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柴火煮飯

    孩子一般到了13,14歲,也就是青春期,開始出現叛逆,有的甚至更早在7,8歲,而就西方教育學家研究,所謂的叛逆期,是可以沒有的,之所以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叛逆,父母的不恰當教育方法是主要的原因。其原因有:

    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這樣無意間剋制了孩子的天性釋放。

    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子女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子女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 2 # 弘道

    這樣的問題被一再提出,可見為父母者需要與時俱進,並與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青春期是每個人都必定會經歷的,每個為人父母者也都經歷過。所以,父母在這方面是有一定經驗和體驗的,也是能夠給予孩子一些幫助的。

    為父母者為什麼總是感到孩子是與你們做對呢?為什麼不能進行換位思考和換個角度看問題呢?

    我一致認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顯然對於孩子自身而言是在成長,敢於與父母觀點不同是其成長的重要標誌,何謂做對?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是好事情啊!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孩子與父母的觀點不一致就被看成是做對合理嗎?父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對的嗎?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思想和觀點,要深入瞭解孩子的心思,要學習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事實上,當父母不從對抗和對立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時,就會看到更客觀的一面。

    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基本含義在於孩子開始真正成長了,開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思想了。

  • 3 # 猴孩子

    一、青少年前期:少說多聽+重複語尾

    那過了兒童期這個比較穩定的時期之後呢,我們就進入到最棘手的青少年時期,也就是孩子12~18歲這個階段。

    這個時期,很多父母開始發現:啊,當年那個小天使,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消失了,孩子變得很不講道理,情緒變化多端,難以相處。

    你甚至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很讓人受不了的行為,比如說很愛強辯、以自我中心、故意找碴。

    可是這個行為的背後,並不是他翅膀長硬了,他討厭你了,或是他變壞了。事實上,青少年的變化,很大一個因素,來自於性生理的變化。他體內性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影響到他大腦的改組,身體的發育,認知的改變,以及情緒人格的發展。

    我有時候就比喻說,青少年期,好像人家家裡正在裝潢施工打掃,然後你跑過去,又希望人家好好招待你,又要對你有禮貌。這是不太可能的要求,因為這正是大腦最忙、身體最忙、功課也最忙的時期。所以,你會發現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很不好處理的階段,但這也是孩子情緒學習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階段。

    如果你家裡有比較大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前期的孩子,父母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就是你一定會經歷一個“你一言他九頂”的過程。但是你可以換個思路看待這個問題,你一言,他想得出九種方法來頂你,你看,是不是很有創意,很有本事呢!

    還有,孩子多元思考能力開始出來了,他會用各種不成熟的方式,去反駁你的意見。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生氣,而是去支援他的這個發展。

    作為青少年的父母,你的心臟要強大一點,這幾年熬過去,你就會發現又好多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在青少年前期,你要做的一個事情,就是從現在開始,“少講道理,不要嘮叨”!給他吃,給他生活的照顧,仍然關心他,仍然愛他。但是再說一遍,不要囉嗦,你講的道理其實他早就知道了。

    你要做的事情叫做“聽”,如果你能夠學會傾聽,你就有辦法跟孩子保持溝通;如果你學不會傾聽,只想要一直講,衝突一定來。

    那很多父母說,我有聽他講啊,可是你聽聽看,聽了真是讓人火冒三丈。

    其實你在傾聽孩子的時候呢,老實說,只要做出傾聽的“樣子”就好了,並不需要真的把他講的所有內容都聽進去。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說出來的話,根本就不成熟。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叫做重複語尾,就是重複孩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我教你怎麼做。

    比如說,兒子放學回家,你可能在廚房洗菜,他一回來就跟你說“媽,我跟你講,我們那老師,怎樣怎樣怎樣,我真是很想殺了他”。

    你會怎樣,我猜很多父母會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哇,孩子要殺人,而且還要殺老師。趕快這個菜也別洗了,就“兒子啊,來,坐下來,告訴我發生什麼事”。

