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碼農波波

    首先我寫任何東西談不上文筆。也很少用美好的詞彙去修飾。我寫任何文字基本上都用日常生活的白話,目的就是人只要看懂就行。即便如此還有一部分人看不懂。

    不過如果樓主是想寫文學小說的話,肯定離不開大量素材的積累,這些素材可能來自於歷史、神話故事、或者其他,有一句話說的挺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所以只有大量的積累之後才能口吐蓮花。

    舉例來說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想必大家都看過,其中有一段關於絕情谷的,在這段故事中分別出現了情花毒、斷腸草以及斷腸草這樣的味道描寫,是絕情谷把整部小說引向了高潮。正是“雙拳能搏白額虎,神功難敵情花毒”。神鵰俠侶透過李莫愁與陸展源、郭靖與黃蓉、郭芙與耶律齊、楊過與小龍女、周伯通與瑛姑和段皇爺、絕情谷主與裘千尺、王重陽與古墓派祖師、程英陸姑娘綠萼郭芙郭襄與楊過......等等幾段不同的愛情故事,不僅為我們呈現了百態的人生和百態的愛情,同時也緊扣開篇“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優秀的文筆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上的

    以上為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2 # 驚落一池詩雨

    好的文筆取決於:

    1. 詞彙量。自備一個詞彙本,平時多閱讀,遇到不認識或新鮮的詞字及時記下來,積累自己的詞彙庫。也可隨身帶本成語詞典,有時間就拿出來翻看。

    2. 恰當應用。可以利用發散思維,正向積累同義詞組,反向積累反義片語。然後按照詞性把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分別歸類並組合成不同的句子,找出各種韻味不同的組合,及不同組合間的細微差異。

    3. 模仿寫句。對一些自認為結構優美尤其前後存在一定邏輯關係的句子進行仿句造句,一些描寫性的句子要用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變換著去仿句。

    總之,精純的文筆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用心記,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多練。

  • 3 # 小松哥888

    複製通俗點說就是那句老話:天下文章一大抄!

    當然這可不是說鼓勵你去抄襲或者洗稿,那樣即使能火起來,也是給自己“埋雷”,總有一天會倒黴的。

    這裡說的“複製”,個人理解就是借鑑,透過大量閱讀或人生閱歷,積累豐富的文字內容,所謂的胸中有丘壑,這樣腦袋裡儲存了大量的素材,等到寫相似內容的時候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轉化和結合,說的是化為己用,透過別人的文字深入理解,變為自己的思路,結合自己的題材進行改進,這樣會更容易寫出好的文案內容。

  • 4 # 洛雪琉芸

    好的文筆,首先要有大量的閱讀做基礎,閱讀的書多了,詞彙量和句子就不會匱乏,寫文章就會信手拈來,不至於無從下筆,或是半途而廢。

    其次,閱讀的習慣不能停,要每天都堅持閱讀,如果今天的事情比較多,比較雜,人也比較累的話,可以閱讀少點,只讀一個章節或是看一下名人名言。在讀的過程中,要適當的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再次,要及時抓住寫作靈感。在寫作中,靈感是很重要的,抓住了靈感就要及時記錄,如果沒有時間或是時間不充足,或是環境不允許的話,可以先記錄在手機上,簡單的一個大綱就可以在夜深人靜時喚醒你當時的靈感。

    最後,寫作不能停筆,一旦停筆,就再也拾不起來了。

  • 5 # 文官

    所謂“文筆”,指的是一個人文化和學識的積累,是一個人能夠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的才華。那麼怎樣才能練成一個有“文筆”的人呢?首先我個人認為,一定要擁有相當的文學修養和文化功底,才能腹中有東西支援你能做到“信手拈來”的從容。其次,要養成一個持續學習或輸出的習慣,才能源源不斷的增加創造力和保持腦袋靈活。再則,要常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多跟不同年齡段不同閱歷的人進行交談,這樣能促進你主動去思考主動獲取新資訊。最後,多拿筆多碰紙多喝“墨水”,什麼事都不是天生就會的,一定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功夫才抵達一定的高度。對於我來說,雖然我稱不上是一個很有“文筆”的人,但我對於輸出自己專業知識已經有一定功底,我一年寫的文字不下於200萬字,這些都是積累,都是沉甸甸的經驗。而且我經常愛結交一些新的朋友,哪怕只有一天的相識,跟他交往,我依然覺得是在讀一本書。即使每天要上班,晚上要寫文章,但我還是願意在週末跑去圖書館,看上半天的書籍,那種求知慾是骨子裡的驅動,永遠不要停止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有句話說得好,“三天不畫,手就生了”,這講是那些畫畫的人,的確如此!“文筆”也是,幾天不寫,腦袋就不靈活了,常常因為一個詞語就思考半天。因此,我們不僅要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不僅要增加自己的視野,不僅要多學習新的知識,還要多動筆,多動腦,多寫寫畫畫,你才算真正的擁有“文筆”。對於一個渴望做一個有“文筆”的人,一定要多去探索,多去思考,多去動筆,才不會邯鄲學步,願你早點實現自己的夢想!

