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情月

    一位出生在有錢人家的貴族,一個人到達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巔峰,曾經想過他的生活是流離失所,四處遊蕩,貧窮和充滿疾病。他擔心百姓的生活,而不擔心自己。他為人民憐憫,沒有人來擔心他。而他,影響中國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終卻是在客船上去世。

    杜甫,也是杜子美,號少陵野老,也許在他自己取號的時候,他已經明白他總是在野外。當他還是一個年輕人是,他學習並旅行。他去了長安。沒有辦法考取官職,在他獲得小職位之前,他已經被困了十年。在安史叛亂之後,他被流放和毀滅,並被反叛分子抓獲。在他脫離危險之後,他被留在了那兒。後來,他放棄了官方西行並定居成都。在他晚年,由於無法生活,他被迫向東移動,他在途中留在瀘州。走出峽谷,湘地區漂流,最後因為得病而去世。

     

    同情屬於時代的產物。魯迅說,杜甫不是一個古老的人。他住在我們的堆裡。同情屬於人體荷爾蒙。當我們沒有因為生活而麻木時,我們每個人都會為人們帶來悲傷,併為“有一塊冰凍的骨頭”感到悲傷,因為凍結的骨頭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也會哀悼人類。

     

    他過著“明明出身於豪門,但是隻能在外面漂泊,甚至都不能吃一頓飽飯”的生活,但不止這樣,他還更可憐當他在安石叛亂被捕時,他們仍然為“生活中沒有家庭可以回去,為什麼他們沒人人收留”這一事實感到悲傷;他回到家,家裡依然是什麼都沒有,沒人人對他行禮,其實他沒有老婆,沒有孩子,更沒有吃的。

    杜甫的同情和悲傷,甚至一直夢想拯救人民的痛苦,都願意做出自我犧牲。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擔憂,因此他的綽號是“詩聖”和“詩史”。他的《三吏》《三別》真正描述縣吏、老年婦女的想法、和其他人生動地反映了安士叛亂的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和痛苦,向人們展示了悲劇人生的悲劇。

     

    他的大愛是無邊無際的,就像尋求成千上萬的建築物,世界上的窮人,胸膛是由愛所牽扯,愛可以像賓士的Mustang一樣擴充套件,擴大自己的內心。一個人就像杜甫一樣沒有家庭財富。他可以沒有一天的快樂,但他離不開愛。只要心中有愛,就有信仰,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愛可以練習一種心態,可以一直有善良的心,讓自己、讓別人快樂。

    杜甫的詩篇,永存於世,甚至,我覺得他不是詩人,是一位真正的愛國的戰士,不忍他被官場汙染,他用筆寫下的這些事件,講永遠留在歷史上,他或許真的不能改變什麼,但是,他做的好像已經很多了,想到他可以與百姓共同艱苦,對他的敬佩之情彷彿更濃了!

     

  • 2 # 小魚修行記

    杜甫考取過功名。正經考過兩次,但都不第。

    第一次,23歲時。

    杜甫早慧,七歲即能作詩,十四五歲就在詩歌江湖略有薄名,二十歲時,漫遊吳越好幾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參加“鄉貢”。第二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

    落第後去看望父親,他父親當時在兗州任司馬,完了後在齊魯大地上又遊玩了好幾年,期間遇了李白,相約遊玩,成為至交,30歲時,順便成了個家。

    第二次,35歲時。

    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由於權相李林甫作梗,應試者全部落選。

    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奔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但毫無結果。

    天寶十載(751)正月,玄宗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九載(750)冬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集賢院,等候分配。但直到十四載(755),才得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不就,旋改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明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聞肅宗即位,即於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途中為叛軍俘虜,押送長安。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險由長安奔赴鳳翔行在。五月,被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宰相張鎬救免。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從此永遠離開朝廷。

    “安史之亂”後,他過著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家國不幸詩人幸,因為深知民間疾苦,所以留下了,眾多不朽的篇章,他註定不屬於朝廷,而屬於人民。

  • 3 # 理查德弗曼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政治上不得志向,所以才造就了一代詩聖的美譽!

    提起杜甫,不得不說李白,作為同時代的同樣偉大的詩人,為什麼一個意氣風發,豪情萬丈,一個躊躇滿志卻鬱鬱寡歡呢?

