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卿卿我我

    第一名:魏國信陵君。信陵君無疑要甩出其他幾個一大截。除了個人品質上的無可挑剔,信陵君為了拯救趙國蒼生,甘願接受客死他鄉的結果,說明這個人的忠心義膽。尤其是在魏國國君猶豫不決的時候,明白趙國一旦滅亡,魏國肯定也活不長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長遠的戰略眼光。此外,冷靜沉著,善於用人等特點,也為信陵君加分不少。

    第二名:楚國春申君。在個人能力上,春申君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尤其是在春申君成為楚國的令尹後,整個國家的實力開始走向強盛。雖然“毛遂自薦”掩蓋了春申君在支援趙國上的作用,但是其戰略眼光還是值得稱讚的。不過,也許是在楚國丞相的位置上呆的太久了,或者說是對權力的貪戀。想要和呂不韋一樣給大王戴綠帽子的他,最終被門下的李園給陰死了。

    第三名:齊國孟嘗君。提到孟嘗君,自然會想到他那三千人的門下食客。不過,能養活這平時不幹事的三千人,我們首先得佩服孟嘗君的有錢任性。總的來說,孟嘗君沒有幹出值得一提的大事。就對待齊國的內政事務上,孟嘗君還是比較看重個人私利。當然,能夠聽進去手下的忠言,還是表明其實善於納諫和心胸大度的。

    最後一名:趙國平原君。在整個戰國曆史上,趙國一直是能夠和秦國相提並論的強國。不過,雖然有著趙國的背景加成,而且平原君確實比較忠心自己的國家。但是,這個人的才能不僅不如功績赫赫的信陵君和春申君,也比不上平庸的孟嘗君。在上黨之爭中,平原君的目光短淺充分暴露。而讓毛遂自薦,也表明自己之前沒有知人善用。而且老好人的他,在執政趙國的過程中,政治軍事全面無能,促使趙國一步一步走向衰敗。

    春申君,名黃歇(前320~前238) 平原君,名趙勝(?-前253年), 孟嘗君,名田文(?-前279年), 信陵君名魏無忌(??~前243)。 都處於戰國末期,算同一時代吧

  • 2 # 知古今

    關於戰國四公子,他們算是一個時期的人物。我做了一張人物事件表,可以做人物時間比較。下面簡要的介紹戰國四公子的情況:

    春申君:名黃歇(前314年-前238年),出生地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人,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青年時曾四處拜師遊學,見識廣博,以巧言善辯出眾深得楚頃襄王的賞識和重用。

    平原君:趙勝(?-前251年),戰國四公子之一(注:戰國四公子又稱戰國四君),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封於東武(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北),號平原君。

    孟嘗君:田文(?—公元前279年),即孟嘗君。媯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君”之一(注:戰國四君亦稱戰國四公子),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闢疆之侄。因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又稱薛公,號孟嘗君。

    信陵君:魏無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 3 # 夜色籠罩

    戰國時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動家,皆以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雖然人們對戰國四君子或褒或貶,但有一點卻不可否認,那就是他們在當時都收養了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鬥爭,是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前243年),號信陵君,戰國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嫠王的異母兄弟,他為人仁厚並禮賢下士,因為有他,其他國家十多年不敢動魏國的心思。設計偷竊兵符假託皇命救助趙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英雄佳話。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前314-前238年),戰國四君子之一,以辯才揚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國太子完作為人質到秦國,被扣留了下來,春申君以命相抵,設計將太子救回楚國。楚國頃襄王死後,太子完登位,就拜黃歇為國相,封為春申君。從此黃歇輔國持權二十五年,說一不二,榮寵不衰。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約前308年-前251年),戰國四君子之一,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封於東武(今山東武城),號平原君。傾其家有,犒賞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擊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國、楚國的救兵趕到,邯鄲圍解。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前279年):如我們中學學的課文中 媯姓,田氏,名文,戰國四君子之一。是齊威王的孫子,齊國宰相田嬰的庶子。被任為魏國宰相,後聯合秦、趙等國攻破齊國。從此,中立於諸侯國之間

  • 4 # 青禾田講古

    戰國中後期,隨著秦國的日益強大,其他各諸侯國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同時,除了各國王族之外,各國的文臣武將、士族公卿也紛紛行動起來,或者強大國家以抗秦,或者壯大自己以自保。

    此時,各國對人才的需求,達到了瘋狂的地步。各國君主無不竭盡所能,四處蒐羅人才。而這些人才,一旦上到高位,同樣的開始大肆招募人才,廣聚門客,也就是所謂的“養士”。這裡的“士”的包括範圍可就十分廣泛了,讀過書的、練過武的、口才好的、腦子活的,甚至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包括在了“士”的範圍之內。

