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視野新觀察

    神農氏開創農耕文明的過程,在諸多史籍中均有記載,有的還富有神話色彩。如《周書》記載:“ 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鋤,百果藏實。”而《拾遺記》記載:“時有丹雀銜五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則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也許正因人們感念他的聖德,才將他“神而化之”。作為農耕勞作的開拓踐行者,神農氏應算是史上第一個農民,而且是一個具有神奇色彩的農民,因而才會被尊為“神農”。 除了史籍記載,現今發現的一些遠古遺址,也證明了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人類已經存在極原始的農耕文明。如1953年春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發現的半坡遺址;1973年發掘的位於寧波餘姚市的河姆渡遺址。從出土文物看,主要有農業生產工具、漁獵工具和手工業工具三大類,說明在遠古時期,當時的人們已經過著以農業為主的生活,但狩獵和採集應也還佔有一定地位。

  • 2 # 卡卡153

    俺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讀書人,俺是個思想家。

    一家之言,一人之見。

    炎帝部族以掌握了用火技能領先,黃帝部族以神農氏嘗百草掌握了醫療技能領先,而這兩個部族聯合成為了炎黃部落,收服了居住樹上後又掌握建築技能的有巢部族以及大大小小其他部族。擊敗了長江流域黑森林冒出來的蚩尤聯軍。炎黃子孫的第一個朝代大夏產生。

    那麼,炎帝神農為啥叫神農,不叫神醫嘞""?

    想來,神農氏的部族是在嘗百草過程中,認識了可以農耕的作物,這是一個認識自然,摸索自然的長久知識積累過程。

    所有當時的部族都在摸索自然,都在發展出一套儲存自己強大自己的技能。可還是都處於狩獵的原始階段。因為依賴狩獵是能滿足肚皮的需要的。

    可是,就那麼不小心,這時突然就出現了人類歷史上記錄的唯一一次世界性大洪水。

    所以,華夏文明第一個聖人夏禹出現了。

    這惶惶滔天的大洪水,突然就又莫名其妙的退去了,

    哈哈,留下了什麼,是滿目蒼痍的大地嗎?可那時候又沒什麼人類城市,所以,根本只是一場自然變遷而已,留下的是肥沃的土地。

    13年治水,那說明那場大洪水直接破壞至少13年,對於動物界來說是絕對的滅絕時代,因為動物的繁衍週期短暫,13年,讓除了人類之外的所有動物基本上處於崩潰階段,讓整個食物鏈斷裂。

    這對於人類部落來說,狩獵進入非常窘迫境地了嗎?

    可能不是。

    大洪水一起,所有走獸飛鳥都遷往高處,哪裡是高處,唯有高山,而人類肯定美滋滋在高山守株待兔就可以。

    大量的食物啊,又有了火的使用,房屋的居住,還有醫療保障,那坐在山上乾點啥呢?

    那就養養雞,弄點小菜園咯!

    人類不是在大洪水下被壓縮,反而是獲得了迅速成長,否則,肚皮都填不飽,夏禹怎麼號召那麼一波子人去治水呢?

    這是空想假設。姑妄聽之!

    可人類確實是在大洪水後才獲得了世界主權的,以前的狩獵時代,是人與獸的戰爭,誰是獵物還說不準,可大洪水替人類消滅了獸,人類真正進入了狩獵時代,直到今天,地球成為了人類私有的獵場,所有生物都成為了人類獵物。

    再扯遠一些,在大洪水中,西方出了個上帝教導下的諾亞造個方舟,昏天暗地下,晴朗的天空和豔陽高照是西方原始人類最期盼的,可在華夏大地,崇尚拜月文明的中華人更習慣黑色的夜,因而中華文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神明高高在上,但卻有一個絕對至高的存在~神龍。

    大洪水中滅絕了絕大部分強力的走獸,動物中處於食物鏈最高的是什麼,肯定是蟒蛇鱷魚啊!而龜類也得到了更大的繁衍空間,估計在山頂守株待兔的人類部族後面實際上都是在守株待龜,而且還是沒事就自己爬滿一屋子的烏龜的狀況,(這還真不是瞎扯,我奶奶那輩人就常說,也就六七十年前,咱江蘇這地那龜鱉到處都是,現在是沒啦!)

    回到答題,這蟒蛇鱷魚龜鱉帶來了什麼?