    其實,主要就是一個所處的時代是盛唐,一個是開始衰落的時期。

    至於杜甫在前半生並沒有考取功名,不是因為不考,而是因為考不上。

    因為他的前半生都在遊山玩水之中,並沒有學習任何的科舉考試知識。

    杜甫雖然被稱為觸控山河的第一詩人,但他的才情卻並不為當時的朝廷和皇帝賞識,後來又經歷了安史之亂,盛唐開始衰敗,而杜甫很多著名的詩都是這以後才產生的。

  • 4 # 司南趣園

    先說說杜甫的顛沛流離。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大士族家庭,正是盛唐時期、玄宗開元年間。

    杜甫小時候家境尚可,父親是山東兗州一個官員。因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十五歲的時候,無憂無慮的快樂著,“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青少年時期,基本也在漫遊中度過。出臨沂,遊吳越,赴洛陽,漫遊齊趙之間。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經歷跟古代很多文人相似,遊山水名勝,養浩然之氣。

    公元744年,杜甫這年32歲了(放在古代,已是中年)。在此時,他與李白在洛陽相遇,結下深厚友誼,並相約同遊梁、宋。有詩言其友誼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隨後,又遇到高適。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杜甫,還是比較幸福的,遊山歷水,有知己談文論詩。這個時期的杜甫也像許多文人一樣,對考取功名抱有希望。

    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在為學、為文、為官之路上,有很多成功者,亦有很多失敗者。

    公元747年,杜甫35歲了,經過一輪輪考試後的杜甫,奔赴長安,參加最高階的考試。然而,不幸的是,他並未考中,亦未得到賞識。但他仍然不死心,由此客居長安長達十年,一直在尋找機會。不過,似乎他的運氣總差了那麼一點,十年的等待並未換來好結果。

    要說杜甫的顛沛流離,客居長安也許算,但更為主要的事755年安史之亂後。這個時候,杜甫已經43歲高齡了。他鬱郁不得志,家中妻兒靠他給養,舉目望去,家國飄搖令人擔憂。於是,含淚揮筆寫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從此輾轉飄零,靠朋友接濟過日。先到成都,朋友資助下建下如今有名的“杜甫草堂”。並在此度過了顛沛流離中的幾年安穩歲月。寫下了《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千古名篇。後來,一直賴以生存的朋友嚴武去世,他又奔赴奉節,置地建果園,這兩年是他作詩的高峰期。

    顛沛流離的生活裡,杜甫生活一直困頓,“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甫45歲那年,投奔肅宗,被肅宗封了個官職“左拾遺”。但後來因事得罪了肅宗,從此不再被重用。

    杜甫59歲那年,從潭州坐船到岳陽,連續多天無食,有一位朋友得知訊息後,以酒肉相贈。

    杜甫畢竟年老體衰,又舟車勞頓,心思常年“沉鬱頓挫”,“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終於在這一葉扁舟上與世長辭。

    如上,我們可以得知,杜甫不是沒有考取過功名,而是以下兩個原因阻止了他的再度朝功名進軍:一是,十幾年的努力奮鬥都未果,他對功名已不再抱有希望;二是,對仕途的心灰意冷,以及國家戰亂。顛沛流離中,杜甫憂國憂民,眼裡心裡全是黎民百姓。他不再有考功名之心,亦不再有考功名之時機。

  • 5 # 墨魚軒書畫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為杜少陵、杜草堂。

    作為如此一個才氣逼人的偉大詩人,杜甫為何不去考取功名搏得富貴而過著顛沛流離、困苦潦倒的生活呢?下面筆者就兩方面對這個原因進行剖析。

    一方面是社會原因。

    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世代為官,但到他這一系家道中落。恰逢此時的唐王朝已由盛向衰,“安史之亂”把原來隱藏的各種社會矛盾充分展示在人們面前。杜甫作為一介文人,只能在政治的暴風雨中獨自飄零。

    其實杜甫是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的。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公元735年),杜甫參加了第一次科舉,最後落榜。十年後,公元746年,杜甫的第二次科舉依然失敗。如果說第一次是運氣命運使然,那麼第二次卻屬躺著中槍了。因為這一年奸相李林甫暗做手腳,肆意打壓學識出色的人,擔心他們威脅到自己的權勢。這次考試,布衣百姓居然無一上榜。

    兩次考試的失敗讓杜甫心傷不已。客居長安十年,也曾擔任官職左拾遺,但因為營救房琯觸怒肅宗差點蹲大獄,幸虧宰相張鎬出手相救,之後棄官,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

    第二方面是個人原因。筆者覺得個人原因是導致杜甫一生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主要原因。

    從杜甫的詩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內向、木訥,不擅長人際交往,骨子裡還有文人的清高不羈