    在各國權貴之中,以“養士”而聞名的,有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這四人被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孟嘗君,齊國王室,齊威王之孫,齊宣王的侄子,他的父親是靖郭君田嬰。孟嘗君,姓媯(guī,田氏齊國王族的姓),田氏,名文。因為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封地薛地,所以又稱薛公,號孟嘗君。也有說法為,田文的字為“孟”,而這個“嘗”字是地名,在薛地的旁邊,是田文的封地,所以田文死後,諡號為孟嘗君。

    孟嘗君,按照史書記載來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好養士”了。其手下之士,多的時候,達到數千人。而且,孟嘗君對願意來歸附自己之人,基本上不怎麼挑揀,凡是有一定本領或者特長之人,一律接納,並給予優厚的待遇,所以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向往。

    因此後世對那些好交朋友,仗義疏財之人,以“小孟嘗”稱之。

    孟嘗君除了手下能人異士眾多,本身也頗有才識,數次率領齊國軍隊或聯軍,或者討伐楚國,或者攻打秦國,大多取勝。因此,各諸侯國君主,都知道孟嘗君的大名。

    孟嘗君著名的故事很多,像雞鳴狗盜、馮媛客孟嘗君、狡兔三窟等等。

    但是歷史上對孟嘗君的評價並不高。

    就拿孟嘗君最著名的“好養士”來說,其後的史書就是眾說紛紜。當然,持讚揚、肯定的佔大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看法,認為他沽名釣譽,結黨營私,名為國家,實際是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另外對於孟嘗君所養之士,也是非議頻頻,認為其不加選擇,濫竽充數之徒頗多,甚至是藏汙納垢之所。

    而孟嘗君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對自己祖國的無情了,尤其是當齊國幾乎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時候,孟嘗君卻僅僅因為個人恩怨,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因為孟嘗君的權力大,威望高,以致於“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這種情況,當然讓齊湣王不安、不滿,於是任命原來秦國將領呂禮為相國。呂禮和孟嘗君不和。孟嘗君為了自己的權位,為了驅逐呂禮,竟然給秦國的相國,穰(ráng)侯魏冉寫信,建議魏冉派秦軍攻齊。魏冉果然派兵攻打齊國,奪取了齊國的九座城池。

    雖然孟嘗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驅逐呂禮,為了自保,但是這種勾引外敵,引狼入室的行為,幾乎就屬於叛國了。

    孟嘗君因為與齊湣王的矛盾,最終選擇離開了齊國,到了魏國。受到魏昭王的重用,拜之為相。

    公元前284年,燕國為了報當年幾乎被齊國滅國之仇,派樂毅為將,發傾國之兵,並聯合趙、楚、韓、魏四國,一同攻打齊國。在樂毅的指揮下,包括都城在內,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而在這整個過程中,身為魏國相國的孟嘗君,開始時不但不替齊國說好話,反而大力促進了同盟的形成,派出魏軍協助燕國攻打齊國。

    即使是齊國面臨滅國的緊要關頭,孟嘗君也一直是無動於衷。後來齊湣王死去。身為齊國宗室遠親的田單固守即墨,齊國也只剩下了即墨和莒(jǔ)兩座城池。過了一年,齊襄王即位。孟嘗君還是不聞不問,“中立於諸侯,無所屬”。

    後來,燕昭王病死,新即位的燕惠王不喜歡樂毅,再加上齊國的田單施用反間計,燕國臨陣換將,樂毅離開,田單又用火牛陣大敗燕國軍隊,收復失地。此時的孟嘗君,依然故我。

    不知道是因為政治鬥爭失敗,還是孟嘗君的行為,連魏國國君都看不下去了,總之,晚年的孟嘗君,又離開了魏國。而此時元氣大傷的齊國,根本不敢再得罪孟嘗君,新即位的齊襄王也頗為畏懼孟嘗君,所以刻意討好孟嘗君。於是孟嘗君晚年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安度晚年。

    不過就在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孟嘗君死於薛地。

    孟嘗君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爵位和封地的繼承權。正在不可開交之計,齊國、魏國,就是孟嘗君曾經擔任相國的兩個國家,聯合派兵,攻打薛地。最後,薛地被滅,孟嘗君被滅族,絕嗣無後。

    可憐的孟嘗君,即使不算一代豪傑,至少也是威名赫赫,名震一時的人物,就這樣以悲慘的結局退場了。

    荀子在《臣道》一文中,更是直接將孟嘗君歸入到了“篡臣”的行列: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