  • 6 # 詩豪天

    2018年又授朋友點化撰寫《賈平凹美術論》,博得了賈平凹賞識給題了書名。並又寫成《賈平凹前傳一一他叫海風山骨》,由中山日報副總編秦志懷寫序,首發《時代中國》,又被《作家報》《國際線上》《法國新聞週刊》等刊發。正是這樣不斷挑戰自己,學術網紅楊青雲才算把他《三道快槍》的槍法煉的銳利並閃出金光。

  • 7 # 歪格子

    要說文筆,我自認為自己的文筆還不夠柔韌有餘,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學習方法,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希望與大家共勉!

    源於對寫作的熱愛

    對於每一個愛寫作的人來說,我想熱愛才是寫作的動力和源泉。內心要接受它,你才會寫出發自內心的感悟,寫到人的心坎裡去,你的所見所聞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文筆的修煉,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更需要堅持和毅力。什麼事情都是如此,做一天兩天都可以,長期堅持的話,大多數人會半途而廢,極少數人堅持到了最後。天才只在少數,不變的還是我們的精神,擁有一顆熱愛寫作的心,接受途中的挫敗,不斷打磨、修煉,徜徉在文字的世界裡,感受文字的魅力,讓文字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的構思尤為關鍵

    時代的發展,讓每個人都擁有了同等的機會,寫作大軍紛紛湧入各大自媒體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但是出彩的人,往往還是一小部分人。很多人抱怨說:“我也堅持了很久了,為什麼沒有取得大家的認可”同樣的素材,有的人能夠活靈活現,有的人就是用的生硬,所以文字也是一門學問,需要你去用心的研究。

    不過它也有技巧,如果你是長期的寫作也不難發現。中國當代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在《選擇與安排》中,也曾談過他的寫作經驗。他指出:“在作文運思時,最重要而且最艱苦的工作不在搜尋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後,將它們加以選擇與安排,材料只是生糙的鋼鐵,選擇與安排才顯出藝術的錘鍊刻畫”。

    變遷了形式,就變遷了內容。這句話我十分贊同。每個人的所經歷的、所歷練的都不同,內容的表達方式就會呈現出個人的色彩。

    一篇出彩的文章,它的邏輯和構思,總把你帶入一個意境,跟著他的思維不斷的前進,最後直擊心靈,讓你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在寫作的過程中,所以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的是優秀的寫作構思,看它是怎麼引入開頭的,怎麼插入素材,又是怎麼運用典故,怎麼完美的結尾讓故事更加完整。

    學習積累優質且豐富的素材

    文筆的修煉始終離不開素材,那麼鍛鍊找素材的能力也很關鍵。那些年你也讀過不少名著吧,但就是感覺讀了和沒讀一樣,大體知道是一個什麼故事。書中的素材是最優秀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學會在每一章寫個讀後感,記錄下這個章節的所講的故事,你會發現日後用到的時候太多了。

    每個小故事都可以作為你引用的素材。讀書的關鍵在於吸收,抄寫有用的段落,不斷的吸收和積累,日積月累你的素材就會變得越來越豐富,當沒了思路的時候,看看素材突然還會迸發很多的靈感,環環相扣,駕馭文字的功力自然就會不斷地進步。

    讀書也要看一些優質的書籍,一些必讀的經典名著,中國名著、世界名著,積累優質的素材。寫作也是對你文化的一種考核,就像餘秋雨講的,作為一個文化人,胸中要有貯存。文筆與你的文化也息息相關,豐富多元的閱讀,會擴充套件你的知識面,積累出優質的素材。

    好的文筆也是思維的聚焦

    有時候我們再看一篇文章的時候,看到情深處會情不自禁的流淚,有些除了優美的文筆,更重要的是文章的深度和認知帶給我們的衝擊力,給我們以精神上的契合和共鳴。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文章有深度?那就要靠平時的思維凝練,讓思維有所頓悟,學會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總結能力,有準確的判斷力,樹立正確的三觀。