    中華文明的圖騰啊,幾十米長的大蟒蛇,就神話為龍。

    吃飽了撐著沒事幹的原始部落人呢除了生孩子娃造小人,就瞎搗鼓,一大堆龜殼子獸骨頭,火裡燒裂了,就搞出來個通靈的占卜,搞著搞著弄出來個甲骨文。

    這個大禹呢?剛結婚,不曉得什麼原因閒得蛋疼,就跑出去想溜達溜達,但肯定不是因為想治水才離家出走的。

    歷史傳說中,大禹是看到莊稼被淹了,房屋被淹了,人民背井離鄉了,人家說聖人麼,為天下為人民,嘩啦啦就站起來,走,跟我去治治這水。

    還煞有介事的,說他老爹鯀治水九年,到處堵死水路,不成功,然後成仁了,哈哈。

    要真是歷史書說這些,人類當時已經有了政府機構,能夠組織巨大天災下的殘存人民,飢腸轆轆的還去一起搬石頭造大壩""?

    這哪裡是原始部落額,就是在今天,如果再次發生同樣規模的那場世界性大洪水,也不可能組織人們進行對水患的治理。那就憑那時候的交通,通訊,還有啥啥啥的基建能去想到這事?這傳說變成了的歷史,騙了幾千年的華人,還在騙下去。咋個就不動腦子想想呢?

    出於什麼原因,大禹離家出走,咱不知道,可奇怪的是,13年治水而過家門不入的大禹,建立了第一個中華世襲的奴隸制國家~大夏王朝,那他兒子孫子咋整出來了的?

    問題看似越扯越遠,但實際是,人人平等共同生產的原始部落怎麼就能一下子成為奴隸制,誰能同意自己從平等權力的人民一下子轉變成受人奴役的奴隸?沒有強壯的勞動力,怎麼能進行大規模農業操作?

    答案只有一個,戰爭。

    只有大量的戰俘,才能成為奴隸制的基礎,大量的戰俘不能進行狩獵,不能編入軍隊,那麼就只能進行農耕咯!

    所以,大禹並不是去治水,而是藉著大洪水之機會,集結軍隊,進行了征戰掠奪,反正剩下的人類部族都集中在幾個高處,而且都是懶懶散散,所有人都在大洪水條件下有吃有喝在造小人獲得滿足。唯有禹從掠奪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刺激,就像鐵木真,征伐的腳步根本就停不下來,於是,13年征服,統一了各個部族的意見,順著昌,都成了奴隸主,逆者亡,都成了奴隸,洪水的災害期一過,大量的人口,行政管理機構的開始運轉,國家形成,以前只是小菜地的農業規模轉變成由大批戰俘奴隸帶著馬嚼子在皮鞭下的共同勞作。

    農耕文明開始了。

    或許有人要噴我,堂堂聖人,被我如此編排,你真是罪該萬死。

    可哪一個文明開始是文明仁德開始的?又有哪一個文明不是血腥暴力開始的?

    我真的想有人來噴我啊,沒對手太寂寞了。

  • 3 # 大黍聊歷史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已進入相對高速發展階段。透過考古發掘,我們可以瞭解到,地球各地區的人類文化已呈現出很大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如西亞地區很早就開始大量使用金屬工具,中國的長江流域則在使用陶器和種植水稻等方面遙遙領先。

    這與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地理環境有著直接關聯。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生存環境,促使當地的居民選擇不同的生存手段,先後發展出採集、漁獵、農耕、遊牧等各具特色的生產技能。

    然而世界各地的人類先民都是在進入農耕定居模式後,才陸續發展到文明階段。透過對比,我們不難總結出,這其中隱含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首先農耕模式使人類實現定居,並致力於對周邊環境的改造,有助於文明的積累與發展。而其它模式生存更多是對自然環境的被動適應,人類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即便到後世,漁獵、遊牧民族在文明的發展程序方面,也總是落後於農耕民族,這就更不用說更加原始的狩獵、採集模式了。

    其次,農耕模式相對穩定的產出,能夠維持更高的人口基數,有人才有一切,這是最根本的大前提。據漢《白虎通義▪號》所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可見古人對於農業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早已有深刻的認識。

    第三是關於生產資料,唯有農耕模式,才會出現土地這種大宗的生產資料,其它模式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對低得多。沒有大宗生產資料可供佔有,可供繼承,私有制也就失去了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第四、農業的收穫一年只有一到兩次,這與其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同時也迫使農耕民族必須學會儲存勞動成果。一旦遇到連續的豐收年景,則會產生大量財富積累,這就為貧富不均埋下了伏筆。為了守衛自己部落所擁有的土地資源和財富積蓄,農耕部落最終發展出了建造城池的技能,而隨城市誕生而出現的各種不動產,無疑又是另一種財富積累。

    活躍於5300~4300年前的良渚文化,就是相當發達的農耕文化,透過對良渚文化遺址的發掘,我們已經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部落成員間貧富與地位差異懸殊。而在農耕模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原始部落裡成員之間的差異是不明顯的。