    。其實杜甫是有機會透過做官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的,但從種種事實表明他沒有做官的能力和基本素養。他過於理想化,不能面對現實。杜甫性格懶散不願做實事,朝廷任命他為河西縣尉,他嫌那裡離京城遠、條件艱苦,拒不上任,而寧願在京城當一個管倉庫的小官。這樣不僅工作清閒,還可以留在京城有大量的時間和朋友們一起喝酒聊天。杜甫自己倒坦率,他在詩裡直言,不去河西就是怕吃苦。杜甫一旦做具體的工作,就會變得十分情緒化,滿腹牢騷。他後來借有病辭職,儘管他身體確實不太好,但這遠遠不是他堅決請辭的真實原因。 筆者覺得真實的原因應該有兩個:第一是他和同事處不好關係。第二是他覺得在過去的朋友嚴武手下做事很沒面子。於是,他只有辭職。杜甫在工作中沒有原則,還對對工作極其不負責任。當然,除了這些文人的通病,杜甫棄官應該還有我們未知的原因。主流思想上,杜甫本人剛正不阿,憂國憂民,心裡懷有一腔抱負卻無法實現,他不願意溜鬚拍馬奉承別人,這也是導致他在仕途上不得志在人生道路上屢次栽跟頭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動盪不安的社會原因和特定的個人原因造成了杜甫悲劇性的命運,使得他過著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正是如此,讓杜甫適合寫憂傷離亂的思緒,他的詩就是一部史,見證興到衰,成就了他“詩史”的美名。

    *

  • 6 # 傻吃悶睡871

    杜甫顛沛流離,為何不考取功名?

    杜甫並非不考取功名,相反,他確確實實參加了功名考試;但由於特殊原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他居然沒有考上。惟其如此,他也只好聽天由命了。

    天寶五載,即公元746年,杜甫到京都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原本想著“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考試必然成功,立馬就能佔據重要的社會部門。遺憾的是,現實的複雜遠超了他的想象。他不僅沒有考上,李林甫還向唐明皇稱賀:“野無遺賢”。所有才俊都被網路到朝廷,沒有任何遺漏。

    於是,杜甫滿懷憤怨,寫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敘說了他底蘊深厚、自視很高、最終卻未能如願的考試情況。並且失第後又不想回故里,於是便開始了寄人籬下的“京飄兒”生涯——

    “騎驢十三載,

    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

    天寶十載,曾獻《三大禮賦》, 為明皇所重視。但因貴人多忘事, 沒被封官。直到天寶十四載(755),才授官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正八品下)。其後,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總之,顛沛流離的杜甫,並非沒有考取功名,而是時運不濟,沒有考上而已。

    可與他同時參加考試的楊暄(右丞相楊國忠的兒子)卻在不及格的情況下被錄取了。

    因此,詩聖只能慨嘆:時也,命也,無可奈何也!!

  • 7 # 嘉哥64

    杜甫老爸官職是司馬,祖父也是官員有名詩人,也可以講是做官世家,可惜他父親死得早,家業敗得快,他考過幾次試都不合格,後來年紀大才考上做了小官參軍,從資料上看,他做官沒天賦,做不了大官,後來他詩名盛,寫了幾首賦贊皇帝而得到賞識隨侍在皇帝身邊,但他又支援皇帝不喜歡的大臣,得罪皇帝而被藉故調走,他走的時候是安史之亂造成的十幾年社會大亂,流離失所貧困交加衣食不全,等於流浪乞兒了,他五十八歲就窮途潦倒而死,除了時勢,同個人性格導致貧困有極大關係,不然他也不會寫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麼多反映唐朝社會腐敗社會現象的詩篇描寫了,偉大豪放浪漫的詩聖李白差不多是從不寫這些現實社會衰嘢的,人性本質上都是喜歡好嘢!報喜不報憂!

    中國唐朝歷史上這兩個最偉大的詩人最後都是短命潦倒式微而不為人知就死了,看他們的傳記真是令人歡喜又傷心,百感交集!

