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小杜的茶生活

    文字是載體,書法是記錄文字的工具。

    篆書(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簡帛書)、草書(章草)、真書(魏碑、真書、楷書)、行書。

    書法文字的演變是逐步走向便捷的,那麼古人寫字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在甲骨文、隸書這一時期,古人寫字多數用來祭祀、記事,且筆法簡單用平動、提按兩個動作基本可以完成書寫。

    在魏晉時期,出現了一個叫筆法的東西。也就是說在二王時期後歷史上的書法家多數是學習二王的。

    今天我們學習書法應該要明白一個道理,在書法的“法”字範圍內進行自然書寫。

  • 2 # 華夏魏氏

    褚遂良嘗問虞世南曰:吾書何如智永?答曰: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君豈得此?曰:孰與詢?曰:吾聞詢不擇紙筆,皆得如志,君豈得此?遂良曰:然則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筆調,固可貴尚。遂良大喜。(《新唐書》卷一九八《歐陽詢傳》

    這話可能一直在激勵著褚遂良。

    自有書法以來,人們便對它的美做出種種的探索:在漢、魏,人們對它的“勢”讚美不已;在晉、南北朝,人們對“筆意”津津樂道;在隋唐,人們開始對書法的“結構”之美而感到賞心悅目。

    但是,他們顯然還沒有觸及到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書法創作之中的“心”、“手”、“筆”之間的關係問題。

    如果說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開始。虞世南著有《筆髓論》,其中“契妙”一節說:“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借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琴,綸指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苟涉浮華,終懵於斯理也!”這是由藝術的形態方面向藝術的根源之地進發的一種標誌。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樣,更多地注意到了藝術的修養問題、藝術的創造問題。他們明顯地與“尚意”書家們面對的問題相一致了,而這正是中國書法創作史上的一個進步。再引虞世南《筆髓論》中的另兩節“釋真”與“釋行”,來揣摩褚遂良的書法創作:

    “若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雲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變化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間鉅細,皆有虛散。”這是一種多麼抒情、多麼輕靈的風格!“體約八分”,便就是含有濃厚的隸書的筆意,“皆有虛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這樣地由質實而走向虛散麼?

    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似蟲網路壁,勁實而復虛。右軍雲:“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又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由書法的意象之美,到書法的筆法之美,便鑄造了褚遂良的優美的書風。褚遂良書藝的最為突出的特色為“空靈”。梁巘《評書帖》中說:“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書法的空靈,正是透過運筆與提筆而體現出來的。

    在歐書或虞書之中,我們都找不到明顯的運筆的痕跡。但是褚遂良卻不同,他不掩飾用筆的痕跡,甚至樂於強調這種痕跡,以表現他所傾心的活潑節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種韻律,異常明快。像孫過庭《書譜》中要求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衂挫於毫芒”,在褚遂良的書法之中,體現得是最為徹底的。

    褚遂良則是“線條大師”。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也融入結構之中,而明顯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飛動之美。

    這種飛動之美來自於何處?顯然,褚遂良比起歐陽詢或虞世南都更富於藝術天賦,也就是說,在他的藝術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種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齋集》卷一《劉玄度集句詩序》中說:“凡慧則流,流極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瓏而多型,水之漣漪而多姿,花之生動而多致,此皆天地間一種慧黠之氣所成,故倍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書法中,的確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由“慧黠”而帶出的流動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筆時就像舞蹈家靈敏無比的腳尖,縱橫自如、卷舒自如。在輕靈飛動的連續動作中,完成一個又一個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細勁、遒婉的線條中,有一種神融筆暢似的適意,悠悠地流動於指腕之間,落實在點畫之間,從而體現作者剛正、鯁直的性格和滿腹經綸的學識修養。

    《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18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雲:“美女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幹。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能將轉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書法的《筆意》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唐.歐陽修《三十六法》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北宋.黃庭堅《論書》

    ▲每欲書字,喻如下管,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者心也,墨者手也,書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

    ▲作書須以整暇出之,若勿忙行筆,則摺搭無起訖,往來無含蓄,如治亂絲而紊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意須從本領中來。本領精熟,則心意自能變化。清.馮班《鈍吟書要》

    ▲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晉.衛夫人《筆陣圖》

    ▲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遠。清.宋曹《書法約言》

    ▲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意得諧稱。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意為筆蒙,則意闌;筆為意拘,則筆死。要使我順筆性,筆隨我勢,兩相得,則兩相融,而字之妙從此出矣。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書雖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清.劉熙載《藝概》