    良渚隨葬玉器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安徽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蚌砌龍虎隨葬墓,被譽為華夏第一龍。經專家考證,確認這位墓主應該是一位族中備受尊敬的大巫,所以族人才為他堆塑龍虎隨葬。但也僅止於此,這種河蚌殼在當地土層中數量巨大,除此以外再無其它珍貴器物。

    仰韶部落存在於新石器時代中早期,處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階段,農耕技術尚未不成熟,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也不如良渚文明所在地良好。由於缺乏較高的物質基礎,就連領導們也享受不到太多有別於普通群眾的特殊待遇了。

    蚌砌龍虎隨葬墓

    第五、隨著農耕模式的日趨成熟,金屬工具與新農耕技術的出現帶來了更高的勞動效率,一人種地可以產出更多的糧食剩餘養活其他人,這才有了社會分工的可能。

    有了不同技能的專業人才,人類文明才能向更高的程度發展。據《呂氏春秋▪開春論》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男女分工,是人類最基本的分工,之後才出現其他型別的社會分工,而在之前的漁獵時代,這種分工並不明確,也沒有被固定下來。

    神農是華夏原始農耕文化的象徵,《易經》記載,神農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隨著農業的發展,社會分工逐步成為普遍現象,商品交換也就成了一種新的必須。而商業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各地區文化、技術的交流,是文明形成的重要前提。

    同樣,勞動效率的提高,也使勞動擁有了一定的剩餘價值,剝削與被剝削才會成為可能。而部落戰爭中被擒獲的戰俘,也只有在農耕模式下才能被更好地利用起來,當奴隸總好過當祭品。

    而私有制之所以被視為是人類文明在隨後的幾千年裡快速發展的原動力,帶動人類社會實現大發展,其關鍵原因就在於私有制將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從自然界引入到了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成為每名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一道法則。人們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不得不採取各種手段進行競爭。人類所掌握的各種技能在競爭中也得到了相應提高。過程很殘酷,效果也很明顯。

    由此可見,當一個原始群落選擇以農耕模式作為其主要生存手段時,各種與文明社會密切相關的因素便都已初步具備,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一個與時間有關的問題。雖然人類幾大古文明都誕生於農耕部落,但彼此間卻有較長的時間先後。其中蘇美爾文明與古埃及文明發展出成熟完備的國家機構的時間,似乎要遠早於華夏文明,而事實上這幾個地區的文化進入新石器時期和出現農耕文化的時間差卻沒有這麼明顯。

    蘇美爾古城

    筆者以為,起到關鍵作用的因素應該還是各文明所處生存環境的不同。蘇美爾文明與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緊靠河流、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利於開墾和建立灌溉系統,農業產出喜人。當地也是最早使用金屬工具的地區,這些都為文明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其次,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適宜耕作的土地資源集中分佈在那幾條河的沿線,這就嚴重限制了族群的發展,人們很早就開始為土地與水源發生爭奪。長期的鬥爭讓當地的人們對保護生命財產和協調內部秩序都有了更高的現實需求,不得不早早就開始修築城池,建立政治軍事制度,從而過渡到城邦制階段。同時,這種無休止的爭鬥會產生大量的奴隸,刺激奴隸制的發展。

    另外,中東地區從來都是人類遷徙路線上一個極為重要的節點。人類從最初因氣候環境變遷而進行被動遷徙,逐漸演變到後來以侵略與商品利潤為目的的主動流動,中東地區始終是各民族交匯之地,素有“文化大熔爐之稱”。不同民族間的持續交流大大增進了彼此文化的相互借鑑,這對文明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文明是發展的產物,而發展則是客觀生存環境與主觀生存需要雙重作用下的產物。每個古老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都經歷了各自不同的歷史程序。

  • 4 # 笙歌c嘆離愁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古人類的定居生活等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地帶主要集中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這裡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域。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歐洲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型別,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國的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

    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相對的海洋文明而講,就是清代沒落的最主要原因。

    在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慄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以及與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慄格局。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歐洲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型別,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鑑。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華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

  • 5 # 古城金地140787426

    用文字開始表達記錄農業,就是農業文開始明瞭。

    文明首先要有文字表達清楚明白叫——文明,這就是定義。

    離開了文字,文明就不存在。

    大家都說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只有中國了。

    為什麼只有中國了?中國和別的文明古國有哪些不一樣嗎?

    對比以後就明白了什麼叫文明。

    國際上認同文明的三個條件:1,城市遺址不存在了嗎?答案不是。2,是他們的文字不存在了嗎?答案也不是。3,是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存在了嗎?答案還不是。

    上面的條件各個古國都存在,為什麼說他們的古代文明失落了?只有中國文明還存在呢?