  • 8 # 凝超

    杜甫顛沛流離一生,最終去世於漂流的小船上。杜甫是出生於盛唐官宦人家的長子,父親杜閒官居堰城尉,開元二十年左右擢升奉天令。家境優越,杜甫天資聰穎,七歲就能做詩。時逢開元盛世,杜甫以弱冠之年漫遊吳越之地長達十幾年。之後,杜甫曾回鄉參加鄉貢考試,翌年,又去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榜。時逢其父任袞州司馬,杜甫邊去省親兼作齊趙之遊。天寶元年,杜父病逝,因家底殷實,生活無憂。杜甫遊至洛陽,巧遇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同遊梁、宋,一起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秋末二人相別,杜甫回到長安。天寶六年,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藝者至長安應試”,杜甫及時應試。但是,唐玄宗此時昏聵沉迷於享樂不理政事,正直的張九齡等被罷官,權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嫉賢妒能,暗中阻止有才之人進入朝堂,跟玄宗彙報說:“野無遺賢”,於是,導致杜甫及天下士子無一人中榜。科舉之路不通,杜甫轉走權貴之門,也無結果。杜甫客居長安十年,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天寶十年正月,唐玄宗祭祀,杜甫獻《三大禮賦》給玄宗,玄宗大悅,逐安置杜甫於制集賢院供職。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命運漂泊,從逃竄到被俘,從無安定。安史之亂後,杜甫逃出長安投奔唐肅宗,被任小官左拾遺。以後因杜甫營救房琯觸怒肅宗,從此杜甫再無晉升機會。晚年的杜甫靠朋友接濟為生形同乞丐,到了秋風暴雨季,在成都的杜甫草堂被大風颳飛茅草,滿屋漏雨,徹夜難眠的杜甫寫下了流傳後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聖杜甫,一心追求功名,卻一生鬱郁不得志,始終未能如願。正因為他一直過著乞討一般的生活,他才寫出關心勞動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詩詞,身後最終成就詩聖地位。

  • 9 # 優樂視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聖杜甫,提起他,總有太多的惋惜難以言說。出生放到現在就是“富二代”的他晚年過得淒涼無比,缺衣少食、飢寒交迫都是常態,儘管如此,他的家國情懷從未改變過。

    那個時代的平民最沒有話語權,想要報效祖國只有走仕途這一條路。杜甫早年多次為官,分別任過“河西尉”、“杜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杜工部”等職位,但均被貶或自行辭官,那麼如此憂國憂民之人為何不堅持走仕途之路為百姓謀福利,而是辭官漂泊呢?

    這要從當時社會動盪、朝堂之上官吏無作為說起。晚唐時期,曾盛極一時的朝代開始衰敗,楊國忠、李林甫等奸臣把持朝政,貪汙腐敗陷害忠良無惡不作。杜甫雖然才情顯著,但仕途之路也因此一直不順。

    天寶六載,他參加科舉考試以落榜為終,因權相李林甫編導了“野無遺賢”的鬧劇,自編自演了一場無聖賢之人的說法來阻止有才情的人進入朝堂,當時與他一同參加考試的人無一上榜。試問,無新鮮血液的注入,舊血液生了癌細胞,身體怎麼會好?

    後來如上所說,他也做過大大小小的官,天寶十四年做過河西尉,至德二年(757)被肅宗授為左拾遺等等。但統治者已無心治國,整日沉迷美色,縱使做官又如何!朝堂被奸佞把控,一介小官又能翻起什麼大風大浪。即使想翻,別人早已經修好了“堤壩”等你往裡面跳。

    這是他不為官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是因他剛正不阿,不會阿諛奉承的性格導致做官總是做不長久。為了給百姓謀福利,他的諫言總是犀利直白,但人人都不能像魏徵那麼幸運,遇到不拘一格的唐太宗。

    這些種種都導致了他後來的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如果說他的詩是晚唐的史,把麼他的一生更是也是晚唐的折射,政局動盪懷才不遇,唯有詩句寄哀情,也由此成就了無數千古絕唱。

  • 10 # 為國讚美

    杜甫,是個偉大的詩人,後世的人們稱他為詩聖。他寫的詩許多都在為人民吶喊,為人民請願;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表達對國家的憂思。那麼,杜甫才情這樣高的人,為什麼沒能得到重用呢?

    其實在開元二十三年,杜甫也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未被錄取。那杜甫才情這麼高的人為何會落榜呢?要知道古代高考,不單單考詩文,還有個關鍵的是題目叫“對策”,就是給你一個題目讓你闡述你的治國理政的思想,但杜甫的政治理念可能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可能還涉及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沒有被主考官肯定,落榜是必然的。後來杜甫雖然做了一些小官,但因為他的詩歌是那樣直白,常揭露社會的弊病,所以也得不到皇帝的重視。後來杜甫也漸漸看穿了王朝的沒落,不在追求仕途,慢慢也適應了自己的生活。

    杜甫的一生是憂國憂民的一生,他自始至終都在為國家和人民憂慮。下面摘錄兩首杜甫憂國憂民的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騷更短,渾欲不勝簪。”

    “花盡高樓客傷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悲哉,杜甫。偉大的詩人,史詩般的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浸潤性實性乳頭狀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