    餘秋雨在《何為文化》一本書中大致列舉了一個書單

    例如《詩經》七、八篇,《關雎》、《桃夭》、《靜女》、《氓》、《黍離》、《七月》等等。

    《論語》,應該多讀一點。如要精讀可選《學而》、《為政》、《里仁》、《雍也》、《述而》、《衛靈公》等篇中的關鍵段落,最好能背誦。

    《老子》,即《道德經》總共才五千多字,不妨藉著現代譯註通讀一遍,然後劃出重要句子,記住。

    《孟子》可選讀《梁惠王上》、《盡心上》等篇。

    《莊子》,讀《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至樂》等篇。

    《離騷》,對照著今譯,至少通讀兩遍。

    《史記》,應讀名篇甚多,司馬遷是中國的首席歷史學家,又是中國敘事文學第一巨匠,讀他的書,兼得歷史、文學、人格,不嫌棄多。

    以上等等

    又如出自《寡人之國也》的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孟子用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就清楚明白地,讓別人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從他們思想中,也在激發我們不斷的思考,眼界慢慢就會得到提升,最後凝聚成自己的智慧。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筆的修煉需要我們提高各個方面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

  • 8 # 新建好

    “我的文筆是如何練成的”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還真沒認真總結過。

    也不認為自己的文筆有多好,更不敢奢談“煉成”,只能講是一直在修煉。

    有了這樣的認識,回答您的提問,我就有了底氣。

    中國文字很奇妙,就“文筆”而言,大致有四層意思:文章、寫作技巧、文體、文章的寫作風格。

    南北朝開始,“文”與“筆”開始指代不同的文體。

    《文心雕龍》的《總術》篇中:“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無韻的稱為“筆”,有韻的稱為“文”。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探討了寫作風格的迥異。

    巴金《沉落集·化雪的日子》也說,“我剛剛讀完了一部傳記,為書中的情節和文筆所感動,非常興奮。”足見老先生對擁有高超寫作技巧的文章是非常喜愛的。

    可見,從古至今,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文人雅士對文筆的追求是何等的執著與渴望。

    我在平時的創作中,有一種感受,文筆的修煉,僅靠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長年累月的閱讀”“筆耕不輟的練習”“捕捉靈感的意識”“果斷下筆的勇氣”,是一個也不能少,我也是要求自己不斷強化這些方面的能力。

    一、閱讀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專業書籍是要認真讀的,除了滿足工作的需要,更能創作出與專業相關的作品。

    更要博覽群書。上學的時候,我愛往圖書館裡鑽,什麼唐詩宋詞,小說元曲,地方誌,外國文學,先拿來看了再說。書讀多了,也越來越能精讀了,好處在日後的寫作過程中就慢慢顯現出來。

    二、堅持練習

    從中學時代起,我就有意識地練習寫作,除了日記,散文、詩歌、小小說、報告文學,一篇一篇地寫,不發表也沒關係。

    寫了,還要認真修改,改完了請好朋友閱讀、批評指正。

    再後來,除了寫作,還學習編輯,練習電腦排版,為作品增添美感。

    筆耕不輟,這份堅持,暑去冬來,寒來暑往,箇中辛苦與喜悅,冷暖自知,收穫良多!

    三、捕捉靈感

    在人生中,人的七情六慾以及對工作極致的追求,往往會激發出創新的思維。靈感就是這樣奇妙的東西,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們要經常留意,要善於捕捉靈感。

    在文學創作中,靈感往往會讓我們的寫作變得靈動而富有詩意,進而提升作品的層次。

    但靈感又是稍縱即逝的,你抓不到它,它也就悄悄地溜走了!

    四、勇於下筆

    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住著一個叫做“懶惰”的傢伙。

    它十分的可惡與可怕,不管你的閱讀量有了多少積累,更不管靈感也許會不時地閃現,只要“懶惰”出來做怪,那就很難出精彩的作品了。

    所以,在我們做好準備,或者即便沒做好充足的準備,只要靈感來時,就一定要果斷下筆,要勇於下筆。

    萬事開頭難,只要開筆了,那如潮水般的才思定會不斷湧現,再加上成稿後的認真修改、校對,精雕細刻,相信日積月累,定會修煉出好的“文筆”。

    當然,朋友、老師們的指點幫助也必不可少,他們的及時指引,可以幫助我們修正創作的路徑,不至於南轅北轍,陷入迷途。

  • 9 # 西廨七叔

    自問我的文筆還遠遠沒有“煉成”,如果說在“修煉”過程中的感受,倒還真有一些。

    首先,廣閱讀,提高自己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加深自己對歷史和人文的認識。積累自己文化底蘊。