    你就開始跟他促膝長談,跟他分析、講道理,對不對,然後一個小時之後呢,孩子就覺得“以後學校有任何事,一定不要讓爸爸媽媽知道,免得遭來一頓教訓”。

    當你一次兩次三次這樣做,講道理講個不停,分析個沒完沒了,就會發現,孩子後來有事就都不跟你講了。

    你知道嗎?其實很多後來出事或變壞的青少年,我們找他家長來,很多父母的反應是說“怎麼可能呢,我的孩子不會這樣”,這背後代表的意思是“孩子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告訴你他真正的想法了”。

    所以,為了避免孩子從此不再跟你溝通,當事情還沒過度發展的時候,請你不要過度迴應,你只要傾聽就好。

    怎麼聽?來,再來一次——

    孩子放學回家,他跑來跟你說“媽,我跟你講,我們老師怎樣怎樣怎樣,我真想把他給殺了”。

    你呢,該做什麼還繼續做,但是你要把他說的話的最後一句,再說一次。所以,你就說“真的喔,你要把老師殺囉”。

    孩子就會說“沒有啦,當然不是真的殺啊,可是我覺得我們老師,真的怎樣怎樣,我真的是很氣。好啦好啦,媽,我講完了,我要去做功課了”。

    最後一句是什麼,“我要去做功課了”對不對,那你就繼續面不改色地說“喔,你要去做功課了”。夠了,知道嗎,就讓他去做功課,孩子沒有真的要去殺老師,青少年就是會用這種誇張的方式講話的。

    當他講完這一大串話之後,你複述他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有在聽,媽媽完全理解他的情緒。然後他會把情緒抒發完,把要講的講完之後,發現也沒有被媽媽罵。他就會心平氣和地把今天一整天的怨氣吐完之後,開開心心地回房間寫功課去了。

    當你每次都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總有事情跟你講,因為你會同理他,而且完全沒有威脅性。長期這樣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孩子萬一真的發生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就不會成為那個最後一個才知道的父母。

    二、青少年後期:教孩子把性和愛連結到一起

    到了青少年後期,他開始性生理發展,但心智還非常的幼稚。你要幫助孩子在開始長大、開始有性慾、開始很衝動的這個時候,去把他的性跟愛這兩件事,慢慢地拉在一起。

    你要幫助孩子體會到,絕對不是身體長大、有性衝動,我就可以隨便怎麼樣,因為這個事情是跟我的感情綁在一起的,是跟我未來家庭的建立綁在一起的,甚至是跟我將來為人父母,要教導孩子綁在一起的。

    孩子如果對他的一生,有比較長遠的預見,就不會放任自己身體的衝動,反而他會把身體的成長、性,跟愛、跟情感、跟婚姻、跟人生去做連結。經過這樣仔細地教導孩子,你會發現他對自己身體的珍惜、情感的成熟度,還有他談戀愛的時機,都會比較成熟、比較晚,而且比較穩重。

    所以,在青少年後期,你要記得,不要覺得性教育就是學校的生理衛生教育,是老師的事情。其實不是的,這個東西你不教,自然有電視媒體、社會大眾、亂七八糟的人幫你教。你不要放棄為人父母的責任。

    當孩子開始發育、開始對感情好奇的時候,你的教導就要開始了。

    比如看電視劇的時候,可以問問女兒,“如果你是女主角,會選誰當你男朋友?為什麼?”

    你可以很輕鬆但真誠地聽聽孩子的看法,同時你也可以表達你對他交友和婚姻的看重和期待。甚至,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你在愛情和婚姻中的體會,孩子是會很認真聽的。

    在青少年時期,幫助孩子很慎重地去看待自己的情感跟身體,讓情感和婚姻的教導在青少年的時候就打下基礎,對孩子之後的發展非常的重要。

    本講小結

    孩子進入兒童期跟進入青少年期,你要多聽少說,保持溝通的暢通。

    另外,不要忘記你為人父母的職責,要把性教育、愛的教育、情感教育、婚姻教育、生命教育,一起給孩子。當孩子還在你身邊的時候,用心、盡力地做到父母保護和教導的職責,這是把真正的祝福帶進孩子的人生。