    是非功過,見仁見智吧。

    趙勝,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251年,戰國四公子之一,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為人頗有賢名。手下門客也多達千人之數。按照史料記載,平原君趙勝的毛病不少,但是其最大的優點,就是能聽得進別人的勸告,知錯能改,胸襟大度,知人善任。

    趙惠文王時期和其後的趙孝成王時期,平原君長期擔任趙國相國一職,“三去相、三複位”,在趙國可說是位高權重。但是身居高位的平原君,並沒有高高在上,頤指氣使,而是頗能自我反省。不過其戰略眼光非常一般般。

    長平之戰前夕,南韓的上黨郡被秦軍徹底包圍,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派人聯絡趙國,願意將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

    其實,這裡的馮亭,對趙國也是沒安好心,用的是驅虎吞狼之計。

    趙孝成王聽到這個訊息,欣喜異常,認為是天上掉下了大餡餅,就想立刻答應。趙國群臣怎麼說的都有,平陽君趙豹識破了馮亭的計策,認為這是南韓企圖將戰爭的禍患轉嫁給趙國,不能接受。但是被上黨郡矇住雙眼的平原君趙勝卻認為,正常來講,出動百萬大軍,征戰一年,不見得能佔領一座城池,現在白白得到十七座城池,這麼大的便宜,必須接受。

    早就希望如此的趙孝成王痛快的答應了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派平原君率領五萬人馬,接受上黨郡。當然,趙國在接受上黨的時候,就預料到一定會激怒秦國,所以也做好了秦國會來攻打的準備。趙孝成王派大將軍廉頗率領20萬趙國大軍作為後援,駐守在趙國邊境的長平地區,隨時準備接應上黨郡。

    秦昭襄王聞聽被趙國做了那得利的漁翁,當然憤怒異常,等秦軍休整過來後,派將軍王齕(hé)率領秦軍,奪回上黨之地。

    公元前261年,王齕輕鬆打敗平原君趙勝率領的上黨趙軍,廉頗救援不及。秦軍在奪得上黨之地後,直奔趙國本土而來。

    接下來,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大敗,幾近亡國。

    後來秦趙之間,又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公元前259年冬,秦昭襄王派王陵率領秦國大軍,再一次進攻趙國。趙國現在幾乎沒有了多少常備軍,不得不放棄野戰和邊境的小城市,一面在秦軍進攻路上實行堅壁清野,一面集中全國兵馬和糧草固守都城邯鄲。

    趙孝成王更是再次啟用老成持重的廉頗為將,負責邯鄲城的守衛事宜。平原君趙勝因為前面連出昏招,又慚愧又悔恨,現在更是散盡家財,主動擔當起邯鄲城防守總負責人的任務。

    再後來,邯鄲危急,平原君主動提出,由自己負責向魏國、楚國去求救。因為平原君趙勝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夫,所以平原君就派人帶著自己的書信,去見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魏無忌,希望魏國能出兵救趙。然後平原君準備親自前往楚國,和楚考烈王商量會盟抗秦之事。

    公元前258年冬,或公元前257年春,平原君出使楚國。這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

    趙、楚合約達成後,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黃歇為主將,率領十萬楚軍救援趙國。

    魏國的救兵救過一番波折,終於也到達。三國聯軍大敗秦軍,趙國轉危為安。

    公元前251年,趙勝去世。趙勝的子孫世代承襲他的封爵,他的後嗣也在趙國滅亡的同時斷絕了。

    平原君向魏國求救的時候,魏國的國君是魏安釐王,信陵君魏無忌是他的弟弟。

    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才能卓著,禮賢下士,所以手下也是門客盈門。但是正因為如此,魏安釐王害怕魏無忌的賢能,所以不敢給予重任,擔心他篡奪自己的王位。

    信陵君最著名的,就是竊符救趙的故事了。信陵君讓魏安釐王最寵信的如姬偷出兵符,錐殺晉鄙,整頓好魏國大軍,直撲邯鄲城下。此時,春申君黃歇率領的十萬楚軍也已經到達邯鄲城外。雙方的總決戰拉開序幕。

    公元前257年冬,大戰開始。信陵君率魏軍從西面進攻,春申君率楚軍從東面進攻,邯鄲城內殘存的趙軍也全軍出動,從城內向外進攻。

    秦軍最早到達計程車兵,此時征戰,已經兩年多了,早就身心俱疲,怨聲載道。再加上長時間的攻城戰,卻一無所得,軍心也早就渙散,現在又被魏、楚、趙三國三面夾攻,很快就全線崩潰,四散奔逃。