    其次,勤思考。在閱讀中,常常會接觸到相對的觀點和矛盾的論述。透過自己已掌握的只是,對各種觀點、理論進行推論,逐漸構築自己的思維框架和是非標準。

    其三、多觀察。對身邊的事和人,以及各種現象和關係進行細緻的觀察。用自己的知識對其進行歸類和分析。積累自己的創走素材和論據。

    在具體的寫作中,從閃念到腹稿到成文需是一個複雜而且完整的過程。

    一、歸納要點。當要表述一件事的時候,我首先會在心裡梳理我要表達的是什麼?經過反覆的梳理後,用最簡單的話確定自己要表述的要點。

    二、確定體裁和文風。當明確了需要寫作的要點後,開始設計文章的體裁和文風。也就是說,用什麼樣的形式和風格來進行表述。

    三、完成初稿。把自己已經初步成型的文章寫出來。這個時候,文章一般還比較粗糙,基本是粗線條的。但其框架(或者說骨架)已經完成。

    四、對初稿進行修改。主要是在結構,順序、邏輯上進行修改。初稿有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亂序或者邏輯不嚴謹的問題。這次修改主要針對輪廓。

    五、發酵。這是我自己的說法。完成初稿的修改後,把文章放置一段時間,我自己通常是一天。

    六、潤色。進過發酵後,對文章進行細節雕琢。主要是用詞、修辭以及一些細節的潤色(包括段落、標點等)、

    七、成文。字型,格式的調整。

    我常把寫作比喻成雕塑。最早是加法,積累素材(泥巴或者石材)不管有用沒用,先堆在那裡再說;其次是塑形,根據自己的需要,砌出大致的輪廓(包括骨架);然後做減法,去掉多餘的部分,進行細部造型:五官、四肢以及身形;最後是精雕細琢,直至完成。

  • 10 # 楊秀峰

    “文筆”的修煉。

    “文”,在《易經》賁卦,此卦為剛柔互為文飾,通達之意。

    彖傳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是在天為天文,在人為人文。文,是資訊的交叉,使人從中能夠明白其中的奧妙,把握規律符合天道自然法則的進行改造世界,以適應人的生存和發展。

    “筆”,書寫、資訊傳遞的工具,文章的風格、韻律、技巧、流暢度、組詞造句能力等,代表一篇文章的性格特點、特色。

    文筆”,可以理解為:

    資訊交叉傳播。現引申為文化領域的資訊傳播能力的象徵,以及書寫文章的技巧,文章的流暢度,文章的風格,文章的組詞造句能力等,代表文章的性格特點,同時反映作者的思想意境。

    衡量文筆好壞,大致有3個層次的標準。

    第一個層次是準確——能夠準確表達出心中所想。

    第二個層次是合理——文字描述的東西要符合邏輯。

    第三個層次是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文筆”的煉成,除了上述三個層次進行鍛鍊,我個人從另外的一些角度來與大家分享文筆的鍛鍊。

    一、培養興趣

    做任何事情興趣是引導自我成就的關鍵,沒有興趣就無以有動力的源泉,文筆能力的昇華也需要“興趣”做為前提,當我們有興趣的時候,寫作創作,就會樂在其中,孜孜不倦的耕耘,也不會覺得辛苦,反而會以苦為樂。

    二、目標定位明確

    “文筆”,目標定位明確。我們要了解自己的“興趣”領域,有步驟的進行規劃,比如:寫作,先確定題目,進行構思,尋找素材,對所尋找的素材進行分析比對,選擇是優秀符合主題的素材進行二次構思,開始寫作,論點論據結論明確,檢查修正,同時站在讀者的角度進行閱讀思考,重新修正後發表,互動交流反饋資訊,針對讀者對作品評估進行整理,發現問題、吸取經驗教訓,寫總結,進行自我反思修正,為下次創創作做準備。

    有步驟有流程,每一個階段,目標比較明確,這樣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作品的創作,這樣一個過程的訓練,有助手於集中精力,將注意力集中到所進行的階段,全身心的投入,從而啟用潛能。