  • 4 # 艾都麗爾

    孩子和父母做對,是逆反心理的表現。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的各個階段都可能發生,而且都有明顯的症狀表現。比如對正面宣傳表示出不認同、不信任的逆向反應;對先進的人物事蹟做無端的揣測,甚至嗤之以鼻;對不良傾向持認同、喝彩的態度;與家長和老師對著幹。 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主觀原因,青少年處於“過渡期”,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逐漸增強,於是反應出不願意隨大流,更不願意盲目聽從安排.不願意受到約束;其次,家長和教育者的教育觀點、時間和地點有時不合青少年的心意,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最後,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心,會使得孩子產生被監視,什麼都要被橫加干涉的錯覺,或者家長亂猜疑孩子也可能誘發逆反心理,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使孩子喘不過氣來,於是不再信任家長也不對家長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逆反行為來對抗家長

  • 5 # 還能蹦達的老阿姨

    恭喜你,你的孩子要長大了!獨立了!

    新官上任還要三把火呢!

    而剛有自我意識的青春期孩子懵懂的要做些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過去,他是父母的一部分,深刻的受到父母的轄制與影響,青春期開始,他要嘗試做一個獨立的人,但這個人是誰呢?他自己也不很明白。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什麼都想嘗試。

    父母覺得孩子變“壞”壞了,對孩子來說,他只是在忙著探索這個世界,以及探索他自己。

    建議,作為明智的父母,如果以更民主的方式去接納他,對待他,給這個孩子做他自己的自由,而不太強調和父母的一致,那麼這些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他的內心衝突就不會那麼大,他尋求自我同一性的這個過程,就可以更從容,他和父母的衝突就不會變得太激烈。

  • 6 # 南拳過家家

    父母老跟孩子作對罷了,不要不同意,一定是如此。

    父母的思維受限於自己的認知,不斷壓縮孩子的可能性,反過來孩子要創造自己的可能性。這個過程是矛盾的,而主動引發矛盾的人一定是父母。

    孩子不太可能主動干涉父母,但父母反過來會干涉孩子。

    任何一個時期都處於這樣的矛盾中,只是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有絕對的實力讓天平倒向自己。隨著孩子長大,能力的覺醒,父母越來越力不從心。

    我建議父母該做的是當孩子的資源,保護好孩子的美好內心,讓孩子快樂。內心美好而快樂的孩子將會向好而生,不可能有差的去向。這樣的孩子都是社會之福。社會的毒瘤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天生美好,是父母逼著失去了美好的內心,缺少感受力,最終向壞而生。

    兩圖可以看到,我女兒看到比自己小的小妹妹情不自禁各種擁抱。這種心理每個孩子都有,就怕父母隨時給壓抑了。“不能抱。你不夠力氣會摔倒小妹妹。”“小妹妹爸爸會罵。”“小妹妹自己會走路不用人家抱。”這些話絕對比“我感受到了美好”這句話多幾百萬倍,我希望父母努力把比例反轉。

  • 7 # 嬰愛前線母嬰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父母和孩子,就像是兩艘一路同行,又漸行漸遠的小船鵝~

    有研究結果顯示:兒子從6歲以後,女兒從12歲以後可愛指數開始直線下降。

    也是在這個階段,父母說孩子“不聽話”的頻率也直線上升。兒子在青春期“討厭”指數較輕緩,而女兒的青春期“討厭”指數直達谷底。

    孩子成人之後,女兒能慢慢恢復對父母的親近,而兒子將一直保持一段距離。

    為什麼在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會衝突頻頻?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就有一定答案了~

    前段時間有人問到:為什麼孩子到青春期會跟父母吵架?