    ▲意在筆先,實非易事。窮微測奧,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臨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縮攢捉,細心體認,筆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謂意在筆先也。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書之時,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筆居心後,未作之使,結思成矣。管是將軍,故須持重;心是箭鋒,箭不欲遲......。唐.韋續《墨藪》

    ▲用筆在乎虛掌而實指,緩衄而急送,意在筆前,字居筆後,其勢如舞鳳翔鸞,則其妙也。李華《二字訣》

    ▲徐公曰: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未書之前,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際,氧氣以充其志。明.項穆《書法雅言》

    ▲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唐。歐陽修《三十六法》

    ▲敏思藏於胸中,巧態發於毫錟。南朝.瘐肩吾《書品》

    ▲身者,元帥也。心者,軍師也。手者,副將也。指者,士卒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凡作書要佈置,要神采。佈置本乎運心,神采生於運筆。清.宋曹《書法約言》

    ▲以言發意,意則應言,而手隨意運,筆與手會。南朝.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

    ▲故學書必先作氣,立志高邁,勇猛精進。清.朱履貞《書法捷要》

    ▲夫欲書者,先於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設乃一向規矩,隨其工拙,以追肥瘦之體,疏密齊平之狀,過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遲,進退生疑,減否不決,運用迷於筆前,震動惑於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澄心定志,博習專研,字之全形,宛爾在目,筆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從臂,指能從心,瀟灑神飛,徘徊翰逸。明.項穆《書法雅言》書法的《取勢》

    ▲作字貴有姿,尤貴有勢。有姿則能醒人眼目,有勢則能攝人心神。否則味同嚼蠟矣。譬如美人有色無姿,則不能動人。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夫作字之勢,飭甚為難,鋒恬來去之則,反覆還往之法,在乎精熟尋察,然後下筆。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論》

    ▲夫任筆成形,聚墨為勢,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險放之姿,疏縱無舊,輕浮鮮著,風斯下矣,復何齒哉。明.項穆《書法雅言》

    ▲作字以精,氣神為主。落筆處要力量,橫勒處要波折,轉捩處要圓勁,直下處要提頓,挑ti處要挺拔,承接處要沉著,映帶處要含蓄,結局處要回顧。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遠,用近則中物而深入,為勢有餘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為勢已盡矣。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凡作字者,首寫一字,其氣勢便能管束到底,則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領袖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

    ▲蓋謂大字則欲如小書之詳細曲折,小字則欲具大字之體格氣勢也。南宋.陳棲《負暄野錄》

    ▲作字須有 操縱。起筆處,極意縱去;迴轉處,竭力騰挪。自然結構穩愜,所謂百丈遊絲在掌中也。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姿之於字,寧失之拙,勿傷於巧;寧失之醜,勿傷於媚。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作字之勢,在乎精思熟察,然後下筆。東晉.王羲之《筆勢論》

    ▲平者,穩重也。側者,取勢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後為遲。若素不能素,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宋.姜夔《續書譜》

    ▲古人書有定法,隨字形大小為勢。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唐.張懷灌《書斷》

    ▲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態。勢者,以一為主,而七面之勢傾向之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東漢.蔡邕《九勢》

    ▲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其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厲而乏雅。明.項穆《書法雅言》

    ▲寫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卻著不得絲毫擺佈,熟後自知。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放縱宜存氣力,勢筆取勢。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淥水之徘徊。緩則鴉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蕭衍《草書訣》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正在腕前,文武貴於筆下,出沒須有起伏,開瞌籍乎陰陽。清.馮武《書法正傳》

    ▲觀其筆勢生熟,姿態端妍,概可變矣。明.項穆《書法雅言》

    ▲簡緣雲:八體之中有疾有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出筆端。清.馮武《書法正傳》

    ▲須是字外有筆,大力迴旋,空際盤繞,如遊絲,如飛龍,突然一落,去來無跡,斯能於字外出力,而向背往來,不可端倪矣。清.王澍《論書剩語》

    ▲氣韻生動與煙潤不同。世人妄指煙潤遂為生動,何相謬之甚也!蓋氣者,有筆氣,有伯氣,有色氣,俱謂之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氣韻,而生動處又非韻之可代矣,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宋.蘇軾