    王齕迴天乏力,只得率領部分精銳士兵殺出重圍,向西急退數百里,直到汾城,才勉強站住腳跟。

    三國聯軍乘勝追擊,兵鋒直指汾城。鬥志全無的秦軍不是對手,再次大敗,直接敗退到河西,隔河對峙。聯軍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聲威大震。

    秦昭襄王迫於無奈,不得不派遣使者,願意割讓當初侵佔的各國土地,和三國講和。

    至此,邯鄲之戰以秦國的大敗而告終。

    趙孝成王率領著平原君等重臣,親自到邯鄲城外迎接信陵君,對信陵君感激不已。

    但是信陵君也知道這次是徹底得罪魏安釐王了。在救援趙國成功後,信陵君讓手下將軍帶領著魏國軍隊返回魏國,自己則和門客留在了趙國。

    信陵君常駐趙國,幾近十年不回魏國,秦國看出機會。

    慢慢恢復實力的秦國開始持續對魏國用兵。魏安釐王抵擋不住秦軍的入侵,連連敗北,不得不派人去趙國,請信陵君回國。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國。

    分別將近十年的兄弟二人見面,尤其是在這危機時刻,真情實感流露,抱頭痛哭,前嫌盡釋。魏安釐王封魏無忌為上將軍,全權掌管魏國軍隊。

    信陵君也是不負安釐王厚望,上任之後,先是整頓一番軍隊,然後向各諸侯國派出使者,商談合縱抗秦之事。

    因為信陵君在各諸侯國中名望素著,加上各諸侯國也都將秦國視為頭號大敵,所以趙國、南韓、楚國、燕國紛紛響應。

    信陵君率領五國聯軍與秦軍一場大戰。先是在黃河以南,大敗秦國名將蒙驁(méng ào)率領的秦軍,打得蒙驁狼狽而逃,再率領五國聯軍一直攻至函谷關下。打得秦軍關門緊閉,不敢出兵迎戰。

    五國聯軍駐守函谷關下,商議如何打破函谷關,直搗咸陽城。但是因為函谷關易守難攻,所以短時間內也是沒有好辦法可想。

    此時秦昭襄王已死,秦國的國君已經換上了秦莊襄王。

    秦王忌憚信陵君,派人前去魏國實施反間計,就是四處散佈信陵君魏無忌要當魏王的訊息。這次的反間計實行起來非常容易,因為魏安釐王雖然召回信陵君,但一直還是擔心自己這位弟弟會不會篡位?現在,聽聞秦軍的謠言,更加懷疑,於是派其他將領替換信陵君掌管魏國大軍。

    五國聯軍迅速解散,五國攻秦計劃失敗。

    信陵君大感失望,心灰意冷,從此再不上朝,每日裡沉溺於酒色之中,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43年,魏無忌死於酒色過度。

    一代人傑,慘淡收場。魏安釐王於同年死去。

    十八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25年,魏國滅國。

    春申君黃歇,戰國四公子之一。與其他三位相比,黃歇的出身可以說是最低的,與楚國王室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雖說當初的祖先也曾經是黃國的君主,但是一是當初的黃國本就國小勢微,二是滅國數百年,到黃歇的時候,家族勉強算是個貴族,僅此而已。能達到後來的高度,完全是黃歇自己拼搏出來的前程。

    黃歇,楚華人,生卒年為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38年。

    黃歇年輕的時候就以學識淵博、口才便給出名,頗受當時的國君楚頃襄王的賞識和器重。當然,也僅止於此而已。黃歇真正顯露卓越能力的時間,要到公元前272年。那時的黃歇,已經43歲了。

    黃歇的到來還真是非常及時,因為此時的秦昭襄王剛剛打服南韓和魏國,正準備派白起率領秦國大軍,讓南韓和魏國輔助,一起進攻楚國。

    黃歇聽聞,也是嚇了一跳,危急間,給秦昭襄王寫了一封長信。黃歇可說是拿出渾身解數,在信中引經據典,陳述利害,可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秦昭襄王被黃歇說服了,於是停止出兵,和楚國締結盟約。

    當然,秦楚盟約,要想正式實施,還需要楚國派質子入秦。

    楚頃襄王為了取信於秦國,決定派自己的太子熊完入秦為質。但是當時的熊完只有19歲,楚頃襄王擔心他應對不了入秦後的局面,需要有人在旁邊協助,於是將這個重任交給了黃歇。黃歇陪同太子熊完入秦。這一去,就是差不多10年。