    當時的我內心是很崩潰的。難道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會和父母吵架嗎,其他時期的孩子就不會和父母吵架了嗎?在這裡首先要糾正一個認知,只能說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爭吵比其他年齡階段的孩子相對頻繁些,而不能說青春期的孩子會和父母吵架。

    好的,我們糾正完這個認知偏差後,再來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和父母吵架得如此頻繁呢?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很叛逆,喜歡挑戰父母、老師等權威人士,以彰顯他們的個性和成熟。其實這是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為依託的。

    青春期的孩子年齡在11~16歲之間,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初中階段。該階段是孩子們個體生理基礎發展的快速階段,身心發展迅速但不平衡,充滿了矛盾和複雜性。

    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

    第一,身體迅速成長,身高、體重發生非常明顯的變化;

    第二、生理機能發育加速,體貌特徵開始接近成人;

    第三、性的發育和成熟加速,性功能成熟,出現第二性徵,男性主要表現為鬍鬚、喉結突出和嗓音低沉、體毛明顯等;女性主要表現為乳房隆起、體毛出現、骨盆變寬和臀部變大等。

    在這一階段,生理的快速發展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各種危機和矛盾的出現。

    常見的身心危機有

    一、心理生物性紊亂:青春期生理發展的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使很多孩子對自己的生理狀況不適應,而又得不到父母和老師等成年人的疏導,很容易出現諸多的心理生物性紊亂,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胸悶、心慌、呼吸不暢、精神不振等症狀。而且,他們對生理變化的不適應,甚至會造成情緒緊張和焦慮,影響到學習和健康。

    二、心理和行為等偏差:青春期又被稱為危機期或困難期,這意味著孩子們在這個階段會遇到很多的壓力、矛盾和危機,常見的心理疾病有:神經症、病態人格、躁狂症等。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要經歷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也會出現矛盾和危機。

    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矛盾性。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會衝擊到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失去平衡。生理上的成熟感使孩子們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於半成熟的狀態。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是導致青春期孩子心理活動產生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的心理活動上的矛盾主要有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之間的矛盾

    由於生理上的成熟,會導致這個階段的孩子在心理上也產生自己發育成熟的體驗,認為自己是成人了,認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屬於成人水平,要求與成人同等的社會地位。

    這個時候,父母還是把他們當成孩子來看待,就會導致矛盾的爆發,因為孩子們認為父母應該以成人的態度對待他們,而不是還把他們當孩子看,爭吵很大程度上是尋求父母對自己成人地位的認同感。

    二、心理斷乳和精神依託之間的矛盾

    成人感使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增強,他們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束縛,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決定權。事實上,在面對許多複雜的矛盾和困惑,他們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援和保護。

    在這種矛盾的心理糾結中,孩子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導致他們的行為出現偏差,一方面,透過爭吵的形式獲得自主權;另一方面,又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三、成就感和挫敗感交替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表現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幹,比如取得良好的成績,就會享受超越一般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如果遭遇失敗,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挫敗感。這兩種情緒體驗常常交替出現,一時激情滿懷,一時低沉沮喪。

    我們在瞭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後,再來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和父母爆發頻繁爭吵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會出現很多的危機和挑戰。他們在面對這些危機和矛盾時,常見的行為特徵就是反抗行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特徵,它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力量和父母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在青春期反抗的主要物件是父母,對抗父母的主要表現是爭吵。

    因為在這一階段,孩子們往往覺得父母缺乏關心和理解,孩子們渴望獨立自主,父母卻總想在精神上和行為上約束和控制他們,導致他們和父母的矛盾日漸嚴重,往往說不到幾句話,就會爆發爭吵,爭吵時使用最多的言語如:

    Ø “你一點都不理解我……”

    Ø “我不想和你說,說了你也不懂……”

    Ø “哎呀,你怎麼這麼煩,我不想這麼做……”

    這個時候,孩子的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有時自己難以控制,事後出現愧疚、悔恨的心理,但是再遇到矛盾,還是會以這種強烈突發的爭吵方式應對。

    作為父母,我們要充分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幫助我們的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雖然在青春期,孩子的主要反抗物件是父母,但是最需要理解和指導他們的也是父母。