    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三個依據 不正確。

    正確的答案就是: 他們的古老文字現在沒人使用了,文不明瞭。只有中國的古老文字還在使用。

    他們失落文明的原因就是文字已經看不懂看不明白了。中國的文字還能看懂看明白。這就是 區別。

    中國文化的根就是文字的使用。離開了這個根文明不存在了,文化不存在了。

    原始和文明是兩個大家認為相反詞意。如果,在原始大森林裡有人迷失了方向,那麼他就很難走出去了。但是,有一個符號出現在他的面前,上面有個↑箭頭指出方向,如果能明白他就會得救。原始和文明就從這裡分開了。那個有↑就是象形文字。沒有字的是原始森林,有了文字就能看明白出去方向。

    人與高階動物比,人本身就是高階動物。智慧接近人的猩猩,還是海豚人和它們比,人有文字,它們沒有。人可以把所有的事物記錄下來,把世世代代的經驗記錄下來,傳給後代,而別的動物不能。

    人和動物的腦子記憶有侷限,不可以記很多的事情。

    人使用了文字記錄,可以幫助記錄更多的東西。一個人靠人腦一生學習,能夠掌握的學科幾種就很了不起了。一生拿到幾個博士就不簡單。而學科有幾十種,靠腦子記是不可能的。文字在這方面使人腦增加了幾十倍,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翻閱。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人和動物的區別不能用道德來衡量。原始人也是人,他們為了爭奪食物打的你死我活,遠古的原始人連個遮羞布都沒有,還談何道德廉恥。

    中國字文明在於指向明確,馬字讓人看了就是馬這個動物。鳥看了就是鳥這個動物。不會把鳥看成馬。不會馬字看成鳥。這就是文明。如果兩個字看了分不清,就是文不明,就會出現混亂,是非不分,指鹿為馬。特別是在法律法規方面,容易造成怎麼解釋都可以,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說你不是 你就不是,是也不是的混亂局面。造成文字獄的悲劇。

    金屬沒有文字不是文明,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三星堆的銅疙瘩,誰能說說是誰鑄造的,到現在也不明。城市遺址也不是文明,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過。有人強求有國家的出現就是文明。這是不講理的說法。國家是什麼?是一個組群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的集體社會。如果沒有文字就不是文明。像這樣的社會有很多,像螞蟻,蜜蜂。能說它們文明嗎?它們文在哪裡?怎麼明?文明重點是,文,要明。不是城市明,不是國家明,不是銅器明,也不是石器明,而是文明。強調的是文。

    就拿繪畫來說中西方也有區別。

    東西方的繪畫就不是在一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的畫是水墨畫。而西方的畫是油彩畫。

    油彩畫和水墨畫比,一個是西方畫比較細膩,精準,認真關注每一個微小變化。

    從他們的油畫,就可以觀察到,他們認真的做事態度和一絲不苟。

    他們發明的油畫可以隨時反覆修改。他們的油畫可以描繪出很小的細節。

    而中國的畫是水墨畫就無法修改,必須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中國畫注重雲裡霧裡,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看的人也只有難得糊塗了。就像有的人說話說一半留一半,讓你去悟另一半,體現了中庸之道。如果,是領導說的話就是害怕負責任。

    西方的油畫可以畫出來一樣的作品,因為他可以修改。

    中國畫就無法畫出來一樣的畫,因為無法修改。

    中國的文明文化什麼都沒有中斷。什麼是古文化?什麼是現代文化?古代的文字化資訊是古文化,現代的文字化資訊是現代文化。

    一個國家的發展速度要看這個國家的文化普及程度。

    ————就是文字化的使用。

    中國文化和文明能夠生存下來不斷代是因為,華人的聰明智慧儲存了中國的文化連綿不斷髮揚光大。

    這就是世界上只有華人,使用了能夠輕便的,把文字資訊隨意攜帶的工具——甲骨和竹簡。

    首先,甲骨和竹簡的儲存比石頭和泥土的儲存方便。

    其次,重量輕,容易攜帶。

    再則,就是可以摺疊,資訊儲存空間大。

    還有就是可以長期儲存,用的時候可以隨時展開閱讀使用。

    以上優點使中國文化能夠在戰亂年代隨身攜帶,就算背井離鄉也可以有人傳承。

    而使用石頭和泥土,作為承載文化資訊工具的人,就沒有那麼方便了,戰亂到了被迫背井離鄉無法攜帶,經過幾代異地生活,原地使用的文字已經不認識了,文已經看不明白了,就消亡了。

    造成大規模戰爭因素,都是在文化資訊傳遞比較方便的時期,這樣可以及時聚集大量人員投入戰爭。中國的三國演義就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文明的功勞應該在有水的地方,那裡有龜甲和竹子,是它們讓文字流傳千古,保持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血護符任務詳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