    三、交叉領域訓練,拓寬思維。

    我喜歡交叉領域的學習鍛鍊,一是啟用思維,思辯能力。二是可以減少常時間在某一領域的疲勞感。三,有利於知識結構的更新,注入新的活力,為新的創作鋪平道路。

    三、日常刻苦訓練

    “文筆”,需要刻苦訓練,反覆形成良性習慣,有利於大腦快速整合與提取資訊。

    點滴訓練

    我是以點滴的靈感日記來進行思維整合,隨時有靈感,隨時記錄,然後在進行整合,作為素材積累。尤其利用一些方便的工具,比如有道筆記,比如錘子手機的“閃電膠囊”等,隨時隨地進行碎片靈感思維進行記錄,有時間可以進行篩選、整合歸類。同時也騰出了大腦的空間,可以對碎片靈感進行二次整合與創作。把小日記、小記錄作為鍛鍊自己文筆的一個有效手段和方法。

    平日強化多讀書,讀興趣書,只有博覽,能夠從寬度和深度上來拓寬視野,才會不拘泥,才能夠在寫作當中遊刃有餘。

    我是喜歡讀哲學、國學、道學、中醫學、古詩詞、歷史故事、現代科技、古天文曆法、情感類、營銷類一類的書籍,讀的比較雜,但我更喜歡子學一類,這些有助於在哲學體系上提高認識,對社會、對人文有更為深層次的認識。尤其古詩詞,可以更好學習韻律,增加美感。哲學的學習可以鍛鍊邏輯性。

    清心寡慾,使思辨更加輕鬆

    我喜歡在大山山頂打坐,一覽眾山小,可以放鬆心情,在這種放鬆心情的狀態下進行冥想,思維與感悟,同時在這種狀態下也能夠整合大腦當中的知識,為創造提供一個身心自在的內在環境。

    清心寡慾,可以減少內耗,保證大腦有充足的血氧供應,為創作的消耗,提供能量的儲備。因為平常的文筆鍛鍊,需要養成集中精力的習慣,清心寡慾下的煉養方式,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它能夠鍛鍊我們集中神志,將精氣神合一於筆下,我們常說的“凝心靜氣”就是這個意思,只有我們減少了外部的干擾,內心能夠在寧靜狀態下必然會有突破性的發揮。長期的這樣自我鍛鍊,一來我們可以鍛鍊好身體,二來可以減少內耗內損,三來有助於我們養成幾種神志的習慣,也就是養成專注的習慣。

    日勤耕耘

    “文筆”的練成,需要日常“勤”字當頭,

    勤動手、勤動腦、勤練習、請思考,日勤才能累積。人最怕兩個字“怕”、“懶”,怕面對辛苦,不敢挑戰自我的極限,不敢面對自己,不敢去否定自己,不敢表現自己等等,這些理由和行動,喪失了很多成就自己的機會。

    “懶”,這一個字註定就會失敗,成功的人沒有一個是懶惰的,萬事萬物都要從量變到質變這樣一個過程,文筆的修煉也需要日勤努力學習與鍛鍊,沒有量的積累,達不到質的變化。沒有耕耘無法去享受其間帶來的快樂。坐著纜車登山去山頂與徒步去山頂,兩個都去山頂看風景,最後他倆之間的收穫不同,只有勤奮的攀登才能享受不一樣的結果,才能夠擁有豐富的閱歷,才能夠在筆下有不同的故事與情景,才會有生動的文筆,才能夠感染讀者。

    從古至今,各類文筆風格獨具特色,同時也成就了很多文筆的大家。獨具特色的文筆我們可以多進行閱讀學習歷料,進行歸納、總結、模仿,同時拜訪現今的明(名)師,向這些老師請教文筆書寫的風格技巧,熟悉他們的思想世界,以及對文筆的特殊理解,從中學習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

    華人講究“師承”,首先我們要追尋的是“明”師,他們對歷史的文筆具有相當深的研究與領悟能力,他們繼承前輩風格的基礎上,根據自我的領悟能力,創造性的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筆風格,與他們在一起學習交流,我們就會成長得更快。

    鑑於篇幅有限,暫時就書寫到這裡,文筆的鍛鍊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和重要的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筆鍛鍊方式,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成就的方法,當然萬法歸一,主題明確、勤奮鍛鍊、博採眾長、博覽全書、學習各領域文筆風格、各朝代文筆風格、廣結好友、交流心得、海納百川,不拘泥等等,文筆煉成就是“修道”的一種方式,他需要堅定的信念,不斷刻苦的努力,終將會成就自己。後續有時間還會繼續分享關於文筆煉成心得,謝謝,歡迎各位老師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楊廷和?他與王守仁之間是否有政見之爭?