    黃歇雖然跟著一起過了幾近10年的人質生活,但也不是一無所獲。作為太子熊完的唯一依靠,黃歇和熊完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太子熊完對黃歇,可謂信任有加,言聽計從。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重,命不久矣。心急火燎的熊完和黃歇急忙向秦昭襄王請求返回楚國,可惜,秦昭襄王不同意。

    緊急關頭,黃歇讓太子熊完喬裝改扮,混在使者的隊伍中,悄悄返回楚國。黃歇自己留在秦國,掩護太子熊完,並在事後,儘量說服秦王,保持和秦國的友好關係。

    太子熊完被黃歇捨命保護自己的舉動,感動的是無以復加。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熊完做楚國國君的時間裡,終其一生,一直對黃歇信寵不已,黃歇也因此做了25年的楚國令尹。

    好在秦昭襄王並沒有處罰黃歇,還將他禮送回楚國。

    太子熊完和黃歇先後回到楚國後,僅僅時隔三個月,楚頃襄王病故,熊完即位,史稱楚考烈王。轉過年的楚考烈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就封黃歇為春申君,將淮河以北十二縣的土地賜封給春申君做封地,同時任命黃歇為楚國令尹。

    做了楚國令尹的春申君,也順應潮流,開始大規模“養士”。黃歇本身就才華出眾,加上前半生經歷曲折,社會閱歷豐富,所以算得上頗為識人,很快手下門客就濟濟一堂。儒家大師荀子,就曾經在春申君手下,做過蘭陵令,直到春申君死後才辭職離開。

    邯鄲之戰,楚、魏、趙三國聯軍的攜手大敗秦國,楚軍也難得的打了一場大勝仗。春申君的威望也越發高漲。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率軍攻打魯國,並於第二年滅掉了魯國。

    公元前247年,在魏國的信陵君的組織下,魏、楚、韓、趙、燕組成五國聯軍攻秦,直打到函谷關下。可惜接下來,魏安釐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信陵君被調離,聯軍作鳥獸散。

    到了公元前242年,秦國越加強大。此時的秦國正是呂不韋一手遮天之時。

    各諸侯國眼見秦國的威脅越來越大,不得已互相聯合起來,以楚、韓、趙、魏四國為首,重新組成合縱聯盟,希望依靠聯軍的力量,遏制一下秦國的勢頭。

    大家推舉楚王為名義上的從約長,具體事務由春申君負責。此時的春申君,已經是73歲高齡了。

    這一次的合縱抗秦,也是最後的一次了。

    開始階段,聯軍也小小的打了幾場勝仗,一直攻打到函谷關下。呂不韋發動秦國舉國兵馬,出函谷關應戰。聯軍因為各有私心,配合不利,最終導致大敗,各國在損失部分兵馬後,各自逃回自己的國家。

    戰敗之後,各國紛紛推卸責任,互相指責對方的錯誤,最後將矛頭指向從約長楚王。楚王則將失敗的罪責歸咎在春申君身上,認為是春申君指揮不利。

    此時,因為楚考烈王已經年近五十,但是一直沒有兒子。為此,春申君也非常煩惱。

    這時,趙華人李園帶著他漂亮的妹妹來到了楚國。李園用計讓春申君注意到自己妹妹的絕代姿容,趁機將妹妹進獻給春申君。

    時隔不久,進獻給春申君的李園妹妹懷孕了。這時,李園透過妹妹的口,來說服春申君,將妹妹進獻給楚考烈王。

    幾個月之後,李園的妹妹給楚考烈王生下個兒子,取名為熊悍。興奮不已的考烈王,很快就立熊悍為太子,李園的妹妹被封為王后。

    沒過幾年,在楚考烈王死後,這位太子熊悍即位,這就是楚幽王。

    在得到楚考烈王死訊的第一時間,李園就率領手下死士、刺客,以最快速度進入楚國王宮,在棘門之下埋伏好。此處的棘門,是進出王宮的必經之路。

    春申君聽到楚考烈王身死,也立刻趕往楚王宮,卻沒做任何的防範。剛走進棘門,就被李園埋伏下的武士一擁而上,包圍起來。沒等春申君和手下侍從反應過來,春申君就被殺死了。為了震懾春申君的手下及楚國其他臣子,李園命人砍下春申君的人頭,扔出棘門之外。

    接下來,為了斬草除根,李園又命人,將春申君滿門抄斬。

    接下來,楚幽王熊悍即位。李園取代春申君,做了楚國令尹,掌握了楚國大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抬頭紋幽默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