    ▲以正為奇,故無奇不法;以收為縱,故無縱不擒;以虛為實,故斷處皆連;以背為向,故連處皆斷。學至解得連處皆斷,正正奇奇,無妙不臻矣。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剛。清.王澍《論書剩語》

    ▲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壯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六法中原以氣韻為先,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板呆矣。氣韻由筆墨而生,或取圓渾而雄壯者,或取順快而流暢者,用筆不痴不弱,是得筆之氣也。用墨要濃淡相異,乾溼得當,不滯不枯,使之氣欲吐,是得墨之氣也。不得此法,淡雅則枯澀,老健則重濁,細巧則怯弱矣,此皆不得,氣韻之病也。清.唐岱《繪事發微》

    ▲大山之裡麓多直出,然步之,則措足皆曲,若積土為峰巒,雖略具欺起伏之狀,而其氣皆直。曲直之說至顯,而以為愚人不知,則其理正道於書。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椅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鉤之釣水。東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謝秦《四溟詩話》

    ▲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靈通,自無僵臥紙上之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者一法,觀者兩法。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勢可言。氣滿,則離形勢而專說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氣尚不滿者,氣滿則左右牝牡自無不相得者矣。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勁者,驚急無蘊;遲重者,怯鬱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遒;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少節;標顯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槐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駕動者,似欠精深;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明.項穆《書法雅言》書法的《筋骨》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後可為人,闋其一行屍耳。清.王淑《論書滕語》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一,不成為書也。北宋.蘇軾《論書》

    ▲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論書》

    ▲風神者,骨中帶肉也。老勁者,肉中帶骨也。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別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先儀骨體,復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絲來線去,脈絡分明。《書學詳說》

    ▲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唐.孫過庭《書譜》

    ▲凡作書,無論何體,必須筋骨血肉備具,筋者鋒之所為,骨者毫之所為,血者水之所為,肉者墨之所為,鋒為筆之情,水為墨之髓。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唐張懷灌《文字論》

    ▲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明.項穆《書法雅言》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北宋.黃庭堅

    ▲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 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肉託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清.笪重光《書筏》

    ▲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於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內則姿態出焉;然血肉生於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損毫側管,則飩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清.馮武《指意》

    ▲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鑑豔執操......。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虺翟備色而翱翱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宋.朱文長《續書斷》

    ▲骨豐肉潤,入妙通靈。清.馮武《書法正傳》

    ▲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梁武帝《又答論》

    ▲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否則崢嶸而近於險惡,無縹緲空靈之勢矣。清.盛大士《溪山臥浮錄》

    ▲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清.梁獻《學書論》

    ▲筆格遒勁,亦是渾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見面刺目。清.華琳《南宗訣秘》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晉.衛爍《筆陣圖》

    ▲使盡氣力,至於沉盡入骨,筆乃能和。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勁之至,非縱逸之謂。清.王淑《論書滕語》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上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飩,比並皆然。蕭衍《答陶隱居論書》

    ▲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嶽明言》

    ▲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洞達則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清.劉熙載《藝概》

    ▲字要骨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貼乃秀潤生,佈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北宋.米芾《海嶽明言》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潤,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 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唐太宗曰: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以謂臨摹古貼,筆畫地步,必比古貼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轉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氧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雖對強敵,可以一指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人知直畫之力盡,而不知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清.笪重光《書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書之六局,以氣為主。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所貴乎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必須博習,可以兼通。宋.姜夔《續書譜》

    ▲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於指尖。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質直者,則徑挺不遒,剛很者,又掘強無潤;矜斂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拙鈍;輕鎖者,染於俗吏。唐.孫過庭《書譜》

    ▲書家貴下筆老重,所以救輕蘼之病也。然一味蒼辣,又是因藥發病,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方為用筆之妙。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沉著屈鬱,陰也;奇拔豪達,陽也。清.劉熙載《藝概》

    ▲剛勁忌野,清勁忌薄。清.梁獻《評書貼》

    ▲論書者曰蒼,雄,秀,餘謂更當益一“深”字。凡蒼而涉於老禿,雄而失於粗疏,秀而入於輕靡者,不深故也。清.劉熙載《藝概》

    ▲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巖曲聳峰,旌旗列陣是也。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老而不少雖古拙峻偉,而鮮豐貌秀麗之容。少而不老,雖婉暢纖妍,而乏沉重典實之意。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資顏。明.項穆《書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與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麗則倚糜而清遒。唐.歐陽詢《用筆論》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清.劉熙載《藝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不帶髒字的罵人的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