    所以,作為父母,要正確地認識逆反期,學習有關知識,做好引導和支援;

    要理解孩子的矛盾點在哪,生理上的發育使他們產生成人感,但心理發展水平並未成熟,而父母依然把孩子當“孩子”看,肯定會導致爭吵的發生,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作為父母還應該正視孩子獨立自主的需求,端正自己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重視孩子們的需求。

    孩子在青春期和父母的頻繁爭吵,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行為偏差與矛盾。我們作為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們共同成長,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矛盾,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因為這一階段孩子是很敏感的,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且對孩子後續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一定要引起重視,正視孩子的爭吵。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記憶中的小Fancy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故意和父母做對的!

    每個孩子走到青春期,所有的角色,心理特點以及生理特點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12歲之後,或者說12歲前後,作為大人會跟孩子說,你那麼大了……你已經是大人了……等等之類的話要求孩子接受自己長大的事實!但是沒有人教過孩子,如果讓自己變成大人!

    ♥自己不知道如何自處,一方面家長說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要自己學會處理;另一方面,家長還在用小孩子的方法和孩子交流溝通甚至管教!這種矛盾,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反覆的,沒有威信的!

    ♥12歲之前,孩子的天性是玩,但是強項是學習!在孩子12歲之前如果沒有給孩子很好的基礎,到12歲之後,學習機能開始慢慢下降,有些孩子會感覺力不從心,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此時,父母不能給孩子安慰,反而責怪或者一味管教孩子的話,作為未成年的孩子,很容易情緒是失控!

    作為父母和孩子,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成為這樣的角色,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一定要和平,平等!

  • 9 # 磊珞

    “作對”二字有失偏頗,孩子畢竟是父母的孩子,他們是不會真的與父母作對的。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生理的變化,還有個性意識的覺醒。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家庭教育占主導地位,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父母的話就是聖旨。隨著年齡的增長,課堂、同學、書本,都在擴充套件並深化著他們對生活的接觸和理解。於是,他們不僅身體在成長,他們的個性,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在逐步形成。而父母的教育方法,往往程式化,陳舊化,再不注意說話的語氣或腔調,或者重複的話說得太多。當孩子似懂事而非懂事的階段,會對父母的話產生厭煩情緒,這很正常。或者他/她也知道你說得很對,但是,你的那些說教早已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了。有的,管用;有的,或者正與他們的遭遇相反。但是,父母還在反覆強調,甚至打亂了他/她自己的思維,所以,就會採取不客氣的方式阻止你繼續囉嗦下去。如此,在父母看來,就是跟自己作對了。殊不知,作為父母,最敏智的做法,應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給他們留有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你只要照顧好他們的生活,且給予適當的鼓勵就可以了。即使有必要點撥孩子的時候,也要儘量地把語言錘鍊得簡潔一點,不要太絮叨。如此,就會避免衝突,保持正常關係了。抑或孩子還會主動向父母請教問題呢。

  • 10 # 未名藍風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大人的外貌,也開始有一些獨立的思考,不再會單純的接受父母的說教。當他們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的時候,悲哀的發現這個世界其實還是掌握在父母手裡的,怎麼辦呢?當然開始反抗了嘛!於是就是各種根父母做對,染個詭異的頭髮,鼻子上穿個環,穿的不倫不類……

    其實,他們真的不是不愛你們了,他們只是不滿這個社會。他們已經學會了分辨是非對錯,卻還不知道人情世故,於是很多在他們眼中對錯明顯的事情,大人們的處理方式卻莫名其妙。比如最近的禹州女孩眼裡被同學塞紙片的事,那個校長的言論就令人髮指,不保護受害者,不處罰施暴者,反而給惡人開脫,這就是成人的世界?沒有是非對錯,莫名其妙的世界嘛。

    既然我改變不了,那我就和你們劃清界限。於是就出現了各種作對以及一些成年人難以理解的時尚。

  • 11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徽派菜系最具有代表性的菜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