,取決於實力!只要我們安心發展實力,由他說去吧!

  • 6 # 史海沉沉

    今天我們看到的周朝諸侯分佈圖大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分佈圖,透過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處於周朝邊疆地帶的諸侯國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諸侯國的十幾倍,幾十倍的大。像齊國、燕國、晉國、秦國等等。而鄭國、宋國、魯國等好像夾在諸國中間,國土面積狹小,諸侯林立,生存環境很差。

    其實這是一種誤導,西周的大規模分封有兩次,一是武王伐紂之後,二是周公攝政時期。兩次大規模的分封都是加強對殷商貴族及周王室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所以分封在當時交通不發達而疆域又極為遼闊的周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創舉。但是當時分封諸侯並不是像我們後世看到的那麼樣,諸侯都有廣闊的疆域。其實在中原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諸侯國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數城大小,我們今天也會注意到,在中原地區有數量極為眾多而又很小的諸侯國。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地處中原經濟發達的小諸侯國,首先成為被兼併大物件,因為他們國力太小,又處於四戰之地,擴張起來極為困難,像如今的德國,處於歐洲四戰之地,擴張成為奢望。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群毆的物件,德國能有今天的領土和國力相當不錯了。但這些中原小國一旦有一個大國崛起,往往國力上升很快,因為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在古代,這些就是國力,像春秋的鄭國、宋國和戰國時期的魏國。像鄭國、宋國、魯國等中原諸國,地處中原,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逐漸吞併周圍勢力弱小的國家,疆域逐漸變大。但這各過程很慢,因為中原諸國諸侯林立,征伐頻繁,而可動用的力量有限。幾場大戰下來,自己也累得半死。相比邊疆各國,自己的擴張能力受限,在快速的擴張中慢慢輸給邊疆諸侯。面積和他們秦。楚、齊、晉相比,面積就小的多。

    那些處於周朝邊疆地區的諸侯國,今天我們看來他們疆域都很遼闊,其實在西周分封初期,他們是最慘的。他們的分封之地在當時都是蠻荒之地,周王室根本無力直接統治的地區。不像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到,像當時姜子牙的齊國,當時山東半島地區還是東夷部落, 處於原始狀態,殷商勢力在極大地影響力。秦國更不用說了,就是一直空文,因為他的封地還在戎狄的勢力之下。所以當時周王室在邊疆地區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給你一個據點,給你點人口,自己建個城,代周天子統治該地,能有多大作為就看各個諸侯國的本事了。類似於後世的殖民地,到一個地方,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慢慢擴張勢力。

    所以在當時邊疆地區還處於權利真空的時代,各個邊疆地區諸侯國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實力,然後在不斷地抗擊部落的侵擾與主動的擴張之後,疆域越來越大,最終成為疆域廣闊、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遠超中原各國。像南方的楚國,在那個時候南方都是實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國就不斷的、無休止的向四方擴張,疆土最大時幾乎是整個北方各國疆域總和。

    所以,在西周時期周天子還有權威的時候,諸侯國的面積是差不多的。但到了東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國開始發起兼併戰爭,地處中原的各個諸侯國,由於實力受,諸侯林立,擴張受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巴比倫先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